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汇总课件_第1页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汇总课件_第2页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汇总课件_第3页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汇总课件_第4页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汇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10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章构成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方案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章构成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优势种:

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和群落学作用上影响最大的种类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量: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异质性:在一个区域里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景观: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物多样性:生境:

大体上可分为海洋、河口湾、江河湖泊、沼泽湿地、陆地、岛屿。生态因子:

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其直接作用的那些环境要素。生态演替:生态制图:敏感区:植被覆盖率:湿地:

是开放水体和陆地之间过渡带的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生态环境影响识别通过检查拟建项目的开发行为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

影响识别包括影响因素识别、影响对象识别和影响性质与程度的识别。10.1.1影响因素的识别主要是识别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组成、建设的全过程和识别全部作用于环境的影响方式。

工程组成应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境保护工程及相关的其它工程。

项目的建设过程,应包括施工建设和运营期的影响因素识别,有的项目甚至还包括勘探设计期(如石油天然气钻探、公路铁路选址选线和规划施工布局)和服务期满后(死亡期,如矿山闭矿、渣场封闭与复垦)的影响识别。作用于环境的影响方式主要指不同的作业方式(如机械作业或手工作业、集中开发建设地区和分散的影响点、永久占地与临时占地等作用方式),作用时间长短,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的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生态环境影响识别通过检查拟建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2影响对象的识别主要是识别生态环境可能作用到的部位、因子等等。1.识别受影响的重要生境在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占据、破坏或威胁野生动植物的生境造成的。

一般来说,下述生境均属于重要生境:天然林(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森林公园等);天然海岸;潮间带滩涂;河口和河口湿地;湿地与沼泽;红树林与珊瑚礁;无污染的天然溪流、河道;自然属性较高的草原、草山、草坡等等。2.识别受影响的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2影响对象的识别主要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识别敏感保护目标⑴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⑵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主要有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湿地、红树林、天然森林等生物多样性较高或具区域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生物及其生境(如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动植物及其生境)、重要渔场及产卵场等。⑶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如风景名胜区⑷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如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⑸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如基本农田保护区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如水土保持重点区、泥石流区⑺生态脆弱区:如沙尘暴源区等处于剧烈退化中的生态系统⑻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如动物园、植物园、生态示范区⑼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⑽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如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识别敏感保护目标⑴法规确定的保护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3影响后果与程度的识别影响的程度即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发生的剧烈程度、受影响生态因子的多少、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子等。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通常划分为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类,并可用等级划分:1)不利影响:常用负号表示。可划分为5级。A极端不利B非常不利C中度不利D

轻度不利E微弱不利2)有利影响:一般用正号表示,按对环境与生态产生的良性循环,提高的环境质量,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程度而定等级,也可分为5类:A

微弱有利B

轻度有利C

中等有利

D大有利E特有利。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3影响后果与程度的识别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影响后果影响后果的识别,常可通过识别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来确定。环境敏感度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环境因子对外界压力的相对计量。武当山索道项目生态境影响识别

工程阶段生态因子大气土壤生态系统植物动物景观古建筑文物施工期-S-S-M-M-L-L-S运营期-S-S-S-S-M-S-M+有利影响-不利影响S较小影响M中等影响L较大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影响后果武当山索道项目生态境影响识别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注意: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时主要需要判别:影响的性质:是正影响还是负影响,是可逆影响还是不可逆影响,可否恢复或补偿,是长期影响还是短期影响,是否为累积性影响;影响的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发生的剧烈程度,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对拟建项目潜在环境问题分析,以及对项目性质和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分析,识别关键问题并用列表法对主要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在完成现状评价后,进一步确认主要的评价因子。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注意: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时主要需要判别: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法列表清单法质量指标(综合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分析法水土流失预测评价方法生产力评价法为常用方法10.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图形叠置法10.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已有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基本相当,生态环境条件(地理、地质、气候、生物因素等)基本相似,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类比调查方法:资料调查、实地监测或调查、景观生态调查法、公众参与调查法类比调查分析:统计性分析:调查多个类比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单因子类比分析综合性类比分析:生态系统整体性评价的综合分析或一项工程的整个影响的综合分析替代方案类比分析:将不同的方案放在一起,按设定的一组环境指标进行比较分析10.2.1类比法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已有开发建设活动对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2水土流失预测评价方法

水土流失,又称土壤侵蚀,包括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水土流失评价,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评价,评价参数为侵蚀模数。根据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确定水力、重力侵蚀强度及风力侵蚀强度。水土流失的预测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LSE)使用最为广泛:A——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a);R——降雨侵蚀因子(J/m2);K——土壤可蚀性因子(t/hm2·m),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及渗透性决定;LS——是地表径流坡长与坡度的函数,无量纲,须实地验证。C——水土侵蚀控制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和耕作期有关;P——土壤保持措施因子,主要由农业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决定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2水土流失预测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3生态制图法

把两种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生态制图的图件要求:(1)生态影响评价的图件需由正规比例的基础图件和评价成果图件组成,基础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2)3级评价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3)2级评价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上述图件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上显示;(4)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和达到上述要求以外,要用图形、图像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的评价和预测成果。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3生态制图法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4景观美学评价方法10.2.5生产力评价法衡量生产力功能优劣有三个基本生物学参数:

生物生产量、生物量和物种量。景观敏感度评价:考察视角或相对坡度、相对距离、视见频率、景观醒目程度等指标景观阈值评价:景观对外界干扰的耐受能力、同化能力和恢复能力景观美学评价:自然景观实体的客观美学评价和评价者的主观观感,以前者为主。重要评价指标包括代表性、稀有性和新颖奇特性等景观影响评价景观保护措施:从规划着眼,从建设项目着手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4景观美学评价方法10.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3.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因子

10.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1.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3级。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或从简,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2级以上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3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3.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工程影响范围评价工作级别>50km220—50km2<20km2生物群落

生物量减少(<50%)

生产量锐减(≥50%)

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对同质

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

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

2

1

2

1

2

1

1

3

2

3

2

3

2

1

/

3

/

3

/

3

1区域环境

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

绿地减少1/2,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极差

2

1

3

2

/

3水和土地

荒漠化

理化性质改变

理化性质恶化

1

2

1

2

3

2

3

/

3敏感地区111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工程影响范围评价工作级别>50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评价范围依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物与生态的多样性及完整性确定,包括直接、间接作用区以及对照区。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km~30km、2km~8km和1km~2km。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对于区域开发和工程建设项目,比较实用的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类如下:

污染影响:大气质量、水质、环境噪声、环境辐射、土壤污染和破坏、健康和安全。

植被和野生生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灾害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美学、文物和名胜古迹保护以及休闲娱乐的影响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

主要考虑的因素:⑴最能代表和反映受影响生态环境的性质和特点者;⑵易于测量或易于获得其相关信息者;⑶法规要求或评价中要求的因子等。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对于区域开发和工程建设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从生态学角度判断发生的影响是否为生态所接受。包括灭绝风险、种群活力、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小生境区等;或最重要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及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资源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规:世界、国家和区域级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稀缺性、惟一性和基本生存资源等社会文化评估基准:公众关注程度、敏感人群特殊要求、社会损益的公平性等;历史性、文化价值、稀缺性和可否替代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可持续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3.2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1、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基本内容:工程影响因素分析;受影响对象的确定;生态影响效应的分析。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对土地、植被、水文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等生态因子)影响的预测内容包括:⑴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⑵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⑶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⑷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3.2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影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受影响的保护目标,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取舍。预测评价步骤

(1)生态环境所受的主要影响。阐明建设项目主要影响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影响的性质和程度。(2)生态环境变化对区域或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影响。阐明影响的补偿可能性和生态环境功能的可恢复性。(3)对主要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⑴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⑵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⑶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⑷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⑸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⑹社会文化评估基准。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整体性作“点”或“片段”分析。(2)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切忌把自然保护区当作封闭系统分析影响。(3)持生态系统为地域差异性系统观,切忌以一般的普遍规律推断特殊地域的特殊性。(4)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过时资料为依据作主观推断。4、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分析需注意的问题:(5)做好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要做到把全部工程活动(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等)都纳入分析;把工程活动的全过程(从勘探至闭矿、设备退役)都纳入分析;把各种不同的影响形式、,内容都纳入分析,筛选重点影响问题作深入分析与研究。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做好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要做到对敏感保护目标逐一进行影响分析,并结合上述的工程分析内容作全部活动、全过程和所有影响形式的影响分析;针对敏感保护目标的性质、保护要求做好影响分析。(7)正确处理依法评价影响和科学评价影响的问题。(8)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特殊性问题。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方案10.4.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生态环境特点及其保护要求考虑,主要采取的保护途径有5个方面:

保护、恢复、补偿、建设、替代方案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消减负面影响的对策(1)消减骚扰水生生物和水生栖息地的影响的措施:按规定的计划执行恢复、保护、增殖和维护工作防止酸液和有毒废液的漏失保留采矿作业面和地下水道之间的缓冲层河道的恢复应包括浅滩、水塘和跌水的变化式样应拆除所用引水设施(2)消减野生生物栖息地影响的措施: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附具野生生物保护计划保护关键食物源、遮蔽物设置栅栏植被恢复在河流两岸30m内设缓冲区,保证此区域不受扰动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消减负面影响的对策(2)消减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消减侵蚀和沉积控制措施:将地表径流收储在沉淀池内;恢复植被(4)消减植被破坏影响的措施:恢复受影响土地的生产能力表土回填,表土和次表土分层移出和保存服务期满后恢复植被农业土地的生产能力叙恢复或超过矿山开采前的状况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消减侵蚀和沉积控制措施: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除破坏生物多样性外,外来入侵物种能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入侵我国的三裂叶豚草,会导致“枯草热症”。外来入侵物种不仅有植物,还包括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等。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16种外来入侵物种,牛蛙也是其中之一。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除破坏生物多样性外,外来入侵物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壤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工改变局地小气候改变植被和生物分布状况改变地形改变成土母质

改变自然土壤演化的时间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1土壤环境影响识别1、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类型按影响结果划分,分为土壤污染型、土壤退化破坏型;按影响时段划分按影响方式划分按影响性质划分2、工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占用土地资源、诱发土壤—地质环境灾害;引发土壤盐渍化;促进土壤沼泽化;促使河口地区土壤肥力下降,海岸后退。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1土壤环境影响识别1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矿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损失土壤资源、污染土壤环境、区域环境条件改变引发土壤退化和破坏;次生地质灾害加速土壤退化和破坏。5、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农业排灌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农业垦殖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6、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占用农用土地、造成矿尘污染。7、能源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矿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2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和污染趋势的预测预测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和污染趋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计算土壤污染物的输入量计算土壤污染物的输出量(随土壤侵蚀的输出、随作物吸收的输出、随淋溶作用的输出、随物质的降解转化的输出)计算土壤污染物的残留率预测土壤污染趋势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2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2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农药残留模式农药输入土壤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降解或转化,其最终残留量按下式计算:

R=Ce-kt

R——农药残留量;C——农药施用量;k——常数;t——时间。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2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当n→∞时,fn→0则有: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假如一次施用农药时土壤中的农药的浓度为C0

,一年后的残留量为C1

则农药残留率ƒ为:

如果每年一次连续施用农药,则农药在土壤中数年后的残留总量为农药在土壤中数年后的残留总量的另一种表达式当n→∞时,fn→0则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假如Wn=Kn{Kn-1〔···K2[K1(B+E1)+E2]+···+En-1〕+En}=B•K1•K2•···•Kn+E1•K1•K2•···•Kn+E2•K2•K3•···•Kn+···+En•Kn

K1=K2=K3=···=Kn=K,E1=E2

=E3=···=En=E时,则

Wn=BKn+EKn+Ekn-1+Ekn-2+···+EK即

Wn=BKn+EK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累积模式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的重金属,由于土壤的吸附、络合、沉淀和阻留等作用,绝大多数都残留、累积在土壤中。根据重金属污染物的这种输入、累积特点,一般用以下模式进行预测:W=K(B+E)

W——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累积量,mg/kg;K——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残留率,%;E——污染物的年输入量,mg/kg;B——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数年后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累积值

据研究,一般重金属在土壤中不易被自然淋溶,残留率一般在90%左右

Wn=Kn{Kn-1〔···K2[K1(B+E1)+E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如果缺乏资料时,有关污水灌溉的土壤中污染物累计量预测,也可以用下式计算:

W=Nw·X+W0

W——预测年限内的土壤污染物累积量,mg/kg;

Nw——预测污水灌溉年限;X——土壤中污染物的平均年增值,mg/kg;

W0——土壤中污染物当年累积量,mg/kg;

Cw——土壤环境标准值,mg/kg;

N0——土壤已污染年限。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如果缺乏资料时,有关污水灌溉的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是指土壤受纳污染物而不会产生不良的明显生态效应的最大数量,计算公式如下:4.土壤环境容量计算模式Q=(CR-B)×2250

Q——土壤环境容量,g/hm2;

CR——土壤临界含量,mg/kg;

B——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2250——每公顷土地耕作层土壤重量,t/hm2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土壤环境容量,一般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土壤退化趋势预测通用土壤侵蚀方程:

A——土壤侵蚀量,单位为t/(hm2a)。R——降水侵蚀力指标Ke——降雨侵蚀因子(土壤侵蚀因子),单位为t/(hm2a)。L——坡长。S——坡度。Ct——植物覆盖因子(耕种管理因子)。P——土壤侵蚀控制因子。降雨侵蚀因子Ke、植物覆盖因子Ct、土壤侵蚀控制因子p可分别考表1、表2、表3或其它资料确定。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土壤退化趋势预测A——土壤侵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降雨侵蚀因子Ke表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0.5%<2%<4%沙土0.050.030.02细沙土0.160.140.10特细沙土0.420.360.28壤质沙土0.120.100.08壤质粗沙土0.240.200.16壤质细沙土0.440.380.30沙壤土0.270.240.19细沙壤土0.350.300.24特细沙壤土0.470.410.33壤土0.380.340.29粉砂壤土0.480.420.33粉砂0.600.520.42沙质粘土壤土0.270.250.21粘土壤土0.280.250.21粉砂粘土壤土0.370.320.26沙质粘土0140.130.12粉砂粘土0.250.230.19粘土0.13~0.29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降雨侵蚀因子Ke表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地面覆盖率20%40%60%80%100%草地0..240.150.090.0430.011灌木0.220.140.0850.0400.011乔灌混木0.200.110.060.0270.007茂密森林0.080.060.020.0040.001裸地1.0植物覆盖因子Ct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地面覆盖率20%40%60%80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措施土地坡度p无措施1.00等高开沟1.1~1.20.60等高开沟2.1~7.00.50等高开沟7.1~12.00.60等高开沟12.1~18.00.80等高开沟18.1~24.00.90等高开沟带状播种1.1~2.00.45等高开沟带状播种2.1~7.00.40等高开沟带状播种7.1~12.00.45等高开沟带状播种12.1~18.00.60等高开沟带状播种18.1~24.00.70梯田1.1~2.00.45梯田2.1~7.00.40梯田1.1~1.20.45梯田12.1~18.00.60梯田18.1~24.00.70爬坡直行耕作1.00土壤侵蚀控制因子p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措施土地坡度p无措施1.00等高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提出拟建工程应采取的控制土壤污染源的措施2提出防止和控制土壤侵蚀的对策3方案选址10.5.3防治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对策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提出拟建工程应采取的控制土第10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10章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章构成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方案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本章构成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优势种:

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和群落学作用上影响最大的种类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量: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体的重量异质性:在一个区域里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景观: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有关术语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物多样性:生境:

大体上可分为海洋、河口湾、江河湖泊、沼泽湿地、陆地、岛屿。生态因子:

在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命活动其直接作用的那些环境要素。生态演替:生态制图:敏感区:植被覆盖率:湿地:

是开放水体和陆地之间过渡带的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生态环境影响识别通过检查拟建项目的开发行为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

影响识别包括影响因素识别、影响对象识别和影响性质与程度的识别。10.1.1影响因素的识别主要是识别建设项目的全部工程组成、建设的全过程和识别全部作用于环境的影响方式。

工程组成应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环境保护工程及相关的其它工程。

项目的建设过程,应包括施工建设和运营期的影响因素识别,有的项目甚至还包括勘探设计期(如石油天然气钻探、公路铁路选址选线和规划施工布局)和服务期满后(死亡期,如矿山闭矿、渣场封闭与复垦)的影响识别。作用于环境的影响方式主要指不同的作业方式(如机械作业或手工作业、集中开发建设地区和分散的影响点、永久占地与临时占地等作用方式),作用时间长短,直接作用还是间接作用的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生态环境影响识别通过检查拟建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2影响对象的识别主要是识别生态环境可能作用到的部位、因子等等。1.识别受影响的重要生境在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占据、破坏或威胁野生动植物的生境造成的。

一般来说,下述生境均属于重要生境:天然林(包括原生林和次生林、森林公园等);天然海岸;潮间带滩涂;河口和河口湿地;湿地与沼泽;红树林与珊瑚礁;无污染的天然溪流、河道;自然属性较高的草原、草山、草坡等等。2.识别受影响的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2影响对象的识别主要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识别敏感保护目标⑴法规确定的保护目标⑵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主要有具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湿地、红树林、天然森林等生物多样性较高或具区域代表性的生态系统)、重要保护生物及其生境(如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动植物及其生境)、重要渔场及产卵场等。⑶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如风景名胜区⑷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如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⑸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如基本农田保护区⑹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目标:如水土保持重点区、泥石流区⑺生态脆弱区:如沙尘暴源区等处于剧烈退化中的生态系统⑻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象:如动物园、植物园、生态示范区⑼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⑽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如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识别敏感保护目标⑴法规确定的保护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3影响后果与程度的识别影响的程度即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发生的剧烈程度、受影响生态因子的多少、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子等。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通常划分为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类,并可用等级划分:1)不利影响:常用负号表示。可划分为5级。A极端不利B非常不利C中度不利D

轻度不利E微弱不利2)有利影响:一般用正号表示,按对环境与生态产生的良性循环,提高的环境质量,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程度而定等级,也可分为5类:A

微弱有利B

轻度有利C

中等有利

D大有利E特有利。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1.3影响后果与程度的识别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影响后果影响后果的识别,常可通过识别生态系统的敏感性来确定。环境敏感度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环境因子对外界压力的相对计量。武当山索道项目生态境影响识别

工程阶段生态因子大气土壤生态系统植物动物景观古建筑文物施工期-S-S-M-M-L-L-S运营期-S-S-S-S-M-S-M+有利影响-不利影响S较小影响M中等影响L较大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影响后果武当山索道项目生态境影响识别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注意: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时主要需要判别:影响的性质:是正影响还是负影响,是可逆影响还是不可逆影响,可否恢复或补偿,是长期影响还是短期影响,是否为累积性影响;影响的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影响发生的剧烈程度,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对拟建项目潜在环境问题分析,以及对项目性质和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分析,识别关键问题并用列表法对主要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在完成现状评价后,进一步确认主要的评价因子。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注意: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时主要需要判别: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类比法列表清单法质量指标(综合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分析法水土流失预测评价方法生产力评价法为常用方法10.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图形叠置法10.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已有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或预测拟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类比对象的选择条件:工程性质、工艺和规模基本相当,生态环境条件(地理、地质、气候、生物因素等)基本相似,所产生的影响已基本全部显现。类比调查方法:资料调查、实地监测或调查、景观生态调查法、公众参与调查法类比调查分析:统计性分析:调查多个类比对象,进行统计分析单因子类比分析综合性类比分析:生态系统整体性评价的综合分析或一项工程的整个影响的综合分析替代方案类比分析:将不同的方案放在一起,按设定的一组环境指标进行比较分析10.2.1类比法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已有开发建设活动对生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2水土流失预测评价方法

水土流失,又称土壤侵蚀,包括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

水土流失评价,根据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评价,评价参数为侵蚀模数。根据土壤侵蚀容许量标准,确定水力、重力侵蚀强度及风力侵蚀强度。水土流失的预测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LSE)使用最为广泛:A——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多年平均土壤流失量,t/(hm2·a);R——降雨侵蚀因子(J/m2);K——土壤可蚀性因子(t/hm2·m),根据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土壤结构及渗透性决定;LS——是地表径流坡长与坡度的函数,无量纲,须实地验证。C——水土侵蚀控制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和耕作期有关;P——土壤保持措施因子,主要由农业耕作措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决定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2水土流失预测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3生态制图法

把两种以上的生态信息叠合到一张图上,构成复合图,用以表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方向和程度。生态制图的图件要求:(1)生态影响评价的图件需由正规比例的基础图件和评价成果图件组成,基础图件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土壤侵蚀图等。(2)3级评价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3)2级评价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上述图件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在地理信息系统上显示;(4)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和达到上述要求以外,要用图形、图像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的评价和预测成果。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3生态制图法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4景观美学评价方法10.2.5生产力评价法衡量生产力功能优劣有三个基本生物学参数:

生物生产量、生物量和物种量。景观敏感度评价:考察视角或相对坡度、相对距离、视见频率、景观醒目程度等指标景观阈值评价:景观对外界干扰的耐受能力、同化能力和恢复能力景观美学评价:自然景观实体的客观美学评价和评价者的主观观感,以前者为主。重要评价指标包括代表性、稀有性和新颖奇特性等景观影响评价景观保护措施:从规划着眼,从建设项目着手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2.4景观美学评价方法10.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3.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因子

10.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1.评价等级评价等级分为3级。选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果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个,则依据其中评价级别高的影响确定工作级别。

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和产值,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生态影响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或从简,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调整或从简结果应征得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2级以上项目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3级项目的评价可以从简,但也要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分析确定。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3.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工程影响范围评价工作级别>50km220—50km2<20km2生物群落

生物量减少(<50%)

生产量锐减(≥50%)

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对同质

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

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

2

1

2

1

2

1

1

3

2

3

2

3

2

1

/

3

/

3

/

3

1区域环境

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

绿地减少1/2,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极差

2

1

3

2

/

3水和土地

荒漠化

理化性质改变

理化性质恶化

1

2

1

2

3

2

3

/

3敏感地区111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工程影响范围评价工作级别>50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评价范围依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物与生态的多样性及完整性确定,包括直接、间接作用区以及对照区。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km~30km、2km~8km和1km~2km。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对于区域开发和工程建设项目,比较实用的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类如下:

污染影响:大气质量、水质、环境噪声、环境辐射、土壤污染和破坏、健康和安全。

植被和野生生物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灾害影响社会经济影响美学、文物和名胜古迹保护以及休闲娱乐的影响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

主要考虑的因素:⑴最能代表和反映受影响生态环境的性质和特点者;⑵易于测量或易于获得其相关信息者;⑶法规要求或评价中要求的因子等。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对于区域开发和工程建设项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从生态学角度判断发生的影响是否为生态所接受。包括灭绝风险、种群活力、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小生境区等;或最重要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及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资源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环境保护法和资源保护法规:世界、国家和区域级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稀缺性、惟一性和基本生存资源等社会文化评估基准:公众关注程度、敏感人群特殊要求、社会损益的公平性等;历史性、文化价值、稀缺性和可否替代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可持续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3.2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1、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基本内容:工程影响因素分析;受影响对象的确定;生态影响效应的分析。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对土地、植被、水文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等生态因子)影响的预测内容包括:⑴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⑵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⑶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⑷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3.2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影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受影响的保护目标,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取舍。预测评价步骤

(1)生态环境所受的主要影响。阐明建设项目主要影响的生态系统及其环境功能,影响的性质和程度。(2)生态环境变化对区域或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影响。阐明影响的补偿可能性和生态环境功能的可恢复性。(3)对主要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⑴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⑵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⑶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⑷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⑸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⑹社会文化评估基准。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整体性作“点”或“片段”分析。(2)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切忌把自然保护区当作封闭系统分析影响。(3)持生态系统为地域差异性系统观,切忌以一般的普遍规律推断特殊地域的特殊性。(4)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过时资料为依据作主观推断。4、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分析需注意的问题:(5)做好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要做到把全部工程活动(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等)都纳入分析;把工程活动的全过程(从勘探至闭矿、设备退役)都纳入分析;把各种不同的影响形式、,内容都纳入分析,筛选重点影响问题作深入分析与研究。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做好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要做到对敏感保护目标逐一进行影响分析,并结合上述的工程分析内容作全部活动、全过程和所有影响形式的影响分析;针对敏感保护目标的性质、保护要求做好影响分析。(7)正确处理依法评价影响和科学评价影响的问题。(8)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特殊性问题。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方案10.4.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从生态环境特点及其保护要求考虑,主要采取的保护途径有5个方面:

保护、恢复、补偿、建设、替代方案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替代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消减负面影响的对策(1)消减骚扰水生生物和水生栖息地的影响的措施:按规定的计划执行恢复、保护、增殖和维护工作防止酸液和有毒废液的漏失保留采矿作业面和地下水道之间的缓冲层河道的恢复应包括浅滩、水塘和跌水的变化式样应拆除所用引水设施(2)消减野生生物栖息地影响的措施: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附具野生生物保护计划保护关键食物源、遮蔽物设置栅栏植被恢复在河流两岸30m内设缓冲区,保证此区域不受扰动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消减负面影响的对策(2)消减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消减侵蚀和沉积控制措施:将地表径流收储在沉淀池内;恢复植被(4)消减植被破坏影响的措施:恢复受影响土地的生产能力表土回填,表土和次表土分层移出和保存服务期满后恢复植被农业土地的生产能力叙恢复或超过矿山开采前的状况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消减侵蚀和沉积控制措施: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除破坏生物多样性外,外来入侵物种能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入侵我国的三裂叶豚草,会导致“枯草热症”。外来入侵物种不仅有植物,还包括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等。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16种外来入侵物种,牛蛙也是其中之一。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除破坏生物多样性外,外来入侵物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壤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工改变局地小气候改变植被和生物分布状况改变地形改变成土母质

改变自然土壤演化的时间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1土壤环境影响识别1、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类型按影响结果划分,分为土壤污染型、土壤退化破坏型;按影响时段划分按影响方式划分按影响性质划分2、工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占用土地资源、诱发土壤—地质环境灾害;引发土壤盐渍化;促进土壤沼泽化;促使河口地区土壤肥力下降,海岸后退。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1土壤环境影响识别1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矿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损失土壤资源、污染土壤环境、区域环境条件改变引发土壤退化和破坏;次生地质灾害加速土壤退化和破坏。5、农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农业机械化工程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农业排灌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农业垦殖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6、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占用农用土地、造成矿尘污染。7、能源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矿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2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和污染趋势的预测预测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和污染趋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计算土壤污染物的输入量计算土壤污染物的输出量(随土壤侵蚀的输出、随作物吸收的输出、随淋溶作用的输出、随物质的降解转化的输出)计算土壤污染物的残留率预测土壤污染趋势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2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2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农药残留模式农药输入土壤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降解或转化,其最终残留量按下式计算:

R=Ce-kt

R——农药残留量;C——农药施用量;k——常数;t——时间。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0.5.2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当n→∞时,fn→0则有: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假如一次施用农药时土壤中的农药的浓度为C0

,一年后的残留量为C1

则农药残留率ƒ为:

如果每年一次连续施用农药,则农药在土壤中数年后的残留总量为农药在土壤中数年后的残留总量的另一种表达式当n→∞时,fn→0则有: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假如Wn=Kn{Kn-1〔···K2[K1(B+E1)+E2]+···+En-1〕+En}=B•K1•K2•···•Kn+E1•K1•K2•···•Kn+E2•K2•K3•···•Kn+···+En•Kn

K1=K2=K3=···=Kn=K,E1=E2

=E3=···=En=E时,则

Wn=BKn+EKn+Ekn-1+Ekn-2+···+EK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