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_第1页
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_第2页
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_第3页
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_第4页
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 教师:张国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教师:孙忠惠2001—2002年第一学期第十一周第四单元一.单元概说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中国现代散文,是五四时期在继承古代散文传统并受到外国散文影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散文、议论散文和抒情散文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涌现出一批驰名中外的散文大师和众多的传世佳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新老作家们在散文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散文创作更加繁荣。外国散文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同的时代、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众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鉴赏散文,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达此目的,就要学会由“感”入“悟”。作者在散文中表达思想感情,通常不是直白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写景、状物、叙事含蓄地表达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心灵有感于物,叙事状物以表心意,这是散文创作的一般原理。阅读的原理则是“披文以入情”,即通过解读语言文字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由“感”入“悟”。“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或沉淀的结果。当然,由于鉴赏者个体千差万别,每个人对同一篇散文的“感悟”可能不同,而且允许不同。各有所“感”,各有所“悟”,才是“创新”,才是真正的鉴赏。鉴赏抒情散文,要重视艺术手法。艺术手法的赏析,要因文而异。《我的空中楼阁》从各个不同角度描绘作者自己心爱的小屋,与《故都的秋》随意点染几处特色景物的写法不同;同是写心理景象,《灯》以联想为主,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想象为主,尽写虚幻之景、虚无之事又不一样。在学习中要就艺术手法最有特色的一两个方面重点赏析,避免平均使用力量。鉴赏抒情散文,品味语言是基础。不论是体会思想感情,还是赏析艺术手法,都要与品味语言始终相随。脱离语言的架空分析、发挥,是违背散文鉴赏规律的。诵读,是学习抒情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以巩固和发展。现当代散文虽然不像古诗文那样要求大量背诵,但也要按要求背诵相关的部分。如果同学们喜欢哪篇课文,也可以背诵全文。朗读是背诵的基础,要在朗读中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体会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之妙。单元后附有佘树森的《散文的艺术魅力》一文。这篇文章不仅讲述了散文的主要特点,而且也提示了鉴赏散文的方法,供同学们自读,目的是供同学们在课内外读过一些散文后,再从理性认识上提高一步。另外,在《语文读本》第三册中,选有大量的抒情散文,其中以当代(尤其是新时期)的散文为主。这些散文风格多样,充满新鲜气息。有些可与课内的散文对比来读,如老舍的《想北平》可与《故都的秋》对比读,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可与《灯》对比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体部分在课内,首尾部分在课外,更有必要结合起来读。本单元用六课时。二.课文鉴赏13.故都的秋郁达夫(一)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幼名荫生。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先后编辑《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郁达夫选集》等。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二)题旨、中心、结构1.题旨“故都”两字交代描写地点,含有深切怀念之意;“秋”字点出描写对象:题目明确,题意深沉。2.中心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3.结构本文是总——分——总结构。第一部分(1—2),总写作者对北国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第二部分(3—10),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赞美北国之秋。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清”“静”“悲凉”三个角度,逐一描写了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第三部分(11—12),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抒发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三)鉴赏要点1.情景交融在郁达夫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故都的秋》是较有特色的一篇。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景中有情的眷恋,感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笔写来,情景浑然一体。“秋”可写的东西很多。在故都,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何尝不能映照出“秋”的倩影呢?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冷落的阴影,因此,作者笔下的秋色、秋味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染上了悲凉的感情色彩。但是,“故都的秋”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扭曲变形,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那蓝色的牵牛花,那“北国的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蝉声和秋风秋雨,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2.对比的写法对比能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鲜明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南国的秋”,通过“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的对比,突出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3.角度新颖作者不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两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那些一般文人雅士们常常写到的优美的风光,而着意写“破屋、破壁”“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都市闲人的对话”和“秋果的奇景”。如果你再仔细分析,便可发现,作家所写之景既有地上的,也有天上的;既有所见,又有所闻;既有自然之景,又有生活之情。这样写不但避免了落入别人的窠,而且显示出秋意的无处不在,把“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写得更加充分而透彻。如果你再认真体味,便不难发现,作家所写并不是一般文人雅士们眼中的秋色,而且都市平民所见所闻和所感,也是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意识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的特有感受。4.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本文在描写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与姿态的过程中,插入了关于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显示出学者散文的特色,意在创设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又增添了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的文题暗含。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议论纵横,也显示出作家的文化底蕴和灵气。5.排比句的运用本文中有不少排比句,如“可是啊,北国的秋,都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两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排比句既有语言整之美,又有音韵之美,抒情色彩很浓,有很强的感染力。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一)作家、作品简介李乐薇,台湾省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来一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二)题旨、中心、结构1.题旨题目“我的空中楼阁”具有双关义,既指家居的“小屋”,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2.中心本文通过对小屋和小屋周围环境富有诗情画意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寄寓了他对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向往。3.结构文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8),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1—3),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山外,是远观,看全景。第二层(4—7),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第三层(8),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显得“姿态翩然”。这是立足山下,是仰视,是远观,看全景。第二部分(9—18),立足小屋之内,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这一部分重在写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9—10),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的花灿如云霞,天上的云霞绚丽如花。这里是作者举目千里、俯仰天地的所在,是作者的心灵获得解放、自由驰骋的地方。第二层(11—12),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山上的空气“特别清新”,光线则富于动感,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第三层(13—14),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山坡是“幸福的阶梯”,而小屋则是作者生活中“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第四层(15—18),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题意。这几段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理想生活的挚爱深情。(三)鉴赏要点1.新颖优美的比喻(1)拟人化的比喻极富文采。①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这里将花比作人的面庞,将树的姿态比作人的身姿。第二句又进一步对树做了拟人化的描写,简直将树写活了。但这种活力与精神是作者赋予它的,或者说,是作者自身的活力与精神的形象化写照,是作者移情于物、感情外化的结果。②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花墙,也围住一些花,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在这里,作者把整个天空比作一个大花园,把云霞比作花朵,与小屋的花园构成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立体的灿烂画图,表现出作者宽广的胸襟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怀。③山下的灯把黑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在这里,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小屋的超尘脱俗,犹如梦境般的朦胧美,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2)富有动感的比喻①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把小屋比作“飘过水面的风帆”“掠过的一只飞雁”,于是便使画面有了“一点灵动的色彩”,有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种化静为动的描写非常生动。如果你仔细分析,还可以发现,这里的比喻是组合式整体性的,是把山和小屋合在一起比喻的。这样的比喻就比单把小屋比作风帆和飞雁来的丰富多彩。2.词语的超常搭配和比拟的写法请看下面这个句子:“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毫无颖问,这种说法是极新颖的。当然,从生理上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从修辞角度看,这种利用词语的移用而造成的超越常规的搭配,却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十分形象地表达出作者获得心灵自由的愉悦感。同时也使读者得到了语言美的享受。3.双关和象征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包括题目在内的许多语句都有双关义和象征义。请看下面的例子。“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子,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这里所写的小屋,既可以看作是作者家居的住所,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理想的家园;这里的山坡山路,既可以看作是大自然中具体的道路,也可以看作是通向自由和幸福的途径。这种一语两兼而以含蓄义、象征义为主的写法,使得文章显得含蓄隽永,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在给人以语言美享受的同时,也使人获得了喻理的愉悦和哲理的升华。4.大词小用,语言出新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清新的。其中,大词小用值得谈一谈。请看下面的例子。“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领土”和“领空”本来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区域,这里用来形容小屋内外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但我们不但丝毫感觉不到这里大词小用的语病,反而觉得语言诙谐,用得巧妙,给人一种语言出新的感觉。如果我们再仔细体味,“领土”“领空”又含有一种无比珍视的含义,决不是“地方”“范围”等词语能表达出的。更何况,若论起“领空”来,小屋所“占有”的,也许并不是一个国家所管辖的区域所能涵盖的呢?因为这里的“领空”是作者心灵的空间。所以,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广阔的胸襟。5.两相对照的写法(1)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一般来说,人们总是赞美花的美丽而以树作为花的陪衬,但作者却说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这是出人意料的。这样写,既写出了花的美丽,也突出了树的美丽,写出了两美并具的景观。②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花”和“树”对照着写,不但使各自的特点更加突出,而且还把两种美“交融”起来,形成一幅更优美的画面。③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在两相对照的描写中,树和小屋都在和对方的比较中得到了突出,并且交织成一幅动中有静、高低错落,富于动感的立体的图画。⑤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这两句话,把“无”和“有”对照着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这里,不必养鸟,无须挂画,“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可以纵情享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6.巧妙的过渡本文的过渡句多,过渡得巧妙自然。例如:(1)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这句话将上文写小屋与山的关系巧妙地过渡到下文对小屋与树的关系的描写,可以说妙接无痕。(2)换个角度,近看改为远观,小屋却又变换位置,出现在另一些树的上面。这句话将上文写近景过渡到下文写远景,也是很自然的。[练习]A组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山如眉黛黛(dài):青黑色的颜料。B.憩于枝头憩(qì):休息。C.游目骋怀骋(chéng):放开。D.宁谧谧(mì):安宁;平静。2.说明下列句子所用的比喻类型和表达效果。(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答:①比喻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②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答:①比喻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答:①比喻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虽不养鸟,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虽不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答:①比喻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②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具体句子,谈谈“故都的秋”都有哪些特点。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觉得还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落寞(mò) 浑(hún)浑沌(tún)沌歧(qí)韵 不能自己(yǐ)B.颓(tuí)废 潭柘(zhè)寺廿(niàn)四 一椽(chuán)破屋C.落蕊(ruǐ) 疏朗不羁(jī)驯(xùn)鸽领略(lüè)D.缥缈(piāomiǎo) 苗条婀娜(énuó)绽(zhàn)开 平平仄(zè)仄2.认真阅读下面文字,简要回答问题。(1)“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清新的空气为什么香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柔静,一片宁谧。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①“为什么说是“例外的”?②小屋不会动,怎么会如花蕊一般绽开?③这样比喻妥当不妥当?为什么?④小屋不会动,山也不会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