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电子版主讲:曾长秋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电子版主讲:曾长秋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1
第三章道家思想的嬗变和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
第一节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变第二节道家的人生哲学和儒道互补的原因第三节由显而绝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学
第四节由显而隐的法家及其人生哲学第三章道家思想的嬗变和2
第一节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变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
老子(李聃)是古代唯物论的开山祖,把“道”看成客观存在和不断运动的物质实体,用“有”和“无”这对范畴说明宇宙本原。《老子》即《道德经》认为世界的生成模式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是“道”呢?“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为万物之宗,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伦效法自然。辩证法思想丰富,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代表小私有者,政治主张是小国、寡民、轻税、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互往来”;他提倡少私寡欲,认为物质和精神文明都腐蚀人心、败坏风气。总结处世“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其思想在养生方面积极,但政治上消极,反映了对春秋战乱的抗议,对原始公社的召唤。第一节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变一、无为而无不3二、作逍遥游的庄子
庄子(庄周)把仁义看作万恶之源,违反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恬淡虚静,不为名利所惑。他看破红尘,想遁于外世,作逍遥游。他治学严谨,主张“吾生有涯而学无涯”。相对主义是庄子的方法论,因而产生了比老子更加彻底的虚无主义。《庄子》(即《南华经》)中的寓言故事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但其社会观和人生观则是消极的。三、道家思想的流变黄(帝)老(子)之学是道家的延伸,曾昌盛于汉初,代表作是《淮南子》。魏晋南北朝儒学衰微,玄风蔚然,士人谈的是老庄,言的是虚无,这种文化思潮被称为玄学。隋唐奉《老子》、《庄子》、《易经》(合称三玄)为经典,道家思想已转型为道教理论。二、作逍遥游的庄子庄子(庄周)把仁义看作万恶4第二节道家的人生哲学和儒道互补的原因
一、道家的人生哲学模式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追求原始质朴人生。道家不重人道重天道,其总原则是“少私寡欲”,“无为不争”,以“全生葆真”为人生旨趣,以超然物外的态度与世俗相处。它重视生命,以及对贪欲的批判和鄙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二节道家的人生哲学和儒道互补的原因
一、道家的人生哲学5二、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入世与出世。前者倾心于庙堂参政,后者钟情于山林隐居。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失意时才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在台下是道家。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事业;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佛、道只起辅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受其影响。《易经》本为儒家所作,却成为道教经典。二、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6第三节由显而绝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学
一、带功利主义色彩的墨家学说墨家以墨子(墨翟)为代表,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他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他主张“爱无差等”,“兼以易别”,实行无差别的“仁爱”;主张“非攻”,反对战乱和掠夺;强调相互间的义务,主张义利并举,平均平等。墨家的政治伦理观带有明显的利他主义色彩,无论爱人和利人,都首先从自己做起,而且其仁爱精神以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为基点,无论是尚贤、尚同,还是节用、节葬,都以求得社会和谐为宗旨,具有强烈的群体观念。墨家重视自然科学,多有发明创造,对光学、力学、几何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也独树一帜,一度是显学(当时流传的“不归杨,则归墨”是其证明)。第三节由显而绝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学
一、带功利主义色彩的墨7二、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
墨家的理想人格是义侠,具有视人为己的古道热肠,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理论形式提出功利主义原则的学派。在儒家那里,仁义与利是对立的,儒家的义与礼相联系、以礼为原则。墨家的义以礼为内涵,义利相通,讲求实惠。秦汉以后,墨家成为绝学的原因:一是反映劳动人民的利益,为统治者反对和儒家攻击;二是过于节俭,一般人难以接受。二、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
墨家的理想人格是义8第四节由显而隐的法家及其人生哲学一、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法家理论法家从“人性恶”出发,严格贯彻吏治,是一种专制主义的理论。因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作师,代表当时谋求统一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法家重视农战,治国之要以农业为本。法、术、势是法家思想的基本内核,商鞅、申不害、慎到分别为重法派、重术派、重势派的代表,强调“法不阿贵”,“刑多而少赏”。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不但提出“耕战论”,特别是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和“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其位”。法家形成了一个以维护中央集权国家为目的、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思想体系。第四节由显而隐的法家及其人生哲学一、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法家9二、法家的人生哲学模式法家的理想人格是英雄,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赞成在力量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血缘宗法制度作了否定。在封建专制政治中,儒家和法家分别扮演牧师和刽子手的角色,对封建统治的延续都起了重要作用。秦朝速亡,归罪法家。此后,统治阶级明尊儒术,暗窃法家,儒法并用,王霸共举。二、法家的人生哲学模式法家的理想人格是英雄,具有10第四章佛道二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节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
第二节道教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三节佛教在中国的流变和发展
第四节儒道释合一及其人生哲学的异同第四章佛道二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节原始宗教与原始文11第一节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一、万物有灵与多神崇拜
原始宗教是人类受到自然界沉重压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主要形式有: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等。为了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及神奇力量,原始人受认识局限,只能通过简单类比,把自然物拟人化,认为“人死为鬼,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物不神,无鬼不灵”。如古人以社稷代国家,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是人们祭祀的主要对象。第一节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12二、图腾崇拜与巫术神话
图腾崇拜以某个自然物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巫术的思维水平略高于图腾。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产物,它的产生宣告了人类从蒙昧、野蛮中苏醒,标志着人类思维从自然性向社会性迈进,如《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屈原的《天问》,既有哲理,又有神话。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和标志,在龙的神话中,它能够驾驭一切动物,许多氏族和部落以它为图腾。图腾崇拜、巫术思维和神话,三位一体地构成了早期人类认识的重要形式,也构成原始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图腾崇拜与巫术神话图腾崇拜以某个自然物作为本氏13第二节道教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道家理论相通,奉老子为教主。诸神有大罗天玉皇大帝、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以及城隍、土地、山神、龙王、阎王等。道教的渊源是战国的神仙方士,最初形态为东汉张陵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张鲁投降曹操,五斗米道传到中原,遍及大江南北。葛洪创道教修炼法,以神仙养生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儒道合一,向上层发展。陆修静和寇谦之肃整“三张伪学”,整顿组织,制定信仰谱系和科律斋仪,遂成南北天师。唐朝奉为国教,制定乐章规戒,与封建礼教紧密结合。经唐宋两代发展,南北天师道合为擅长符录法术的“正一道”,由龙虎山张与材主领三山符录。金元时期北方出现擅长丹鼎修炼的新教派“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集大成者邱处机,吸收佛教的“五戒”,必须出家。道教在明清两代不受统治者重视,逐渐衰落。第二节道教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14二、道教的基本思想道教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经典文献资料,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藏》为道教经书总辑,分道经(包括经、图、记、录、法、律、集)和符两大类,三洞四辅十二部为其分类方法。道教吸收道家的神秘主义,教义的核心是神仙信仰。它以鬼神崇拜为基础,神仙可求为出发点,用方术追求“羽化”(即长生不死、登仙享乐),用祭祀醮仪祈福免灾,是一种泛神论宗教。它把“道”看成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主张清净无为,重视养生(练内丹和炼外丹),争取生存和安乐,有积极意义。炼外丹失败,内丹术兴起,以人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运用气功,使三者合一。它那“归真养朴,恬淡虚无,静以养性,动静结合”的养生思想,以调息为主,配合按摩和气功引导的养生方法,可以调营卫、消水谷、排风邪、长血气,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道教对发展古代的化学冶炼、医药健身、音乐艺术、民间习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二、道教的基本思想道教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经典文献资料,15第三节佛教在中国的流变和发展一、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释迦牟尼创立,又称释教,奉如来为佛祖。诸神有五台山文殊、峨嵋山普贤、普佗山观音、九华山地藏王,以及弥勒佛、护法天神、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大藏经》汇集其经典,由经(修行教义)、律(信徒守则)、论(解释和研究教理的著述)三部分组成,又称《三藏经》。基本理论包括四谛说(苦谛讲现实存在的苦、集谛讲痛苦的原因、灭谛讲消除的方法、道谛讲达到净界的途径)、十二因缘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又称三世两重因果论或轮回思想)、业力说(众生因果报应和生死流转的动力,否定因果报应就等于否定佛教)、“三法印”(判断佛学的标准:诸行无常指万物变化无常,诸法无我指一切现象皆有因缘,涅磐寂静指进入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又可归结为戒、定、慧“三学”)。第三节佛教在中国的流变和发展16二、中国佛教诸派及禅宗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首驻洛阳白马寺。南北朝以降进入全盛时期。由于习俗的差异和对经文的解释不同,我国的佛教主要分三派八宗。汉地佛教即大乘佛教,智岂创天台宗、玄奘创法相宗、法藏创华严宗、吉藏创三论宗、善导创净土宗、道宣创律宗、善无畏创密宗、慧能创禅宗,为汉地佛教八宗。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如傣族)流传小乘佛教,不要求终生出家。在元朝统治者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喇嘛教)在蒙古、藏族地区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佛教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尤其在寺塔建筑、石窟雕塑、经文翻译等方面的贡献最大。二、中国佛教诸派及禅宗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首驻洛17“禅”在梵语中为修行和智慧之意。慧能受托于弘忍,创立禅宗,称“六祖革命”。禅宗摆脱了繁琐的解释,可以不出家、不剃度、不念经,在寺外传教,用廉价快捷的方法吸引下层群众,是典型的中国佛教。其经典是《坛经》,把中国传统哲学融入佛教,如:以《易经》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教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五戒”。它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称佛心宗。北宗神秀主张“渐悟”,南宗慧能主张“顿悟”,殊途同归,皈依佛门。“禅”在梵语中为修行和智慧之意。慧能受托于弘忍,创立18第四节儒道释合一及其人生哲学的异同一、道教和佛教人生哲学模式的异同
道教和佛教的理想人格,都是做超尘绝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追求人生的公平、和谐和快乐。但是,道教重视今世,以生为乐,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向自然作斗争;佛教追求来世,把死当做“解脱”,视万物为空无,人生无常,一切只是因缘的凑合,人不能把握现实,更无从进取未来,只能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第四节儒道释合一及其人生哲学的异同一、道教和佛教人生哲学19二、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原因
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揉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即民族精神。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在汉以后成为正统。它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以约束个体为着眼点,其思维模式两千多年无根本变化。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应世迎合统治者,必然吸收正统文化。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互补,发挥整体合力作用,推动了儒道释三教合一。二、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原因儒、道、墨、法四20第五章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和养生健身方法第一节传统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第二节传统的养生和健身方法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和养生健身方法第一节传统思维21第一节传统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
一、传统的道德规范
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在立身方面是:诚实守信、勤劳节俭、中庸平和。在家庭方面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爱。在社会方面是:公忠、廉洁、仁政。这种道德人本主义,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第一节传统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22
二、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一是强调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三纲五常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强调治国必先修身,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而修齐治平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由低到高、强调修身才能治国,从个体修养求得整体效应。二是怀抱经世之志。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经过历史积淀,转化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知识分子怀抱经世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有深沉的爱国激情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注重立德、立功和立言。三是注重道德修养。无论是儒家的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还是道家的少私寡欲、修道积德,佛家的超尘绝俗、去恶从善,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就是古代文论、画论中的主张,也无不寓物论道。二、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一是强调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23第二节传统的养生和健身方法
一、传统的养生理论
嵇康的《养生论》是我国第一部养生学专著,葛洪的《抱扑子》和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分别介绍了炼丹、气功、优生优育等方法。在理论上总结为:法于阴阳,天人合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清心寡欲,精神内守;不妄劳作,和于术数(综合几种锻练法)。中国传统医学不同于西医,西医的基础是解剖学,强调标准规范。而中医的基础是哲学,从具体到抽象,强调因果辩证,以养为主,以治为辅,与养生学义理相通。古人虽不懂解剖学,却有系统论的观点,使中医养生学仍然具有科学性。但要剔除其神秘色彩,更不要夸大其功效。第二节传统的养生和健身方法一、传统的养生理论24二、传统的养生和健身方法养生健身术是古老的生命科学,包括气功、武术、按摩、药物、饮食、房中术等,涉及医学、体育、心理学、哲学、宗教等多种知识,借以强化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实现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华佗创五禽戏、陈王廷创太极拳。养生之法,重点在“养”;健身之道,关键在“健”。传统的养生健身方法,有药物养生、食物养生、环境养生、气功健身、体操健身、按摩健身等,而且各种方法交叉运用。二、传统的养生和健身方法养生健身术是古老的生命科学,25第六章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
第一节古代的文学及人文精神
第二节古代的艺术及审美意识第六章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术第一节古代的文学及人文精26
第一节古代的文学及人文精神一、古代的文学成就和文史典籍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象形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和世界文明的标志。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史学家灿若星河,文史典籍浩如烟海。文学的源头是神话传说,继之而来的是先秦散文、诗经和楚辞,以及汉赋、魏晋乐府民歌、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轼、陆游、李清照、曹雪芹、蒲松龄等,各领风骚。以《史记》和《资治通鉴》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完整记录了从上古到明末的历史。著名工具书有《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最大的典籍有《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红楼梦》达到了古典现实主义创作高峰。第一节古代的文学及人文精神一、古代的文学成就和文史27二、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注重教化的文学观念、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方法、追求中和的审美理想、惩恶扬善的是非标准,构成了古代文人的人文精神。其独特的人文观念,即文学与万物同宗,诗词乃天地之心。并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醉心于山水自然之间,寻找人与自然的契合点,发为诗文,寄托精神追求,力求达到文与质、乐与悲、雅与俗相照应的文学美。二、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注重教化的文学观念、以写意为28第二节古代的艺术及审美意识
一、古代的艺术及其形式
西安秦兵马俑、四川乐山大佛、长沙马王堆和走马楼的出土文物、随州曾侯乙墓编钟、敦煌壁画和龙门、云冈、麦积山三大石窟,均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观。京剧、国画和书法艺术,堪称中国三绝,武术和气功,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篆刻、宫廷建筑和园林建筑方面,涌现了李龟年、赵飞燕、关汉卿、王羲之、张择端等艺术大师。第二节古代的艺术及审美意识一、古代的艺术及其形式29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30中国传统文化电子版主讲:曾长秋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电子版主讲:曾长秋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31
第三章道家思想的嬗变和墨家、法家思想的兴衰
第一节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变第二节道家的人生哲学和儒道互补的原因第三节由显而绝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学
第四节由显而隐的法家及其人生哲学第三章道家思想的嬗变和32
第一节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变一、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
老子(李聃)是古代唯物论的开山祖,把“道”看成客观存在和不断运动的物质实体,用“有”和“无”这对范畴说明宇宙本原。《老子》即《道德经》认为世界的生成模式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什么是“道”呢?“道可道,非常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为万物之宗,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伦效法自然。辩证法思想丰富,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代表小私有者,政治主张是小国、寡民、轻税、无为而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互往来”;他提倡少私寡欲,认为物质和精神文明都腐蚀人心、败坏风气。总结处世“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其思想在养生方面积极,但政治上消极,反映了对春秋战乱的抗议,对原始公社的召唤。第一节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嬗变一、无为而无不33二、作逍遥游的庄子
庄子(庄周)把仁义看作万恶之源,违反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恬淡虚静,不为名利所惑。他看破红尘,想遁于外世,作逍遥游。他治学严谨,主张“吾生有涯而学无涯”。相对主义是庄子的方法论,因而产生了比老子更加彻底的虚无主义。《庄子》(即《南华经》)中的寓言故事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但其社会观和人生观则是消极的。三、道家思想的流变黄(帝)老(子)之学是道家的延伸,曾昌盛于汉初,代表作是《淮南子》。魏晋南北朝儒学衰微,玄风蔚然,士人谈的是老庄,言的是虚无,这种文化思潮被称为玄学。隋唐奉《老子》、《庄子》、《易经》(合称三玄)为经典,道家思想已转型为道教理论。二、作逍遥游的庄子庄子(庄周)把仁义看作万恶34第二节道家的人生哲学和儒道互补的原因
一、道家的人生哲学模式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追求原始质朴人生。道家不重人道重天道,其总原则是“少私寡欲”,“无为不争”,以“全生葆真”为人生旨趣,以超然物外的态度与世俗相处。它重视生命,以及对贪欲的批判和鄙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第二节道家的人生哲学和儒道互补的原因
一、道家的人生哲学35二、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属阳刚与阴柔,人生态度则分属进取与退守、入世与出世。前者倾心于庙堂参政,后者钟情于山林隐居。知识分子大多热衷参政,失意时才肯退居山林,即在台上是儒家,在台下是道家。儒家重群体,肯定现实,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事业;道家重个体,抨击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佛、道只起辅助作用,必然向儒学靠拢。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创立了宋明理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受其影响。《易经》本为儒家所作,却成为道教经典。二、儒道互补的内在原因儒道两家的外在特征分36第三节由显而绝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学
一、带功利主义色彩的墨家学说墨家以墨子(墨翟)为代表,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有强烈的平民意识。他认为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其学说的核心是“兼爱”,他主张“爱无差等”,“兼以易别”,实行无差别的“仁爱”;主张“非攻”,反对战乱和掠夺;强调相互间的义务,主张义利并举,平均平等。墨家的政治伦理观带有明显的利他主义色彩,无论爱人和利人,都首先从自己做起,而且其仁爱精神以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为基点,无论是尚贤、尚同,还是节用、节葬,都以求得社会和谐为宗旨,具有强烈的群体观念。墨家重视自然科学,多有发明创造,对光学、力学、几何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也独树一帜,一度是显学(当时流传的“不归杨,则归墨”是其证明)。第三节由显而绝的墨家及其人生哲学
一、带功利主义色彩的墨37二、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
墨家的理想人格是义侠,具有视人为己的古道热肠,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理论形式提出功利主义原则的学派。在儒家那里,仁义与利是对立的,儒家的义与礼相联系、以礼为原则。墨家的义以礼为内涵,义利相通,讲求实惠。秦汉以后,墨家成为绝学的原因:一是反映劳动人民的利益,为统治者反对和儒家攻击;二是过于节俭,一般人难以接受。二、墨家的人生哲学模式
墨家的理想人格是义38第四节由显而隐的法家及其人生哲学一、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法家理论法家从“人性恶”出发,严格贯彻吏治,是一种专制主义的理论。因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作师,代表当时谋求统一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法家重视农战,治国之要以农业为本。法、术、势是法家思想的基本内核,商鞅、申不害、慎到分别为重法派、重术派、重势派的代表,强调“法不阿贵”,“刑多而少赏”。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不但提出“耕战论”,特别是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和“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其位”。法家形成了一个以维护中央集权国家为目的、以加强君主专制为核心的封建思想体系。第四节由显而隐的法家及其人生哲学一、为君主专制服务的法家39二、法家的人生哲学模式法家的理想人格是英雄,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赞成在力量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血缘宗法制度作了否定。在封建专制政治中,儒家和法家分别扮演牧师和刽子手的角色,对封建统治的延续都起了重要作用。秦朝速亡,归罪法家。此后,统治阶级明尊儒术,暗窃法家,儒法并用,王霸共举。二、法家的人生哲学模式法家的理想人格是英雄,具有40第四章佛道二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节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
第二节道教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三节佛教在中国的流变和发展
第四节儒道释合一及其人生哲学的异同第四章佛道二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节原始宗教与原始文41第一节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一、万物有灵与多神崇拜
原始宗教是人类受到自然界沉重压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主要形式有: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等。为了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及神奇力量,原始人受认识局限,只能通过简单类比,把自然物拟人化,认为“人死为鬼,树木有精;顽石能思,鸟兽会语;无物不神,无鬼不灵”。如古人以社稷代国家,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是人们祭祀的主要对象。第一节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42二、图腾崇拜与巫术神话
图腾崇拜以某个自然物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巫术的思维水平略高于图腾。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产物,它的产生宣告了人类从蒙昧、野蛮中苏醒,标志着人类思维从自然性向社会性迈进,如《山海经》的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屈原的《天问》,既有哲理,又有神话。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和标志,在龙的神话中,它能够驾驭一切动物,许多氏族和部落以它为图腾。图腾崇拜、巫术思维和神话,三位一体地构成了早期人类认识的重要形式,也构成原始文化的重要内容。二、图腾崇拜与巫术神话图腾崇拜以某个自然物作为本氏43第二节道教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道家理论相通,奉老子为教主。诸神有大罗天玉皇大帝、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灵宝天尊、太清境道德天尊,以及城隍、土地、山神、龙王、阎王等。道教的渊源是战国的神仙方士,最初形态为东汉张陵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张鲁投降曹操,五斗米道传到中原,遍及大江南北。葛洪创道教修炼法,以神仙养生为内、以儒术应世为外,儒道合一,向上层发展。陆修静和寇谦之肃整“三张伪学”,整顿组织,制定信仰谱系和科律斋仪,遂成南北天师。唐朝奉为国教,制定乐章规戒,与封建礼教紧密结合。经唐宋两代发展,南北天师道合为擅长符录法术的“正一道”,由龙虎山张与材主领三山符录。金元时期北方出现擅长丹鼎修炼的新教派“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集大成者邱处机,吸收佛教的“五戒”,必须出家。道教在明清两代不受统治者重视,逐渐衰落。第二节道教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44二、道教的基本思想道教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经典文献资料,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藏》为道教经书总辑,分道经(包括经、图、记、录、法、律、集)和符两大类,三洞四辅十二部为其分类方法。道教吸收道家的神秘主义,教义的核心是神仙信仰。它以鬼神崇拜为基础,神仙可求为出发点,用方术追求“羽化”(即长生不死、登仙享乐),用祭祀醮仪祈福免灾,是一种泛神论宗教。它把“道”看成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主张清净无为,重视养生(练内丹和炼外丹),争取生存和安乐,有积极意义。炼外丹失败,内丹术兴起,以人体为炉鼎,以精、气、神为药物,运用气功,使三者合一。它那“归真养朴,恬淡虚无,静以养性,动静结合”的养生思想,以调息为主,配合按摩和气功引导的养生方法,可以调营卫、消水谷、排风邪、长血气,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道教对发展古代的化学冶炼、医药健身、音乐艺术、民间习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二、道教的基本思想道教积累和保存了大量经典文献资料,45第三节佛教在中国的流变和发展一、佛教的基本思想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释迦牟尼创立,又称释教,奉如来为佛祖。诸神有五台山文殊、峨嵋山普贤、普佗山观音、九华山地藏王,以及弥勒佛、护法天神、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大藏经》汇集其经典,由经(修行教义)、律(信徒守则)、论(解释和研究教理的著述)三部分组成,又称《三藏经》。基本理论包括四谛说(苦谛讲现实存在的苦、集谛讲痛苦的原因、灭谛讲消除的方法、道谛讲达到净界的途径)、十二因缘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又称三世两重因果论或轮回思想)、业力说(众生因果报应和生死流转的动力,否定因果报应就等于否定佛教)、“三法印”(判断佛学的标准:诸行无常指万物变化无常,诸法无我指一切现象皆有因缘,涅磐寂静指进入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又可归结为戒、定、慧“三学”)。第三节佛教在中国的流变和发展46二、中国佛教诸派及禅宗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首驻洛阳白马寺。南北朝以降进入全盛时期。由于习俗的差异和对经文的解释不同,我国的佛教主要分三派八宗。汉地佛教即大乘佛教,智岂创天台宗、玄奘创法相宗、法藏创华严宗、吉藏创三论宗、善导创净土宗、道宣创律宗、善无畏创密宗、慧能创禅宗,为汉地佛教八宗。我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如傣族)流传小乘佛教,不要求终生出家。在元朝统治者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喇嘛教)在蒙古、藏族地区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佛教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尤其在寺塔建筑、石窟雕塑、经文翻译等方面的贡献最大。二、中国佛教诸派及禅宗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首驻洛47“禅”在梵语中为修行和智慧之意。慧能受托于弘忍,创立禅宗,称“六祖革命”。禅宗摆脱了繁琐的解释,可以不出家、不剃度、不念经,在寺外传教,用廉价快捷的方法吸引下层群众,是典型的中国佛教。其经典是《坛经》,把中国传统哲学融入佛教,如:以《易经》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教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五戒”。它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又称佛心宗。北宗神秀主张“渐悟”,南宗慧能主张“顿悟”,殊途同归,皈依佛门。“禅”在梵语中为修行和智慧之意。慧能受托于弘忍,创立48第四节儒道释合一及其人生哲学的异同一、道教和佛教人生哲学模式的异同
道教和佛教的理想人格,都是做超尘绝俗、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追求人生的公平、和谐和快乐。但是,道教重视今世,以生为乐,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们向自然作斗争;佛教追求来世,把死当做“解脱”,视万物为空无,人生无常,一切只是因缘的凑合,人不能把握现实,更无从进取未来,只能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第四节儒道释合一及其人生哲学的异同一、道教和佛教人生哲学49二、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原因
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揉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即民族精神。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在汉以后成为正统。它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以约束个体为着眼点,其思维模式两千多年无根本变化。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应世迎合统治者,必然吸收正统文化。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互补,发挥整体合力作用,推动了儒道释三教合一。二、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原因儒、道、墨、法四50第五章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和养生健身方法第一节传统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第二节传统的养生和健身方法
第五章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和养生健身方法第一节传统思维51第一节传统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
一、传统的道德规范
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在立身方面是:诚实守信、勤劳节俭、中庸平和。在家庭方面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爱。在社会方面是:公忠、廉洁、仁政。这种道德人本主义,把道德实践提到至高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重情操、讲修养的自觉性。第一节传统思维方式和道德修养方法52
二、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一是强调伦理本位。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三纲五常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其层次由高到低、强调治国必先修身,从整体效应看待个体修养。而修齐治平这种由身到家再到国的训导,其层次由低到高、强调修身才能治国,从个体修养求得整体效应。二是怀抱经世之志。以重政务为特征的经世思想,经过历史积淀,转化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知识分子怀抱经世之志,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有深沉的爱国激情和浓厚的社会忧患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内科护理学正(副)高级职称考试题库及答案
- 生物样品采集与储存规范考核试卷
- 卫生材料防火性能与燃烧产物的毒理学研究考核试卷
- 住宅建筑信息模型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考核试卷
- 五金工具加工项目报告表
- 旅游目的地信托业务与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考核试卷
- 劳务派遣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与分析报告考核试卷
- 林辅用地管理办法
- 政府汽车管理办法
- 旅游园区管理办法
- 地域文化特色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的整合策略
- 绿化工技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电工资格证考试必考多选题库及答案(共150题)
- 土地评估技术服务方案范本
- 2025湖北省质量员(市政)技能认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高渗性昏迷课件
- 2025年中国网吧连锁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
- 《防雷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应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患者接受区域麻醉的专家共识
- 2025医疗三基三严知识题库(含答案)
- 绩溪疾控 生物安全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