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学》自然资源保护法课件_第1页
《环境法学》自然资源保护法课件_第2页
《环境法学》自然资源保护法课件_第3页
《环境法学》自然资源保护法课件_第4页
《环境法学》自然资源保护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第六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

是社会财富的来源,–

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特征:相对性;可使用性;地域性;整体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自然资源分类

从其时间更新上,把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和不可更新资源(宝石、金属矿、化石燃料等)-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是指只要地球、太阳、月亮等天体还存在就会源源不断地供给人类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原子能、风能、降水、空气、自然风光等自然资源分类

从其时间更新上,把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法》、《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森林法》、《草原法》及其实施细则《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渔业法》及其实施细则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及其两个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基本第一节

保护土地的法律规定《土地管理法》所称的土地是指全国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荒地、河流、湖泊、滩涂、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旅游及国防等特殊用地以及暂时还不能利用的其他用地等。第一节保护土地的法律规定《土地管理法》所称的土地是指全有关保护土地的主要法规1953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

1981年《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地耕地的紧急通知》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有关保护土地的主要法规1953年《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有关保护土地的主要法规

1986年《土地管理法》(1988、1998年修改)

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

1991年《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修改)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管理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违法案件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保护土地的主要法规

1986年《土地管理法》(198⑴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土地利用管制制度: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类。–

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建筑物、构筑物用地;如住宅、交通用地、旅游用地–

土地法对不同用途的土地实行分类管理,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土地使用者必须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⑴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制度

土地利用管制制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土地的使用所进行的总体安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法律对规划编制和实施的一整套措施和方法作出的规定。包括规划的编制原则、编制要求、规划的编制和批准机构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级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⑵保护耕地的规定

耕地保护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事,要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保护耕地的主要内容是:–

①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节约用地,尽量荒地、劣地,不占用耕地、好地。严格的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及征收耕地占用税,征收耕地补偿费和收取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②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须报国务院批准。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没有条件开垦的,需缴纳耕地开垦费。⑵保护耕地的规定

耕地保护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

③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管理:

(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三)蔬菜生产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五)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④严禁乱占、滥用耕地。

③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

下列耕保护基本农田的规定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基本农田保护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的方针。保护基本农田的规定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⑴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下列耕地原则上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蔬菜生产基地;–

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标志。⑴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

下列耕地原则上应划入基本农田⑵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基本农田的数量不减少。

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需要占用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征用土地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

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占用单位应当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开垦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或者擅自挖砂、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物;禁止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转为非耕地。⑵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⑵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基本农田。

⑤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地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监测网点,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保护区内耕地地力变化状况报告以及相应的地力保护措施,并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施肥指导服务。

⑥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环境污染进行监测与评价,并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环境质量与发展趋势的报告。

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监督检查制度⑵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⑶防治土地质量退化的规定

①防治土地沙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护耕地,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沙化。严禁滥垦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过量放牧,保护草原植被,禁止采樵沙区林木等。

②防治土地盐渍化。防止过量抽取地下水,完善排灌系统,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进行综合整治。

③防治土壤污染。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治土壤污染、禁止向农业用地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农田灌溉水质、农用污泥、粉煤灰中的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控制标准等。④防治水土流失。

⑶防治土地质量退化的规定

①防治土地沙化。各级人民政府应⑷土地复垦的规定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①适用范围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土地复垦规定适用于因从事开矿、砖瓦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土地破坏的企业和个人。u

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复垦工作;u

各级计划管理部门负责土地复垦的综合协调工作;u

各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业土地复垦规划的制定与实施。⑷土地复垦的规定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

②土地复垦规划u

有土地复垦任务的企业,应当根据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统一规划的原则,把土地复垦指标纳入生产建设计划,征求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意见,并经行业管理部门批准后实施。u

有土地复垦任务的建设项目,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任务书应包括土地复垦内容;设计文件应有土地复垦章节;工艺设计应当兼顾土地复垦的要求。否则,土地管理部门不批准建设用地。

②土地复垦规划

③土地复垦要求。应当充分利用邻近企业的废物填充挖损区、塌陷区和地下采空区;双方均不得收取费用;利用废物作为土地复垦充填物,应防止造成新的污染

④复垦土地的使用。复垦后的土地达到复垦标准,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行业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复垦后的土地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农业税;用于基本建设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优惠。

③土地复垦要求。应当充分利用邻近企业的废物填充挖损区第二节保护水的法律规定第二节保护水的法律规定水的概念

水是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又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水和水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水包括资源水和商品水;水资源一般是指处于自然状态下的水,包括江河、湖泊、冰川等地表水和位于地壳土部岩石中的浅层地下水。水的概念

水是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又是一保护水的主要法规

1984年《水污染防治法》

1988年《水法》(2002年修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河道管理条例》、《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防汛条例》等保护水的主要法规1984年《水污染防治法》新水法

第一章

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第三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四章

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

第五章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第六章

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则新水法第一章总则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F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F

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F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F

国务院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F

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水资源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水资源规划F

国家制定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分为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

流域规划包括流域综合规划和流域专业规划;–

区域规划包括区域综合规划和区域专业规划。F

综合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专业规划:是指防洪、治涝、灌溉、航运、供水、水力发电、竹木流放、渔业、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节约用水等规划。

水资源规划F

国家制定全国水资源战略规划,分为流域规划和我国水环境功能区划F

水环境功能区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综合水域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划定水域分类管理功能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工农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等,以及混合区和过渡区。我国水环境功能区划F

水环境功能区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我国水环境功能区划F

2002年完成的对全国十大流域、51个二级流域、600多个水系、57374条总计298386公里的河流、980个总计52442平方公里的湖库进行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是在系统集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14年来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的初步汇总分析,共划分了12876个功能区(不含港、澳、台地区),基本覆盖了环境保护管理涉及的水域。各功能区都设置了相应的控制断面,共涉及监测断面9000余个。形成了数字化的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系统的基本框架。

我国水环境功能区划F

2002年完成的对全国十大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F

开发、利用水资源,–

应当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

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需要–

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水资源开发利用F

开发、利用水资源,F

水资源短缺区,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F

容易发生盐碱化和渍害的地区,应当采取措施,控制和降低地下水的水位。F

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

、水运资源。F

水资源短缺区,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保护水的规定F

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注意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F

⑴水资源保护–

①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

②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③地下水保护。F

⑵水域保护。保护水的规定F

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保护水的规定–

①防治水污染。②防止行洪、航运障碍。③禁止围湖造田。④实行河道采砂许可制度。F

⑶水工程保护–

①禁止侵占、毁坏水工程及有关设施。u

包括水工程及堤防、护岸等有关设施;防汛设施、水文监测设施、水文地质监测设施和导航;助航设施。–

②划定水工程保护区。u

在水工程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爆破、打井、采石、取土等危害水工程安全的活动保护水的规定–

①防治水污染。②防止行洪、航运障碍。③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F

计划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资源的宏观调配。–

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应当依据水的供求现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流域规划、区域规划,按照水资源供需协调、综合平衡、保护生态、厉行节约、合理开源的原则制定。–

调蓄径流和分配水量,应当依据流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以流域为单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F

计划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节约用水的规定F

⑴实行计划用水。其目的在于谋求稳定供水,合理分配用水,以满足各部门用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用水计量,计划用水。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节约用水的规定F

⑴实行计划用水。其目的在于谋求稳定⑵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这项制度:

(1)可以将水资源的宏观调度和分配方案落实到各个取水单位

(2)国家可以把全社会的取水用水切实地控制起来;

-(3)通过发放许可证,可以合理调整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的用水权益,使用水单位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⑵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这项制度:

F

⑶征收水资源费。征收水资源费是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抑制城市地下水开采量,防止用水浪费现象,加强用水管理的一种经济手段

F

《新水法》规定: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F

⑶征收水资源费。征收水资源费是实行计划用水,厉行第三节

保护森林的法律规定

第三节

保护森林的法律规定一、森林的概念F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是指由比较密集生长在一起的乔木及其他木本植物占优势的植物群落。F

森林的主要特性是:–

生长的长周期性;利用的可永续性;功能的多样性。F

森林具有调节、保护、生产等多种功能–

调节气候,使人类环境适于人的生存;–

净化大气,使人类获得足够的新鲜空气;–

蓄水保土,防止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

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风蚀;–

降低噪音,保护生活环境的宁静;–

养育各种野生动物,保存生物物种;提供各种林产品,供人们物质生活之需。

一、森林的概念F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森林是一种生态系我国森林的现状F

先天不足,覆盖率只有10%左右,占120-130位;F

后天失调,建国以来至90年代初期,采伐量大于生长量;F

破坏惨重,不少水源林、防护林、不复存在;亟待抢救,需采取断然措施,抢救尚存森林并积极增殖森林。

我国森林的现状F

先天不足,覆盖率只有10%左右,占12二、保护森林的主要法规F

1952《关于严防森林火灾的指示》F

1953年《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造林、育林、护林工作的指示》F

1956年《关于保护和发展竹林的通知》F

195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的通知》F

1963年《森林保护条例》F

1973年《森林采伐更新规程》F

1979年《森林法(试行)》《关于植树节的决议》F

1980年《关于坚决制止乱砍滥伐森林的紧急通知》二、保护森林的主要法规F

1952《关于严防森林火灾二、保护森林的主要法规F

1981年《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F

1982年《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F

1984年《森林法》(1998年修改)1986年《森林法实施细则》F

1987年《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F

1988年《森林防火条例》F

1989年《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F

《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暂行规定》〈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办法〉等F

《森林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于2000年1月29日发布二、保护森林的主要法规F

1981年《关于开展全民义⑴林业建设方针的规定《森林法》第十五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

第四条

森林分为以下五类:(一)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丛,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二)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的竹林;(三)经济林: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四)薪炭林: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的林木;(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⑴林业建设方针的规定《森林法》第十五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⑵植树造林的规定

F

植树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之一。F

制定植树造林规划。30%;70%;40%;10%F

组织植树造林。–

全民义务植树。(11岁,3-5棵,3.12)–

植树造林责任制u

有关部门组织(荒山荒地)造林u

有关单位组织(经营地区)造林。F

组织封山育林。F

退耕还林⑵植树造林的规定F

植树造林是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⑶森林保护的规定F

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以下的保护性措施:–

1实行限额采伐,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森,扩大森林覆盖面积;–

2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规定,对集体和个人造林、育林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

3建立林业基金。

u

国家林业投资;征收育林费;单位、个人捐款等,专门用于造森育林;u

煤炭,造纸部门,按照煤炭和木浆纸张等产品的产量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⑶森林保护的规定F

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以下的保护性措⑶森林保护的规定–

4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5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

6建立护林组织,负责护林工作。–

7森林防火。–

8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9禁止毁林行为。《森林法》第19条规定–

10建立自然保护区⑶森林保护的规定–

4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⑷森林采伐的规定F

森林采伐是抚育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环节。《森林法》及其实施细则对森林采伐作了如下规定:–

①制定森林年采伐限额。制定年采伐限额的原则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

②制定木材年度生产计划。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

③规定森林和林木的采伐方式。采伐方式有择伐、皆伐和渐伐,严格控制皆伐,伐后更新造林。防护林等只准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

④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等严禁采伐。–

⑤实行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F

禁止天然林砍伐⑷森林采伐的规定F

森林采伐是抚育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环节第四节保护草原的法律规定第四节保护草原的法律规定一、草原的概念F

《草原法》所称的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天然草原包括草地、草山和草坡,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草原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F

草原的基本特征是:构成的整体性;分布的区域性;生产潜力的可更新性;数量的有限性。F

草原的功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为草原动物和植物提供栖息地;生产生物产品F

保护草原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是发展畜牧业的需要。一、草原的概念F

《草原法》所称的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1985年6月1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F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草原权属

第三章

规划

第四章

建设

第五章

利用

第六章

保护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6月1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二、保护草原的法律规定F

1985年《草原法》、1993年《草原防火条例》F

1985年《草原法》主要内容是:–

⑴保护草原植被的规定u

1禁止开垦和破坏草原植被。(少量开垦,县以上政府批准)u

2禁止滥砍乱挖草原野生植物等。(砍挖需县以上政府批准)二、保护草原的法律规定F

1985年《草原法》、199二、保护草原的法律规定u

3防止机动车辆破坏草原。–

⑵防治草原鼠虫害和疫病。–

⑶草原防火规定

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建立草原防火责任制度,制定草原防火制度和公约。规定草原防火期。扑救草原火灾。–

⑷合理使用草原的规定合理规划,统筹安排,以草定畜,防止过度的放牧。–

⑸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如阳光、空气、水、土壤)–

⑹加强草原建设的规定。鼓励种草,促进畜牧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二、保护草原的法律规定u

3防止机动车辆破坏草原。草原权属

草原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集体(单位)使用,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使用草原的单位,应当履行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义务。

家庭或者联户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草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保护、建设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草原的义务。

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以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转让。草原权属

草原国家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集体草原规划F

草原规划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F

草原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以现有草原为基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保护为主、加强建设、分批改良、合理利用;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F

草原规划内容:草原保护、建设、利用的目标和措施,草原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各项专业规划等。

F

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环境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防沙治沙规划、水资源规划、林业长远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其他有关规划相协调。

F

国家建立草原调查制度。

F

国家建立草原统计制度。

国家建立草原生产、生态监测预警系统

草原规划F

草原规划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草原建设

增加草原建设的投入。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草原,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保护草原投资建设者的合法权益。

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开展草原围栏、饲草饲料储备、牲畜圈舍、牧民定居点等生产生活设施的建设。

草种基地建设,鼓励选育、引进、推广优良草品种。

草原防火设施建设。对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组织专项治理。

草原建设

增加草原建设的投入。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草原利用

合理利用草原,保持草畜平衡。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畜平衡管理办法,

划区轮牧,合理配置畜群,均衡利用草原。

牲畜圈养。

对割草场和野生草种基地实行轮割轮采。

建设确需征用草原,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并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或给予补偿。

临时占用草原的,应当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

临时占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二年。

草原利用

合理利用草原,保持草畜平衡。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草原保护1、

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下列草原应当划为基本草原,实施严格管理:

重要放牧场;割草地;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以及改良草地、草种基地;

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

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草原;

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国务院规定应当划为基本草原的其他草原。

草原保护1、

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下列草原应当划为基本草原2、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

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原。

3、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防止超载过牧。

禁止开垦草原。对水土流失严重、有沙化趋势、需要改善生态环境的已垦草原,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草;已造成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应当限期治理。

2、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

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草原保护

对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脆弱区的草原,实行禁牧、休牧制度。

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

在草原上从事采土、采砂、采石等作业活动,应当报县级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开采矿产资源的,并应当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草原保护

对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态草原保护

草原防火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建立草原防火责任制。

做好草原鼠害、病虫害和毒害草防治的组织管理工作。禁止在草原上使用剧毒、高残留以及可能导致二次中毒的农药。

未经批准,禁止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驶,破坏草原植被;草原保护

草原防火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建立第五节水土保持的法律规定

第五节水土保持的法律规定

1、水土保持的概念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的作用下,土壤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人为因素如乱砍滥森林、滥垦乱牧草原、陡坡开荒、破坏天然植被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法》规定,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1、水土保持的概念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的2、水土保持主要法规

1952《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

1957年《水土保持暂行纲要》

1982年《水土保持工作条例》

1988年《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

1991年《水土保持法》

1993年《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

1993年《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2、水土保持主要法规

1952《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3、预防水土流失的规定

为了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控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必须做好水土流失的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细则,对预防水土流失作了专章规定。–

预防措施可以分为防范性、禁止性和控制性措施三个方面。3、预防水土流失的规定

为了有效地保护水土资源,控制不合预防水土流失的措施

⑴防范性措施–

①植树种草,增加植被。–

②种植薪炭林和饲草绿肥植物,

有计划地封山育林育草、轮封轮牧,防风固沙,保护植被。–

③加强对采矿、取土、挖沙、采石等生产活动的管理。

⑵禁止性措施–

①禁止毁林开荒、烧山开山和在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蔸。–

②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③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取土、挖砂、采石。预防水土流失的措施

⑴防范性措施

⑶控制性措施。–

①开垦25度以下、5度以上的荒坡地,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②林木采伐方案中必须有采伐区水土保持措施。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实施。–

③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企业,电力企业和其他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依法开办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申请采矿,必须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方可申请办理采矿批准手续

⑶控制性措施。4、治理水土流失的规定

对于已经造成的水土流失,应当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地方投入、群众投劳为主,国家进行适当扶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细则,专章规定了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内容是:–

①规定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土地承包使用者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u

人民政府应有计划地组织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u

企事业单位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如无力治理,缴纳治理费用由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治理u

水土流失区应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列入个人土地承包合同。–

②因地制宜,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防风固沙体系。–

③治理水土流失的政策。如谁承包治理谁受益的政策,对进行治理水土流失在资金、能源、粮食、税收等方面实行扶持的政策等。–

④加强对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保护管理。4、治理水土流失的规定

对于已经造成的水土流失,应当本着第六节

保护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矿产资源是指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中、蕴藏在地壳中的各种矿物。包括呈固体、液体或气体状态的各种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如铁矿、铜矿、铝矿、磷矿、石油、油页岩、天然气、石棉、稀土等。矿产资源既包括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的物质,也包括具有潜在价值的在未来条件下可以开发利用的物质。第六节

保护矿产资源的法律规定

矿产资源是指能用于生产和生1、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及其问题现状:总量不小,人均拥有量却很小。我国矿藏资源居世界第三,人均为世界第八十位煤储量足而用途广的石油、铁、铜、天然气含量不足贫矿多、伴生矿多,给采、选、冶造成困难分布不均匀性,增加采、运输和配套的困难1、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及其问题现状:存在问题:耗费率高,浪费严重有的矿山损失率达50%工艺落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大不能做到综合勘探、综合开采、综合利用无证开采,随意开采现象多采矿时不注意节约用地,破坏大面积地貌景观和植被,开采后不复垦造成矿区和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破坏存在问题:耗费率高,浪费严重2、保护矿产资源的主要法规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

1956年《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

1978年《小煤矿管理试行办法》

1986年《矿产资源法》(1996年修改)

1987年《矿产资源勘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全民所有制矿山企业采矿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1994年《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

《矿产资源补偿收费管理办法》

《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

1996年《煤炭法》等。2、保护矿产资源的主要法规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3、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针的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3、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针的规定4、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的规定

⑴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制度。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依法转让。这些规定,实际上是肯定了探矿权、采矿权的财产权属性。

⑵矿产资源区块登记制度。主要内容是:按照国际分幅和经纬度,把我国的全部国土和管辖的海域划成基本区块,勘查矿产资源,按区块提出申请,经批准并缴纳探矿权使用费,领取勘查许可证,成为探矿权人;4、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的规定

⑴探矿权和采矿权有偿取得非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在下列地区开采矿产资源:

(一)港口、机场、国防工程设施圈定地区以内;

(二)重要工业区、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城镇市政工程设施附近一定距离以内;

(三)铁路、重要公路两侧一定距离以内;

(四)重要河流、堤坝两侧一定距离以内;

(五)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

(六)国家规定不得开采矿产资源的其他地区。非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在下列地区开采矿产资源5、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的规定

⑶矿产资源开采审批制度。矿产资源开采审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按照矿产资源的储量规模、资源的重要程度及资源贮存的特定空间来划分审批权限。重要矿产资源、大型矿产资源等,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批,并颁发采矿许可证。中型矿产资源,由省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审批和颁发采矿许可证。小型矿产资源的管理办法,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5、矿产资源管理制度的规定

⑶矿产资源开采审批制度。矿6、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规定

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集体矿山业和个体采矿应当提高技术水平和矿产资源回收率。禁止乱挖滥采,破坏矿产资源。6、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规定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7、开采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污染环境。同时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关闭矿山,必须提出土地复垦利用,环境保护的资料。这些规定,是贯彻执行“开发者保护,破坏者复垦”原则的具体体现7、开采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第七节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第七节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我国物种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约1900种,其中爬行类300余种,鸟类1100种,兽类400多种,约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

淡水鱼类近600种,海鱼1500余种,其中数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0%左右。–

在众多的野生动物中不仅经济动物繁多,而且还有不少闻名世界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长臂猴、华南虎、丹顶鹤、白鳍豹、扬子鳄等。

我国有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3万种,约占世界植物种类的10%左右。珍贵和濒危植物有1019种;其中苔藓28种,蕨类80种,裸子植物75种,被子植物836种,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一些野生植物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一些物种灭绝和濒临灭绝。

我国物种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有着丰富的野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规

1950年《稀有生物保护办法》

1962年《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

1983年《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

1987年《关于坚决制止乱捕滥猎和倒卖、走私珍贵野生动物的紧急通知》

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规

1950年《稀有生物保护办法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规

1991年《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1992年《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1993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

《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植物检疫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收费办法》

《国家重点保护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规

1991年《进出境动植物检1、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规定

⑴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所和生存条件。u

①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u

②监视、监测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u

③实行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审批1、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规定

⑴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⑵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的规定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⑵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的规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⑶严格控制猎捕野生动物的规定

①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

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并按照狩猎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工具和方法猎捕。

③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和禁猎期内,禁止猎捕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④禁止使用军用武器、毒药和炸药进行猎捕。⑶严格控制猎捕野生动物的规定

①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⑷对出售、收购、运输、出口、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规定

①禁止出售、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特殊情况一级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二级省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下同)

②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出入境的,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

③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须经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④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交纳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⑷对出售、收购、运输、出口、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规定

2、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法律规定⑴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环境–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监视、监测环境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③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⑵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级和名录同野生动物)

2、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法律规定⑴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环境⑶严格控制采集野生植物的规定

①禁止采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特殊需要,申请采集证)–

②采集人,必须按照采集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和方法进行采集。–

③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对采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⑶严格控制采集野生植物的规定–

①禁止采集国家一级保

⑷对出售、收购、出口和利用野生植物的规定–

①禁止出售、收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②出售、收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必须经省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经营利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③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的进出口的野生植物的,须经进出口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海关凭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查验放行。

⑷对出售、收购、出口和利用野生植物的规定–

⑸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

⑹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采集或者收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⑸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第八节中国的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区域环境是指占有特定地域空间的各种自然因素或人工因素组成的综合体第八节中国的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

区域环境是指占一、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概述按构成特征,分为: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原生态环境、人文遗迹环境等;按功能分为:资源保护区环境、科学保护区环境、农业区域环境、风景名胜区环境、旅游区域环境、自然遗迹地环境等

在区域环境中有一类对于科学、文化、教育、历史、美学、旅游、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特殊价值的区域环境,即:特殊区域环境。一、特殊区域环境保护法概述按构成特征,分为:城市环境、农村环特殊区域环境保护的作用有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科研基地有利于整体环境的改善保土蓄水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基地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事业特殊区域环境保护的作用有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特殊区域的环境保护主要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文物古迹基本农田保护区禁猎区禁渔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特殊区域的环境保护主要有自然保护区二、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法律规定

环境保护法所称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的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二、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法律规定环境保护法所称的自然保护区“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天然本底”,为人类建立科学的人工生态系统提供模式保护各种珍稀濒危物种及生物物种提供科研、教育条件和场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天然本底”,为人类建立科学的人工生态我国自然保护区概况

1956年我国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到1997年,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926处,面积达7698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64%,其中12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6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996年召开的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湿地保护,到“九五”末期,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力争达到国土面积的10%。”我国黑龙江的扎龙、吉林的向海、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湖、海南东塞港和青海鸟岛6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2006年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

我国自然保护区概况

1956年我国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第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法律

1985年《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99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环境保护局关于自然保护区申报审批意见报告的通知》

1994年《自然保护区条例》

《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等。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法律

1985年《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

⑴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国家环保局)与分部门管理(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⑴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国

⑵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规定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单保护能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岸、海域、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5)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⑵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规定

①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②自然保护区的分级和分区。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并严格限制科研活动。

②自然保护区的分级和分区。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③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审批程序。

国家级自然保护有自然保护区所在的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后,由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并提出审批建议,报国务院批准

海上自然保护区,须经国务院批准③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审批程序。

国家级自然保护有自然保护区所在④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国家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计划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国务院批准实施。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该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规划。

⑤自然保护区的撤销和变更。应当经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批准。

④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行⑶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

①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自然保护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自然保护区的具体管理工作。

②对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活动的限制

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严守管理制度,接受管理。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

未经规定程序批准,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⑶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

①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有关自然⑶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

③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经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④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实验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或者景观的生产设施;

⑤自然保护区发生污染和破坏事故,造事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⑶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

③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三、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法律规定

风景名胜区

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是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法律保护的一种地域保护形式。–

风景名胜区是维护国土风貌、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

是弘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情的重要场所;–

是扩大对外开发、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三、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法律规定

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公布了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82年国务院发出通知,批准公布了八达岭──十三陵、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秦皇岛北戴河、黄山、泰山、杭州西湖、武汉东湖等44外风景名胜区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8年国务院发出通知,公布了野三坡、鸭绿江、松花湖、岳阳楼、昆明滇池、龙宫等40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发布了盘山、莫干山、九宫山、韶山、隆中、赤水、九乡等35处为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02年发布第四批,共32个风景名胜区2004年1月13日批准第五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共26处2005年12月31日第六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2009年12月28日第七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21处)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公布了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秦始皇陵

莫高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

颐和园苏州古典园林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庐山国家公园武当山古建筑群

孔庙、孔府、孔林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

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东北亚的艺术宝库”——高句丽壁画墓明清皇宫

文化遗产扩展项目—沈阳故宫三江并流

云冈石窟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明清皇陵

龙门石窟青城山与都江堰武夷山大足石刻

世界自然遗产:黄龙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黄山泰山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故宫秦始皇陵

莫高窟周口店风景名胜资源是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它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风景名胜资源是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法律规定

主要法规–

1985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7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1993年《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其主要内容是:分级、规划、建设、保护、管理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法律规定主要法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设施

①区内居民和游人都必须爱护风景名胜区的景物、设施和环境

②风景名胜区应当做好封山育林,植树绿化,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工作

③区内的古树名木严禁砍伐,移植。

④未经同意,不得在区内采集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

⑤风景名胜区应当加强对水体的保护管理。

⑥风景名胜区的地貌必须严加保护,禁止开山采石,挖沙取土

⑦风景名胜区的古建筑、古园林、石刻等文物古迹、革命遗迹、遗址和其他人文景物及其所处的环境要严格保护,定期维护,建立健全责任制度,落实防火,避雷、防洪、防震、防蛀等措施。⑧风景名胜区应保持原有的自然和历史风貌。防止风景名胜区的人工化和城市化倾向。

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设施

①区内居民和游人都必须爱护风景名胜区管理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或管理机构,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保护风景名胜区是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首要任务。–

①草拟风景名胜区规划。–

②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进行调查、鉴定,并制定保护措施,组织实施。–

③有计划地组织游览活动,禁止超过允许容量接纳游人。增强治安、安全管理。–

④有计划地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和服务事业。–

⑤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休息和科学文化活动。禁止低级、落后、迷信活动–

⑥建立健全档案制度。风景名胜区管理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或管理机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面风景名胜区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风景名胜区工作设在风景名胜区的所有单位,除各自业务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外,都必须服从管理机构对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面风景名胜区工分级管理制度按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旅游条件等,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分为三级:市(县)级、省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省级人民政府提出调处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分级管理制度按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风景名胜区规划制度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划定风景名胜区范围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划分景区和其他功能区确定保护和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资源的措施确定游览接待容量和游览活动的组织管理措施统筹安排公用、服务及其它设施估算投资和效益其他需要规划的事项风景名胜区规划制度确定风景名胜区性质风景名胜区内动植物保护制度风景名胜区应当做好封山育林、植树绿化、护林防火防虫害工作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地带内的林木,不分权属都按规划进行抚育管理,不得砍伐,对于古树名木,严禁砍伐。在风景名胜区内采集标本、野生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必须经管理机构同意,限量在指定范围内进行。风景名胜区内动植物保护制度风景名胜区应当做好封山育林、植树绿风景名胜区内旅游、开发管理制度积极开发风景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旅游条件确定游览接待容量,有计划组织游览活动风景名胜区内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严格保护景区内一切景物和自然环境不得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设施不得在有人集中的游览区内建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在珍贵景物周围和重要景点上,除必须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增建其他工程设施风景名胜区内旅游、开发管理制度积极开发风景资源,改善交通、服四、森林公园保护的法律规定森林公园是国家公园的一种类型,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保护森林公园的法律规定1994年林业部发布的《森林公园管理方法》四、森林公园保护的法律规定森林公园是国家公园的一种类型,森林自然景观包括有观赏价值的自然资源山岳河川湖泊森林海滨瀑布石林溶洞花草地区历史变迁遗迹资源冰川火山口温泉地质剖面地下河流等生物进化资源树木植被野生动物濒危物种已灭绝的生物化石野外娱乐资源滑冰滑雪狩猎野营登山游泳等自然景观包括有观赏价值的自然资源山岳河川湖泊森林海人文景物包括:文物古迹革命历史纪念地古文化遗迹古墓古建筑石窟摩崖石刻等。

森林公园即体现自然景观、人文景物和有科学文化价值、旅游条件的地区人文景物包括:文物古迹革命历史纪念地古文化遗迹1、我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情况我国森林公园建设起步较晚,1980年才开始组建森林公园。1992年林业部批准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至1995年先后批准了国家级森林公园248处。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151处(含白山市国家级森林旅游区),总经营面积1597.4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60处。1、我国森林公园的发展情况我国森林公园建设起步较晚,19802、保护森林公园的法律规定1)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管理部门,主管全国和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公园工作。2)分级:三级管理----国家级、省级、县级国家级: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2、保护森林公园的法律规定1)管理体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3)森林公园规划和建设的规定: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负责委托有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

4)建设以规划为依据,在珍贵景观、重要景点和核心景区,除了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建宾馆、招待所、疗养院和其他工程设施。

3)森林公园规划和建设的规定:

森5)森林公园的建立、撤销、合并及变更

1)建立:依照法定程序选点、调查、评价、申报、审批、公布等几个步骤

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申报,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图表、照片等资料,报国务院林业部审批批准。

2)撤销、合并及变更:撤销是指解除森林公园法律地位行为;合并是两个以上森林公园合并为一个或几个森林公园;变更有名称和级别的变更5)森林公园的建立、撤销、合并及变更

1)建立:依照法定程序5)法律规定:A禁止在森林公园毁林开荒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及其他毁林行为B占用、征用或转让森林公园经营范围的措施,必须依法办理有关手续,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批准C依法做好植树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工作5)法律规定: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第六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第六章

自然资源保护法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用来改善生产和生活状态的物质和能量。–

是社会财富的来源,–

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特征:相对性;可使用性;地域性;整体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自然资源分类

从其时间更新上,把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和不可更新资源(宝石、金属矿、化石燃料等)-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是指只要地球、太阳、月亮等天体还存在就会源源不断地供给人类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原子能、风能、降水、空气、自然风光等自然资源分类

从其时间更新上,把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水法》、《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森林法》、《草原法》及其实施细则《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渔业法》及其实施细则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及其两个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基本第一节

保护土地的法律规定《土地管理法》所称的土地是指全国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荒地、河流、湖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