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长寿中学校高三上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传承了上千年的瑰宝书法,从材料的选择到书写方式都体现出独属于我们东方的人文精神。中国书法中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也显示出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赞扬。微博考试研究所说过:“书法教育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作为租国的未来希望、传统文化的维承人,需要从小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其艺术价值不可言喻。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书法取法自然,在每件作品的字体结构和线条中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美。正如卫夫人《笔阵图》中所言:“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撤陆断犀象;折百钓弩发;竖万岁枯藤;捺崩浪雷奔。”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观察、临摹名家作品,最后用以创作,从而从形式美到内涵美,均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书法是一门人文性十分强的学科,书法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人们常说的“字如其人”的“人”就是指的人文素养。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很高的成就,还在人品方面也同样值得后人学习如我们常说的“颜筋柳骨”,其中"颜"就代表了颜真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等都透露出一种苍劲雄浑、质朴浑厚的风格,这也显示出颜真卿性格中正气凛然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书法技巧,更要让学生学习书家的品质。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人们的心理状态越来越浮躁。书者在进行书法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凝神静心,意在笔前,同时书法创作的过程也是抒发情绪的过程,书者创作的作品多数情况下反映了作者当下的心情,因此学习书法有助于青少年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其次,书法学习过程要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头正,腰直,臂展,脚平。正确的坐姿可使书者气韵通顺,精神饱满。书法家自来长寿,柳公权88岁,欧阳询85岁,虞世南81岁。(摘编自邵仲武、考试研究所《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材料二:历代书家特别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汉钟繇在《用笔法》中说“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极力推崇书法作品要洋溢一种异常强烈的生命活力,弥漫一种激昂躁动的向上精神。书论家经常用“龙腾凤翥”“鹿奔虎走”“藤蔓缠绕”“云蒸霞蔚”来赞美品述书法作品,尽管我们暂时还无法对此类术语内在的蕴涵和意旨作出确切的诠释,但他们确实是在高举生命的旗帜,追求洒脱奔放,让活跃的生命机能尽情迸发挥洒,永葆生命的激情和乐观情绪。且看唐柳公权《兰亭诗》,字迹动感活络,线条流畅,眉目清晰,无半点老气,豪情万端,热情四射。又如清初王铎《行书与大觉禅师等书札》,毫无柔弱之习与拘谨之俗,直书激荡的胸襟和直率的性情,以恣意狂放的节拍,左突右奔的章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量。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是时空因素和人文素养综合交融的结果。在书法史上,古代书法家要么位高权重,要么出身豪富世家,要么才智超群,时代风尚对他们书法“生命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初唐为例,此时政治前景广阔,国家生机凸显,世事百废俱兴,书法也风烟俱色。《旧唐书》载:“于时海内渐平,太宗乃锐意经籍,开文学馆以待四方之士。”的确,这是一个蓬勃的时代,也是一个生命意识十足的动感时代。而此时之书法艺术风格,更是风韵独具,阳光明媚,青春飒爽。虽然书法的标准还笼罩在魏晋以来的风气之下,但优美雅致的审美价值标杆已经确立,以妍媚为主的书法艺术风格开始形成,时代的鲜活的生命气息已浸透到书法等各类艺术领域。从初唐几家来看,欧阳询书风干净利落,结体简明,在生命意识的高扬中,又有矛戟森列险劲之象;褚遂良书风劲绝明丽,天然媚好,用笔功成极致,华美秀腴;虞世南书风圆融流畅,外柔内刚,如裙带飘扬,束身矩步,生命姿色华滋华尔,美轮美奂。一方水土养育一代书家,区域文明的独特风貌必然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地方艺术的构建,给烙上区域文明的重重胎记。我们从早期书法楚金文来看,极受楚文明灵巧、活泼、艳丽、繁复的美学旨趣的滋养。与周金文相比,楚金文则大都夸张、多变、绮丽,字形修长,曲动淳美,有着诡谲清爽、浪漫隽秀的生命景象。从现存的楚金文看,《王孙诰编钟铭》线条纤细如丝,而丝缕中又都拖出一条长尾,如风筝飘带,摇曳缥缈;《王孙遗者钟铭》则体势颀长,回曲的线条绵亘劲韧,往来不绝,奇巧美瞻,给人一种心动却又不敢逼视的处子之美。书品即人品,人品即书品,人品与书品本不可分。观赏王珣、羊欣、王僧虔为杰出代表的六朝书体,多汪洋恣意,流美多变,自然清爽,而这种风格的出现,正与他们风流潇洒、飘逸落拓的人格相吻合相匹配。这不仅因为抒写个人的感情与意趣,行草诸体自然比篆隶诸体更自由,更富于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六朝人的品性、感情与意趣较之他们的先辈,而更具强烈的个性。正如刘熙载《书概》所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主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再换一个视角看,我国古代涌现出不少卓有成就的女子书法家,与男性相比,她们更有亮丽的品性。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擅长隶、正、行书,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并非过誉之词。也许,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思想的笼罩下,在漫长的岁月中,女性也更注重在书法的天地里,让生命驻足,让生命在诗书墨迹中不被埋没而无闻。(摘编自《传统书法之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法传承久远,在材料选择、书写方式上蕴含着独特的东方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得到了世人的认同以及赞扬。B.卫夫人《笔阵图》对书法创作中笔画的特点有着形象、独到的理解,充分显示了她作为女性书法家娴雅婉丽的亮丽品性。C.六朝人在品性、感情、意趣等方面具有强烈的个性,这是六朝书体多呈现汪洋恣意、流美多变、自然清爽风格的主要原因。D.在封建社会中,书法为女性提供了一方驻留生命的天地,如今,这些女性的魅力依然可通过她们的诗书墨迹而被人感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法爱好者在临摹、创作书法作品时,借助鲁迅对中国文字的“三美”理论,便能从形式到内涵等方面感受到书法之美。B.虽然书家的地位、才华有异,但因同一时代书家受相同的国家政治、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作品蕴含着相似的生命气息。C.褚遂良书法天然媚好,华美秀腴,欧阳询书法干净利落,森然险绝,他们二人不同的书法风格与各自的人文素养相关。D.楚地文明灵巧、活泼、艳丽、繁复的美学旨趣和独特风貌,滋养了句式灵活、想象奇特、感情奔放、风物奇异的“楚辞”。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论据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以柳公权、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家为例,列举了具体数据,使读者明了书法有静心养气、延年益寿之功用。B.材料二作者论述唐人柳公权与清初王铎等大家书作的特点,为历代书家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提供了例证。C.材料二作者列举欧阳询、褚遂良二人风烟俱色的书法特点,论证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书法中“生命意识”有重要影响。D.两则材料都引用了人物言论,材料一通过引用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材料二则对引用的言论做出了简要评价。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5.我校新开设了包括书法在内的多种课程,但选修书法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为了动员更多学生选报书法课程,你可以宣讲书法的哪些功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支字,完成6-9题。总与一缕炊烟有关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火熏燎着。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6.下列各项中,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B.“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C.“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暗含着作者对传统文明的赞同和对现代文明的拒绝。D.这句话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对传统朴素温馨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7.下列各项中,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8.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请具体分析。(6分)9.文章第①段在结构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胡应炎,字焕卿,常之晋陵人。宋枢密副使宿八世孙也,父聪淮南节度计议官。咸淳中应炎登进士第,授溧水尉,未赴。元丞相伯颜南伐,师次常境。知府王洙遁,朝廷以姚訔知府事,复命将军王安节、都统刘师勇将兵杂守之。訔等至常,见应炎,喜曰:“君吾剧孟①也,得君,敌不足破矣!”署节度判官。应炎归告聪及兄应发、弟应登曰:“吾家世受国恩,今戎马在郊,王室将危,是吾立功之秋也。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既应訔命,即选民之壮勇者三千人,自将登城。为訔画曰:“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痹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宜树木栅傅城,多调粟、缮械为守计。”訔然之。初洙遁时,其客王虎臣盗郡印,自称知府,诣伯颜军门献之。伯颜不知其诈,命还守常,而遣兵与俱。及城,訔等已先至,不得入,反以民叛告。伯颜怒,命元帅唆都率步骑二十余万围之。应炎与安节、师勇分门出城,各累大捷,杀其将校甚众。功上,进直秘阁。围且久,元兵多伤毙。唆都请益师,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来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城遂陷,师勇遁,訔、安节死之。应炎率民兵巷战。至孔子庙前众溃,犹手刃数人,力屈,遂就擒。唆都让之曰:“若即尝多杀吾将校者邪?”应炎曰:“吾欲杀汝,何将校也。恨力不及耳!”唆都怒,腰斩之。时年二十七。兵入屠城,聪应发皆被杀。(节选自高启《胡应炎传》)【注】①剧孟,汉代大侠,被誉为助成大事之才。后常用来借指行侠仗义的人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痹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A.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痹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B.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痹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C.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痹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D.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痹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考生。B.署即代理,与《陈情表》“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的“署”不同。C.京师在我国古代指帝王的都城,还可以指天子的军队。文中是指后者。D.直秘阁是一种表恩荣的虚职,本需秘阁馆大臣轮流值班,后不必赴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朝丞相伯颜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军队驻扎在常州境内,朝廷任命姚訔掌管常州,又派王安节、刘师勇带领军队一起驻守。B.王洙逃跑后,其幕僚王虎臣盗去官印,冒充知府,到伯颜处献印表示投降。伯颜不知道他是假装投降,命令他返回常州守城。C.常州陷落,刘师勇逃跑,姚訔为守城而死,胡应炎率领市民与元兵展开巷战,到孔子庙那里众人溃散,胡应炎仍然坚持作战。D.胡应炎英勇杀敌,终因筋疲力尽被元兵活捉,他被腰斩后,元兵入常州屠城,胡应炎的父亲胡聪和兄长胡应发都被元军杀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父老,兄弟当奉以出避,吾身许国,不得复徇家矣。(4分)(2)唆都请益师,伯颜遂以西域诸部兵来会,攻围益急,饷援俱绝。(4分)14.胡应炎认为常州城不容易防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踏莎行·元旦[金]王寂爆竹庭前,树桃门右。香汤沐浴罢,五更后。高烧银烛,瑞烟喷金兽。萱堂次第、了相为寿①。改岁宜新、应时纳佑②。从今诸事愿、胜如旧。人生强健,喜一年入手。休辞最后、饮酴酥酒③。【注】①有版本为“萱堂次第了,相为寿”。萱堂,指母亲的居室,也借指母亲。②纳佑:纳福。③有版本为“休辞最后余、酴酥酒”。酴酥,即屠苏,酒名。古时汉族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作的开篇描绘元旦的喜庆氛围,在庭前燃放爆竹,在门右种上桃树。B.在元旦这天,人们用香汤沐浴,早起后依次向长辈拜贺新年,欢乐祥和。C.“休辞最后、饮酴酥酒”一句,说大家不要推辞一起饮屠苏酒,以避瘟疫。D.本词描绘了金代民间新年的热闹景象,从中可以看见汉文化对金朝的影响。16.词人就元旦佳节表达了哪些的美好愿望?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韩愈在《师说》中,用“,”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2)《〈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和“”。(3)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历代文人常将其引入诗文借以咏叹、抒情。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历代英雄人物对诸葛亮痛惜叹惋的缘由;而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一句,则认为千百年来难以有人可以与其相提并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孤独寂寞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意义和激情,会导致对生命的伤害,是一种负面情绪,老、中、青、少都会受其害,但以老年为甚。(),特别会使一些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经常处于之中。老年人有孤独之痛,并非“中国特色”,而是“环球同此凉热”。英美等国都有相当比例的老人深受孤独的折磨,称其是老年人的一种“隐形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将孤独列为“比吸烟更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降低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弘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同时也需要社会改变老年人的观感。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不要把老人当成包袱,地割断他们与社会的联系。同时,老年人也要年龄包袱,不为“老”所累。人的生命是一个发展过程,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特有风景,要按老年和自身的特点,“闲里找忙”,做一些自己的事,避免整天枯坐寂寞。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惶惶不安不假思索摒弃力所能及B.惶惶不安毫不犹豫扔掉力所能及C.芒刺在背毫不犹豫摒弃得心应手D.芒刺在背不假思索扔掉得心应手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像一条毒蛇一样,在老人身旁盘踞着精神上的孤独寂寞B.老人有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就像身旁紧紧盘着一条毒蛇一样C.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像一条毒蛇一样紧紧盘在老人身旁D.老人有精神上的孤独寂寞,就像一条毒蛇紧紧盘在身旁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3分)(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①。因为普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那么,②?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最后提醒大家,③,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2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重庆市长寿中学校高三上期·12月月考语文答案1.B(“充分显示了她作为女性书法家娴雅婉丽的亮丽品性”错,引用卫夫人的话是为了证明“书法取法自然,在每件作品的字体结构和线条中都蕴含着大自然的美”这一观点。)2.A(“借助鲁迅对中国文字的‘三美’理论,便能从形式到内涵等方面感受到书法之美”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观察、临摹名家作品,最后用以创作,从而从形式美到内涵美,均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3.C(“论证了时间和空间因素对书法中‘生命意识’有重要影响”错,“列举欧阳询、褚遂良二人风烟俱色的书法特点”论证的是“虽然书法的标准还笼罩在魏晋以来的风气之下,但优美雅致的审美价值标杆已经确立,以妍媚为主的书法艺术风格开始形成,时代的鲜活的生命气息已浸透到书法等各类艺术领域”。)4.(1)整体是层递(承接)结构:先论证历代书家特别推崇书作书品中的“生命意识”,进而(接着)分析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的原因。(2)主体部分为并列结构:第2-4段分别从时间、空间、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分析书法中“生命意识”的形成的原因。5.①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②提高审美能力;③提升人文素养;④有益身心健康;⑤提升生命价值6.C(“暗含着作者对传统文明的赞同和对现代文明的拒绝”错误,对传统文明的逐渐消失感到忧虑,并没有拒绝现代文明。)7.D(“两个实景首尾呼应”表述错误,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虚景首尾呼应。)8.(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2)①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②第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儿女们的牵挂与思念。9.①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②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③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10.D(原文断句:吾州京师北门,不可失守。然城痹堑狭,兵皆市人,非素所抚循者。而北兵锐且众,乘胜远来,其锋不可当,恐未易与战也。)11.C(“京师”在文中是都城的意思。)12.B(伯颜不知道他是假装投降说法是错的,王虎臣是真投降,伯颜只是不知道他是假知府。)13.(1)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老”“许”“徇”各1分,句意1分)(2)唆都请求增兵,伯颜就让西域的兵力来支援,(对常州城)进攻围困更加急迫,城内的粮饷和增援都断绝了。(“益师”“会”“饷援”各1分,句意1分)14.①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②士兵都是普通市民,缺少训练。③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附:【参考译文】胡应炎,字焕卿,是常州晋陵人。是宋枢密副使胡宿的八世孙,他的父亲胡聪做淮南节度使的幕僚。咸淳年中,胡应炎考上进士第,授官溧水尉,没有赴任。元朝丞相伯颜南下攻打宋朝的时候,元军已驻扎到常州境内,常州知府王洙逃走,朝廷任命姚訔掌管常州,又命将军王安节、都统刘师勇带领军队一起守常州。姚訔等人到达常州,见到胡应炎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剧盂,有你在,敌军就不堪一击了。”任命他代理节度判官之职。胡应炎回家后告诉父亲胡聪和兄应发弟应登说:“我们家世世代代蒙受国家的恩宠,现在元人的战马已经逼近都城,国家危在旦夕,这正是我们杀敌立功的时候。父亲年纪大了,兄长弟弟应当侍奉在身边离开险地去避难,我将以身报国,不能再顾及家里了。”胡应炎接受姚訔的任命,就挑选三千强壮勇猛的百姓,亲自带领登上城墙。胡应炎与姚訔一起谋划守城的办法时说:“我们常州是京城的北部大门,决不能失守。可是常州城墙低矮,护城河狭窄,士兵都是普通市民,不是平素训练和调度出来的军队。而且元兵是精锐部队数量众多,他们乘胜而来,锋芒锐不可当,我担心与之作战不容易取得胜利。应该在城墙上再增设木栅,多征调粮食、整修军械,把这作为守城办法。”姚訔认为胡应炎说得对。当初王洙逃跑后,他的幕僚王虎臣盗去了郡里的官印,自己冒充知府,到伯颜的营地献郡印表示投降。伯颜不知道他是假知府,命令他返回常州守城,并且派军队与他一起驻守。等到王虎臣回到常州城,姚訔等人已经先到了,王虎臣等不能进入城中,返回元营报告伯颜说常州城百姓叛乱占据了城池。伯颜大怒,命令元帅唆都率领步兵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