公共经济学:第5-2专题:税收理论_第1页
公共经济学:第5-2专题:税收理论_第2页
公共经济学:第5-2专题:税收理论_第3页
公共经济学:第5-2专题:税收理论_第4页
公共经济学:第5-2专题:税收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篇(2)税收理论专题专题讲座讲义——什么是税收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三性:强制性、无偿性、规范性——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通过直接增发货币来取得公共收入,但无度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过举债取得公共收入,但要偿还,还要加付利息。——通过收费取得财政收入,但只能依据“受益原则”,数额不可能很大,且有些项目不能收费。——税收:私人向公共的无偿转移,避免通胀;不偿还无代价;强制征收,提供充足资金来源。——税收三个基本要素

课税主体:亦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税法上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或法)人。——纳税人与负税人(买房)课税客体:税基,俗称“课税对象”,课税的目的物,也就是对什么课税。——税基(直接依据)与税源(最终来源)税率:课征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课税的尺度。分类:比例、累进(全额、超额)、定额、累退;平均税率(全部)和边际税率(增量)一.税收原则(一)税收原则的演变:1.威廉•配第的三标准:公平、简便、节省2.攸士第(德)的六原则:促进主动纳税不侵犯臣民的合理自由和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平等课税具有明确法律依据

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3.亚当•斯密(英)的四原则:——平等原则(能力、受益)——确实原则(法律依据)——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原则4.萨伊(法)的五原则:税率最适度原则节约征收费用原则各阶层人民负担公平原则最小程度妨碍生产原则有利于国民道德提高原则5.瓦格纳(德)的税收原则基本观点:税收可获得公共财政收入,同时,还是纠正分配不公的手段。四项九端原则:财政政策原则:收入充分、收入弹性满足需要,并根据需要变动而增减国民经济原则:慎选税源、慎选税种保护税本税源;选择考虑税负转嫁社会正义原则:普遍、平等普及到每个社会成员;按能力大小征税税务行政原则:确实、便利、节省(二)税收与公平1.什么是税收公平(PrincipleofTaxEquity)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两个方面:横向公平:纳税能力相同的人相同纳税;纵向公平: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纳税。

——公平是相对于纳税人的纳税条件讲的。2.基于受益原则的衡量税收公平标准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有一定合理性局限:只能解释某些特定的征税范围(如汽油消费税),不能推广到所有场合(如国防、教育、社会福利支出等)唯一办法:自己呈报,但不现实3.基于支付能力原则的衡量税收公平标准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问题:如何测定纳税能力——客观说,——主观说

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多少作为测定尺度三种尺度

——收入:最好尺度,收入最能决定一个人在特定时期内的消费或增添财富的能力,但极端例子:一个窖藏黄金的人和乞丐都可能是零收入者。

——财产:合适尺度,代表着纳税人的支付能力,但缺陷:数额相等的财产不一定带来相等的收益,财产的纳税人有无负债也不相同,财产难以核查和估值。

——消费:又一尺度,反映一个人的支付能力,但消费倾向影响纳税能力测定。

主观说

主张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为测定尺度。若使每一纳税人所感受的牺牲程度相同,课税数额也就同各自纳税能力相符,税收就公平。

三种尺度:均等牺牲(等量绝对牺牲):每一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高收入者征高税,对低收入者征低税。比例牺牲(等量比例牺牲):每一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效用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对所获总效用大者(收入多者)多征,小者(少者)少征。最小牺牲(等量边际牺牲):社会全体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最小。使每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须从最高收入者始递减纳税,对最低收入者实行免税。(三)税收与效率1.什么是税收效率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配置角度)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经济运行角度),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税务行政角度)。两个方面:——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2.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检验标准: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额外收益最大化;

(1)税收的额外负担:税收在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过程中,势必会对经济发生影响。两类负担:资源配置的额外负担:私人经济利益损失大于社会经济利益经济运行机制的额外负担:干扰了私人消费生产决策案例:18世纪英国“窗户税”供给S0线与需求D线交E点,供给量Q0;税收T,转入价格,价格高需求降,均衡产量Q1.企业收入OP1E’q1,税收P0P1E’C,额外负担CE’E。税收额外负担降低途径政府征税必须以最小的额外负担换取最大经济效率,途径:尽可能保持税收“中性”:一是征税代价以征税数额为限,二是尽量避免影响决策。(2)税收的额外收益将政府意图体现在税收制度和政策中以稳定经济——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才会产生额外收益。途径:重视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区别不同情况灵活运用。3.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务行政管理的效率状况,检验标准:

—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

—“名义税收”与“实际税收”(扣除税收成本)差距是否最小;税收成本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狭义—征收费用,易计算,常用;广义—征收费用+奉行费用(纳税人),难计算,不常用降低税收成本的途径简化税制、严密税法、减少税收漏洞、合理机构设置、提高人员素质、改进征管手段、加强征收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二.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

(一)税种的分类(不同标准)按课税权的归属:中央税、地方税按课税权的行使方式:经常税、临时税按税收收入的形态:实物税、货币税按课税的主客体:对人税、对物税按计税依据:从量税、从价税按税负能否转嫁:直接税、间接税按课税对象:所得税、财产税、商品课税2.最基本的是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原因: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课税对象;不同的税种因课税对象不同,作用和征管办法也不同;现实各国基本以课税对象为分类标准按课税对象归并分类——所得课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资本利得税等;——财产课税:一般财产税、遗产税、继承税、赠与税、土地税、房地产税等;——流转课税:营业税、增值税、关税、消费税等;(二)税制结构的设计1.税种的配置

各个税种间的相互配合问题,选择主体税种和辅助税种,主体税种一般选择所得课税。2.税源的选择

如何保护税本,尽可能不使税收侵及税本。3.税率的安排税率水平:拉弗曲线税率形式:比例税率:就效率而言,较优选择累进税率:就公平而言,较优选择

——最佳选择:兼而有之课税前:

对X1课征消费税(t):

课征所得税(t):图9-2消费税与所得税对消费者选择的效应比较税率与税收关系:拉弗曲线税率水平在一定限度内,税率提高,税收增加;但超过该限度(r最佳税率点),税基减少幅度大于税率提高幅度,税收减少。长期以来,我国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国家。当前税制结构模式的选择:(1)主体税选择:应选择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模式。理由:符合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客观实际;我国税制结构模式发展的必然进程;(2)税种合理配置

——流转税内部结构模式:以具有一般流转税中性特征的增值税为主体(收入),辅以选择性非中性消费税(或货物税)的结构模式(调节);

——所得税内部结构模式:以企业所得税为主,逐步扩大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结构模式;(3)辅助税制的设计:资源税、财产税、土地税、特定行为目的税(三)对所得的课税

1.所得课税:总体描述

所得税是对企业和个人,因从事劳动、经营和投资而取得的各种所得所课征的税种统称,即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而课征的税种统称。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工薪税)。税收角度,所得指应税所得,按会计所得减去税法规定不予计列项目后的余额。企业:企业收入减去成本、费用、流转税和法定扣除项目后的余额;个人:个人收入扣除个人生计费、赡养费和其他费用及法定扣除项目后的余额

类型:

——分类所得税

——综合所得税

——分类综合所得税所得税的特点1、税收负担的直接性但企业所得税存在转嫁可能2、税收分配的累进性个人,企业所得税不具有累进性3、税收征收的公开性4、税收管理的复杂性5、税收收入的弹性

2.个人所得税以纳税人个人的所得为课税对象,课征范围:居民全部所得及非居民来源本国所得;税收管辖权原则:

属地原则: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视所得项目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劳务报酬、利息、股息、财产租赁、特许权使用费、不动产等;属人原则:居民(公民)税收管辖权,公民以国籍,居民以住所(习惯性居住)及时间标准(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天,临时离境一次不超过30日或多次不超过90日的,不扣减日数,连续计算)。课税对象:所得额(应税所得)适用税率:多为累进税率课征方法:从源征收、申报清缴3.企业(公司)所得税以企业(公司)组织为纳税义务人,对其一定期间内的所得额课征的一种税收。具有以下特点:

1、以企业所得额为征税对象

2、纳税人为法人企业(不包括依法成立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3、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分离

4、实行按年计征、分期预缴课征方法:申报纳税

课征范围:居民企业全部所得及非居民企业来源本国所得。居民企业: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

—采取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所在地双重标准。

——负有全面纳税义务,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注:实际管理机构,应同时符合三个条件:★对企业有实质性管理和控制的机构;★对企业实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的机构;★管理和控制的是企业生产经营-人员-财务-财产等。

非居民企业:指依照外国法律成立,而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设立机构、场所的:就其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及发生在境外但与其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股权、债权、财产等)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课税对象:净所得一是应税所得,境内外划分原则:1.销售货物所得:交易活动发生地;2.提供劳务所得:劳务发生地;3.转让财产、不动产所得:不动产所在地,转让动产的机构所在地;权益性投资转让所得:按照被投资企业所在地;4.股息、红利权益性投资所得:分配企业所在地5.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支付企业或机构所在地,或所得个人住所地;6.其他所得:由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确定。二是扣除项目基本范围

每一纳税年度发生的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金:除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外的缴纳的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已计入管理费,不再作销售税金单独扣除。损失:生产经营中所发生的经营亏损和投资损失及其他其他支出,除以上四类之外的合理支出。

税率结构

1.基本税率:一般居民企业按25%比例税率征收;

2.照顾税率:对小型微利企业采取20%比例税率;

——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制造业: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从业人数≤100人,资产总额≤3000万元;非制造业:年应纳税所得额≤30万元,从业人数≤80人,资产总额≤1000万元;

3.预提所得税税率:为20%,但实际操作按10%收——主要适用于非居民企业在我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取得的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或者虽设有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该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所得。4.社会保险税社会保险税是作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来源,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收。课征范围:全体工薪者和自营人员——税负由生产者和雇员共同承担(失业保险由生产者负担);课税对象:在职职工的工资、薪金收入额及自营人员的事业纯收益额(一定工薪收入额、不得宽免或费用扣除、不包括其他收入);适用税率:比例税率,有上升趋势;课征方式:源泉课征(生产者扣缴、自营者与所得税一同缴纳)—专款专用(四)对财产的课税1.财产课税:总体描述以一定的财产额为课税对象,向拥有财产或转让财产的纳税人课征的税。特点:

——一种存量税

——主要选择不动产征税

——一般作为地方财政收入

——征收管理比较复杂性质:对人课税类型:——按课征范围分:一般财产税、特种财产税——按课税对象分:静态财产税、动态财产税

2.一般财产税以纳税人全部财产价值为课征对象,实行综合课征。课征采取估价——检查——征收程序;税率不一,但实际利率低于名义利率,因为估值远低于实际价值。

3.特种财产税以政府选择的某类或某几类财产为课税对象,实行分别课征。包括土地税、房屋税、不动产税等。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征税范围:房产税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房产税的纳税人

征税范围内的房屋产权所有人,其中:(1)产权属国家所有的,由经营管理单位纳税;产权属集体和个人所有的,由集体单位和个人纳税(2)产权出典的,由承典人纳税(3)产权所有人、承典人不在房屋所在地的,由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纳税(4)产权未确定及租典纠纷未解决的,由房产代管人或者使用人纳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暂不缴纳房产税房产税计税依据

房产税采用从价计税。计税依据分为按房产余值计税和按租金收入计税两种。(1)对经营自用房屋,以房产余值计税。房产余值是指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30%损耗后余额。包括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纳税人对原有房屋进行改建、扩建的,要相应增加房屋的原值。(2)对于出租房屋,以租金收入计税。房产税税率

房产税采用比例税率。依据房产余值计税的,年税率为1.2%;依据租金收入计税的,税率为12%。减免税(1)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房产(2)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房产(3)宗教寺庙、公园、名胜古迹自用房产(4)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癔病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自用的房产(5)个人拥有的非营业用房产4.财产转让税——所有权发生转移时征收(1)遗产税(总遗产税制):就被继承人死亡时所留下的遗产总额(扣除负债的净额)课征,先税后分,累进税率,以遗产总额为课税对象,不考虑被继承人与继承人的亲疏关系及负担能力;(2)继承税(分遗产税制):就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后所继承或分得的遗产课征,先分后税,累进税率,考虑被继承人与继承人的亲疏关系及负担能力;(3)总分遗产税制(混合遗产税制):对遗产课税分两次课征:被继承人、继承人(4)赠与税:赠与他人的财产,遗产税的辅助税种,控制生前赠与。总赠与税制:财产赠与人分赠与税制:财产受赠人(五)对流转的课税

1.流转课税:总体描述流转课税,是指以商品或服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特点:

——税收负担的间接性

——税收分配的累退性

——税收征收的隐蔽性(价内税)——税收管理的便利性(商品销售额)——税收收入的稳定性类型:周转税、销售税(营业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等2.消费税消费税是对从事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选择少数商品,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在产制或零售环节,从价或从量,按差别税率课征。(1)消费税特点:消费税作为一种选择性的商品征税,同一般商品税比较,共同点:对商品征税,单环节征税不同点:

课税范围比较窄,选择少数商品或劳务征税(有限型15个-中间型30个-延伸型);计税依据:价值量和实物量,从价从量课征;税率设计:差别税率(2)消费税的设计原则一是限制消费,如烟、酒;二是平衡供求,如对石油进口;三是公平分配,如对奢侈品、贵重物品;减少流转税的累退性,促进公平

——作为非中性税,可以弥补市场缺陷销售税是对从事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选择产制、批发、零售的某一环节,以企业的商品(服务)的销售收入额(营业收入额)为课税对象、按比例税率课征的流转税。实际上的课征范围比理论上窄得多:无数投机商和中间人插足于生产与消费获利,商品流转次数影响价格与合作,多环节改为单环节征税课征环节:产制、批发、零售实行比例税率,从价计税3.销售税(亦称营业税,主要服务)4.增值税

增值税是对从事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在产制、批发、零售的每一个周转环节,以产品销售和营业服务所取得的增值额,按单一税率课征。类型:区别在于对资本处理方式不同。(1)生产型增值税是以销售收入总额减去所购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为课税对象计算增值税,增值额=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折旧或者=消费+净投资+折旧——增值额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GDP),故称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由于扣除范围小,税基大,在同等税率下可以取得较多的财政收入,或以较低的税率取得同等财政收入。(2)收入型增值税是以销售收入总额减去所购中间产品价值与折旧额后余额为课税对象计算增值税,增值额=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或=消费+净投资)——增值额相当于国民收入(GNP),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税基小于生产型增值税税基。(3)消费型增值税是以销售收入总额减去所购中间产品价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后的余额为课税对象计算增值税;增值额=消费——称为消费型增值税。税基小于收入型增值税税基。同生产型增值税比较,消费型增值税由于对固定资产允许抵扣,可以彻底避免重复征税,降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增值税实行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的制度规模标准:依据生产经营规模划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凡是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提供劳务为主并兼营货物批发或零售,年应税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下的纳税人,或者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纳税人,为小规模纳税人,反之则为一般纳税人。核算标准:如果企业规模达不到一般纳税人标准,但只要会计核算健全,能按会计制度和税务机关要求准确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并能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经批准,可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其他标准:如果规模达到一般纳税人标准,但个人、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及全部销售免税货物的企业应视同小规模纳税人按简易办法纳税。税率基本(标准)税率:体现基本课征水平,适用于一般商品和服务;轻税率:体现优惠照顾政策,用于单独列举的生活必需品范围的商品和服务;重税率:体现限制消费政策,奢侈品、有害商品与服务;零税率:出口环节的免税,且退还以前环节税我国不同纳税主体适用不同税率一般纳税人销售和进口货物一般适用17%的基本税率,但对于销售或进口农产品、生活必需品等货物按13%低税率计征。小规模纳税人和实行简易征税办法纳税人适用的征收率,按照3%的征收税率缴纳增值税。但进口应税货物,仍按规定的税率计征。计税方法:税基列举法、税基相减法、税额相减法课征方法: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和财务水平决定5.关税主权国家根据其政治经济需要,由设置在边境、沿海口岸或境内的水、陆、空国际交往通道的海关机关依据国家规定,对进出口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流转额征收的一种税。性质:国境(关境)消费税(1)关税征收目的财政性关税:增加财政收入保护性关税:保护国内经济(2)关税的分类——按征税商品的流向划分: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按计征依据或标准分类:从价关税、从量关税、复合关税——按征税有无优惠分类:普通税、最惠国税(正常进口税)——按征税的依据分类:正税、附加税(反补贴税、反倾销税、报复性关税、保障性关税)三.税收效应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可归纳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几个主要关系: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税收与劳动投入

——税收与私人储蓄

——税收与私人投资(一)税收与生产者行为1.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简要描述税收对生产者的影响,主要通过税收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干扰影响生产者决策。在政府课税后使课税商品出现两种价格: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d,生产者实际得到的价格Ps,Pd与Ps之差为税额t,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根据自己面对的价格决定供求——价格上升,产量减少。2.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替代效应税前均衡产量q,税后为q*,消费者剩余损失A+B,生产者剩余损失C+D,税收A+C,则税收净效应是-(B+D)。税收的额外负担:均衡产量减少。额外负担的来源?——来源于均衡产量的减少。生产者的生产决策不是根据消费者支付的含税价格,而是以其实际得到的不含税价格为准的。生产者按下降了的价格Ps决定课税商品的生产量,其结果是课税商品的生产量由q减少至q*。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由于生产者所面临的课税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造成生产者减少课税或重税商品的生产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生产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假定生产要素固定,生产X1/X2两种商品;税前C1点;对X1征税,税后C2点,改变了生产者的选择,产生替代。3.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收入效应政府课税(该税不对相对价格产生影响,如公司所得税、一般销售税),生产者可支配生产要素减少,生产能力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生产量。税收产生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二)税收与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如何使用自己既定的收入来达到最大的满足程度方面所作的抉择或决策。影响表现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1.替代效应

政府对商品课税后,课税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减少对课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如收入既定、价格既定下完全购买两种商品(下图)。2.收入效应政府课税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居于较低消费水平。

(三)税收与劳动投入1.税收与劳动投入:替代效应政府课税,降低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使劳动和闲暇两者间的得失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替代效应的大小,由边际税率决定。再从市场均衡的角度分析:工资水平既定(超过需求为零),需求曲线D,供给曲线S,税率t,税前收入为,税后实际工资为(1-t),劳动供给减少,均衡点变化,替代效应发生。

2.收入效应政府征税,直接压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促使其减少闲暇等享受。政府征税反而促使劳动投入量增加。收入效应大小由平均课税率决定。——所得税W1W2,可支配收入由w1减为W2,劳动时数由L1增至L2。

3.税收与劳动投入:无差异曲线分析劳动和闲暇的选择组合线AB,与效用无差异曲线I1相切P1,闲暇L1,其余时间劳动赚取E收入。纳税后,选择组合线内旋BC,与I2线相切P3,L3<L1,减少闲暇。假定政府补助使其维持税前境况(I1),则组合线平行上移至DF,与I1切于P2,L2闲暇代替劳动。

——综合效应:收入效应常大于替代效应,但并非绝对。

4.不同税种与劳动投入:效应比较税前AB,比例所得下BC,人头税下DE人头税不改变劳动与闲暇的相对价格,无替代效应;比例所得税较人头税有替代效应。累进所得税与比例所得税有更多的替代效应。累退性质商品税较同额的累进或比例所得税有更大收入效应(四)税收与私人储蓄1.私人储蓄及其决定因素I=S+(T-G)+(M-X)说明:私人投资制约因素:私人储蓄(影响最大)、政府储蓄、进出口差额;私人储蓄的决定因素?储蓄函数:S=f(Y,R,W,X)——这里X指其他因素;由此,决定储蓄的因素:收入、利息率、净财富;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效应:通过税收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和税后利息率的影响来实现,分别表现为收入效应、替代效应。2.税收与私人储蓄:收入效应政府课税,压低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促使纳税人减少现期消费,为维持既定的储蓄水平而相对增加储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平均税率的水平(下图假定纳税人的储蓄目标是既定的)。3.税收与私人储蓄:替代效应政府课税,减少纳税人实际利息收入,储蓄和消费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降低了储蓄的吸引力,从而以现期消费替代储蓄(将来消费)。替代效应的大小,由边际税率决定。储蓄效应与替代效应方向相反,综合效应应进行综合分析(五)税收与私人投资1.私人投资及其决定因素储蓄与投资非一致性:储蓄由家庭,投资由企业;储蓄与投资额并不必然相等;私人投资决定因素:投资收益(税后)、投资成本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效应,主要通过税收对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和折旧因素影响而表现出来。2税收与私人投资收益率:两种效应主要表现在:课征公司所得税,压低投资收益率,使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发生变动,产生两种方向相反效应:替代效应:投资收益率下降→降低投资吸引力→以其他行为替代投资。收入效应:投资收益率下降→可支配收益减少→为维持收益而增加投资。3.税收对私人资本折旧率的影响实际折旧是根据固定资本的实际损耗而计提的折旧。税收折旧是税收制度根据经济政策的需要而规定的可以计提的折旧。——若税收折旧率=实际折旧率,中性——若税收折旧率>实际折旧率,刺激性——若税收折旧率<实际折旧率,抑制性通常税收折旧大于实际折旧(一)转嫁与归宿:含义与形式1.转嫁与归宿的含义税收转嫁: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种种途径而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只要纳税人与负税人非一致,便发生了税收转嫁(一次、辗转;完全、部分);税收归宿: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只要税收转嫁过程结束,税收负担归着于最后的负担者,便找到了税收归宿。四.税收的转嫁与归宿2.税收转嫁的形式前转(ForwardShifting)亦称“顺转”或“向前转嫁”,纳税人将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负担。后转(BackwardShifting)亦称“逆转”或“向后转嫁”,纳税人将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混转(散转):同时向前、向后转嫁消转(DiffusedShifting)亦称“税收的转化”,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款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长中自行消失。税收资本化(Capitalizationof

Taxation)亦称“资本还原”,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主要是资本品如土地,一次性转移,后转的特殊形式)。(二)税收归宿:局部均衡分析1.什么是局部均衡分析

(PartialEquilibriumApproach)

在其他条件不变假定下,分析一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2.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的关键将供求弹性理论引入均衡分析,得出结论:课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能否转嫁及转嫁多少的关键。需求弹性是商品或生产要素的需求量(购买量)对于市场价格升降所作出的反映程度;用需求弹性系数表示.需求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即:Ed=⊿Q/⊿P×Q/P需求弹性与税收转嫁的四种情况:

完全无弹性Ed=0完全有弹性Ed→∞富有弹性∞>Ed>1缺乏弹性1>Ed>0(1)税收转嫁与需求弹性:消费者第一种情况:需求完全无弹性,Ed=0,购买者对价格因征税提高没有任何反应,税收完全通过提价向前转嫁,落在购买者身上(食盐)。第二种情况:需求完全有弹性,Ed→∞,购买者对价格因征税提高的反应极其强烈,价格的任何提高会使购买量减少至零(税后均衡价格仍为P,不能通过价格转嫁);要么完全后转,要么不能转嫁,落在生产要素提供者或生产者身上。第三种情况:需求富有弹性,∞>Ed>1,购买者对价格因征税提高的反应较为强烈,其购买量的下降幅度大于价格提高的幅度,更多地后转,落在要素供给者或生产者身上。第四种情况:需求缺乏弹性,1>Ed>0,购买者对价格因征税提高的反应较弱,其购买量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提高的幅度,更多地前转,落在购买者身上。(2)税收转嫁与供给弹性:生产者供给弹性: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量(生产量)对于市场价格升降所作出的反映程度,用供给弹性系数表示.需求弹性系数=供给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即:Es=⊿Q/⊿P×Q/P供给弹性与税收转嫁四种情况:完全无弹性Es=0完全有弹性Es→∞富有弹性∞>Es>1缺乏弹性1>Es>0第一种情况:供给完全无弹性Es=0,因征税商品或要素价格而不能提高,生产者对相对价格下降没有任何反应,完全后转或不能转嫁,由要素提供者或生产者承担。第二种情况:供给完全有弹性Es→∞,因征税商品或要素价格而不能提高,生产者对相对价格下降反应极为强烈,产量因任何下降而减少至0,税收(通过价格P)可完全向前转嫁,落在购买者身上.第三种情况:供给富有弹性,∞>Es>1,因征税商品或要素价格而不能提高,生产者对相对价格下降反应强烈,其生产量的下降幅度大于价格相对下降幅度,更多前转:购买者承担。第四种情况:供给缺乏弹性,1>Es>0,因征税商品或要素价格而不能提高,生产者对相对价格下降反应较弱,其生产量的下降幅度小于价格相对下降幅度,更多地后转——生产要素提供者或生产者承担。税收转嫁与供求弹性小结完全转嫁或完全不能转嫁基本上不存在。常见的是,一部分前转,一部分后转。转嫁比例取决于供求弹性的力量对比:——若Ed>Es,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的多——若Ed<Es,向前转嫁的部分较大3.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1)从量计征下的商品课税归宿消费税,从量计征,以消费者为纳税人;消费税,从量计征,以生产者为纳税人。将二者合并:在税收均为t的条件下,价格上升幅度和需求减少幅度一样。对于消费者,D→D’;对于生产者,S→S’;其实二者影响一样。税收由生产者和购买者共同负担,大约各一半。原因:课税消费品的供给、需求弹性大体一致。(2)从价计征下的商品课税归宿消费品价格成为决定税额的因素,消费品价格越高,纳税越多;征税后需求曲线的斜率发生变化。从价计征的税收同样为生产者和购买者共同负担,分配比例较从量计征有所变化。(3)关于商品课税归宿的基本结论决定商品课税转嫁与归宿的关键因素是课税商品的供求弹性,而不论纳税人(生产者or消费者)、计征形式(从量or从价)。课税商品属于生活必需品、不易替代产品、用途狭窄产品or耐用品,需求弹性较小,税收更多前转,消费者承担;奢侈品、易于替代产品、用途广泛产品or非耐用品,需求弹性较大,税收更多后转,要素提供者与生产者承担;资本密集型或生产周期较长产品,生产规模变动较难,供给弹性较小,税收更多后转或不转,要素提供者与生产者承担;劳动密集型或生产周期较短产品,生产规模变动容易,供给弹性较大,税收更多前转,消费者承担;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消费者将在税收的转嫁中处于有利地位,税收更多向后转嫁或不能转嫁,要素提供者与生产者承担;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生产者将在税收的转嫁中处于有利地位,税收更多向前转嫁,消费者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