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重庆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试题_第1页
2020学年重庆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试题_第2页
2020学年重庆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试题_第3页
2020学年重庆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试题_第4页
2020学年重庆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重庆第一中学高考模拟历史试题一、单选题(共12小题)1.先秦时期反对儒家“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学派是()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阴阳家解析:根据材料文字“反对儒家‘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派主张“兼爱”;材料文字“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意思是: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于下位,体现了“尚贤”的主张,综合判断该学派是墨家,A项正确;BCD三项均排除。故选A。答案:A2.“(秦朝)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A.开创了精细严密的监察制度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文字“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太尉、御史”都是中央的官制,“守、尉、监”都是地方的官制,中央到地方形成垂直管理体制,B项正确;A项表述片面,题干中的信息不仅说明了地方行政体制,也说明了中央行政体制,排除;CD两项材料信息都不能体现,均排除。故选B。答案:B3.据《辇下岁时记》记载:唐长安“务本坊西门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秋冬夜多闻卖干柴,云是枯柴精也。”唐代的“鬼市”体现了()A.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B.商品经济高度发展C.商业活动有严格限制 D.商业迷信色彩浓厚解析:本题考查商业的发展。此题可用排除法。材料描述的是唐都城长安“务本坊西门”的夜市,不能反映工商业市镇兴起,A项排除;材料描述的是夜市“卖干柴”,不能体现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项排除;题干中的“鬼市”并不是闹鬼的意思,D项表述是对材料意思的曲解,排除;只有C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唐代“市”和“坊”的界限以及开市、闭市的时间都还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故而“秋冬夜”“卖干柴”被称之为“鬼市”,正确。故选C。答案:C4.宋瓷以其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与唐瓷的恢宏富丽,恣纵豪放形成鲜明对比。宋瓷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君主专制的束缚C.市民阶层的兴起 D.理学思想的浸润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思维过程是宋瓷艺术风格与唐瓷的不同,材料信息是“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结合所学知识,ABC三项表述都与题干不符,均排除;联系理学对人的道德、修为、情怀等方面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D。答案:D5.据《卞制军政书》记载: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这表明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制茶技术的衰落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主要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外商大量收购中国茶叶,茶价上升,种茶有利可图,这体现了中国农业商品化过程;世界茶叶产量增加,价格下跌,冲击了中国市场,因此茶价下跌,导致中国茶叶市场滞销、亏损,裹足不前,这说明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市场受到世界市场波动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传统制茶技术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中国农产品(茶叶)商品化过程,属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过程,未指出自然经济主导地位,C项错误,材料所述为当时中国茶叶的外销状况,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A。答案:A6.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从清初入关推行“剃发留辫”到太平天国“留须蓄发”再到民国初年“剪辫易服”以及后来的“保辫会”,该变化过程()A.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B.推动了历史的不断进步C.反映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D.有利于加强民族间融合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的“留须蓄发”是汉族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体现,而“剪辫易服”、“保辫会”的出现,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力量与封建残余势力的较量,所以题干中的变化实际上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BD三项均排除。故选C。答案:C7.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以《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为题作报告,指出“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毛泽东作出此论断旨在()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防止剥削阶级的复辟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D.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项应为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57年”,排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无法体现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建设环境及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的完善,BD两项均排除;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主张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C项正确。故选C。答案:C8.自1955年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始,至1993年票证的全面退出,整整39年,小小方寸“票证”见证了多少真实的人间表情;而改革开放30年给老百姓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从此摆脱和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国()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解析: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废弃反映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故选C。答案:C9.在罗马法中规定:一、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六、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这些规定反映了罗马法遵从()A.不告不理的原则 B.公平与程序的原则C.公开审判的原则 D.理性与自由的原则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得出《十二铜表法》强调了法律的公平性,由题干中“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可得出《十二铜表法》强调了法律程序,B项正确;ACD三项表述都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B答案:B10.按照卢梭的理论,“社会契约”由共同体各个成员之间加以确定,而不是在上者和下者之间的一种规定。每个人都向全体奉献出自己的权利,全体人民通过订立“社会契约”构成一个“大我”。这个“大我”是指()A.天赋人权 B.法律至上C.主权在民 D.公共意志解析:“社会契约”是指以契约建立的国家,任务是遵守自然法,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因此这个“大我”是指公共意志,D项正确;天赋人权、法律至上、主权在民都不能体现“大我”,BCD三项均排除。故选D。答案:D11.下图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带动煤炭消费急剧增长B.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石油危机推动天然气消费加快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新能源已成为主要消费能源D.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决定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此题可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力得到广泛使用,因此煤炭的消费是下降,图示也表明了这一点,A项表述与此趋势正好相反,不符合史实,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确实带来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从图示来看,不管是核能还是太阳能的比重都还很小,不能成为主要消费能源,C项排除;能源结构的变化与世界政治格局无关,D项排除;只有B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B。答案:B12.现任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下列表述,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国际经济政治秩序需要重构 B.发展中国家正在超越发达国家C.世界已经形成了多极化格局 D.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战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建立新的经济政治秩序是论坛的工作重心,也就是在表达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是需要重构的,A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表述都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均排除。故选A。答案:A二、综合题(共4小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朝首次将贫困问题纳入社会保障范畴,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建立了养济法、劝分法等法律法规;还设立了一整套仓储制度,建立起综合性的济贫养病机构、专门性的养济病患者的机构、救济贫困死者的助葬机构等。政府根据民户是否拥有土地和土地财力的多寡将人民划分为不同阶层,设立类似于现代社会贫困线的贫困救助标准,时贫民与穷民重点救济。(与历史上的各朝政府相比)宋朝更为重视动员民间力量,如各种济贫机构,多有民间人士普遍参与运作,更有民间人士单独组织的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摘编自张文《宋朝社会保障的成就与历史地位》材料二

1662年英国制定的《居住法》规定由各教区担负救济贫民的义务,但各教区只对本地区的贫民提供救助,地方官将流落当地的贫民谴返回他们的出生地,不论他们是否已经自立谋生。实际上《居住法》已很大程度上不适合18世纪英国的经济社会状况。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组建“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使之负责全国救济的管理。……对有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口必须以工作换救济,任何劳动者必须通过自由市场竞争求得生存。——摘编自高潮、徐滨《英国1834年济贫法改革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根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济贫措施的特点并说明宋朝更加重视济贫问题的制度根源。(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济贫法修正案》相比以前有何变化并分析1834年济贫法改革的背景。(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外扶贫济困的认识。解析:本题以中外扶贫案例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宋朝的土地制度和工业革命,主要考查学生提取、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特点的分析,可以根据材料的关键词,关键句子逐一分析概括即可,如:“重视社会保障立法工作”,“还设立了一整套仓储制度,建立起综合性的济贫养病机构、专门性的养济病患者的机构、救济贫困死者的助葬机构等”,“政府根据民户是否拥有土地和土地财力的多寡将人民划分为不同阶层”,“宋朝更为重视动员民间力量”,可以依次得出结论。第二小问,根源问题涉及到经济,联系北宋初期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可以得出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变化的核心,指出英国济贫法改革的变化性,从材料关键信息中可以发现原来是“各教区担负救济贫民的义务,地方官将流落当地的贫民谴返回他们的出生地”到后来组建“英格兰和威尔士济贫法委员会,使之负责全国救济的管理”;原来是“对贫民提供救助”,“自立谋生”到后来“对有工作能力的贫困人口必须以工作换救济,任何劳动者必须通过自由市场竞争求得生存”可以得出两个变化。第二小问,背景的分析,抓住时间与空间“1834年”的英国,联系教材知识,可以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结合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原有济贫法的弊端所致。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综合上述材料谈对中外扶贫的认识,可以结合材料信息和前两两小题的设问针对此问题得出经验或教训,即从材料一宋朝是案例可以看出“扶贫济困应根据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扶贫济困应政府主导同时发挥地方或民间作用,”从材料二英国的济贫法的改变可以看出“扶贫济困应符合国情,解决贫困还应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写出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立法保障社会济贫;济贫呈现出系统性、制度化;划分贫困层次,区别对特;重视动员民间力量参与。田制不立。(2)变化:救济工作管理由地方为主过渡到中央政府为主。由单纯救挤的思想转交为救济、就业与经济发展兼顾的思想。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原有济贫法的异端;(3)扶贫济困应根据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扶贫济困应政府主导同时发挥地方或民间作用,扶贫济困应符合国情,解决贫困还应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第一批入学者均为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1904年,晚清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丈”;“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沙之才”。1933年,国民政府规定英语学习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1954年政务院规定“初中一般不设外国语”。教育部更进一步强化了这叫脚中,连“二、三牟级原已授外国语科的一律停授”,强调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1978年英语重新被定为高考必考科目,同年《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英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童”;1987年开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1989开始六级考试;1999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以“英语的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晚清以来英语在中国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并提取概括材料信息及全面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晚清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民国时期、新中国前期、改革开放新时期英语教育或学习的发展变迁;依据审题可见本题属于开放型探究题,言之有理,与史实相符即可。可以从学习英语的群体、目的及英语在社会中的地位的变迁等任一角度为题,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政府对外政策的不断调整、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重要的历史结论。答案:示例一英语的学习人群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交迁。洋务运动期间,为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专门学习外国语言的近代学校,但是学习的人数少,主要是满族贵族子弟;清末和民国时期,出于对外交往的需要,学习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在小学到中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到与技术职称评定挂钩,学习英语的主体由学生发展到学校以外的许多人士。这一发展趋势反映了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示例二英语的培养目标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交迁。洋务运动开办英语学校,主要是为培养翻译人才;新政时期,清政府在中学大学开设英语课,是为国家培养外文人才;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目标,超出培养外语人才的要求,扩展到深入了解学习西方科技文化;新中国建立后,英语教育的目标逐渐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交化趋势反映了国家政治形势的交化。示例三英语的教育地位的交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近代以来,英法等西方列强纷纷侵华,为与列强交涉并学习其先进技术,近代学堂开设外语课,英语教育一定程度上从属于侵略的需要;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一边倒”,英语教育地位下降,俄语上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综上,英语教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百年来我国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变化。15.材料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制度大变革时期,其中乡里组织得以健全和推广。这一时期的乡里制度在各种文献典籍中有大童记载:《墨子·尚同》篇提到的行政系统为天下、国、乡、里;《吕氏春秋·怀宠》中提到秦国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有国、邑、乡、里;《管子·玄政》中提及齐国的行政系统是国、乡、州、里,而对于所辖户数,据《周礼·大司徒》记载,一万两千五百户为一乡,二十五户为一里;《管子·小匡》则规定二千户为一乡,五十户为一里。(战国)各国统治者通过乡里组织,将统治延伸到基层的乡村社会。《周礼·地官》记载“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时合藕于锄,以治稼稿,趋其拼褥,行其秋叙,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征敛其财贼”。乡里组织作为一种基层行政管理制度在战国时期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顾旭娥《战国时代乡里制度的渊源及影响》等(1)根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乡里组织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乡里组织的主要职能及其影响。解析:第(1)问,据材料文字“各国统治者通过乡里组织,将统治延伸到基层的乡村社会”得出属于地方行政单位;根据材料‚《墨子·尚同》中“提到的行政系统为天下、国、乡、里”、《管子·玄政》中“提及齐国的行政系统是国、乡、州、里”、《管子·小匡》中“规定二千户为一乡,五十户为一里”、《周礼·大司徒》中将“一万两千五百户为一乡,二十五户为一里”得出结构比较完善;行政等级划分和所辖的户民数量缺乏统一的标准。根据材料中“里宰的职责”得出功能多样。第(2)问,第一小问,功能,根据材料文字“六畜兵器,治其政令,以岁时合耦于锄,以治稼穑,趋其耕耘”得出协助地方组织农业生产;根据材料文字“掌握夫家众寡,成丁口数,以起徭役,以课贡赋”得出登记户口,分派徭役;根据材料文字“掌其戒治”、“宣读邦法,负责地方诉讼讯问”得出受理地方诉讼;根据材料文字“同时定期把地方百姓的行为汇总上报,惩恶扬善”得出监视百姓,维护地方治安。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从乡里组织在当时及其以后的作用去分析。答案:(1)特点:组织健全,结构完善,属于地方行政单位。因地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