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4因果关系理论比较研究引言一、因果关系的源流(一)因果关系的流变在人类的活动中,人们对自然界的探寻逐步形成了因果关系的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以惊异发端。黑格尔在对自然哲学的思考中提出自然界是什么的问题。“当我们看到自然界的过程和变化时,我们就想把握它的单纯的本质,强使这位普罗丢斯停止它的变化,在我们面前呈现多种多样的、常常是新的形式,而且会以较简单的方式通过语言意识到他是什么。”[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页。[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页。“找到一个原因,胜过当上波斯人的国王。”[古希腊]苏格拉底:《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页。希腊人在把握本质性和原因的思维习惯中形成思辨性格。寻求自然事物的本原和根据是真正爱智慧,爱智慧的重要一面即为探索原因和结果,甚至因果关系被视为最高的目标。“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哲学之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源。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任何单一的或单纯的自然物均不能成为万物的本原,而各种无定形之物所构成的原始混沌体才是本原。“在火、气、水、土之中任何一种都不能生成万物。除此而外的其他事物也不能,如某种介乎气与水或气与火之间的中间物。”《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页。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与目的因。“第一哲学不仅要说实体是什么,而且更要说明实体为什么成了实体,即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探讨实体存在或产生的原因,而他提出的‘四因说’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的一种理论概括。”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古印度的佛教提出“[古希腊]苏格拉底:《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页。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页。《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页。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霍布斯侧重于研究因果关系的定义、范围、根据以及探究方法。在培根的《新大西岛》中,科学的转向在萨罗门学院研究中体现的很明显。萨罗门学院要像上帝那样在六日内创造天地万物。因此,萨罗门学院的主要目的便是寻找万物的本原。[英]培根:《新大西岛》,李春长译,载《论古人的智慧》,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牛顿认为自然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现象出发,而不臆造假说,从结果推到原因,一直推到最初的第一因。“在17世纪和18世纪,自然法学派开始在法学领域建立自己的原则。就侵权法而言,自然法学派在从事过错侵权责任研究时,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方法,也抛弃了中世纪前期的注释法学派和注解法学派的方法,而从古罗马法中寻求法学的真理。”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英]培根:《新大西岛》,李春长译,载《论古人的智慧》,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44页。在生活中,因果关系理论受到时代的挑战而受出现新的理论。因果关系在不同的领域都让人费尽思量,法学领域也不例外。弗莱明认为“较之于侵权行为法中的其他问题而言,因果关系最为困扰法院和学者。”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因果关系的种种思量更是引发了学者研究因果关系的热情。他们在语言和判决中探究因果关系的不同要素,进而形成了种种学说和观念。中国侵权法的专家和学者也对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借鉴。“侵权行为因果关系的认定,由于受哲学上因果关系、自然科学上的因果律及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影响,该领域成为一个学说纷争的领域,任何一种理论均无法涵盖和解释所有的法律现象,理论上的不确定也导致了实践中的许多错误。”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页。朱如钢:“论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浙江大学学报》1996年版,第4期。在民法中,因果关系是侵权纠纷的复杂性的重要体现。因果关系似乎成为学者与法律执业者的一个不可破解的命题,但是这却并不是退却的缘由。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研究于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普通法的法律原因理论植根于实用主义哲学,大陆法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产生于科学的概率理论。(二)休谟对因果关系的主张当代因果关系的考查主要源自休谟。休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第一个全面研究因果关系的哲学家,其著作成为当代因果关系思潮的根源地。经验主义立场是休谟研究人性的基本立场,也是他对因果关系思考的主要根据。在休谟看来,经验不能被超越并且凡是自命发现人性终极性质的假设应当予以摒弃。“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唯一牢固的基础,而我们对这个学科本身所能给予的唯一牢固的基础,又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之上”[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引论第8页。。当然,休谟的此种立场主要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他用实验与观察方法剖析人性并建立科学的精神哲学。休谟的主要目标是成为精神哲学领域的牛顿。因此,休谟对猜测和假设进行反思并将知识的基础确立在印象之上。印象产生观念,全部简单观念最初都是来自简单印象。“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是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引论第8页。[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页。没有理解推理的观念,人们便不能正确推理。原因和结果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得来因果关系。休谟便致力于寻求发现那种关系,并得出原因与结果之间的两个特质,即接近关系和接序关系。“一个对象可以和另一个对象接近,并且是先在的,而仍不被认为是另一个对象的原因。这里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应当考虑。这种关系比上述两种关系的任何一种都重要的多。”[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3页。在观察的研究方法中,休谟发现了著名的“休谟问题”,“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第二,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的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定结果呢?我们因果互推的那种推论的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的信念的本性又是如何?”[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4页。休谟认为关于因果的一切推理原来都是由某种印象得来,其中两种要素是记忆印象或感官印象及产生印象的对象的那个存在的观念。“因此,这里我们就有三件事情需要说明:第一是原始的印象。第二是向有关的原因观念或结果观念的推移过程。第三是那个观念的本性和性质。”[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页。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推断不是建立在理性之上,而是在对象的理念和想象中结合的某些原则。此种哲学上的关系是一种自然的关系并和自身观念结合而形成。最终,休谟界定了因果关系的概念,“我们所有的因果概念只是向来永远结合在一起并在过去一切例子中都发现不可分离的那些对象的概念,此外再无其他的因果概念。[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3页。[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4页。[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页。[英]休谟:《人性论》(上),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1页。(三)休谟因果关系对后世的影响休谟对因果关系的研究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贤哲,康德、恩格斯等人从休谟的思想中汲取营养。休谟以怀疑论对抗一切对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断言。因果性、必然性均不能归于客观实在,企图从经验中或从主观观念中推导出客观实体的方法是徒劳的。因果关系之必然性被理解为建立在经验的恒常结合基础之上的心灵的习惯性联想。此种观点动摇了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使得康德受到极大的冲击。康德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揭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他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他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个他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他赞同休谟和其他经验派的一个观点,即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我们没有任何知识;但他不同意经验派把经验就看作单纯的后天感知印象,而认为在经验中就已经有先天知识的成分了,否则经验本身也不可能形成。”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随后,康德在卢梭的教导下建立一门对人有用的确立人的地位的科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能力批判》、《判断力批判》成为对人反思的重要成果并成为欧洲哲学的重要成果。《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人的认识能力并为科学知识奠定基础;《实践能力批判》探讨人的欲望能力并探究人类道德原理及自由意志;《判断力批判》探讨人的情感能力并成为美学和目的论的路标。在先验知性论部分中,康德思考因果问题。他推出十二个范畴与知性何以可能,即自然科学何以可能的先验性条件。进行思维和判断的先天形式之一是原因和结果。运用因果关系来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和人性问题。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纯粹理性批判》、《实践能力批判》、《判断力批判》成为对人反思的重要成果并成为欧洲哲学的重要成果。《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人的认识能力并为科学知识奠定基础;《实践能力批判》探讨人的欲望能力并探究人类道德原理及自由意志;《判断力批判》探讨人的情感能力并成为美学和目的论的路标。世界上的现象都是相互制约的,因此为了从这些现象中抽象出来,一种运动就显现出来:一个为原因,一个为结果。据此,哲学中的因果关系是法学中因果关系的基础。不同的学科门类对因果关系的界定却是各执一词。哲学中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具有相同点,但也具有不同之处。事实上,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侵权理论法中对因果关系都多少借助了哲学上对因果关系的思考。在民法体系中,因果关系是侵权责任中的重要构成要件之一。当然,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也能从哲学的因果关系中找到其理论依凭。但是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也与哲学中的因果关系具有不同之处。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主要是加害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关系,法官对因果关系的判断基于相当或者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判定因果关系有着确定侵权责任和责任承担的作用。二、大陆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在古代社会,律法对损害赔偿和因果关系就进行了规定。《汉谟拉比法典》第20条规定:“倘自由民在争执中殴打自由民而使之受伤,则此自由民应发誓云:‘吾非故意致之’,并赔偿医药费。”第207条规定:“倘此人因被殴而死,则彼应宣誓,如(死者)为自由民之子,则应赔偿二分之一明那。”在古罗马社会中,侵权行为分为私犯和准私犯,并相应确定损害赔偿金额与计算方法。罗马法中私犯的构成要件为:行为须违法、须发生损害、行为和损害须有因果关系、行为人须有责任能力、行为人须有过错。周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844-845页。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损害的因果关系判断难度增大。同时,自由和公平的民法理念对因果关系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受理性主义影响,大陆法系民法学者对因果关系的研究多少具有哲学思想的气质。“由于大陆法系与普通法在政治、法律制度和历史传统方面的巨大差异,大陆法法律向来具有理性主义传统,其学者擅长诠释推理,具有十足的学院派气质。”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73页。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73页。(一)条件说1.背景知识19世纪奥地利刑法学家格拉塞(Glasser)采用心理学理论对条件说进行阐述。他认为从思想上将侵害者从侵害事件中排除,而事件的发展没有改变,则侵害者的行为不能成为结果的原因。“在奥地利格拉塞之后不久,德国的冯·布瑞(VonBuri)采纳了相同的观点,他受到主张有效原因理论学者所推崇的机械论的巨大影响。他认为一般来说不可能区分结果的不同部分,每个条件都是必要的,没有这些条件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75页。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拉德布鲁赫、多纳等学者赞同并倡导条件说理论,德国刑事法庭于其时采用该种理论。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75页。2.主要内容条件说概指若无此行为则不生此结果的必然条件关系。根据对损害结果作用不同,条件说分为必要原因理论和有效原因理论。必要原因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必然引起另一现象发生,此行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因。如果结果的发生有介入因素,则原行为不能视为损害的原因。对此可理解为,如果原因存在,结果必然发生;相反,如果原因不存在,结果仍会发生则不属于条件说范畴。比如,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伤者被及时送到医院治疗,此时由于医生给伤者用药不当导致伤者死亡,则伤者的死亡与肇事司机的原因行为没有必然的关系。但是人类的经验并不能给原因的必然性作出例证。即使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后果的发生,却也并不能专有一个原因导致一个后果。此种看法缺乏科学的依据。基于必要条件理论,有效原因理论有效原因理论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有效原因,但该理论的奠基人是毕克梅耶(Birkmeyer)。持据如下:某种结果发生的全部条件均有相当作用,并对结果的发生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因果关系。对因果关系进行量化是该理论的主要特色。在侵权责任的认定中,法官考量侵权人与被侵权人的责任分担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法官的自由裁量却使得结论往往又缺乏科学的论证。“有效原因理论能很好地处分侵权责任的分担,但毕克梅耶承认没有简明的标准可以区分有效或无效的原因。”有效原因理论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有效原因,但该理论的奠基人是毕克梅耶(Birkmeyer)。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77页。尽管条件说是大陆法系因果关系认定的较古老的标准,但是条件说是对事实的因果关系判断而没有进行价值判断,因此容易造成因果关系范围的扩大。它的主要症结在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相等同,忽略了法官和法院的特殊运行机制。故而,条件说理论在侵权法因果关系的认定中已经被排除使用。(二)原因说1.背景知识“为了限制与纠正条件说,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宾丁(1841-1900)、库勒尔(1848-1919)和毕克尔迈伊(1847-1920)提出了原因说。”李仁玉:《比较侵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李仁玉:《比较侵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2.主要内容原因说是条件说的发展和创新,其中包括了必生原因说、直接原因说、最重要原因说、决定原因说。必生原因说认为,只有结果发生所必要的条件才能成为原因,其余的为条件。直接原因说认为,直接引起结果的条件是原因,其余的为条件。重要原因说认为,引起结果发生最重要的条件是原因,其余的为条件。决定原因说认为,引起结果发生并占有优势的条件为原因,其余的为条件。原因说对原因和条件进行区分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原因和条件的判断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因此,原因说对因果关系的认定多少也是差强人意。(三)相当因果关系说1.背景知识条件说对侵权法领域的因果关系认定有扩大化的倾向致使法学界转向一般性联系的理论。一般性关联理论由冯·巴尔(BonBar)创立。冯·巴尔以格拉塞的条件说理论为契机,他对格拉塞的条件说进行批判并且他认为一个事件的每个原因都必须是条件,但每个条件都不能叫原因。原因概念的起源来自于从小孩(孩提)开始积累的经验及正常过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冯·克里斯(VonKries)在1888年发表的《论客观可能性的概念》中确立了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基础。“冯·克里斯对可能性的数学理论(或称概率论)以及社会学的统计学殊感兴趣,他认为可能性概念也能在法律上适用。客观可能性必须与主管(观)可能性区别开来,客观可能性是独立于我们知识或期望外的事件之间的联系。”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79页。冯·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79页。2.主要内容在相当因果关系中,认定其相当性主要基于如下因素:结果的发生与一般情况下条件的作用具有客观可能性、对该客观可能性以全部经验和最高洞察力进行判断。“依据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原因是否就后果为相当的,关键在于该原因是否表现为通常形态,而不是特殊性质的、不可能的、依据事情正常发展不予考虑的。考查此种相当因果关系并不从具体的侵害人的角度出发,而是从一个人处在行为人地位的最优的观察者所可能认识到的情况出发。”朱岩:“当代德国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和实务中的主要问题”,载《法学家》2004年第6期,第146-147页。德国司法实践中为限制责任的扩大于判例中确定了限定标准。德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当某一事件从总体上以明显的方式提高了案中结果出现的客观可能性时,该事件就是结果的相当条件,在对此作认定时只须考虑到:(1)一个理性的观察者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观察到的一切情形;(2)超越行为人认识之外的已知情况,在这测试过程中必须采用判决时可供支配的一切经验知识。”[德]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下册),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3页。同时,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将在法律上无法归责的因果关系以一种公平的方式将其排出在法律因果关系之外。“当时的帝国最高法院确定了一条原则,即‘从事物通常变化发生的情况来看,而不考虑十分特殊的情况和不大可能发生的变故’,无论何时,只要被告的行为‘从整体上容易导致结果的发生’,它就构成了损害的‘充分’朱岩:“当代德国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和实务中的主要问题”,载《法学家》2004年第6期,第146-147页。[德]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下册),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3页。罗伯特·霍恩等著:《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朱岩:“当代德国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和实务中的主要问题”,载《法学家》2004年第6期,第147页。相当因果关系以侵权人的行为增加损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认定该行为是造成结果的原因。“冯·克里斯将可能性判断引入因果关系领域,旨在用科学的方法为因果关系的认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能性的认定理论既是相当因果关系说的核心,也是相当因果关系说的难点。”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2页。此种可能性的认定受到侵害行为和损害后果性质的影响。此外,该可能性是在事件的正常进程中发生的。当然,可能性是在人类全部经验和认识中的相当可能性。至于介入因素是否影响相当因果关系的认定则要法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定。在公平和正义的价值导向下,法官对可能性进行价值判断以实现法律的终极追求。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82页。在法国侵权法中,相当因果关系被界定为“损害仅仅是由那些在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损害的那些事件所引起的,因此,损害仅仅同一般情况下会引起损害的事件有因果关系。”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相当因果关系指在正常情况下会引致一些被认可类型的案件而不是一些特殊的原因,解释该理论通过合理性原则进行。甚至,合理性原则被认为是合理预见的同义语。“学者认为,在适当因果关系理论中,仅仅那些直接促使损害的发生、在损害的发生中起到了因果作用的事件才能看做原因。”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日本民法借鉴了德国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来对侵权责任进行认定。日本民法典第416条规定:《损害赔偿的范围》:(一)损害赔偿的请求,以赔偿因债务不履行而产生的通常损害为其标的。(二)虽因特别情事产生的损害,但当事人已预见或可以预见该情事时,债权人亦可请求赔偿。“鸠山博士主张,因为侵权行为没有第416条那样的规定,所以只有依据理论来规定应当赔偿的损害的范围,赔偿责任的范围依据学习德国民法的相当因果关系加以规定是正当的。之后又指出日本民法第416条是规定上述相当因果关系的条文,因此,划定侵权行为中的损害赔偿范围的标准语第416条相同。”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虽然部分日本民法学者对此进行批判,但是日本的司法判决更加确定了相当因果关系在侵权责任认定中的主导地位。1926年日本大审院在“宫喜丸”判决中第一次确定了民法第416条和相当因果关系的范围适用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虽然以相当因果关系说为前提,论述赔偿损害是‘相当’的,实际上不过是同义反复,但这样就能够将社会上公平妥当的结论,放在拥有第416条这一实定法上的根据的相当因果关系的判断框架内加以说明。”日本民法典第416条规定:《损害赔偿的范围》:(一)损害赔偿的请求,以赔偿因债务不履行而产生的通常损害为其标的。(二)虽因特别情事产生的损害,但当事人已预见或可以预见该情事时,债权人亦可请求赔偿。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于敏:《日本侵权行为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中国民法学界对相当因果关系持肯认态度。史尚宽先生对其相当行(性)进行了解读,“以行为时存在而可为条件之通常情事或特别情事中,于行为时依吾人智识经验一般可得而知及为行为人所知之为基础,而且其情事对于其结果,为不可缺之条件,一般的有发生同一种结果之可能者,其条件与其结果,为有相当因果关系。”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3.相当因果关系的评价在大陆法系中,相当因果关系在认定侵权责任中适用得非常广,并且其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仅要求被侵权人证明损害的可能性,而不需要达到必然因果关系理论的要求,从而大大减轻被侵权人的民事举证责任。相当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在于法官对可能性的判断标准是客观的。王泽鉴先生认为德国采用客观性作为相当因果关系的通说,以行为时的一切事实和行为后的可能事实作为基础。在客观性的条件下,相当因果关系对于侵权责任的限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相当因果关系在法律适用中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相当因果关系对可能性的认定主要由法官进行,势必存在着不同地区的法官对可能性存在着不同的认定。何况德国法学界对此理论也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充实。德国司法界对相当因果关系采纳客观事后标准,对最适判断者而言的要求未免太高。“由于德国法院在相当性标准上过宽,致使相当因果关系说几乎无法达到限定责任的目的。因此,法规目的说出现,就形成了在德国与相当因果关系说并存的格局。”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90页。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90页。(四)法规目的说1.背景知识20世纪40年代,德国学者拉贝尔(Rabel)提出法规目的说。法规目的说又被称为规范目的说或者规范保护目的说。20世纪60年代,冯·凯默勒尔对法规目的说进行扩展。“1956年,凯默勒尔在其就任弗莱堡大学校长的演讲中发表了精彩的论述,他重新谈及了这个论题,立即引起了法学界的注目。他说,因果关系的概念确实是必要条件说,但接下来的因果关系只是依据法规的目的和范围来确定责任的承担。责任限定问题可通过特定法规规定的宗旨和范围来解决,而不是通过适用一般性因果关系方式来解决。”法规目的说又被称为规范目的说或者规范保护目的说。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91页。法规目的说与相当因果关系说现已成为判断因果关系的主导学说。德国法院对相当因果关系标准的确定上相当宽泛,以致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对法律责任的限制存在不足。任一法规在其作用的范围内进行适用,因此对责任的限制可通过该法规的目的进行。德国法院可在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和法规目的说中进行挑选以判断责任的承担。“法律上的因果关系问题需要价值判断,不能仅靠适用某些逻辑上的或抽象的标准予以回答。最近一些判例表明,法院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加深了。”罗伯特·霍恩等著:《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罗伯特·霍恩等著:《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页。《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规定保护生命、身体、健康或者所有权、身体伤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在法规保护目的的范围以内。主要内容法规目的说是指侵权人对其行为导致的损害是否承担责任,不仅考虑相当因果关系,而且考量所应适用法规所要保护的权利范围。“依据该理论,在规范性的评价因果关系和认定成立损害赔偿义务时,归责必须与侵权人所违反的规范的保护范围或者规范目的相吻合。”Larenz,Schuldrecht1,S.408ff.转引自朱岩:“当代德国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和实务中的主要问题”,载《法学家》2004年第6期,第148页。冯·凯默勒尔主张在考虑法规范的目的时需要顺带考虑损害赔偿的意义;赖泽尔认为仅仅考虑法规范目的而不采纳其他的价值准则。“Larenz,Schuldrecht1,S.408ff.转引自朱岩:“当代德国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和实务中的主要问题”,载《法学家》2004年第6期,第148页。V.CaemmererDAR1970,288;LangeJZ1976,200.《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2款:“违反以保护他人为目的的法律者,负相同的义务。如果根据法律的内容并无过失也可能违反此种法律的,仅在有过失的情况下,始负赔偿义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法规目的说和相当因果说的态度存在着差异。哈伯认为法规目的说应当取代相当因果关系说;拉伦茨认为相当因果关系处于主要适用地位,法规目的说应当辅助相当因果关系说;菲肯斯克认为法规目的说不能取代相当因果关系说,法规目的说仅仅是损害归责的理论。“德国联邦法院在审理侵权案件中,原则上同时承认相当因果关系和保护目的说,但二者的地位不同。在认定因果关系时,首先适用相当因果关系说,只有在特定情况下适用法规目的说,起到调整和纠正相当因果关系说的作用,此种理论也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92页。法规目的说肯认了法规目的对责任认定的作用。但是对于侵权法中一般条款的法规目的却难以判断。因此,在判断因果关系的成立上适用相当因果关系,而在责任承担上适用法规目的说乃是中允的。王泽鉴先生提出一个思路,德国联邦法院在审理侵权案件时先判断是否具有条件关系及相当因果关系,最后是否符合《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的范围和第2款的目的。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92页。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227页。(五)客观归责理论1.背景知识客观归责理论探讨刑法中因果关系与归责的理论问题。侵权法领域对客观归责理论的研究还非常不够。受到1970年,德国刑法学者罗克辛(Roxin)提出客观归责理论,致力于解决因果行为论和目的行为论构成要件范围的问题。受到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法律实证主义力图将价值因素排除在法律认定中,而分析实在法的概念和结构。李斯特(Liszt)和贝林格(Beling)的古典犯罪体系将自然的因果法则运用到行为和结果的判断中来,提出因果行为论使得构成要件扩张;威尔采(Welzel)提出目的行为论,认为行为是为特定目的而设计的举动。“应当指出,罗克辛的客观归责是以条件说确定的因果范围为前提的,正如主观归责是以心理事实为依据一样。客观归责作为一种规范评价,它所要解决的实在具备事实因果关系的情况下,进一步从规范上考察,其结果是否可以归责于行为主体。”受到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法律实证主义力图将价值因素排除在法律认定中,而分析实在法的概念和结构。李斯特(Liszt)和贝林格(Beling)的古典犯罪体系将自然的因果法则运用到行为和结果的判断中来,提出因果行为论使得构成要件扩张;威尔采(Welzel)提出目的行为论,认为行为是为特定目的而设计的举动。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76页。2.主要内容待待客观归责理论是指当行为人对行为客体制造了不被容许的风险并在结果中实现了,因此该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就可归责于行为人。客观归责理论由以下内容构成:(一)制造法所不容许的风险。构成行为人所制造的行为如果是低风险或者可以被容忍的风险则不适用客观归责理论。“因此,有时难以完全遵循行为→结果→因果关系这样一种判断顺序,而是由溯因。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因果性是难以解决归责问题的,因而提出了制造法所不被容许的风险这一客观归责的规则,尤其是类型化程度较低的过失行为的一种实质性审查。”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76页。在人类社会中,风险时刻都存在并且风险和利益同在。因此,风险成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中,对于违法行为造成的后果,法律禁止不被允许的风险。“在这个意义上说,法所不允许的风险,也就是禁止的风险是客观归责理论的基础。”陈兴良:“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76页。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76页。周光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第122页。实现法所不容许的风险。如果风险未实现,或者风险是由介入因素实现,则不具有客观上的归责性。“在某些情况下,制造了风险并且发生了某种法益侵害结果是由于其他介入因素,包括自然力或者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行为所造成,则应认为风险未实现,不具有客观上的可规则性。”陈兴良:“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79页。对客观归责理论的采用,学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周光权教授认为,客观归责理论不会影响因果关系的判断。“我的初步结论是:没有客观归责理论,并不妨碍我们对于刑法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实质判断。”周光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第124页。陈兴良教授认为,客观归责理论应当纳入我国的视野。“客观归责理论肇始于因果关系理论,但它又彻底从因果关系理论中摆脱出来,从而使因果关系的归因性功能更加明显,对于解决我国因果关系理论的混乱状态具有重要意义。”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86页。客观归责理论是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尤其是对周光权:“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第124页。陈兴良:“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86页。李开国:“侵权责任构成理论研究-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和路径的提出”,《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第44页。三、普通法系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普通法系是以普通法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法律制度。普通法系中以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为法律渊源,但是普通法无疑占据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普通法系注重经验和判例,法官在案件审判中有着自由裁量权。英国法是普通法系侵权法的发源地,但是美国侵权法在产品责任、严格责任、比较过失、惩罚性赔偿、隐私权保护、反种族性别歧视等方面引领时代潮流。普通法系将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分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和法律上的因果关系。“请求权人必须证明他们的损害是由被告违反法定义务而引起的,并且损害具有因果关系。第一种因果关系被称为事实上的因果关系(causationinfact),后一种因果关系被称为法律上的因果关系。(causationinlaw)”JohnCooke:LawofTort,5thed.,JohnCooke:LawofTort,5thed.,PearsonEducationLimited2002,p.111.[德]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下册),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3页。对于法律中的因果关系,哈特和奥诺尔提出常识规则(commonsense);格林提出因果关系整体论(holisticviewofcausativeagent);马龙提出原因选择论;爱泼斯坦提出因果范例说(causualparadigms);赖特提出因果关系三步考察法。(一)事实原因理论事实原因理论是指原告指控被告造成的损害是被告事实上造成的结果,而不考虑法律或公共政策的考量。事实原因理论要解决的是事实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并建立被告的加害行为和原告的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事实原因解决事实上义务违反造成的损害的问题。”JohnCooke:LawofTort,5thed.,PearsonEducationLimited2002,p.111.事实原因运用“butfortest”规则进行判断,该规则基本的判断是除非义务的违法否则损害就不会发生。“在认定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时,一般先由原告证明‘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存在——如果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不存在,显然不构成侵权行为,案件到此以原告的败诉结束”JohnCooke:LawofTort,5thed.,PearsonEducationLimited2002,p.111.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38页。1.必要条件必要条件是指如果没有加害行为,则没有损害结果的发生。必要条件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最为人熟悉的方法即‘必要条件’或者‘若非—则’测试程序。尽管该方法的弱点是已知的,尽管一些人认为它已经过时,但它仍具生命力,因此即使在今天对它的阐释也仍然是重要的。”[德]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下册),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1页。认定事实原因时,对必要条件可采用剔除法和替代法。剔除法主要是剔除侵权人的行为对损害后果不会有影响,则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剔除侵权人的行为对损害后果的出现有决定性的影响,则该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剔除法对于积极行为较为适用,但是对于不作为引起损害的情形是不大适用的。[德]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下册),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1页。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通常情况下,必要条件理论即能处理因果关系的认定;但是在多因的情况下,必要条件理论将致使多个条件不被认作事实原因。在多因的情况下,只能采取其他认定标准进行判断因果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加害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并不总是确定无疑的,其作用环节并不总是可以获得毫无疑义的证明。”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26页。因此,在适用必要条件理论时,可类型化一些例外情况,如提供不法行为之动机、提供不法动机之机会、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加害行为、假设因果关系、超越因果关系、聚合因果关系、叠加因果关系。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以下。[德]冯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以下。[德]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法》(下册),焦美华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04页以下。2.实质因素实质因素(substantial-factor)由美国法学家史密斯首倡,他认为实质因素是被告的侵权行为对损害的发生必须有的一项实质因素。JeremiahSmmith,LegalCauseinActionsofTort,HarvardLawReview(1911),p.103.LeonGreen将实质因素规则作为判断事实原因的基础,他认为必要条件说不审究实际上发生之事实,而探究如行为人不行为时,可能发生之情况,对于因果关系之判断是否妥当,本有疑义,何况必要条件说对于许多因果关系甚为明显之案例,亦无法说明。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布莱克法律词典》将实质因素阐释为:“被告之行为对原告之损害有重要作用时的因果关系判定规则。”BryanA·Garner,Black’sLawDictionary,8JeremiahSmmith,LegalCauseinActionsofTort,HarvardLawReview(1911),p.103.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BryanA·Garner,Black’sLawDictionary,8thed,ThomasBusiness2004,p.1470.RestatementofTorts,§432.RestatementofTorts,§433.实质因素体现于1920年美国明尼苏达州最高法院审理的AdersonV.Mineapolis案件中。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该案件大致为:被告的火车引起火灾,燃烧后与其他不明的火苗一起燃烧,毁损了原告的财产。法官认为被告的火车与其他的火车的火苗一起引致损害的发生,而被告的火苗对损害发生实质的作用就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被告的侵权行为不仅必须增加原告遭受损害的可能性,而且这种可能性足以导致损害的发生。至于被告的行为要使发生损害的可能性增加到何种程度,唯一的答案就是这种可能性必须增加到足以构成重要因素的程度,而什么是重要因素,通常是由一个陪审团裁定的事实。”[美]文森特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3.错失机会理论错失机会理论主要运用于医疗纠纷案件,特别是针对医生职业过失的案件。医生职业过失导致病人丧失或者减少治疗和生存的机会是否应当纳入赔偿范畴。病人通常对能治疗的机会非常重视,因此错失机会理论成为法院审判该案件的支撑。“就美国司法来说,虽然大多数州在医疗事故或渎职的案件中都已采纳了“错失机会”原则,也还是有一些州的法院至今仍未予以采纳。”[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美]文森特·R·约翰逊:《美国侵权法》,赵秀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二)法律原因理论法律原因,也称为近因理论,是指加害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事实原因的关系,并且确定加害行为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因果关系。“在侵权法因果关系中,事实原因的确定并不表明行为人即应就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为了正确地确定法律责任的成立及其界限,必须从法律上对行为与损害间的联系作出评价。”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43页。19世纪中期,在法律原因上采用“自然可能后果”作为标准。20世纪,法律原因理论认为过失侵权行为人应当为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法律原因认定之实质为法律对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作之价值评判,是将客观因果关系与法律责任相衔接的重要环节。”王旸: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43页。王旸:“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理论研究》”,载《民商法论丛》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87页。1.直接结果理论直接结果理论是指侵权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的直接结果负法律责任。其内涵大致为:侵权行为人对损害结果具有直接责任而不管是否具有可预见性。“早期英美法中的法律原因判断理论坚持严格的自己责任原则,认为行为人只应为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只应为自己能够预见的行为后果负责。”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页。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页。英国肯尼迪法官在Dulieuv.White案件中提出侵权人应按照受害人的初始状态负责。其典型案例便是蛋壳头颅案件和衣着破败的富人案件。法律因果关系由早期预见性规则发展到直接后果规则。伯勒密斯案件确立了法律原因的直接结果理论。其案情大致如下:一名工人将一块木板扔进船的底舱,该木板触底引起火花,引燃挥发的石油气体,致使该船被烧毁。英国高等法院对该案件采用可归责行为进行判决。Withy&Co.Ltd.,CourtofArpeal,(1921)3K.B.560.“直接结果规则问世后,在实践中暴露了许多缺陷,遭到尖锐的批评,主要表现在对法律上原因认定过于刻板。”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51页。其典型案例便是蛋壳头颅案件和衣着破败的富人案件。法律因果关系由早期预见性规则发展到直接后果规则。Withy&Co.Ltd.,CourtofArpeal,(1921)3K.B.560.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51页。在WagonMoundNo.1案件中,法官已经采用可预见规则理论进行裁决。直接结果理论与正义观念和道德感不一致,行为人仅对合理预见的损害承担法律责任。“赔偿责任既然是依据一般理性人可预见之结果为标准,当然符合人类共同之良知,而应予以维持。”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陈聪富:《因果关系与损害赔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2.可预见性理论可预见性理论在合同法领域和侵权法领域都存在适用的空间。在合同法领域,可预见性存在于合同违约损害赔偿责任;在侵权法领域,可预见性存在于因果关系判断中。“法国司法实践中,为确定损害的不可预见性,自1924年起,有关判例一致界定了损害的范围,即《法国民法典》第1150条的规定只应适用于其数额可以被预见的损害。”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52页。因此,法国民法第1150条规定的可预见性是合同赔偿责任的范围而非合同的因果关系。《法国民法典》第1150条:在债务不履行完全不是由于债务人有欺诈行为时,债务人仅对订立契约时预见到得或可以预见到的损害与利益负赔偿责任。“在法国,司法判例将民法典第1151条所确立的契约性规则使用到侵权领域,认为人们仅仅对致害行为所导致的最接近的、最直接的后果和最为必要的后果承担责任。”参见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法国民法的该规定深刻影响了英国普通法中合理预见规则(reasonableforeseeability),而该规则是在1854年的判例中确立起来的。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此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欧洲合同法原则》、《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均规定了可预见性规则。尹田:《法国现代合同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52页。《法国民法典》第1150条:在债务不履行完全不是由于债务人有欺诈行为时,债务人仅对订立契约时预见到得或可以预见到的损害与利益负赔偿责任。“在法国,司法判例将民法典第1151条所确立的契约性规则使用到侵权领域,认为人们仅仅对致害行为所导致的最接近的、最直接的后果和最为必要的后果承担责任。”参见张民安:《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研究》(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合同法重述》(第二版)第351节规定:“违约方不应对合同订立时没有理由预见的损失负赔偿责任。”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55页。可预见性理论的范围通常以合理预见的损害结果为依据。损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也不妨碍侵权行为人对损害结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损害结果是可预见的,即使损害结果的范围大于预见时,侵权行为人也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在人身案件中,如果发生身体的伤害是可以预见的,侵权人能否预见到所有的损害后果是无关紧要的。”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57页。判断可预见性的重要标准是以理性人或者常识作为基础。因此,侵权行为人作为理性人应当预见到加害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侵权法重述》(第2版)第461条:“过失行为人应对其导致的对他人的伤害承担责任,虽然过失行为人不知道或不应知道他人的身体状况会使他所导致的伤害比一个理性的人应该预见其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更为严重。”RestatementofTorts,§461.如果损害的外延并不清楚,则可以考虑将其排除在外。可预见性理论对受害人的保护和进行客观归责使得因果关系的判断更为合理和公平。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57页。RestatementofTorts,§461.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49页。对可预见性理论而言,介入因素构成了斩断因果关系链条的原因力。如果受害人的自愿行为等因素的出现,势必导致因果关系被斩断。“介入原因又称介入力(concurrentcause),是指初始事件与最终结果之间的事件,它能改变连接不当行为与损害之间的事件的自然的过程。”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60页。 假如该介入因素能免除侵权行为人的责任,该介入因素则是该事件的替代原因。比如被害人的行为、第三人的行为、不可抗力、自杀行为、动物的举动。“判断介入原因是否造成因果关系的中断,而成为替代原因,可预见性规则起了重要作用。法院在决定介入原因是否为替代原因时,考虑介入原因是否可预见。如可预见,该介入原因不是替代原因;如不可预见,则为替代原因。”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61页。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60页。 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61页。四、中国侵权责任法因果关系(一)中国侵权责任法因果关系概论中国古代在因果关系认定中形成保辜制度,其意为伤害罪在伤情还未确定时由犯罪人保养被害人的伤情使其康复以减免其罪责的认定方式。《公羊·襄公七年》中即有对保辜制度的描述:“郑伯髡原何以名?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中国唐律对共同犯罪因果关系的不同区分主次,如“诸共犯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历史上,中国很早就对损害赔偿进行规定。“根据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我国秦国法律已有某些损害赔偿的规定。”佟柔主编:《民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237页。近代中国民法的发展开始于清末宪政改革,并且主要地借鉴德国民法、法国民法、日本民法等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体例。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继承罗马法的体系,将侵权行为以“非因合意而生之债”置于第三编《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各种方式》。法国民法中存在侵权行为和准侵权行为两种体系,主要以民法典第1382条、第1383条、第1384条、第1385条与第1386条作为基本的法律依据。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也将侵权作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并置于第二编《债务关系法》中,共计30个条文。1911年审议的《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国民法发展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古代侵权法和近代侵权法的界限。《大清民律草案》中侵权部分位于债权编第八章,共33个条文。侵权与契约、广告、发行指示证劵、发行无记名证券、管理事务、不当得利并列。1925年的《中华民国民律草案》与《大清民律草案》一样均未得到颁行。直至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的颁行,中国才拥有第一部正式颁行的民法典,也是中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关于侵权的成文法。《中华民国民法典》将侵权置于民法典债编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五款,共15个条文。侵权与契约、代理权之授予、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并列为债的发生根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各种生活资料的所有权。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继承罗马法的体系,将侵权行为以“非因合意而生之债”置于第三编《取得财产所有权的各种方式》。法国民法中存在侵权行为和准侵权行为两种体系,主要以民法典第1382条、第1383条、第1384条、第1385条与第1386条作为基本的法律依据。1900年的《德国民法典》也将侵权作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并置于第二编《债务关系法》中,共计30个条文。《大清民律草案》中侵权部分位于债权编第八章,共33个条文。侵权与契约、广告、发行指示证劵、发行无记名证券、管理事务、不当得利并列。《中华民国民法典》将侵权置于民法典债编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五款,共15个条文。侵权与契约、代理权之授予、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并列为债的发生根据。《侵权责任法》第6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7条规定:“行为人损害他人民事权益,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侵权责任法在中国民法领域属于后起的学科,因此对侵权行为的研究非常不足,以致梳理中国侵权法领域对因果关系的研究变得越发必要。“侵权法的理论研究方面也处于异常沉闷的局面。如上所述,1957年出版新中国第一部民法教材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基本问题》,其中涉及损害赔偿的因果关系理论,受前苏联民法的影响,这些理论(主张必然因果关系)占据主导地位长达30年之久。”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0页。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侵权法的制度研究开始进入精细阶段。民法学界开展了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但一般为引介国外之学说和评价。“为了应对因果关系的复杂化,学者、法官创造了多种理论,例如‘条件说’、‘原因说’、‘相当因果关系说’、‘疫学因果关系说’、‘法律因果关系说’、‘盖然因果关系说’等。在立法中,有的也建议,考虑到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为指导审判实践,应当明确规定因果关系的判断规则。”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0页。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4页。(二)中国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传统理论研究1.苏联侵权法中因果理论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民法整体受到苏联民法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梳理苏联因果关系理论对理解中国早期因果关系具有重要价值。苏联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理论对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典型说、必然说、必然偶然一体说、现实说。李仁玉:《比较侵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121页。典型说认为加害人的行为在具体和一般情况下均引起特定损失,此时存在典型性的因果关系。典型说又被区分为主观典型说、客观典型说、折中典型说。在苏联,典型说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因果关系的理论而遭受到批评,其主要根据是在正常生活经验上判断典型性不符合唯物主义理论。必然说认为加害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性和规律性,此时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永远是现象的这样一种联系,其中一个现象(原因)在该具体条件下,必然引起该种后果。(结果)”[苏]格里巴诺夫:《苏联民法》(上册),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506页。[苏]格里巴诺夫:《苏联民法》(上册),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506页。苏联因果关系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果关系联系紧密,因此具有明显的哲学性。但是,侵权法中因果关系与哲学中的因果关系具有不一致性。固守必然因果关系而忽视加害行为的价值判断。“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认为近因说和相当因果关系说都是资产阶级的理论,都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因而加以排斥。”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5页。受此影响,我国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也主张必然因果关系。“所谓因果关系,是指自然界和社会中各个客观现象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即某一现象的出现,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由另一已经存在的现象所引起的,这前一现象称为原因,而后一现象称为结果,它们之间存在的这种客观的必然联系,就是因果关系。”佟柔主编:《民法原理》(修订本),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页。当时,民法学界将必然因果关系区分为原因和条件、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加害行为和损害后果有必然联系的是原因;加害行为和损害后果由偶然联系的是条件。主要原因是对损害结果发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次要原因是对损害结果发生起次要作用的因素。当然,也有将原因区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看法。魏振瀛教授将直接原因界定为损害事实是由行为人的行为直接造成的,或原因和结果有直接联系。相反,间接原因是行为人的行为通过“中介”因素而引起的。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5页。佟柔主编:《民法原理》(修订本),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页。魏振瀛:“构成民事责任条件的因果关系”,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2.刑法中因果关系理论对侵权法的影响侵权法和刑法的关系非常密切,德国和法国的条件说、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均来自刑法理论。普通法中的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判定也存有共同之处。中国刑法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对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探讨。“虽然当时主流的观点是必然因果关系说,但是仍有学者认为,应区分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7页。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7页。改革开放后,刑法学界对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仍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研究。侵权法领域中主要也是在必然因果关系中进行认知。“侵权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的研究仍受刑法上因果关系理论研究的掣肘,而且对前者的研究明显要落后于对后者的研究。”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7页。不过,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与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刑法领域的因果关系判定建立在排除合理怀疑的基础上;侵权法领域的因果关系判定适用盖然性判断。加强对大陆法系侵权法和普通法系侵权法中因果关系的研究和吸纳变得尤为必需,尤其是相当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两分法、折中说。梁慧星教授主张接受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相当因果关系不要求法官对案件超越一般人的知识经验而追求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江平教授主张按照两分法考察因果关系,即分为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张新宝教授主张建立以两分法为基础,采用相当因果关系作为认定的基本标准。王利明教授主张将侵权法独立成编,兼采相当因果关系和两分法。“完善我国侵权因果关系理论需要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一是吸收疫学因果关系理论以完善我国的必然因果关系说;二是吸收盖然因果关系说和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以完善我国因果关系理论只求因果关系联系的确切性而对某些特殊情况下难以认定因果关系之不足。”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27页。梁慧星教授主张接受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相当因果关系不要求法官对案件超越一般人的知识经验而追求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江平教授主张按照两分法考察因果关系,即分为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张新宝教授主张建立以两分法为基础,采用相当因果关系作为认定的基本标准。王利明教授主张将侵权法独立成编,兼采相当因果关系和两分法。刘士国:“论侵权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载《法学研究》1992年版第2期。3.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因果关系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是加害人对受害人损害结果承担责任的法律分析。“通过责任的构成要件理论实现责任的承担,达到填补受害人一方损害乃至一定程度上惩罚加害人一方的效果,此乃侵权责任法的目的之所在。”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在不同的归责领域,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具有不同性。“因果关系作为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之一,无论是在大陆法系民法理论还是在英美法系侵权法理论,均无争议,我国民法学者也无一不赞成其为构成要件。”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111页。在过错责任领域,法国民法上将主观过错和客观行为作为一体考量,形成了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过错的三要件说;德国民法上将主观过错和客观行为区别分析,形成了行为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的四要件说。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都是对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一种认识方法。对此,可综合衡量不同的方面以分析侵权案件的性质和理由。如果符合构成要件,则受害人得到损害赔偿;反之,则相反。“我们研究加害人任何一个具体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行为,都需要利用构成要件的理论,分析加害人的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是否对受害人造成损害、加害行为和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加害人是否在主观上的过错(若该行为属于以过错为归责原则的行为的话)。”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73页。对加害行为、损害后果、因果关系以及过错的要件分析对正确判定侵权责任的承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因果关系就是连接不同要件的核心。倘若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被采纳为构成要件之一,则该行为不具备承担侵权责任的条件。因果关系的重要功能在于确定侵权责任的有无和侵权责任的范围。责任有无的因果关系是确定加害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是对损害后果范围的确认。“大陆法系的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所认定的是因权利受侵害而生的损害,何者应归加害人员赔偿责任的问题。”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都是对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一种认识方法。对此,可综合衡量不同的方面以分析侵权案件的性质和理由。如果符合构成要件,则受害人得到损害赔偿;反之,则相反。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73页。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1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页。(三)中国侵权责任法因果关系理论构建1.中国侵权责任法因果关系研究方式梳理由于政治关系,中国侵权法对因果关系采用苏联侵权法上必然因果关系学说,而该学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点。于是,直接与间接、必然和偶然、主要和次要等哲学术语进入侵权法研究领域。即使哲学上因果关系对侵权法领域因果关系有着一定联系,但是侵权法因果关系的初衷与哲学上因果关系是不同的。随着侵权立法的推进,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的因果关系理论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相当因果关系和因果关系两分法成为主要讨论对象。“这其中既有英美法上的法律因果关系和事实因果关系,也有大陆法系中德国法上的责任成立因果关系和责任范围的因果关系。无论吸收那种观点,学者们开始注意到了因果关系的事实方面和法律方面的差异和不同功能,从而为因果关系判断的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0页。同时,过错要件和因果关系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因果关系和过错要件均是侵权责任构成的独立要件成为主流的观点。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0页。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制定和出台,民法学界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为解决因果关系的困境,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方法,试图一举解决事实上因果关系与法律上因果关系问题。”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页。但是因果关系的构成、因果关系的判定标准以及因果关系的分层理论缺乏相应的关注。如何采纳各国因果关系理论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反思便成为重要的课题。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页。2.中国侵权责任法因果关系的构建尽管对侵权法中的因果关系判定标准不同,但是对因果关系进行有层次地进行分析成为主要的办法。经过比较可发现,德国法上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是通过必要条件和相当原因来进行分析的;而普通法上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的两分却也有着相同的功效。“事实原因与法律原因的区分并不是任意的创设,它之所以在各国司法制度里得到普遍接受,是因为它符合因果关系分析框架的基本要求。”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页。事实原因是对生活世界因果关系的映射和法律原因的前提;法律原因是衡量法律案件中各种质素的重要和加以价值判定。换言之,事实原因是对生活世界的一种经验性的判断,而法律原因是对生活世界中的法律案件进行责任的认定。“侵权法因果关系是行为侵权责任的客观根据,它既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果关系,同时也必须是符合价值判断标准的法律因果关系;而且它是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的统一,前者是侵权法因果关系的基础,后者是侵权法因果关系的本质。”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52页。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页。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52页。从技术上和价值上,对侵权行为进行事实认定和法律认定是可行的方式。“从法律技术的角度而言,在事实层面考察经验世界的因果关系,确认事件的引发人、事件的事实范围;在法律层面考察法律世界受价值观和法律政策制约的因果关系,确认事件的法律范围,进而确认责任人应否以及对哪些损害承担责任,这样的做法不仅在理论上更易于理解,在司法实践中更易于适用,也更易于法律人对特定判决的妥当与否作出评价。”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页。因此,采用因果关系判定两分法应该是一种可以采纳的合理判定方式。张新宝:《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页。(四)事实原因和法律原因的分析1.事实原因事实原因具有客观性。事实原因的出发点在于行为人加害行为的外观表现,而不是包揽一切的因素在内。自然事件所造成的损害一般不作为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研究范畴。倘若自然事件与加害行为相结合,则自然事件与加害行为一并成为判定的因素。事实原因在哲学领域和在侵权法领域都具有相同性。但是,事实原因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法律责任的承担。事实原因也具有必然性。在自然界中,必然性实质上为相对的必然性。中国侵权法对因果关系采用必然因果关系就会导致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单向性联系。“在相当因果关系中,并不要求结果发生地必然性,而强调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而必然因果关系则强调结果发生地必然性,即追求原因和结果之间严格单向、单值的、必然的因果联系。”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69页。事实原因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其中包括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因此,衡量不同原因的作用力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判断,而该种判断往往经由案件的外部表现形态进行发现。借由结果而发现原因应当成为法律思维的重要特性。因此,事实原因与生活中对因果关系的认识方式具有不同之处。刘信平:《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69页。事实原因的判断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法律原因的判断。正确认定事实原因成为判定侵权责任因果关系的前提。在认定事实原因时,应充分考虑事实原因的推定性、客观性、目的性和全面性的顺序。推定性应首先进行判断以便确定事实原因的成立。客观性是加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不以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环保工程设计与施工总承包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健康养生产品代理合作协议
- 2025版户口落户服务及房产交易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写字楼租赁合同样本(含装修限制)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项目合作协议保密协议模板
- 2025年度企业定制化劳务派遣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块石购销助力石材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合同
- 2025房产建筑工程质量保修与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协议
- 2025版商务会议用会议场地灯光调试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跨境电商平台合作服务合同模板
- 公司资质挂靠管理办法
- 厨房6S管理课件
- 私募债发行管理暂行办法
- 2025年全国新高考语文一卷评讲课件(共66张)
- 2025年计算机科学入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 口腔咨询培训课件下载
- 橙色插画风部门纳新活动模板
- 起重作业安全知识考核试题(含答案)
- (高清版)DB53∕T 1400-2025 自然资源管理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
- 2025至2030中国医疗头戴式显示器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提高麻醉后饮食护理知晓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