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器龙头和而泰研究报告_第1页
智能控制器龙头和而泰研究报告_第2页
智能控制器龙头和而泰研究报告_第3页
智能控制器龙头和而泰研究报告_第4页
智能控制器龙头和而泰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控制器龙头和而泰研究报告1.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有望迎放量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是公司智能控制器业务重点布局板块。2021年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实现收入1.64亿元,同比增长66.22%。2021年中报信息,截至2021年中报公司汽车电子控制器在手订单为80亿元左右,平均项目周期约为6-8年,预计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将迎来放量。1.1.汽车电子控制器空间广阔汽车电子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持续渗透,越来越多控制功能被引入,汽车电子发展进入黄金期,汽车电子在整车中成本占比持续增长,带动汽车电子控制器行业快速发展。Statista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汽车电子在整车成本中的占比会提升到45%,2020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2179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达到3186亿美元,CAGR7.9%。汽车电子应用的渗透将有效带动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产品用量。电子控制单元

(ElectronicControlUnit,ECU)是汽车专用微机控制器,一般由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模数转换器以及整形、驱动等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随着汽车电子化的发展,ECU的应用领域逐步从发动机的控制延伸到防抱死制动系统、四轮驱动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主动悬架系统、安全气囊系统等领域,并进一步延伸到了车身各类安全、网络、娱乐等系统。ICVTank数据显示,高端车型的ECU平均达到50-70个,部分超过100个。2019年全球ADAS相关的ECU市场规模达到148.5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198亿美元。1.2.积极布局产业重构机遇此前由于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产品软硬件耦合度高,一般份额集中在头部Tier1厂商。汽车电子化、智能化、网联化持续发展趋势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出现新变革:1)汽车电子传统供应链的解耦,ECU软硬件接口趋于标准化;2)硬件的集成,域控制器

(DomainControlUnit,DCU)迎来快速发展;带动汽车电子控制器产业生态重构。DCU是指根据汽车电子部件的功能将整车划分为动力总成、车身电子、车辆安全、娱乐信息、驾驶辅助等几个域,采用处理能力更强的多核CPU/GPU芯片相对集中的去控制每个域,以取代目前分布式的汽车ECU架构,解决信息安全、ECU数量增多、计算能力受限的问题。并且未来进一步向多域控制器(MultiDomainController,MDC)、全车辆集中电子电气架构(Vehiclecentralized)等发展。相较原先结构,DCU/MCU/Vehiclecentralized架构下,ECU数量相对会减少,但仍将负责一些信息初步处理,而DCU的用量预计将会明显增加,综合驱动汽车领域智能控制器需求增长。McKinney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汽车领域ECU/DCU市场规模为920亿美金,预计2030年将达到1560亿美金,中性预期2020年全球汽车领域ECU市场规模990亿美金,预计2030年场规模880亿美金。在上述两个变革趋势下下,传统Tier1厂商重新定义自身角色,将构建基于软件的业务竞争力作为发展的核心。基于成本和研发重心的改变等考虑,部分Tier1厂商和汽车电子零部件厂商逐步将部分汽车电子硬件制造环节外包,国内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领域快速发展,国内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厂商迎来绝佳机遇。公司积极布局,建立了车身域控制和热管理控制研发团队,专门从事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通过与各大高校的预研合作,在汽车电子方面储备了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载娱乐系统和车联网等领域前沿技术,并结合公司多年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积累,为全球汽车制造公司提供多领域技术解决方案和部件产品。目前公司已经在国外和国内市场均取得进展。国外市场,公司贴近整车厂客户(如大众、戴姆勒、丰田、本田、通用和福特等)建立多个研发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研发方案和供应链服务。国内市场,通过与新势力及传统整车厂新能源部门的合作,公司在车身域控制、集成式热管理控制、电源管理控制、整车控制和座舱域控制等领域实现研发方案和控制器部件制造。公司2020年年报显示,2020年公司中标了博格华纳、尼得科等客户的多个平台级项目订单,根据客户项目规划,预计项目订单累计约40-60亿元,项目周期为8-9年,涉及奔驰、宝马、吉利、奥迪、大众等多个终端汽车品牌,标志着公司在汽车电子控制器领域的业务有了质的飞跃,在客户里的份额将快速提升,为公司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领域业绩快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中报显示,公司在2020年中标项目订单累计约40-60亿元的基础上,再次获取汽车电子零部件厂商的多个平台级项目,截至2021年中报,公司中标项目订单累计约80亿元,平均项目周期约为6-8年,涉及宝马、奔驰、奥迪、吉利、大众等终端整车厂,产品主要涉及汽车散热器、冷却液加热器、加热线圈、引擎风扇、门控制马达、汽车逆变器等方向的智能控制器。同时公司也快速加大在深圳、杭州、越南和罗马尼亚等生产基地的汽车电子产线投资,从搭建满足高品质要求的汽车电子控制器无尘车间和生产设备,到部件或整机组装,全球四大生产基地都给予汽车电子生产制造的极大支持,加大汽车电子控制器产能扩建,并为其他正在商谈合作的BMS(电池管理系统)整车厂客户及相关项目做前期产能准备。看好公司未来汽车电子控制器业务的发展。2.T/R芯片有望成为重要增长驱动2018年公司收购铖昌科技切入微波毫米波模拟相控阵T/R芯片领域。铖昌科技具备毫米波T/R射频芯片的自主设计、研发核心竞争力,主要产品包括放大器类芯片、幅相控制类芯片、无源类芯片等,产品应用领域主要涵盖军用相控阵雷达、卫星互联网、5G毫米波通信等。目前铖昌科技产品已在星载、机载、舰载、车载和地面相控阵雷达中列装,并且成功推出星载和地面用卫星互联网相控阵T/R芯片全套解决方案应用于卫星互联网场景,5G毫米波通信方面也已经和主流通信设备生产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支撑5G毫米波相控阵T/R芯片国产化。铖昌科技(公司持股62.97%)申请分拆上市的计划已于2021年6月28日证监会受理,有望引入资本市场力量扩大研发投入,获取更多优质项目;同时加速推进5G毫米波通信及卫星互联网应用进度,实现批量生产。2021年铖昌科技收入2.11亿元,收入占比仍较小,但净利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未来军用相控阵雷达、卫星互联网、5G毫米波通信等行业发展驱动,公司T/R芯片需求乐观前景广阔,T/R芯片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业绩增长驱动点。2.1.TR芯片需求有望迎爆发相控阵雷达是指通过计算机控制各辐射单元的相位,改变波束的指向进行扫描的雷达,具有快速而精确的波束切换及指向能力,使雷达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全空域扫描。相控阵雷达的每个辐射天线单元都配装有一个发射/接收(T/R)组件,使其能自己产生、接收电磁波,得到精确可预测的辐射方向图和波束指向,在频宽、信号处理和冗余设计上都比传统无源及机械扫描雷达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探测、遥感、通信、导航、电子对抗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T/R组件是相控阵天线的核心部件。T/R组件主要由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移相器、衰减器、收发开关、滤波器以及相应的电源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T/R芯片指的是内嵌于T/R组件内的核心功能芯片,其直接决定了T/R组件的各项性能,而T/R组件的性能则直接影响雷达整机的各项关键指标,T/R芯片是相控阵雷达的核心部件。未来军用相控阵雷达、卫星互联网、5G毫米波通信等发展驱动,有望带动T/R芯片市场需求快速增长。需求驱动一:军用相控阵雷达:军费投入增长、国防信息化进程加快、相控阵雷达渗透率提升等多项驱动增长。近年来中国国防预算支出持续增长,2021年中国国防预算支出为1.36万亿元,同比增加约6.8%;结构中,装备费支出占比持续提升。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国防领域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不断落地,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未来整体军工信息化市场空间广阔。相控阵雷达渗透率有望提升。有源相控阵雷达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飞机、舰船、卫星等装备上,成为目前雷达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2010-2019年全球有源相控阵雷达生产总数占雷达生产总数的14.16%,总销售额占比25.68%,未来有源相控阵雷达替代传统机械空间广阔。需求驱动二:中国积极部署卫星互联网新星座计划打开T/R芯片新空间。全球卫星争夺战拉开序幕。由于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十分有限,世界各国已充分意识到近地轨道和频谱资源的战略价值。以SpaceX为首的公司积极部署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2015年1月,SpaceX公司推出星链计划,拟于2019年至2024年间发射约12000颗卫星到近地轨道,构建一个巨型3层卫星网络,提供覆盖全球的全天候、高速率、低成本卫星互联网服务,更长远的计划中最终将发射4.2万颗卫星。英国Oneweb推出Oneweb星座计划,初始星座将由648颗Ku波段卫星组成,第二、三阶段将发射2,000颗V波段卫星。中国航天“虹云计划”,“鸿雁计划”和“银河Galaxy”卫星星座等计划也加速布局。分别计划发射156颗低轨卫星、324颗低轨卫星、约1000颗卫星。根据Euroconsult2020年发布的2028年前卫星制造与发射报告预测,2019-2028年全球卫星制造和发射的数量将比前十年增加4.3倍,2009年-2018年全球平均每年发射230颗卫星,预计2018年-2028年平均每年发射990颗卫星,市场容量达到2920亿美元。需求驱动三:5G“宏基站+小基站”协同组网。由于5G通信采用的是高频波段,绕射能力与穿透能力弱、长距离容易受干扰,因此受建筑物阻挡时,容易产生许多信号死角,对室内的网络覆盖也极其有限。小基站体积小,布设简单,可以充分部署在宏基站无法触及的末梢,深度覆盖困难区域和人口热点区域,有效解决信号盲点。因此,采用“宏基站+小基站”协同组网将是未来的趋势。Dell’OroGroup预测SmallCellRAN收入预计将占据2021年整体RAN市场的10%-20%,其中sub6GHzSmallCell的资本支出预计将占据投资的大部分,这个占比相较于2018年的不足10%有明显提升。2.2.铖昌科技有望充分受益铖昌科技深耕微波毫米波模拟相控阵T/R芯片领域,起步早,市场定位高度聚焦,技术路径清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少数能够提供相控阵T/R芯片完整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T/R芯片领域具备很高的技术壁垒和认证、资质壁垒。相控阵T/R芯片主要应用于星载、机载、舰载、车载和地面等军用相控阵雷达中,产品性能要求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目前国内具备微波毫米波相控阵T/R芯片研制量产能力的单位主要为军工集团下属科研院所,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以及少数具备三、四级配套能力的民营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相控阵T/R芯片设计开发,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成为该领域少数几家民营企业之一。公司目前已拥有可覆盖L波段至W波段的各类相控阵T/R芯片产品,产品主要包含功率放大器芯片、低噪声放大器芯片、模拟波束赋形芯片及相控阵用无源器件等,目前公司拥有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其中国防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2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45项;被评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承建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目前公司产品已应用于探测、遥感、通信、导航、电子对抗等领域,在星载、机载、舰载、车载和地面相控阵雷达中实现列装,并且可以应用至卫星互联网、5G毫米波通信、安防雷达等场景。2021年铖昌科技收入2.11亿元,收入占比仍较小,但净利润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未来军用相控阵雷达、卫星互联网、5G毫米波通信等行业发展驱动,公司T/R芯片需求乐观前景广阔,T/R芯片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业绩增长驱动点。3.储能领域进展顺利打开新空间3.1.储能行业进入发展黄金期双碳驱动,储能进入发展黄金期。全球在2015年巴黎协定设定了本世纪后半叶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包括欧盟、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政府提出了相关规划和愿景。碳中和碳达峰加速电力结构转型,新能源发电占比预期大幅提升,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3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2.4%,到“十四五”末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50%。国内储新比预期大幅提升,能源杂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储新比约6.7%,明显低于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15.8%的储新比,十四五南方电网规划储新比达到近20%。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前叠加储新比提升等驱动,储能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根据浙商电新团队的测算,预计2025年全球、国内新增电化学储能172GWh、45GWh,2021-2025年CAGR分别为75%/69%,预计2030年全球/中国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量有望达到641WGh、156GWh。3.2.公司部分产品已批量生产储能产业的发展带动储能领域控制器市场需求。由于受其产品特性的影响,储能产品存在过热起火和供电中断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储能整机对于产品系统各部件的品质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在智能控制器上的采用上往往使用汽车电子领域的协议和产品标准,从而导致产品测试周期长,实验费用高,安规认证要求复杂等。公司受益于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先发优势,将汽车电子和高压大电流产品的经验和控制理论相融合于储能产品,持续进行技术升级,目前公司在储能领域已完成部分项目的技术开发和产品批量生产。公司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第三代总成方案,包含“2148A驱动器+ACDC转换器+继电器接触器+电控箱+低温40度车规线束”,组建了多功率段系列的产品平台,可以大大缩短客户项目的研发周期和测试周期,同时给客户提供经过市场验证的安全可靠的产品。客户推展方面,除了大客户市场开拓策略,公司还引入了渠道模式,发挥渠道快速精准的优势,锁定2级以下的客户群体,目前市场拓展进展顺利。未来公司储能相关业务具备弹性。4.智能控制器龙头受益产业东移4.1.国内智能控制器行业龙头和而泰是国内智能控制器行业龙头。公司成立于2000年,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以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两所著名高校为股东背景与后台技术资源,深耕智能控制器行业二十余年。2018年收购铖昌科技,开拓射频芯片领域;2019年切入汽车电子市场。公司实施“三高”经营定位,即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市场,并积极进行多元、全球化布局,具备较强的综合运营、供应链整合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国内智能控制器市场已经形成双龙头格局。2020年,和而泰和拓邦股份总营收规模47亿、56亿,朗科智能、和晶科技营收体量不到20亿元,盈趣科技、振邦智能、贝仕达克的相关控制器业务营收体量相对较小。近年来和而泰和拓邦股份营收呈现更强的增长势头。公司聚焦高端市场,随下游客户扩张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下游家电市场集中度较高,和而泰实施“三高”经营定位,聚焦高端市场,是伊莱克斯、惠而浦、西门子、ARCELIK、BSH、海信、海尔、苏泊尔、TTI等全球著名终端厂商在智能控制器领域的全球主要合作伙伴之一。随着全球化、多元化布局,公司在主要客户中的份额有望稳步提升。公司持续多元化布局,目前形成包括智能控制器、射频芯片两大核心板块:智能控制器(2021年营收占比96.53%)以家庭用品和个人生活用品综合产业集群为核心,规划、研发、设计、生产智能控制器,形成“四行并举,六大板块”的产业格局。“六大板块”即海外家电智能控制器、国内家电智能控制器、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电动工具智能控制器、智能家电智能控制器、泛家居智能控制器。子公司铖昌科技主营微波毫米波模拟相控阵T/R芯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向市场提供基于GaN、GaAs和硅基工艺的系列化产品以及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度相对分散,截止2021年年报,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占总股本比例的33.59%,第一大股东、公司实控人刘建伟先生持股比例约为16.24%。核心管理层具有高校科研教学背景,技术底蕴深厚。公司前身由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签约投资成立,管理层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背景。4.2.持续充分受益产业链东移智能控制器是家电、工具、汽车、智慧家居、工业设备装置等领域终端产品的核心控制部件,一般以MCU芯片(微控制器)或DSP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为核心,加上外围数字电子线路,按照不同的要求置入计算机软件程序,是集成通讯、传感、自动控制、微电子等多种技术而成的核心控制部件,扮演“心脏”与“大脑”的角色。智能控制器产业链上游为电子元器件,下游为应用终端厂商。智能控制器厂商上游行业主要为芯片、PCB等原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直接影响产品性能,其中MCU为首选芯片。下游应用领域涉及范围广泛,终端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为智能控制器行业的发展创造较好的机遇。上游高端IC芯片仍以外采为主,其他电子元器件国内企业成本优势愈发明显。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分散,目前上游原材料除高端IC芯片仍依赖进口外,其他大部分电子元器件已经实现国产替代。以贝仕达克为例,其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比在80%左右,芯片境外采购占比较高,其他电子元器件大部分可以做到国产替代,MOS/二三极管和PCB等方面国内企业反而能够获得本土企业成本支持。下游应用场景扩展、终端功能丰富造就行业万亿市场规模,并仍稳步提升。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全球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美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1.17万亿元增加至2020年2.37万亿元,五年复合增速达15.11%,市场需求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预计2026年国内智能控制器行业规模将近5万亿元,行业规模持续成长。从细分市场看,下游应用集中在四大领域。从全球和中国的智能控制器细分市场看,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及工业设备装置、智能建筑与家居。其中国内2018年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产品占有率最大,为23.6%;其次为家用电器控制器,占比13.2%;电动工具及设备、智能建筑及家居分别占比11.8%、10.3%。从全球竞争格局看,按照经营模式,目前从事智能控制器的厂商主要分成两大类:1)纯OEM智能控制企业,金宝通、伟创力、富士康、喜玛庆等,具备全球运营、规模大、设备投入高、价格成本优势,但在研发设计上投入较少,市场反应速度较慢。2)专业的ODM模式的公司,海外包括代傲、英维思等;国内厂商包括和而泰、拓邦股份、和晶科技等。欧美规模较大的专业控制器公司涉足领域较早,产品线完善,设备、资金、管理、研发与设计等综合实力较强,但制造与设计成本往往较高。电子制造产业向中国转移,产业链东移为国产厂商份额提升带来新机遇。在电子制造产业向中国市场转移的趋势下,家电、汽车及电动工具等终端领域,由于中国工程师研发和生产制造成本优势明显,具有定制化研发、批量生产交付、快速响应等特性。客户的评估与准入体系决定了控制器行业较高的渠道壁垒,中国头部供应商有望受益。全球专业化分工趋势下,行业模式逐步向设计+生产外包。目前智能控制器行业主要以OEM和ODM经营模式为主,随着专业化分工发展、产品价值量的提升,行业经营模式逐步向能够提供设计方案的ODM/JDM模式转变,国外知名终端厂商专注品牌运作和销售渠道等,智能控制器从生产外包逐步转为设计+生产外包,可降本提质,专业的智能控制器ODM厂商有望受益。对比喜玛庆、和而泰,作为家电厂商伊莱克斯和惠而浦的重要供应商,喜玛庆近五年来在伊莱克斯的营收下降明显,在惠而浦营收稳中略升。和而泰主要客户包括大型家电企业和电动工具厂商,2020年公司前五大客户占比58.30%。2016-2020年公司前五大客户营收规模均实现稳定增长,公司充分受益智能控制器行业产能东移。4.3.产能释放规模将持续扩张公司整体业绩稳健增长,近五年业绩年复合增长率均高于30%。2021年公司在2020年高基数基础上仍实现同比高增,全年实现营收59.86亿元,同比增长28.29%;实现归母净利润5.53亿元,同比增长39.65%。2017-2021年营收CAGR31.88%,归母净利润CAGR32.76%,业绩稳健增长得益于公司持续拿单能力以及市场份额的提升。据2021年半年报,公司仅汽车电子中标项目订单累计约80亿元,为未来收入打下坚实基础。从收入结构看,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从收入占比来看,智能控制电子作为核心业务,2021年实现营收57.75亿元,占比超95%,同比增长28.23%,其中以家电和电动工具智能控制器为主,合计占比81.88%。此外,公司射频芯片产品经过多年的研发实现了相控阵T/R芯片的自主可控,芯片收入为2.11亿元,同比增长30.25%。受上游元器件短缺以及人民币升值、运费增长等因素影响,公司2021年智能控制器领域整体实现毛利率20.97%,同比减少1.96%。净利率持续提升,2021年为10.37%。后续在公司积极的备货策略下,随着元器件供应短缺的缓解、原材料价格向下游传导、公司产能利用率扩大,毛利率有望回暖。长期汽车电子控制器产品占比持续提升,产品结构优化也将进一步带动整体毛利率提升。从三费来看,2021年公司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整体合计为10.57%,同比下降2.17%。其中财务费用2212.62万元,同比下降66.7%,主要是人民币较上年度升幅下降导致产生的汇兑损失减少;研发费用率4.78%,研发费用2.86亿元,同比增长20.9%,公司将持续加大在新一代智能控制器、汽车电子、射频芯片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公司加大原材料储备以应对缺货问题。为了应对上游元器件涨价,公司加紧备货。截至2021年,公司存货较2020年末提升47.15%至15.37亿元,为未来产品正常交付奠定良基础。此外,公司利用全球化供应链平台优势,通过采购资源拉通、供应商体系建立、价格资源、上下游产业信息拉通等方式,并加大元器件国产替代,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公司产能利用率较高,汽车电子领域现有产能可以满足未来2-3年的生产交付。根据公司最新公开调研信息,目前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已经布局了6条生产线,分布在深圳、杭州、越南、罗马尼亚生产基地,预计可以满足未来2-3年的生产交付。四大基地从搭建无尘车间和生产设备到部件或整机组装给予生产制造支持,并为其他正在商谈合作的BMS(电池管理系统)整车厂客户及相关项目做前期产能准备。全球多个生产基地陆续投产,产能提升为持续拿单提供有力保障。国内以珠三角与

长三角为主,国外欧洲东南亚全面布局。据2021年报,随着国内光明二期扩产项目、长三角、越南生产基地的投产及意大利NPE公司稳步发展,越南二期以及罗马尼亚生产基地正在建设,公司产能进一步扩大,为持续拿单提供有力保障;此外,通过智能制造项目实施落地,公司自动化制造能力大幅提升,降低了综合制造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股权激励计划+持股平台绑定核心骨干人员利益,高解锁条件彰显发展信心。上市以来,公司共实施了两期股权激励计划。2021年公司实施第二次股权激励计划,激励对象包括管理人员、核心骨干人员共169人。解锁条件为以2020年为基数,2021、2022、2023年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35%、70%、120%。高股权激励条件彰显公司对未来发展的高度信心,保障了公司长期的人才稳定性。5.投资分析盈利预测公司是国内智能控制器领域龙头,在智能控制器产业东移趋势下,公司充分受益,近年来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未来汽车电子业务有望放量,T/R芯片、储能等领域具备弹性,家电、电动工具等传统领域稳定增长,成长性有望超预期。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78.59亿元、101.51亿元、128.52亿元,同比增长31.30%、29.15%、26.6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1亿元、9.75亿元、12.71亿元,同比增长32.08%、33.34%、30.45%。盈利预测关键假设:1)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器:

公司在传统家电领域已经成为国内龙头企业。近年来全球家电市场稳定增长,Statista数据,2012-2020年全球家电零售额复合增速3.8%,而得益于智能控制器行业产能东移,公司规模和份额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