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规划你的职业人生----工作只需20年。(原创)楼主:幽幽雅雅淡淡发表日期:2011-04-0412:10:00
第一步,曝收入。
是为了观察总结以前的历史,从而思考现在的状况,更好的把握未来之趋势。
虽然略显恣意鲁莽,但必须从庸俗开始。我们虽不世俗但身在世俗。链接如下:
/new/TianyaCity/Content.asp?idWriter=0&Key=0&idItem=41&idArticle=981547
第二步,找到好工作的必杀技。
系统分析自己要寻找的工作,并阐述如何取得这样的工作,从而为职业人生的规划做铺垫。
帖子如下:
/publicforum/content/no20/1/284394.shtml
最后,工作只需20年。
在轻松与压力并存的年代,规划职业人生,工作只需20年。从而开创创新人生到创富人生再到创造人生的美丽升华。
即是本贴。
为了不重复累述,分贴而叙,希望大家一起探讨。
回复日期:2011-04-0501:03:23
本帖针对所有还在职场中摸爬滚打的兄弟姐妹们。
言归正传,先探讨下我们职场人生的一般主要历程,一般是20来岁进入职场开始第一份工作,后来不断换工作或者多次思想斗争终于在30岁前后稍微稳定下来,这中间的25岁是最迷茫的时候。25岁的时候,富裕家庭的孩子会在父母的强力支撑下选择门当户对的另一半结婚并很快生子,从而完成小孩子到大孩子的过渡,这期间的包括房子车子以及日常生活方式在内的生活都已经被父母规划好;而来自非富裕家庭特别彼此两人都是外地大学生的一对恋人,只有靠自身的奋斗才能度过此难关并最终在一系列的命运交响乐的强烈伴奏中让婚姻尘埃落定,他们俩在25岁显然更缺也最缺钱。无论富裕还是贫穷,在40岁前后也就是小孩十来岁的时候,体力和财力的加权平均值达到人生的最高峰,而事业的顶峰也会在那个时候相继到来。40岁到50岁的十年,身体开始出现疲态进入明显下降通道,尽管此时的财富和事业峰值才真正到来。此时无论是从社会宏观的还是企业微观的角度看,中年危机到来了,面对充满激情的20多岁职场年轻人以及咄咄逼人的30多岁的下属年轻干部,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无论自发还是他发的因素,在50岁前后开始被迫交权,女性回家男性则退居二线为60岁的到来做好不长却也不算短的等待。此为之前的普通社会通例,但现实情况略有变化。
回复日期:2011-04-1121:53:16
最近公司上了个中等项目,我还没来得及构思这个新帖的框架,就早已经献身其中。所以上这个帖子就慢了下来。
不想这么多兄弟姐妹捧场,尤其是lshchina兄的EXCEL表格,项目日程表做得细致,让我想起了看到过的无数若干我管理过的项目。但一般我们的项目周期从立项开始到量产大致是3年,而且现在随着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公司开始朝着2年开发周期甚至1年的周期在发展。而你给我总结的这个周期的跨度有10年,哈哈,更何况我的职业生涯按照我的话说还有10年呢!
多谢手机流浪兄,2011马甲兄,以及vivian1936,橘色阳光001,看前方11,lahm0,橘色阳光001等等兄弟姐妹的支持,我这里就不分性别一一称呼了,哈哈,同仁不分性别!
握手啊!
我会尽快写上我关于此贴的主贴正文,而且是职业生涯的精髓,保证是大开眼界,呵呵,说到这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电影《大开眼界》,英文名是《EYESWIDESHUT》。回复日期:2011-04-1716:48:11
本帖正文将分10节来叙述整个职场人生的规划,并用真人真事来叙说,从而为每个上进人士的职场人生做部分帮助,最好每个人真的,只需工作20年。
每节单独成段,十节浑然一体。
规划你的职业人生--工作只需20年。(原创)
1.分析你的现实。
2.税收和物价。
3.生存之道。
4.外企之路。
5.中国的外企。
6.企业的部门。
7.工作哲学—成功必有方法,失败定有原因。
7.1)跳蚤。
7.2)铁杆汉==J==。
7.3)如何谈工资。
7.4)三进宫。
7.5)销售人生。
7.6)技术转销售。
7.7)曲线救国。
7.8)工程师如何苦尽甘来。
7.9)到欧美企业的转型。
7.10)处处是创业机会。
8.研究生。
9.大专生。
10.财务自由—工作只需20年。
回复日期:2011-05-2823:13:19
感谢各位的支持。
最近工作还是比较忙的,所以更新慢了。当然,我想将每段写得尽量详细点,这就避免了对于每个节点的解释;但是又不能太长,否则言之无味。
向许许多多的天涯兄弟姐妹们打个招呼,两天内必定呈上前面几段。
回复日期:2011-05-3003:23:22
1.分析你的现实。
规划职业人生的第一步,就是认清现实。
本文是针对所有需要工作的职场人士或者准职场人士,尽量用言简意赅且通俗易懂的文字来叙述和探讨我们该如何工作。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地域和历史范畴,在此当然是指的中国大陆境内当下的就业。就业无需多讲,包括给他人或者股东工作,俗称打工;以及全职在自己的企业或者团体里面工作,如果企业是你创立的那么就是创业,否则叫做守业。无论哪种,如果想工作的好,最终实现财务自由,也就是无需继续靠出卖劳动力来赚取生活所需报酬,那都应该分析下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形势,这样才好对症下药,使得作为主观的自己在现有社会环境下更好的发展,毕竟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在这个特定社会中,都是社会大环境下的客观个体,逃无可逃。这里自然就有了分析你所处客观环境的必要性。
远古的历史我们就不说了,纵观100年来的现代和当代史,每个年代都有他鲜明的特征,从师夷长计以自强的清末洋务爱国运动,到抵御外敌的少年中国,到接下来推翻封建王朝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军阀割据的民国先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解放运动,再到新中国建立后的私有化改造,再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再到全民大炼钢铁促生产赶英超美,再到整风运动和文化革命,接下来就是我们一直在说的改革开放。每个时代都有她的注脚,也有她的潮流,有人顺势而动,有人逆势而为。成功失败者,比比皆是。那么,我们现在身处的21世纪第二个十年是个什么样的年头呢?有什么历史大势与我们个人休戚相关呢?
我们庸俗一点,先讲下工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私有化改造完成直到1978年,我国一直实行几乎是100%的公有制。50年代公有制完成时全民所有制占60%左右集体所有制大约占40%,到改革开放前夕全民所有制占90%强集体所有制占近10%,我们一直实行的是低工资制度,也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大部分上缴国家而只得到极少数留给自己以维持基本生存。普通劳动者分为三个并列的阶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农民的基本收入就是日常的免费三餐加上分时领取的粮票;工人和知识分子都属于领取现金工资以及部分实物福利包括房子,还有一些菜票。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先从农村开始的,如果说当初一个农村成年劳动力一天劳动所得为5元人民币,改革之前集体每天分配到每个农民的粮食等价1元人民币,集体留下了4元,那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后,分田到户,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他的劳动成果就是翻倍的10元人民币,上缴公粮折合2元人民币后自己可以留下8元的粮食,收入实现了八倍的翻番。从此粮食年年丰收,主要建立在不变耕地基础上农民积极性以及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之上,而且大部分所得归农民所有,在这里可以看到农村的改革农民得到的收益巨大,而乡村政府代为收集的公粮以及农业税只占农村产出的20%左右,农村改革比较彻底。
再来看城市工业的改革,同样如果1978年一个城市产业工人一天的劳动所得也为10元人民币,工资领取到的为2元,有8元留在企业里面变成公有财产,那改革之后企业运营方式变换为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者部分私有化经营,生产效率得到部分提升,每个工人每天可以产出20元的价值,但是工人还是只能领取20%的所得,也就是每天收入4元,还有16元仍然被企业留下,不比农民多。可以看出在从1978年改革初期到八十年代末外资开始进入中国的10年间,工人和知识分子在多次企业改革转型甚至是股东变更后仍然领取的低工资,只能得到自己劳动所得的20%。然后在八十年代末,部分私营和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工资架构还是没有改变,所以那个时候开办企业或者接手国有企业的个人致富是相当快的,因为在所有制变更后他们仍然享受着工人领取低工资后本该上交给国家的大部分所得,换句话说就是工人的大部分劳动所得被其个人私有化了,不发财才怪。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万元户”就层出不穷,神州大地遍地开花。紧接着外资企业来了,他们先是惊讶于中国的工人工资之低,比方说同一个车工,他们国家的生产效率比较高,是中国当时效率的5倍,一个工人每天可以产出折合100元人民币的财富,外资在其本国需要发给他的这名车工50元作为工资,而当时中国的这名车工在中国每天的工资只有4元人民币,10倍以上的差距。我们这里就可以理解经常看到欧美某个国家的薪水是我们国内的几倍十几倍甚至数十倍的新闻报道了。外资到了中国后假如利用他的先进设备和管理方式,一个工人同样产出了100元人民币,他并不是按照中国国内普遍4元/天来定工资而是初步定为8元/天,他同样在工人工资这块就可以比他国内多省下也就是多挣42元,这就是外资到国内开厂的原因,劳动力便宜也就是工人工资低。而他开出的8元/天等于市场价2倍的工资则使得国内的工人趋之若鹜,直到今天仍然让人感觉外资企业薪水高,而实际上他只付出了工人劳动所得的8%出来了。发展到了九十年代初,国内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思维放宽私营民营以及外资开立的门槛,加上这个时候出现的第一波劳动力短缺,各单位开始竞争产业工人互相抬高工人工资,比方说1994年,私营民营企业的车工劳动力价值拿原来增长了一半为30元/人/天,他们将车工工资从原来的4元提高到8元/天,而同样生产效率更高150元/人/天的外资也嗅觉灵敏将薪水提高到15元/人/天,工人工资都有了部分提高,但是工资收入在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中所占的比例仍然不高,国内私营民营产出30元,工资8元,工资回报率近27%,外资产出150工资15元工资回报率10%。时至今日,这个比例还是没多大变化,而工人工资增长主要靠的是生产效率提高也就是单位时间产出增加。假如说世界平均工资回报率为50%,那中国国内私营民营企业则多赚了23%的工资,外资则多赚了40%,他们的相同点是都占了中国当初为公有制制定的低工资制度的光,不同点是本该默认为上缴国家的那23%给了国内老板,而40%给了外国股东。现在我们可以预言,哪天民营企业的生产效率等于外资的时候,其工人工资就会高于外资(27%>10%),而哪天外资在中国给的工资回报比例达到或接近50%,那外资也早就不在中国搬到其他更低成本的国家去了。我们顺便再提下农民自农村土地承包改革后的收入,为什么在最初几年也就是到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收入还是走下坡路呢?他不是得到了大部分自己的劳动所得吗?原因很简单,因为农村人均一亩三分地,再怎么精耕细作也达不到亩产上万斤,即使上万斤也还是赶不上土地工业开发或者房产开发后的亩产值,缺少规模化效应,这导致中国的农民一直以来也将一直贫困下去。而土地也只是国家通过契约的方式暂时承包给农户的,随时有收回的可能,从本质来讲土地不可以卖给更赚钱的房产和工业开发等项目,于是农民还将继续贫困下去,其核心原因就是土地不可买卖。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谈的还是工人工资,因为历史的公有制原因我们现在在不公有的情况下为私有的公司工作并无偿被夺取了本该为计划经济的国家做贡献的大部分劳动所得,所以导致了至今中国还在进行着低工资习惯。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职业经理人市场高度发展之后,工资才会逐渐与世界水平拉近,这至少还需要三四十年的时间,也就是在本世纪中叶之前,我们还是可以到国外打工或者在外资企业里面工作来赚取那点剪刀差从而得到相对更多的工资收入的。待到那天到来之时,中国的白领则更多的来自本土企业,也就是说各位在没有能力进入公务员队伍以及垄断高福利国企的情况下,外资企业在今后四十年内还可以作为你的首选项。换个角度来讲,因为工人工资太低,所以接下来的三四十年内仍然是开创自己企业的好时期,虽赶不上八九十年代的黄金时间,但称为白银时代,却也不为过。
工资这块就不再讲了,一句话,中国至今还是低工资制的国家。从对立的角度来讲,如果开创一个企业,来赚取产品的利润,虽然需要交各种税费,但还是有利润可期的,因为中国现时的低工资是适合开办企业来赚钱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付出两三千元就可以聘用一个大学毕业生全天候为你工作一个月,工人的薪水太低了而仅仅靠剥削他们本应该交给社会主义国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你就可以发财。所以在中国的薪水被拉平到世界水平之前,创业则是个比打工更好的选择,这也就造就了社会主义中国有着比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更强的“老板文化”。整个社会都提倡并崇拜老板,其本质实际上是做了老板后更容易赚钱,赚取低工资下的超额利润,这点很少有人看到,误以为产品好卖生意好做。再反过来说,在这么好的赚钱行情下,虽然国内税收重但如果创业后你没有实现迅速致富,则就要想到你是否适合做生意。而从国内的职业经理人薪水行情来说,还远远未达到世界水平,通常说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已经实现了同岗同酬,那基本是骗人的,只有国内企业聘用外国人的时候才可以这么讲。我们国人可能因为人太多或者历史的原因,瞧不起自己同胞,对外国人倒是给出了高薪。当然,按照趋势来说,再过二三十年也就是2040年左右,国内的人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低工资也行将结束,一个企业里面的中层干部靠着自己五天八小的薪水还有十几天的带薪年假,就不会再羡慕一个有着几十人小企业的老板,老板文化届时也将在中国寿终正寝。当然,这一天不会很快到来,所以本帖对于创业者来说没有再往下看的必要。
工资之后我们讲下财富。
很简单的一句话可以总结出当今中国财富观的现实,也就是社会更侧重存量资产而绝不是增量资产。在房价高企和物价高涨的年代,你去相亲或者进行某某社会活动的时候,会发现本来就有钱的人将更受人尊敬,而即使你增量较大是个月入上万甚至几万的海归留学生,如果你之前没有财富的积累,那么在任何需要经济实力来比较的场合比方说相亲中,你都将处于弱势地位,不被看好,因为当今社会存量资产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增量资产的。这个财富现实是极其残酷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更能够理解在未来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如下种种怪现象还将屡见不鲜且大行其道:男女青年相亲时主要以男方的家庭资产作为女性择偶的主要标准;月入几万的大学毕业生买不起房子;家里有几套甚至十几套房产的青年人开着宝马车去上班领取着三四千的月薪。。。。。。这都归结于我们社会当今过分看重存量资产而非增量资产的残酷现实,换句话说,社会大多数情况下只看你有多少而不看你挣多少。就这点来说,对于家底不丰厚的年轻人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更是残酷的。
以上残酷现实分析的结果告诉我们,如果你有家庭背景却不利用,去凭着初入社会的意气想闯荡社会靠高薪来证明自己,实则愚蠢之至;如果你无家庭丰厚资产可以依靠就不要为比别人高那么一点点的月薪而沾沾自喜,那点收入微不足道。
认清这点,则为我们之后更侧重于积累原则的职业人生规划铺平了道路,才知道如何来锻炼当下的力量。回复日期:2011-05-3103:30:33
2.税收和物价。
税收和物价,将是我们一直以来最贴身感受到并与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两大主题,因此我们单独列一段来讲解,从而为职业人生的规划指明道路,知道重点,避免无谓之争和若干最终撞到南墙的失败。
税收为中央所规定,而物价大多为地方操控。前者为中央立法严格规定,地方没有参与和干预权,不怕你反对;而后者大多为地方所控制,对于大宗商品则中央会有所监控,维稳为重。
我们先从两者都有密切结合的房价开讲。在这场还在延续的中国当代惊天动地的高房价浪潮中,我们知道,地方政府也就是地方的主要官员已经是而且并将继续是主要策划者和推动者。那地方政府却是为何孜孜追求高房价收益而不顾治下水生火热中的民众呢?如果地方政府是为了靠贪污来吞噬民众的钱财却是为何从2000年前后才想起来炒高房价来从中收益的呢,为什么不早几十年?很显然,在2000年之前的几年必定出了“大事”,导致了地方政府疯狂缺钱。这里我们来研究一下地方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以及他是如何缺钱的。古来国家维持运转主要靠税收,当今的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不会例外,这个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历朝历代,苛捐杂税层出不穷,上下五千年,不断有“持不同政见者”高呼“苛政猛于虎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方告一段落。从1949年开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产业工人为国家建设兢兢业业而基本是无私奉献的工作所积累的财富,当时税负实际上少之又少。工人得到的是每个月极少的工资,绝大多数劳动所得为国有性质的企业所有。通过劳动所积累的财富主要经由80%的全民所有性质单位和20%集体所有性质的企业向中央输送,在城市以国有企业在农村以农业合作社为单位。我们这里说的“财富”当然包括刚才所说的低工资制下工人农民无偿上缴的劳动所得。国家将收到的钱大部分用来作为中央行政开销以及国有单位基本运营的费用,小部分则有选择性的下发给各个地方使用,并维持极少的国家储备以备不时之需。计划经济时代,确实需要中央来管理和分配国家财政资源,当时非常流行的地方驻北京办事处除了为在第一时间接受中央的各种指示并接待各自长短期投奔与路过的本地官员外,其更主要的任务是向中央要钱,想得到中央更多的财政支持。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两腿并行,一面维持原有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对自己的供血能力,一面增加税收收入。而在允许占少部分的私营经济相对发展不久之后,公有制的弊端导致在市场相对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纷纷亏损严重。一方面占用大量资金却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又“拖家带口”负责员工以及员工一家的生老病死,其结果直接使得国有企业丧失造血功能,入不敷出,不但不能为财政做贡献反而成为财政的包袱,而庞大的行政开支又每时每刻都在消耗着国家财政,于是,国家没钱了。要解决这个燃眉之急,第一步便是国库券的诞生,发生在80年代中后期。但国库券毕竟基数太小,而且“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那么最直接的重任自然落到了税收的头上,而中央税收成了重中之重。除税收之外,第三个方法就是国退民进,也就是将巨亏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卖给强大的私营资本来换得现金。增加税收从90年代初到现在2011年为止,一直在增强,从未间断,也没有缓和的迹象,每个人都会发现身边的税种越来越多也愈收愈重。而国有企业私有化大致在上世纪末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大部分完成,并在最近国家财政丰厚和民营企业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猛烈打击后的今天,反过来开始国进民退,用大量的现金和行政手段收购民企,山东钢铁强制整合日照钢铁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最近两年的煤炭行业亦是如此。我们这里抛开国库券和国退民进的话题,来谈谈主要矛盾也就是税收的问题。从1994年开始我国税收主要以分税制为主体,来加强税收分配制度,说白了就是三级税收制度:中央政府主要承担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的职能;地方政府(省级和县级)更主要地在资源配置上发挥作用。我们来细细谈一下这三个税收。一,中央政府税收,以社会保障税、个人所得税为主,还包括关税、证券交易税、燃油税、公司所得税、海洋石油资源税等涉及国家主权,公平市场环境,影响全局利益,关系国民经济稳定,维护统一秩序,调节收入分配以及流动性较强和分布不均的税种,其收入总量十几年来都一直接近全国收入比重的60%。二为省级政府税收,省级财政作为地方财政的主导环节,担负着中观层次上进行经济调控的职能,并负责省域范围内的收入再分配和投资规模大、受益范围广的基础设施建设,比方说高速公路以及现在正盲目建设的高铁则主要是由省政府来投资建设的,所以我国的高速公路必定是出省就要交钱而且到几公里之外进入省份的缴费口“拿卡”。省政府收入以营业税为主,还包括资源税(一部分)、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中的地方分享比例等,其收入总量大致占全国税收收入比重的15%左右。三,市县级政府税收,县、市政府以房地产税为主,还拥有资源税(一部分)、契税、土地增值税、遗产税、排污税、车船牌照税等流动性较低、信息要求较细、适宜由基层掌握的税种,以及其他国税、省税以外的较小税种,其收入总量占全国收入比重的约25%。一句话总结下现在的税收分配比例:中央60%,省政府15%,县一级地方政府25%。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下1993年分税制改革前的税收分配情况,全国税收总额分配比例大致为:中央20%,省15%,县65%。显而易见,始于1994年的中国分税制改革,将中央和地方县级政府的税收收入比例做了个对调,也就是中央得到全国税收大头,省政府维持不变,原来得到大部分税收的县级政府现在只得到个小头。因此县级地方政府开始缺钱了,特别是从1998年中央开展了严格的税收法制建设,强制结束了1994年之前的包税制而落实了之后的分税制,这才使得税收大头真正的落入了中央国库。此时没钱的县级地方政府开始拼命抢钱,首先利用一切可能将手头的地方国有企业纷纷卖给私人或者外资,并同时将乡镇等集体企业卖给个人来换得现金,用以填补地方财政不足后而刚刚出现的窟窿。但是在2000年前后这点家底卖的差不多了,唯一的能填饱地方财政胃口的就只剩下土地了。此后从2001年开始靠卖地来获得土地出让金则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这期间最早于1999年就开始尝试高价卖地的始作俑者有江苏的地级市淮==Y==和省会南京,以及湖北的武汉,此后才全国纷纷仿效之很快蔓延开来。
从1998年严格执行三级分税制度以来,不难看出:房价高企的直接原因是三级税收比例的不合理。也就是中央税收过高,本来收取税收总额20%左右却多收了近40%,导致国库异常充足,国富。而本来获得65%税收大头的县级地方政府却实际只分配到了25%的税收收入,导致县级地方政府无限的想方设法增加收入(炒高卖地费用)增高现有税种特别是房地产税的纳税基数(房价),其直接结果就是民穷,三代人几十年的收入全部用来买房子。于是国富民穷俨然成了现实的写照,导致民怨沸腾,甚至民生不稳。这就是当今房价的现状,它是国家税收分配和地方物价的产物,税收权在中央,物价权在地方政府,而高房价的根子在税收,其表子则体现在地方楼市价格。因此,税收分配不改革,房价高企的现状就不会改变,此为高房价的本质,与我们奋斗中的职场人士息息相关,绝大多数的人是不知道这个本质的。我们再进一步探讨下,现行的税制会不会大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从1993年之前的包税制中央只收取20%的总税收到现在2011年分税制全面执行为止,接近二十年已经培养出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集团而且是中央利益集团,对于分税制的改革势必会横加阻挠,设置重重障碍而最终使税制改革搁置,这基本就是可以肯定的将来的事实。道理很简单,原来你已经拿惯了某项巨额收入而且多少年后的收入预算都已经做好,现在让你放弃,你愿意吗?再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哪天改革派占了先机真的来了场彻底的税制大变革,那房价会降下来不?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因为土地是永远卖不完的,碰巧卖土地的问题关键就出在一个“70年”上面,开发商以及将来的业主所买得的仅仅是70年的土地使用权而已,这点就决定了可以将老的住宅拆迁来重建高档小区,也就是土地可以重复买卖,而你所在的居民区何时拆了卖给开发商,就看本地的市政规划了,这更取决于届时地方政府是否缺钱。
明白了以上房价的本质,我们就可以对房价趋势有个大致的判断,而不会死等房价暴跌了。到了这里,我们可以从中延展开来,得出税收和物价的规律。刚刚在房价本质中我们提到了两大利益集团,一为拿惯了税收大头的中央利益集团,二为从大肆卖土地中赚得大量真金白银的地方利益集团,他们因为欲彀难填所以会无限利用自己的先天优势去不断扩大收入。在税收收入大比例属于自己的时候只有不断增加税基税种,才能扩大前者的收入;而在十几年的小比例税收收入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后者从土地买卖中得到启示,只有炒高地方境内的各种可操作之资源才能大幅增加收入,比方说十年来的土地资源。因此,接下来的两句将是我们今后人生最习惯碰到的两大现象:中央面对全体公民的税收将越收越多税负越来越重,地方针对其辖区内的各种可操作资源将越炒越高。通过这两个手段,不断将财富从民众手中转移,这就是结果。这才谈到了本节的主题--税收与物价。
税收。先说我国第一大税也就是17%的增值税,增值税是我国最主要的税种之一,其收入占中国全部税收的一半以上,是最大的税种。增值税收收入中75%为中央财政收入,25%为地方收入,进口环节的增值税由海关负责征收,税收收入也全部为中央财政所有。要增加税收收入第一步当然从这个最大的税种开刀。在2008年1月开始执行的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将中国2007年前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这是极其狠辣的一招,看似允许企业将所购买的设备以及模具等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金在税前扣除,对于企业来说是利好,而实际上是对非生产型的贸易公司代理等中间商家开始了增值税的全面开征。一句话,贸易也要缴增值税,于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年国家税收却依然突飞猛进增收接近20%,跟这一条法规的执行有直接的关系。1999年前后新增或者严格征收的几个大税有个人所得税,个人存款的储蓄利息税以及个人车辆购置税;2008年底金融危机到现在的两年间开征的数得上名号的就有燃油税,车船税,房产保有税;我们近期可以看到很快就会征收的还有资源税,社会保证税,遗产税,捐赠税,房屋租赁税,物业税,二氧化碳排放税;不远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新税种: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垃圾税,噪音税,结婚税,离婚税,超生税,火葬税。。。。。绝不是耸人听闻,这些税收你看起来那么远,其实已经这么近。
重点说下跟我们职场人士休戚相关的几个税。首先,个人所得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均月收入20元时候的800元起征点,到现在人均月收入差不多有一半超过2000元的起征点,再到2011年5月末二审三审迟迟未出的个税改革方案,不出意外号称减税的新个税法将会使得个税的收入比以前更多了,关键的一点不是起征点从2000调整到3000,而是25%的税级范围从20000降到了5000上下,大幅降低了,再过几年更多的人都荣幸的进入了25%的征收范围,名义上会告诉你这个是减少了超额累进个税计征法的税级,嘴上说少征实际会多征。然后是社会保证税,现在你的个人所得税是按照工资减去保险后的应税所得额来计征的,最早2012年你每月缴纳的五险三金也将交税,逃无可逃,而且不是仅仅针对你个人所交的部分,还包括单位给你缴纳的更多的那部分,这个社会保证税将对你的个人工资收入起到直接釜底抽薪的威力作用。接着,遗产税,当你拿着微薄的收入却因为父母留给你几套房产而沾沾自喜之时,不要高兴太早,国家很快会立法对于遗产课以重税,也就是父母留给你的100万的房产你要先缴纳接近50万的遗产税才能继承。最后说下物业税,2011年1月底国家在重庆和上海试点了房产保有税,这个税属于物业税的范畴,只不过中国房产只有70年的使用权而无永久居住权,房产证和土地使用证加在一起只相当于一个租赁契约却不是真正的房产买卖,所以在当下物业税不能名正言顺诞生且房价高企的情况下,国家趁此机会推出房产保有税这个权宜之计,并带有轰轰烈烈的帮助人民打压房价的噱头。这个税一旦出来之后,将会万代继承下去,最早明年房产税就会全国推广最终全国实行并逐渐提高现在不到1%的税率,这块税收必定会是将来税收的重头戏,它甚至被寄予了取代现在每年几万亿的土地出让金来补贴税收收入占比不足的地方政府的厚望。所以在贷款买房后除了计算每月的还贷你还要合计下每年要交的房产保有税,在月供后留出钱来缴纳。物业税就是指的不动产税,只要你有房子就需要缴税,不可避免。
物价。物价其实属于地方范畴,也就是所有在当地销售的物品的价格都可以被地方政府所控制,除了百姓日常消费品(食品,水电煤气等)重大民生产品的价格在中央维护社会稳定的重点监测和控制之下不可随意乱为之外,其他所有物价地方政府都可以用来炒作赚钱。在轰轰烈烈的十年间,地方已经通过炒作地皮同时推涨房价,来从百姓口袋里赚取了大量的真金白银,但是在中央维稳的考虑下房产价格也已经进入了中央重点监测和控制的物价清单,甚至在2011年初向各地方政府提出了拟定房价控制目标的要求。我们先不去判断这场十年之久的房产盛宴是否结束,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中央集权不改变,地方就拿不到大头子的税收,必定会在房产炒作之外物色更多的炒作对象。所以今后千奇百怪的高价商品会不断出现,“蒜”你狠“豆”你玩只是才刚刚开始,表面看似民间投机资本的炒作,实则充满了地方政府的纵容与推波助澜。因为高房价已经因为地皮的有限性以及中央严格的监控而产出不了多少财富了,接下来的就很有可能是如下财富目标:郊区的小产权房,农村的宅基地,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上学名额,本地户口,本地车牌,停车位,墓地费,火化费用,等等。这些炒作的载体可以同时也可以是分阶段被利用,无论哪一个都将会上演跟房产类似的故事,但必须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被地方直接控制。说得再直接一点,现在已建的小产权房将来必须缴纳高额的费用来“转正”,否则就被定义为非法;农民一家三代的收入如果不倾囊而出来缴纳“入门费用”其宅基地上所建的房子将不可买卖;学生上学的名额将被市场化出价格来被炒作越炒越高来买卖;户口将以外地人为本地投资现金的多少以及纳税的多寡来发放甚至直接量化到现金数额来买卖;车牌将不仅仅是个别城市用来增收的手段,而是全国每个城市都在推行拍卖竞标车牌来发放,重点城市的车牌价格将直接被炒作到十万以上远远比一辆中级车来得贵,购买五万块的车再花十万来装牌照的奇谈将成为中国的通例;而停车位的炒作则早就在大行其道,将来购车前先需要有一块车位的产权将成为购车的准入门槛;至于墓地的炒作之前已经在很多大城市出现,很快将全国泛滥死了也无处可逃;各地的火葬费用将越来越高,而火葬费几万元的炒作将导致城乡很多孝子无力支付但为了尽孝在农村家中或者找荒郊野外偷偷火化自己去世的老人。。。。。。
如上所述的总结,今后若干年,中央针对必需品增加的税收和地方针对非必需品的价格炒作,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前者的目标群体是全体人民,而后者面对的是他所治下的平民,被标榜为中产阶级的职场人士,均在其列。回复日期:2011-06-0616:44:08
3生存之道。
分析了你自身的现实,明白了你所处的税收和物价环境,我们才知道了自身的危机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当然有她的道理,这也增加了日夜奋斗中的职场人士探寻生存之道从而更好规划自己职业人生的紧迫感。
“道可道非常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跟我们这里讲的“生存之道”,是同一个道。有了战略才会有具体的战术,没有好的职业规划何来事业的发展?而一份良好的职业规划将是我们每个职场人士耐以生存之根本,她是我们职场谋划职业晋级加薪跳槽避免劣势发挥强项的指导原则。
我们先讲下职业规划的基础。中国讲求人际关系先做人再做事,西方讲究沟通技巧和管理艺术,实际上都是说的同一个东西--人脉关系。因此,关系是古今中外共通的为人处世哲学,只不过中国在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更加过分的剥夺了公平性,充斥了更多的权力关系到金钱利益的寻租。反过来讲,即使你在纯外方独资企业里面工作,也会发现公司里以及工作中充满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很多私人关系以及个人偏好,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主观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人脉关系是我们讲的职业规划中的第一步需要理清的资源。有关系就须在必要的时候利用,假如你家境殷实却毫不利用在一毕业就脱离家庭单身一人想靠自己的双手来打拼一个天下出来,那就显著增加了成功的难度。举个简单的例子,香港富翁李嘉诚的小儿子李泽楷,据说一直是靠一己之力来打拼出了事业上的一片独立天地,细致分析下他创业的历史,我们虽然不能就说实际上他还是靠着父亲的关系基础在做生意,但可以说假如没有其父亲则今天我们听到的李泽楷的故事必将改写或者根本成就不了媒体报道的这样一个传奇人物,无论他当初多么想自己一人独自闯荡,但最终如果没有香港首富父亲的支撑则绝没有事业上的李泽楷,他最终还是利用了他的家庭关系。再看看每年大量的应届毕业生赶到家乡之外的城市准备开创自己的事业,其艰难程度必定大于本地毕业生,因为后者优势突出,在本地有房产更主要的是有家庭关系。而如果我们自己来自贫困家庭,毕业后刚进入社会,也要总结下自己的家庭关系以及之前的人脉资源,绝不会一点可利用的关系都没有,只不过会相对少很多,当然如果少到一点也没有可用的必要当然可以直接放弃而凭自己去开创和经营关系了。即使这样也不必气馁,我们再看下每年福布斯500富翁中真正靠遗产继承的也不超10人,更何况创业容易守业更难,我们每个人一生的主要关系是靠自己后天培养和积累,而非先天继承。在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之后,第二点就是讲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我们每个人都有。千万不要将成功的职业方向理解成满足你个人爱好的那份工作,那工作根本就没有。同样,当你一份工作做的得心应手,在单位做事游刃有余之时,也要记得千万不要爱上你的工作。工作最终会上升到管理艺术,是驾驭别人来完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前提是为单位服务,而非自己投身具体的事务工作中去做一个科学家,那是不现实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容易走进这个误区,凡是工作都想往自己大学的专业上去靠,而被问到大学里面的专业学到什么却吱吱呜呜什么也答不上来。第三点说下具体工作之后的方式,如果你有好几项才能可以在面试中尽情展示却不要在刚报到的时候全部暴露无遗,就好比去参加一场武林大会你带了好几把宝剑,要一把一把慢慢的分节奏拿出来,选择恰当的时间点,此为“亮剑”,而不是让你一下子将自己的老底全部亮出来,否则适得其反,在某次需要用到你的宝剑的时候被人发现它远远没有那么锋利,则你在周围同事以及领导面前将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我们进入主题,看看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之道,如何选择职业方向从而让我们更好的走好自己的职场生涯。
前面所讲明白之后,我们来以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为例,阐述下职业规划的大致方向。首先,职业规划是以最大程度发挥自身优势开发自身潜力并最终实现事业发展为目的的,说白了工作最终还是为自己后面更好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来服务,去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品质并实现个人价值,最终回赠社会。在本科毕业前会首次出现两次传统的职业突破机会,一为考公务员,二为考研究生。从报考比例来看,大家都在趋之若鹜,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公务员在中国当下是个职业稳定,提升平稳且社会尊重程度高的行业,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公务员都应该不要放弃这次难得的报考机会,全力一博。当然我们要明白国家公务员收入必定稳定,而地方特别是接近乡镇一级的公务员由于上文所述地方财政分配的先天不足而很有可能在某些欠发达地区甚至都发不出工资,在这里就要尽量选择国家的或者大城市的公务员。而另外一个机会就是考研也切莫放弃,无论从今后打工还是创业的角度来看,读了研究生之后都比之前更能掌握学习和实际应用的方法,也有利于自己事业的晋级和发展。但对于考研究生我们常常有很多误解,比方说自认为家庭经济基础不好而不考研,其实从3年的学费和将来一生的收益来比较,因为这个放弃读研是很可惜的;另外,读研却不是回避就业的方法,你即使读了博士最终也逃不脱进入职场进入社会的归宿。当然,毕业之前的这两个机会都不容错过,如果两者都成功你届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来选择其一。
在这两次考试都未果后,接下来等待你的就是更大众化的道路,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由于国家始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大学扩招,十年以来大学招生规模不断膨胀,从每年几十万的大学招生人数猛增到最近接近千万的入学名额,相应的大学录取比例也从十取一提高到全国平均60%的水平。可见读取大学来改变命运的独木桥已经拓宽成万马齐进的阳光大道,相应的也说明激烈的竞争将不在高考这三天发生而是推迟到进入社会就业的那一刻。当初高考后的“金榜题名”和“名落孙山”是对于学生成败的判断,而现在则演变为大学毕业进入就业市场后职场人生发展的比较。不重高考而重工作,将高考时候的残酷竞争推向了更加残酷的就业市场,这有利有弊。好处是不再以学生那几天几张试题的偶然发挥来决定他们的一生,也减少了应试教育下侧重记性而非创造性考核对于学生的误判,更大的好处是减轻了社会强加给高中生的强大到接近窒息的压力使得黑色恐怖的高考的也变得相对轻松而多了一点绚丽的色彩。然而,坏处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以高考为绝对公平的社会平等基石被打碎了,高考是以学生独自参加高考完成试题的正确率来筛选学生,而现在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则俨然成了学生父母以及家庭背景的竞争,导致当今大学生刚离开校园的第一个竞争是以家庭背景的比拼而不是他个人能力以及辛勤程度的比较,这更加侧重了学生的先天因素导致了极大的不公平。第二,学好数理化也不如一个好爸爸,使得这十年来大学生学习的热情远远没有八九十年代高,甚至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根本不用功而“混”则成了实际的学习状态,因为你再好的成绩也有可能落得“毕业就是失业”的结果。更进一步,这种更侧重于家庭背景比拼的竞争也打消了原来靠好好学习来改变命运的穷孩子的上进心,更粉碎了他们家长记挂在孩子身上乌鸡变凤凰的梦想。最为严重的是这种更侧重于以父母提供竞争力的就业比赛与先前我们讲的社会更加看重存量资产而非增量资产的社会财富观相结合,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反而比历史上更加突出了父母对儿女人生影响的分量,单从婚姻一事来看,使得封建时期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在中国复辟,这是中国历史的倒退。
因此,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对于成功事业的追求要远远胜于当初对于高考高分崇拜的重要性。从此,事业为重将成为所有中国人包括大学生的人生信条,无论男女。男怕入错行,女人同样如此。而我们这里对于职场人生规划的探讨,则恰逢其时,这才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回到我们所讲的生存之道。在考研和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两次机会全部错失之后,你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趋势的把握来改写人生。那么有哪些生存之道呢?我们按照资本的顺序来大致细述下各种职场的职位。在一切资源相对公平的理想状态下,如果你有充足的资本那么以资本来产生资本则是最好的选择,比方说开创自己的公司等经济实体来赚取利润,这就是所谓的创业。当然如果你没有现金资本,那么有着很好的知本也同样是资本,可以创业来赚取更大的收益,比方说靠你的金点子靠你敏锐的市场前瞻性嗅觉甚至是某个能够市场化的技能照样可以创业。很多人就是后天取得了知识资本后写了上千次的创业计划书最终吸引风险投资资本,从而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人生。再比如说十年之前非常火爆的学生公司也就是大学生创业竞赛,凭着优良的商业计划书以及政府和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或者资金支持,照样可以来创业,等等。创业是首先需要研究的就业方向,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假如在现金资本和知识资本都缺少的情况下,我们能够看到的第一个以公认的能力和辛勤劳动为基础的行业就是销售,有同仁讲解的“销售没有冬天”就是讲解的销售的技巧,当然,我们这里不侧重销售策略以及技巧细节,而是侧重销售成功率以及公平性的分析,从而为想进入销售行业打拼的人提供参照。所有工作中,最接近创业的打工就是销售,和老板一起赚钱。销售这个行业最依赖于销售的能力,主要以市场业绩说话也就更加公平,她有两个特点。一就是绝大多数销售是没有提成的,我们可以从最上游的原材料到最下游的终端制成品来看,越往后其附加值越高销售难度也自然越大。所以越接近原材料的销售比方说钢铁公司的销售就基本没有提成,再如水电煤气公司的销售。而终端销售比方说卖牛奶的卖啤酒的卖大型设备的卖车的卖房的等等这些销售肯定是有提成的,再到竞争更加激烈的甚至需要去推销的比方说推销保险的推销广告的推销牙刷的推销信用卡的等等,有提成则是必须的,否则没有提成等现金奖励谁还去做这么辛苦甚至要上门推销的销售呢?以上两种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实际上包括各种工业半成品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大量销售是以底薪加提成的薪酬方式来对销售人员予以奖励的,底薪与提成的多寡关键看所销售产品的市场竞争充分度。竞争越充分竞争对手越多则越有提成,因为靠能力吃饭,比方说销售机床的销售开关的销售打的服务销售理发服务的,等等,必定是有提成的;而强势产品和品牌的销售,比方说销售苹果I-phone的销售汽车发动机的销售芯片的销售土地的等等,则大多拿固定薪水。第二个特点就是做销售的门槛比较低,这也成为许多人找工作未果最后的选择,而销售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也是所有职业中最大的,想进入销售行业的高学历人员最好有足够的抗压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当然销售的道路是越走越宽,特别一个公司里面能够与老板称兄道弟甚至平起平坐的非销售经理莫属,而且销售的职业未来相当广泛,最上直到执行总裁的职位甚至独资创业自立门户都是销售的未来晋升的选项。
沿着资本传输的路径,我们看到了在销售价格中最后被加上的就是包装和物流的费用,包装是个将来还会继续壮大发展的行业,而物流特别是点到点的运输将会在网络经济中发挥中枢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大批量的应届毕业生投身职场之时可以考虑进入这两个有预期发展的行业。当然我们这里是更侧重于横向行业的概念,比方说在你所在的公司你们的产品离不开包装和运输,则包装和物流部门就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可以做到公司的仓储主管也将为将来的事业从一般事务性的岗位向管理岗位做了很好的铺垫。这里就要说到一个小窍门,一个公司的包装和运输物流部门因为更偏重于体力劳作的关系而且本身属于耗钱部门,往往得不到重视,而这就给我们学历不高的人一个职场生涯向上的突破口,记住,如果学历不高物流或者包装方面的主管将是你可以全力争取的职位。
一个一般性的制造公司,其最大的成本来自于原材料的采购,因此作为替公司花钱的部门采购部就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将采购部按照采购种类分成直接采购和间接采购。前者采买公司所需的原材料,后者去洽购公司所需的日用品以及设备和耗材还有各种服务。直接采购因为金额大且大多需要定制所以成本压力大,聪明的老板都知道直接采购的成本每节省1块钱就相当于前端业务部门增加100元的销售额,因此越是大型的公司其采购部门得到的重视程度越高,而选择供应商的决策权就越是分散。所以这种采买原材料的采购并不好做,而且面对内部多部门的监控和权力斗争以及外部供应商的挑战而战战兢兢,需要很强的逻辑分析和沟通协调能力才能胜任。而间接采购的预算相对宽松,且选择供应商的流程简单,因此这种采购的成本压力以及工作压力相对较小。我们想进入采购行业的应届以及往届毕业生可以参照自己的性格以及对于专业的要求来选择自己在采购行业的发展方向。假如你想做一个有专业技能并以采购总监作为自己职场目标的采购人员那直接采购将是你的选择;如果你学的并不是技术专业而且对此也不是太感兴趣并且想拿点外快,那大公司的间接采购则是你的选项。当然灰色收入并不是我们提倡的,但事实证明采购是除销售之外最有机会取得佣金的行业,我们想进入或者已经身在这个行业的人们,可以适当对照做好自己的选择。采购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一个公司的采购总监,鲜有做到副总或者更高职位的,这个是采购行业的局限性。
采购价值中的最大部分也就是大致超过70%的成本是由研发部门的设计决定的,因此一个公司的产品研发部门是相当有权威的。研发部门的人员主要分为机械设计工程师ME,电子设计工程师EE,软件设计工程师SE以及系统工程师AE,对于技术的要求以系统工程师为最高,通常也是技术总监的候选队伍。我们在选择做设计工程师的时候需要注意“研发”二字。能做研发部门的工程师就不要做其他部门的工程师比方说尽量避免做产品工程师制造工程师流程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等。研发工程师的薪水市场价位更高在求职时也最抢手特别是在内部提升的时候也来得更快。
销售接到订单采购根据设计的要求买来原材料,下面一个增值的环节就主要发生在制造部门。制造主要分生产、测试、质检、计划、仓库以及物流等等部门,特别我们要记住的是生产工艺部模具部辅料部维修部厂务部等与制造相关的部门都属于制造部,其人员包括工资在内的预算全部算在制造费用中。在如今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以及企业更注重降低成本的环境下,这些部门的预算将非常紧张,先不谈加薪的机会少幅度小,单是从同样工作年限的工程师薪资水平来说,制造部门也比研发部门低很多。在我们择业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你的职位决定了你的工资,这里我们对于在同一家公司服务时间类似的两个工程师薪水悬殊甚至相差好几倍的情况就可以理解了,不足为奇。制造属于辛苦的运营部门,厂长通常在外企被叫做运营总监,但是也许几百个制造人员几年才能出一个运营总监出来,最后被提拔的机会也相当渺茫,所以尽管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工厂,但我们在做职业规划的职业定向时,最好还是避免将制造部门的职位当做自己的首选。
在制造部跟销售部之间通常会有个衔接和协调的部门,这就是项目部,以专业的项目管理为中心,以新产品的打样试产为计划的项目管理人员。当然,很多小公司的项目经理都是由其他部门经理来兼职,甚至不设项目组。因此项目经理的市场需求量不大,虽然他很能锻炼人,特别是沟通技巧以及管理和协调能力的培养。
其他更多的部门,比方说我们常说的人事部行政部财务部法务部关务部客服部等等包括公关部在内,都属于公司的非制造部门,其预算大多算进公司产品中的管理成本。其薪水范围位于研发部和制造部之间。
我们大致探讨了各个行业的自身特点,总结下,与制造相关的工作岗位(生产、测试、质检、计划、仓管、物料、生管、工艺、模具、辅料、维修以及厂务部等等)由于先天的原因其薪水水平相对较低晋升的概率也较小;而属于核心的研发岗位(软件机械电子系统等工程师项目管理等等)属于高薪领域,因为得到足够的重视并相对有富余的预算;包括销售采购人事行政财务法务关务客服以及公关人员,则被包括在一般管理费用里面,他们的薪水等消耗直接决定着企业销售价格的高低区别,都属于公司的管理成本范围,薪水属于中等范畴,也是当今所谓白领所在的主要部门,但一旦有公司转产关停或者出现经济危机这样的大事,则首先成为裁员的重点区域,光鲜的白领称谓只是其表。这样分类讲解后,各位就可以对照自身现在所处的职位以及将来的职业方向做一下思考和规划,从而理解每个职位的发展之道,更重要的是加强自己在这样的职位上的生存之道了。回复日期:2011-07-2319:51:50
来了来了,不能做太监贴啊,我接下来开始续写这个规划人生的重点。
此贴第一次提出一个工作只需20年的理念,但是最主要的在于如何20年之后就不工作从全职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这还不是那种理财这么简单的事情。
回复日期:2011-07-2400:47:44
4.外企之路。
外企之路,就是讲的在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努力失败之后,又没有关系进国有企业无门,又想取得比国内民企私企更多点收入的职业之路。确实,这是个没有关系背景而且很大程度上更倾向于能力比拼的道路,也是无奈的选择。尽管这样,它也是平民家庭出生的毕业生所向往的最大众化的道路,虽有利有弊,但却没有公务员国企私企民营等绑定家庭从一而终的职业特征,可以轻易选择雇主,这是它的一大优势。
我们先来看下外企之路的最大好处。外企的薪水相对于其他就业门路一般有着更高的薪水,这点之前已经分析过,主要是外企的生产效率更高而且相对来说中国的低工资制度的历史使得外企的薪水看上去更高一些。这高出来的一点点工资就是剪刀差,它主要是跟外企自己本国工资水平比较而制定出来的。比方说同一份文员工作,在美国的薪水大致行情为折合人民币月薪2万,中国国内为2千,那么这1万8就是剪刀差,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这家美国企业即使在中国大陆给出5千的月薪仍然可以通过人工成本的下降1万5千元的成本。很显然,1万8的剪刀差就分成了两部分,第一部分1万5被美国企业享受了,而那3千被在美国企业工作的中国打工者赚去了。同样,如果这家企业来自欧洲穷国比方说西班牙,他国内这份薪水为1万人民币,那么剪刀差总共只有8千,再怎么分配他也不愿意给你5千的月薪,否则你赚了3千,他只剩下那5千。再到香港台湾或者新加坡企业,他们本土的薪水就更低了,无论如何到了这里也给不出5千的月薪,薪水自然就更加往下走了。这是个简单通俗的一般性规律,以此类推,全球最高收入的国家好几年都是瑞士,所以如果你进入瑞士在中国的独资企业,那薪水一般来说就不会太低,而你进入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企业,那薪水自然不高,再进一步你去了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甚至是比中国薪水都还低的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企业,如果你想拿到高薪则就是个梦想。如果我们想多赚一点剪刀差,请记住富国工资高穷国薪水低,这是个一般性的规律。
那么,除了寻找富国的企业这种方法来多拿剪刀差之外,还有其他方法来增加收入不?当然有,我们以美国企业为例,美国本土文员2万的月薪到了中国变成了5千,如何让那剪刀差的大头子也就是1万5多多进入自己的口袋呢?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只要你更改国籍变成美国人就可以实现了,可以全额拿进2万。而如果你更改国籍到其他国家,美国企业给你的薪水自然就考虑到了你所在国家的薪资水平来给工资了。比方说美国企业里的新加坡人,其薪水主要是参考新加坡本岛的薪资水平来定,自然比中国大陆雇员来的高。当我们进入这种全球化的外资企业后,会有两个发现。第一就是各个国家的同事都有,而他们的薪水主要跟他们各自国家的薪水高低有很大关系。当然也有中国人拿高薪的,但这些中国人已经更改了国籍,最多的是美籍华人,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当做美国人来对待,其薪水自然大多数情况下会比新加坡香港台湾人的薪水更比中国人来得高。而第二个发现就是这里所说的美籍华人,他们早已掌握了更容易拿到更多剪刀差的方法,那就是加入宗主国的国籍,将自己打造成外国人。十年磨一剑,加入美国国籍并不是为了在美国多拿薪水,而是回到中国拿外国人的薪水。这样一来他们就天然比大陆本土直接进入外企的我们来得更有优势,这就是出外留学的好处。但是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薪资水平的不断增加,这种靠留学或者取得外国绿卡的方法已经越来越没有优势,所以如果你想靠此法拿更高的薪水那就趁早去国外上学。中国人的隐忍和经年累月的吃苦能力是出了名的,我就在世界500强中碰到很多这样的早在80年代末就已经留学美国的中国人,有来自四川的中学教师,也有来自东北的钢铁厂的技术员,现在他们已经在外企中国总部坐上了部门总监的位置,年薪均值在我了解后知道大致为月薪1万美元。他们确实赚得了剪刀差,而同年龄的中国人职位会低一点薪水更是相差很远。这节讲解了进入外企的拿取高薪的方法,而且是“先天性”的方法,一是去薪水高的发达国家的企业,二就是从学历文化国籍上去投奔他。最后一种则是更加普遍化的竞争也最激烈的道路,通过自己在外企的工作表现来提升自己同时达到加薪晋级的目的。这种道路来的最残酷,因为没有先天优势而且99%的人都来挤这么一条独木桥,充分而残酷的竞争是一定的,甚至由于竞争太激烈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所以,在中国的外企里面最难处理的不是和国外大老板的相处而是公司内部中国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特别是中国经理间白热化的竞争甚至到了针锋相对的吵架最后由外国人来调解的地步,这是每天在外企都在发生的事情。其实不是中国的汉==J==多,而是人多竞争太激烈所致,最后竞争演变成了战争。我们看到最多的描写外企生存法则的故事,包括前不久比较红火改拍成电影又翻拍成电视的《杜拉拉升职记》,都是讲的这样的斗争。因此,进入外企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是去面对外国人的刁难,而是来自你的同胞的短匕长矛以及冷枪暗箭。
在外企,除了来自同胞勾心斗角的复杂关系之外,最主要的还是需要靠你自身不断取得的成绩来发展和提升自己,毕竟业绩是硬指标。我曾将在排名100名的世界五百强待过,里面的人员除了欧美以及其他外籍人士之外,海归和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博士生都占很高的比例,日常工作中动不动就会碰到一个留洋回来的博士,这一方面说明外企在中国的人才高消费,也意味着你加入的将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职场世界。于是,处理好人际关系,提升你的业绩,这是你的不二选择
接下来我们将外企细分一下,掌握了他们的特点,才能更好的在其中好好工作,发挥你的才能,同时对照下你的喜好为选择什么样的外企做好准备。
通常来讲,外企分为美国企业,欧洲企业,合资企业,以及其他国家企业。
美国独资企业,文化开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了你就会相信你,他完全相信你说的却并不看你做多少,一切讲流程,高层一般不用中国人而喜欢亚太其他国家的比方说东南亚香港台湾人,但职位抬头给的高,无论哪个职位工作量都比较大,级别越高责任越大,领导责任制尽管你犯了错误但需要最大的领导来承担,而对下属管理宽松并且多重领导却不是垂直汇报关系,而很小一个决定都需要是几乎所有人的共识,项目进展缓慢。其次,美国的文化是合纵连横的均势文化,美国企业也一样,他鼓励下属有不同的看法和创意之见,乐见下属间的竞争和内斗,从不像中国人那样越级管理。一般每年4月加薪,13薪之外还会在中国年前后发放1-2个月年终奖。
欧洲独资企业,文化保守,严重怀疑中国人,所有部门实权从不下放给中国下属,职位级别也给的很吝啬,流程拖拉而且更多是做事习惯的拖拉,思考成熟体系谨慎,级别越高工作越闲,三个人做一份工作所以劳动强度约等于美国企业的一半不到,自己负担责任没有领导帮你承担失败,喜欢垂直管理,懂得搞关系,大大小小的决定均来自欧洲总部没有跟你商量的余地。然后,欧洲文化是利己主义的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会跟中国人一样无所不用其极,攻于心计,万事会留有一手,内部领导意志严重,排挤并最终开除不听话的下属。欧洲企业精通中国文化,跟政府关系密切,知道利用中国文化以及体制漏洞,薪水大致等同或略低于同一级的美国企业,每年加薪一次,一般秋天发年终奖。
欧美合资企业,一般都是中外资本和权力利益几个回合后的结果,是外方资本大鳄与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媾和。合资企业的第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半中半洋,而且更大程度上是中国国有企业作风,占有外方的技术优势以及中方地方政府天然的地方行政和市场垄断资源,在中国做生意如鱼得水,利润较高。公司内部中方,外方,各自为政,很少有东南亚人或者其他任何两国之外的势力集团。人事行政制度已经全部本地化,对员工工作要求苛刻,劳动强度大,关系复杂,腐败丛生。薪水略高于中方母公司,但远低于独资,合资企业很大程度上是打了个外资的擦边球,实质上来讲就是个中国地方国有企业,赚钱很多但被外方母公司和中方政府瓜分,员工享受不到太大实惠。
其他外资企业包括日本韩国港澳台新加坡印度等等国家企业,主要还是亚太文化,尤其以日本韩国的精益化管理为标榜,赚点美欧不看重的行业上的小钱。裙带关系严重,特别是在供应链和供应商管理方面,熟人为重,老板一人独断,家族和家长制度严重,等级分明,责任清晰,完全垂直化管理,如果与领导关系不好只有立即走人的命运。
各位可以设身处地,参照不同国家企业的特点来选择你喜欢的,并利用其优点和弱点为己所用。比方说你做销售,那选择欧洲企业比较合适,因为公司已经在国内打好很多关系基础而且产品也是专门为中国市场所打造相对好卖;如果你做采购,那么最好进入美国企业,因为美国企业放权给你,而欧洲企业只会让你做个询价员的工作,在供应商开发特别是新供应商的选择上没有你的份;假如你想在刚毕业的时候能学到系统的质量管理的流程,那么去日本企业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说下外企之路的弊端。竞争激烈中国人内斗严重,这点不去赘述,先来看下外企的天花板效应。外企外企外资企业,也就是外国人在国内开办的公司,主要管理人员为外国人,除了管理制度之外还有重要职位都是外方人员把持,因此中国人还没进来就已经被设定了天花板,职位上升到一定程度必将戛然而止。这不像咱国内的企业,无论私企民企还是国企,总之大家都是中国人,无论你是否有关系,在上升的道路上你充满了无限遐想的空间,总经理的职位你也有可能有朝一日取得。而在外企,这点是不敢想象的,他有着天然的天花板将你排除在外。二,职业发展的弊端。我们以两位刚大学毕业的同学为例,甲进了外企,乙进了国内民营企业。第一年甲的月薪有3000,高于乙的1500元;五年后甲通过在外企间的跳槽以及各种晋级月薪过万了,而乙还在那家企业拿着低薪月收入5000不到;毕业十年的时候,甲终于做到了小主管,再接再厉经理的位置也并不遥远,此时月收入1万5还多,年收入大致20万,而乙已经做到了部门经理年薪大致15万,并每年年终奖和年底分红大约10万,此时在内资企业做的乙已经在薪水和职位上全面超过了外资企业的甲;十五年后,年龄已经靠近45岁的甲还在外企做着部门经理并整天游离于部门斗争之中,每天工作量繁重与另外一个部门的外国总监大声用英语吵架言辞激烈,手下主管年轻有为咄咄逼人也更被自己的领导器重,自己身心疲惫却还要像个青年一样去战斗整天忙忙碌碌,亚健康早已不是形容自己身体状况的描述比这还要糟,此时月薪税前3万税后一年收入大致35万,而乙在前年企业上市之后得到2%的股权已经坐上销售副总的位置年薪50万,去年底分红所得200万,并且在以前的老板也就是现在的大股东的支持下开办了包装材料公司主要为自己公司产品的包装服务,年营业额在3000万上下,净利润500万。从职场靠近20年的比较来看,内资企业的乙远比外资企业的甲来得更成功,尽管刚开始的几年甲的薪水略胜一筹。当然,这个例子中的乙的情况可能有一些极端,但甲却是个普遍通例而且是在外企发展比较好的所谓成功人士才能达到的职场发展水平,并且在作者我的现实生活中这个乙越来越多,经常有关系比较密切的当初在内资民营企业工作的同学现在已经做到高管或者开创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开着宝马车来请我吃饭,而他们不是供应商的老板也不是某某外企的高管更不是政府官员,而是当初刚毕业在海投简历到处面试的时候一起战斗过的兄弟。这里,外企的职业弊端就开始显露出来,时间点大致在工作15年的时候开始明显水落石出。再点名道姓举个大家可以参照和打听的例子,在上海美国通用电气工作15年的一位设计工程师现在已经做到通用风力发电事业的设计部门经理,年薪税前四十万,已经在外企同学中算佼佼者了,而当初同时进入华为中兴这样的内资企业的同学,现在月薪大致2万,年终奖15万,年底分红每年在50万500万之间,两相一比较,外企的职业发展明显不足,弊端显露无疑。所以毕业10-15年是在外企工作的职业瓶颈期,除非特殊情况这种低级别管理人员以及尴尬薪水的问题很难突破。所以现实中有很多发现了这一规律的外企工作人士在这个时候不断从外资银行跳往内资银行,从外资汽车企业跳槽到上汽广汽,也有利用外企中多年工作积累的经验做起贸易公司创业的,更多的则是从外企中层直接转身到国内企业的高层,我们仔细追踪下国内比较有名的几个打工皇帝打工皇后的经历,无论是近几年很活跃的唐骏先生还是十年前的IMB南天王吴士宏女士,都是如此。殊途同归,因此实际上外企之路并不是整个职业生涯最好的选择,特别是在工作15年后。所以外企白领在中国,尽管毕业后的前十年因为薪水稍高表面风光多彩,而此后的职业生涯将注定黯然失色,外企外企外国人的企业不会重用你这个天然原因使然,很难超越。最后,看下外企的用工文化,这更是选择外企的不足之处。有个统计,在2008年初针对上海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外企还是首选,大致80%以上的准毕业生选择了外企为自己的首选就业对象,而2008年12月在金融危机的鼎盛时期,这一数字降到了历史最低点的17%,更多的学生的首选意向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以及国内上市公司。却是为何?很简单,外企只要有个风吹草动裁员则是他缩减开支的第一选择,在经济危机期间尤甚,而国内企业则大喊口号“我们不裁员”,并且大部分真真实实做到了。咱是中国人!
以上,对于外企这样的职业之路,是否可以选择,是否需要先做几年再做选择,以及各种外企的文化和优劣点,都做了细致剖析和介绍,各位的决定只有认真对照自我斟酌了。回复日期:2011-07-2423:07:00
5中国的外企。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实际汇率还是购买力平价来衡量,都是。其实对国际市场略有观察的人就会发现,中国经济的分量现在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都是深远而隆重的,从国外舆论热点到世界大宗商品的需求量及其市场价格,以及中国现在已为世界工厂的现状,包括将来成为世界主要消费市场的趋势来看,中国将成为此后世界一百年的主流之一。所以时至今日,大多大型外资企业早已在中国落地生根,每年更还有大量的小型外资企业纷至沓来,这都佐证了中国是个潮流是个趋势,甚至很多不适合中国的商业模式以及外资公司也在他们董事会强硬的要求下必须来到中国,哪怕建个办事处也好。这,自然也给了我们这些没有先天关系与后台的人在就业方面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我们要永远记住一点,中国的外企实际上就是中国企业。
外国企业来到中国做生意,他必须要跟中国国情和现实相结合才能走得顺畅,否则不懂中国规律不懂中国文化将寸步难行,即使资本再强大最终也只有落得败走中国的下场。所以,只要我们将中国的东西学透就能在外企里面得心应手做事游刃有余,同样,外资企业到了中国本地化后,他才真正成为世界的公司。
我们先讲几个成功的例子。从美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通用电气开始,这家企业早就在中国落根,从电气控制到安防产品到风力发电再到核电站等等中国的各个产业都已经被他全面布局,而且他根据中国各个产业部门的具体情况采取或独资或合资或战略合作的方式来占领中国市场,每年在中国雇用近十万的员工赚取几百亿美元的营业额,他是地道的美国企业,更可以说现在已经是道地的中国公司。而来自德国的大众汽车则很好的认清了在中国如何发展的现实,一面在国内与中国一南一北两大汽车巨头成立合资公司成为至今在中国销量最大的汽车企业,一面大量从本土进口高档轿车并采用饥渴销售方法,每年在中国限购每款高档汽车的数量并提高售价,在中国的各大传媒大作广告,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赚得盆满钵满,为欧洲母公司每年度的财务报表增色不少。在中国的外企中,像这样成功的很多,更有靠中国市场起死回生的。比方说著名的美国汽车巨头通用汽车,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年美国的销量急转直下,而且全球大多数市场出现亏损,但却在中国市场一枝独秀突飞猛进销量突破200万辆,赚取了他在全球近一半的利润。通用汽车在中国的所有合资公司都是赚钱的,这是跟中国现实情况结合的产物,但如果美国人特立独行搞出来个独资的通用(中国)公司其结果自然是亏损的,他不按中国方式来成立独资企业想在中国这么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单独分一杯羹,其结果只能是巨亏和被扫地出门的命运。而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推出的3G业务,则帮助德国贝尔将他的电信设备业务从死亡的边缘拖了回来,这多亏了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当然如果不是合资那订单也就自然没有了,这里就是占了跟国内企业合资的光。外资企业必须要锻炼成一家中国企业,才能在中国市场生存和赚钱。
那么,在肯德基和麦当劳都在中国卖皮蛋粥的今天,还有败走中国的外资企业不?当然有。比方说不懂中国电器销售方式的百思买,大量的用自己招聘的有数年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给每个客户讲解电器知识来销售电器,其成本跟国内全是厂家派人销售的苏宁国美不可同日而语,亏损则在所难免。由此看来,这家企业的头脑转换太慢了,毫无疑问他在中国收购的五星电器市场也不会往高处走,最后肯定是大股东百思买底价甩卖走人的命运。而另外一个搜索行业巨头谷歌,因为不按中国规则行事,退出中国,其中国战略出现严重错误,在与国内百度正面交锋的搜索市场中自动退出,而在苹果早已在笑傲江湖的中国手机市场,谷歌手机也将难免重蹈覆辙,牌子做差了市场自然没有前景。还有一家美国的百年老店柯达公司,在其照相产品快要被日韩产品强势挤出中国之际,其图文影像产品还是对中国不够重视,只将部分低端产品转移到了中国生产,而且在十年之后还在维持着国外的设计却没有将设计中心搬到中国来,最终将落得破产保护的命运。他应该学学通用汽车,泛亚汽车设计中心在上海已经成立十年,这才是深植中国之道。
看了这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成功或失败,目的是为了在我们选择具体企业的时候,侧重下对对方中国市场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各自生意前景展望的预判,从而为企业的选择做好更具预见性的基础。一家生意都做不好的公司,其薪水肯定不高,而员工则自然没有职业发展可言。这样的筛选在我们投递简历之前就应该做好,否则就耽误了自己了。
刚刚谈的都是成败已经泾渭分明的外资企业,那么针对还没有定数的外企我们应该怎样判断呢?这里我们大体罗列一下需要谨慎考虑进入的外企。从能源产业来讲,中国已经走在清洁能源的技术前列,那些外资的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新能源的公司,需要谨慎对待,败走中国的可能性很大。而像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公司,据说其中国分公司的一个质量工程师能拿到月薪三四万人民币的高薪,实在是建立在其高利润的红火生意之上。像北美的庞巴迪公司欧洲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在中国已经实现磁悬浮商业运营以及大造高铁的今天,中国的南车北车这样的企业早已成长起来,他们在中国的生意今后只会越走越窄,退出中国市场都有可能。而外资银行,属于金融范畴,金融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永远不会放开,必定用太多的规矩来阻碍其在中国的发展,所以外资银行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临时司机薪酬福利与劳动关系合同4篇
- 2025年临时用工人员培训与晋升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采购合同标准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泵车租赁与施工监理合同汇编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路灯照明设施节能技术研发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个人珠宝质押借款合同范本正规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旅游项目尾款结算与产业发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开发前期土地获取及政策支持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协议及子女教育金及生活费支付合同3篇
- 2025年林业生态修复项目承包合同范本4篇
- 智能教育辅助系统运营服务合同
- 心功能分级及护理
- DLT 572-2021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 重庆育才中学2025届化学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成都市2022级(2025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零诊)数学试卷(含答案)
- 【云南省中药材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11000字(论文)】
- 服装板房管理制度
- 河北省兴隆县盛嘉恒信矿业有限公司李杖子硅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 第七章力与运动第八章压强第九章浮力综合检测题(一)-2023-2024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学期
-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2022含注释)
- 微视频基地策划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