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㈠需求价格弹性⑴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反比-价格下降收入增加,价格上升收入减少。奢侈品、高档品⑵需求单一弹性(或单元性)⑶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正比-价格下降收入下降,价格上升收入增加。生活必需品4.影响因素⑴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可替代物品越多,弹性越大。⑵商品的重要性:生活必需品、弹性小,奢侈品、弹性大。⑶商品用途的多少:用途多、弹性大,否则弹性小。⑷时间因素:时间短、弹性小,时间长、弹性大。㈡需求交叉弹性⑴替代品:Eij>0⑵互补品:Eij<0⑶无关联:Eij=0㈢需求收入弹性⑴Ey=1单元弹性⑵Ey>1弹性高,即需求量的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高档品⑶Ey<1弹性低,即需求量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必需品⑷Ey=0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量不变。⑸Ey<0收入与需求呈反比例,即收入增加买得少,降低买得多。低档品㈣供给价格弹性影响因素⑴时间。⑵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⑶投入品替代性的大小和相似程度。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一)效应理论1.基数效用论:绝对数值,以边际效用来分析;序数效用论:相对数值,以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二)无差异曲线(描述消费者偏好)1.消费者偏好的假定:(1)完备性(2)可传递性(3)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2.无差异曲线(1)无差异曲线的三个特征:①离原点越远,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均不相交;③从左上向右下倾斜并凸向原点(即两侧向两个坐标轴无限靠近)。(2)商品边际替代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即凸向原点。二、预算约束:1、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2、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1.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关系的三种情形:有能力但无意愿(M点和N点)、有意愿但无能力(P点)、既有意愿又有能力(C点)。2.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二)消费者的需求曲线2.商品价格变化产生的两种效应(1)收入效应:名义收入不变,因价格升降带来实际收入减增,购买力降升。(2)替代效应:实际收入不变,减价高、增价低,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正常品-价格下降、收入上升、需求上升,收入效应与价格变动呈反向;低档品-价格下降、收入上升、需求下降,收入效应与价格变动呈正向。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低档品比正常品更陡些。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1.科斯(美国)《企业的本质》(1937年):企业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其本质或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2.导致市场机制与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信息的不完全性。(3)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显成本+隐成本)的差额。正常利润: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它是隐性成本的一部分。经济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㈠市场结构1.含义:一个行业内部买卖双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2.划分标准: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障碍的大小。其中,企业生产的产品差异化程度是区分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因素。㈡四类市场的特征(注)完全垄断市场的形成条件:政府垄断(邮政)、某些原材料控制、某些产品专利权垄断、自然垄断(行业中只有一家企业能有效率进行生产,或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产品,它与规模经济有密切关系)。二、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1、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说法:.所有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2、企业最优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MR=MC;边际收益=边际成本3、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的供给曲线: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就是其供给曲线三、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1、需求曲线:企业与行业的需求曲线相同。又因市场需求曲线符合销售量与价格反比例变化的规律,故完全垄断市场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3、完全垄断企业进行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原则:MR=MC4、价格歧视:1.类型⑴一级价格歧视:即完全价格歧视,指企业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⑵二级价格歧视:即批量定价,指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但每个购买相同数量的购买者支付的价格相同。⑶三级价格歧视:通过将消费者分为具有不同需求价格弹性的两组或更多组,来分别对各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2.实施条件⑴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⑵隔离市场,即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间流动。四、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㈠垄断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1.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它不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竞争企业的需求曲线比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㈡寡头垄断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1.协议价格制: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通过维持一个协议价格(限制产量)来使行业净收益最大。如卡特尔——OPEC2.价格领袖制第五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一)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标准:1.帕累托最优:(又称“具有经济效率”、“一般均衡”或“瓦尔拉斯均衡”)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等2.帕累托改进:(又称“缺乏经济效率”)(二)市场失灵的含义: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二、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一)垄断: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后三类市场导致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二)外部性:外部经济(正外部性):私人收益+外部收益=社会收益;2.外部不经济:私人成本+外部成本=社会成本(负外部性)(三)公共物品:1.特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这是与私人物品相对而言的。2.分类⑴纯公共物品: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可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例如,国防、治安。⑵准公共物品:有限的的非竞争性和有限的非排他性,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可通过部分间接购买、另一部分直接购买,消费时可部分分割,政府和私人均可提供。例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3.市场需求曲线私人物品:水平方向的数量求和,即私人物品在一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该价格下每个消费者需求数量之和。公共物品:纵向方向的价格求和,即市场为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是市场上每个消费者为这些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之和。(四)信息不对称1.逆向选择由于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会导致某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弯曲,出现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以致市场萎缩或消失。例如,旧货市场、健康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2.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的行动,后者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前者的行动。例如,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对垄断的干预:1.法律手段2.公共管制(二)对外部性的干预:1.税收和补贴2.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3.明确和界定产权(最重要)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三)对公共物品的干预:政府承担主要提供者的职责(四)对信息不对称的干预;1.政府作出具体的法律规定2.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一、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方法: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1.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2.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居民消费+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C+I+G+(X-M)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四部门:I=S+(T-G)+(M-X);二部门:I=S;三部门:I=S+(T-G)三、消费、储蓄和投资(一)消费理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三个假设(或前提)①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②收入(Y)是决定消费(C)的重要因素。③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2)消费函数:C=α+βY(α是自发消费,βY是引致消费),且有MPC<APC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C=α·WR+c·YL(WR为财产收入,α是财富边际消费倾向;YL劳动收入,c是劳动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即人口构成比例(青年、中年、老年)是否变化,决定着边际消费倾向。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Ct=c·YPt(Ct是现期消费支出,c是边际消费倾向,YPt是现期持久收入)即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二)储蓄函数;S=-α+(1-β)Y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三)投资函数:I=I(r)=e-dr(其中:e为自主投资,-dr为引致投资)(四)投资乘数:即:投资乘数k是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四、总需求和总供给(一)总需求2.影响因素:价格总水平(-)、利率(-)、税收(-)货币供应量(+)、政府购买(+)、预期(+)3.曲线:向右下方倾斜(1)财富效应:由价格总水平与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反方向变动所形成。(2)利率效应:由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并进而带来投资、消费和总需求的反方向变动。(3)出口效应:由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形成与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化。(二)总供给2.影响因素:市场价格(基本因素)、生产成本(基本因素)、企业的预期。3.曲线:短期是向右上方倾斜,长期则是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第七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一、经济增长2.用现行价格计算的GDP可反映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的价格反映经济增长速度3.GDP只是一个衡量总产出的概念,并不包含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变化,经济增长率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又包括伴随其过程中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等。(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1.劳动的投入数量和劳动生产率2.资本的投入数量和资本的利用效率(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1.三因素分解法:GY=GA+αGL+βGK2.全要素生产率(索罗余值)增长的计算GA=GY-αGL-βGK:GA:全要素生产率GY:经济增长率GL:劳动增长率GK:资本增长率α、β分别代表劳动、资本的产出弹性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一)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1.按周期波动时间的长短,经济周期分为长周期(长波循环、康德拉耶夫周期、50-60年)、中周期(大循环、朱格拉周期、8年左右)和短周期(小循环、基钦周期、3-5年)。2.按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经济周期分为古典型周期(绝对下降)和增长型周期(相对下降)。(三)经济波动的一般原因1.消费需求的波动2.投资增长的数量和效率3.技术进步的状况4.预期的变化5.经济体制的变动6.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三、经济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促进经济增长有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和能源消耗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三)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八章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一、价格总水平(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供给量(正)、货币流通速度(正)和产出(反)2.总需求和总供给短期价格总水平与总供给成正比、与总需求成反比;长期与总供给无关。二、就业和失业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100%就业率=(就业人口/民用成年人口总数)*100%目前,我国统计部门计算和公布的就业和失业水平方面的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3.失业的类型:自愿失业(包括磨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需求不足型失业(非自愿失业、周期性失业、与经济周期相联系)4.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中采用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和采用传统技术的传统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即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农村的隐性失业严重。如果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减轻农村就业不足的同时却加重了城市的失业问题。应用分析三、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关系(一)奥肯定律相对于潜在GDP(一个经济体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实现的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则上升1个百分点。反之亦然。描述的是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二)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弗里德曼)短期内替代:高通货膨胀率换取低失业率、高失业率换取低通货膨胀。长期内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第九章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一、国际贸易(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3、生产要素禀赋.(赫克歇尔-俄林)4、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二)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1、影响出口因素: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正);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正);汇率水平的高低(货币贬值增加出口);一国出口贸易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本国的经济状况,还受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变动的影响。2、影响进口因素: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汇率水平(货币升值增加进口,减少本国旅游);一国进口贸易水平的高低同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也有直接联系。(三)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1、目的: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2、对进口干预的手段:.关税壁垒(提高关税)、非关税壁垒(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3、出口的主要措施是:直接补贴(直接以现金形式);间接补贴(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四)倾销与反倾销:认定倾销关键:关于产品正常价值的认定。WTO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的要求:①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类型:掠夺性、持续性、隐蔽性、偶然性反倾销措施:属于贸易救济措施,是指进口国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的行为,在正常海关税之外征收的一种附加税,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纳税义务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二、国际资本流动(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和类型1.长期资本流动: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家贷款;短期资本流动: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贷款其中,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包括:(1)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2)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3)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开办企业(4)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投资(5)利润再投资(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1.收益率的差异2.汇率和国际收支的变动3.风险4.其他,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三)干预手段1.实行外汇管制2.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3.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4.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第十章: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一)特征:非竞争性(主要)、非排他性(派生)(二)需求显示:私人物品:自愿性的市场交易;公共物品:强制性的政治交易(三)融资:政府融资(强制融资,强制税收的形式,缺点: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私人融资(自愿融资,缺点: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联合融资(常见手段: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生产:政府生产和合同外包(四)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1决策制度(核心)2.融资制度3.生产制度4.受益分配制度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元的、竞争性的、有效率的、均衡发展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政府在基中的责任是:要为公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制度保证,并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后出资人。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一)资源配置(二)收入分配(三)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稳定职能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发展职能是要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应用分析三、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一)公共选择的三大理论基石1.个人主义方法论2.经济人假设3.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二)政府失灵的表现形式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2.政治家(政党)选票最大化3.投票循环4.官僚体系无效率5.利益集团与寻租第十一章:财政支出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一)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经济性质1.财政支出的规模是指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2.财政支出的结构是指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3.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是指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二)财政支出的分类方法1、适用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和财政支出经济分类。财政支出按功能分为十大类: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和社会服务设施、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和宗教、教育和社会保护。其中每一大类功能支出又按经济性质分为八大类,包括雇员补偿、商品与服务的使用、固定资本消耗、利息、补贴、赠与、社会福利和其他支出。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购买性支出(消耗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一是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二是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三)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五种理论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2、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3、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4、鲍莫尔—非均衡增长5、公共选择学派解释(二)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近年来虽略有下降,但仍在较高水平上;社会性支出的比重近年为虽有上升,但仍有待近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1.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资源配置职能:购买性支出比重偏高,转移性支出比重偏低收入分配职能:购买性支出比重下降,转移性支出比重提高2.消费性支出与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比重大于消费性支出3.社会性支出与一般公共支出社会性支出比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绩效评价内容是公共委托一代理事项,绩效评价是按某种确定的规则、绩效目标和指标进行的。西方国家的4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1.目的与原则(1)目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2)原则:统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2.内容与方法(1)内容:制定目标、建立体系、采取措施、结果考评、提高水平。(2)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收益分析法。3.指标选择的原则: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经济性。第十二章:财政收入(一)一、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一)财政收入及其分类1.财政收入:政府为履行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2.政府收入的分类: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及其他收入。我国将政府收入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6类。其中,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资金收入、行政事业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3.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⑴最小:税收收入⑵较大:税收收入+非税收入(最常用,中国使用)⑶中口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保障缴费收入⑷最大口径:全部的政府收入(二)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1.财政集中度(亦称宏观税负)的含义国家通过各种形式,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2.衡量宏观税负的口径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⑵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⑶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的合计占GDP的比重二、税收(二)税制要素1.纳税人(纳税主体)纳税人与负税人合一(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开即税负转嫁(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扣缴义务人2.课税对象(征税客体):所得、消费、财富。3.税率: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退)税率。(三)拉弗曲线内容: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横轴表示税率的高低,纵轴表示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三、税负转嫁前转(顺转、向前转嫁,提高价格)、后转(逆转、向后转嫁,压低进价)、混转(散转)、消转(降低成本)、旁转(转嫁给外人)、税收资本化(资本还原)(二)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弹性(关键)、课税商品的性质、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课税范围的大小四、国债(一)特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被称为“金边债券”。(二)种类1.按发行地域分为内债和外债。2.按偿还期限的长短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国债,其中:短期国债(国库券)被称为“有利息的钞票。3.按利率的变化情况分为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4.按能否在证券市场流通分为上市(流通)国债与非上市(流通)国债。5.按国债债务本位的不同分为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后者如我国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三)政策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四)国债负担和限度1.国债负担:认购者负担、债务人(政府)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2.国债限度⑴衡量国债绝对规模的指标国债余额、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⑵衡量国债相对规模的指标(五)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某些条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是等价的。(六)国债的制度1.国债发行制度⑴国债发行条件:决定国债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⑵国债发行方式:公墓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随买”方式(即政府债务管理者用来向小投资人发行不可上市国债的一种方式)。2.国债偿还制度⑴抽签分次偿还法:在国债偿还期内分年度确定一定的偿还比例,由政府按债券号码抽签对号,如约偿还本息,直至偿还期结束,全部国债中签偿清为止。⑵到期一次偿还法⑶转期偿还法:以新债还旧债⑷提前偿还法⑸市场购销法3.国债市场制度⑴国债发行市场⑵国债流通市场:现货、期货、期权、回购交易方式。其中,现货交易方式是国债交易中最普通、最常用的方式。第十三章:政府预算一、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一)政府预算的含义1.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2.从技术、政治、本质方面对政府预算的理解(1)技术:①体现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②反映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数量的多少。因此,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2)政治:①反应了政府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做出的选择;②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③反映了政府准备购买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其成本。(3)本质:需经国家权力机关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3.政府预算最早出现在英国。(二)政府预算的职能1.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的情况。3.控制政府部门的支出。(三)政府预算的原则1.完整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可靠性原则4.合法性原则5.公开性原则6.年度性原则(1)历年制:中国、德国、法国、韩国、意大利、巴西。(2)跨年制:美国、泰国;英国、日本、印度、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典。(四)政府预算的分类二、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三、我国政府预算体系1.公共财政预算2.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4.社会保障预算政府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公共财政预算政府预算体系的基础,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相对独立,各预算见可进行适当调剂。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它规定了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划分和预算资金使用的范围、方向和权限。(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技术原则。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1)财政联邦制: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2)财政单一制: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意大利。2.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1)1980~1993年,实行“包干型”财政管理体制(2)1994年,国务院对中央和地方间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新的构建,取消包干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1.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2.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3.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2002年1月1日起1.中央固定收入消费税,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1993年后外贸企业出口退税(2004年起共享)。2.地方固定收入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地方银行、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与城市维护建设费(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3.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75%-25%),资源税(海洋石油-其他),证券交易(印花)税(97%-3%)。应用分析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财政转移支付及其特点1.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时,协调上下级财政之间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1928年庇古首次提出转移支付的概念。2.财政转移支付的特点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二)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转移支付分为均衡拨款、专项拨款两大类,前者如日本,后者如美国。2.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分类(1)一般性转移支付:为弥补财政实力薄弱地区的财力缺口,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中央财政安排给地方财政的补助支出,由地方统筹安排。(2)专项转移支付:中央财政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或中央地方共同承担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需要按规定用途使用。3.税收返还制度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包括(1)分税制体制改革后的“两税返还”(增值税、消费税返还)(2)所得税基数返还(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享改革后的基数返还)(3)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税收返还(三)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1.合理使用转移支付方式2.进一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益。3.提高转移支付的法制化水平第十五章: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㈠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㈡财政政策的功能:导向、协调、控制、稳定。㈢财政政策的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㈠财政政策的工具1.预算政策:调节财政收支的规模与差额。2.税收政策:可以促进经济稳定运行、公平收入分配。3.公债政策:调整流动性、利率水平来进行宏观调控。4.公共支出政策: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5.政府投资政策: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性支出,最终形成固定资产。6.补贴政策:保持经济稳定运行、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应用分析㈡财政政策的类型三、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㈠财政政策的乘数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1.(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例如:当b=0.8时,KT=-4表明政府减税政策实施时,尽管减少财政收入,但可以成倍地刺激社会有效需求。2.3.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即增加或减少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或减少购买性支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㈡财政政策的时滞1.内在时滞⑴认识时滞: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对这种变化需进行的调整有所认识所经过的时间。⑵行动(政)时滞:对上述经济问题现象进行调研到制定决策之前的时间。2.外在时滞⑴决策时滞:财政部门将调研的结果递交立法机关进行审议所需的时间。⑵执行时滞:立法机关批准后到交付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需的时间。⑶效果时滞:政策正式实施到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的时间。相对内在时滞来说,外在时滞可能较长。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从紧的财政政策(1993-1997)、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4)、中性的稳健财政政策(2005-2008年第三季度)、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第十六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一、货币需求(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1.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显然,它是一种经济需求,是货币需求能力和货币需求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也是一种派生需求。2.货币需求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中各个部门需要持有货币的数量。即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二)传统(古典)货币数量说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MV=PTP代表物价水平T代表商品和服务的交易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M货币量2.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Y代表总资源(总收入)K代表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即1/V),M代表名义货币供给,π代表货币价值(即货币购买力1/P)(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1.交易动机:由于收入和支出的时间的不一致,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2.预防动机:为应付各种紧急情况(如失业、疾病、企业的不时之需等)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3.投机动机:由于利率的不确定性,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L=L1(Y)+L2(i)(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YP代表恒久性收入(正比)财富总额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反比)财富构成im、ib、ie分别代表存款、债券、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反比),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代表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其他因素μ代表随机因素的影响总和,M代表名义货币量,P代表物价水平,M/P代表实际货币量二、货币供给(一)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量1.货币供给: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主体供给货币以满足其货币需求的过程。货币供给分析包括货币供给的机制和货币供给的决定,前者侧重于货币的创造过程,后者侧重于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2.货币供应量: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资产数量,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通货)。3.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一般依据资产的流动性,即各种货币资产转化为通货或现实购买力的能力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的现金M1=M0+银行活期存款(狭义货币供应量)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广义货币供应量)(二)货币供给机制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制约因素:法定存款准备金、提取现金数量、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M=B×KB代表基础货币,它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即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K代表货币乘数,即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它取决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需转化为现金和财政存款所占的比重),等于这两者之和的倒数。三、货币均衡(一)货币均衡与失衡1.货币均衡⑴含义: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⑵特征:货币供需的大体一致、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长期内大体一致的动态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总体均衡。2.货币失衡⑴含义: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是与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⑵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结构性货币失衡(表现为短缺与滞留并存)(二)货币均衡水平决定货币供应量(M)应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步增长,即△M1=(Y′+P′)×M0其中:Y′为GDP增长率,P′为物价自然上涨率,M0为上期货币存量,△M1为本期货币增量。四、通货膨胀(一)含义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给过度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二)类型(三)原因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2.主要原因⑴财政原因:财政赤字(收不抵支)、赤字财政(预算赤字,宏观经济的扩张政策)。⑵信贷原因:即信用膨胀,来自财政赤字、过热的经济增长要求的压力、银行自身决策失误等方面。(四)治理第十七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一、中央银行(一)中央银行制度1.中央银行制度的含义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管理一国金融业,并以其为核心构成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融资媒体的金融体制2.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必要性⑴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⑵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⑶管理金融业的需要⑷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3.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⑴由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⑵专门设置的中央银行(如1913年建立的美联储)⑶由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如苏联、东欧各国和中国)4.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起源和发展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央银行与政府间的关系,即中央银行对政府是直接负责还是相对负责的问题。高度独立阶段(一战之前)、基本不独立阶段(一战~70年代初)、相对独立(70年代~至今)(二)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业务活动特征1.不以营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三)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1.货币发行业务2.对银行的业务: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全国清算。3.对政府的业务: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发行、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四)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五)中央银行组织体制下的支付清算系统二、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手段。(二)货币政策的目标国际目标: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我国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三)货币政策的工具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⑵再贴现⑶公开市场业务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⑴消费者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包括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限、适用的耐用消费品种类等。⑵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⑶优惠利率⑷预缴进口保证金3.直接信用控制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直接干预。4.间接信用指导⑴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及其金融机构经常发出通告或指示,及与各金融机构负责人面谈,劝告其遵守政府政策并自动采取贯彻政策的相应措施。⑵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走势和金融市场动向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或新问题,对商业银行提出的贷款增减建议。(四)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1.利率2.货币供应量从199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4.通货膨胀率(五)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第十八章: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一)商业银行的内涵1.商业银行的定义2.商业银行的性质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比较。(二)商业银行的职能与组织形式1.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信用中介(最基本)、支付中介、信用创造2.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⑴按机构设置分类:单一银行制(如美联储)、总分行制(一般采用如英国)⑵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专业化银行制、综合化银行制(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1.负债业务⑴自有资金:发行股票、公积金、未分配利润⑵吸收外来资金: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2.资产业务⑴票据贴现⑵贷款⑶证券投资3.中间业务:结算、信托、租赁、代理和咨询业务。(亦称无风险业务)(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1.盈利性原则(首要原则)2.流动性原则3.安全性原则二、金融市场(一)金融市场运行机理(二)金融市场效率金融市场效率是指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程度,它包括:一是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二是金融市场的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三)有效市场理论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上,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利用)的信息,每一种证券价格都永远等于其投资价值,这样的市场就称为有效市场。芝加哥大学法玛对有效市场的划分:1.弱型效率: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2.半强型效率:有关证券公开发表的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3.强型效率:有关证券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及内幕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即证券价格充分、及时地反映了与证券有关的所有信息(四)金融市场结构1.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短期资金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解决临时性的资金短缺需求。2.票据市场⑴银行承兑汇票⑵商业票据短期无担保证券,是由发行人(一般为信誉高、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为了筹措短期资金或弥补短期资金缺口,在货币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并承诺在将来一定时期偿付票据本息的凭证。⑶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了吸引存款而发行的一种不记名的存款凭证,它是认购人对银行提供的信用。3.债券市场4.股票市场5.投资基金市场6.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金融期货是指交易协议达成后,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才办理交割的交易。金融期权交易是指买卖双方按成交协议签订合同,允许买方在交付一定的期权费用后,取得在特定时间内,按协议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证券的权利。7.外汇市场(五)当代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互渗透发展的趋势。第十九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一、金融风险(一)含义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二)特征1.不确定性2.相关性3.高杠杆性4.传染性(三)类型1.市场风险2.信用风险3.流动性风险4.操作风险二、金融危机(一)含义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指标(如短期利率、金融资产、房地产、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变化。它具有频繁性、广泛性、传染性和严重性等特点。(二)类型1.债务危机一国的债务不合理,无法按期偿还,最终引发的危机(又称支付能力危机)。它具有的特征是:出口不断萎缩、外债投资收益不高,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2.货币危机从国际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到亚洲债务危机,危机主体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其盯住汇率制度。财政赤字规模过大、信用扩张速度过快、外汇储备流失严重等是直接原因。与宏观基本面、市场预期、制度建设和金融体系发展状况有关,市场信心的不足造成资本规模性逃离,从而难以维系盯住汇率。3.流动性危机(1)国内流动性危机:挤兑造成银行资产缩水引发危机。(2)国际流动性危机:短期外汇履约义务超过外汇资产规模,造成流动性不足。4.综合性金融危机(三)次贷危机因次级抵押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包括债务危机、流动性危机、信用危机三个阶段。三、金融监管理论(一)金融监管的含义一国的金融管理部门为达到稳定货币、维护金融业正常秩序等目的,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外部监督、稽核、检查和对违法法规行为进行处罚等一系列行为。“借短放长”、支付体系的主体、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促使首先对银行进行监管。(二)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1.公共利益论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个体和社会组织的不公平、不公正和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2.保护债权论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金融监管,如存款保险制度3.金融风险控制论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促使其系统内增加有风险的活动,导致系统内的不稳定性。来源于银行的高负债经营、借短放长、部分准备金制度。4.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四、金融监管体制(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分类1.从银行的监管主体和中央银行的角色分(1)以中央银行为中心的监管体制如:美国(2)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德国(1999年之前),英国、日本、韩国(近些年来)2.从监管客体的角度分(1)综合监管体制(2)分业监管体制(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演变五、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一)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和发展(二)1988年巴塞尔报告1.资本构成(1)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这部分资本至少占全部资本的50%。(2)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长期次级债券。2.风险资产权重:0%、10%、20%、50%、100%3.资本标准:到1992年底,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4%4.过渡期安排:1987~1992年为过渡期(三)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的内容。1.最低资本要求(1)对风险范畴的进一步拓展: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2)计量方法的改进(3)鼓励使用内部模型(4)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2.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1)全面监管银行资本充足状况(2)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3)加快制度化进程3.市场约束(1)促使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2)要求银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四)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1.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普通股充足率为2.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总资本充足率为8%。2.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3%(一级资本/总资产)3.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流动性覆盖率(2015年实施)、净稳定融资比率(2018年实施)4.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2011-2018年第二十章: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一、汇率制度(一)汇率制度的含义与划分1.含义:各国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2.类型(二)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1.经济开放程度2.经济规模3.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程度4.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5.相对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开放程度越高、经济规模小、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或某一国家的国家,一般采用固定汇率制度;经济开放程度低、进出口商品多样化或地域分布分散化、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资本流出入较为客观和频繁,或国内通货膨胀率与他国不一致的国家,一般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三)人民币汇率制度1.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2005年7月21日,在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的指导下,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3.2010年6月19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形成双向波动的格局。二、国际储备(一)国际储备的含义与构成1.含义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币汇率和应付紧急支付等目的所持有的国际普遍接受的资产。2.构成(1)货币性黄金:一国货币当局作为金融资产而持有的黄金,只是一种潜在的而非真正的国际储备。(2)外汇储备:各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对外流动性资产,是国际储备最主要部分。(3)IMF的储备头寸:在IMF普通账户中会员国可以自由提取使用的资产。(4)特别提款权:IMF根据会员国缴纳的份额无偿分配的,可供会员国用以归还IMF贷款和会员国政府之间偿付国际收支逆差的一种账面资产。(二)国际储备的作用1.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2.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本国货币汇率3.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三)国际储备的管理1.外汇储备的总量管理2.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储备货币种类的安排、储备资产流动性结构的确定。3.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三、国际货币体系(一)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即国际货币制度,是指通过国际惯例、协定和规章制度等,对国际货币关系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其内容包括确定国际储备资产、确定汇率制度、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二)国际货币体系变迁1.国际金本位制2.布雷顿森林体系(1)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2)可调整的固定汇率(3)国际收支的调节但维持对美元的信心和保证国际清偿力之间存在着两难选择。3.牙买加体系(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2)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3)国际收支的调节(三)国际主要金融组织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机构(1)宗旨:促进国际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汇率的稳定,保持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率安排。(2)资金来源:份额、借款(3)贷款:备用安排(普通贷款)、中期贷款、减贫与增长贷款特点:对成员国的贷款是解决其国际收支问题、有政策条件、临时性2.世界银行集团(1)宗旨:对生产性投资提供便利,协助成员国的经济复兴以及生产和资源的开发;促进私人对外贷款和投资;鼓励国际投资,开发成员国的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维持国际收支平衡。(2)资金来源:银行股份、借款、转让债权、业务净收益(3)贷款:项目贷款为主,还包括非项目贷款、部门贷款、联合贷款和第三窗口贷款。特点:贷款期限长、贷款实行浮动利率、对其资助项目只提供货物和服务所需外汇部分、贷款程序严密且审批时间较长(4)国际开发协会:面向低收入国家国际金融公司:支持私营企业的成长多边投资担保机构:面向外国私人投资者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通过调停或仲裁方式协助解决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间的投资争端,以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3.国际清算银行宗旨: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额外的便利,并在国际清算中充当受托人或代理人世界银行的贷款称为硬贷款,国际开发协会的贷款称为软贷款第二十一章:统计与统计数据一、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社会现象数字资料的工作的总称。统计数据:统计工作活动过程所取得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现象的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统计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的科学,是一门认识方法论性质的科学。二、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一)定类尺度按照客观现象的某种属性进行的分类或分组,各类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平等且排斥(例如,男、女)。缺点:不能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优点:对定类尺度的计量结果,可计算每一类或组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二)定序尺度对客观现象各类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例如,学生成绩、对某事物的态度)。优点:可以分成不同类别,并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缺点: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精确差值,即只能比较大小,不能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三)定距尺度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即用数字表示且可以用精确的数值反映现象之间在量方面的差异(例如,长度的“米”、时间的“小时”等)。优点:计量结果为数值,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和计算差值。(四)定比尺度它是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比较基数,然后将两种相关的数加以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或平均数),以反映现象的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例如,企业创造的增加值与该企业职工人数对比,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以此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优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三、统计数据的类型(一)定性数据(或品质数据)分类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表示,但不区分顺序顺序数据:表现为类别,用文字表示,但可区分顺序(二)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数值型数据:表现为现象的数量特征,用数值表示四、统计指标及其类型(一)统计指标的含义1.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例如,年末全国人口总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增长率等。2.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例如,2010年我国的年末总人口是134100人等。(二)统计指标的类型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的内容或数值表现形式,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1.总量指标:反映现象的总体规模,以绝对数表示,又可分为时期数和时点数。前者如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后者如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股票价格等,时点数通常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积后没有实际意义。2.相对指标:两个绝对数之比。例如,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率等。3.平均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空间和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例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第二十二章: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1.统计调查: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过程。2.第一手统计数据:从各个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统计数据,它们需要汇总、整理来形成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数据(又称原始统计数据)。它是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数据。第二手统计数据: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尽管开始用于其他研究目的,但本次研究仍可采用的资料。(二)统计调查的种类二、统计调查的方式我国常用的统计调查方式包括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一)统计报表1.含义: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2.种类:全面统计报表、非全面统计报表;日报、月报、季报、年报;国家、地方、部门。(二)普查1.含义: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主要用于了解某一时点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基本全貌,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2.特点(1)普查是一次性的或周期性的。(2)普查一般需要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3)普查的数据一般较准确,规范化程度较高,为抽样调查等其他调查方式提供基本依据。(4)普查的使用范围较窄,只能调查一些最基本的、特定的现象。(三)抽样调查1.含义: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例如,某城市居民的家庭收入的调查2.特点: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3.抽样的方法(1)概率抽样:根据一个已知的概率选取被调查者,无需调查人员在选样中判断或抽样。它的形式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距抽样。其中,分层抽样可以防止简单随机抽样带来的样本构成与总体构成不成比例的现象。(2)非概率抽样:不是完全按随机原则选取样本。它的形式包括:由调查人员自由选择被调查者的非随机选择;透过某些条件过滤选择某些被调查者参与调查的判断抽样;大多数种类的研究——产品测试、街坊、座谈会。(四)重点调查1.含义:在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的一种非全面调查。2.举例:全国城市零售物价变动趋势的35个大中型城市的调查;选取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全国工业企业增加值和资产总额的调查。(五)典型调查1.含义: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被调查者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2.作用: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一定条件下可验证全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3.优点:灵活机动;通过少数典型单位即可取得深入翔实的统计资料。缺点:易受人们主观认识的影响。三、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一)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的方法1.直接观察法:如农产量抽样调查。2.报告法: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即采用本法。3.采访法:口头询问法和被调查者自填法4.登记法:如我国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的统计、流动人口的统计。5.电话采访法6.网络调查法7.试验设计法:用于搜集测试某一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方法的使用效果的数据的方法。(二)搜集第二手统计数据的方法1.主要来源(1)公开出版物: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国际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未公开的内部调查2.注意事项(1)要评估第二手数据的可用价值(2)要注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避免误用和滥用(3)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4)引用统计数据时,一定要注明数据来源四、统计数据的质量(一)统计数据的误差及误差的来源1.统计数据误差的含义: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2.统计数据误差的种类(1)登记性误差: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调查者造成的误差包括:调查方案中有关的规定或解释不明确导致的填报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等;被调查者造成的登记性错误包括:因人为因素干扰形成的有意虚报或瞒报调查数据。这类误差是可以消除的。(2)代表性误差: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产生的误差。原因包括:抽取样本未遵循随机原则;样本结构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样本容量不足。这类误差无法消除,但可以事先进行控制或计算。(二)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及检查质量要求:精度、准确性、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最低成本第二十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对品质数据主要做分类整理,对数值型数据主要做分组处理。(一)分类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频数与频数分布(1)频数:即次数,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2)频数分布:即次数分布,各个类别及其相应的频数全部列出来。(3)频数分布表:将频数分布用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4)比例: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以反映总体的构成或结构。(5)百分比:将比例乘以100,是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而计算的。(6)比率:各不同类别的数量的比值,可以是一个总体中各不同部分的数量之比,也可以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数量之比。通常将分母化为1,但也可以不用1做基数,而用100或其他基数。例如,人口的性别比即用100名女性人口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来表示,如性别比是105:100,则表示每100个女人对应105个男人。经济学中的积累与消费之比;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之比;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与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得到经济增长率;将一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另一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反映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2.分类数据的显示反映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包括条形图和圆形图。(1)条形图: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它可以纵置或横置,并用高度表示各类别数据的频数或频率。(2)圆形图:用圆形及圆内扇形面积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用于表示总体中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适于研究结构性问题。(二)顺序数据的整理与显示1.累积频数与累积频率(1)累积频数:将各类别的频数逐级累加起来。方法包括:向上累积(从开始到结束或从小到大)、向下累积(从最后到开始或从大到小)。(2)累积频率(或百分比):将各类别的百分比逐级累加起来,方法也包括上述两种。2.顺序数据的显示二、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数据的分组1.方法(1)单变量值分组: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它适用于离散变量或变量值较少的情况。(2)组距分组:将全部变量值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它适用于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2.组距分组的步骤(1)确定分组组数(2)对原始资料进行排序(3)求极差:最大观察值与最小观察值相减得到。(4)确定各组组距最好将组距取成接近于被5除尽的一个数。组距是每组观察值的最大差,即组距=某组的上限值-该组的下限值。组距与组数成反比例关系。(5)确定组限组限是组与组之间的界限,或者说是每组观察值变化的范围。注意事项:一是第一组的下限值应比最小的观察值小一点,最后一组的上限值应比最大的观察值大一点;二是组限值应能被5除尽,且用整数表示,使组限显得美观一些。(6)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上组限应计算在下组内,以避免重叠记录。(7)制作频数分布表包括的项目:观察值区间、组中值、频数、频率(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1.直方图:用矩形的宽度和高度分别表示数据分组和频数(或频率)而形成的频数分布图。用矩形的面积表示各组的频数分布。2.折线图:将直方图顶部的中点(即组中值)用直线连起来,再把原来的直方图抹掉即可形成。三、统计表(一)统计表的构成1.表头:放在表的上方,说明统计表的主要内容2.行标题:安排在统计表的第一列,表示研究问题的类别名称;数据较多时,通常将时间放在行标题的位置3.列标题:安排在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研究问题的指标名称4.数字资料5.表外附加:包括资料来源、指标的注释和必要的说明(二)统计表的设计1.表头应包括表号、总标题、表中数据的单位(假设表中单位相同)。2.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中间的其他线用细线;统计表的两边不封口,列标题之间用竖线隔开,行标题之间不用横线隔开,且表中少用横线;表中的数据右对齐,有小数点时应以小数点对齐,而且小数点的位数应统一;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表示,一张填好的统计表不应出现空白单元格。3.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表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尊重,方便读者查阅使用。第二十四章:数据特征的测度一、集中趋势的测度集中趋势的测度,主要包括位置平均数和数值平均数。位置平均数是指数据的大小顺序或出现频数的多少,确定的集中趋势的代表值,主要有众数、中位数等;数值平均数是指根据全部数据计算出来的平均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一)众数1.含义: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值。2.特点:适用于品质数据和数值型数据;不受极端值影响,抗干扰性强。(二)中位数1.含义: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置居中的数值。2.计算:当n为奇数时,中位数位置=(n+1)/2当n为偶数时,中位数位置是n/2和n/2+1,中位数即是这两个数的算术平均值。3.特点:适用于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不受极端值影响,抗干扰性强。(三)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它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品质数据。1.简单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处理未分组的原始数据。2.加权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处理经分组整理的数据。其中:将原始数据分成k组,各组的组中值为X1、X2…Xk,各组的频数是f1、f2…fk。注意事项:1.算术平均数受到各组数值大小和各组分布频数多少等两个因素的影响。在数值不变的情况下,哪一组的频数多,该组的数值对平均数的作用就大;反之就越小。2.算术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四)几何平均数1.公式:2.用途: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二、离散程度的测度离散程度是指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就越差;反之亦然。(一)极差1.含义:总体或分布中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差(又称“全距”)。2.特点:反映变量分布的变异范围或离散程度,但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二)标准差和方差1.标准差的含义:总体所有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2.用于未整理的标准差公式:用于分组数据的标准差公式:3.方差:就是标准差的平方(σ2)(三)离散系数亦称标准差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离散系数主要用于比较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越大,表明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否则,就越小。极差、标准差和方差都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绝对值,其数值大小取决于原变量值本身水平高低的影响、计量单位相同。即在这两种情况下来比较比较离散程度。离散系数可在平均水平不同或计量单位不同的下进行离散程度的测度。第二十五章:时间序列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一)时间序列的含义亦称动态数列。它是将某一统计指标在各个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编制形成的序列。同一时间序列中,各指标值的时间单位一般要求相同。(二)时间序列的种类1.绝对数时间序列(1)时期序列: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成果(过程总量)。例如,国内生产总值。(2)时点序列:每一指标值反映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瞬间顺平。例如,年底总人口数。2.相对数时间序列:由同类相对数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形成的序列。例如,城镇人口比重。3.平均数时间序列:由平均数指标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后形成的序列。例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二、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一)发展水平时间序列中对应于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分为基期水平和报告期水平。(二)平均发展水平亦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是对时间序列中各期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可以概括性描述现象在一段时期内达到的一般水平。1.绝对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1)时期序列(yi为各时期的发展水平)(2)时点序列由连续时点计算①资料逐日登记且逐日排列,即已掌握整段考察期内连续性的时点数据:(yi为各时点的指标值)②资料登记的时间仍是1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记录一次。(fi为指标值的持续天数)由间断时点计算①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相等。②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不等。2.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分别为分子、分母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三)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1.增长量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根据基期的不同确定方法,增长量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积增长量。(1)逐期增长量(2)累积增长量(累积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2.平均增长量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期增加(或减少)的数量。或(N表示时间序列的项数)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一)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1.发展速度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倍数。(1)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最初水平)的比值。(2)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的比值。(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①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②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2.增长速度增长速度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增长(或降低)了多少。(1)定基增长速度:(2)环比增长速度:(3)定基增长速度相应时期内个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增长速度的比率相应时期的环比增长速度(二)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1.平均发展速度反映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发展变化的一般程度,平均增长速度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增长(降低)变化的一般程度。2.平均发展速度:通常用几何平均法。3.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三)速度的分析与应用1.当时间序列中的指标值出现0或负数时,不宜计算速度。2.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在环比增长速度时间序列中,各期的基数不同,因此运用这一指标反映现象增长的快慢时,往往结合“增长1%的绝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山西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法规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 2023年冷墩钢投资申请报告
- 金融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面试社会试题及解答参考
- 2024专业运动服装订货协议
- 2024年油品储备设施租赁协议范本
- 2024年度建筑项目施工责任担保协议
- 2024年楼宇外墙面刷新工程协议样本
- 2024商铺转租协议格式
- 文书模板-竞业协议核实流程
- 2024年中冶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物业扫黑除恶专项行动行动
- 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
- 陶艺教学课件
- 主播试用期合同模板正规范本(通用版)
- 悦纳自我向阳而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艾略特的诗 中英
- 《高炉炉顶均压煤气及休风煤气回收技术要求》
- 专题1.2 绝对值的综合(压轴题专项讲练)2023-2024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压轴题专项讲练系列(人教版)(解析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安徽中医药大学
- 手动液压叉车安全技术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