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公共政策历年试题和答案_第1页
自考公共政策历年试题和答案_第2页
自考公共政策历年试题和答案_第3页
自考公共政策历年试题和答案_第4页
自考公共政策历年试题和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课程代码:0031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A.拉斯韦尔B.德洛尔C.韦伯D.西蒙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A.《国策》B.《谏逐客书》C.《教战守策》D.《盐铁论》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A.利益集团B.公民个人C.大众传媒D.代议机关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A.英国B.法国C.瑞士D.美国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A.问题界定B.政策宣传C.政策设计D.政策抉择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A.工具学习B.概念学习C.社会学习D.组织学习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A.安德森B.戴伊C.拉斯韦尔D.西蒙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A.精英模型B.集团模型C.混合扫描模型D.渐进主义模型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A.系统议程B.政府议程C.正式议程D.规划议程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A.过程模型B.互适模型C.循环模型D.系统模型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D

)7-330A.公众的支持B.执行人员的精神状态及领导策略C.监督机关的支持D.明确而一致的政策指令12.由美国公共政策学者萨巴提尔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变动模式是(

B

)9-403A.周期型B.学习型C.Z字型D.断裂型13.下列关于公共利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A

)3-210A.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B.公共利益是最大多数公民利益的最大化C.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总是正相关的D.公共政策的直接利益总是大于间接利益1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说明(

C

)2-169A.政策变动都是必要而且正确的B.政策变动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C.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政策环境的变化D.政策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决策者的变动15.公共政策终结的对象中最难终结的是(

B)9-420A.功能B.组织C.政策

D.计划16.政策分析人员根据目前的和历史的数据来判断未来社会状况的方法称(

B

)6-312A.直观预测B.外推预测C.理论预测D.判断预测17.下列关于政策与法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2-150A.政策是法的来源和动力B.公共政策是法的一部分C.政策不具有强制性D.政策对象的权利和义务是完全统一的18.下列关于公共政策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C

)2-154A.公共政策无法实现公共性与偏好性的统一B.公共权力机关代表公众制定政策,不存在自身利益C.政策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D.政策的确立和改变完全由民意决定19.将政策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的依据是(

C

)8-361A.评估机构在政策活动中的范围B.政策议程C.评估组织和人员属于政府内部或外部D.政策评估在政策活动中的阶段20.政策成本评估就是评估政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

A

)8-365A.比例关系B.叠加关系C.扩散关系D.互动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按照议程建立过程中各项功能活动的先后次序,政府议程可以分为(

ABCD

)5-268A.界定或认定议程B.规划议程C.磋商议程D.循环议程E.实质议程22.公共政策的个案研究的证据来源包括(

ABCDE

)1-82A.文献

B.档案记录C.访谈D.直接观察E.物理人工制品23.下列属于美国总统决策的有(

ACD

)2-136A.国情咨文

B.批准预算C.立法否决D.外交决策E.司法审查24.资源是政策执行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性条件,是公共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这些资源主要包括(

BCD

)7-329A.人力资源B.财物资源C.信息资源D.权威资源E.制度资源25.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包括(

ABCE

)9-407A.政策目标B.政策方案C.政策措施D.政策环境E.政策主体和客体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26.简述政策制定系统的基本功能。3-185答:(1)认定政策问题;(2)确认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的设计;(4)主持审议备选方案并最终进行政策抉择;(5)完成政策合法化程序并正式发布政策。27.简述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9-400答:(1)决策者的变动;(2)政策环境的变化;(3)政策资源的限制;(4)政策的失效或低效;(5)政策的合法性受到置疑。28.简述政策分析职业伦理的基本内容。10-448答:(1)道德品质要求;(2)行为规范要求;(3)价值判断要求。29.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5-250答:(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0.试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7-350答:在规范的意义上,有效的政策执行要遵循以下原则:1、忠实原则。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2、民主原则。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3、法治原则。这是指政策执行的权力设置、人员录用、机构配备、执行程序、执行责任等要实现法治化,杜绝政策执行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人治代替法治等现象,从而防止政策执行权力的异化和腐败。4、创新原则。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二、公共政策执行要重点构建和完善以下机制: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构建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保持全真的信息流通,尽量避免或减少政策信息的非对称性,是防止政策执行偏差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任务。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在政策执行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公民参与执行计划;(2)公民参与执行监督;(3)公民参与执行评估。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引入竞争机制;(2)打破级别和工龄限制,引入功绩制,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科学地规范晋升制,创新职务晋升要求,重视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的晋升,发挥破格晋升的突出作用。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重点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1)首长负责制;(2)目标责任制;(3)岗位责任制;(4)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监督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和监督,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31.结合实际,阐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2-152答: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四种:一、管制功能。通常采取两种办法来设定政策的管制功能:1、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不能、不愿、不敢超出规范擅自行为,这是政策的积极性管制功能。2、条文规定使政策对象发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时,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是政策的消极性管制功能。二、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三、调控功能。政策的调控功能,指的就是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上。四、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价值或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什么是好的乃至最佳的分配?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2.

国家发改委要求审慎涨价。8-381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但仍有少数与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政府制定,现阶段由政府定价的只有自来水、天然气、电、成品油等。近期由于市场上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一些地方政府已计划上调与民生密切相关商品的价格。针对这种情况,最近国家发改委紧急采取监管措施,如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立即着手开展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超市进场费等相关收费工作;一个月内三次公开要求煤炭行业加强行业自律,稳定市场价格和预期,严格履行合同,不得限制煤炭出省,努力保障煤炭稳定供应,有效解决煤炭价格上涨过快所造成的部分地区煤电偏紧问题。发改委还表示,将会加快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细化价格违法行为认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坚决制止乱涨价行为;制定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强化成本审核工作,防止不合理涨价。试述公共政策监控的概念和内容。答:一、公共政策监控的概念:政策监控是完整的政策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政策制定活动、政策执行活动、政策评估活动和政策调整活动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这就是政策监控。二、公共政策监控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监控的主体;2、政策监控的对象;3、政策监控的目的;4、政策监控的过程。在本案例中,发改委作为监控的主题,监控对象是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监控目的是控制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的价格的过快上涨,监控过程是动态的管制与要求与静态的文件的结合。33.

“863计划”出台经过1986年3月3日,一份报告送到了中共中央驻地中南海。后来根据这个报告而形成的《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被称为“863计划”。5-256这份题为“关于追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著名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人联合提出的。在这份报告中,他们针对世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紧迫现实,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和设想:要全面追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制定中国高科技的发展计划。这份报告很快呈送到邓小平的案头。邓小平两天后就做了批示。他认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并指示“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邓小平并要求有关负责同志,“宜速决断,不可拖延”。根据邓小平的重要批示,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立即邀请部分科学家进行座谈,科学家们对高技术项目的选择方向进行了热烈讨论。有关部门将讨论意见上报邓小平,邓小平做出了明确的批示。根据这一批示,形成了《关于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报告》。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转了根据这一报告编制而成的《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个纲要选择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7个领域,确定了15个主题项目作为突破重点,以追踪世界先进水平。“863计划”于1987年3月正式开始组织实施,上万名科学家在各个不同领域协同合作、各自攻关,很快就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试述比较常见的几种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答:比较常见的几种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1)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公共问题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提出主体。广义上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部门,它们都会成为公共问题的提出者。(2)政治人物。政治人物通常是指通过法定的途径占据国家或各种政党或政治组织高层权力地位的政治领导人物。(3)政党组织。政党是近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它往往是超地区、超行业、超血缘联系的社会群体的政治代表,其核心的目标就是争取执政以解决公共问题,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因而它必然是提出公共问题的重要主体。(4)利益集团。往往以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的代表为特征,其核心目标并不在于上台执政,而在于千方百计地影响政府各机关制定和执行有利于自身的公共政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利益集团也会经常向政府和有关公共组织提出公共问题。(5)大众传媒。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的影响外,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众传媒更具有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大众传媒在提出公共问题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6)专家人士及咨询机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政府决策越来越要求科学化。因此,适廊决策科学化需要的相关专家人士及政策咨询机构的作用也日渐突出。它们如今成为现代科学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自然,它们也成为提出公共问题的一种重要主体。(7)公民和社会团体。公共问题还有可能由公众和社会团体以各种方式提出。对于公众而言,除了将直接诉诸媒体的渠道外,还可以通过民意代表、信访、建言献策、参与各种民意调查等意见输入渠道汇总问题,公众反映比较集中的共性问题往往容易演变为公共问题。试分析在本案例中专家人士所提建议是怎样成为公共问题并进入政策议程的。5-265、269答:问题认定的主要有以下步骤:(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3)搜寻事实依据(4)列举目的和目标;(5)明确政策封套;(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有国外学者认为,某种问题进入政策议程需要以下几个条件:(1)问题达到危机状态,不能够再加以忽视,那么它将被列入议程;(2)具有特殊性,代表了一个更大的问题;(3)从人类利益角度来看,该问题带有情感特征,或吸引了媒体的注意;(4)具有广泛的影响;(5)质疑社会中的权力和合法性;(6)具有时尚性。在本案例中,专家人士在认识到问题后勾勒出问题的轮廓,经研究审视提交给政府高层,即政策制定者那里,由于该问题具有前瞻性,所解决的是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具备了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立即就得到关注,被政策制定人认可,从而进入了政策议程。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从无数项具体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属于公共政策层次中的(C)1-70A.政策主体系统B.政策过程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2.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将公共政策划分为(A)2-129A.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B.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初始政策和反馈政策3.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B)2-133A.委员会制B.人民代表大会制C.总统制D.议会制4.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属于公共政策功能中的(C)2-154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5.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A)2-166A.政治性B.权威性C.强制性D.公共性6.保证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政策执行中发生变形的政策支持系统的子系统是(D)3-190A.信息传播系统B.政策咨询系统C.政策评估系统 D.政策监控系统7.属于象征性联邦制的国家是(B)3-198A.美国B.巴西C.加拿大D.德国8.在我国,公共决策的基本规则是(C)3-207A.全体一致规则B.简单多数规则C.民主集中制D.绝对多数规则9.从国家最高决策权来说,英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属于(A)3-208A.议会制B.总统制C.委员会制D.双首长制10.在揭示社会本质的政策过程模型中,揭示现代国家的根本理念“主权属于人民”与实际的政治过程和政策过程中总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这一难以克服的悖论的模型是(B)4-239A.机构—制度模型B.精英决策模型C.集团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11.由于公共问题涉及的是公共利益,无法依靠市场中的个人行为得到解决,因此,公共决策过程是一个(D)4-245A.市场决策过程B.个人选择过程C.非理性决策过程D.公共选择过程12.由一定数目的专家学者或者利益相关者,从各个角度共同讨论有关的公共问题,并因而激发大量新构想的一种分析过程和方法称为(A)5-264A.头脑风暴法B.层次分析C.多角度分析D.类别分析13.系统议程又称为(C)5-268A.政府议程B.正式议程C.公众议程D.实质性议程14.科珀等学者认为,动员模型通常出现在(B)5-273A.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B.不太民主的社会C.民主和平等的社会D.财富和权力高度分散的社会15.在政策学习的类型中,决策者学习有关政策价值以及规范、目标责任等其他深层次的特质的学习被称为(D)6-300A.工具学习B.概念学习C.问题学习D.社会学习16.政策抉择前期的第一个环节是(A)6-309A.政策论证B.政策审议C.政策合法化D.政策采纳17.政策执行研究经历了三代发展路径。其中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路径被称为(B)7-323A.向前推进策略B.向后推进策略C.整合策略 D.以政策为中心的路径18.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所构建的政策执行模型是(C)7-326A.过程模型B.博弈模型C.互适模型D.系统模型19.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D)7-350A.法治原则B.创新原则C.民主原则D.忠实原则20.在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中,评估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属于(B)8-365A.政策成本评估B.政策效益评估C.政策影响评估D.政策价值评估21.以实施监控的时间先后为标准,可将公共政策监控分为(A)8-383A.预防性监控过程性监控和结果监控B经常性监控和引发性监控C直接监控和间接监控D单方面监控抗辩性监控22.由萨巴提尔等人提出来的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是(C)9-403A.周期型B.Z字形C.学习型D.移植型23.公共政策调整过程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A)9-411A.实事求是原则B.渐进调整原则C.追踪反馈原则 D.利益整合原则24.政策对象的变化或政策衡量指标上的变化,如根据年龄转变为根据收入确定政策受益对象的政策接续形式是(B)A.线性接续B.非线性接续C.政策合并D.政策部分终结25.从知识的层面来看,可以观察、感知或以数据呈现出来的知识,如统计数据、调查结果等属于(B)10-428A.原理知识B.事实知识C.技能知识D.人际知识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26.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形式主要有(ADE)2-137A.行政法规B.基本法律C.人大决定D.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E.部门规章27.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包括(ABCDE)3-191A.地理自然环境B.经济环境C.政治法治环境 D.社会文化环境E.国际环境28.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6-288A.结果B.目标人群C.执行机构D.法规E.规则29.公共政策对象具有的特点有(ACD)7-341A.政策规定性B.主动性C.受动性D.主观差异性E.效果统一性30.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的内容有(CDE)8-371A.多样化B.系统化C.社会公正D.社会可持续发展E.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31.简述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1-67答: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政策。32.简述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3-217答:社会团体是公民社会的主体,也是公民社会利益的载体,具有非官方性、自在性、自愿性等特点。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作用:(1)政策信息沟通。信息原则是重要的政治资源,也是公共政策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2)影响并制约公共决策。社会团体是通过利益聚合、利益表达、政策传递、政策监督四大环节对公共政策发生影响。(3)稳定公共政策秩序。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分配。这种权威性分配也可出现失误、不当或不公,从而引起国家与社会、公民与政府的矛盾和突。(4)角色替代。政府可以将一部分公共权力让渡给社会团体,形成社会团体自我理和自主的权力,这样,使其能够有效地动员公民社会的资源,依靠身的力量解决一部分地方性公共政策问题。33.简述导致政策无效执行的因素。7-350答:34.简述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及内容。8-381答:一、政策监控是完整的政策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政策制定活动、政策执行活动、政策评估活动和政策调整活动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为了确保政策过程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及时纠正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偏差,提高决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对政策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和纠偏,这就是政策监控。二、公共政策监控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监控的主体。2、政策监控的对象。3、政策监控的目的。4、政策监控的过程。35.简述政策分析的过程。10-436答:作为一种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政策分析包含定义、预测、规定、描述、评估五个程序。(1)定义。这个步骤也就是问题构建的过程,政策分析者和决策者通过对支撑问题定义的基本假设质疑,获得了有关政策问题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发现隐含的假设、判断问题成因、勾画可能的目标、综合冲突的观点,以及设计新的选择方案。(2)预测。预测可以提供有关事件未来状态的相关知识,也就是采纳的可选方案未来可能发生的结果。预测还可以检验那些看似合理的可评估的前景,指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未来可能出现的限制因素,并评估不同方案的可行性。(3)规定。规定也就是建议,它将对结果的收益和成本进行分析,从而产生与政策相关的知识。规定(建议)有助于评估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程度,明确外部性和溢出量,形成选择的标准并指明政策执行的责任。(4)描述。描述也就是监控,它提供了对先前采纳的政策的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产生有关的政策知识,并在政策执行阶段提供帮助。它有助于考察政策的接受和顺从程度,发现项目所没有考虑到的结果,识别政策执行的障碍和限制,确定政策偏离的责任归属等。(5)评估。它提供了关于有关解决或缓解问题的实际结果的信息,冒在设法发现预想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由此提供相关的知识,从而在评估阶段提供帮助。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6.试述公共问题认定的步骤。5-265答:一、问题的认定、界定或形成,也是问题构建的过程。问题构建往往需要构建者能运用创造性的判断力和洞察力。邓恩把问题人定分为四个相互衔接的步骤:问题搜索、问题决定、问题详述与问题感知,并不断地从元问题到实质问题、正规问题和问题情势进行逐步深入、具体的构建或界定。二、帕顿和沙维奇把问题认定划分为七个步骤,现简介如下:(1)对拟认定的问题进行初步观察。对观察到的情况给予初步整理和完整描述,弄清楚有哪些个体和群体与此有关,他们各自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对该问题有什么影响。(2)勾勒出该问题的边界的轮廓。弄清楚该问题产生和持续发展的时间;问题的发生有多大的空问范围,已造成多大影响;与哪些因素相关;发展的趋势如何。(3)搜寻事实依据。系统收集该问题的事实材料,从多种途径查阅数据并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核实数据并将它们与已有的事实材料进行比照。(4)列举目的和目标。对与该问题有关的行为者的目的予以概要陈述或目标列举,以便能够对它们进行衡量和检测。帕顿和沙维奇指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可以接受取决于行动者各自的目的和目标,对某些目的或目标我们可能必须进行常识性的陈述,然后随着分析的进展加以修正,而对其他目的或目标只能进行推断。”(5)明确政策封套。所谓政策封套(PolicyEnvelope),指的是政策研究者在进行政策分析时所受到的各种因素限制,即与该政策问题有关的各种力量给决策者和政策研究者设定的框框。在进行问题认定时,决策者和政策研究者须弄清楚有关政策封饔的重要线索,须确定可能影响政策的广度和深度的均衡点。“如果这些政策敏感性变量没有被包括在内,那么将无法弄清楚更高层次的政策;即使弄清了,也无法实施。”(6)匡算政策相关者潜在的成本和收益。将匡算的结果用文字叙述或者图表展示出来,指出如果该问题获得解决,各政策相关者得到什么或失去什么。(7)再次审视对该问题的表述。要最后思考一下是否现在就必须针对该问题制定公共政策。三、问题认定足政策制定过程的初始阶段。经过问题认定,有些公共问题被纳入了政府机关的政策议程而成为公共政策问题,有些公共问题则被搁置,甚至有些被社会舆论炒得很热的公共问题则被认定为假问题(Pseudo-Problems)。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舆论不时地爆炒一通“中国崩溃论”或“中国威胁论”,就属于人所共知的假问题。假问题一般是不会被纳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37.试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和程序。9-409答:一、公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形式有:1、政策的增删。这是指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等进行增补和删减。2、政策的修正。这是指在保持现行政策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对其具体内容和目标、适用范围和时间所作的修改和订正。3、政策的更新。这是指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在遵循政策目标的前提下突破原有的政策框架,或者撤旧换新,或者从无到有,对现行政策的局部内容进行调整。二、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政策调整通常被看做是政策方案的重新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因此政策调整的一般程序是:1重新界定问题。政策制走者根据评估和监控反馈回来的信息,同时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对政策问题进行重新界定。2提出调整方案。政策制定者根据新的认识制定出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尤其是要明确应该调整的部分以及要采取的形式,然后对其可行性加以论证。3选择调整方案。这是对若干调整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后选出一个最佳的方案来加以执行。这种择优要符合双重优化的原则,即所选的方案不仅要优于其他备选方案,而且要优于原来的方案。4执行调整决定。调整方案选定之后,经过合法化的程序就成为原有政策的一部分,重新进入实施阶段。政策调整的效果如何,必须经过执行以后才能作出判断。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9-41938.案例: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这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被完全废止。根据本案例,请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终结?政策终结的方式有哪些?答:所谓公共政策终结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的一种行为。根据政策终结的性质,政策终结可以区分为完全政策终结和部分政策终结。完全政策终结是政策间联系性的中断,是指在政策问题已经解决和政策目标完全实现时的一种政策终止或废除。部分政策终结是指在政策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和政策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时,对政策本身、政策功能、政策计划或政策组织等方面的变革成更新。部分政策终结是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体现了政策间的继承性与联系性,实质上就是政策接续。(2)结合本案例,分析我国农业税政策终结的主要原因。答: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圉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这标志着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了数千年的农业税,自2006年1月1日起被完全废止。中国完全取消农业税,是因为农业税在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已无足轻重,农业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种公共政策因政策目标已经实现或政策作用已经消失而被废止的过程和行为,就是公共政策的终结。全国2010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A.叶海卡·德洛尔B.拉斯韦尔C.科勒曼D.勒纳2.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反映的是()A.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B.“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C.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3.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的“三论”不包括()A.控制论B.系统论C.信息论D.相对论4.公共政策学属于()A.自然科学B.人文科学C.社会科学D.文化艺术5.政策过程的渐进主义模型的构建者是()A.西蒙B.林德布洛姆C.德洛尔D.埃齐奥尼6.公共权力机关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价值分配的手段就是()A.现代公共政策的本质B.现代公共政策的形式C.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D.公共组织的内涵7.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是()A.公共问题的形成B.政策方案的制定C.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D.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8.公共政策系统中被称为“思想库”、“智囊”的是()A.信息子系统B.决策子系统C.咨询子系统D.反馈子系统9.决定公共政策质量的是()A.国家权力B.国家能力C.国家形态D.社会形态l0.法定的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或约定俗成的方法,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这是()A.政策选择B.政策决定C.政策宣示D.政策执行11.具体到一个政治体系来说,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是()A.价值观的更新B.道德意志的强弱C.期望目标的改变 D.社会结构的变迁12.原因层次分析法属于一种()A.类比分析法B.边界分析法C.分类分析法 D.多角度分析13.政策规划从时间进程上看,主要发生于()A.所需解决的问题形成之后B.政策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C.政策方案确定之前D.政策制定主体确定之后14.政策方案设计中的灵魂是()A.方案的类同性B.方案的可行性C.方案的创新性 D.方案的价值取向15.要达到真正的政策方案多重化的要求,使政策方案的设计合理,就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A.互为因果B.彼此独立C.互相交叉D.互相影响16.在实行议会内阁制的政治体制里,其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案的主要主体是()A.政府B.司法机关C.立法机关D.民意代表17.从政策制定过程本身看,政策法律化是()A.政策科学化的一种形式B.政策方案选择的一种形式C.公布政策的一种形式 D.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18.下列属于合理的、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是()A.“求神似,去形似”B.“求神似,求形似”C.“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D.“去神似,求形似”19.政策执行的“互动理论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A.霍恩B.雷恩C.麦克拉夫林D.史密斯20.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决定政策去向的最有效方式是()A.政策制定B.政策宣传C.政策延续D.政策评估21.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指的是()A.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C.政策监控D.非正式评估22.公共政策评估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A.确定评估对象B.作出评估结论C.制定评估方案 D.准备评估条件23.政策持续的一个可能的消极后果是()A.政策终结B.政策断裂C.政策僵化D.政策走样24.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A.激进性的B.突变性的C.周期性的D.渐进性的25.当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是()A.定量分析B.超理性分析C.定性分析D.辩证分析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主要表现在()A学会成立B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C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D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E公共政策问题的产生27.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A.具体的个别的政策B.政策群和政策链C.政策一般D.政策系统E.政策功能28.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是()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系统功能E.分配功能29.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包括()A.过程模型B.互适模型C.循环模型D.博弈模型和系统模型E.综合模型30.政策调整的内容包括()A.主体调整B.客体调整C.目标调整D.环境调整E.关系调整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31.简述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32.简述决策咨询的特点。33.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34.简述政策终结的含义及作用。35.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6.试述政策议程的各种构建模型。37.试述矫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应采取的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38. 《宪法修正案》的诞生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宪法作适当的修改。“两会”一结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修宪工作。会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组长的中央宪法修改小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宪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随后,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解放军总政治部、各人民团体广泛征求意见,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先后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2003年12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开始举行。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同意见,依照《宪法》第64条规定的修改宪法的特别程序,以中共中央《建议》为基础,委员长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情况,拟订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代拟稿和《宪法修正案》(草案)代拟稿,决定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提请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2004年3月,《宪法修正案》(草案)摆上了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900余名全国人大代表的案头。出席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对《宪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在充分肯定修正案草案的同时,有些代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大会为此举行了主席团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情况汇报,并将《宪法修正案》(草案)修改稿交各代表团审议。2004年3月13日,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三次会议,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决定将《宪法修正案》(草案)表决稿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3月14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又一次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出席会议的2903名全国人大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郑重表决《宪法修正案》(草案)。结果显示:收回有效票2890张,赞成2863张,赞成票占有效票的99%,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吴邦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通过。随后,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修改后的新宪法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公布。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本案例,谈谈政策合法化的含义。(2)结合本案例,谈谈我国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始创“公共政策”这门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A.政策学 B.政策科学C.政策分析 D.公共政策分析2.首先提出“头脑风暴法”的是()A.奥斯本 B.韦伯C.西蒙D.德尔菲3.世界上的政策预测方法大约为()A.50多种 B.100多种 C.200多种 D.300多种4.趋势外推法属于()A.定量预测方法 B.定性预测方法 C.目标性预测方法 D.探索性预测方法5.政策咨询中最重要、最受关注的类型是()A.公共决策咨询 B.政策信息咨询 C.政策环境咨询 D.政策民主化咨询6.决策咨询的首要功能是()A.研究咨询功能 B.参与决策功能 C.政策协调功能 D.人才开发功能7.将信息论和控制论联系起来的是()A.申农 B.维纳 C.霍尔 D.施勒莫8.下面属于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贡献的是()A.战略决策思想 B.官僚制理想模型C.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D.价值无涉主张9.属于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的是()A.政策实验 B.政策替代 C.政策宣传 D.政策效果10.规范最佳模型的构建者是()A.西蒙 B.林德布洛姆 C.德洛尔 D.埃齐奥尼11.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A.国会立法 B.总统决策 C.法院制定 D.司法参与12.人力资源政策属于()A.政治政策 B.经济政策 C.社会政策 D.教育政策13.按政策效果分,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A.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B.物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政策C.能动性政策和被动性政策 D.积极性政策与消极性政策14.被称作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的是()A.决策子系统 B.咨询子系统 C.信息子系统 D.执行子系统15.“海权论”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外交政策的深刻影响反映了()A.自然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B.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C.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D.国际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16.属于集权制优点的是()A.因地制宜 B.政策针对性强 C.统筹兼顾 D.政策适应性强17.不属于“流行迷思”的内容的是()A.自然的迷思 B.邪恶的迷思 C.内在的迷思 D.价值的迷思18.假设分析法的第一步是()A.呈现假设 B.汇集假设 C.确立利害关系人 D.组建团体19.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第一步是()A.进入 B.说明 C.扩散 D.创始20.暴力犯罪的问题应属于()A.实质性议程 B.形象性议程 C.象征性议程 D.功能性议程21.公共政策学属于()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文化艺术22.政策规划也称()A.政策制定 B.政策考量 C.政策评估 D.政策构建23.英国的三读程序是决策程序中的()A.提出议案 B.审议议案 C.通过议案 D.公布政策24.政策执行成为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在()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25.被称为“霍恩-米特模型”的政策执行模型的是()A.系统模型 B.循环模型 C.博弈模型 D.综合模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属于政策制定系统的内部结构的类型有()A.线性结构 B.职能结构 C.线性-参谋结构 D.矩阵结构 E.圆形结构27.多角度分析所运用的角度有()A.个人角度 B.组织角度 C.理论角度 D.技术角度 E.实践角度28.属于公共政策对象特点的有()A.政策规定性 B.一定的能动性 C.受动性 D.客观相同性 E.主观差异性29.属于公共政策评估方法的有()A.始-终对比分析 B.“有-无政策”对比分析 C.上层-下层对比分析 D.始-中对比分析E.左-右对比分析30.属于政策终结对象的有()A.功能 B.组织 C.政策 D.计划 E.协调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31.简述政策持续的积极效果。32.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33.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上取得的显著成就。34.简述政策均衡的特征。35.简述政策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36.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用途。37.试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38.案例:国家税务总局日前下发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个人二手房转让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通知称,从2006年8月1日起,国内居民在进行个人二手房转让时,所得收益须缴纳个税,税率为20%,但计算个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从转让收入中减除房屋原值、转让住房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按照规定,已购公有住房、经济适用房装修费用最高免税限额为房屋原值的15%,商品房及其他住房最高免税限额为房屋原值的10%。关于这个通知,上海楼市境外人士专刊发行人蔡为民认为,二手房个税恢复征收,其矛头直指房地产投机客。20%的个税税率明显降低了投资获利空间,加上全额营业税和其他相关税费,二手房变现的成本大幅提升,短期投资房地产基本无利可图。有很多专家认为,这项政策的目的主要在于打击炒房、抑制房价上涨以及通过税收杠杆的调控,限制投机性和投资性房产需求,使虚高的房价稳步下降,实现房产价格的理性回归。根据上面案例,从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视角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公共政策目标?(2)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是什么,它在本案例中具体体现为什么?(3)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主要有哪些?它们在本案例中具体体现为什么?全国2009年4月自考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31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A.功能取向B.过程取向C.结构取向D.目标取向

2.下列说法中,能够反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政策思想的是()

A.“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D.“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决策科学与公共政策学之间的关系是()

A.个别与一般的关系B.一般与一般的关系C.一般与个别的关系D.个别与个别的关系

4.公共政策分析中最具有解释力和普适性的一个模型是()

A.混合扫描模型B.现实主义模型C.规范最佳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

5.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源于()

A.莱布尼茨B.笛卡尔C.罗素D.斯宾诺莎

6.规范最佳模型的提出者是(

A.德洛尔B.林德布洛姆C.西蒙D.埃齐奥尔

7.国家权力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是通过()

A.阶级剥削B.对外扩张C.精简政府机构D.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8.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是()

A.信息子系统B.执行子系统C.反馈子系统D.决策子系统

9.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A.阶段性周期B.功能性周期C.反复性周期D.结构性周期

10.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1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与认定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

A.结果B.中间环节C.起点D.目标

12.下列不属于政策议程构建模型的是()

A.外在创始模型B.动员模型C.自发创始模型D.内在创始模型

13.公共政策过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

A.公共政策的制定B.公共政策的执行C.公共政策的评估D.公共政策的监控

14.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阶段为()

A.政策目标的确定B.政策问题的认定C.政策方案的设计D.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5.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

A.拟定政策方案B.评估政策方案C.确定政策目标D.择定政策方案

1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决策方式是()

A.合议制B.合议、三权分立制C.民主集中制

D.合议、民主集中制

17.立法决策通过议案的规则一般是()

A.全部通过

B.三分之二多数通过C.四分之三多数通过D.过半数通过

18.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是()

A.公共政策制定B.公共政策执行C.公共政策评估D.公共政策监控

19.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的理论是()

A.交易理论B.组织理论C.因果理论D.管理理论

20.政策执行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

A.政策倡议B.政策宣传C.政策分解D.组织准备

21.残缺式政策执行的典型表现是()

A.断章取义,为我所用B.挂羊头,卖狗肉C.上有政策,下有对策D.原原本本传达,不折不扣落实

22.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

A.均衡状态B.调整状态C.终结状态D.非均衡状态

23.政策效能,即()

A.政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B.政策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

C.政策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D.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程度

24.在政策调整的主观原因中,始终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是()

A.政策环境B.政策资源C.政策目标D.决策者的价值取向

25.在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央政府决策者的关系是()

A.合作关系B.隶属关系C.互相独立D.排斥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公共政策这门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是()

A.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B.决策科学的形成C.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D.凯恩斯主义的出台E.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7.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支持系统子系统的是()

A.政策制定系统B.信息传播或沟通系统C.政策监控系统D.政策咨询系统E.政策评估系统

28.下列选项中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A.立法机关B.利益集团C.行政机关

D.执政党E.领袖人物

29.按对象来划分,政策控制包括()

A.目标控制B.界限控制C.结果控制D.效力控制E.效应控制

30.传统德尔菲法强调的基本原则是()

A.匿名原则B.循环往复原则C.控制反馈原则D.团体回答统计原则E.专家共识原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32.什么是合理的政策结构?33.简述政策问题的形成条件。

34.简述政策均衡的特征。35.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联系实际,谈谈理论、实践与政策的关系。37.试述现代决策对决策者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

3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执行

2003年,国务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以下简称“新合医”)就是由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具体办法是:中央财政为每个参合农民补助10元(前提是地方配套资金首先到位),省、市、县级地方财政再补助10元,引导农民个人自愿缴费10元,筹集新型合作医疗费年人均30元。“新合医”政策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中的“套资”冲动,使该政策执行出现了偏差。

2003年9月11日,H省G县委办、县政府办下发了《G县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责任奖惩办法》,要求各乡镇在9月20日前务必使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农业人口的40%,同时制定了对县级领导、乡镇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分管领导的奖罚措施。为了完成县政府下达的指标,多数乡镇将任务指标分摊到了乡镇干部和卫生院。到9月20日,许多乡镇因不能完成县提出的40%的指标,采取了未完成指标部分由乡镇干部与卫生院先垫资上缴、再继续动员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做法。据H省卫生厅核实,截至9月20日,在G县各乡镇上缴县合作医疗基金账户的资金中,有29个乡镇共垫资262.993万元;截至10月22日,仍有28个乡镇垫资196.834万元,核减垫资后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实际人数应为168615人,比G县政府9月20日上报的人数少98417人。

为了套取上级的财政补助资金,很多地方对于新合医的申请都非常积极。G县政府曾于7月30日使用大额借贷资金转入该县合作医疗基金账户作为农民个人筹资上报。9月20日,G县政府把一份《关于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省级财政配套经费的请示》上报到H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要求上级财政进行补助。10月中旬,H省卫生厅在对相关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G县已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与农民个人缴纳的资金存在明显虚报。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本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属于何种形式的政策执行偏差。(2)分析本案例中产生这种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

2009年4月公共政策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课程代码

0318)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D2、A3、C4、D5、B6、A7、D8、A9、C10、D11、C12、C13、A14、D15、C16、D17、D18、B19、A20、B21、A22、A23、B24、D25、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ABCDE27、BCDE28、ACDE29、ABDE30、ABCDE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1)“上下来去”决策模型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型。(1分)

(2)由于科学决策是这个模型的根本追求,所以乐于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型和决策手段。(2分)

(3)它是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的,这些亚模型在现阶段上只显现出一个轮廓,比较粗放,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充实。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构建的决策模型,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某一个亚模型中去的,都可以在这个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2分)

32、(1)结构的有序化,有利于发挥政策的整体效果,实现政策的调整、发展和完扇。(2分)

(2)有效的分级控制,有利于提高政策运行效率。(2分)

(3)严格的组合秩序是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1分)

33、(1)从客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具有公共的性质。当社会问题不仅关涉到当事人个人,而且影响到相关的社会群体,受到社会关注时,它就具有了公共的性质,需要公共权力机关制定政策进行处理。(3分)

(2)从主观方面说,政策问题必须明确表达出来,并且被政策制定者列入政策议程。即使某一问题非常严重,但如果没有列入政策议程,就不能成为政策问题。(2分)

34、政策均衡指的是所有的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1分)

(1)政策均衡意味着社会力量对比的势均力敌。(1分)

(2)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具有高度的合法性(1分)

(3)政策均衡意味着政策体系内外的协调均衡。(1分)

(4)政策均衡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1分)

35、公共政策预测,就是政策研究人员运用预测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已有的信息,对未来各个政策领域和名个阶段政策的需求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应结论,并对未来产生影响的过程。(2分)

(1)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是政策预测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1分)

(2)政策预测可以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1分)

(3)政策预测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1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因而政策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得特征。(2分)从政党实现其理念追求和政府实现治理的途径来看,理论指导实践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同时实践基本上也是通过政策而上升为理论的。(2分)

(1)政策与理论: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理论是政策的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2)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同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2分)2、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正确的理论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可以指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路线,以它为依据制定出来的政策就有可能取得成功的结果。(2分)

(2)政策与实践: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同样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3分)联系实际(2分)

37、根据现代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要求,决策者应该做到:(1分)

(1)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公共政策抉择的科学化对于最终的抉择者来说,就是要求抉择者要充分尊重依据科学程序、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而提出的政策规划建议。之所以要我们的最终抉择者充分重视科学分析的价值,是因为这种尊重实际上在一定程序上体现了理性决策模式的运用。(4分)

(2)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人的理性能力毕竟有限,在现实中科学分析并非万能,再加上公共政策本身往往总会触及相互冲突的各方利益问题,单纯的科学分析会使决策者无所适从。这时,我们的决策者就不能完全依赖科学分析,而应该一方面利用民主决策机制,引导冲突各方通过互动实现信息对称,达成谅解、妥协和一致等,另一方面要在不易利用民主机制时充分了解各方利益需求、全面权衡各方的利益关系,尽量避免出现零和博弈,而让各方都能从决策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双赢或多赢的结局。(5分)

(3)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在决策日益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形势下,适当地强调发挥决策者个人决断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这是因为:1、在集体决策条件下,每一位决策参与者的独立决断正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体现和要求,它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一致的;2、在个人决策条件下,决策者的地位往往能让决策者比其他人站得高、看得远、考虑得更周全;3、正确决策与抓住时机,往往具有密切的关系。决策者个人优柔寡断,当决不决,就会贻误时机,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5分)

五、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

38、(1)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属于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现象中的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替代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它的特点是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典型的替代式执行,严重地损害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共利益。(3分)

H省G县采取垫资上缴和大额借贷的方式,代替农民个人筹资上报,主要目的是套取上级财政的补助,从而使“新合医”制度在执行中严重变形并完全脱离了“新合医”制度的政策目标。(2分)

(2)本案例中出现的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策执行者的利益驱使和政策执行准备不充分。(2分)

H省G县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片面追求和保护政策中的自身利益,忽视政策本身所追求的整体和全局利益。并且,在执行政策之前没有很好地理解政策意图,没有做充分的政策宣传。导致政策的目标群体不能深入、正确地理解政策的内容和意义,因而执行者在执行中不能得到群众的积极配合。(3分)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是()A.《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B.《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C.《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D.《政策科学构想》2.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概念的是()

A.布坎南B.西蒙C.安德森D.德洛尔3.属于公共政策学核心概念的是()

A.政策诉求B.政策宣传C.政策替代D.政策实验4.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

A.有效的分级控制B.严格的组合秩序C.完善的层次分布D.结构的有序化5.1977年我国决定废止免试入学而改行大学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这属于()

A.确定型政策B.不确定型政策C.风险型政策D.竞争型政策6.免费公共学校教育政策属于()

A.分配性政策B.调节性政策C.自我调节性政策D.再分配政策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指公共政策特征的()

A.权威性B.稳定性C.变动性D.预见性8.有的国家践踏多边协议,受害国在交涉无效的情况下采取贸易报复措施,这体现了公共政策的()

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9.在公共利益和公共代价关系中,严厉的环保政策属于()

A.利益范围宽和代价范围宽B.利益范围广而代价范围窄C.利益范围窄而代价范围宽D.利益范围窄和代价范围窄10.属于政策终结推动力量的是()

A.政策制定者B.政策执行者C.政策评估者D.政策受益者11.属于实质性公共政策问题的是()

A.种族团结B.焚烧国旗C.虐待儿童D.授奖仪式12.外在创始模型通常出现在()

A.民主和平等的社会B.不太民主的社会C.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D.财富和权力高度分散的社会13.我国物价改革的目标不能是“一步到位”,而只能是“稳步实现”,这属于确定政策目标的()

A.实事求是原则B.面向未来原则C.系统协调原则D.伦理考量原则14.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是预测性评估依据中的()

A.理论假说B.价值体系C.分析方法D.实证结果15.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构建的是()

A.过程模型B.互适模型C.循环模型D.博弈模型16.根据再决策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的哪一个阶段,可将其分为()

A.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再决策B.常规再决策和非常规再决策C.突破型再决策和跟踪型再决策D.整体再决策和局部再决策17.反映象征式政策执行的现象是()

A.阳奉阴违B.土政策C.断章取义,为我所用D.上有政策,下有对策18.决定政策去向的依据是()

A.政策评估B.政策监督C.政策监控D.政策控制19.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公共政策评估可分为()

A.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C.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D.执行评估和预测评估20.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属于()

A.正式评估B.非正式评估C.事前评估D.执行评估2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采取的试点评估法属于()

A.“前—后”对比法B.“投射—实施后”对比法C.“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法D.“有—无“对比法22.“全国普通高校不再分公费自费,统一缴费上学”是政策终结方式中的()

A.政策替代B.政策合并C.政策分解D.政策缩减23.美国的“现代问题研究所”属于()

A.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B.半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C.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D.社会的政策研究组织24.从政策过程和步骤的角度讨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是()

A.麦考尔分析模式B.韦伯分析模式C.沃尔夫分析模式D.邓恩分析模式25.从政策涉及范围来说,国家政策预测是()

A.宏观政策预测B.中观政策预测C.微观政策预测D.系统政策预测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26.公共政策运行一般经过的环节包括()

A.政策制定B.政策执行C.政策监控D.政策评估E.政策终结27.属于公共政策间接主体的有()

A.执政党B.领袖人物C.在野党D.利益集团E.选民28.当代中国,具体的行政决策程序包括()

A.法制部门的审查B.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C.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D.通过议案E.公布政策29.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为()

A.公共问题的形成B.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C.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D.公民的参与E.社会价值的分配30.韦伯对政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

A.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B.有关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C.认为社会行动包含动机和目标两个基本因素D.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E.主张价值无涉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大众传媒如何通过对公共政策系统提出要求来影响政策输出。32.简述合格的政策执行者的素质要求。

33.简述政策终结的作用。3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意义的具体表现。35.简述公共政策预测的内容。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述公共政策的内涵。37.试描述公共政策运行的逻辑过程。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5分)

38.案例:

2000年,人和镇被划为重庆市北部新区开发用地。根据拆迁补偿规定,拆迁的村民统一分配安置房。根据1999年颁布的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有几种情况可以得到“优惠”:一、一对夫妻只能分一套房,但离了婚单独立户,就可以各分一套房,并以优惠的价格购买;二、配偶为城镇户口且无住房,可以申请多分配一间屋。说得更明白些,离婚后再找个城里人结婚,分配的房子可以从一室一厅增加为两室一厅。两室一厅的房型更合理,在市场上卖得起价。于是,人和镇婚姻登记处门口变得像菜市场一样热闹起来。离婚分户,多分一套房子,成了政策允许范围内的一种补偿手段。对此,管委会迅速做出了反应,申请将再婚增购房价格由安置优惠价调整为市场价的文件,被递送到了重庆市北部新区国土局。11月底,根据国土局的批复,管委会调整了再婚增购住房的价格。

村民们一下子傻眼了:第二套房必须按市场价购买,哪有获利空间呢?失望的村民们涌到镇政府讨说法。但管委会对此态度鲜明:“我们是及时用新文件堵住了旧文件的漏洞。安置补偿标准是市有关部门经过研究后合理制定的,该标准考虑到了农民的利益,也考虑了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而事实上,此前已有专家测算:按重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拆迁补偿人均2.1万元仅能维持一个人生活3年多。对于很多2000年前后被征地的家庭来说,早已入不敷出。

根据上面案例,试从政策执行再决策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政策执行再决策?(2分)(2)本案例中产生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依据或者原因有哪些?(5分)

(3)从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分类看,本案属于哪些类型的再决策?(4)本案的政策执行再决策没有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5分)全国2008年4月自考公共政策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是(A)A.《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B.《博弈与决策》C.《隆中对》D.《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2.“上下来去”决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B)A.中国化B.科学决策C.民族化D.大众化3.政府存在的基础是(B)A.立法机构及其运作B.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C.行政机构及其运作D.竞争性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