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_第1页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_第2页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_第3页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_第4页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讲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第十一讲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1第一节免疫耐受(immunetolerance)一免疫耐受的概述二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三免疫耐受的机制四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第一节免疫耐受一免疫耐受的概述2一免疫耐受概述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即抗原不能有效激活T、B淋巴细胞,完成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负免疫应答免疫特异性、记忆性、可转移性和不可遗传性固有免疫耐受和获得性免疫耐受一免疫耐受概述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31945年,Owen免疫耐受的研究简史1945年,Owen免疫耐受的研究简史4Medawar胚胎诱导耐受实验(1953年)Medawar胚胎诱导耐受实验(1953年)5免疫原耐受原免疫原耐受原免疫反应+++4-6周4-6周7-14天7-14天免疫正应答免疫负应答免疫原耐受原免疫原耐受原免疫反应+++4-6周4-6周6免疫正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异同免疫正应答免疫耐受抗原刺激需要需要潜伏期有有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免疫反应强无或弱效应排斥异己保护自身

免疫正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异同免疫正应答7

由试验来分析自身耐受会遇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其一是:不可能通过功能分析来鉴定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因为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或被清除或是无反应性;其二是:在正常动物和人类非常困难或不可能知道自身抗原的性质、分布及表达水平,特别是那些和T细胞相关的MHC抗原肽。由试验来分析自身耐受会遇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其一8过去研究免疫耐受的方法是将抗原或外来细胞植入动物体内,观察在不同情况下,T、B细胞的反应情况。这些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但不完全适用于阐明自身免疫耐受现象。过去研究免疫耐受的方法是将抗原或外来细胞植入动物体内,观9转基因技术为研究自身耐受提供了一十分有用的工具。将重排的抗原受体基因转入小鼠,在小鼠的T、B淋巴细胞中表达,由于等位基因排斥的作用,转入的抗原受体基因就会抑制内源性基因的重组,从而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就有很大一部分T、B淋巴细胞表达导入的由转基因编码的抗原受体,因此就可对那些已知特异性的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转基因技术的另一应用是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已知蛋白,这些转基因编码的抗原在动物一生中均存在,因而这些抗原对小鼠来说是有效的自身抗原。转基因技术为研究自身耐受提供了一十分有用的工具。将重排的10二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1.抗原的结构和性质耐受原:小分子、可溶性、单体免疫原:大分子、颗粒性、聚合体2.抗原剂量TI抗原:高剂量B细胞耐受TD抗原:高剂量T、B细胞耐受(高带耐受)低剂量T细胞耐受(低带耐受)二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1.抗原的结构和11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B细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T细胞耐受和B细胞耐受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12《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133.抗原免疫途径静脉注射/口服>腹腔注射>皮下/肌肉注射4.其他因素用佐剂:刺激辅助性T细胞,促进引起免疫应答无佐剂:无免疫原性或耐受原性,促进引起免疫耐受3.抗原免疫途径14二、机体方面*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年龄)

胚胎期>新生期>成年期*动物的种属和品系(遗传)

大鼠、小鼠>兔、有蹄类、灵长类*机体生理状态用免疫抑制剂破坏成熟淋巴细胞,造成类似新生期免疫不成熟状态,有利于诱导免疫耐受。二、机体方面*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年龄)15*中枢免疫耐受

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成熟的T、B细胞在中枢性免疫器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外周免疫耐受

成熟的T、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三免疫耐受的机制*中枢免疫耐受三免疫耐受的机制16一、T细胞免疫耐受(一)中枢耐受(二)外周耐受一、T细胞免疫耐受(一)中枢耐受(二)外周耐受17(一)T细胞中枢耐受(一)T细胞中枢耐受18(二)T细胞外周免疫耐受机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清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无能*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忽视*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抑制(二)T细胞外周免疫耐受机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清除191、克隆清除

Clonaldeletion:Activation-inducedcelldeath(AICD)1、克隆清除Clonaldeletion:202、克隆无能clonalanergy2、克隆无能clonalanergy213、免疫忽视

(Immunologicalignorance)

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或这类自身抗原浓度很低,经APC提呈,不足以活化相应的初始T细胞,这种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称为免疫忽视。

3、免疫忽视 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亲和力224、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4、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23细胞因子在抑制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细胞因子在抑制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24二、B细胞免疫耐受(一)中枢耐受(二)外周耐受二、B细胞免疫耐受(一)中枢耐受(二)外周耐受25(一)中枢免疫耐受1、克隆清除机制(阴性选择)

自身反应性B细胞在骨髓发育过程中,其BCR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面表达的多价自身抗原结合,使SmIg发生交联,导致未成熟B细胞凋亡。(一)中枢免疫耐受1、克隆清除机制262、B细胞克隆无能骨髓中未成熟B细胞之BCR与可溶性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不足以引起克隆清除,而转变为“无能”B细胞,不表达SmIgM,虽能表达正常水平SmIgD,但由于存在信号传导障碍,也不能诱导B细胞激活。2、B细胞克隆无能骨髓中未成熟B细胞27《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28(二)外周免疫耐受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2、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3、AICD致B细胞凋亡4、成熟B细胞处于无能状态(二)外周免疫耐受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29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

Cyster等提出B细胞竞争进入淋巴滤泡的概念:只有进入淋巴滤泡的B细胞才能继续分化成抗体生成细胞和记忆性细胞。当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与自身抗原相遇时,失去进入淋巴滤泡的能力,而不能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未进入的B细胞只能在胸腺依赖区停留1-3天,然后死亡。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

Cyster等提出B细胞竞争进入淋302、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无能B细胞在缺少细胞因子(如IL-2、4)或CD4+T细胞提供的CD40L协同刺激信号时,则发生凋亡。2、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无能B细胞在缺少细胞因子(如IL-2、313、AICD致B细胞凋亡

活化的CD4+T细胞能表达FasL,与B细胞上的Fas分子结合,启动了B细胞凋亡信号.3、AICD致B细胞凋亡

活化的CD4+T细胞能表达FasL324、成熟B细胞处于无能状态

成熟B细胞与大量可溶性自身抗原接触后,可导致SmIgM表达的下调,成为“无能”B细胞。“无能”B细胞对抗原-抗原受体信号的传递能力显著下降。4、成熟B细胞处于无能状态

成熟B细胞与大量可溶性自身抗原接33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的区别T细胞耐受B细胞耐受诱导耐受的

胸腺;外周骨髓;外周主要部位对耐受敏感

CD4+CD8+双阳性胸腺细胞未成熟B细胞(IgM+

IgD-)的成熟阶段耐受诱导

中枢:在胸腺对抗原的高亲和力识别中枢:在骨髓对多价抗原的高亲和力识别刺激外周:APC提呈抗原缺乏共刺激分子外周:抗原识别时缺乏T细胞辅助自身抗原反复刺激耐受的主要机制中枢耐受:克隆清除(凋亡)中枢耐受:克隆清除(凋亡),克隆无能外周耐受:克隆无能,AICD,抑制外周耐受:克隆无能,未进入淋巴滤泡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的区别T细胞耐受34*诱导口服耐受*阻断免疫应答诱导免疫耐受*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四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一)建立免疫耐受*诱导口服耐受四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35《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36*诱导调节性T细胞*耐受性DC*基因改造*诱导调节性T细胞37*主动免疫激发和增强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合理使用(二)打破免疫耐受*主动免疫激发和增强免疫应答(二)打破免疫耐受38第二节

免疫调节

(immuneregulation)免疫调节包括正负反馈两个方面,是由多因子参与的十分复杂的免疫生物学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正常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免疫应答的异常,最终导致过敏、自身免疫病、肿瘤等疾病。第二节免疫调节

(immuneregulatio39基因水平:MHC分子,非MHC分子分子水平:抗原、抗体、IC、补体、激活或抑制性受体细胞水平:APC细胞、T/B细胞、NK细胞独特型网络: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整体水平: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群体水平:TCR/BCR多样性、MHC多态性不同水平的免疫调节基因水平:MHC分子,非MHC分子不同水平的免疫调节40抗原的分解、中和及清除,引起抗原浓度的减少或消失,相应免疫应答的总体幅度逐渐下降。抗原特性决定的免疫调节:

抗原竞争:结构相似的抗原之间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应答的现象。竞争APC一、抗原的调节作用一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抗原的分解、中和及清除,引起抗原浓度一、抗原的调节作用41二、抗体的调节作用负调:抑制免疫应答,其机制:抗原的封闭-抗原的清除:抗体数量的增加,加速了机体 对抗原的清除。-受体交联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BCR-Ab-FcγRIIb二、抗体的调节作用负调:抑制免疫应答,其机制:42抗体封闭抗原的作用可溶性抗体可通过结合抗原表位而封闭抗原,阻止BCR对抗原的识别和结合,抑制体液免疫应答抗体封闭抗原的作用可溶性抗体可通过结合抗原表位而封闭抗原,阻43抗体依赖性B细胞抑制抗体依赖性B细胞抑制44

独特型(idiotype,Id)为BCR、TCR或Ig分子V区所含的具有免疫原性的决定基,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Ab).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45抗独特型抗体:机体针对抗体的独特型产生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AId)。独特型主要覆盖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CDR),另一些分布于接近这一抗原结合部位的V区骨架区。抗独特型抗体有两种:针对骨架区α型和针对CDR的β型。抗独特型抗体:机体针对抗体的独特型产生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46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抗体(抗体模型)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抗体(抗体模型)47抗原内影像(internalimage)Ab2b因其抗原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相似,并能与抗原竞争性地和Ab1结合,故又称为抗原内影像.Ab2b抗原内影像(internalimage)Ab2b因其抗原A48*抗BCR独特型抗体→介导BCR与B细胞FcR交联→产生抑制性信号→抑制B细胞分化和抗体分泌

*抗BCR独特型抗体49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免疫应答逐渐减弱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免疫应答逐渐减弱50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的免疫调节正调:

内影像组的独特型可模拟抗原,增强和放大免疫应答。可用于作疫苗。负调: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网络主要起负调作用,减弱或去除体内原有的Ab1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使免疫应答及时终止,并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

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的免疫调节正调:51抗独特型抗体:BCR-Ab-FcγRIIb抗独特型抗体:BCR-Ab-FcγRIIb52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在免疫应答早期,抗原量大,产生的主要抗体为IgM,其可通过促进免疫调理作用而增强免疫应答;在免疫应答晚期,抗原被清除而减少,产生的主要抗体为IgG,且抗体量增加,可通过抗体封闭和受体交联作用而抑制免疫应答。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在免疫应答早期,抗原量大,产生的53正调节作用ICC3d

AgB细胞辅助受体正调节作用ICC3dA54负调节作用:受体交联负调节作用:受体交联55负调节作用负调节作用56四、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某些免疫细胞膜表面表达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激活性受体的胞内段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activationmotif,ITAM),能启动免疫细胞的活化。抑制性受体的胞内段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inhibitorymotif,ITIM),能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四、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某些免疫细胞膜表面表达激活性受体和57《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58免疫细胞的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免疫细胞的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591.正调节:抗原提呈:MHC提供共刺激分子分泌细胞因子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2.负调节:抑制性巨噬细胞释放某些因子抑制免疫应答不能有效表达共刺激分子的APC诱导T细胞耐受一、APC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二细胞水平的调节作用1.正调节:一、APC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二细胞水平的调节60T细胞可发挥正、负调节:特定T细胞亚群(如CD4+/CD8+细胞,Th1/Th2细胞等)在不同情况下(病理生理状况和微环境如细胞因子、膜分子表达、靶细胞类型等),发挥正、负免疫调节作用。

二、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T细胞可发挥正、负调节:特定T细胞亚群(如CD4+/CD8+61《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62Th1/Th2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Th1和Th2互为抑制细胞,从而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Th1/Th2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Th1和Th2互为抑制细63Th1与Th2细胞的相互抑制作用Th1与Th2细胞的相互抑制作用64CD4+的T调节细胞1.自然CD4+CD25+T调节细胞(Treg):胸腺产生Treg被称为“胸腺的第三种功能和其他同样在胸腺选择的T细胞相比较,自然CD4+CD25+Treg的TCR与胸腺基质细胞上表达的自身MHC-II类分子或MHC:抗原肽复合物相互作用时需要较高的亲和力,但这种亲和力又不能高到可导致被胸腺清除的地步。CD4+的T调节细胞1.自然CD4+CD25+T调节细胞(T65《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66自然CD4+CD25+Treg结构性表达与活化/记忆T细胞相关的表面分子,包括CD25、CD45RBlow、CD62L、CD103、CTLA-4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TNF受体超家族(GITR)等,近来发现在其表面还结构性表达一种指导神经轴突分化的分子-神经突蛋白-1(neuropilin-1),此分子在常规T细胞活化后表达降低。自然CD4+CD25+Treg结构性表达与活化/记忆T细胞相67由于CD4+CD25+Treg细胞在胸腺发育时与MHC:自身肽复合物相互作用需要较高的亲和力以及其在胸腺内发育成为功能性亚群的特征,可以认为自然CD4+CD25+Treg具有广谱的抗原特异性且具有较其他T细胞更强的识别自身抗原的能力。由于CD4+CD25+Treg细胞在胸腺发育时与MHC:自身68CD4+T细胞在胸腺分化成自然CD4+CD25+Treg需要接受中介信号,此信号为诱导表达或持续表达的FoxP3(人FoxP3)基因,此基因编码一种叉头状/翼状螺旋家族的转录因子阻抑蛋白-Scurfin。实验证明小鼠CD4+CD25+Treg特异性表达FoxP3mRNA及Scurfin蛋白。目前尚不清楚FoxP3是怎样控制分化的,但其可影响CD25及IL-10的表达。CD4+T细胞在胸腺分化成自然CD4+CD25+Treg需要69自然CD4+CD25+Treg控制免疫应答的能力是其基本特征.可能的机制:1.是通过细胞-细胞的直接接触,诱导T效应细胞的凋亡而发挥其抑制效应。认为颗粒酶B(granzymeB,GZ-B)是介导直接接触抑制的关键因子2.自然CD4+CD25+Treg可通过其表面的CTLA-4与APCs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和CD86(B7-2)高亲和力结合,诱导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产生,而IDO可催化色氨酸转化为犬肾素(kynurenin)和其他代谢产物,这些物质具有对局部DC的免疫抑制效应。自然CD4+CD25+Treg控制免疫应答的能力是其基本特征703.CD4+CD25+Treg可以下调CD80和CD86分子在DC上的表达从而使DCs的成为无效率的APCs。4.CD4+CD25+Treg还可分泌IL-10和TGF-β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抑制APC,特别是DC的分化及其分泌IL-12的功能,从而使DC促进T细胞活化和Th1细胞分化的作用受损。3.CD4+CD25+Treg可以下调CD80和CD86分712.诱导产生的CD4+Treg胸腺外产生的CD4+Treg称为Tr1(Tregulatorycell1)和Th3Tr1和Th3细胞与胸腺产生的CD4+CD25+Treg细胞明显不同,其产生调节性细胞因子与非专职APCs的反复刺激有关。2.诱导产生的CD4+Treg胸腺外产生的CD4+Treg72Tr1Tr1不同于Th1和Th2,是由CD4+T细胞在IL-10诱导或经由IL-10处理的APC递呈抗原分化而来的。Tr1的增值能力很低,但是其在激活后任表达正常水平活化T细胞的标志,如CD25、CD40L、CD69、HLA-DR和CTLA-4。静止Tr1可构成性表达IL-2/IL-15R的β和γ共用链和TH1、Th2一样表达多种趋化因子受体。Tr1不能表达在TH2细胞上表达的IL-1R样分子-T1/ST2,却能表达Th1、Th2不能表达的T细胞归巢受体CCR7Tr1的产生与低水平抗原的反复刺激有关,能高水平的IL-10和中等水平的TGFβTr1Tr1不同于Th1和Th2,是由CD4+T细胞在IL73Th3Th3可产生中等水平的IL-10和高水平TGF-β以及IL-4、IL-5等,其与Th2细胞的差别在于Th2细胞不能产生TGF-β。Tr1或Th3细胞在体内具有抑制活性且能防止Th1自身免疫病如结肠炎的发展。Tr1和Th3细胞主要存在于粘膜免疫系统,其功能主要是抑制和控制粘膜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Tr1或Th3细胞缺乏与肠道自身免疫病有关。Th3Th3可产生中等水平的IL-10和高水平TGF-β以及74《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75

三、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正调节:抗原提呈分泌细胞因子活化T细胞,促进B细胞发育分泌抗体:促进调理

(2)负调节:分泌IgG,形成IC:BCR与FcgRII交联 三、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76

四、NK细胞的调节作用(1)正调节:可释放细胞因子(IL-2、IFN-)而增强T细胞功能;(2)负调节:可显著抑制B细胞分化及产生抗体;某些NK细胞株可杀伤LPS激活的B细胞。 四、NK细胞的调节作用77三系统间及遗传的调节1.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2.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一.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三系统间及遗传的调节1.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781.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细胞上有多种神经递质和激素分子的受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应答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可增强免疫应答1.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792.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免疫细胞合成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和各种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分泌的IL-2抑制Ach释放;TNF-a促进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脑啡肽;淋巴细胞产生ACTH促进糖皮质激素的释放。2.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80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通过神经纤维、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则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反馈信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主要通过神经纤维、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免疫系统81二、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

抗原受体库多样性与免疫调节

BCR、TCR的多样性形成容量极大的受体库和克隆储备,以针对外界各种抗原免疫应答的特异性;而且使不同种群或群体对不同抗原的应答及强度各异,是群体水平免疫调节的遗传学机制。

2.MHC多态性的免疫调控作用

MHC决定个体对某种抗原是否产生应答及应答的强弱;其多态性向整个群体提供结合任何抗原的能力,以保护群体和物种抵抗任何病原感染而生存。

二、遗传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抗原受体库多样性与免疫调节82

下一讲

超敏反应

下一讲

83第十一讲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第十一讲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84第一节免疫耐受(immunetolerance)一免疫耐受的概述二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三免疫耐受的机制四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第一节免疫耐受一免疫耐受的概述85一免疫耐受概述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即抗原不能有效激活T、B淋巴细胞,完成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负免疫应答免疫特异性、记忆性、可转移性和不可遗传性固有免疫耐受和获得性免疫耐受一免疫耐受概述免疫耐受:是指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性物质时所861945年,Owen免疫耐受的研究简史1945年,Owen免疫耐受的研究简史87Medawar胚胎诱导耐受实验(1953年)Medawar胚胎诱导耐受实验(1953年)88免疫原耐受原免疫原耐受原免疫反应+++4-6周4-6周7-14天7-14天免疫正应答免疫负应答免疫原耐受原免疫原耐受原免疫反应+++4-6周4-6周89免疫正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异同免疫正应答免疫耐受抗原刺激需要需要潜伏期有有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免疫反应强无或弱效应排斥异己保护自身

免疫正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异同免疫正应答90

由试验来分析自身耐受会遇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其一是:不可能通过功能分析来鉴定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因为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或被清除或是无反应性;其二是:在正常动物和人类非常困难或不可能知道自身抗原的性质、分布及表达水平,特别是那些和T细胞相关的MHC抗原肽。由试验来分析自身耐受会遇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其一91过去研究免疫耐受的方法是将抗原或外来细胞植入动物体内,观察在不同情况下,T、B细胞的反应情况。这些方法主要用于研究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但不完全适用于阐明自身免疫耐受现象。过去研究免疫耐受的方法是将抗原或外来细胞植入动物体内,观92转基因技术为研究自身耐受提供了一十分有用的工具。将重排的抗原受体基因转入小鼠,在小鼠的T、B淋巴细胞中表达,由于等位基因排斥的作用,转入的抗原受体基因就会抑制内源性基因的重组,从而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就有很大一部分T、B淋巴细胞表达导入的由转基因编码的抗原受体,因此就可对那些已知特异性的淋巴细胞进行检测和定量分析。转基因技术的另一应用是在不同组织中表达已知蛋白,这些转基因编码的抗原在动物一生中均存在,因而这些抗原对小鼠来说是有效的自身抗原。转基因技术为研究自身耐受提供了一十分有用的工具。将重排的93二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1.抗原的结构和性质耐受原:小分子、可溶性、单体免疫原:大分子、颗粒性、聚合体2.抗原剂量TI抗原:高剂量B细胞耐受TD抗原:高剂量T、B细胞耐受(高带耐受)低剂量T细胞耐受(低带耐受)二免疫耐受形成和维持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1.抗原的结构和94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B细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T细胞耐受和B细胞耐受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95《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963.抗原免疫途径静脉注射/口服>腹腔注射>皮下/肌肉注射4.其他因素用佐剂:刺激辅助性T细胞,促进引起免疫应答无佐剂:无免疫原性或耐受原性,促进引起免疫耐受3.抗原免疫途径97二、机体方面*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年龄)

胚胎期>新生期>成年期*动物的种属和品系(遗传)

大鼠、小鼠>兔、有蹄类、灵长类*机体生理状态用免疫抑制剂破坏成熟淋巴细胞,造成类似新生期免疫不成熟状态,有利于诱导免疫耐受。二、机体方面*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年龄)98*中枢免疫耐受

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成熟的T、B细胞在中枢性免疫器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外周免疫耐受

成熟的T、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三免疫耐受的机制*中枢免疫耐受三免疫耐受的机制99一、T细胞免疫耐受(一)中枢耐受(二)外周耐受一、T细胞免疫耐受(一)中枢耐受(二)外周耐受100(一)T细胞中枢耐受(一)T细胞中枢耐受101(二)T细胞外周免疫耐受机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清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无能*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忽视*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抑制(二)T细胞外周免疫耐受机制*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清除1021、克隆清除

Clonaldeletion:Activation-inducedcelldeath(AICD)1、克隆清除Clonaldeletion:1032、克隆无能clonalanergy2、克隆无能clonalanergy1043、免疫忽视

(Immunologicalignorance)

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或这类自身抗原浓度很低,经APC提呈,不足以活化相应的初始T细胞,这种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称为免疫忽视。

3、免疫忽视 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亲和力1054、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4、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106细胞因子在抑制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细胞因子在抑制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107二、B细胞免疫耐受(一)中枢耐受(二)外周耐受二、B细胞免疫耐受(一)中枢耐受(二)外周耐受108(一)中枢免疫耐受1、克隆清除机制(阴性选择)

自身反应性B细胞在骨髓发育过程中,其BCR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面表达的多价自身抗原结合,使SmIg发生交联,导致未成熟B细胞凋亡。(一)中枢免疫耐受1、克隆清除机制1092、B细胞克隆无能骨髓中未成熟B细胞之BCR与可溶性自身抗原的亲和力低,不足以引起克隆清除,而转变为“无能”B细胞,不表达SmIgM,虽能表达正常水平SmIgD,但由于存在信号传导障碍,也不能诱导B细胞激活。2、B细胞克隆无能骨髓中未成熟B细胞110《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111(二)外周免疫耐受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2、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3、AICD致B细胞凋亡4、成熟B细胞处于无能状态(二)外周免疫耐受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112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

Cyster等提出B细胞竞争进入淋巴滤泡的概念:只有进入淋巴滤泡的B细胞才能继续分化成抗体生成细胞和记忆性细胞。当B细胞在外周淋巴器官与自身抗原相遇时,失去进入淋巴滤泡的能力,而不能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未进入的B细胞只能在胸腺依赖区停留1-3天,然后死亡。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

Cyster等提出B细胞竞争进入淋1132、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无能B细胞在缺少细胞因子(如IL-2、4)或CD4+T细胞提供的CD40L协同刺激信号时,则发生凋亡。2、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无能B细胞在缺少细胞因子(如IL-2、1143、AICD致B细胞凋亡

活化的CD4+T细胞能表达FasL,与B细胞上的Fas分子结合,启动了B细胞凋亡信号.3、AICD致B细胞凋亡

活化的CD4+T细胞能表达FasL1154、成熟B细胞处于无能状态

成熟B细胞与大量可溶性自身抗原接触后,可导致SmIgM表达的下调,成为“无能”B细胞。“无能”B细胞对抗原-抗原受体信号的传递能力显著下降。4、成熟B细胞处于无能状态

成熟B细胞与大量可溶性自身抗原接116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的区别T细胞耐受B细胞耐受诱导耐受的

胸腺;外周骨髓;外周主要部位对耐受敏感

CD4+CD8+双阳性胸腺细胞未成熟B细胞(IgM+

IgD-)的成熟阶段耐受诱导

中枢:在胸腺对抗原的高亲和力识别中枢:在骨髓对多价抗原的高亲和力识别刺激外周:APC提呈抗原缺乏共刺激分子外周:抗原识别时缺乏T细胞辅助自身抗原反复刺激耐受的主要机制中枢耐受:克隆清除(凋亡)中枢耐受:克隆清除(凋亡),克隆无能外周耐受:克隆无能,AICD,抑制外周耐受:克隆无能,未进入淋巴滤泡T细胞耐受与B细胞耐受的区别T细胞耐受117*诱导口服耐受*阻断免疫应答诱导免疫耐受*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四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一)建立免疫耐受*诱导口服耐受四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118《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119*诱导调节性T细胞*耐受性DC*基因改造*诱导调节性T细胞120*主动免疫激发和增强免疫应答*细胞因子的合理使用(二)打破免疫耐受*主动免疫激发和增强免疫应答(二)打破免疫耐受121第二节

免疫调节

(immuneregulation)免疫调节包括正负反馈两个方面,是由多因子参与的十分复杂的免疫生物学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不正常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免疫应答的异常,最终导致过敏、自身免疫病、肿瘤等疾病。第二节免疫调节

(immuneregulatio122基因水平:MHC分子,非MHC分子分子水平:抗原、抗体、IC、补体、激活或抑制性受体细胞水平:APC细胞、T/B细胞、NK细胞独特型网络: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整体水平: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群体水平:TCR/BCR多样性、MHC多态性不同水平的免疫调节基因水平:MHC分子,非MHC分子不同水平的免疫调节123抗原的分解、中和及清除,引起抗原浓度的减少或消失,相应免疫应答的总体幅度逐渐下降。抗原特性决定的免疫调节:

抗原竞争:结构相似的抗原之间相互干扰特异性抗体应答的现象。竞争APC一、抗原的调节作用一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抗原的分解、中和及清除,引起抗原浓度一、抗原的调节作用124二、抗体的调节作用负调:抑制免疫应答,其机制:抗原的封闭-抗原的清除:抗体数量的增加,加速了机体 对抗原的清除。-受体交联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BCR-Ab-FcγRIIb二、抗体的调节作用负调:抑制免疫应答,其机制:125抗体封闭抗原的作用可溶性抗体可通过结合抗原表位而封闭抗原,阻止BCR对抗原的识别和结合,抑制体液免疫应答抗体封闭抗原的作用可溶性抗体可通过结合抗原表位而封闭抗原,阻126抗体依赖性B细胞抑制抗体依赖性B细胞抑制127

独特型(idiotype,Id)为BCR、TCR或Ig分子V区所含的具有免疫原性的决定基,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Ab).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128抗独特型抗体:机体针对抗体的独特型产生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AId)。独特型主要覆盖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CDR),另一些分布于接近这一抗原结合部位的V区骨架区。抗独特型抗体有两种:针对骨架区α型和针对CDR的β型。抗独特型抗体:机体针对抗体的独特型产生抗体称为抗独特型抗体(129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抗体(抗体模型)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抗体(抗体模型)130抗原内影像(internalimage)Ab2b因其抗原结合部位与抗原表位相似,并能与抗原竞争性地和Ab1结合,故又称为抗原内影像.Ab2b抗原内影像(internalimage)Ab2b因其抗原A131*抗BCR独特型抗体→介导BCR与B细胞FcR交联→产生抑制性信号→抑制B细胞分化和抗体分泌

*抗BCR独特型抗体132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免疫应答逐渐减弱独特型和抗独特型网络免疫应答逐渐减弱133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的免疫调节正调:

内影像组的独特型可模拟抗原,增强和放大免疫应答。可用于作疫苗。负调: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网络主要起负调作用,减弱或去除体内原有的Ab1对抗原的特异性应答,使免疫应答及时终止,并参与免疫耐受的形成和维持。

独特型与抗独特型的免疫调节正调:134抗独特型抗体:BCR-Ab-FcγRIIb抗独特型抗体:BCR-Ab-FcγRIIb135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在免疫应答早期,抗原量大,产生的主要抗体为IgM,其可通过促进免疫调理作用而增强免疫应答;在免疫应答晚期,抗原被清除而减少,产生的主要抗体为IgG,且抗体量增加,可通过抗体封闭和受体交联作用而抑制免疫应答。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调节作用在免疫应答早期,抗原量大,产生的136正调节作用ICC3d

AgB细胞辅助受体正调节作用ICC3dA137负调节作用:受体交联负调节作用:受体交联138负调节作用负调节作用139四、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某些免疫细胞膜表面表达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激活性受体的胞内段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im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activationmotif,ITAM),能启动免疫细胞的活化。抑制性受体的胞内段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mmunoreceptortyrosine-basedinhibitorymotif,ITIM),能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四、激活性受体和抑制性受体某些免疫细胞膜表面表达激活性受体和140《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141免疫细胞的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免疫细胞的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1421.正调节:抗原提呈:MHC提供共刺激分子分泌细胞因子促进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2.负调节:抑制性巨噬细胞释放某些因子抑制免疫应答不能有效表达共刺激分子的APC诱导T细胞耐受一、APC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二细胞水平的调节作用1.正调节:一、APC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二细胞水平的调节143T细胞可发挥正、负调节:特定T细胞亚群(如CD4+/CD8+细胞,Th1/Th2细胞等)在不同情况下(病理生理状况和微环境如细胞因子、膜分子表达、靶细胞类型等),发挥正、负免疫调节作用。

二、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T细胞可发挥正、负调节:特定T细胞亚群(如CD4+/CD8+144《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145Th1/Th2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Th1和Th2互为抑制细胞,从而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Th1/Th2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Th1和Th2互为抑制细146Th1与Th2细胞的相互抑制作用Th1与Th2细胞的相互抑制作用147CD4+的T调节细胞1.自然CD4+CD25+T调节细胞(Treg):胸腺产生Treg被称为“胸腺的第三种功能和其他同样在胸腺选择的T细胞相比较,自然CD4+CD25+Treg的TCR与胸腺基质细胞上表达的自身MHC-II类分子或MHC:抗原肽复合物相互作用时需要较高的亲和力,但这种亲和力又不能高到可导致被胸腺清除的地步。CD4+的T调节细胞1.自然CD4+CD25+T调节细胞(T148《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课件149自然CD4+CD25+Treg结构性表达与活化/记忆T细胞相关的表面分子,包括CD25、CD45RBlow、CD62L、CD103、CTLA-4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TNF受体超家族(GITR)等,近来发现在其表面还结构性表达一种指导神经轴突分化的分子-神经突蛋白-1(neuropilin-1),此分子在常规T细胞活化后表达降低。自然CD4+CD25+Treg结构性表达与活化/记忆T细胞相150由于CD4+CD25+Treg细胞在胸腺发育时与MHC:自身肽复合物相互作用需要较高的亲和力以及其在胸腺内发育成为功能性亚群的特征,可以认为自然CD4+CD25+Treg具有广谱的抗原特异性且具有较其他T细胞更强的识别自身抗原的能力。由于CD4+CD25+Treg细胞在胸腺发育时与MHC:自身151CD4+T细胞在胸腺分化成自然CD4+CD25+Treg需要接受中介信号,此信号为诱导表达或持续表达的FoxP3(人FoxP3)基因,此基因编码一种叉头状/翼状螺旋家族的转录因子阻抑蛋白-Scurfin。实验证明小鼠CD4+CD25+Treg特异性表达FoxP3mRNA及Scurfin蛋白。目前尚不清楚FoxP3是怎样控制分化的,但其可影响CD25及IL-10的表达。CD4+T细胞在胸腺分化成自然CD4+CD25+Treg需要152自然CD4+CD25+Treg控制免疫应答的能力是其基本特征.可能的机制:1.是通过细胞-细胞的直接接触,诱导T效应细胞的凋亡而发挥其抑制效应。认为颗粒酶B(granzymeB,GZ-B)是介导直接接触抑制的关键因子2.自然CD4+CD25+Treg可通过其表面的CTLA-4与APCs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和CD86(B7-2)高亲和力结合,诱导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产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