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显示面板行业研究报告1.顺应趋势,显示材料进入高速发展期1.1
显示技术发展回顾显示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电视、笔记本电脑到平板、手机都离不开显示技术的支撑。显示技术属于光电技
术,即光和电相互转化的技术,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
阶段是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CRT);第二个阶段是平板显示技术,包括等离子显
示(PDP)和液晶显示(LCD);第三个阶段主要为多技术发展阶段,包括了有机
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MiniLED、MicroLED等显示技术。第一阶段:CRT显示时代1897
年,CRT技术诞生。该技术是通过电子束激发屏幕内表面的荧光粉,将电信
号转换成光信号,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CRT技术开始产
业化,被用于早期黑白电视和电脑显示器上显示图像。第二阶段:平板显示时代由于传统的
CRT电视在尺寸上受到限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面板厂商
开始尝试各种技术来实现大尺寸的显示。1964
年,PDP和
LCD技术相继出现,推
动显示技术进入了平板显示时代。1972
年,日本夏普买下美国
RCA公司的
LCD技术,并且在第二年推出了第一款使用了
TN-LCD面板的计算器。1993
年日本富
士通公司推出了
21
英寸彩色
PDP电视机,随后,三菱、松下、三星都开始投入等
离子电视的生产中。2000
年以后,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成熟优化,LCD成为了显示技术的主流。
1995
年
TFT-LCD开始实现商业化生产。2002
年
LCD面板代替了
CRT,在电脑和电视上实现应用。随着
LCD性能指标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逐步下降,PC电脑逐渐转
向
LCD显示技术,在电视领域则出现了
LCD和
PDP两个技术竞争的格局。但由
于
PDP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核心技术被少数几家厂商垄断,PDP最终退出了历史
舞台,LCD成为主流的显示技术。第三阶段:多技术发展,OLED逐渐实现商业化1979
年邓青云科学家发现了
OLED;1997
年日本先锋公司将
OLED技术应用于汽
车音响,意味着
OLED在全球首次实现了商业化生产。随后的
2002
年到
2005
年,
OLED进入成长期,其应用市场扩展到手机、相机、手持游戏机等领域,主要以小
尺寸面板为主。到
2005
年之后,OLED开始走向成熟阶段,逐渐实现商业化。新型显示技术百花齐放。2011
年三星开始研究
QLED技术,2015
年中国家用电器
博览会上
TCL推出全球首款量子点
QLED电视;但目前
QLED还尚未实现真正的
商用。Mini-LED技术在传统
LED背光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具有异性切割特性;
Micro-LED技术将像素点距离从毫米级降低到微米级,2018
年三星展示了首款
146
英寸
Micro-LED显示屏产品。目前
Micro-LED技术尚不成熟,暂时无法进行规模化
生产。目前
LCD、OLED已实现商业化,LCD量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工艺制造相对简单,
是当前市场上大尺寸显示面板主流技术。OLED具有自发光特性,不需要背光源,
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色彩饱和度,是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
显示技术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中小尺寸产品当中。1.2
显示材料梳理LCD技术通过背光源发光,其显示原理是当背光源发出亮度分布均匀的光源时,偏
光片将光线转化成为偏振光,电流通过薄膜晶体管时产生了电场变化,使得液晶分
子发生了转动,改变光线的方向,从而控制了每个像素点的光是否射出;接着利用
偏光片来决定像素的明暗状态。上层玻璃基板与彩色滤光片贴合,使得每个像素点
都包含了红绿蓝三原色,不同颜色的像素呈现出的就是前端的图像。OLED显示技术不需要背光源,具有自主发光的特性。其发光原理是:电子和空穴
分别从负极和正极注入到电子和空穴传输层,并且在发光层中进行复合活化,形成
激发态的分子,由于激发态的分子很不稳定,在短时间内电子会向基态跃迁,并且
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实现了发光。以
TFT-LCD面板制造工艺为例,TFT-LCD面板制作工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阵列
(Array)工艺、成盒(Cell)工艺和模组(Module)工艺。其中阵列工艺属于前
段制程,成盒工艺为中段制程,模组工艺为后段制程。阵列(Array)工艺是制作
TFT-LCD面板最复杂的一道工艺。该工艺是在玻璃
基板上制作出数百万个薄膜晶体管,起到电路开关的作用。薄膜晶体管阵列需
要通过四到五次薄膜沉积和光刻成型制作而成,不同材料和形状的薄膜在玻璃
基板上构成薄膜晶体管阵列和互联线,从而实现
TFT基板的制作。成盒(Cell)工艺是将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精确对合,形成液晶盒的过程。将
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清洗之后,进行取向层涂敷和摩擦取向处理。在一块基板
上滴注适量液晶分子,在另一块基板上涂封边框胶(Sealant),在真空环境中
将两块基板准确压合在一起,并进行封框胶固化处理,形成液晶盒。对于压合
在一起的基板,可以按照所需大小进行切割,从而获得多个液晶盒。模组(Module)工艺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将液晶盒贴合偏光片,构成光学
功能完备的液晶屏;第二步将液晶屏引线外联,并配以外围电路,构成标准的
电路接口;第三步与背光源进行组装,并进行机械加固,由此形成
TFT-LCD面板。从
LCD与
OLED的结构来看,LCD面板从上到下依次是偏光片、彩色滤光片、液
晶、薄膜晶体管、玻璃基板、偏光片和背光模组;OLED面板从上到下依次是偏光
片、彩色滤光片、负极、有机发光材料、正极和玻璃基板。从原材料上,LCD面板
和
OLED面板均需要用到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驱动
IC等材料。此外
LCD面板还需要使用到液晶、背光模组;OLED面板则需要有机发光材料。玻璃基板(GlassSubstrate)是一张表面极其平整的玻璃片,是显示面板的
重要原材料之一。一张
LCD面板需要两张玻璃基板,分别在阵列工艺中作为
底层的玻璃基板和在彩膜工艺中作为彩色滤光片的底板使用。一张
OLED面板
需要一张玻璃基板。面板的分辨率、透光度、厚度、质量、视角等都与玻璃基
板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玻璃基板的质量好坏对于面板来说至关重要。玻璃基
板在
LCD面板成本中占比为
15.2%,在
OLED面板成本中占比为
6%,是面板
重要原材料之一。彩色滤光片(ColorFilter,CF),是面板实现彩色化的关键材料,它包含了红、
绿、蓝三原色。彩色滤光片贴附在玻璃基板之上,必须与面板一对一同样大小
搭配使用,因此很多面板厂商都有其配套的彩色滤光片制造厂。彩色滤光片在
LCD成本中占比为
17.9%。偏光片(Polarizer)是面板关键原材料之一。LCD面板需要两张偏光片,分
别位于液晶面板两侧,通过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来透射或者阻断背光模组
发出的光线,并且调整像素的亮度并且重现颜色,从而呈现出颜色鲜艳的显示
影像,如果没有它,液晶面板就无法显示。而
OLED面板需要用到一张偏光片,
其作用是消除外界环境光的反射。偏光片在
LCD成本中占比为
9.9%。驱动
IC是集成电路芯片装置,通过对透明电极上电位信号的相位、峰值、频
率等进行调整和控制,建立起驱动电场,最终实现面板的信息显示。驱动芯片
在
LCD成本中占比为
10.4%,在
OLED成本占比为
6%,是显示面板重要的原
材料之一。液晶材料是
LCD液晶面板的基础材料,也是其专属原材料,是在特定温度下
具有晶体特性的液体。当光束通过液晶时,液晶本身会排排站立或者扭转呈现
不规则形状,因而阻隔或者使光束顺利通过。任何一种液晶单体都不能直接用
于显示,因此在实际中选用多种单体混合并加入添加剂,调制成混合液晶来满
足液晶显示材料的不同性能要求。液晶材料在
LCD成本中占比为
3.5%。背光模组(BackLight)是
LCD面板专属原材料。由于
LCD是非自发光的显
示装置,因此需求背光模组为其提供充足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够
正常显示影像。背光模组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光学膜等组成,其性能好坏直
接影响了
LCD显示质量。背光模组在
LCD成本中占比为
29.1%,是
LCD面
板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原材料。有机发光材料是
OLED专属的原材料。OLED面板是自主发光,其发光特性主
要依赖于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有机分子处于激发态,
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时间内会跃迁到基态,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而
实现发光。有机材料在
OLED成本中占比为
23%,是
OLED面板成本占比最
大的原材料,也是其最重要的原材料。1.3
显示材料迎发展黄金期面板产能向大陆转移,大陆厂商占比不断提升。面板具有高度标准化这一特点,除
尺寸外,各家面板厂商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属性不强,导致面板产业出现高世代降维
打击低世代产线这一现象。回顾历史,新进入厂商总能依靠投建高世代产线,凭借
技术以及成本优势对老厂商进行打击,因此液晶面板行业的转移速度很快,经历了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大陆这样的产业转移。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自上一轮面板周期的
价格高点(17Q2)起陆续投建多条高世代产线,而在多条
G10.5
代线投产放量冲击下,海外厂商产能被逐步挤占:韩厂较早布局开始向
OLED转型,台厂主要依靠
低世代产线在中小尺寸市场寻找差异化竞争机会,日本厂商则因财务问题逐渐退出
竞争。根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面板厂出货面积份额为
54.7%,其中
京东方和
TCL华星占据
34.3%市场份额,随着
2021
年国产厂商的并购重组等项目
落地,国产厂商份额将进一步提升,形成双龙头竞争格局。LCD面板技术成熟升级放缓,未来短期暂无新产线投产,行业供需趋于稳定,周期
性放缓。现阶段
LCD面板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不同于此前产能转移的是,
现阶段暂未看到有下一个新的产业承载地区出现,而随着韩厂逐步退出,大陆厂商
凭借技术以及成本优势有望不断压缩台企份额,将拥有
LCD面板行业的绝对话语权,
长期格局稳定。IT面板方面,海外厂商老产线占比较大,大陆厂商布局有望重塑行业新格局。目前
全球可生产
IT产品的
a-Si/LGZO产线共计
55
条,行业参与厂商众多且分散,类似
于
TV面板此前格局,其中运营超过
15
年的产线占比达
38%,运营
10
年以上的占
比达
76%,G8
代线及以上占比仅为
27%。相较于大陆面板产线,海外产线老旧面
临自然退出以及竞争退出局面,随着中国大陆厂商加强在
IT领域的布局,将有望挤
占大部分海外厂商份额,重塑
IT面板格局。材料国产替代诉求强烈,迎黄金发展期。材料厂商作为面板产业链上游,相较于海
外厂商目前差距较大。日韩面板产业链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上游材料厂商技术
实力雄厚,占据全球中高端面板市场。近年来,在国家资金以及政策支持下,大陆
面板厂商发展迅速,中游面板厂商如京东方、TCL华星快速赶超海外厂商,成为全
球面板龙头。大陆面板厂商的突破封锁也为大陆面板产业链整体博得发展空间,上
游材料国产替代需求强烈,推动材料厂商技术与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相较于海外厂
商的高成本,国产面板材料厂商在人力成本、物料成本以及运输成本方面均具备优
势,盈利能力出色。我们预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国产面板龙头的带动下,国产
面板产业链将长期受益,未来几年将迎来黄金发展期。2.通用材料:市场规模逐步上升,国产化空间巨大显示材料需求旺盛,市场规模逐步上升。面板产业经过了多年发展,从日本到韩国、
中国台湾再到中国大陆,产业链向东转移趋势明确,大陆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面
板产能集中地,显示材料市场持续扩容。据
CINNOResearch数据,全球平板显示
通用材料总的市场规模接近
3000
亿人民币,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色滤光片、
驱动
IC等材料,其中全球偏光片市场规模约百亿美元;玻璃基板市场规模约
400
亿人民币等。我们预计伴随国内面板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大陆面板制造龙头的带
动,未来几年将会是国产显示材料发展的黄金时期。国产显示材料市场持续扩容,规模效应将逐渐凸显。目前大部分显示材料国产化水
平偏低,市场空间及潜力较大。大陆面板材料厂商在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及发展后,
部分龙头企业具备了较强的发展潜力及竞争力。随着全球面板产业逐步向大陆转移,
国产材料厂商将有望在国产化过程中持续受益。2.1
玻璃基板行业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加速玻璃基板是一块表面极其平整的薄玻璃片,是液晶显示面板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在
面板制作工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LCD面板要求玻璃基板必须是无碱玻璃;而
OLED面板为了实现更高的分辨率、更高的明亮度、更长的使用寿命等特点,其对
于玻璃基板的要求更高。玻璃基板生产工艺可以分成浮法(FloatTechnology)、溢流熔融法(OverflowFusionTechnology)和流孔下引法(SlotDownDraw)。目前只有旭硝子
AGC成功使用浮
法制造
TFT-LCD玻璃基板,主流的生产工艺是溢流熔融法。浮法生产是将熔融的玻璃液传输到液态锡槽中,利用锡和玻璃的密度差,在玻
璃液表面张力和重力作用下自然摊平,再进入冷却室冷却成型,之后再进行研
磨、抛光等。浮法的优势在于产能高、易于玻璃基板面积尺寸的扩大。溢流熔融法是将熔融的玻璃液导入导管中,玻璃液从导管两侧向下溢流而出形
成玻璃基。该方法全程不需要接触任何介质,后续不用进行抛光等处理,是生
产
TFT-LCD玻璃基板的主流方法。但溢流熔融法产能相对较小。流孔下引法是将熔融玻璃液导入到铂合金制成的流孔漏板槽中,在重力作用下
玻璃液流出,再通过滚轮碾压、冷却室固化成型。下引速度及开孔大小来控制
玻璃的厚度,温度分布决定玻璃平整度。流孔下引法必须在垂直方向上进行退
火,这就对熔炉的高度要求较高,投资成本较大。从玻璃基板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尺寸和轻薄化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根据玻璃基
板尺寸大小可将液晶显示面板产线划分为不同的时代,液晶显示面板世代越高,玻
璃基板的尺寸越大,对应的产能面积越大,技术水平要求越高。终端产品大尺寸化
趋势延续,面板生产线也向高世代线发展,玻璃基板面积持续提高,大尺寸化趋势
显著。另外终端产品对于面板的轻薄化要求日益提高,在影响面板厚度的因素中,
玻璃基板的厚度至关重要,一般厚度在
0.1mm到
0.7mm之间,而
8.5
代线玻璃基
板产品厚度已经进入
0.5mm及以下的水平,轻薄化成为玻璃基板的确定趋势。由于面板制作过程中的特殊环境,例如高温高压、酸性中性碱性等环境的变化,要
求玻璃基板需要具备一定的特性,例如对于玻璃表面平整度和杂质含量要求极高。
因此玻璃基板行业存在着较高的进入壁垒,在工艺上需要准确调整温度、流速等参
数,难度大;在装备上,玻璃基板厂商的设备基本上都是自主研发,新进入者难以
买到现成的设备;成品良率的关键技术属于保密核心技术,新进入者难以获取技术。2.1.1
玻璃基板需求增速迅猛,国产替代空间大面板下游需求火热,TV、IT、车载等应用领域拉动需求不断上涨。根据新材料在线,
2019
年全球显示玻璃基板需求量为
5.92
亿平方米,到
2020
年需求将达到
6
亿平
方米,2016
年到
2020
年的
CAGR超过
4.5%。根据
MarketWatch最新数据,2020
年全球LCD玻璃基板市场价值为75.38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达到100.9亿美元,
2021
年到
2026
年的
CAGR为
4.2%。随着面板行业向大陆的转移,大陆面板行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玻璃基板市场也随
之快速发展。根据,2019
年中国玻璃基板市场规模为
203.09
亿元,同比
增长
17.3%,其中电视面板玻璃基板市场规模为
141.54
亿元,占比
69.69%;笔电及其他大尺寸面板玻璃基板市场规模为
38.1
亿元,占比
18.76%;手机及小尺寸面
板玻璃基板市场规模为
23.45
亿元,占比
11.55%。中国玻璃基板需求主要是以
TFT-LCD玻璃基板为主,2019
年
TFT-LCD玻璃基板需求量约为
3.23
亿平方米,
同比增长
24.26%,增速迅猛。2.1.2
市场集中度高,国产化率较低市场集中度高,国内厂商市占率较低。玻璃基板的制作工艺复杂,拥有较高的技术
门槛,核心技术只被少数国家掌握,全球主要的供应商包括美国康宁、日本
AGC、
NEG、德国
SCHOTT、东旭光电等。市场集中度高,CR3
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
85%。
2019
年康宁的市场份额为
47.5%;AGC的市场份额为
22.7%,NEG的市场份额为
17.3%。而国内厂商东旭光电仅拥有
8.1%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低。在高世代线玻璃基板领域,国际厂商占据了主导地位,国产厂商差距较大。在
2019
年
8.5
代线玻璃基板市场上,康宁以
29%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一,其次是
AGC拥有
24%的市场份额,NEG市占率
21%。CR4
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95%。随着世代
线的提高,全球玻璃基板主要厂商都将重点转移到高世代线上,国内厂商正在加速
填补在高世代线领域的差距。在供给端,目前中国从事玻璃基板生产的厂商主要包括东旭光电、彩虹股份、凯盛
科技等,且集中在低世代线,能够生产高世代玻璃基板的厂商较少,大多依赖与国
际巨头的合作。在需求端,根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的数据,中国
2018
年玻璃基板的市场需求量达到2.6亿平方米,其中8.5代线玻璃基板需求量达到2.33
亿平方米,而国产
TFT-LCD玻璃基板年供给量不足
4000
万平方米,到
2020
年我
国
TFT-LCD玻璃基板需求量占全球的
49.6%。随着面板产业向大陆的转移,玻璃
基板需求旺盛,国产供给严重不足。打破国外高世代玻璃基板垄断,国产化进程加速。2019
年
6
月份,中国首个
8.5
代
TFT-LCD玻璃基板生产线成功点火,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实现
8.5
代
TFT-LCD超
薄浮法玻璃基板国产化。目前彩虹股份
8.5
代溢流法的玻璃基板产品开始向客户进
行供货,2021
年
2
月第二条
8.5
代线基板玻璃产线在合肥点火投产。随着大陆在面
板产业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以及国产厂商不断的技术突破,玻璃基板国产化提速,市
场空间巨大。国内厂商成本优势显著,国产替代是必然。相比于国外厂商,国内玻璃基板厂商具
有显著的成本优势:第一是生产成本低,国内的人工成本、燃动力成本相比国外便
宜;第二是运输成本低,国内厂商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就近配套降低了运输风险,
也降低了运输成本;第三是国内对于面板产业链的支持力度大,厂商可以获得一定
的政府补助。因此国产玻璃基板价格会显著低于进口的玻璃基板。对下游面板厂商
来说,使用国产材料使其成本更加可控,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因此在面
板产能向大陆集中趋势明确的背景下,材料国产替代是大势所趋。2.2
超宽幅偏光片需求旺盛,国产替代全面加速偏光片是显示面板的关键原材料之一。偏光片可以控制特定光束的方向,自然光在
通过偏光片时,与偏光片透过轴垂直的光将被吸收无法通过,从而只留下与偏光片
透过轴平行的光线,形成明暗对比,达到画面显示的功能。在
LCD面板中需要用到两张偏光片,下偏光片将背光源发出的光束转换为偏振光,
上偏光片对偏振光进行解析,产生明暗对比,从而实现画面的显示。液晶显示必须
依靠偏振光,少了任何一张偏光片,液晶显示都无法显示成像。而在
OLED面板中
需要用到一张偏光片,用来消除外界环境的反射光,保证显示的对比度足够高。偏光片主要是由
PVA膜、TAC膜、保护膜、离型膜和压敏胶等复合制成,其中起
偏振作用的核心膜材是
PVA膜,该材料决定了偏光片的偏光性能、透光度、偏振度、
色调等关键光学指标。PVA膜经过染色后吸附具有二向吸收功能的碘分子,通过拉
伸使得碘分子在
PVA膜上有序排列,形成具有均匀二向吸收功能的偏光膜
,其透
过轴与拉伸的方向垂直。TAC膜是偏光片另一重要原材料,占偏光片总成本的
54%。TAC膜充当
PVA膜的
支撑体,保证了
PVA膜的延伸不会回缩,另外
TAC膜还具有优异的耐紫外线、耐
酸碱特性,保护
PVA膜不受到水汽、紫外线等外界环境因素损害。PSA(压敏胶)
是偏光片贴合在
LCD面板上的胶材,决定了偏光片的粘着性能以及贴片加工性能。偏光片按照
PVA膜的拉伸工艺可以分为干法拉伸和湿法拉伸两大类。干法拉伸工
艺是对
PVA膜先进行拉伸,后进行染色、固色、复合、干燥等工艺;而湿法拉伸是
将
PVA膜先进行染色,在溶液中进行拉伸、固色、复合、干燥等工艺。目前偏光片
厂商主要是以湿法拉伸技术为主。按照
PVA膜染色的成分不同,可以分为碘系偏光片和染料系偏光片。碘系偏光片
中
PVA膜吸附的是碘分子,具有较好的偏振度和透过率,但由于碘分子在高温环境
下容易挥发,其耐久度不足。而染料系偏光片中
PVA膜吸附的是二向吸收有机染料,
可以较好地解决耐久性问题,但是染料的浓度较高,其透过率降低。目前市场主要
是以碘系偏光片为主。偏光片的主流生产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段工艺,其中前段工艺是偏光片
生产的核心环节。前段工艺包括对
TAC膜的清洗和
PVA膜的延伸及复合。将
TAC膜进行碱液处理,清洗之后烘干收卷,降低
TAV膜的接触角。PVA膜的延伸和复合是将
PVA膜浸入染色槽,吸附二向吸收的碘分子,再进行拉伸取向,烘干后与
TAC膜复合在一起,得到偏光膜。中段工艺是涂布压敏胶与复合离型膜等其他膜材的制
程。后段工艺是将固化好的偏光片按照需要的尺寸大小进行裁剪、磨边、清洁、检
验及包装。偏光片盈利能力好,同时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从液晶面板行业毛利率的“微笑曲
线”来看,偏光片处于面板行业上游,且其毛利率较高,大约为
40%,具有较好的
盈利能力。但同时偏光片的行业壁垒较高,主要包括技术壁垒、客户壁垒。偏光片
生产涉及的专业多、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同时偏光片需要满足各项光学指标,
生产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因此生产线工艺技术完善是需要多
年的技术经验积累的。国内偏光片企业起步晚,且自主研发的周期长,在技术储备、
工艺完善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偏光片是面板生产的关键原材料之一,其质
量好坏直接影响到面板的性能与质量,因此下游面板厂商对于产品认证的周期长、
门槛高,一经确认一般不会轻易更换,对于新进入的企业来说客户壁垒较高。2.2.1
面板产能转移带动偏光片需求,超宽幅产线需求旺盛下游终端应用需求旺盛。下游终端市场需求旺盛,TV、IT、车载等需求火热,面板
需求持续增长。根据
AVCRevo数据,2020
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量为
2.72
亿片,
同比下降
5.4%;出货面积为
1.69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3.6%。根据群智咨询,2020
年全球显示器面板出货量为
1.6
亿片,同比增长
17%,预计
2021
年显示器面板出
货量将达到
1.73
亿片。根据
Omdia的数据,2020
年笔记本电脑面板出货量同比增
长
27%,预计
2021
年出货量将达到
2.29
亿台,同比增长
7%;2020
年平板电脑
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
16.45%。预计未来两年下游终端市场需求将保持高景气度。面板大尺寸化趋势拉动超宽幅产线需求增长。从下游应用来看,大尺寸化成为明确
的发展趋势,LCDTV产品平均尺寸增长成为面板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随着
10.5
代线产能的释放,大尺寸面板需求快速增长,对应的偏光片市场需求将会快速增长。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年尺寸增长
1-2
寸,带来的面积增长在
5%-8%。不同宽幅的偏
光片产线,切割不同尺寸时的效率不同。偏光片产线主要有
1.5m、2m、2.3m、2.5m等幅宽,从整体上看,宽幅越大的偏光片产线,能够适应的产品切割尺寸结构越多,
切割效率更高,更加能够适应大尺寸化趋势。迎面板产能转移发展机遇,偏光片国产化配套需求旺盛。随着大陆高世代线的陆续
投产,全球液晶面板产能逐渐向大陆转移,中国面板市场在全球液晶市场中占比接
近七成,成为全球第一大面板产业集中地,面板需求旺盛。根据
AVC的数据,2019
年全球偏光片市场出货面积约为
5.4
亿平方米,其中大尺寸偏光片出货面积约为
4.99
亿平方米,占总出货面积的
92.41%,大尺寸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偏光片市场。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9
年全球偏光片市场规模为
121.35
亿美元,国内
偏光片市场规模为
251.73
亿元,增速较快。我们预计
2025
全球偏光片市场规模将
达到
171
亿美元,超
1100
亿人民币。面板产能的转移为偏光片本土化带来了发展
机遇,推动偏光片国产化。国内偏光片需求测算:满产情况下国内偏光片需求将达到
4.40
亿平方米。对国内
目前
LCD产线和
OLED产线的产能进行统计,并测算其偏光片需求。LCD面板需
求两张偏光片,OLED面板需要一张偏光片,不考虑损耗,LCD与偏光片的面积比
约为
1:2,OLED与偏光片的面积比约为
1:1。将所有产线考虑在内,满产情况下国
内
LCD面板对应的偏光片需求为
4.08
亿平方米/年,OLED面板对应的偏光片需求
为每年
0.32
亿平方米,总需求达到
4.40
亿平方米/年。2.2.2
国内产能迅速扩张,国产化全面加速偏光片的技术门槛高,市场集中度高,日韩企业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全球市场主
要参与有
LG化学、住友化学、日东电工、三星
SDI等日韩厂商,2019
年
LG化学
市占率为
24%,全球第一;其次是住友化学,市占率为
23%。CR4
的市场占有率
为
79%,市场集中度高。中国台湾的偏光片厂商主要有诚美材料和明基材料,大陆
厂商主要有三利谱和盛波光电,2019
年盛波光电的市场份额为
4%,国内厂商市场
份额占比低。中国偏光片企业起步晚,尚处于追赶阶段。国内偏光片产业的发展是从
1997
年盛
波光电引进一条偏光片生产线开始,1999
年盛波光电生产出第一张国产偏光片,打
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随后大陆企业相继生产
TN/STN-LCD用偏光片,TN/STN-LCD用偏光片产业得以快速发展。2010
年国内企业开始生产中小尺寸
TFT-LCD用偏光
片,2011
年三利谱和盛波光电先后投产了
1490mm宽幅生产线,生产大尺寸
TFT-LCD用偏光片,填补了国内空白。在
TFT-LCD用偏光片领域,目前大陆企业
具备全工序规模生产能力的主要是三利谱、杉杉股份(收购
LG偏光片业务)以及
盛波光电。上游基膜进口依赖严重。偏光片的上游是基膜等光学材料,其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是
TAC膜和
PVA膜,这也是偏光片生产的关键原材料。TAC膜和
PVA膜主要依赖进
口,其技术和产品主要被日本企业掌握。PVA膜主要供应商为日本可乐丽,占据了
全球
80%左右的市场份额。富士胶片和柯尼卡美能达占据了
TAC膜绝大部分市场,
富士胶片市占率约为
53%,柯尼卡美能达占据
20%的市场份额。国内企业对于基膜
的进口依赖程度高,少数基膜实现国产化,但只适用于低端产品且产量低。皖维高
新是国内唯一一家生产、销售、研发
PVA膜的企业,其产品主要应用在
TN/STN-LCD上,在
TFT级
PVA膜生产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正在着手产能扩张;东氟塑
料在成都投资建设
TAC膜生产线,产能
1
亿平方米,2017
年实现量产,打破国外
垄断。国内偏光片供给测算:大陆已有偏光片产能仅为
3.31
亿平方米。从大陆已有的偏
光片厂商来看,主要包括盛波光电、三利谱等国内厂商,还包括
LG化学、住友化
学、日东电工、三星
SDI等厂商在大陆的分公司或者合资厂,大陆已有偏光片产能
总计约为
3.31
亿平方米,在建产能约为
0.62
亿平方米,其中盛波光电和三利谱现
有产能约为
0.54
亿平方米,占全部产能的
16.33%;杉杉股份收购的
LG化学现有
产线的产能约为
1.63
亿平方米。从产线幅宽上看,大陆本土厂商的产线集中在
1490mm及以下,三利谱和盛波光电的
2500mm超宽幅偏光片产线仍处于建设或
者规划中,国产化水平低。国产偏光片产能严重不足,供需缺口巨大。受益于下游面板的快速发展,偏光片需
求量在稳步上升。国内有多条高世代
LCD产线和
OLED产线相继投产,产能逐步
释放。相比于偏光片市场约4.5
亿平方米的需求,国内现有产能仅为3.31亿平方米,
偏光片市场还存在很大的供需缺口,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日韩偏光片产能逐步退出,国产化全面加速。随着面板行业逐渐向大陆转移,带动
上游产业链集聚,日韩企业逐渐退出大陆偏光片市场。2019
年
10
月住友化学发布
公司战略,计划停止一部分偏光片产线的运营,专注于发展高端偏光片。2020
年
6
月,杉杉股份发布公告称拟收购
LG化学旗下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
LCD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LG化学将在中国境内成立持股公司来控制标的
LCD偏光
片业务和相关资产,杉杉股份将出资
7.7
亿美元控股
70%,LG化学持有剩余
30%
的股权。目前大陆资产已完成交割,杉杉股份有望维持
LG化学在偏光片的领先地
位,偏光片国产化水平有望快速提升。2.2.3
国内偏光片企业产能持续扩张,有望实现快速增长三利谱产能快速扩张。2020
年偏光片实际产量为
1915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
30.81%;偏光片业务实现营收
19.02
亿元,同比增长
31.32%。三利谱目前共有
5
条产线投产,深圳
1
号产线是
1330mm的中后工序生产线,而其余
4
条是全制程生
产线。其中莆田
650mm生产线产品类型是黑白偏光片,年产能为
120
万平方米;
光明
1490mm产线主要生产手机用偏光片,年产能为
600
万平方米;合肥两条产
线均生产平板和
TV用偏光片,年产能为
1600
万平方米。龙岗
6
号产线为
1490mm产线,主要用于生产小尺寸偏光片,设计产能为
1000
万平方米/年,预计
2021
年
上半年投产,该产线投产后三利谱预计年产能为
3200
万平方米。此外,合肥
2500mm超宽幅产线正在规划中,设计产能达到
3000
万平方米;莆田二期产线用
于生产车载显示偏光片,目前正在进行厂房建设,预计
2022
年投产。未来两年有
大量产能释放,三利谱有望实现快速增长。积极布局
AMOLED领域。除了在主要的大尺寸
TV、车载、笔记本电脑用偏光片进
行了性能的提升,三利谱还积极布局
AMOLED用偏光片。2019
年开始投入研发应
用柔性
AMOLED显示屏的
95
微米超薄型双液晶补偿
AMOLED偏光片,目前已经
研发成功,进入客户验证阶段;2020
年开发了具有更优一体黑效果的
115
微米
AMOLED偏光片,并推进了其在手环等应用的量产;更薄型的
AMOLED偏光片项
目仍在持续开展。2.3
全球显示驱动
IC产能紧张,国产替代迎发展机遇显示驱动
IC是显示屏成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驱动显示器、控制驱动电流
等重要功能。LCD显示驱动芯片可以接受来自于主板发送的信息,并且将这些信息
通过模拟数字处理和算法处理形成指令,再通过控制输出电压来对液晶分子的偏转
角度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控制屏幕显示效果的目的;而
OLED显示驱动芯片则是通
过向
OLED背后的薄膜晶体管发送特定指令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发光单位的控制。显示驱动
IC的制造工艺为:芯片设计公司按照客户需求进行芯片设计,形成电路布
图,然后交由晶圆代工厂,晶圆经过光刻、可是等工艺流程的多次循环,并经过离
子注入、退火、扩散、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机械研磨等工艺流程,
最终在晶圆上实现特定的集成电路结构。完成后的晶圆送往封装测试厂商进行封装
测试,测试合格之后,芯片至此完成制造。2.3.1
终端应用需求旺盛拉动驱动
IC需求增长下游终端应用需求旺盛,显示驱动
IC需求增长迅速。2020
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
下,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成为了明确的趋势,IT面板需求旺盛,车载等小屏应用领
域也成为新兴增长点带动了需求发展。2020
年显示驱动芯片总需求量呈现两位数同
比增长。根据
Omdia的数据,2020
年全球显示驱动芯片的总需求为
80.72
亿颗,
大尺寸显示驱动芯片需求占总需求的
70%,其中液晶电视面板所需的显示驱动芯片
最多,占大尺寸总需求的
40%以上。在中小尺寸面板显示驱动芯片市场,智能手机
市场需求占比最大。由于疫情尚未明朗,预计
2021
年
IT面板需求持续增长,同时
叠加高分辨率在电视面板的渗透率提高,2021
年显示驱动芯片市场总需求预计将增
长到
84
亿颗。2.3.2
进口依赖程度高,国产化率约为
5%中国台湾及韩国的驱动芯片公司占据市场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根据
Omdia的数据,
2020
年大尺寸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企业依次是联咏、奇景光电、
SiliconWorks、三星和瑞鼎科技,市占率分别为
24.1%、14.2%、14.2%、14.2%
和
9.1%,CR5
的市场份额为
78.5%,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在
LCD智能手机
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上,中国台湾企业占据主导地位,2020
年占据市场将近
80%的份额,
其中联咏市占率为
26%,排名第一;奕力科技的市占率为
24%,排名第二。而在
AMOLED智能手机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上,韩国企业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其中
SamsungLSI占据了
52%的市场份额,Magnachip占据了
24%的市场份额。中国进口依赖程度高,国产化率仅为
5%左右。中国显示驱动芯片进口依赖较高,
中国大陆显示面板企业每年对高端显示芯片的采购金额超过
300
亿元,其中超过
95%
来自于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根据
Omdia的数据,在大尺寸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上,市场份额在全球前十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国台湾企业和韩国企业,仅有两家为大陆企业,
其中集创北方的市占率为
3.2%,北京奕斯伟科技的市占率为
2%,两家仅占
5.2%
的市场份额。随着面板供应结构的改变,中国大陆企业市场份额在不断上升。在大尺寸显示驱动
芯片市场上,集创北方和奕斯伟科技发展迅速,奕斯伟在
2020
年第四季度成为了
京东方最大的电视显示驱动芯片供应商;集创北方在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等面
板厂的份额也一直在增加,二者在
2020
年的市占率均排名全球前十。此外,在智
能手机显示驱动芯片市场上,云英谷科技
2020
年实现了
1%的市占率,中颖电子实
现技术突破,实现
AMOLED驱动
IC量产,集创北方在
2020
年
11
月开始为小米量产
TDDI,2021
年起
TDDI的出货量将有望大幅增加。根据
CINNOResearch数据,
2020
年全球
DDIC晶圆产能供给中,中国台湾地区产能份额约为
61%,中国大陆
约为
13%,未来随着合肥晶合、中芯产能的扩张,预计
2021
年中国台湾地区产能
份额略降到
56%,中国大陆产能份额增至
20%,中国大陆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3.3
供给持续受限,成为制约面板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芯片代工产能紧张,LDDI供给受限。半导体行业的投资更多聚焦于更大的晶圆生
产线,新投资的晶圆厂都是
12
寸或者是更精细的制程。全球
8
寸晶圆厂的产能相
对固定,产能扩张的可能性很低。在面板需求强劲的情况下,2020
年下半年显示驱
动
IC开始出现吃紧状态。随着
5G以及
IoT的发展,电源管理芯片(PMIC)、CMOS图像传感器(CIS)等需求保持强势增长态势。在产能有限的情况下,晶圆厂开始
筛选订单和调整产品组合,转向生产
PMIC、CIS等高毛利率的产品。显示驱动
IC产能受到排挤,供货缺口达
15%-20%。预计驱动
IC供不应求局面将持续,成为制约面板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主要代
工厂的策略来看,台积电
8
英寸产能逐步转向高毛利产品,中芯、华虹继续提升
DDIC相关产能,三星、海力士将收紧
DDIC产能。产能排挤使得
LDDI的供需比从
2019
年的
3.3%下降到
2020
年的
1.7%,呈现出供给紧缩态势。TrendForce预计
2021
年
LDDI供需比将会降到
1.1%,而且前三季难以缓解供给紧缩的状况。我们
认为驱动
IC长时间处于供货短缺状态,或已成为制约下游面板发展的关键材料之一。为了缓解
8
寸晶圆紧缺的状况,驱动芯片公司开始尝试将部分大尺寸显示驱动芯片
转移到
12
寸晶圆厂进行生产。同时由于台积电、联电、力积电等海外代工厂的产
能已经被客户预订一空,本土晶圆代工厂迎来了发展机遇。中芯国际、华虹等积极
布局,提升
DDIC的相关产能,集创北方、中颖电子等也在全面布局,拉动驱动芯
片国产化发展。3.LCD:液晶材料和背光模组市场需求广泛在
LCD面板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两种独有的材料,液晶材料及背光模组材料。随着面
板产能向大陆的集中,液晶材料和背光模组需求量稳步增长,中国大陆已成为液晶
材料耗用量全球占比最大的地区,2020
年液晶材料耗用量占比约为
56%。国内主
力混晶厂商包括诚志永华、和成显示和八亿时空,2020
年液晶材料国产化份额约为
60%,国产化进展顺利。背光模组国产化程度较高,更上游光学基膜国产化还需努
力。3.1
面板产业转移带来大量需求,混合液晶材料国产化进程加快液晶材料是液晶面板的基础材料,是液晶面板上下玻璃基板之间的半透明介质材料。
其工作原理是液晶分子在正常情况下有序排列,受到电场作用后发生扭曲。薄膜晶
体管更改子像素范围内的电压,使得液晶分子受到的电压大小不同从而发生扭曲的
程度不同,自然光在通过液晶层时每个子像素振动方向不一样,透过第二层偏光片
的光量不同,从而完成对于亮度的调节,在液晶面板上显示出各种画面。混合液晶材料主要分为
TN型、STN型、TFT型三大类。液晶材料一方面随着液晶
显示模式的发展而改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液晶显示模式的发展。从低端
TN型液
晶材料到
STN型液晶材料,到目前高端的
TFT型液晶材料。TFT-LCD显示技术对
于混合液晶材料的粘度、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晶材料在制作过程中有三个主要环节,第一步是将基础化工原料合成制备液晶中
间体;第二步由液晶中间体化学合成普通级别的液晶单体,经过纯化升级为电子级
别的液晶单体;第三步再将这些电子级别的液晶单体以不同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达到
均匀稳定的液晶形态形成混合液晶。液晶材料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纯化和混配工艺,
以及下游定制化产品导致配方组合差异大,都凸显了液晶材料生产的技术难点,行
业技术壁垒高。液晶材料品质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液晶面板的性能。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LCD面板对于响应速度、对比度、可视角度、透过率等关键指标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液晶材料的电稳定性、光稳定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因此液晶材料性能及其品质直接影响到
LCD面板整体的显示性能。3.1.1
面板产能转移,液晶材料需求快速增长大陆厂商崛起,面板产线东移趋势显著。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企业的迅速发展,
平板显示行业呈现出向大陆转移的趋势,2019
年大陆液晶面板产能达到全球产能的
53%,,2021
年国内
LCD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达到全球产能的
60%以上。面板产
能的迅速扩张带动了液晶材料需求持续增长。根据
IHS数据,2019
年国内混晶需
求为
410
吨,预计
2020
年需求为
510
吨,2021
年需求为
590
吨。中国大陆为液晶材料耗用量最大的地区。根据
CINNOResearch数据,2020
年中
国大陆液晶材料耗用量全球占比为
56%,中国台湾占比约
24%,韩国和日本占比约
20%。目前大陆还有
4
条
LCD高世代产线处于产能爬坡阶段,未来随着产能陆续
释放,且考虑到韩国三星显示
SDC与乐金显示
LGD逐步关闭其
LCD产线,到
2023
年中国大陆地区液晶材料耗用量全球占比将达到
70%左右。国内液晶材料需求测算:国内液晶材料年需求量超
700
吨。我们对国内目前在建及
已建的主要
LCD产线产能进行了统计,用基板面积来测算其产能面积,得到总产能
约为
2.04
亿平方米。目前大陆共有
15
条
8.5/8.6
代线,5
条
10.5/11
代线,按照每
条
10.5
代线或
11
代线年液晶材料需求量超过
50
吨,每条
8.5
代线年液晶材料的需
求量超过
30
吨粗略计算,现有产线满产将带动国内液晶材料需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发电用蒸汽机锅炉非陆地车辆用产品供应链分析
- 投标报价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许洛平)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英语试题 含解析
- 舞台灯光调节器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区块链社交网络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医学研究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网络摄像机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药用蛋白胨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动作识别传感器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在线数据存储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钱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 金融业的数据隐私保护与合规问题分析
- 巧借数学课堂实施情智教学
- 销售应急预案
- 设备到货现场验收单
- 2023年新闻记者资格证及新闻写作相关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共400题)
- 部编版七年级上《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训练及答案
- GB/T 2404-2023氯苯
- 管道工程施工技术培训150张课件
- 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3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