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9文言文阅读学案考点四文言文断句8法
1、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皇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确定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动词断句法
当无法判断某个名词是属于前句还是后句时,或是遇到省略主语或宾语的情况时,就需要用动词断句法。动词通常充当句中谓语,即句子的核心,我们根据动词与前后短语的关系和语意联系进行推断,往往能提高准确率。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与晋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之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
解析其中“帝欲见之……酒酣”,可抓住见、请、呼、来、相见、酣这几个动词,分析发出这些动作的主语分别是帝(见)、帝(请)、诸葛妃(呼)、诸葛靓(来)、帝(相见)、帝(酣),来正确断句。答案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与晋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之/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酒酣
3、特殊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等。准确地把握这些特殊语序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断句会有很大帮助。
例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4、修辞断句法(对偶、排比)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断句很有帮助。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
解析从句式上看,“横……流”与“干……上”,“语……想”与“论……真”分别对举,可断出四处。答案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5、对话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在这里应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6、虚词断句法
根据文言虚词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断句:①句首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
②常用于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纵使、向使、然则、是以”等前面大多可断句;③常用于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前面也常断句;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⑤介词“以、为”,连词“而、则”等常在句子中间,它们的前面是否必断,要具体分析。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本语段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于是、夫、而。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故。辨清了虚词所应放置的位置,断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剩下的内容则可根据语意或其他语法规则进行断句。例如,“游者众”后可根据文言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后可因主语较长而断开。(注:标“//”处可断可不断)
7、顶真断句法
前一句结尾之字或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或词,使相邻两句蝉联。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解析其中“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和“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都可用“顶真修辞断句法”断开。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8、反复断句法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例如: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当堂训练1、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取材于《中论·修本》)
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
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解析此题要求给语段正确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停顿标志,如
“行善者”“为恶者”;还要知道施吉报吉、施凶报凶的自然之理;同时要注意虚词“也”。
[参考译文]
社会太平的时候,做善事的获得幸福,做坏事的得到祸患。等到社会混乱时,做善事的得不到幸
福,做坏事的遭不到祸患,这是变例。有智慧的人不因变例怀疑正道,所以遵循幸福的来路,防
范祸患的来源。能否碰到机遇,不在自身,保持自己的志向而已。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
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
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
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此题要求给语段正确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停顿标志,
如“武王/武王”“曰”“扁鹊/扁鹊”等;同时要注意虚词“之”“也”。
[参考译文]
医师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给扁鹊,扁鹊请求彻底治疗。武王的近臣说:“大
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即使治疗也未必能治好,还可能使耳朵失聪眼睛失明。”武王把
近臣的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气得把针石丢在地上,说:“君王既然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治
病,却又听信不懂医理的人胡言乱语,如此可知秦国的政事治理了。您只要在一次重大的举动
上迟疑不决,秦国很快就会灭亡啊!”
3、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
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
//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首先要通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停顿标志,如“然后”
“然”等,也要注意句式的对称,如“以修其身”“以钓声名”。
[参考译文]
我私下里看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
及人,并不仅仅是让他们一定记览词章,来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今天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贤
的这些教导。可是圣哲用来教育人的法则,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应当熟读这些经典,
并深入思考,审问明辨。
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
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
矣。(取材于苏轼《仁说》)
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解析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在正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断句。
[参考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人就像学射箭,发箭却射不中,就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我曾经学过射箭,
刚开始的时候心思志向在于射中,眼睛看着靶子,手顺着方向射去,十发却有九发不中,其中射
中的一箭,也是由于侥幸。有位善射箭的人教我从自身找原因,握稳机关,双脚合乎准则,四肢
和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章法。一个地方没有做好,就会有一种毛病随之而来。所有
的毛病都改掉了,章法也就学完备了。这时就是心里并不想着射中,眼睛没有看着靶子,也会十
发十中。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
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
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
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
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1.答案C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体现把握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培养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A项,“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排除。B项,“门下”作“召置”的宾语,排除。D项,“于郡中”是“闻”的后置状语,排除。
断句突破三抓法准确断句
(1)抓主语,句中涉及主语有二,“贾生”“吴廷尉”;
(2)抓谓语,如“召置”;
(3)抓句式,如“闻于郡中”。
2.答案A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涉及典籍、古代文体、礼乐、封爵等古代文化知识,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项,“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应该是“以道、法、儒三家影响最深远”。
3.答案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言阅读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体现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与鉴赏品位的学科素养,培养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的价值观念。C项,情节顺序错误,文帝任命贾谊做梁怀王的太傅这一情节在文帝“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之后。
4.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句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1)“短”,说人的坏话。“擅权”,独揽大权。“纷乱”,扰乱、搅乱。
(2)“或”,有的。“制”,制度、规章。“稍”,逐渐。
参考译文]
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为博通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做河南太守时,听说他才能优异,就召请他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宠幸喜爱(他)。孝文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的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经向李斯学习,就调任他做廷尉。廷尉于是(向文帝推荐贾生,)说贾生年纪很轻,但对诸子百家的典籍非常精通。孝文帝征召贾生为博士。当时贾生年仅二十多岁,是博士中最年轻的。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什么,贾生却一一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生。孝文帝很喜欢他,越级提拔,一年之内贾生就做到了太中大夫。贾生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定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详细起草准备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全都改变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修改审定,让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生提出来的。因此天子提议想让贾生任公卿的职位。绛、灌、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忌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大权,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采用他的建议,便让贾生做长沙王太傅。贾生已经辞别京城前往长沙,等到渡过湘江时,写了一篇赋来吊念屈原。任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以后,贾生被皇帝召见。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生。孝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生询问鬼神的原本。贾生因此详细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孝文帝(听得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移近了贾生。接见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现在才知道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任命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孝文帝)让贾生做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贾生进谏,认为国家的祸患从此兴起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生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了一年多,也死了。课下精练: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
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
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
邑,号为商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
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
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
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
杀之/无令出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
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
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
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
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1.答案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
力,体现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的学科素养,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
爱。A项,“奇才”作“有”的宾语,二者之间不可断开。C项,“不听用鞅”结构完整,意思是
“不能任用商鞅”,中间不可断开。D项,“举国”修饰“听之”,二者之间不可断开。
2.答案B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B项,“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历史上的孙武不是“王”,文中说“汤武不循古而
王”,是指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由此可知“汤”指商汤,“武”指周武王。
3.答案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体现养成健康情趣与鉴赏品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本子印刷合同范本
- 生态板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家庭式宝宝日托管与心理辅导服务合同
- 2025-2030年中国电子特种气体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生物丁醇行业风险评估与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猫粮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火锅店连锁行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润唇膏行业运行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汽车胶管市场运行动态及发展建议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汽柴油清净剂市场十三五规划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4月23日幼儿园世界读书日读书绘本名人读书故事春暖花开日正是读书时课件
- 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 一年级美术课后辅导方案-1
-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件
- 2022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附课标解读)
- 《锻造安全生产》课件
-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含答案)30篇
-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DSM-V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 文献的载体课件
- 混凝土强度回弹检测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