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6-三顾茅庐故事完整版7篇
三顾茅庐故事。
幼儿故事一般是极具想象力的,可以开发小孩子的大脑思维,父母与老师更是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自我,因为很多时候,幼儿不好的行为习惯,基本上都是在幼儿时期养成的!那么,家长可以给幼儿挑选哪些可以读的故事书呢?请你阅读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三顾茅庐故事完整版7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三顾茅庐故事完整版【篇1】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三顾茅庐的典故: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采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三顾茅庐的启示:
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三顾茅庐故事完整版【篇2】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故事完整版【篇3】
历史故事: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sāngmol):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时期刘备三次城访诸葛亮出山辅佐其大业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意为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近义词:礼贤下士、诚心诚意、草庐三顾、求贤若渴
反义词:拒人千里、虚情假意
成语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去卧龙岗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典故: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躬耕地(今南阳城西卧龙岗),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原文:
却说玄德正安排礼物,谒诸葛亮,忽人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特来相探。玄德曰:此莫非即孔明否?遂整衣出迎。视之,乃司马徽也。玄德大喜,请入后堂高坐,拜问曰:备自别仙颜,因军务倥偬,有失拜访。今得光降,大慰仰慕之私。徽曰:闻徐元直在此,特来一会。玄德曰:近因曹操囚其母,似母遣人驰书,唤回许昌去矣。徽曰:此中曹操之计矣!吾素闻徐母最贤,虽为操所囚,必不肯驰书召其子;此书必诈也。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玄德惊问其故,徽曰:徐母高义,必羞见其子也。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玄德曰:先生何出此言?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尝抱膝长吟,而指三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次日,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卧龙岗。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玄德曰:卧龙先生住何处?农夫曰:自此山之南,一带高冈,乃卧龙冈也。冈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岗,果然清景异常。后人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诗曰:南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玄德来到庄前,下马亲叩柴门,一童出问。玄德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玄德曰:你只说刘备来访。童子曰:先生今早少出。玄德曰:何处去了?童子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玄德曰:几时归?童子曰: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玄德惆怅不已。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云长曰: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玄德从其言,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遂上马,行数里,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关、张侍立于侧。州平曰:将军何故欲见孔明?玄德曰: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州平笑曰: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玄德曰:先生所言,诚为高见。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州平曰:山野之夫,不足与论天下事,适承明问,故妄言之。玄德曰:蒙先生见教。但不知孔明往何处去了?州平曰:吾亦欲访之,正不知其何往。玄德曰:请先生同至敝县,若何?州平曰: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言讫,长揖而去。玄德与关、张上马而行。张飞曰: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玄德曰:此亦隐者之言也。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回报曰:卧龙先生已回矣。玄德便教备马。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关、张亦乘马相随。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其歌曰: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歇罢,又有一人击桌而歌。其歌曰: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玄德乃辞二人,上马投隆中来。到庄前下马,扣门问童子曰:先生今日在庄否?童子曰:现在堂上读书。玄德大喜,遂跟童子而入。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如今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均曰:少坐献茶。张飞曰:那先生既不在,请哥哥上马。玄德曰:我既到此间,如何无一语而回?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均曰:不知。张飞曰: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玄德叱止之。均曰: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玄德曰:岂敢望先生枉驾。数日之后,备当再至。愿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均遂进文房四宝。玄德呵开冻笔,拂展云笺,写书曰: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玄德写罢,递与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均送出,玄德再三殷勤致意而别。方上马欲行,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
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承彦曰:老夫在小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适过小桥,偶见篱落间梅花,故感而诵之。不期为尊客所闻。玄德曰:曾见令婿否?承彦曰:便是老夫也来看他。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归。正值风雪又大,回望卧龙岗,悒怏不已。后人有诗单道玄德风雪访孔明。诗曰: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岗。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岗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正是:高贤未服英雄志,屈节偏生杰士疑。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卧龙岗。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玄德拜请孔明曰:备虽名微德薄,愿先生不弃鄙贱,出山相助。备当拱听明诲。孔明曰: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玄德大喜,遂命关、张入,拜献金麻礼物。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耳。孔明方受。于是玄德等在庄中共宿一宵。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又有古风一篇曰:高皇手提三尺雪,芒砀白蛇夜流血;平秦灭楚入咸阳,二百年前几断绝。大哉光武兴洛阳,传至桓灵又崩裂;献帝迁都幸许昌,纷纷四海生豪杰:曹操专权得天时,江东孙氏开鸿业;孤穷玄德走天下,独居新野愁民厄。南阳卧龙有大志,腹内雄兵分正奇;只因徐庶临行语,茅庐三顾心相知。先生尔时年三九,收拾琴书离陇亩;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龙骧虎视安乾坤,万古千秋名不朽!玄德等三人别了诸葛均,与孔明同归新野。
刘备三顾茅庐分析:
相关记载
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君臣际遇,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呢,还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呢?这个问题史书上是有不同记载的,《三国志》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见,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按照这个《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这个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的207年,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下一个要灭掉的目标就是荆州,所以荆州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了。于是诸葛亮就南下去见刘备,因为刘备当时驻兵樊城,诸葛亮见到刘备以后,刘备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当做一般的读书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人才来接待。大概当时也接待了很多这样的人,大家一起吃了个饭,吃了一个饭以后就散了,但是诸葛亮没走,刘备也没理他,也不问他有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个牦牛尾巴在那编起工艺品来,诸葛亮就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工艺品吗?刘备手上拿着牦牛尾巴往旁边一扔,这什么话?聊以忘忧了。诸葛亮说,将军,您想一想刘镇南刘镇南是谁?就是刘表,刘表当时的职务是镇南将军,所以简称他刘镇南诸葛亮说请问将军,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刘镇南也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唉,我也发愁啊,没有办法!诸葛亮就给他出一个主意,说我们荆州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北方来逃难的流民很多,而这些人都没上户口,不是我们的编户齐民,那么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财力政府就没有掌握,因此应该把这些人查清楚了,都给他们上上户口,那么该交税你交税,该出力你出力,该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荆州就强大了。
记载矛盾
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那么这个记载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和《三国志》的说法相冲突。《三国志》有没有根据呢?有,根据就在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习惯上说诸葛亮有两份出师表,一份叫《前出师表》,一份叫《后出师表》,这个《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的作品是有争议的,历史学家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伪作,但是《前出师表》是没有疑问的。那么《前出师表》诸葛亮说得很清楚,是刘备三顾茅庐,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编完诸葛亮的这个集子以后,有一个《上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这么记载的,所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同时他发了一个议论,他说历史上由于历史学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来源不同,是会有不同的记载,这很正常,但是这个事情如此冲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另一说法
关于三顾茅庐,史书《魏略》《九州春秋》和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记载大相径庭,不但如此,它还完全颠覆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三入卧龙岗,拜访韬光养晦的诸葛亮,最终诸葛亮走出山林,辅佐刘备成就帝业。这一段被世代读者传唱的佳话,为什么在史书上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呢?在历史的真实上,到底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还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呢?这个事情为什么如此奇怪呢?
专家质疑
其实这个也不能说很奇怪,而且诸葛亮登门自荐的这个说法,虽然是非主流意见,也还是有一批历史学家支持这种说法。比方说有一位刘啸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三顾茅庐质疑》,他就认为三顾的说法靠不住,为什么呢?他认为,就刘备和诸葛亮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而诸葛亮更需要刘备。
因此他提出这样三点意见,第一点,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为这个《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他岂肯在南阳坐等刘备三顾呢?那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所以刘啸说,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南阳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点,刘备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个老板。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刘啸先生说,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一个刘备呢?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草庐中还去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所以刘啸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应该说他这个分析还是有他的道理,那么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三国志》、否定《出师表》,而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国志》你可以否定,《出师表》否定不了,没有任何证据说《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怎么说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说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许这两个词把因果关系说出来了,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且和他讨论了当世之事,使他产生感激之心,这才同意追随刘备,遂许嘛。所以《出师表》否定不了,那么问题就只有这样一个办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师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个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但是这个说法我说清楚,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是否真实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呀,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的一个关键,那么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去没见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来荆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你说刘备这三顾,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很难说通。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侠,隐姓埋名躲在一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会,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么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释,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多少岁?26岁,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细节
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读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有说去三次才见到一次。我们再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说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不停地提问题,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刘备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是《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写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见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于是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个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
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隆中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像一个上门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有得一比。大家都听李昌集老师讲过《西厢记》,这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他想通过红娘去传递一些信息,他见到红娘是怎么说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南阳草庐,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像夫妻关系的,讲究什么呢?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而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变的,所以他必须选准。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绝不肯随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所以说《三国演义》这段描写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虽然三顾茅庐是虚构的,仍然有意义,意义在哪儿呢?我们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营销学教材,我们用现代视角看看这个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整个事件中,刘备好比一家投资公司的大老板,他决定进行投资,要买断某一个人才,诸葛亮呢,就像一个准备应聘行政执行官的这个一个职业经理人,他们双方都有一个互相试探、了解的需要和过程,所以他这一套东西用现代的眼光一看就觉得整个的这些什么唱歌的农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儿。这当然是我们今天站在现代视角回过头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认我这个推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纯粹是我的个人意见,不是历史意见,也不是时代意见,也不是罗贯中的意见。
那么罗贯中的意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说一定要好看。我对小说有个定义,有人问我说小说是什么?我的定义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本来意义,而罗贯中《三国演义》写的这个三顾茅庐,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文学家他的需要。
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不过他身没死就是了,罗贯中没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做诸葛亮了。
背后心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说,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我看来,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了什么。如果说他们真的是谈了三次,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全部内容,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那就是在草庐对里面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草庐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
刘备目的
刘备三顾茅庐是蜀汉历史上一件重要事情。刘备为何要请诸葛亮出山?可以有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利用诸葛亮在荆州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庐后,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的。
疑点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诸葛丞相集》中《前出师表》内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便是三顾茅庐的来历。而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批注《三国志》时却引用了一段史料,说当时的诸葛亮是去樊城自荐于刘备。那么究竟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还是诸葛亮去樊城自荐于刘备呢?三顾茅庐在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后来裴松之在对这段史料进行评价时说,非亮先诣备,明矣
一心求贤的刘备亲自前往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但是在草庐之中刘备却并未见到诸葛亮,他便留下一封书信说明来意,以图来日再见。然而当刘备第二次来的时候仍然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是一个从小就有远大抱负的人,对于刘皇叔的到来他应该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为什么第二次他又不在呢?是巧合还是另有打算?
当刘备第三次来到草庐的时候,诸葛亮的确是在家中,然而事情在小说家罗贯中的笔下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那么在罗贯中的笔下,三顾茅庐的故事是不是被夸大了?它究竟符不符合当时的实际呢?
罗贯中笔下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是诸葛亮从一个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的一次较大的转变。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的形象从此深入民心。
《刘备三顾茅庐》读后感
《三国演义》这本书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而我也不例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刘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刘备为了找一个有专长的贤人来帮自己打天下,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被刘备的坚持不懈的诚心诚意打动了,答应帮他打天下。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陷入了沉思,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布封曾经说过: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做学问,做研究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确,我们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人想干成任何大事,都要能够坚持下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说起来,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得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后成功。曾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曾经达不到的目标并不意味达永远达不到。过去的成功或是失败,那只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决定的。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一个绝境就是一次挑战、一次机遇,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遇到什么叫困难都不放弃,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三顾茅庐故事完整版【篇4】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金田小学六年级:黄嘉宾
三顾茅庐故事完整版【篇5】
三顾茅庐:将相故事
说起三顾茅庐的故事,主要人物当然是刘备和诸葛亮。刘备足足年长诸葛亮二十岁。有意思的是这一长一少,命运却是大同小异,都是遭逢乱世,又都幼年失怙,皆背井离乡,流徙飘零。
光阴荏苒,再有三四年刘备就是五十岁的人了,折腾了大半辈子,也没捞上个正儿八经的官做,反倒像条丧家狗,在北边被曹操等大小势力挤对得站不住脚,只好南窜;好在经过自个儿这二十多年的苦心编排,穷竭白话,总算叫人知晓了自己乃是西汉高祖刘邦的龙脉真传,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第搭拉搭拉代嫡孙儿,居然让割据荆州的军阀、同为帝室之胄的刘表认可,并收留了他,派他到辖区襄阳主事栖身。刘备来到襄阳,这一消停下来,人可就闲不住了,好听点儿说,他是久蓄鸿鹄志,打年轻那时辰就盘算着有一天自己也会发迹,也能出人头地。可这话在老百姓嘴里,就不那么好听了,叫做枭雄、山大王或大野心家。其实涿地的人都知道,刘备一家子是个外来户,是刘备他爹他娘,拉着打狗棍从四川要饭要过来的
话说川北有一刘姓村庄,据传似是刘邦当年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赶进四川,后来刘邦为争夺天下,依仗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奇计,出蜀时丢下的孑遗。到了刘备爷爷这辈儿,朝廷里头宦官得势,天下大乱,百姓死的多,这刘姓村庄也不例外,饿殍横路无人埋。刘备的爷爷是个看风水的,乱世无生计,家里穷得有日子揭不开锅了,刘备的爹就问他的爷老子:都说您会看风水,到底灵不灵啊?爹!您瞧瞧,咱家都穷成这个奶奶样儿了,您咋就不给自家看看?找块富贵地,别都饿死呀!老风水长叹口气,抹了把老泪,凄苦道:儿呀,在这儿想过富日子,是没指望了爹老了,目下,也真撑不住了,窝儿是挪不动了。以前怕你们撇下我自己走,爹不敢说。今儿个,为了给咱刘家留条根,你拉上媳妇往北走吧,要是命大,能活下来,只要看到有牛卧房顶、车挂树腰的地界儿,脱下鞋子掂量有九斤重,就是你们的落脚地。切记,扎住根后,就不要再回来了老风水说着闭上了眼。刘备的爹一把火烧了破屋,葬了父亲,就挥泪北上了。两口子万里求乞,风刀霜剑,雨煎雪熬,春过秋至,冬去夏来,真是无常路上打滚,黄泉汤里泡澡。草青草黄,记不清是第几度了,这一日傍晚,雷雨交加,夫妻俩你扶我拽地挣扎到一个不大的村头,饥饿疲累折磨着两人的生命。俗话说,灯油将尽,火苗还会跳几下哩,何况两个寻找福地的人!就在他俩支持不住,摇摇欲倒时,突然一道闪电,照出前面一株蓬硕的大桑树,树杈上挂着一架纺车,二人神情不由一振,同时喊道:啊!车挂树抢前几步,栽倒在大树下。待他俩醒来,已是两天后了,而且躺在村民家的炕上,知道是好心人救了他们,一问果然如此,原来这村子叫五丈桑,也叫大树楼桑,就因村头大桑树冠盖如楼得的名。他俩找鞋子想下地,老乡拿着鞋打外面进来,笑道:你们这鞋,蹅得真叫可以,足有九斤沉呢。夫妻俩闻言一愣,随之会心地相视一笑,穿上鞋,吃了老乡送的热饭,有了生气,走出屋门四下一望,突然媳妇叫道:快看那边!男人顺声望去,只见村后高坡上一头牛正趴着歇息,坡下的房顶恰与坡平,正应了爷老子牛卧房顶那话。三样全都应验了,两口子决定在此落户,和村人一说,大家都很同情,还帮他俩收拾出村边一处荒宅,从此涿县就有了刘备爹娘一家。这两口子原本就有一套织席编草鞋的好手艺,地方又广有苇塘、秸草,编织材料不乏,席履买卖也还好做,生活倒也过得去,不二年就有了刘备。
长大成人后的刘备,因耳大臂长,相貌奇特,又读了几年书,晓得了老刘家先人中有一个叫刘邦的混混,趁秦末大乱,抖机灵儿造反起事,说啥自己是老娘在湖边神石上跟神龙梦中媾和结下的龙种、后又挥剑勇斩双头蛇(喻指秦始皇、二世父子),竟还真的得了天下,坐上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受此启发,刘备审时度势,将自己吹嘘成汉室宗亲,处处都以正统标榜,专意笼络人心,罗致人才。
刘备早就听说诸葛亮了得,堪比古之圣贤姜子牙、管仲、乐毅,汉之张良,得此人便可得天下。而今刘备身居襄阳,诸葛亮亦隐居于此,机不可失,刘备鬼精,焉有不请之理?不想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张飞不乐意了,认为诸葛亮不过是个牛鼻子小老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徒有虚表罢了。刘备就给他俩讲了一段有关诸葛亮的奇事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在南方没有太深的根基,常受当地官绅排挤。他在诸葛亮十五岁那年,便带上侄辈投奔了好友刘表,被安置在襄阳任上,两年后不幸逝世。没了叔父诸葛亮只能自力更生了,他拉拔着弟弟在襄阳城西偏僻的隆中茂林深处搭了几间草房,开了数块田地,过起了勤俭的小农生活。
别看诸葛亮刚过二十岁,他叔父的藏书以及所交众友的典册秘籍无不阅遍,烂熟于胸。不久,他闻听北边南阳卧龙岗下隐居着一位藏书万卷的异士,姓黄名承彦,就安顿好弟弟只身去了南阳。费尽周折寻到黄老先生,孰料老先生的书从不外借,这可难坏了诸葛亮。
诸葛亮并不气馁,他在离黄家不远处搭了间草棚住下,不几天,发现老先生豢养了两只大仙鹤,就在老先生放鹤时,他大方地走过去,不想两只仙鹤跟他十分亲热,围着他翩翩起舞,吟声清亮,俨然天生的缘分。
老先生大为惊奇,主动接待了他。二人一聊,颇有相见恨晚之感,竟结成了忘年交。黄老先生将他接到自家,藏书任他读,藏物尽他览,时日一长,发现这位潇洒俊朗的后生记忆力超强,理解力非凡,谈吐不俗,抱负凌云,不由得深深喜爱上了他,试探着问他可愿意做自己的女婿。
诸葛亮已知黄老仅有一女,年岁与己相当,只是相貌平平,但才情过人,善识大体,很是贤惠,当即应允,跪称岳父。黄老先生大喜过望,和爱女一说,女儿一句全凭爹爹做主,就真的全凭爹爹做主了。
婚事一定,两只仙鹤却死了。大家都非常可惜。黄老先生倒蛮平静,说这是天意,亲自收了仙鹤翎毛羽绒,葬了鹤体。到了诸葛亮与女儿完婚的大好日子,黄老先生将一把精致的鹤翎羽扇赠给爱婿,谆谆告诫道:贤婿呀,仙鹤乃神灵警醒奇禽,致微之情亦能预先感知。此扇非凡物,此后须臾不可离手,切记遇事机警、谨慎婚后,小两口要回襄阳了,黄老先生将一只大箱子命人搬上车,黄小姐将一件亲手织就的鹤羽八卦氅披在夫君身上,并告诉他鹤氅仙品,雨雪难浸,纤尘不染,同时附耳咬道:爹的心思全花在你身上了,那一箱子是我家祖传密藏天书,我都不得看,你好造化呢!
刘备讲述至此,对听呆了的关、张二人一拍肩头,真切地规劝道:二弟、三弟,该相信为兄之言了吧,诸葛孔明真乃神人也!我们二十多年打拼,以你二人之勇武,天下有谁能敌!可我等复汉大业至今一事无成,就是缺少如张子房那样的股肱栋梁。目下,当世之子房就在我等身边,不请我们将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呀!
关、张跟随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成就了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局面,为其后的中华一统奠定了基础。不过刘备没听他爷爷的话,又回了川域,所以福寿不长
三顾茅庐故事完整版【篇6】
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驻扎在新野[在河南省南阳市南]。
有一天,刘表把刘备请到襄阳[在湖北省北部]来一块儿喝酒。喝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去,回来的时候,他眼睛发红,脸上还挂着泪珠。刘表很奇怪,问他:“您不舒服吗?要不,有什么心事?”刘备红着脸说:“也没什么。刚才我去解手,看见大腿上的肉又软又松,想起以前身不离马鞍,腿上的肉挺结实。这几年在您这儿净享清福,才成了这么个样儿。唉,人都老了,什么功业也没建成,心里真不好受!”刘表连忙安慰他说:“您这么个有才能的人,不怕建立不了功业,别着急。”话是这么说,他心里对刘备也不怎么放心。近来,他听手下人报告,荆州好些有名望的人都跟刘备来往,亲密极了。虽说刘备跟自己一样,都是朝廷的本家,可谁知道他是不是有意拉拢人,打算夺取荆州呐?刘表这么一琢磨,对刘备的那股热火劲儿就冷下来了。.YjS21.Com
刘备回到新野以后,有一个人来找他,叫进来一看,不认识。刘备就问:“您找我有事吗?”这个人说:“我原来叫单福[单shàn],小的时候总想做个侠客。后来我杀了人,逃到外地去,改名叫徐庶。打那儿以后,我就一心一意地学习经书。听说您招贤纳士,我今天特意投奔您来了。”刘备把徐庶收留下,请他当了谋士。
刚巧这时候,曹操派夏侯搅瞬┩[在南阳市东北]。刘备按照徐庶的计策,先在城外设下了伏兵;又用一把大火烧了自己军队的一些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辎zī]。辎重一烧,他带着人故意忙忙乱乱地往南逃跑。夏侯恢朗羌疲桓鼍⒍孛妥罚峁辛寺穹蛄艘桓龃蟀苷獭U庖焕矗醣付孕焓粗亓恕
徐庶对刘备说:“我的本事算不了什么。此地有个人,他才高明呐,您想不想见见他?”刘备问他说的是谁。徐庶说:“这个人姓诸葛,名亮。本来是阳都人[阳都,在山东省沂南县南]。父亲死了以后,叔父带着他和他弟弟诸葛均到了荆州。后来叔父也死了,诸葛亮就在隆中[山名。在湖北省襄阳]种田谋生。他住的地方有个卧龙岗,大家都叫他卧龙先生。”
刘备听了直拍巴掌,说:“噢,我想起来了。前些天,我去拜访一个叫司马徽的隐士。他对我说,此地有伏龙凤雏,是当代的俊杰。这伏龙凤雏就是卧龙先生吧?”徐庶说:“我跟司马徽也很熟。他说的伏龙正是诸葛亮;凤雏指的是另一个人,叫庞统。”
刘备问:“不知道这位诸葛先生的才学多么高,能比得上您吗?”徐庶连忙说:“我怎么能跟他相比呐?我跟他是好朋友,顶了解他。他总把自己比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管仲、乐毅。我看,他可比管仲、乐毅还有本事。”刘备听得眉毛尖儿都扬起来了,高兴地说:“既然是这样,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十分郑重地说:“请这样的人可不能随随便便,,只能您亲自出马。”刘备连声说:“对,对!我就自己去见他吧。”
第二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了隆中。他们找到了诸葛亮的住处。只见两扇木柴棍编的门,一扇关着,一扇半敞着。门前有几棵弯弯扭扭的老梅树,上面长满了骨朵儿,还没开。再一看那房子,是土坯垒的墙,茅草盖的顶子。刘备下了马走进去,正好有一个小孩儿从屋里走出来。刘备猜想这一定是诸葛亮的书童,就很有礼貌地说:“我是刘备,想见见诸葛先生,请你通报一声。”小孩儿上下打量了刘备一下说:“我家先生一清早就出去了,还没回来。”刘备急着问:“什么时候回来?”小孩儿说:“这不一定。也许三五天,也许十来天。”刘备楞了一会儿,想不出怎么办好。张飞不耐烦地说:“碰不到,就回去!”关羽也跟着这么说。刘备只好嘱咐小孩儿说:“请告诉诸葛先生,刘备特来拜访。”过了几天,他和关羽、张飞又来到隆中。一打听,诸葛亮回来没有几天,又出门去了。刘备拍着脑门子,直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好。他给诸葛亮家里留了个话,说等过些日子他还要来。刘备第三次到隆中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家里。他听说诸葛亮听说刘备来了,赶紧从屋里迎出来。刘备来了,就赶紧从屋里迎出来,笑着说:“将军三次到我这茅庐里来,真让我过意不去。我年纪轻,才学浅,实在惭愧。”说着,就把刘备让到屋里去坐。
刘备见诸葛亮中等身量,眼睛一闪一闪的,挺有神,看样子还很年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鲁科五四新版九年级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4续签体育赛事运营管理服务合同请示3篇
- 2024甲方提供旅游服务合同
- 2025年牛津上海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4年食品饮料销售担保合同模板下载3篇
- 2025年华东师大版四年级英语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4绿色低碳建筑拍摄与推广合同
- 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九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2025年沪科版七年级物理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综合性环境安全治理与生产设施维护服务合同2篇
- 排列 教学PPT课件 高中数学
- 公益性岗位开发申请审批表
- 1,2-二氯丙烷安全标签
- 阳离子络合主体
- 儿科课件过敏性紫癜
- 直肠癌临床路径
- 绿化养护工作计划表
- 汉字拼写游戏
- GB/T 12310-2012感官分析方法成对比较检验
- FZ/T 70010-2006针织物平方米干燥重量的测定
- 银行贷款批复样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