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八项护理操作并发症应对处理方案汇总10-27-30_第1页
中医十八项护理操作并发症应对处理方案汇总10-27-30_第2页
中医十八项护理操作并发症应对处理方案汇总10-27-30_第3页
中医十八项护理操作并发症应对处理方案汇总10-27-30_第4页
中医十八项护理操作并发症应对处理方案汇总10-27-3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十八项护理操作并发症应对处理方案汇总一、拔罐法的并发症及处理二、耳穴压豆的并发症及处理三、隔物灸的并发症和处理四、麦粒灸的并发症及处理五、刮痧的并发症及处理六、经穴推拿的并发症的处理七、蜡疗技术的并发症及处理八、悬灸的并发症及处理九、湿热敷的并发症和处理十、涂药法的并发症及处理十一、冷敷法的并发症及处理十二、穴位贴敷的并发症和处理十三、穴位注射的并发症及处理十四、中药灌肠的并发症及处理十五、中药离子导入的并发症的处理十六、中药泡洗的并发症及处理十六、中药热熨敷的并发症的处理十八、中药熏蒸的并发症及处理(一)拔罐法的并发症及处理一、晕罐1、原因: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过敏体质、心情紧张。②刺激过强。③环境喧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空气混浊。2、临床表现患者有不适感,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细数等症状。3、预防处理①治疗前向患者解释拔罐的目的、方法、作用和相关注意事项。②患者有晕罐征兆时,应及时取下罐具,并令患者取头低脚高体位平卧。③轻者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严重者可让患者平卧,保暖并饮热水或糖水,还可揉内关、合谷、太阳、足三里等穴,遵医嘱进行处理。二、烫伤及水疱1、原因:①操作手法不熟练。②操作中点燃后乙醇下滴烫伤皮肤。③点燃乙醇棉球后,较长时间停留于灌口及罐内,将火罐烧热烫伤皮肤。④吸拔过久,比较容易出现水疱。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发红,灼热、疼痛不适,甚至出现大小不等水疱。3、预防处理①治疗前解释拔罐目的、方法、作用、治疗时间等。②拔罐时操作熟练,动作要稳、准、快。③在留罐期间加强巡视,随时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④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辅料。⑤如发生烫伤轻者局部涂烧伤湿润膏,重者按烧伤治疗。一、皮肤感染1、原因:(二)耳穴压豆的并发症及处理①夏天出汗或胶布被水打湿。②贴压耳穴过多,时间过长。2、临床表现:伤者耳廓皮肤有红肿热痛等表现。3、预防处理:①夏天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建议3天更换一次,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②伤者耳廓皮肤炎症或冻不宜采用。③耳压时,耳穴一次不宜按压,选用太多,一般以3-8个为宜。④贴压后患者自行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二、胶布过敏1、原因:对胶布过敏。2、临床表现:耳廓皮肤有红,肿,发痒等不适。3、预防处理:①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粘贴纸代之。②发现耳部红肿、痒感等过敏现象,立即取下胶布,用生理盐水清洁耳廓部位皮肤,过敏严重者,可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三、患者压贴期间疼痛较甚1、原因:①胶布贴压过紧。②耳部皮肤疾患。2、临床表现:患者主诉耳部贴压部位疼痛不适。3、预防处理:①压贴后疼痛较甚,一般只要局部稍放松一下胶布或移动位置即可。②贴压胶布前认真检查皮肤,如有皮肤疾患的不宜采用。四、磁珠过敏1、原因:磁珠大小、磁场强度不合适。2、临床表现:患者在行磁疗时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局部灼热或刺痒等不适。3、预防处理:①选取大小、磁场强度合适的磁珠。②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将磁体取下,症状即可消失。五、其他1、原因:1粘贴脱落,落入耳道。②按压耳穴,出现心律失常等急性发作。2、临床表现:患者出现耳部疼痛、胶布数量减少或因结石产生的绞痛、心律失常发作等表现。3、预防处理:①贴压耳穴应注意防水,以免脱落,观察病人反映,确认粘贴数量,发现粘贴数量减少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及时处理。②夏天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建议3天更换一次,以防胶布潮湿。③贴压胶布前彻底清洁耳部皮肤,待干后再粘贴胶布。④出现急性发作的症状,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一、烫伤1.原因:(三)隔物灸的并发症和处理①未及时询问患者感受和皮肤情况。②艾灰脱落。③患者皮肤感觉迟钝。2.临床表现:患者皮肤发红、出现水泡或破溃。3.预防处理:①施灸前,详细评估患者对热的敏感程度。②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并查看皮肤,如感觉温度过热更换隔物和艾炷。③及时清理艾灰,以免艾灰脱落造成烫伤。③如皮肤出现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过大通知医生,按医嘱进行处理。二、皮肤过敏1.原因:①患者对隔物或药物过敏。②施灸前,未详细询问过敏史。2.临床表现:施灸部位皮肤皮肤有红肿,痒感或红疹等过敏现象。3.预防处理:①施灸前评估患者的体质及皮肤情况。②根据隔物性质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有过敏史者禁止施灸。③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患者平卧休息,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应用抗过敏药物。三、晕灸1、原因:①体质原因,如体质虚弱、过于紧张、疲劳或过敏体质。②穴位刺激过强。③体位原因,正坐位或直立位施灸时易发生晕灸。④环境因素,如气压过低、季节闷热,空气浑浊、声大嘈杂等。2、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湿冷或伴有瞬间意识丧失。3、预防处理①施灸前,应详细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②施灸前,协助患者摆好正确的体位,体位舒适且稳定。③施灸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防止晕灸。如发生晕灸,立即停灸,使患者呈头低足高平卧位,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并注意保暖,吸氧,必要时点按患者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四、灸疮脓液、渗血1、原因:①瘢痕灸者,局部有感染。②灸法操作不当。③皮肤愈合较差。2、临床表现:瘢痕灸者,脓液成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3、预防处理:①在瘢痕灸施灸前,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和协作。②施灸时,正确进行操作,对皮肤感觉迟钝患者,防止发生烫伤。③瘢痕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疮面局部勿用手搔抓,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及发物,以保护痂皮。④出现黄绿色脓液或有渗血现象时,应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一、烫伤1、原因:①患者皮肤感觉迟钝。②施灸时间过长。③施灸火力过猛。(四)麦粒灸的并发症及处理④艾灰脱落,造成皮肤灼伤。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感疼痛、皮肤发红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等。3、预防处理:①操作前,正确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谨慎控制麦粒灸的烧灼强度,避免过度灼伤。②操作过程中,控制施灸时间,避免火力过猛。随时弹去艾灰,避免烫伤。③发生烫伤后,立即停止施灸。对局部皮肤实行降温处理,用凉毛巾或流动水冲洗,不可用酱油或牙膏涂抹。可局部涂湿润烧伤膏等药膏。如出现水疱,面积较小,可自行吸收;烫伤面积较大时,立即去专科医院就诊。二、晕灸4、原因:①体质原因,如体质虚弱、过于紧张、疲劳或过敏体质。②穴位刺激过强。③体位原因,正坐位或直立位施灸时易发生晕灸。④环境因素,如气压过低、季节闷热,空气浑浊、声大嘈杂等。5、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湿冷或伴有瞬间意识丧失。6、预防处理①施灸前,应详细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②施灸前,协助患者摆好正确的体位,体位舒适且稳定。③施灸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防止晕灸。如发生晕灸,立即停灸,使患者呈头低足高平卧位,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并注意保暖,吸氧,必要时点按患者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三、瘢痕1、原因:①实施化脓灸。②施灸时灼法较重或烫伤,留下瘢痕。2、临床表现:表浅性瘢痕皮肤表面粗糙或有色素变化;增生性瘢痕皮肤表面明显高于周围皮肤,局部增厚变硬。3、预防处理①选择化脓灸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详细全面的将化脓灸的作用、灸后遗留瘢痕与患者说明并取得患者同意。②施灸时注意手法,嘱患者不要随意活动肢体,避免引起烫伤。③采用化脓灸时,灸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药膏,1-2日换贴一次;如有脓液,注意将脓液排出,周围皮肤保持清洁,预防感染。四、过敏1、原因:①未详细询问过敏史、既往史。②对艾绒气味敏感。2、临床表现施灸时,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痒痛感或施灸过程中出现咳嗽、流泪、流涕症状。3、预防处理:①施灸前,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和既往史,是否过敏体质。②出现症状时,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患者平卧休息,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应用抗过敏药物。五、灸疮脓液、渗血1、原因:①瘢痕灸者,局部有感染。②灸法操作不当。③皮肤愈合较差。2、临床表现:瘢痕灸者,脓液成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4、预防处理:①在瘢痕灸施灸前,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和协作。②施灸时,正确进行操作,对皮肤感觉迟钝患者,防止发生烫伤。一、皮肤破损1、原因:1刮痧力量过大。2润滑不充分。③未严格评估禁忌证。2、临床表现:(五)刮痧的并发症及处理患者皮肤破溃并伴有疼痛感。3、预防处理:①刮痧前全面、正确评估患者皮肤,符合禁忌证者,禁止刮痧。②刮痧前,充分润滑皮肤,严格按操作规范执行,不得随意操作。③操作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感受。患者感疼痛加剧时,立即停止刮痧。观察局部皮肤是否破溃。④刮痧过程中,随时观察皮肤,如有异常立即停止刮痧。⑤如皮肤破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破溃<2cm,覆盖纱布,自行痊愈。破溃>2cm,可涂皮肤保护剂或生肌膏等,上覆盖纱布,每1-2日换药一次,直至皮肤痊愈。二、晕痧1、原因:1患者空腹。②精神紧张。2、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昏仆倒等现象。3、预防处理:①刮痧前,询问患者是否处于饥饿或过度疲劳状态,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②刮痧前,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③刮痧过程中出现晕痧,立即停止刮痧,使患者呈头低足高平卧位,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并注意保暖,必要时点按患者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穴。一、骨折与脱位1、原因:(六)经穴推拿的并发症的处理①使用暴力、手法生硬、粗暴。②对正常关节活动度认识不清,手法不规范。③没有正确评估患者。2、临床表现:局部有红肿、疼痛及骨折、脱位。3、预防处理:①治疗前,正确评估患者,排除禁忌证,如骨结核、骨肿瘤、血友病等。②手法柔和,正确掌握各种手法要领,适当使用介质,禁止使用暴力。关节运动幅度,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③如发生骨折或脱位,立即停止推拿,肢体制动,请骨科会诊,进行复位固定。如有软组织损伤,可用冰袋冷敷或局部加压包扎或用中药止血剂调成糊状外敷。二、休克与高危截瘫1、原因:①患者在空腹状态、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后立即进行推拿治疗。②初次推拿情绪紧张。③推拿手法长时间刺激或患者对疼痛敏感。④使用不当的手法如旋转的运动关节类手法对颈部进行推拿。2、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尿量减少、甚至模糊甚至昏迷,受伤脊髓横断面以下功能丧失。3、预防处理:①操作前全面评估患者状态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②慎用重手法,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不可使用蛮力、暴力。③发生休克时,立即停止推拿。患者取去枕平卧位,腿部抬高30º,注意保暖,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掐按人中穴、十宣穴。建立静脉通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急请会诊。④脊柱部位宜采用轻手法,慎用扳法,避免大幅度旋转,出现脊髓休克损伤,立即就医治疗。三、神经损伤1、原因:手法不当或使用暴力拉压手法导致损伤。2、临床表现:神经损伤出现相应肢体疼痛、麻木、活动受限或功能感觉消失等症状。3、预防处理:①应提高手法的技巧性和准确性,不要过度侧伸旋转,以免引起神经损伤。②发生神经损伤后,立即停止推拿,患者卧床休息,便于神经功能的恢复。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1口服,每日三次。四、肌肉韧带损伤:1、原因:操作者经验不足,用力过猛或粗暴。2、临床表现:出现肌肉挫伤、肌肉血中、皮下血肿及韧带损伤等症状。3、预防处理:①操作者动作适当正确手法。②用力要均匀柔和、禁用暴力。一、烫伤1、原因:①蜡液温度过高。(七)蜡疗技术的并发症及处理②治疗区域皮肤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发红,灼热、疼痛不适,甚至出现大小不等水泡。3、预防及处理①治疗前向患者解释目的、作用、温度和相关注意事项。②治疗前测试好温度,对皮肤感觉障碍、末梢神经损伤、老年患者蜡疗中随时听取患者对温度的感受,观察皮肤颜色变化,防止出现水泡和烫伤。③若出现烫伤,可局部先用软冰袋冷敷,降低烫伤程度,然后涂上烫伤膏。有水泡者,小水泡自行吸收,大水泡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覆盖75%乙醇纱布,每日更换。二、皮肤过敏1、原因患者机体属于过敏体质。2、临床表现①皮肤发红、瘙痒、过敏。3、预防处理:①蜡疗前评估患者体质及蜡疗处皮肤情况。②蜡疗前评估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治疗中准确掌握蜡温,涂布均匀,待蜡充分凝固后方可敷上,蜡袋法防止蜡液流出。③出现过敏现象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嘱患者勿刺激皮肤。三、外伤1、原因:石蜡有润滑作用,蜡屑未及时清理致患者摔伤。2、临床表现:摔伤部位疼痛、红肿,严重者导致骨折等症状。3、预防处理:①蜡屑及时清理。②发生跌倒、摔伤,及时对症处理。四、烧焦1、原因:石蜡加热过度。2、临床表现:石蜡烧焦后产生的异味导致呛咳、呼吸困难甚至诱发哮喘等。3、预防处理:①控制好煮蜡时间。②出现烧焦,立即停止煮蜡,并通风换气驱散异味,疏散患者或周围的人,等异味消失或变淡再回病房。一、烫伤1、原因:①施灸时间过长。(八)悬灸的并发症及处理②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2、临床表现:施灸处皮肤发红,出现或大或小水泡,伴疼痛症状。3、预防处理:①施灸期间注意操作时间,随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有不适停止操作查明原因及时处理。②对于昏迷、局部知觉迟钝或知觉消失的患者,尤其是老人、小儿注意勿施灸过量,引起灼伤。③及时弹去艾灰避免烫伤。④水泡比较小,可以不用处理,让其自行痊愈;水泡比较大,可以用无菌注射器抽吸里面液体,外涂烫伤膏后包扎即可,按时换药。二、晕灸1、原因:①体质原因: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饥饿、疲劳,特别是过敏体质,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②刺激原因: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灸。③体位原因:正坐位或直立施灸时易发生晕灸。④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灸。2、临床表现:①先兆期:头部、上腹部或全身不适,眼花,耳鸣,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②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数可伴惊厥发作。③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睡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晕灸多发生于施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患者施灸后数分钟乃至更长时间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灸,应特别注意。3、预防处理:①心理预防法:施灸前,向患者详细解释说明,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②生理预防法:饥饿患者,灸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对有晕灸史者,采取侧卧位,简化穴位,减轻刺激量。施灸后,休息5~10min后再离开诊室,以防延迟晕灸。③处理方法:轻度晕灸应迅速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重度晕灸即停灸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在百会穴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三、灸疗过敏1、原因①体质原因:患者本身具有过敏体质。②药物原因:艾叶中含有某些致敏物质致敏。2、临床表现局限性(穴位周围区域)的红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风团样丘疹,往往浑身发热,瘙痒难忍,重者可伴有胸闷,呼吸困难,甚至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3、预防处理①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过敏史,特别对艾灸有无过敏史。②艾灸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先兆时,应立即停止。③有局部或全身过敏性皮疹者,一般于停止施灸后几天内自然消退。在此期间应用抗组织胺,维生素C等药物,多饮水。如兼发烧,奇痒,口干,烦燥不安等症状时,可适当应用皮质类激素。中药凉血消风方剂也有效果。④当表现为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象细微时,除肌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外,可肌注或静注肾上腺素,必要时,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四、灸疗中毒(多见于用药灸条施灸)1、原因因药灸条中大多含有雄黄,点燃后可形成砷的烟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慢性甚至急性砷中毒。2、临床表现一般于灸疗过程中或灸疗之后,出现流泪、咽痒、呛咳等症状,随之发生流涎、头晕头痛,乏力、心悸、胸闷、气急。严重者可有恶心,腹部阵发性绞痛,冷汗淋漓、吐泻交作等症。3.预防处理①做好防护工作,限制用量(每次不超过半支),对孕妇、过敏体质者禁用。②对长期应用药艾条的医患人员做砷的常规检查。为了彻底防止砷中毒,应研制开发不含砷的药灸条。③出现症状,停用药灸条治疗,症状轻微者,一般予可采用绿豆汤送黄连素。以200g绿豆煮成500g汤剂,黄连素6片,每日分3次送服。症情重者应根据其症状遵医嘱进行治疗。五、身体不适1、原因:1艾灸后出现排病反应。②艾灸出现伤阴之象。2、临床表现:施灸后,出现原有症状加重,疲倦、腹痛、腹泻、口渴、尿黄、便秘、全身不适等症。3、预防处理:①施灸前,与患者沟通,将可能出现的症状做好解释说明。②出现症状,一般不需处理,继续施灸可逐渐消失。③少数患者有口渴、便秘、尿黄伤阴之象,可服食滋阴之品或遵医嘱口服增液汤一、烫伤1.原因中药湿热敷并发症和处理①未及时测量药液温度。②未及时询问患者感受和查看皮肤情况。③患者皮肤感觉迟钝。2.临床表现:患者皮肤出现红肿水泡或破溃。3.预防处理:①施灸前,详细了解患者对热的敏感度。②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询问患者感受,查看皮肤情况。③如皮肤出现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过大通知医生,遵医嘱进行处理。二、皮肤过敏1.原因:①患者对药物过敏。②未询问药物过敏史。2.临床表现:操作部位皮肤皮肤有红肿、痒感或有红疹等过敏现象。3.预防处理:①操作前评估患者的体质及皮肤情况。②操作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③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湿敷。清水擦洗局部皮肤,患者平卧休息,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应用抗过敏药物。三、中毒反应1、原因:①药物中含有有毒物质。②患者体质对药物反应剧烈。2、临床表现:出现头晕、口麻、恶心呕吐等反应。3、预防处理:①操作前检查药物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质。②大面积湿热敷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③出现中毒反应后,立即停药,清洁局部皮肤,清除残留药物,动态观察。一、皮肤过敏1、原因:(十)涂药法的并发症及处理①外涂药物中存在着过敏原。②患者机体属于过敏体质。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出现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3、预防及处理①治疗前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体质及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原。②若皮肤出现丘疹、奇痒等过敏现象,应及时停止用药。③将药物擦拭干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3必要时请专科协助治疗。一、皮肤过敏1、原因:(十一)冷敷法的并发症及处理①冷敷药物中存在着过敏原。②患者机体属于过敏体质。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出现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3、预防及处理①治疗前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体质及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原。②若皮肤出现丘疹、奇痒等过敏现象,应及时停止用药。③将药物擦拭干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④必要时请专科协助治疗。二、局部冻伤1、原因:①末梢循环不良低温下小动脉痉挛,局部组织缺血坏死。②冰袋温度低,持续冰敷用冷时间过长,使局部营养、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均发生障碍,严重者会发生组织坏死。多见于老年和幼儿皮肤感觉迟钝患者及昏迷患者。2、临床表现局部冻伤可表现局部皮肤颜色变青紫,感觉麻木,局部僵硬,甚至组织坏死。3、预防及处理①冷敷时间不能过长,每次20~30分钟,每5分钟更换一次敷料。②及时观察冷敷局部皮肤情况,如肤色变青紫、感觉麻木,表示静脉血淤积,立即停止冷敷,及时处理,以防组织坏死。③治疗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刺激、过敏或末梢血管功能有异常(如雷诺氏病)时,应禁止使用冷敷。④冷敷部位一般选择在头、颈、腋窝、腹股沟、胸(避开心前区)、腹或四肢,不选择手、足、枕后、耳廓、阴囊等处。⑤一旦发现局部冻伤,立即停止冷敷,轻者予保暖可逐渐恢复,重者按医嘱对症治疗。三、全身反应1、发生原因冰敷温度过低,持续时间过长。多见于年老体弱患者及婴幼儿。2、临床表现寒战、面色苍白、体温降低。3、预防及处理①定时观察并询问冷敷患者,如有不适及时处理。②一旦出现全身反应,立即停止冷敷。给予保暖等处理。4对感染性休克、末梢循环不良患者,禁止使用冷敷,尤其对老幼患者更应慎用。一、 皮肤过敏1.原因:(十二)穴位贴敷的并发症和处理①对敷贴胶布、药物过敏、过敏体质。②操作前未询问过敏史。2.临床表现:贴敷部位皮肤有红肿、痒感或红疹等过敏反应。3.预防处理:①贴敷前评估患者的过敏史、体质及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②药物要现用现配。③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不宜超过6小时。④出现过敏现象立即停止贴敷,用生理盐水擦洗干净,通知医生,遵医嘱进行处理。二、局部皮肤感染1、原因:①患者出汗或贴布潮湿。②贴敷时间过长。2、临床表现:贴敷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等表现。3.预防处理:①夏天出汗较多贴敷时间不宜过长。②如出现不适立即停止贴敷,用生理盐水擦干药渍。③贴敷前观察皮肤,如有炎症、破溃禁止贴敷。四、中毒反应1、原因:①药物中含有有毒物质。②患者体质对药物反应剧烈。2、临床表现:出现头晕、口麻、恶心呕吐等反应。3、预防处理:①操作前检查药物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质。②大面积敷贴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2出现中毒反应后,立即停药,清洁局部皮肤,清除残留药物,动态观察。一、晕针1、原因(十三)穴位注射的并发症及处理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过敏体质、心情紧张。②穴位刺激过强③环境喧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空气混浊。2、临床表现①先兆为头部各种不适感,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②发作期表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揺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③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扑。3、预防处理①心理预防加语言诱导: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②松弛训练:对好静、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进针。③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④生理预防:饥饿病人,针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史者和初次针灸者,最好采用侧卧位。二、出血及血肿1、原因:①患者凝血功能差,注射后按压时间不足。②针头刺破血管。2、临床表现:局部鲜血流出,或皮下有血肿样包块3、预防处理:①注射前查看凝血类指标。②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③拔针后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④皮下血肿:小血肿尽早冷敷,48h后热敷;大血肿早期消毒后无菌抽取液体,加压包扎。三、注射部位硬结1、原因:①药物因素:药物浓度过高、配伍禁忌的药物混合注入或同一针眼分别注入。②操作因素:同一部位反复、多次注射,针头刺激,导致肌纤维受损、萎缩、变性,形成硬结。③患者机体因素:长期卧床的患者,血液循环减慢或体质差、营养不良、肥胖患者注射深部不够也易导致硬结。④个别因素:躁动不安的患者,尤其是患儿,注射时针头来回活动,导致注射深度不达标,易出现硬结。⑤心理因素:紧张、恐惧造成皮肤紧绷,药液不易吸收,形成硬结。2、预防措施:①严格遵守配伍禁忌,避免注入刺激性强的药物。②操作时避免同一部位反复、多次注射,动作轻柔、规范。③对于瘦弱或肥胖患者,掌握进针深度。④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安抚并妥善约束,避免注射时针头活动。⑤注射前耐心讲解注射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3、预防处理:①用50%硫酸镁湿热敷。3将云南白药用食醋调成糊状于局部。③取新鲜马铃薯切成片浸入654—2注射液后外敷硬结处。四、药物过敏1、原因:1操作前未评估药物过敏史。②患者属过敏体质。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皮肤有红肿、痒感或红疹等过敏反应。3、预防处理:①注射前评估患者的过敏史、体质及注射部位的皮肤情况。②药物要现用现配。2出现过敏现象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进行处理。一、肛直肠粘膜损伤1、原因:(十四)中药灌肠并发症及处理①患者患有直肠,结肠相关疾病。②操作粗暴。③未充分润滑肛管。④药液温度过高。2、临床表现患者有不适感,局部疼痛。3、预防处理①治疗前向患者解释中药灌肠的目的、方法、作用和相关注意事项。②操作前对患者详细评估,了解患者有无肠炎及肠腔溃疡史,嘱排空二便,药液温度适宜,不宜过热。③根据病情选择舒适的操作体位。④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肛管。⑤操作前,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插肛管过程中,随时观察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或疼痛,及时终止。二、药物过敏1、原因:①药物中含有易致过敏的物质。②患者过敏体质③未评估患者过敏史。2、临床表现出现红肿、痒感或红疹等皮肤过敏现象和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3、预防处理①操作前评估患者的过敏史、体质及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②药物要现用现配。3出现过敏现象立即停止灌肠,并对症处理。一、烫伤1、原因:中药离子导入的并发症的处理①中药液及离子导入仪器温度过高设置过高。②治疗区域皮肤感觉障碍,血液循环障碍。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发红,灼热、疼痛不适。3、预防及处理①治疗前向患者解释目的、作用、温度和相关注意事项。②治疗前测试好温度,对皮肤感觉障碍、末梢神经损伤、老年患者中药离子导入过程中随时听取患者对温度的感受,观察皮肤颜色变化,防止出现烫伤。③若出现烫伤,可局部先用软冰袋冷敷,降低烫伤程度,然后涂上烫伤膏。二、过敏反应1、原因①中药中存在过敏原。②患者机体属于过敏体质。2、临床表现皮肤发红、丘疹、水泡、瘙痒等过敏反应。3、预防处理:①治疗前评估患者体质及中药离子导入部位的皮肤情况。②中药离子导入前评估患者药物过敏史。③出现过敏现象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三、用电意外1、原因①电流量强度过大。②操作程序不正确。③机器维护不当。2、临床表现皮肤有触电发麻感,疼痛感。3、预防处理:①注意按正确的操作程序,防止电击患者。②治疗前调试电流强度,避免快速调节,询问患者感受及反应,以耐受为度,防止引起电流过强电击患者。4定期进行机器维护,专人负责,发现异常立即维修。一、烫伤1、原因:(十六)中药泡洗并发症及处理①中药温度过高>42℃。②末稍循环不良者,老年人、知觉迟钝者等由于感知觉反应差。2、临床表现局部皮肤发红,灼热、疼痛不适,甚至出现大小不等水泡。3、预防及处理①治疗前解释浸泡目的、作用、温度、治疗时间等。②正确测量水温,对末梢神经损伤、老年患者浸泡温度不宜过高。③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巡视,严密观察皮肤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定时检查皮肤状况,及时处理,避免烫伤的发生。④皮肤发红并有灼热疼痛感时,立即停止浸泡,并在局部涂烧伤湿润膏或给予冷敷,有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