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2000-考古学通论真题答案分段总结_第1页
西北大学2000-考古学通论真题答案分段总结_第2页
西北大学2000-考古学通论真题答案分段总结_第3页
西北大学2000-考古学通论真题答案分段总结_第4页
西北大学2000-考古学通论真题答案分段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大学2000—2009年考古学通论真题答案分段总结一、考古学家1、谢里曼德国考古学家。在世界考古学史上,谢里曼第一次把地层学的方法应用于考古发掘。1871年他用这种方法发掘了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的西萨克立城。谢里曼是现代考古地层学方法的奠基人,田野考古发掘正是由此而逐渐走向成熟的。以至于有人认为近代考古学是“伴随着谢里曼开始的”。2、汤姆森“三期说”曾任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1819年,汤姆森将丹麦皇家博物馆藏品按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分类方案进行陈列,以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为标准,把人类史前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即著名的“三期说”,成为近代考古学发生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这种分类并不等于类型学研究,但分类是类型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对考古学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蒙特留斯瑞典考古学家。他在《东方和欧洲古代文明诸时期》一书第一章《方法论》中专门总结介绍了考古类型学的原理和方法。考古类型学方法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考古学的发展,标志着田野考古学进入成熟阶段。在1885~1895年间,蒙特留斯把北欧新石器时代分为4期,青铜时代分为5期。4、布基英国考古学者。1926年在《我们的祖先》一书中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观点,正式提出了新石器时代的四大特征:农耕、家畜饲养、制陶术、磨光石器,使得新石器时代的基本体征和内涵被考古学界所认识。5、柴尔德英国考古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欧洲文明的黎明》、《史前时代的多瑙河流域》和《远古时代的东方》等著作,运用“考古学文化”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的杰出代表;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认为由农耕畜牧而达到食物生产,是人类自掌握用火以来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经济革命”;他是农业起源理论之一——“环境决定说”的代表性人物,提出了“绿洲说”,认为农业起源是由于更新世、全新世交替之际,西亚气候恶化而日益变得干旱所致,但这一学说几乎没有具体的证据。6、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1921年发掘北京周口店龙骨石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牙齿化石;同年又发掘了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并首次将考古地层学引入我国。1925年出版了《甘肃考古记》,将甘肃史前文化分为六期(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其中将前三期归入新石器、铜石并用时代,后三期归入早期青铜时代。尽管这一分期被以后考古工作证实并不准确,但却开中国史前考古分期研究之先河。安特生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进行的考古工作,对于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建立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展,都是有开创之功的。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是从安特生开始的。安特生在《中华远古文化》一文中,将仰韶文化彩陶和中亚安诺和特里波列文化彩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文化类型彩陶纹饰非常相近,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7、李济中国现代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1926年,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这是由清华大学同美国弗里尔美术馆合作、第一次由中国学者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尽管李济仍采用按一定深度划分地层和记录遗物的水平层位法发掘,但较安特生有了不小进步,特别是探方法的使用,更便于观察和控制地层,反映了20年代考古发掘的较高水平。1929年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等遗址的发掘。8、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从美国哈佛大学专攻考古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后归国,同年秋,先后主持和参加发掘了黑龙江昂昂溪细石器文化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和殷墟的发掘。1931年,梁思永先后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两发掘。与以前发掘的最重要的区别是,发掘与遗物统计均依土质土色区分的文化层为单位进行,并依据遗物的特征,将各文化层合并为3个大的文化层,即上层的小屯文化(商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和下层的仰韶文化层,这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三叠层”。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从地层上确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更重要的是标志着以前水平层位发掘法的结束和以文化层为单位发掘法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中国科学的考古地层学基础,使中国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了突破性进展而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中国考古地层学方法的成熟。9、夏鼐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曾主持发掘了河南辉县商代遗址,第一次发现了早于殷墟的商文化遗址。还主次参与了北京明定陵、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1935年参加了安阳殷墟的发掘。1945年通过甘肃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确认仰韶文化的年代早于齐家文化,从而纠正了原来安特生关于甘肃远古文化分期“六期说”的错误判断。夏鼐先生把考古学的历史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发展期和继续发展期等几个阶段,基本概括出了考古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10、苏秉琦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苏秉琦从1934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著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1950年,参加了河南辉县战国墓的发掘和《辉县发掘报告》的编写工作。1954年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沿线的发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两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报告的结语中,他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对仰韶文化和商、周、汉、唐几种不同文化遗存的分期和性质进行了理论性探索。其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1957~1960年间,先后主持了河北省邯郸市涧沟和龟台龙山-商周遗址、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和元君庙墓地以及洛阳王湾遗址的发掘,这些工作对揭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面貌及其类型划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发表的《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考古类型学的新课题》等学术论文,就一些考古学文化的渊源、特征、发展途径等问题作了尝试性分析,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域分布的格局、系统等问题,提出了创见,并对此赋予研究方法的意义,在考古学界有广泛影响。最著名的他的中华文化六大区系论。他把中华文化分为六个区域:1、陕豫晋邻黄地区2、山东以及邻省一部分地区3、湖北和邻近地区(汉水中游区、鄂西区、鄂东区)4、长江中下游地区(宁镇区、太湖区、宁绍区)5、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赣北区、北江区、珠江三角洲)6、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昭盟中心区、河套区和陇东中心区)苏秉琦也是考古学教育的主要创办者之一,主持北大考古专业30年,在他主持下形成的考古专业培养各级人才的教学模式,不仅为北京大学考古系沿用,也为以后成立的各校考古专业所采用。50年代初,参与考古人员培训班的筹划与领导工作。数十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考古学人才,堪称桃李满园,师表流芳的一代宗师。1948年,苏秉琦先生研究宝鸡斗鸡台沟东区墓地出土物时,应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对出土的陶鬲进行了仔细的分类整理,从而使考古类型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化。沟东区共有40座墓出土有陶鬲。苏秉琦依据器型、纹饰、制法三个指标详细描述了每一件器物的特征后,主要以足部的特征为据,但也考虑到整个结构、制法的差异,把陶鬲分成三种类型,即袋足类、折足类、矮足类,又把袋足类细分为锥形脚袋足鬲和铲形脚步袋足鬲两种。然后依据陶鬲的共存与平行现象给每一类陶鬲分期。值得注意的是,苏秉琦在分析陶鬲的演变时,用A、B、C...表示鬲种的区别,用a、b、c...表示各种陶鬲的演变阶段,前者即现在常用的型的概念,后者则是式的概念,而袋足鬲分成锥状足和铲状足两种,实际上是同型器所分的亚型。不仅如此,苏秉琦还把与陶鬲共存的墓葬形制、陶壶、铜戈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将整个墓葬群分为三大组(期),即瓦鬲墓、屈肢葬墓、洞室墓三大期和十一小期。这样依据共存关系把对器物的分期上升到整个墓地的分期,扩大了类型学研究的范围。这样,从20年代开始出现的类型学研究,30年代初步形成,40年代逐步成熟。二、旧石器时代考古1、三棱大尖状器旧石器时代中期(晚更新世早期)丁村文化所特有的典型器物,最大者重达1000余克,一端修成锐尖,另一端则保持钝厚以便于手握。贾兰坡先生提出了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至少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技术传统:“匼河─丁村系”(或“称大石片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传统”,简称“大石器系统”)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或称“船头状刮削器─雕刻器传统”,简称“第一地点─峙峪系”或“小型石器系统”),三棱大尖状器是大石器系统中的代表性石器,是用于挖掘采集的工具,所反映的应是以采集为主,渔猎为辅的经济生活方式。2、峙峪遗址1963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的峙峪村发现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遗址面积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米。1963年调查发现并进行局部发掘。发现的遗物有:人类枕骨一块,石制品15000多件,烧石和烧骨等多块,装饰品1件、各类动物牙齿5000余枚。该遗址以细小石制品为主要特征。时代属晚更新世,经C14测定,距今为28945±1370年和28135±1330年。峙峪遗址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器和装饰品。出土石器有:尖状器、雕刻器、刮削器、石镞等两万余件。制造石器的原料有脉石英岩、硅质灰岩、燧石、火成岩等。石器主要是小型的,大型石器极少,砍砸工具罕见。此外,发现了细致打击成的骨尖状器,其它一些打制痕迹清楚的骨片,也可作为某种工具使用。还有1件可以反映磨制钻孔技术的扁圆形石墨装饰品。与灰烬、石器、烧骨共存的动物化石,有的往往密集成层,大多为单个的动物牙齿,总数达5000余颗,还有大量被人工击碎的兽骨片。哺乳动物化石中最多的是野马,至少代表120个个体,野驴88个个体,显然这两种草原动物是当时人们猎取的主要对象。峙峪遗址是华北地区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对研究旧石器晚期文化及细石器文化的起源,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峙峪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约2.8万年。峙峪遗址的出土文物非常丰富,石制品约15万件,还出现了比较进步的间接打制产品,如扇形石核和小石叶。有一件石墨做成的穿孔装饰品,光滑的一面和边缘都经过磨制,磨擦痕迹很清楚,它表明远在2.8万年前,钻孔和磨制技术已在中国出现。同时,这些石器标志着典型细石器雏形和复合工具的诞生。通过对峙峪遗址出土动物化石研究表明,发现在面积不大的发掘范围内有众多的马类猎获品,实为旧石器遗址之罕见,因此峙峪人又被誉为“猎马人”。峙峪人以弓箭和棍棒捕获这些草原动物,从事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创造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最为出色的的猎马人文化。曾发现已知最早的石镞,石镞的出现标志着旧石器时代晚期弓箭已经被发明。3、下川文化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是一种以细石器和石叶石器为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分布在山西沁水中条山的下川盆地一带。1973年后多次进行发掘,获得数以千计的石制品。下川石器中一小部分用砂岩、石英岩打制,尺寸较大。主要是以燧石为原料、用先进的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生产的细石核、细石叶、石叶及用石叶加工的工具。细石核包括锥状、半锥状、柱状和楔状的。石叶工具,有边刮器、光状器、钻具、箭头、雕刻器、锯齿刃器和琢背小刀等。因用压制法加工,石器形状规整,制作精美,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据测定,下川文化的年代大约距今2.4万~1.6万年。还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等。4、手斧手斧因其形似斧且便于手握而得名。手斧通常是一种石核工具,但时代较晚者也有用石片加工的。手斧的基本形状呈梨形,即一端略尖,一端略圆;两面大部分经过加工,而圆的一端常保留原石料自然面以便手握。手斧虽形似斧,但“手斧是多用途工具,被用来挖掘根茎、加工木头、刮兽皮,并特别用于宰杀大小猎物和割剥兽皮。许多考古学家不仅试验用它割裂羚羊的尸体,也用它切开河马和大象的皮,这都非常有效”。手斧起源于东非的旧石器早期文化。在奥杜韦峡谷,最早的石器是距今180万年前的砾石工具,大约在距含140─120万年前,出现了少量的手斧。有学者认为:手斧是“从奥杜威文化的技术中产生是无疑的,但由于最早的手斧是粗糙制作的有锯齿形刃口的产品,它明显是由砍砸器发展而来的”(13)。手斧出现之后,向欧洲扩散,广泛存在于欧洲旧石器时代的阿布维利期、阿舍利期及莫斯特期诸文化中,是最具典型的石器之一。在西南亚和南亚的一些地方,也曾发现过为数不多的手斧,可知西方的手斧文化也曾向东扩散。5、莫维斯理论谈到手斧,常常会联系到所谓的莫维斯理论。1937—1938年,美国考古学家莫维斯考察了东南亚上缅甸的安雅特文化和印度尼西亚的巴吉丹文化之后,认为这两种文化同巴基斯坦的索安文化及中国的北京猿文化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它们一起代表着一个与西方阿舍利文化平行发展的独立文化传统。40年代,莫维斯提出了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着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区:一个是东方的砍砸器文化传统,另一个是西方的手斧文化传统。“这两个多多少少同时代的石核工具传统......能够被定义如下:西方的——典型特征是双刃、两面(修整)的切割工具或手斧;东方的——典型特征是单刃的切割工具或砍砸器”。对于莫维斯的学说,中国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三、新石器时代考古1、喇家遗址遗址名称:青海民和喇家齐家文化遗址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考古研究所遗址内涵:在中国西部的青海民和县发现的齐家文化遗址,出土姿势异常的人骨、布满裂缝和褶皱的房址引人关注,并被证明是地震和洪水肆虐后的痕迹。它揭示了距4000年前后在黄河上游出现的灾变事件,并为古史洪水传说找到了一定实证。2001年民和喇家遗址再次进行发掘,清理出多处灾难场面。新发现地震和洪灾的证据,辨明灾难现场堆积的地层关系;新发现小型广场的迹象,清理出奠基坑和杀祭坑及埋藏坑,出土奠基人骨杀祭人骨和玉器卜骨等重要遗物;新发现保存颇为完整的窑洞式结构房址和分布格局以及烤制食物的壁炉,提出聚落形态的新认识。最多一处房内埋人骨14具,并发现了地震塌陷遗迹和地震裂缝穿过房址。房屋的堆积上部为黄河大洪水的洪积物红胶泥土层,下部为窑洞坍塌的黄土层,人骨遗骸呈不正常姿势被埋没于黄土层之中,证明是房址垮塌将人压砸而亡。地层关系表明,地震在先,洪水在后。在遗址其他多处地点也发现了地震裂缝、地面折皱起伏和地震的沙管现象,表明喇家遗址诸房址内的灾难现象应是地震所致。发掘显示,地震对遗址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洪水则对遗址造成毁灭性的冲击。试掘还发现具有广场性质的一大片硬上面,清理出奠基坑、人牲杀祭坑、埋藏坑、灰烬层、露天灶址等,伴出玉器、卜骨、石圭和精美陶器。说明这片硬土面应是当时人们举行仪式活动的重要场地。此次清理的第15号房址是迄今齐家文化保存最好的,残存墙壁高达2~2.5米,喇家遗址的房址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15号房址这种窑洞式建筑的结构和特征,通过已发掘的20余座房址,目前可以肯定,喇家遗址聚落为窑洞建筑形成的聚落,但遗址的地质结构并不适合建筑窑洞。发掘意义:喇家遗址灾难遗存的发现,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后黄河上游出现的灾变事件,反映出当时人地关系上不和谐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喇家遗址灾难遗存发现的科学意义远远超出了考古学的范畴,它为多学科交叉研究,为深层次的环境考古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内分布着许多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诸如从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齐家文化遗址分布最多最广。遗址中心区外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掘3座的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正中一个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曲肢,有的怀中抱小孩。房内还出土陶、石、玉器及玉器半成品、玉料等。喇家遗址位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民和县,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重点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隔黄河相邻。青海省东部重要通道川官公路直达。距青海省西宁市120公里,甘肃省临夏市100公里。遗址主要为齐家文化中晚期遗存,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巨大聚落,抑或是一个遥远的城邦古国。尤其以发掘出非自然性死亡人体遗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唯一一处大型灾难遗址。这座因地震和黄河洪水毁灭的史前遗址,是2002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被称为“东方庞贝”。其历史比意大利庞贝古城上溯了2000多年。喇家遗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陶衣3、瓮棺史前的陶棺,一般用实用生活器皿代用。常见的用作陶棺的器皿有陶瓮、陶缸、陶罐、尖底瓶、陶鼎、陶盆、陶钵等,尤以大型陶瓮作为葬具的现象较为多见,故常被统称之为“瓮棺”。瓮棺葬较早出现并流行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在渭水流域及其邻近地区,瓮棺主要用于盛殓婴幼儿的尸骨,并常被埋葬在居住房屋的附近;这类瓮棺一般由一件陶瓮(或陶罐)和一件陶钵或陶盆扣合而成,盆或钵底一般打有小孔。在洛阳、郑州地区,瓮棺则有多种组合,其中以大型小口尖底瓶为葬具的瓮棺最具特色。这类葬具多用于埋葬婴幼儿。一般认为,瓮棺葬是仰韶文化时期对夭折幼儿通行的葬俗,多葬于居住区,也有葬于氏族墓地的。一则由于死者尚未成年、不被视为氏族成员而不得埋入氏族墓地,二则基于“灵魂观念”及“亲子之情”而把幼儿葬于健在的亲人附近,并在葬具上凿出小孔以供弱小灵魂出入,便于得到照应。成人瓮棺葬则多被解释为对特殊身份或凶死者的处理,如阎村绘有“鹳鱼石斧图”的陶缸,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部落酋长的葬具;也可能反映了某些地域或文化的葬俗特色。4、干栏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国古史书中又有干栏、高栏、葛栏等名,当是由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变音。这种建筑适应多雨潮湿的气候,始自新石器时代,一直流行到近现代,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广大地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第4层的建筑遗迹(约公元前5000~前4500年)。这种房屋是用树木架设而成的,其作法是先在泥地上打桩,然后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木板并立柱、设板壁和门窗,最后架屋顶。根据残存痕迹推测,这种房屋至少长23米以上,宽约3.2米,是一种高架长屋,可能是一个家族的住屋。“干栏”式房屋还见于浙江吴兴钱山漾、江苏丹阳香草河、吴江梅堰、云南剑川海门口、广东高要茅岗等遗址。是史前华南地区极富地域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5、印纹陶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代模印纹饰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以前,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出现于商代以后,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印纹陶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地,器形大都为日常用品,如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罍等。制作方法为手制、模制、轮制。其纹饰初出于加固陶坯的目的,器物多留有布纹、席纹、绳纹的痕迹,后渐趋丰富、精美,纹样均为几何形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字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6、中石器时代1892年,英国学者艾伦·布朗建议在新、旧石器时代之间加上一个居中的时代,称为“中石器时代”,作为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之间过渡的桥梁。所谓中石器时代(或续旧石器时代),是指以细石器工具为突出特征的历史阶段。地质年代已进入全新世,属冰后期,结束于农业的出现。经济方式与旧石器时代基本相同,但生产工具中出现了复合工具如弓箭等,惟磨制石器及陶器尚未出现。在欧洲,随着最后冰川的消融,气候转暖,以马格德林文化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者,追随着草原及驯鹿、野牛、野马等大型食草类动物的北移而迁徙,而源自西亚的农业文化尚未遍及欧洲。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欧洲,一般认为中石器时代属地质时代的全新世,经济生活一采集渔猎为主,石器以几何形细石器为主要特色,尚无磨制石器和陶器。但是,对这种分期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的看法,如有学者认为所谓中石器时代只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短暂过渡时期,不宜作为独立的文化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分期是依据欧洲的考古发现及研究为基础划分出来的,农业起源地区不一定像欧洲那样在更新世冰期之后有一个未进入农耕文化的中石器时代阶段,这一分法不一定适用所有地区和具体的民族文化。中国的史前时期只相当于石器时代,从青铜时代开始就进入了历史时期。即使在石器时代,也由于所谓的中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发现的很少,故中国的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序列中有无中石器时代,在学术界尚存有不同的看法。7、郫县古城位于郫县古城镇(俗称马街),是成都平原多处史前城址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城遗址。遗址长约650米,宽约500米,总面积32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有4000年左右的历史。1996年古城遗址与成都平原其它吏前城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7年大规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全国同时期最大的礼仪性建筑遗迹,国内外数十家新闻单位进行了报道,引起了文物考古和史学界的极大关注。8、山西芮城清凉寺墓地芮城清凉寺墓地属于寺里——坡头遗址(即“坡头遗址”),遗址最早发现于1955、1965年,属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墓地总面积近5000平方米。2004年的发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葬排列有序,南北成行,东西成列,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打破关系。墓内共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的大规模墓地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并发掘。9、齐家文化的年代、分布及基本特征,列举5处代表遗址(10)(1)年代: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晚于马家窑文化的史前文化遗存。因最早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1924年由安特生首先发现。经碳14年代测定结果,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183~前1630年。地层上叠压于马家窑文化层之上,而在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之下,故其相对年代晚于马家窑文化,而早于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在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从地层上证明了齐家文化早于寺洼文化。(2)分布范围: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广泛,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与西汉水等流域都有分布,但其分布中心是渭河上游、洮河中下游与湟水中下游地区。若以现在行政区划定位,东起甘肃省庆阳地区宁县,西至青海湖北岸沙柳河,北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南抵甘肃省文县,地跨甘、宁、青、蒙四个省区,东西长达800多公里。(3)文化特征:齐家文化有其独自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聚落遗址中,有以白灰面为主的居处建筑群,并出土众多的窖穴和较有特点的“石圆圈”祭祀遗迹;在墓地中,以仰身直肢单人葬为主,并发现一批保存较好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反映当时存在夫妻合葬的习俗;有磨制石斧、铲、锛、刀、磨棒、磨盘、敲砸器等石器;有用动物下颌骨或肩胛骨制成的铲和锥、针以及带纹饰的骨匕等骨器;有一批以红铜器为主的小件铜器,器类主要是锥、刀、环、斧等;陶器以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为主要陶系。有以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侈口罐、盆或豆等为组合的陶器群。陶器表面装饰有绳纹、篮纹和彩绘等,彩陶以红彩或紫红彩画成蝶形纹、蕉叶纹、菱形网格纹等几何图案,独具风格;有玉琮和玉璧等礼器,有绿松石、珠、璧、环、笄和石管等装饰品。(4)代表遗址:甘肃境内有临潭县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秦安寺嘴坪遗址、武威皇娘娘台遗址、永靖张家咀和姬家川遗址、大何庄遗址、秦魏家遗址、广河齐家坪遗址、灵台桥村遗址、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武威海藏寺遗址、武山傅家门遗址等;在青海省境内有:大通上孙家寨墓地、乐都柳湾墓地、贵南尕马台墓地、互助总寨墓地、大通黄家寨墓地、;宁夏境内有:西吉兴隆镇遗址、固原海家湾遗址等。其中发掘规模较大、收获较丰的遗址有:皇娘娘台遗址、大何庄和秦魏家遗址、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柳湾墓地、磨沟墓地(迄今为止发掘规模最大、出土物最多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四、夏商周考古1、金沙遗址遗址名称:四川成都金沙商周遗址

遗址时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

发掘单位: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遗址内涵:考古勘探和发掘确认金沙遗址分布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是一处大型的商周时期蜀文化中心遗址。2001年2月9日下午,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场组织发掘。经过9个多月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进展;再加上近几年在蜀风花园城北面进行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的情况,确认金沙遗址分布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上,是一处大型的商周时期蜀文化中心遗址,可能是古蜀国的又一都邑所在。现有的勘探和考古发掘成果表明,金沙遗址是有着一定布局结构的。遗址的东部—“梅苑”东北角区域是宗教仪式活动区;遗址的中南部—“兰苑”文化堆积分布区是居住区;遗址的中部—“体育公园”文化堆积分布区是居住区和墓地。遗址的北部是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发掘的黄忠遗址,该遗址主体遗存的时代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应是金沙遗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遗址东部的“梅苑”发掘区的西周地层出土玉器、铜器、金器、卜甲等重要文物700余件。并发现了象牙堆积坑,石璧、石璋半成品分布区,成片的野猪獠牙、鹿角、象牙、陶器和美石集中分布区等三处重要的遗迹现象。推测都与宗教仪式活动有关。中南部的“兰苑”发掘区发现有大量的房屋建筑遗迹、300余个灰坑、30余座墓葬、1座陶窑,出土数以万计的陶器、陶片和少量的玉石器、铜器、金器等。时代约当商代晚期。房址均是挖基槽的木(竹)骨泥墙式建筑。陶窑均是小型馒头窑,是四川省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窑址。中部的“体育公园”发掘区清理房屋建筑遗迹和15座墓葬。阶段性成果表明,金沙遗址是有着一定布局结构的。金沙遗址清理和发掘出土的重要文物共2000余件,包括金器40余件、铜器700余件、玉器900余件、石器300余件、象牙骨器40余件等。此外,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象牙和数以万计的陶器、陶片等。

发掘意义:金沙商周遗址是四川省继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通过对金沙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对建立成都平原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和对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以及破解三星堆文明衰亡之谜等具有重要学术意义。2、利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是迄今所见最早西周青铜器,造型庄重,纹饰是一种龙纹。1976年陕西省临潼县零口乡西周窖藏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簋是古代的盛食具,即现代的碗。利簋,又名檀公簋。圆形,侈口,鼓腹,双兽头耳垂珥(er,音耳),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附带方座。腹及圈足以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方座饰兽面纹,四隅饰蝉纹。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这种圈足连铸方座的簋是西周初期新出现的形式。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利簋记载的史实证实了证实了周武王于甲子日灭商准确无误,为商周断代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实物标本。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3、失蜡法结构特别复杂的器物或器物部件,还可用蜂蜡等材料制成蜡模,然后外敷泥料制成模型,待阴干后入窑焙烧,使蜡熔化流出,形成与蜡模完全相同的型腔,用于浇筑铜液,也叫“失蜡法”或“拔蜡法”。4、夏商周族墓制度:即按血缘关系聚族而葬的埋葬制度。“族犹类页。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即同一族的死者必须葬于同一墓地,从而形成“族墓地”。据《周礼.春官》,先秦时的族墓地有两种:“公墓”和“邦墓”。5、公墓:即“王之墓域”,是埋葬王室、国君等最高贵族的墓地。这类墓地由冢人掌管,按照宗法等级关系排定墓位,即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父为昭,子为穆,孙复为昭)的昭穆制度。6、邦墓即“万民所葬地”,是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的墓地,由“令国民族藏而掌其禁令”(《周礼.春官.墓大夫》)的墓大夫掌管。在邦墓地中,不同家族又各有自己的“私墓域”,并以尊长卑幼有序排列。7、棺椁制度椁即外棺,用于放置随葬品。棺主要为敛尸而用。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用木材种类和棺椁数目均有规定:“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礼记.丧大记》)“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8、列鼎制度:商代时,鼎就是一种重要的礼器。西周时,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或一鼎。东周时,一般天子和诸侯都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9、附葬车马制度:从商代后开始,贵族墓附近出现了车马附葬坑。西周和东周的贵族墓附近,多有车马坑,并依地位之高低而数量有差。山西晋侯墓的发掘表明,一般三鼎墓以上者多附葬有车马坑。五鼎墓以上者则有编钟。10、人殉和人牲制度:人殉是使用活人为死去的贵族从死殉葬,殉葬者多为死者的爱妾、近臣、近亲、婢女等。殉人一般葬在椁室、葬室二层台或墓道之内,有的还有棺椁及随葬青铜器等,应有一定身份地位。凤翔秦公1号大墓共有殉人164人。人牲是活人作为祭品——牺牲,沙之祭祀祖先或死者的亡灵。人牲的身份多为奴隶和战俘等,一般见于墓道、填土或墓附近的祭祀坑,多身首分离,有首无身或有身无首。在安阳王陵区共发现1400余个祭祀坑,出一部分埋有马、牛、羊等动物外,绝大多数埋有人骨,年龄多在15—35岁之间。11、吴城文化首次发现于江西省清江县吴城遗址,年代约相当于商代中晚期,主要分布在江西北部。青铜器只有刀、斧、戈等,还发现有铸造青铜器的石范。江西北部原为三苗故地,后又曾为越人所居。故有人认为这一文化属古三苗遗存,也有人认为是古越人遗存。陶器以加沙灰陶为主,还有少量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器形有鬲、豆、盆、罐等,其中马鞍形陶刀数量较多而最具地方特色。12、铭文也称金文或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至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器铭文是商代晚期的。战国时代的铭文是刻成的,一般都很短,长篇极罕见。13、编钟甬钟:钟口内凹呈弧形,钟鼎有桶形甬(钟柄),多大小相次成组地悬挂在钟架上,称为编钟。编钟也是礼器,据《三礼》记载:天子4套编钟,诸侯3套,大夫2套,士1套。14、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三代考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究竟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目前流行的三代纪年都是推算出来的,放射性碳素年代数据也难以消除误差,尚不能在推定探索对象方面有效的起到时间标尺作用。由于三代纪年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三代考古的重要性,1996年5月16日,国家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由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学、现代测年代技术等多学科协作,预期达到的目标是:提出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提出商代前期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确定商后期(武丁到帝辛)比较准确的年代;确定西周共和元年(前841)以前各王(武王到厉王)比较准确的年代。1996~2000年,200多位专家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设立了9个课题、44个专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完成了预定的任务。2000.11.9,发布了《夏商周年表》,标志着这一工程的基本完成15、郑州商城:位于河南郑州市,属于商代早期城址。城垣平面约略呈长方形,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性质或认为是汤都郑毫;或认为是“仲丁迁敖”的敖都。城垣系用版筑法分层夯筑而成的,断面呈梯形,残高1~6米,底宽约20米左右。偃师商城:位于河南偃师尸乡沟,属商代早期城址。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汤都西毫。殷墟:商代后期都城,据《史记.殷本纪.正义》:“自盘庚迁殷至纣灭亡,二百七十三年不更徙都。”宫殿区的位置在今小屯村一带,其西面有一条人工挖成的大濠沟。王陵区在侯家庄和武官村北一带,近年来在洹河北岸发现了安阳洹北商城,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初步判断该城的修筑年代早于商王武丁时期而晚于郑州商城。16、周原(岐邑):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文王迁都于丰之前,这里一直是周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岐邑。岐山凤雏建筑基址由影壁、前堂、后室、东西厢房组成的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院落。在扶风的任家村、上康村、齐家村、庄白村、云塘村和岐山的董家村等地,发现有青铜器窖藏,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其中,史墙盘共有铭文284字。丰京与镐京:位于西安市西南的沣河两岸,沣西为文王的丰京所在,沣东为武王营造的镐京。在今长安区客省庄、张家坡等,发现有大量宫殿建筑、一般民居、制骨作坊、陶窑、青铜器窖藏和大批西周墓葬等。17、琉璃河燕国古城:城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镇董家林村附近。南部因大石河水泛滥而冲毁。城东部和东南部的黄土坡一代为墓葬区。城墙的修筑年代不晚于西周初年。在黄土坡墓地M253出土青铜器铭文中有“晏(燕)侯”。该城应为燕侯墓地,董家林古城应为燕国的始封地。18、东周王城:位于河南洛阳市涧、洛二水交汇处。前771年,平王迁都洛邑,到前256年,周赧王为秦所灭,一直是东周王都所在地,史称王城。城北部发现有制陶、制骨、制石和冶铜作坊遗址;南部发现有两处大型建筑基址及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似为宫殿区所在。19、齐临淄故城:位于山东临淄市的西北部。周武王灭商后,封姜尚为齐侯都营邱。至齐献公元年(前859)始都临淄,到前221年齐被秦灭,此处都为齐都,延续600多年。大城:郭城。城内探出7条街道,皆与城门相接,南部可能是官署所在。小城:宫城。中心建筑为一高约14米,南北长约86米的夯土台基,被称为“桓公台”,当为齐侯所居。城南10公里的牛山一带,有《水经注》中所记的田齐威、宣、缗、襄王的“四豪冢”。20、郑韩故城:位于今河南新郑县。平王东迁后,郑国由原来的封邑郑(陕西华县北)迁都于此。因是新建,称新郑。韩哀侯二年(前375年)灭郑,韩自阳翟(今河南禹县)迁都于此。新郑因前后为郑国和韩国所都,故称郑韩故城。西城:宫城,城内有夯土台基——梳妆台,是主要宫殿。东城:郭城,城内发现有许多铸铜、制铁、制骨作坊遗址。21、赵邯郸城:位于河北邯郸市区及其外围,是战国中晚期赵国都城。赵经侯元年(前386年)自中牟(今河南汤阴)迁都于此,至前222年赵为秦灭,共历158年。宫城,平面呈“品”字形的三座小城组成,习称赵王城。西城有高达19米的“龙台”,当时主要宫殿基址。郭城,位于宫城东北部,其西南与宫城东北角相距约80米左右。“龙台”,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高达19米,是战国时最大的夯土台基。22、曲阜鲁国故城位于山东曲阜县城及其周围,是西周至战国的鲁国都城遗址。自周成王时,周公长子伯禽在此建都,至鲁顷公24年(前249年)楚灭鲁。城平面略呈圆角长方形,四周有城濠环绕。城内中部和中南部的周公庙高地分布有大型建筑基址群和夯土墙基,应为宫城所在。魏都安邑位于山西夏县西北的青龙河畔,是战国时魏国前期的都城。相传夏禹曾建都于此,故也称为“禹王城”。至前361年,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止。大城:属战国前期,当为郭城。小城:可能为与大城同时建造的宫城。西南部可能是秦汉时河东郡制。燕下都:位于河北易县的易水河畔。前314年,燕昭王把都城从上都蕲(今北京附近,但具体位置不明)迁移于此,至前222年秦灭燕,方弃。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北部应为宫城,有许多夯土台基。南部是郭城。西城是后来为军事防守需要而增筑的附郭城。东城西北郊为国君和贵族墓葬区,有“虚粮冢”和“九女台”等大封土。楚纪南城:位于湖北江陵县城北5公里处的纪山之南,故又习称为纪南城。楚文王元年(前689年)自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移都于此,称为郢,到楚顷襄王21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郢作楚都达411年之久。总面积近16平方公里,城内中部偏南处是宫殿区,已探出宫城墙基和84座夯土台基。城西北为居民区,分布有密集的房址和水井400余眼。侯马晋新田城为以陕西省侯马市区西北部,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春秋时晋景公自绛(今山西翼城东)迁都于新田,故也称为新绛,使用年代约为前585~前416年。在牛村和平望古城内发现有夯土建筑台基。牛村古城村南郊发现有铸铜、制骨、制陶作坊遗迹。东边的呈王古城东南郊发现有著名的侯马盟誓遗址。晋侯墓地在梁城县和曲泱县交界的北赵墓地,发现有大墓18座,出土有“晋侯苏钟”等重要文物。侯马盟誓遗址是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殃同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地方。发现有大量的约信文书——侯马盟书。盟誓时多杀牲、取血,然后将盟辞朱书在圭形玉或石片上,最后将牲畜和盟书埋于“坎”(坑)中。秦都雍城:位于陕西凤翔县城南、雍水以北。秦国从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献公二年(前383年)在此建都近300年,是东周时期秦国早期的重要都城。城内中部偏北的马家庄附近,发掘了一处保存较好的宗庙遗址。姚家岗附近曾发现64件铜建筑构件,清理出1座可藏冰的“凌阴”遗迹。城南10公里的三里原上是秦公陵园所在。马家庄宗庙遗址的三组建筑呈品字形排列,其中居中的一组坐北面南。前面中庭部分发现有178个祭祀坑。多数坑内遗存有人或牛羊骨。秦公陵园已探出多座大型墓葬,其中1号大墓已发掘墓室面积为59.4x38.45米,深24米,连同墓道通长300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东周墓。武官村大墓在安阳殷墟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0平方米,容积1615立方米,此墓早年几经盗掘,但仍残留不少器物,1950年进行了科学发掘,这是一座“中”字形墓,南北各有一条墓道,南墓道长15.6、宽5.7~6.3米,中间作“品”字形排列3个长条形马坑,各埋马4匹,此外还有1个跪葬人。此墓道长15米、宽5.2米,也呈“品”字形排列3个马坑。共杀埋了16匹马,在靠近西南侧马坑旁,还有1坑,埋了2个人。墓室为平面长方形,上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自口至底深7.2米。墓室正中是椁室,棺椁和墓主人尸骨早已不存,椁室四周二层台上排列有大批殉葬人,东侧为17人,多为男性,西侧为24人,多为女性。她们都是全躯,有的还有木棺和随葬品,可能是墓主人的亲信、侍从和姬妾等人。椁室底部中央有一个长1米、宽0.8米的腰坑,坑内埋1名持铜戈的人,以上共计45人殉葬。在墓室上的填土中发现34个人头,总起来武官村大墓中殉葬人有79名之多。五、秦汉考古1、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墓葬中的“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缺乏实物的证据。从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都使用了黄肠题凑。 2、梓宫在汉代,帝王的棺材用梓木制作而成,称为“梓宫”。《庄子·杂篇·天下》载:“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如果将棺和椁分别计数,应是天子五棺二椁,诸侯四棺一椁,大夫二棺一椁,士一棺一椁。但应当注意的是,汉代的“梓宫”并不是天子所专用,有时太后、皇后也能享受。如《汉书·外戚传》中提到“共王母及丁姬”的棺木皆名梓宫。此外,皇帝的宠臣死后也有被赐以“梓宫”的。 3、便房:便房原指迎宾的侧室。墓葬中“便房”,是汉代帝陵中的设施。汉成帝昌陵中就有便房,据《后汉书·礼仪》有一段皇帝进入墓室的情况:“黄道开通,皇帝谒便房。太常寻至羡道,去杖,中常侍受。至柩前,竭伏哭止如仪。辞太常导出,升车归宫。”这里所说的柩前,即是“梓宫”之前。便房则是到梓宫前歇脚的房间。但是“便房”也不是帝陵所独有,皇帝也常赐宠臣以便房。如霍光死后,宣帝赐“便房”、“黄肠题凑”各一。黄贤死后,哀帝也“令将作为贤起冢茔义陵,内为便房刚柏题凑”。4、辟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礼记·王制》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类宫。”根据蔡邕《明堂月令论》,所谓辟雍,乃“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之意。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也称外学)之外,均仅为祭祀之所。5、阙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高大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楼台)。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就目前所见的阙来看,有三出阙(大阙旁筑两个小阙)、子母阙(大阙旁筑一小阙)等。从建筑材料来看,有夯土筑成的阙、石筑或石雕而成的阙以及夯筑包砖等。特别是有的用石雕而成的阙,作为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6、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年间,蔡邕书写《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诗经》等经书,镌刻成46通石碑,立于太学门前,这就是“熹平石经”,不幸毁于董卓之乱。在1962年和1974年发掘出土了《尚书》残石,1980年4月出土600多块残石。7、封泥封泥,也称为泥封、艺泥。春秋末期出现了印玺,封泥也随之而产生。中国古代的书写工具主要为简牍,在封缄公私信函时,在简牍之外再加以检(即刻有横向小木槽的木片),然后用绳索将检捆缚起来,在槽内捺上湿泥将绳结盖住,再用印章在泥上打出印文。若一份文书的简很多,可把简放在绢囊之内,口上用绳扎住而加检封缄。封发物件,也采用此法。这种钤印有印章的土块称为“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时期,唐代以后消失。8、非衣和铭旌按照周以来的丧礼,汉代出殡时张举一种旌幡,入葬时覆盖在棺上。它们都用绢帛制成,形制呈“T”字形。由于其上绘有彩色图画,故称帛画。例如,长沙马王堆1号墓、3号墓和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墓中都发现了这种旌幡。据马王堆1号墓中的竹简记录,这种旌幡或可称为“非衣”。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帛画,通长20.5厘米。上部画天上的境界,在日、月、星斗、扶桑树(神话中的树木名。《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郭璞注:“扶桑,木名。”陆机《日出东南隅》:“扶桑升朝晖,照此高台端。”)的中间画有蛇身神人,在弯月下画一女子腾空飞翔,当为墓主人升仙图。帛画的中部画墓主人出行的场面,画有一老妪身穿曲裙长袍拄杖而立,两侧侍立有男女五人跪迎、相随。帛画的下部画地下境界,有一巨人站立在两条大鱼上,双手托着象征大地的平板。巨人周围画灵龟、鸱号(chihao)等神物。马王堆3号墓的帛画长23.3厘米。上部也画天上的境界,在日、月、星斗、扶桑树的中间画有蛇身神人,在弯月下画一裸露上身飞翔的男子。出行场面表现的是一男子,头戴冠,身着红袍,腰间佩剑,袖手缓行,前后有九人作恭迎、随行状。帛画的下部画地下境界,有一巨人站立在两条大鱼上,双手托着象征大地的平板。巨人周围画灵龟、鸱号(chihao)等神物。类似的旌幡,在甘肃武威东汉墓中也有发现,往往没有图画,但都书写着墓主人的籍贯姓名,代替了非衣中的肖像,这便是“铭旌”。9、扣器西汉中期以后,流行在盘、樽、盒、奁器物的口沿镶镀金或镀银的铜箍,在杯的双耳上镶镀金的铜壳,这便是所谓的“银口黄耳”或“扣器”。有些漆器如樽、奁和盒的盖上常附有镀金的铜饰,有时还镶嵌水晶或玻璃珠。10、买地券在东汉墓中,有时还随葬购买墓地的契约,一般放置在墓内,使死者对墓地的所有权不被侵犯,称为“买地券”。又称“墓别”、“地券”。东汉时期的地券一般模仿简策的形式,多刻于长条形铅版上,也有极少数刻于玉板或陶柱上。它是一种象征性的证券,是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地契制作而成。券上所刻文字,有时还强调要将墓地范围内所埋葬的其他死者都变成他的奴婢,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土地兼并和广大农民因破产而沦为奴婢的实情。自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所用的材料也不同。 11、镇墓瓶与镇墓文东汉中期,特别是后期,还流行在墓中放置一种书写镇墓文的“镇墓瓶”。但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镇墓文不仅见于镇墓瓶上,还书写于买地券上或其他器物之上。从目前所见的镇墓文的内容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类:一,纪年日月;二,天帝使者告死者之家或丘丞墓伯,为生者除殃,为死者解适;三,说死生异路,死人魂归泰山,接受冥间官吏的管理;四,说一些利生人或后世子孙的吉利话;五,有的镇墓文还说东、西、南、北或青帝、白帝之类的话语。虽然镇墓文大体有一定格式,但书写者并不完全拘泥于这套格式,几乎每篇都不完全相同。12、釉陶棕黄色和绿色的釉陶的出现,是汉代制陶业的一项新发明。这种釉色的烧成温度约为摄氏800度左右,胎质呈砖红色。由于釉药中含有多量的氧化铅,故称“铅釉”;又由于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所以也称“北方釉陶”。开始出现于西汉中期,先在陕西中部和河南流行,西汉后期迅速普及到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东汉时期,在长江流域也有所发现。棕黄色釉陶出现较早,绿色釉陶出现较晚,但到东汉时后者大量流行,较前者更为普遍。器物种类有鼎、钟等仿铜器,也有仓、灶、井、楼阁等模型以及鸡、狗等动物偶像。由于陶质不坚,釉也易于脱落变质,只存在于墓葬中而不见于居住址,可以认为是专供随葬用的。铅釉陶器在西汉中期突然出现,可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