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的中国文学概论_第1页
汉魏六朝的中国文学概论_第2页
汉魏六朝的中国文学概论_第3页
汉魏六朝的中国文学概论_第4页
汉魏六朝的中国文学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魏六朝的中国文学概论awm由于秦始皇建国的指导思想是建立专制独裁的私天下,而秦朝的强盛、使用的不是“儒家”的“王道”治国理念,而是使用“法家”严刑峻法的“霸道”治国理念。国家虽然强盛了,人民却苦极了;而且在意识形态领域、不是用“儒家”首先提高人民人文素质、规范人民言行的“礼治”,“法家”的严刑峻法虽然使人民暂时屈从于暴政,但“法家”的权谋手段却把大部分人民训练成了富有“造反精神”的“刁民”和“豪民”,和容易被鼓动的“群氓”——愚民和贱民。“自己挖坑自己挑”,埋下了秦朝覆亡的祸根——陈涉、吴广的暴动,引发了全国民众的起义,最终颠覆了大秦帝国。“楚汉相争”的结果是刘邦取得政权,建立中央集权的大汉帝国。汉朝初年,实施了减低税赋、奖励垦殖,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去任意打破事物的自然规律,让社会经济和生产按照自然规律自然的发展。汉朝的第一任宰相萧何是这样做的,他的继任者曹参也这样做,使社会矛盾得以缓和,生产和经济得以恢复,人民群众得以安居乐业,继而出现“文景之治”。后来,由于王莽簒夺政权后,不正当的施政措施使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拉大,引发了“绿林”和“赤眉”的暴乱。刘秀平定暴乱后建立了东汉帝国,但东汉帝国内部接连发生宦官和外戚争夺政权的斗争,黑暗的政治加剧了对民众的压迫和剥削,也削弱了东汉帝国的统治基础,东汉末年,爆发了邪教教主张角发起的“黄巾起义”这样的全国性暴乱,暴乱又引发全国性的群雄并起的兼并战争,东汉帝国从此瓦解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司马炎统一了天下,建立了西晋帝国,西晋初年,经济暂时的繁荣,不久。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互相残杀,人民群众又在战争中流离失所;杂居于黄河流域的匈奴等民族的统治者也乘机而起,灭了西晋形成“五胡十六国”混乱的割据局面。晋元司马睿建都建康(今南京)后,史称“东晋”。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更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北方经过混战,由拓跋魏起而统一,就是“北魏”。后来北魏分裂为“北齐”和“北周”,。。“北魏”、“北齐”和“北周”史称“北朝”。从东晋建都建康,到南朝灭亡,南北对立270多年,这就是“南北朝”。从西汉到南北朝这一段时期,社会生活广泛地、深刻地反映在文学作品之中。汉代有“赋”、和伟大的历史文学著作《史记》,有大量的“乐府诗”。“汉乐府”大多为五言诗,这使原来基本上只有四言和骚体两种形式的诗歌,受到了它的影响,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五言诗”。“建安文学”是“五言诗”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五言诗”到了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手里,但思想和艺术上也有了高度的发展。在陶渊明的时代,有些诗人很注重声律和辞藻,这对后来近体诗的发展影响很大。但是他们忽视了作品的内容,造成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南北朝民间还产生了大量的“乐府诗”。散文主要成就是在历史著作方面,司马迁的《史记》在《左传》、《战国策》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是我国辉煌的历史文学杰作。另外象《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之中,也有较好的文学作品。东汉以后,崇尚骈偶和声律的风气很盛行,产生一种新文体——骈文。这种骈文句法整齐,神雕和谐;是因为过分讲求技巧,后来发展成为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的东西。这个时期还有一些小说出现,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另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等有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一,汉赋西汉初年的“赋”一般是模拟《楚辞》的,最著名的作者有贾谊(公元前200——公元前168).贾谊的命运和屈原差不多,一生不得志,他的代表作品《吊屈原赋》和《鹕鸟赋》充满了忧愤感情,深刻批判了“阘茸尊显兮馋谀得志”的不合理现象。汉武帝时的大汉帝国是经过几十年减低税赋、鼓励垦殖的经济繁荣的同意帝国。于是,歌颂帝国繁荣的“汉赋”大量产生,最著名的有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7)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等。后来的杨雄《甘泉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也很有名。“汉赋”以铺张的手法极力描写地理山川,物产财富,宫廷苑囿等等。借以誇耀帝国的宏大规模和气象,反映了当时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汉赋”在词汇组织、文句运用、事物描写各方面,给后代的文学产生积极影响。但是,“汉赋”缺乏真是的感情,作者又只在辞藻上用工夫,有浓厚的形式主义倾向。当时也产生了一些有较好抒情意味的作品,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就是典型代表。东汉以后,抒情意味较浓而形式简短的赋多了起来,其中頗多有价值的作品,如王粲(公元177——217)的《登楼赋》,和向秀的《思旧赋》,二,司马迁和《史记》西汉时期,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0左右)的《史记在《左传》、《战国策》的基础上把散文大大向前发展了一步。《史记》是我国历史文学的伟大著作。司马迁生活的年代,是大汉帝国最繁荣的时代。他的父亲司马谈做过“太史令”,这就为他学习古代文献提供了有利条件,他青年时期曾经漫游各地,考察许多历史事件的遗迹,采集了不少传闻。也使他有很多机会接触当时的社会政会的各个方面和人群,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他38岁时,继承了“太史令”的职务,就开始了《史记》这部总结过去历史文化的通史巨著,十年以后,李陵作战失败,司马迁根据平日对李陵的认识,率直地位李陵讲清,因此触怒了汉武帝,遭受腐刑(割去性器官)。司马迁非常悲愤,为了完成他的伟大著作,他坚强的活了下来。他当时所处的地位,就是他说的,不过是“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的奴隶地位。他因此认识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对立关系,同情被爬坡者、憎恨统治者。同时因为有机会接触各方面的显要人物,他了解统治阶级内部矛。他在《史记、自序》中曾引证了许多古人发奋著书的事例,说明自己也是为了发奋才著书的。他费了二十年的功夫,终于携程了《史记》这部五十万字的巨著。司马迁把丰富的史料加以审慎的鉴定,和严密的组织,创造了“纪传体”史藉的体例。《史记》这部书规模宏伟,记载祥尽,对过去的文化作了全面的阐述。《史记》主要是以人物传记来反映社会,这些人物属于社会的各阶层:有贵族、士大夫,有游侠、货值等不同职业的人他们的性格都写得非常真实。《史记》的遗言新鲜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因此,《史记》不但是历史名著,而且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司马迁在《史记》里明白滴表示,他对描述的人物的爱憎。他爱《陈涉世家》里、湘西的叙述了陈涉、吴广暴动的经过,在《太史公自序》里,他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他把领导农民暴动的陈涉和当时公认的圣人汤、武、孔子并列(有人也批评他“是非谬于圣人”)。他把普通人民的生活记录在历史里(例如《游侠列传》里的郭解,就是一个“振人之命,不矜其功下层社会人物。《刺客列传》”里他写了聂政、荆轲等人物的事迹)以极大的热情赞扬他们反抗强暴、救人急难,的英雄本质。此外,还写了信陵君救赵存魏、蔺相如完璧归赵.,,,,,,但是,就是他这样一个高尚的历史文学家在写作中也遇到了一个难题:怎样如实的把吕后在未央宫诱杀韩信及其家属的历史记录在案?如实写了,不但他生命难保,。他的《史记》可能被封杀;而且这部《史记》是以经受奇耻大辱——腐刑的惨重代价换来的。想来想去,想出了“曲笔”书写的办法,编造了《赵氏孤儿》的故事。关于《赵氏孤儿》是司马迁假托以记录吕后杀害韩信历史故事、不是我的杜撰,早在1970年代的一天,前中共地下党沐爱秘密支部“郝明光”书记周九波曾告诉我:“太史公的《赵氏孤儿》其实写的是韩信存孤事,,,,,,”我当时心存疑惑、没有开腔,此候我果然在《历代兴衰演义》中查到下面一段文字:“,,,,,,孔子《春秋》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并不及朔,此圣经之班班可据者也。乃《史记》载有屠岸贾为难。及程婴,公孙杵臼存孤事,不知何据。或曰:‘此汉韩信存孤事。信当鈡室难作,信家有客,匿其三岁儿,知萧何素与信善,不得已为吕后所劫。客私往见之,微示信无后意’。萧何仰天叹曰‘冤哉,冤哉’,泪淫淫下。客见其诚,以情告。何惊曰:‘若能匿淮阴侯儿乎?中国不可居矣,急逃南粤赵佗,必能保此儿’。遂作书遣客,匿儿于佗,曰:‘此淮阴侯儿,公善视之’。佗养以为子,而封之海滨(笔者注:今海南岛),赐姓韦,用韩之半也,,,,,,”——清吕抚著《历代兴衰演义》、华龄出版社出版,2002年9月第一版,P,63《史记》无情的揭露和抨击统治集团的暴行虐政,他不只叙述了桀、纣的暴政,对于汉武帝的暴奢侈也揭露了很多。在《酷吏列传》中,他写了张汤、杜周等还无敌的忠实爪牙陷害无辜的凶残行为。与此对照,《循吏列传》中,他写了前代孙叔敖、郑子产等不以威严对人民的循吏,而且说:“奉制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焉”,这可以看出,司马迁的爱憎分明。《史记》对后代的影响不止表现在“纪传体”的创制上,和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上,也表现在散文的写作上,因此《史记》是古代散文的最高典范。三,班固兄妹和《前汉书》大学和中学的《文学史》教科书都说《汉书》(《前汉书》)的作者是班固,准确地说,应该是班固和他的妹妹——“曹大家”(caotaigu)班昭。班固和班昭是东汉扶风安陵人、史官班彪的儿女。班固作过兰台令,班昭是西汉宰相曹参的儿子曹茁的儿媳,在汉和帝时是宫中女傅(公主、贵妃等宫中女眷的文化课老师),曾注《烈女传》并作《女戒》,故世称“曹大家”(“大家风范”_taigufengfan的出典)。班固继承父志写《前汉书》未竟,就因《窦宪案》被牵连而陷身囹圄,死于狱中。汉和帝永元4年(公元92年),皇家命班昭续写《前汉书》。《前汉书,八表》、《前汉书,天文志》都是班昭的作品。所以说,班昭也应该是《前汉书》的半个作者。《汉书》(《前汉书》)继承了《史记》的著作体制,但《前汉书》是断代史,专门叙述从汉高祖到王莽篡汉的230年历史。它的文学价值虽然不如《史记》,但其中也有不少好的传记。如写霍光的《霍光传》,写霍光奉命辅政,废昌邑王而立汉宣帝,叙事条例井然,文笔也很生动。《苏建传》描写了苏武出使匈奴,持节不屈的事迹,都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汉书》只要墓地是颂扬本朝功德,因此其中歌颂的文字较多,思想性不如《史记》强。但是这部书叙事细致,结构严密,而词句又特别简练。四,《后汉书》和《三国志》《后汉书》的“纪”和“传”是南朝范晔所撰,“志”部分为近代司马彪撰。东汉历朝史官班固、刘珍、李尤等相继编撰《东观汉记》、三国吴谢臣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和华峤的《后汉书》等20部记载东汉历史的著作相继携程了《后汉书》。范晔正是以这些书为基础,参考其他著作,删繁补略,撰写成了《二十五史》之《后汉书》。《后汉书》共120卷,记载了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到汉献帝建安25年(公元220年)间东汉王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与《前汉书》相同,但有两点创新,为了反映东汉的社会风尚和时代面貌,创作了新“纪”目或“传”目。范晔针对汉和帝以后出现六个太后临朝的情况,在《帝纪》后另立《皇后纪》,用以反映“东京皇统累绝,权归女主”的特殊历史现象;在继承《史记》、《前汉书》所有的《循吏》、《酷吏》、《宦者》、《儒林》四“传”体例的基础上,创立了《党锢》、《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列女》六种类传。,《后汉书》记述人物注重人物的分类、以类相从。范晔对类传中的人物得到集中的反映。在《二十五史》中,《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称“前四史”,占中华历史的四分之一,被国人公认为“四大良史”。原因在于史实清楚,实在、作者立场公正。比如:《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本来是曹操下令诛杀的,但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对曹操的评价是:“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远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诚宏业者,惟其明畧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陈寿(公元233——297),晋代巴西安汉人,字乘祚,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令史,入晋任著作郎,御史治书。他除撰有《三国志》外,还撰有《益都耆旧传》等。在《晋书》本传中,谓其“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三国志》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它是一部注明的史学名著,记述了“魏”、“蜀”、“吴”三个队里政权鼎立对峙的历史,它沿袭了《前汉书》“纪传体”断代史的体例,而又有所创新:“魏”、“蜀”、“吴”并列为书,开创了“纪传体”国别史的典范;它只有“纪”和“传”,没有“表”和“志”;记述简畧、明快;它可分可合,分开则各自记述了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合起来则秒回了“魏”、“蜀”、“吴”鼎立的三国时期风云变幻。五,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汉代流传下来的诗歌主要是“乐府诗”。“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专门从事采詩配乐、以备朝廷祭祀和饮宴时演奏的官署。《汉书、艺文志》:“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謳,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于是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被大量保留下来。但是,一般文学意义上的“乐府”却是诗歌的一中题体裁。作为詩体名称的“乐府”,最初的意义是“可以入乐的诗歌(包括民间歌谣和文人的创作作品)”,“乐府”中的好诗绝大部分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接近民歌的文人创作。现在我们说的“汉乐府”,大多是指两汉无名作者缩写的歌词,这种歌词流传到现代的只有一百多首,其中很多具有高度的现实性。比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诗描写一个女子对他所爱的人盟誓的话,表现这个女子队爱情的坚定不移。又比如写穷人为生计所迫、铤而走险的《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妇牵亦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丈夫因无法生活,想到东门外做非法的事,因为挂念妻子,又回来了一次;但是看到家中无米无衣的情形,有不顾妻子的劝阻,下决心邹了。这对贫困夫妻在紧要关头的对话有有力地表现了善良人民被迫走上了悲惨道路的情境。最著名的是、产生于东汉末年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它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直到南朝才写定,而且收入《玉台新咏》的常会叙述焦仲卿和刘兰芝坚贞不屈的爱情、和因为家长干涉压制,而造成二人同时殉情的悲剧。这一悲剧给人们的印象太深了,谁也不甘心于这种悲惨的结局,人们用美丽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美丽的神话: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一对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这表现了人民大众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同情、和对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东汉末年,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古诗十九首》。、和蔡琰的《悲愤诗》,《古诗十九首》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它们大多是汉末的作品,其内容多系叙离别、相思,以及人生苦短的感触,真是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某系面秒。蔡琰《悲愤诗》写她自己被匈奴俘虏的悲惨遭遇和她对祖国的怀念,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六,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写了不少作品,其中,诗特别重要,曹植(公元192——232)一生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在他的哥哥曹丕作了皇帝后,他更受到无端的猜忌和折磨。这种困顿苦闷的上海锻炼了他,使他的思想更加深刻,艺术上的成就更大。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卓越的文学天才,都在詩里表现出来。他的《赠白马王彪》尖锐的揭露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黑白,馋巧令亲疏”。他在不自由的生活里认识到自由的意义,所以在《野田黄雀行》里歌颂那“拔剑削罗网、黄雀得飞飞”的少年。他在《白马篇》里歌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士。《泰山梁甫行》表现对人民灾难的关心,他说:“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他的詩同《汉乐府》相比,抒情的成分加多,有更鲜明的个性。他的詩内容和辞藻的运用,都是富有创造性的这是曹植的主要成就,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大部收入《曹子建集》。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生于东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死于汉献帝建安25年(公元220年),生前官至汉丞相,封魏王。曹操强调用人“唯才是举”,而不问门阀、资历及德行,甚至“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儿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都兼收并蓄,委以重任。曹操不但是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文学家。曹操爱好文学,并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他一生戎马倥惚而不忘吟咏。《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文学事业主要在于创作诗歌,不过他的散文也很有特色,在当时有一定的代表性。曹操的散文现存140余篇,他的文章都直抒胸臆,直言事理,大胆直率,绝无顾虑,没有虚伪感情,语言质朴简明,没有浮华的辞藻,篇幅大多在几十字到两三百字之间。现存曹操的诗歌二十多首全部都是“乐府诗”,数量虽少,却不乏佳作。曹丕(公元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汉献帝建安16年(公元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22年立伟魏太子,25年曹操死后继承乃父官职和爵位,为丞相、魏王。这年冬天,废汉立魏,自立为大魏皇帝。在位7年死去,终年今40岁。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没有什么突出的建树,作为曹操的继承人,他没有把曹操的思想、政策和事业真正继承下来。曹丕在文学上的成就,总的说来要低于曹操和曹植。但在文学史上,也有他不可低估的地位。曹丕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有40余首,其中一半是“乐府诗”,大多是歌咏男女爱情和离愁别绪为主的作品。他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一篇文学理论吧批评著作。“建安”本来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起自公元196年,止于公元220年。“建安时代”,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建安文学”不属于两汉文学的范畴,而是魏晋文学的起点。在时间上也不限于历史上存在的25年,大致它的上限应该起自“董卓之乱”(公元190年),下线还应包括曹魏“黄初”、“太和”(公元220——233)折一段时间。“建安时代”,时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繁荣发展并取得突出成就的时代。这个时代俊才辈出,在当时的众多作家中,为后人所熟悉的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此外,还有祢衡、繁钦、杨修、吴质、路粹、丁仪、丁廙、邯鄲醇和女诗人蔡琰。这个时期的民歌,也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当时的民间的无名作家,也为“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建安诗歌”大都具有充实的内容,真切的感情、和明朗、刚健的风格,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较完整的统一”“建安诗人”继承了《诗经》、《楚辞》特别是“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了许多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诗歌。建安时代,叙事诗和抒情诗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取得了新的成就。“建安詩人”富有创新精神,他们学习旧诗歌的形式,又敢于创新,不被旧的形式所束缚,特别是创造性的学习“汉乐府”民歌,为我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表现手法上“建安诗人”成功的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所发展。创作了许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名篇。“建安诗歌”的语言质朴刚健,清晰自然。“建安诗人”都重视明个的学习,比如曹植《与杨德祖书》:“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建安”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也是“建安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曹氏一门、父子、兄弟、祖孙在文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除曹操,曹丕、曹植之外,曹操的第四子曹彪,曹丕的儿子曹叡,都有作品传世,曹操不但是当时的政坛领袖,而且是文坛领袖,他们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七,阮藉、嵇康和左思阮藉(公元211——263)生活在魏、晋交替的时期,他是反对司马氏的,眼看司马氏已经掌握政权,他不敢明白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于是把抑郁的愤概都寄托在饮酒、作诗的生活里。他的《咏怀詩》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了基础。他的《咏怀、四》从“春秋非有托,富贵焉常保”到《咏怀、三十》“馋邪使交疏,浮云命昼冥”,“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从这些诗句看出他的思想感情——他怕引起祸事,常用迂回曲折的话表达有过刺时、或惧祸避世的意思。所以《咏怀詩》看起来是比较难懂。嵇康(公元224——263)是阮藉同时期的人,他对当时的统治集团抱着轻蔑和厌恶的态度,他是一个不肯随俗浮沉、有反抗精神的作家,填写了一些表现愤世嫉俗的詩;也写了些抨击封建礼教的议论文。左思(公元250左右——305)是西晋时期的重要诗人,他的《咏史詩》八首借古人的事讽刺时事,思想性很强。他出身寒微,仕途也不得志,在门阀势力专横的社会里,自然受人抑制和轻视。因此他的詩一方面有《咏史詩、二》“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咏史詩、六》的“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八,陶渊明和谢灵运陶渊明(公元365——427)名潜、号“五柳,浔阳柴桑(今九江)人。他虽然出身士族,但是,社会地位和那些掌握政权的豪门大族距离很远;他虽然出仕四五年,仅仅做过参军、县令之类小官,而且还叹息“求之靡途”。有雨家庭人口多,又累经丧事,“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生活过得很苦,他对当时的社会非常不满他看不惯当时正值的腐败,鄙视那些士族奢侈糜烂的生活,宁愿归隐。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11月辞去彭泽令归家,从此隐居不仕。他的《归去来兮》就是在这是写的,他曾经亲身躬耕垄亩,“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他经历过穷困和劳动,缩小他和劳动人民之间的距离,所以“陶詩”具有人民性。历来被人们称为“田园诗人”。他歌颂过“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农村景色,歌颂过劳动和劳动人民。“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艰”;“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反映出陶渊明和农民的深厚感情。陶渊明的生活虽然大都是在因聚众度过的,但他对当时的政治并不冷淡,他的《述酒》就是论述当时政治情况、和他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詩。虽然词意比较隐晦,任然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的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