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介入: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列 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_第1页
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介入: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列 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_第2页
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介入: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列 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_第3页
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介入: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列 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_第4页
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介入: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列 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国外已有很长历史的儿童家庭寄养,在现今的中国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专门职业也在慢慢兴起。社会工作正慢慢地渗透到家庭寄养领域。本文将着重研究社会工作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介入,包括寄养流程中的介入,如家庭招募、家长培训、实时监护等;同时包括社工在特殊问题中的介入,如联系教育资源、处理儿童身份感、消除大众刻板印象等。最后对社工的不足之处,尤其在家庭筛选、家长培训、儿童与家长分离,以及法律政策方面,给予参考性的建议。关键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社会工作,介入AbstractNowadays,fostercareservicehasbeenincreasinglyconcernedbyChinesewhileithasalonghistoryinthewesterncountries.Meanwhile,socialwork,aprofessionaimingathelpingtheunderprivileged,isemergingandmixingwiththefostercareservice.Thepaperwillbefocusedonhowsocialworkintervenesinfostercareservicefororphansandthedisabledchildren,includingtheinterventionintheregularstufflikefamilyrecruiting,parentstrainingandcontinuoustracingandinthespecificproblemlikeeducationresourceobtaining,identificationhandlingandstereotypeeliminating.Atlast,suggestionswillbeputforwardtoimprovetheserviceespeciallyintheareasoffamilyscreening,parentstraining,separationbetweenchildrenandparentsandlaws.Keywords:orphansandthedisabledchildren,fostercare,socialwork,intervene目录1序言…………………….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现状……………………..21.3理论视角……………………..31.4研究方法与思路……………..41.5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52社工在家庭寄养中的介入……………..62.1寄养流程概述………………..62.2社工在寄养流程中的介入…………………..72.3社工在特殊问题中的介入…………………14联系教育资源……….14处理儿童身份感…………………….14消除大众刻板印象………………….14建立儿童信心……….15处理儿童家长分离问题…………….15处理紧急事件……….163结论和建议……………173.1结论…………173.2建议…………17参考文献………………..21致谢……………………..221序言1.1研究背景儿童家庭寄养在西方拥有很长的历史,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儿童家庭寄养在西方和中国的界定却是不同的。在西方国家,如果原来的家庭已经不再适用儿童生活,法官会决定将儿童带离家庭,然后安置在一个寄养家庭、集体家庭和采取其他替代性的生活处所安排WilliamBowen,美国儿童保护法律制度综述6,,2006WilliamBowen,美国儿童保护法律制度综述6,,2006当今中国社会,有很多天生残疾的孩子遭父母抛弃后,被儿童福利院收养,采取一种机构集体照料的模式,但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家庭应该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之一。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能尽情享受快乐的童年,健康地成长。但是,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却享受不到父母的爱。为了使这些孤残儿童能够沐浴家庭的温暖,尽早进入社区,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和发展,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曾于1994年春开展了“好心人抱一抱孤儿”和“孤残儿童周日家庭寄托”等活动。为了探索新时期适合孤残儿童的养育方式,1997年7月,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新民晚报社联合发起倡议:以“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让孤残儿童拥有温馨之家”慈善活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上海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简介》,《“2000年孤残儿童照料与家庭寄养”上海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简介》,《“2000年孤残儿童照料与家庭寄养”研讨会材料汇编》,1999年8月随着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人数的日益增多,被寄养的儿童人数也不断增多,这给寄养办公室的统一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于是,在寄养模式上探索出了一条“委托管理”的社会化管理模式,即在寄养儿童集中地委托当地的相关机构来负责当地的寄养业务管理工作。2002年8月,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根据寄养儿童在上海市崇明县(长征)农场家庭寄养的情况,成立了“家庭寄养红星农场工作站”。2003年1月,南汇桃源儿童家庭寄养服务中心正式成立。2005年5月,根据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工作站寄养服务管理模式运作和发展的经验,开辟了南汇宣桥儿童家庭寄养服务站。截止到2006年11月,已有600多名孤残儿童通过寄养享受到了正常家庭生活。其分布状况为:南汇近400名,浦东70多名,崇明30多名,杨浦区19名,普陀区10名,闵行9名,宝山8名,长宁区8名,闸北区8名,黄浦区7名,徐汇区7名,松江5名,虹口区3名,嘉定2名,卢湾区1名,青浦1名。然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服务提供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怎样对寄养家长进行培训,怎样为寄养儿童和家庭提供跟踪服务,怎样合理地处理儿童与家庭分离时的情绪,怎样处理寄养儿童敏感的身份感问题,怎样对现行的法律提出质疑。一系列问题摆在社工面前。本文关注的就是社工如何在家庭寄养中进行介入。1.2研究现状虽然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在中国只是新兴的,但正因为如此,它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兴趣,在这短短的几年已有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办公室前任主管张诚学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寄养家庭的招募》一文中阐述了招募寄养家庭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政府、媒体、亲友、机构组织宣传等张诚学:《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寄养家庭的招募》,《社会福利》,2004年第11期,他想继续开发潜在的家庭,但并未提出具体的方法。他提道的家庭招募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的第一步张诚学:《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寄养家庭的招募》,《社会福利》,2004年第11期温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邵朝竹在2005年的《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家庭寄养结束了寄养儿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平时干些适当的家务活使他们学会了简单的家务劳动和生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当地长期生活能够逐渐被当地所接受,社会适应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创造了条件邵朝竹:《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作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年第25卷第1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崔丽娟老师在2002年的《家庭寄养对孤儿社会成长作用的研究》一文中主要对寄养儿童的社会适应、社会成长做了研究。她指出:福利院儿童和寄养儿童在社会性发展上有显著的差异,家庭寄养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明显比儿童福利院儿童好的多崔丽娟:《家庭寄养对孤儿社会成长作用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邵朝竹:《家庭寄养对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作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年第25卷第1期崔丽娟:《家庭寄养对孤儿社会成长作用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2003年,冯立伟与张克林在《家庭寄养的优势与延伸问题的探析》一文中,写道:对家庭寄养、代养、助养、类家庭机构等替代式养护模式在目前的政策、法规中则完全没有体现冯立伟、张克林:《将爱听寄养的优势与延伸问题的探析》,《社会福利》,2003年第10期。今年已是2007年,情况又已发生变化。法律冯立伟、张克林:《将爱听寄养的优势与延伸问题的探析》,《社会福利》,2003年第10期罗国芬和邓喜芬在2003年发表了《寄养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一文,他们通过将寄养儿童与普通儿童进行对比,研究了寄养儿童与寄养家长之间的亲子关系。它总结出:有过较为长期寄养经历的中学生其家庭的亲子关系并没有当前社会上部分人所渲染的那么严重,可以说他们与社会中的其他群体一样,保持着较好的家庭亲子关系的格局罗国芬、邓喜芬,《寄养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罗国芬、邓喜芬,《寄养经历对亲子关系的影响》,《青年探索》,2003年第1期以上的研究都只涉及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一方面,并没有将社工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结合起来。社工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的介入,这方面的论文目前国内少之又少,因而有挖掘的潜力。笔者看到的其他论文也都和社工无关,大多集中在寄养儿童的心理、行为等层面,涉及到的仅仅是寄养儿童。而本文则是将社工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结合起来,深入探讨社工在家庭寄养中该如何介入,为什么要介入,介入后的效果等。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而值得研究。1.3理论视角依恋理论。该理论强调,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其3岁之前在与母亲的温暖和亲密接触中形成的。在这种接触中,使儿童既能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又能找到心理上的快乐,并由此产生了儿童安全的心理依恋。依恋的适当发展,可以影响一个人信赖他人和自我信任,并能够与自己的同伴及后代之间建立健康的依恋。相反,如果一个儿童在早期就和父母分离,无法在3岁之前形成与母亲的依恋,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容易造成性格或人格的扭曲,无法在社会及家庭中扮演合格的角色。儿童福利院中的儿童由于被父母抛弃,缺少母爱,缺少家庭生活的快乐,缺少与同伴的情感交流,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使得他们在人格上,行为上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并且不能适应社会。因而让儿童生活到家庭中就显得十分必要。社会刻板印象。它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它使人倾向于按照既有概念的轨道来认识和解释有关对象金盛华,《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在美国,斯蒂尔(1997)指出,那些被引导认为自己进入大学或学术群体是受惠于种族或性别偏见的学生,表现倾向于比那些被引导为认为自己很能干的学生差金盛华,《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DavidGMyers,Socialpsychology,Posts&TelecomPress,2006.1优势视角。其关注点在于个案的优势、潜能和成绩。从正面的、积极的方面来看待问题,从而产生积极的效果和影响。由于上述所说的社会刻板印象,造成孤残寄养儿童的行为、能力等各方面确实比其他学生差。但从他们的问题或缺点入手解决问题是非常困难的,同时,他们也不一定能坦然面对这些问题,因而着眼于他们的优势、特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能让他们接受。从优势出发,有助于他们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认同感。在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初步提升后,再逐步解决他们不愿面对的弱点与不足,这样的过程他们能较容易的接受。在此基础上,最终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1.4研究方法与思路文献研究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将是本项研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查阅,了解过去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状况,有助于笔者对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过去进行认识,并为笔者的写作提供了参考性的意见。由于笔者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实习,对社工、寄养儿童、寄养家长、寄养儿童的老师都有很多接触,在此过程中,笔者已对他们进行了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了解了寄养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心理特点,了解了寄养家长的想法,了解了老师的心情,也了解了社工在处理寄养儿童各种问题时的方法与原则。在实习期间,笔者和寄养儿童、寄养家长、寄养儿童的老师,以及社工都有过面对面的访谈,从他们那里最直接的了解到了他们内心的想法,这也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考虑到寄养儿童、家长、老师较多,只得进行部分访谈。虽是部分访谈,但它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通过观察和访谈,笔者可以很清楚地阐述社工是如何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进行介入的。本文将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工在寄养流程各阶段中的介入。其中包括:家庭招募、家庭登记、初选、寄养家庭调访、寄养家庭评估、寄养家长培训、儿童资料收集、社工熟悉儿童、准备寄养儿童评估、配对、审批、签定试寄养协议、实时监护、反馈、试寄养评估、签定正式协议、实时监护、反馈、寄养家庭阶段评估、寄养关系的终止。第二部分是社工在特殊问题中的介入。包括:联系教育资源、处理儿童身份感、消除大众刻板印象、利用优势视角、处理儿童家长分离问题,处理紧急事件。第三部分是结论和建议。包括家庭招募中的建议、家庭筛选中的建议、家长培训中的建议、儿童家长分离过程中的建议、消除刻板印象中的建议、法律中的建议。而研究范围仅限于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在全国层面上研究显然不切实际,没有人力、物力、财力。各种条件都不允许在全国层面上做研究。1.5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上海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从1997年开始,至今已有10个年头,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而寄养工作正是在社会工作的基础上产生而来。家庭寄养一产生就已和社会工作联系在一起。寄养工作本身就在探索过程中慢慢前行,于是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问题,社工利用自己的专业方法,解决了寄养过程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虽说寄养工作已有10年,但是社会对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似乎并不熟悉,很多人还会将家庭寄养误解,因而此篇论文可以让社会大众了解什么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让更多的人关注孤残儿童、关注家庭寄养,促进寄养家庭的招募,增强对寄养儿童的认同,推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事业的发展。其次,将社工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结合起来,可以让社会大众知道社工如何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开展工作,如何解决家庭寄养中出现的矛盾。同时,也给正在从事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事业的社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也希望本篇论文能呼唤出寄养方面法律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改进与完善。2社工在家庭寄养中的介入2.1寄养流程概述上海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服务从97年开始,至今已有10个念头,其发展也日益成熟,并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孤残儿童寄养流程体系。以下是寄养的具体流程:工作流程图:家庭招募家庭招募申请寄养家庭登记初选申请寄养家庭调访申请寄养家长培训儿童资料收集工作人员熟悉儿童准备寄养儿童评估配对申请寄养家庭评估审批签定试寄养协议反馈实时监护试寄养评估实时监护反馈寄养家庭阶段评估寄养关系终止签定正式寄养协议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流程有两个起点,分为两条线同时进行展开,第一条是寄养家庭,第二条是待寄养的孤残儿童。第一条线的过程,首先通过各种方法招募寄养家庭。如有寄养意向的家庭可以至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办公室进行登记。对于登记过的家庭,寄养办公室会进行第一轮筛选,符合条件的家庭方可申请寄养。对于通过第一轮筛选的家庭,社工会实地进行家庭调访,核实登记的家庭信息,并考察家庭环境是否适合寄养儿童。经调防,再次对寄养家庭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家庭,家长将接受寄养办公室统一举行的家长培训。第二条线是待寄养儿童,首先对福利院孤残儿童的信息进行收集,评估哪些儿童可以寄养到家庭中。对于可以寄养的儿童,社工会与之进行一段时间的熟悉。通过熟悉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最后的评估,以决定究竟这位儿童适不适合寄养。之后,这两条线相交,家庭和儿童都选定之后,需进行配对。根据家庭的要求,以及儿童的具体情况,社工会对家庭和儿童进行适当的配对。接着,是一个审批的过程,由寄养办公室主管进行审批,审批通过以后,寄养家长就可以与寄养办公室签定试寄养协议,签完试寄养协议,儿童和寄养家长进行一段时期的相处,与此同时社工会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实时监护。通过这段试寄养时期的相处,寄养家长会给寄养办公室的社工一个反馈,通过此项反馈,社工对试寄养进行评估,经评估,如此儿童不适合寄养于这户家庭,则终止寄养。如适合,寄养家长需与寄养办公室签定正式寄养协议。从此,寄养儿童真正进入了寄养阶段,将与寄养父母长期生活,同样的,社工会实时监护,父母会定期给予社工反馈信息,通过实时监护与反馈信息,社工会定期做出阶段性的评估。最后,由于各种原因,寄养儿童会回到福利院,此时寄养关系终止。2.2社工在寄养流程中的介入寄养家庭招募前任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办公室主管向我们阐述道,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招募的方式有政府、媒体、亲友、机构组织宣传。政府与媒体这两种方式,作为在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初期起步阶段使用的方式,现在已不再使用,或者说偶有使用,在起步阶段由于人们对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这项新鲜事物不了解,因而政府与媒体做了很多宣传,为家庭的招募做出了不少贡献,而如今家庭寄养已经到达一定规模,也就不再通过这两种途径招募家庭了,只是偶尔媒体会进行一些家庭寄养的报道,如今年2月份家庭寄养办公室举办了家庭寄养10周年的庆典,有媒体对此进行了采访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现在主要的招募方式是亲友与机构组织宣传,所谓亲友招募,即通过对现有寄养家长的宣传,使其对他们的亲友进行宣传,达到寄养家长的亲友来申请寄养孤残儿童的目的。社工在此过程所做的是对现有寄养家长的宣传,鼓励他们向自己的亲戚朋友等人介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机构组织宣传,实则是很弱的一项宣传,主要是通过寄养办公室的制作的《上海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小册子进行宣传,当有寄养家长来登记时,分发寄养的小册子。此处不再介绍。申请寄养家庭登记当有家庭想要寄养孤残儿童时,第一步是来家庭寄养办公室进行登记。领取登记表格,填写详细的家庭及个人信息,其中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证件号码、健康状况、收入、住房、基本家庭成员、希望寄养的原因、希望寄养儿童的年龄、性别、残疾类型,希望长期寄养还是短期寄养等等。这也为后期的配对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家长需递交户口簿和个人身份证复印件。在登记之前,家庭寄养办公室的社工人员会将寄养的各种要求与理念传达给申请的家长。毕竟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在中国依然是新生事物,很多人对它还不了解。在登记之前,社工要让家长对它有一个全面认识。让家长认识到:寄养孤残儿童并不是简单的事。希望寄养孤残儿童的家庭,其结构必须完整,且必须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和同意,寄养孤残儿童须付出百倍精力去关心和照料小孩,一旦寄养,责任重大。同时还对家庭中的疾病、收入、住房面积都有严格要求,这也是对孤残儿童的负责。以上都是社工在登记之前需要传递给家长的寄养理念。2.2.3这是对寄养家庭进行的第一次筛选,也是最基本的筛选。初选有严格的标准,必须符合以下所有条件方可寄养孤残儿童:上海市户口。这一点主要基于稳定性的考虑,所谓家庭寄养,目的为了给孤残儿童一个安稳的家庭环境,如果家庭经常转移、搬迁、流动,儿童就失去了稳定的安全感,对儿童非常不利。家庭每月收入达到上海市中等收入水平。这项要求显然是为了满足儿童物质上的需求,如果物质上都满足不料儿童成长的需求,这个家庭就根本没有资格寄养孤残儿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上海市中等住房水平。类似第二条,这也是一项硬性指标,主要是为了能让寄养儿童在家庭中拥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年龄在30至65岁之间,最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上的限制是为了保证父母有足够的精力照料孩子,文化程度的规定使得孩子可以生活在文明的家庭中。家庭结构完整,有爱心,且寄养必须得到全家人的同意。所谓家庭结构完整,即家庭中必须有父亲和母亲。对于孤残儿童而言,他们被自己的父母抛弃,身世悲惨,如果寄养家庭是单亲,那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缺失父爱或者母爱,对今后的成长又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家庭中其他成员,如爷爷奶奶、哥哥姐姐也必须同意寄养孤残儿童。最关键的是寄养家庭必须要有爱心。家庭成员没有传染病。显而易见,为了寄养儿童的健康,必须保证寄养家庭中没有人得传染病,否则寄养儿童就有危险。因而寄养前,家长们被要求做体检。有过养育小孩的经验。由于寄养的孤残儿童年龄都非常小,因而需要父母悉心的照顾,养育过小孩与没有养育过小孩的父母在照顾小孩方面差别十分明显,因此家庭寄养办公室要求父母必须有养育小孩的经验。自己有小孩的家庭,自身小孩需比寄养儿童大两岁以上。这主要是为了让寄养儿童得到更多的资源、更多的父爱母爱。如果自身小孩与寄养儿童年龄相仿,势必会相互争夺父爱母爱,争夺玩具、生活用品等等。如果自身小孩较年长,不但不会争夺各项资源,哥哥姐姐还会爱护寄养儿童。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崔丽娟老师所提到的:家庭寄养儿童尽管不是家中唯一的小孩,但因为家养家庭已有的孩子年龄也已较大,甚至是在读大学生了,因而,通常不会造成资源竞争崔丽娟,《家庭寄养对孤儿社会成长作用的研究》,载《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崔丽娟,《家庭寄养对孤儿社会成长作用的研究》,载《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1期初选会严格按照这样的要求进行,一旦有一条不符合,此家庭就失去了寄养孤残儿童的资格。2.2.4对于初选合格的家庭,社工要对其进行第二轮筛选。这一轮是对家庭进行实地走访。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对登记表的信息进行核实,如住房、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其次是查看家庭的环境、氛围是否适合寄养儿童生活,如家庭卫生是否干净整洁,周围是否有施工,如在农村,还应查看周围是否有河流、池塘等儿童喜欢却又容易造成危险的区域。家庭卫生不干净、有施工、离河流池塘近的家庭,会在筛选中被淘汰。笔者有一次与家庭寄养办公室的一位社工去调访家庭,看过一户家庭的厨房后,社工对我说,“一个家庭的卫生状况主要看厨房,这家人厨房太脏,我们不会把小孩寄养在他们家的。”另外又有一次,我和社工调访一户家庭以后,他告诉我,“这家人干净蛮干净的,但是这个新房子楼梯的扶手没装,很危险,小孩不会寄养给他们的”。最后,向家庭所有成员说明寄养儿童的情况,告诉他们孩子是孤残儿童,身体条件比较差等。并探察家庭其他成员的反应,他们是否真的都同意寄养小孩,需要家庭其他成员亲口说出,父母同意是不够的。2.2.5此项评估依据的就是初选和家庭调访,以上两项工作做完,评估也就完成了。2.2.两轮筛选全部通过后,寄养家长须接受家庭寄养办公室举行的家长培训,市区的寄养家长在寄养办公室进行培训,属于南汇、崇明等地的寄养家长一般在当地的工作站接受培训,社工会专门去工作站为家长培训。家长培训。此阶段,社工将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为家长介绍本次已经配对完成,并且即将寄养出去的孩子的总体状况,也就是家长们马上要见到的那些孩子的情况,以及以后可能要面临的问题。如时间充裕,则会逐个介绍孩子的状况。例如:寄养儿童的残疾程度,智力水平,照料中将会出现的麻烦。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考虑是否真的要寄养孤残儿童,这是父母最后的考虑机会,如此时不想寄养,可以放弃。愿意寄养的家长留下。如果此处解释清楚了,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第二,在家长经考虑确定要寄养孤残儿童,此时培训要做的是明确寄养过程中的责任、义务、规则。包括小孩的照料、小孩费用的报销等,其中如何照料小孩,社工会请福利院里的医生和保育员为家长讲解,毕竟医生和保育员对小孩的情况比任何人都熟悉,在这里社工的作用是联系医生和保育员,起一个桥梁作用,是寄养家长与医生、保育员之间的纽带。照料事项中包括了孩子饮食起居的规律、自理能力、生病感冒的预防等等。而费用的报销社工会详细解释清楚,哪些费用可以报销,哪些不可以,每月的何时报销,怎么报销等。与此同时,当即签定试寄养协议,社工与寄养家长之间的专业关系正式建立。签完试寄养协议,是家长们最兴奋的时刻,保育员会将孩子从照料中心抱到家长们面前,每位父母抱起已经配对好的孩子,同时拍照留念,此时就可以带孩子回家了。儿童资料收集以上是寄养家庭的一条路线。与之对应的有另一条线:儿童。它们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照料中心是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中儿童生活的地方,所有被遗弃的孤残儿童都会放在那个部门接受照料。照料中心会根据儿童的智力以及残疾情况,将一部分儿童的资料送到家庭寄养办公室,这些儿童一般智力正常或欠缺不多,残疾程度不深,没有严重的疾病。因而可以进行寄养。工作人员熟悉儿童当照料中心将儿童的信息送来之后,寄养办公室的社工会对儿童进行熟悉,核对儿童的基本信息。社工会来到照料中心,每位孤残儿童都有一张儿童信息卡挂在墙上,通过儿童信息卡就可以知道儿童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入院时间、残疾类型、残疾程度、疾病状况等。另外,通过照料儿童的保育员可以了解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饮食习惯,自理能力,脾气喜好等,以上全部登记入《准备寄养儿童登记表》。还需为儿童拍照,留作存档。再通过与儿童的直接沟通,看看他的综合能力,是否适合寄养。当然,在寄养出去的前几天,社工还会去看看儿童的状况是否良好,以确保能顺利寄养出去。2.2.社工对儿童进行面对面的熟悉后,会做出综合性的评估,评估的主要依据就是《准备寄养儿童登记表》。虽然照料中心认为这些儿童可以被寄养,但寄养办公室要再次做评估,如果寄养办公室认为不适合寄养,儿童只能继续留在照料中心。笔者一次与社工一同去熟悉儿童的情况,看到一位儿童的皮肤病比较严重,后来回到寄养办公室,社工就说,“这个小孩皮肤病蛮严重的,不方便寄养”。于是就没有寄养出去。而照料中心把资料送来正是认为小孩可以寄养出去。只有经过照料中心和寄养办公室同时认可的儿童方可寄养。2.2.以上两条主线上的环节全部完成后,需对寄养家庭和寄养儿童进行配对。在寄养家庭登记时,笔者已经提到,寄养家长在填写登记表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如希望寄养小孩的性别、年龄等,此时社工就据此对家庭与儿童进行配对。而儿童由于年龄太小,没有太多的意识,因而不能提出对家庭的要求。此处的配对一般满足家庭的需要即可。配对完毕,经由寄养办公室主管审批、签字即可。随后,通知家长做体检,递交血样化验报告单。2.2.11当配对完成,社工会电话通知家长来参加家长培训,培训当天同时签定试寄养协议,同时将儿童抱回家。协议中有福利院与家庭双方的基本信息,儿童的基本信息,福利院与家庭双方的义务与责任,家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儿童的医疗、教育、康复、权益等。家庭寄养办公室的责任义务,每月提供给家庭一定的生活费用。另有一些特殊事项,如家庭不得擅自接受媒体的采访。一旦有家庭领养,则寄养必须服从领养,为孩子做好体检并送回福利院。试寄养协议一式三份,家长、家庭寄养办公室、儿童福利院各自保留一份。试寄养时间为3个月,这段时间是为了让孤残儿童和家庭进行熟悉,看看儿童是否喜欢这个家庭,同时家庭是否喜欢这个儿童。因为在这之前家长是不允许见到儿童的,家长把儿童抱回家的那天是家长第一次见到儿童,因而需要适应一段时期。是否适合,要生活一段时间方可知晓。用社工常说的话就是,“看看这个小孩和这个家庭有没有缘分”。2.2.1在这3个月中,社工会3次访问此家庭,了解小孩的生活状况,是否适应家庭生活,是否得病,是否胖或瘦了。同时家长会把试寄养过程的感受、疑问反馈给社工。2.2.1通过社工的实时监护与家长的反馈,社工会对试寄养阶段的情况做出评估。评估父母在过去的3个月中是否将孩子照料妥当,是否尽到了父母的责任;评估孩子的生活健康状况;同时,社工还会评估父母的反馈意见。通过3个月的共同生活,如果父母不喜欢这个孩子,和这个孩子生活在一起不开心,父母可以终止寄养。如果社工发现父母没有将孩子照料好,没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孩子经常被忽视或者经常生病,社工会提出终止寄养。如果一切正常,父母很喜欢这个孩子,同时又花了很多精力去照料孩子,3个月结束就可以签定正式寄养协议。2.2.1试寄养结束,签定正式寄养协议。正式寄养协议的内容和试寄养协议一样。此处不再重复。同样的,也是一式三份,寄养家长、寄养办公室、儿童福利院各保留一份。正式协议一年一签,一年之后再续签。签完正式协议后,孩子就将和父母长期共同生活。2.2.1签定正式协议后的监护、反馈与试寄养期间的监护、反馈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个阶段,一方面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另一方面社工会跟进服务,了解孩子的状况,并做好记录。走访家庭以及孩子的学校是必需的两项任务,但是走访的频率会比试寄养期间低,每年走访家庭4次,走访学校4次。走访的频率之所以这么低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不让孩子经常想到自己是儿童福利院的,从心里上消除福利院带给他的不利影响。在没有社工打扰的情况下,孩子可以快乐地生活,一旦社工走访家庭和学校,虽然社工不会和孩子提起他的身份,有时甚至社工只和父母与老师交流,但只要孩子看到社工,会不自觉的想起自己的身份——“我是福利院的孩子”,从而给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因而社工走访的频率很低。第二,客观条件也不允许社工经常走访。由于家庭寄养办公室的社工人数仅10人,而寄养儿童的数量众多,每位社工平均要负责60多位儿童,每位儿童每年走访4次,一年就要走访240个人次,就算每天走访2个人次,也要花120天,而每年的工作日共约250天。几乎每2天就走访一次。如果走访次数增加,其他事情根本无法开展。可见,客观条件也约束了社工走访家庭与学校的频率。走访家庭目的是为了了解孩子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状况,包括学习情况、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情况、与同学朋友的关系,社会活动等等。社工会听听孩子的心声,同时,也会听家长的反馈,听家长对孩子的看法。并填写《家庭调访记录表》,做好相应的记录。并根据寄养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走访学校是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孩子的状况,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各门功课的成绩,以及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劳动积极性,集体意识,班级中的角色,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等。由老师将以上情况登记入《寄养儿童在校情况反馈表》。父母有时出于保护自己孩子的利益,只告诉社工正面的信息,而把负面的信息隐瞒掉,而老师不会,通常老师会实话实说。寄养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遍比较差,给老师教学上造成很大的麻烦,因而老师会很直接的提出,并希望社工想想办法解决问题。笔者接触到的老师比较多,他们最头痛的问题便是孩子的学习,总是跟不上去,比其他孩子要差,弄得老师也没有办法,因而他们最先反应的就是学习问题。不过,有时老师也会表扬孩子,有一次,一位老师告诉笔者,“苏XX以前上课不听的,捣乱,还瞪我。不过她很老实,有一次我叫几位学生放学后来我办公室背书,结果其他人都逃了,只有她留下来了,后来我就在课上表扬她,现在她上课不捣乱,也不瞪我了。对学习也有了热情。”可见,走访寄养儿童的老师是十分必要的,他们通常会给社工客观、准确的信息。2.2.1每年社工会对家庭做出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系统的评估,确定这个家庭是否依然具备寄养小孩的条件,确定这个家庭是否依然是合格家庭,确定是否让这个家庭续签协议。至于如何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评估,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办公室的人员正于2007年5月、6月制定新的评估内容与细则,因而具体内容尚未可知。而以往的评估是3年一次,评估家庭的硬性指标是否合格,如收入、住房。同时,评估家长是否依然具有照料能力。此外,评估儿童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儿童可以侧面反应家长的教育是否得当。最后填写《寄养家长照料能力评估表》,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此家庭是否继续适合寄养。2.2.17由于是寄养,并非领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孩子终究要回到儿童福利院,那时就要终止寄养关系。终止寄养的原因有以下一些:1.父母年龄增大,或者身患重病,无力继续抚养孩子,不得不终止寄养。这种情况家长最不愿看到。笔者在儿童福利院实习期间就曾碰到一个案例,2006年10月份的一天,一位家长抱着孩子哭着来到寄养办公室,将孩子还了回来。后来听主管说,“孩子的父亲生病了,而且很严重,要住院一段时间,母亲根本没精力同时照顾两个人。”这是很可惜的。2.孩子长大,捣蛋,不听话,又有行为问题,父母无法管教,于是终止寄养。笔者在儿童福利院的学校部门认识一些孩子,其中有一个11岁的小男孩,和他聊天时,他说,“我小时候是寄养在外面的,可是渐渐大了以后,我太调皮、不听父母的话,他们也管不了我,后来他们就把我还回来了。”3.儿童达到规定年龄,必须回到儿童福利院。儿童到达18岁,不能继续寄养在家庭里,因为18岁已不是儿童。4.寄养服从领养,一旦有外国家庭领养,即可终止寄养。寄养服从领养的特点在于,一旦有国外的家庭想要领养这个孩子,则原先的家庭需按规定即刻终止寄养,儿童将同外国的领养父母一同出国。对于第一、第二种情况,社工将为其办理终止寄养手续。首先由家长提出终止申请,社工再去了解情况,进行协调,如协调不成,则为其办理终止寄养手续。家长递交书面终止寄养申请,为孩子做好体检,社工交领导审批,再与照料中心确定孩子回院时间,最后安排儿童回院。对于第三、第四种情况,社工会提前通知家长和孩子,到了时限,即办理终止寄养手续。2.3社工在特殊问题中的介入联系教育资源在寄养过程中,如果家长找不到愿意接收自己孩子的学校,社工会出面予以帮助,联系教育资源。由于寄养的孤残儿童在身体上有缺陷,正常学校不愿接收孤残儿童是很正常的,家长也为此大伤脑筋。社工会先与学校联系,如学校不愿意,再联系该家庭所在区的教育局,让教育局出面干涉。此方法不行,则选择辅读学校。寄养办公室的一位社工曾告诉过笔者,“很多学校为了保证自己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不喜欢接受身体上有残疾的学生,认为他们肯定跟不上,所以造成寄养儿童找不到适合的学校,有些没办法,只能去辅读学校。不过我们尽量让孩子进正常的学校,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一次为了一个孩子的入学问题,我还特地去了他们区的教育局,通过教育局的帮助才让孩子进了正常学校。”处理儿童身份感身份感,始终是个敏感的话题。由于孩子寄养的时候年龄还小,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总会知道。因而社工会告知家长,当孩子懂事以后,尽早的将身世告诉孩子,让孩子慢慢接受这样的事实。如果一直隐瞒,到孩子自己怀疑的时候再告诉他,他会有被欺骗的感觉,对孩子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因此,最好的时机是当孩子懂事后,坦诚的告诉孩子,并且告诉他,即使这样,我们依然会永远爱你。社工都深知这一点,而大部分的家长也是这么做的,事实证明虽然起初告知孩子时,孩子有点难以相信,但后来都能慢慢接受。而总有些家长没有这样做,他们故意对孩子隐瞒实情。有一次,一位社工告诉笔者,“我负责的一个家庭,孩子的父亲让全家隐瞒这个事情,就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身世,而且为了隐瞒彻底,还想把孩子的姓改成他的姓,并且我每次到家庭走访都不让孩子见到我,我告诉他再这样下去以后会出事情的,他就是不听,我又不能强迫他告诉孩子。以后肯定会出事情。”当然,即使孩子接受了自己的身份,他们依然对身份特别敏感,不愿多的提到自己的身份,在家中、学校都是如此。寄养办公室的社工告诉笔者,“一旦我们去孩子家里,势必会让孩子想到儿童福利院,一想到儿童福利院就想起自己的身份,平静的生活会被扰乱,家访的次数不宜过多,就是这个道理。同时在和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说‘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回儿童福利院’诸如此类的话,这是最最忌讳的。去学校和老师了解情况的话,尽量只和班主任谈,避免让其他的老师知道,更不能让学生知道。以免其他老师和学生在寄养儿童面前谈到他的身份。”消除大众刻板印象人们对于寄养儿童的刻板印象主要在于学校。主要是老师对孤残寄养儿童存在刻板印象。老师会很自然的认为:毕竟他们身体上有缺陷,在各方面比起正常儿童总是差一些。于是,老师对寄养儿童的学习要求降低了,劳动课也安排轻松的活,班干部也尽量不安排给他们,久而久之,寄养儿童会认同这样的看法,从而在各方面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最后导致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正常儿童,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寄养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比较差。其实不然,虽然寄养儿童都有残疾,但他们的智力正常,和正常儿童没什么分别;劳动也很有积极性,非常愿意多劳动;他们也完全有能力胜任班干部。因而每次社工走访学校时,社工都会告诉老师,希望老师对待正常孩子一样对待寄养儿童,他们只是身体上有些残疾,其他都没有问题。笔者在走访学校的时候也常对老师说:“我希望老师像对待其他孩子一样对待他。”而有的老师已经做到了,“每个孩子,我都一样对待。”寄养办公室的社工告诉笔者,“其实我们的孩子智力不差的,主要是老师觉得他们比别人差,他们自己也觉得比不过别人。但我们的苏XX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嘛,班上第一名,老师说他考重点高中没问题。他用功。”其实,社工每次走访学校,都尝试着改变老师对寄养儿童的固有印象,并且已经有了一定成效。建立儿童信心由于寄养儿童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而且部分儿童还存在行为问题,因而他们普遍缺乏信心与自信。要改变这种状况却又比较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很难,改变他们行为问题也很难,无从入手。因而社工利用优势视角,把重点放在孩子的优势上,发掘他们的潜能,从优势着手。这样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建立他们的信心。社工告诉笔者,“这么多寄养儿童中,很多蛮有才能的,有一个拉丁舞跳得特别好,区比赛拿过奖;有一个戏曲唱得好,经常和她妈妈一起唱,也在区比赛中拿过奖;有一个书法很好,写得一手好字;有一个体育是强项,拿过残奥会比赛冠军的,还上了电视。”有这些才能的孩子,社工鼓励他们往这些方面发展。即使以后不往这些方向发展,只是作为兴趣,也可以从这些方面为他们建立自信,从而对其他薄弱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才能一般的孩子,社工则是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鼓励和表扬这种优点,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这种优点,并让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加以肯定。由此作为突破口,建立起他们的信心,进而慢慢带动其他的不足之处,最终达到改善其他问题的效果。处理儿童家长分离问题分离问题是孤残儿童家庭寄养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儿童终究是要回到儿童福利院的,那么如何来处理儿童与家长分离时的情绪问题呢?上文中笔者已提到寄养终止四种情况。对于第一种情况,家长与孩子分离时都异常伤心,社工会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家长和孩子。两方面都进行安慰。对于第二种情况,家长和孩子没有第一种情况那么严重,因而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协调即可。对于第三、第四种情况,在将孩子接回来之前的几天,社工会事先打电话给家长,让家长做好准备,这包括了孩子的身体检查、衣物准备,以及最重要的心理准备。同时也会告知家长会在哪天将孩子接走。当真正接走的那天,家长和孩子泪流满面,但是没有办法,社工只能劝慰家长,哄哄孩子,在回福利院的车上准备一些玩具让小孩玩。在分离问题上,社工还没有想到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处理紧急事件有些事件是突发的,无法预测的,此时社工要进行危机干预。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社工需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委,搞清所有的细节,对问题进行界定,这是第一步。与此同时,社工不会责怪任何人,不管是家长犯的错,或是小孩犯的错,又或者是第三方的错(如果涉及第三方),相反会给予安慰和支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第二步,在搞清状况的情况下撰写陈述报告,接着设定目标,设计解决方案,此处事物繁多,尤其是设计解决方案,作为社工,他们会根据周围的环境、资源,设计几套方案,从而挑一条最佳方案,此外,如果一条方案行不通,可改用其他方案。第三步是方案的实施,在此过程中,社工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促使目标的达成,比如社区的资源、外界的法律资源,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资源都加以利用,实施方案是一个很复杂、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工会保持应有的主动性,视情况经常与家长、小孩或第三方保持联系,了解事情的发展状况。如方案不适合,可以根据发展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案。最后是评估,整个突发事件结束后,社工会对自己的方案以及实施过程做一个总体评估,哪些地方做得满意,哪些地方不尽人意。当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时该如何处理,进行反思。如果涉及到法律问题,社工可以积极推动法律的出台,让寄养方面的法律更加完善,有利于今后上海,乃至全国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在笔者实习期间,曾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突发事件。一位寄养儿童在自己小区内不慎将一名老人撞伤,导致老人住院。此事件一发生,社工便第一时间赶到了那里,了解了具体的情况,一面稳定家长和孩子的情绪,一面安慰受伤的老人。后来又分别来到家庭和医院了解事情的经过。马不停蹄的写了陈述报告,又设计了几种解决的方案。在后来的日子里,社工又多次跑医院和家庭,主动和老人及其家人、寄养儿童的家人进行沟通。只是设计的方案并没有实施,原因是此事关系重大,并且关于寄养儿童撞伤第三方人员的费用赔偿在现行的法律上找不到相关的条款,因而一时无法解决,最后由儿童福利院出面解决。可以看出,社工在处理紧急事件时,已经体现出了良好的技能,解决问题很有条理性,这是一个社工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3结论和建议3.1结论可见,在寄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社工的身影,社工无处不在。社工与家庭寄养自产生就已结合在一起。在每个寄养的环节中,社工都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工在寄养过程中是如何进行介入的,同时也看出了社工介入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特殊问题的处理。虽然社工在家庭寄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工做的并不十全十美,依然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以下便是对社工的一些建议。3.2建议家庭招募过程中的建议在亲友宣传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奖励制度。如果通过现有寄养家长的宣传,他的亲友也来申请寄养儿童,那么可以给予现有的寄养家长一定的奖励,通过奖励可以促进宣传力度,招募到更多的寄养家庭。另外,可以通过寄养办公室的实习生进行宣传。每年寄养办公室都会接收不少的实习生来实习,因而这也是一个途径。让实习生在自己生活的周围人群中进行宣传,而这些人群又会宣传给更多的人。家庭筛选过程中的建议在筛选过程中,有些硬性规定的内容很容易即可筛选,比如上海户口、收入、住房等。但有些却很难,比如家长寄养孤残儿童的目的是否出于爱心、家庭其他成员是否也同意寄养孤残。不少家长表面上说为了出于爱心想寄养一个孤残儿童,但实际上他只是希望利用寄养孩子来赚取孩子的生活补贴,一旦孩子抱回家,就不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对于此种情况,建议建立监督机制,进行补救。可以发动邻里、亲友进行监督,如果邻里与亲友发现家长没有尽到照顾儿童的责任,寄养办公室当尽快与家长进行交流协调。如果协调不成,或家长屡教不改,则终止寄养。关于家庭其他成员是否同意寄养儿童,同样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其他成员心里不同意,但为了不想家庭内部产生矛盾,在社工面前说同意寄养。甚至母亲同意,父亲不同意,这种情况也存在。这给社工造成了一种假象。一旦孩子进入这个家庭,并不是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接纳孤残儿童。对于此种情况,建议社工加强心理学知识,加强面谈技巧,在同家庭其他成员面谈时,能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判断出他们的所说是否与内心想法一致。同时,加强对父母责任意识的教育,可在寄养前的家长培训中进行。家长培训过程中的建议寄养前的家长培训没有任何问题,社工做得也很到位。这里要建议的是:需对家长进行中后期的培训。笔者所说的中后期培训是孩子已经在家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的培训。这方面,目前还是一片空白,社工没有做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慢慢长大,逐渐会出现一些特定的问题,青春期问题,逆反心理等,这些问题除了福利院的孩子外,其他孩子身上也会有,但同样要引起社工的重视,家长们虽然以前带过自己的小孩,但或许还没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因而社工有必要将家长集中起来进行培训。除了上述所说的大众问题外,福利院的孤残儿童还有他特有的问题,最大的一个便是身份感问题,刚寄养时小孩才两三岁,所以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孩子长大后必定要将身份告诉他,而当家长告知小孩后,小孩可能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心理上可能也难以接受,此时有些家长就不知所措,部分家长甚至干脆不告诉孩子的身份。当此种问题出现之前,社工当早就预见到,对此给家长提前做一个培训,教授家长如何处理身份感问题,以免小孩出现不适当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因而系统的培训是有必要的。除了身份感问题,还有残疾问题,学习问题,也是福利院小孩特有的,因为寄养出去的小孩身体上或智力上大多有残疾,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与正常小孩在各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最明显的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寄养儿童学习成绩普遍比较差,当然,学习成绩差还有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自己是福利院的孩子,国家会照顾他们,因而没有压力,也没有学习动力。这些问题同时还会引起其他的问题,如: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欢迎等,对此家长们往往没有心理准备,都是期望过高,失望也大,一下子不能接受,同时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会给家长造成很大压力,同样的,在这些问题出现之前,社工应提前预防,提前告知家长这些问题会产生,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并且为他们培训或开小组,让他们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些问题。所以中后期的家长培训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当然,如果不把家长集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这种培训的内容通过每次家访,教授给各位家长。儿童与家长分离过程中的建议家庭寄养不是领养,孩子终究要回到儿童福利院。回院时,也就是小孩和寄养家长分离时,不管是短期寄养还是长期寄养,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时间,短期寄养有3个月、半年、一年,长期寄养更长,十年,甚至十多年,家长和孩子毕竟相处了那么长时间,感情非常深厚,一下子分离,家长和孩子都难以接受,从以前的观察来看,分开时,大部分的家长和小孩都痛哭流涕,心理上难以承受。根据笔者在实习期间看到的案例,笔者看到5对家长与孩子分离,都哭得悲痛欲绝,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而办公室的一位社工告诉笔者,“分开的时候基本上都哭的,特别是短期寄养的,刚刚有了点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