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资本论辩_第1页
第四讲、资本论辩_第2页
第四讲、资本论辩_第3页
第四讲、资本论辩_第4页
第四讲、资本论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资本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内涵

马克思所确立和运用的关系间性的思维方式作为社会关系观念与关系主义方法的统一,主要具有矛盾方法与社会批判观的统一、总体方法与社会系统观的统一、结构方法与社会时空观的统一和历史方法与社会发展观的统一这样几个方面的内涵。1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观念和方法等因素所构成的人们思考问题的程式和方法。思维方式是观念和方法的有机统一。任何思维活动既不能离开观念,也不能离开方法,观念总是方法的观念,方法又总是一定观念的方法。2一、两极相联:矛盾方法与马克思辩证法的社会批判观对于“矛盾”概念,特别是马克思的“矛盾”概念,学术界一直存有较大争议。不过在争议中,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矛盾概念与黑格尔的矛盾概念有着直接的理论渊源关系。在黑格尔那里,矛盾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即“两极相联”。他还进一步认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

3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矛盾概念的基本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将黑格尔的理性矛盾扬弃为社会矛盾[1],从而形成了一种与其社会批判观紧密联系的矛盾方法。

[1]社会矛盾对于马克思而言就是社会关系矛盾。总体性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矛盾运动的根据是这种社会关系的自我运动、自否定,不是任意两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斗争对立。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与劳动是同一经济关系的两极,作为雇佣劳动关系的对立面的资本关系是雇佣劳动关系自己所建立起来的对立面,是雇佣劳动关系自否定的产物,因此资本关系才是雇佣劳动关系的真正的对立面,而资本关系这个对立面与它所否定的雇佣劳动关系的关系就是劳资矛盾。劳动向资本的转化,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我运动,也是资本主义本质矛盾运动的辩证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乃至资本的积累过程,都是以劳动不断地转化为资本的运动方式,在越来越大的规模上再生产出资本与劳动相对立的生产关系,这使资本的统治范围不断地扩张,越来越大。4马克思的社会批判观主要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关系的揭露,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和对它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马克思的社会批判就是社会关系批判,就是以现实社会关系的总体性矛盾为视域,通过对这一矛盾运动变化的内在规律的考察,来引向对其做实际变革和改造的实践要求。5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原始的细胞,它包含着该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关系都是由此产生和发展出来的。马克思正是从对商品内在矛盾的分析出发,一步步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生活以及它的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运动规律,从而完成了对这一社会的具体解剖。6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矛盾的揭示,指出工人劳动得越多,自己越贫穷的事实,揭示出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马克思始终都是把资本同劳动的对立,作为矛盾的对立、作为同一经济关系的两极对立加以分析考察的。这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与斗争,贫富两极的分化等都是资本主义本质关系的外在表现与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的结果。7马克思认为,资本同劳动的对立,是“资本家和工人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两极所具有的性质”。“工人只是作为劳动能力,只是作为工人同代表价值本身的资本家相对立,因而自行增殖的价值,即自行增殖的物化劳动与创造价值的活的劳动能力之间的对立,是这种关系的实质和真正的内容。两者作为资本和劳动,作为资本家和工人互相对立着。”

8“资本同劳动的对立是同一经济关系的两极性对立,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资本生产雇佣劳动,雇佣劳动生产资本。总之,二者相互制约,互相产生。资本只有同劳动力相交换,只有引起雇佣劳动的产生,才能保存与增殖自身的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只有在它增殖资本,增强奴役自身的那种权力时,才能和资本交换。因为资本没有雇佣劳动就不再成为资本了,而当雇佣工人仍然是雇佣工人的时候,他的命运总是取决于资本的。”9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资本同劳动对立的两极性,无声地强制着工人从属于资本,保证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与剥削。但是,马克思的矛盾方法不仅只是强调两极的对立,更强调两极的相联。“工人丧失所有权,而物化劳动拥有对活劳动的所有权,或者说资本占有他人劳动,——两者只是在对立的两极上表现了同一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基本条件,而绝不是同这种生产方式毫不相干的偶然现象。”10马克思运用矛盾方法,揭示了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普照之光”,是一种“特殊的以太”,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一切的社会力量;阐明了资本同劳动的对立运动,是以劳动转化为资本的方式,不断地扩大两极分化的对立运动。劳动创造的财富不断地转化为资本,一极是已经积累起来的资本不断扩张其统治范围,另一极则是日益增多的雇佣工人受资本奴役。劳动向资本的转化,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自我运动,也是资本主义本质矛盾运动的辩证方式,它展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秘密。11“资本关系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劳动向资本的这种转化。从整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就可以得出结论:作为这个过程的真正产品,应考察的不只是商品(尤其不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产品);也不只是剩余价值;虽然剩余价值是结果,它表现为整个生产过程的目的并决定着这个过程的性质。不仅是生产一个东西——商品,即比原来预付的资本具有更大价值的商品,而且是生产资本和雇佣劳动;换言之,是再生产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并使之永存。”12劳动转化为资本的结果,不仅是商品和剩余价值,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的再生产。“不仅生产过程的物的条件表现为生产过程的结果,而且物的条件的特殊社会性质也是如此;社会关系,从而生产当事人彼此的社会地位,即生产关系本身,被生产出来,是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的结果。”13资本同劳动的两极相联,不仅体现在劳动向资本转化的运动方式上,而且还表现为劳动的一切力量都被资本所汲取,资本是统治一切的社会力量。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社会发展出的劳动形式都表现为资本的发展形式,劳动形式的任何发展都成为资本加强自身统治的社会力量,各种劳动生产力还有科学和自然力,都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14矛盾方法的运用使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成为一种内在的批判。所谓内在,即从社会关系矛盾运动过程自身寻找导致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客观因素、自己突破自己的历史条件,以及社会有机体内部机制导致自身灭亡的条件。也就是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自身发展角度,强调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即社会关系矛盾运动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过程。

15“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资本既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只有当生产力需要外部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同时又是对生产力的控制的时候,才表现为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个过渡形式,具有历史暂时性。

16在矛盾方法的意义上,我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7二、社会有机体:总体方法与马克思辩证法的社会系统观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系统,并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对象加以研究,从中得出理论结论和实践方案主要是20世纪科学和哲学的一项成就。特别是对于社会系统,许多当代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分别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并取得了许多颇有价值的结果。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就已经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研究了。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念是同总体方法相统一的并以社会有机体理论为其具体表现形式的。18社会有机体的提法在1847年《哲学的贫困》中最早出现。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抽象理解并运用各种经济范畴时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单凭运动、顺序和时间的逻辑公式怎能向我们说明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呢?”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马克思还认为,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消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指出,“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在变化过程中的机体。”在这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范畴成为一个涵盖全部社会生活及其过程的范畴。马克思首先确认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它所包含的一切因素和组成部分,类似于生物机体的各种器官,是按照一定的系统规律进行活动的。因而马克思形象地称社会为“有机体”

19马克思以系统的观点去分析社会有机体的运动规律,形成了后来备受卢卡奇推崇的总体方法即从总体性来把握全部社会生活的方法。也就是说,马克思通过社会有机体学说深入揭示了社会一切关系要素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内涵、特征和运作机制,为人们理解和把握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提供了一种社会系统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总体方法。

20所谓从总体性来把握人类社会的全部生活,首先不是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看作是分散的、孤立的存在,也不是把社会看作是各个不同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又都按其自身独有的规律发挥作用)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而是看作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求从对个别社会现象、领域、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总体的研究。因为个别的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只有放到总体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21马克思一再强调人口规律、劳动、生产、需求、国家……等等只有放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的整个系统中(即某个完整的社会机体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由于马克思把社会存在理解为关系存在,把社会存在者理解为社会关系的化身即关系者,因而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有机体实际上就是“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系统。这个系统的要素是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秩序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最终展现为一个动态的社会关系矛盾运动过程。22“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制在历史上就是这样向总体发展的。它变成这种总体是它的过程即它的发展的一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社会关系“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23说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念与总体方法是统一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马克思认为各种社会关系都应上升到社会关系系统总体的高度来加以考察,二是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是一个总体性的过程。这两方面含义同时也是马克思总体方法的两条基本原则。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进行了总体性的考察,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总体资本同总体劳动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总体工人与总体资本家的对立关系的分析。24在马克思看来,只要我们不是仅限于单个的资本家及其工人,而是从总体性的宏观角度来考察资本同劳动的对立,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就清晰易见了。25“我们如果一方面考察总资本,就是说,考察劳动能力的买者的总体,另一方面考察劳动能力的卖者的总体即工人的总体,那么,工人所以不是出卖商品,而是不得不把自己本身的劳动能力作为商品出卖,恰恰是因为一切生产资料,劳动的一切物的条件,以及一切生活资料,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站在另一方面作为他人的财产同工人相对立,就是说,恰恰是因为所有物质财富都作为商品所有者的财产同工人相对立。前提是,工人作为非所有者进行劳动,他的劳动条件作为他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资本家甲是货币所有者,他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乙那里购买这种生产资料,而工人用从资本家甲那里得到的货币向资本家丙购买生活资料,——这丝毫不会改变下述情况:甲乙丙三个资本家加在一起,是货币、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唯一的占有者。人只有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才能生存,而人只有占有生产资料、占有劳动的物的条件才能生产生活资料。因此一开始就很清楚,工人被剥夺生产资料就是被剥夺生活资料,正像反过来说,一个人被剥夺生活资料就不能创造生产资料一样。”26马克思在阐明总体资本与总体劳动对立的同时,也清楚地揭示出了总体工人与总体资本家的对立关系:无论资本家生产或经营什么商品,他们的目的都是追逐剩余价值。而工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劳动,都是从属于资本的雇佣劳动,是工人换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从资本生产的总过程来考察,劳动就表现为一种受资本支配、从属于资本的总体性的劳动,而工人则成为生产商品的活机器。27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地或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这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总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而总劳动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分担。雇佣工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剥削被压迫。马克思对资本与劳动对立关系的总体性分析,揭示了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在根本利益上的对立。28三、节奏与位置:结构方法与马克思辩证法的社会时空观

马克思通过社会有机体学说深入揭示了社会一切关系要素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的内涵、特征和运作机制,为人们理解和把握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提供了一种社会系统观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总体方法。不仅如此,马克思还立足于社会系统观念提出了一种把握社会关系的结构方法。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有机构成的活的机体,它的性质是由内部要素的结构所决定的。社会关系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社会系统的结构是一种关系结构,是各种关系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

29“社会结构”的通行含义按照学术界通行的看法,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由人的劳动生产活动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关系,构成生产力系统;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联系,构成生产关系体系;以生产关系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的庞大系统,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关系。”

30这种社会结构观仅仅是马克思全部社会结构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马克思把关注的重点放到社会形态层面的研究需要使然。其实,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我们还可以发现马克思的一种基于社会有机体层面的社会结构观——社会结构是地位、角色、群体、制度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整体。31这种社会结构观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有着鲜明的体现。而前一种社会结构观则体现在马克思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关系的论述中。马克思把社会结构理解为地位、角色、群体、制度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整体,有其特殊的优点,突出了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而且容易显示出这种关系的性质,以及它如何形成和演变。其中,社会地位是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占据的由一定社会关系规定的位置。处于同一地位或不同地位的人担任着多种角色,从属于特定的群体或组织,靠一定的社会制度(根据社会需要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和规范将地位、角色、群体等有机联系起来的利益关系体系)来维护他们之间的关系。32马克思运用这种社会结构观去分析现实的社会结构,就形成了他特有的结构方法。马克思把总体方法和结构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得到了如下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资本关系的人格化的资本家经济上处于剥削地位、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组成了资产阶级;作为雇佣劳动的人格化的工人政治上处于被统治、经济上处于被剥削地位,组成了无产阶级;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靠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来维系。在这样的社会中,雇佣工人要想改变自己不利的社会地位,就要争取对财富、制度、法律、组织、意识形态的控制权,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根源,也是一切政党、阶级、团体、思想家、政治家行为的根源。这种结构方法就是一种关系结构方法。33马克思这种关系结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结构观是建立在他独特的社会时空构架基础上,并以之为逻辑前提的。因此马克思所理解的社会结构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时空结构。34社会关系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与之相应,时间和空间在马克思那里实际上也区分为自然时空和社会时空。马克思并没有对时间和空间下过明确的定义,他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用法,有时指自然时空,有时指社会时空。如“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这些论述中的时空指的是自然时空。而“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其中所说的时间和空间则指的是社会时空。

35自然时空也就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物理时空,在马克思的时代,反映在科学观念中就是牛顿的经典时空观,作为生活常识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关于物体运动的广延性和持续性的时空观念。对这种时空进行测量依靠的是钟表和尺度。马克思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人,不可能完全摆脱这种时空观念和相应的时空测量方式的影响。但是马克思作为一个具有高度抽象能力的思想家,在考察社会存在时又把其本质抽象为关系存在,把一切社会存在者理解为关系者即关系的化身、体现者。在这一考察层次上,马克思又提出了关系时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时空的观念。36立足于关系间性的思维方式,马克思把各种要考察的关系不是理解为不同实体(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之间的关系,而是理解为不同关系间的关系,以关系间性测量各种关系的性质、去把握各种社会关系。这样,时间和空间也就具有了关系间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社会时间实际上意味着社会关系逻辑展开的节奏关系,而社会空间则是指由社会时间决定的每个人在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所占有的位置关系。这种节奏关系和位置关系是一种“关系的关系”,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参照系”,依靠这个“参照系”,才有可能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量的测量即相对性测量。但是这种测量及其结果还要以自然时空的观念及其测量手段为中介才能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在以社会时空测量社会关系的时候,也要使用自然时空的测量标准即长短、快慢、高低等相对性观念。否则就无法让人理解。

37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才首先从社会时空结构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结构,才能得出社会结构是地位、角色、群体、制度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整体的结论。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每个个人都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化身,在整个社会关系空间中处于一定的位置(地位),从属于利益关系具有一致性的多个个人共同组成的组织化的社会利益关系体系,并且依靠一定的利益制度来维护这种社会关系秩序,使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这种社会空间的结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时间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因此社会时间同社会空间相比具有根本性。38具体而言,每个个人所体现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的逻辑展开节奏的快慢和长短这种量上的变化会转化为这个人在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所占有的地位即位置关系的量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时间可以转化为社会空间。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说,“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这句话中“节约”一语的真正含义:节约就是在自然时间的测量手段和测量标准的条件下,在单位自然时间内,社会时间即社会关系逻辑展开的节奏尽可能地加快。

39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结合生产劳动(马克思生产劳动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也是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化身的思想。)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阐述了自己的社会时空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以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概念。40从实际的测量方式上看,劳动时间也就是工人从事具体的生产劳动所占用的自然时间;自由时间也就是除了劳动时间之外的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但从实质上看,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表征,其逻辑展开的节奏越快,人从自然所获取的利益就越多,其创造的(交换)价值就越大。劳动时间因此就成为衡量这种价值(也是一种关系)的量的大小的尺度。也就是说,劳动价值论实质是对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内在尺度的理论表达。劳动时间因此成为以商品交换为基础的社会财富的唯一尺度。41而“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群众的剩余劳动不再是发展一般财富的条件,同样,少数人的非劳动不再是发展人类头脑的一般能力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抗性的形式。个体得到自由发展……”42自由时间在马克思那里其实意味着不再作为价值的内在尺度的“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充分发展”的“劳动”时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也就是说,自由时间就是不再作为价值的内在尺度的社会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均是针对某一具体个人而言的。若要衡量不同个人所体现的社会关系逻辑展开节奏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另一种“参照系”,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交换价值,而作为交换价值基础的商品的价值的量的计算恰恰是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的。马克思引入这个概念仅仅是为了在理论上分析问题的需要,实际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用物理手段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只是一个对于社会关系总体而言的人为设定的“坐标”。

43正是基于对社会时空构架的如上理解,马克思提出了其独特的社会结构方法。在他的社会结构理论模型中,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可以相互转换:占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人,其社会空间位置关系量化后等同于一定量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可以由劳动时间所创造。这就是说,在社会关系空间中,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转化为较多的劳动时间;而较多的劳动时间可以创造较多的价值,拥有较多的价值又可以在社会空间中占有较高的位置。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在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财富的基础是盗窃他人的劳动时间。”因此雇佣工人无论花费多少劳动时间也无法改变自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因此推翻现存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才成为无产阶级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唯一现实的途径。44四、生成与条件:历史方法与马克思辩证法的社会发展观历史方法可以说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标志性方法。一般认为历史方法就是按照客观事物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方法。但我们以为这并不是马克思的历史方法,而是被俞吾金先生称为“历史主义”的方法。我们认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中的“历史”并非就是“社会历史领域”意义上的“历史”。

45在我们看来,马克思的历史方法,实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方法,这里所说的“历史”,乃是“社会历史条件”意义上的“历史”。历史方法也就是条件方法。这种历史方法是与马克思辩证法独特的生成论的社会发展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历史”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指社会关系在自然时间中逻辑展开的过程性,也就是时间中的“社会”;另一种是指作为关系分析方法的“历史性”,即一定的社会关系得以生成的客观条件性。46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也就是说,社会和个人都有一个生成和发展的历史,二者具有一致性。

47个体“自我的生成与社会化恰恰是同一个过程:一方面,自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化过程,而且人总是抱着使自己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生存性的目标去发展自我的;另一方面,社会化恰恰就是人们获得个性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过程。”这里的“社会化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学习社会意识和行为的过程。自我发展则是个体在—定的社会关系中发展自我的独特行为方式、活动能力、思维方法和感情倾向的过程。”

.48“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历史性实际上就是指每一代人所处的历史处境或历史情境也就是历史条件——表现为每一代人所面对的现有的一切社会关系条件的总和。个人正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生成的。

49在这里,每个人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是一个dasein,每个人出现在这个世界都具有“历史偶然性”,他生活在世,历史性就是其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现实的人”只是人类历史的延续。正是由于有了前人留下的社会关系环境,“现实的人”才能处于现实之中,才能处在目前的状态之中。假如没有历史的承继,目前的“现实”就不会以现在这个面貌出现。50“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51马克思还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而且必须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受他们的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们的意识也是这样受制约的。”按照张一兵先生的解读,这里表明了“马克思在个人生存情景中界定的历史性存在的本质”:现实的个人总是遭遇到一定的物质生存条件,所以,“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每个时代中的个人又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

52任何个人在“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而,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所以,“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这说明,历史是人未来发展的条件。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规定,人是一种正在生成中的关系性存在,但是生成必有其前提。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历史传统的重要性。53以对历史和历史性的如上理解来分析具体问题就构成了马克思特有的历史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充分意识到各种社会事物或现象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历史方法就是历史条件论。对于马克思历史方法的这种特点,恩格斯和列宁都有十分明确的指认。恩格斯在1894年致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列宁也曾指出,“马克思的方法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以便首先了解,在这个具体环境里……”“马克思主义的真髓和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54马克思运用历史方法的最典型案例,是他对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对立进行的历史性分析,由此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与过渡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人类历史以往的一切生产方式一样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绝对永恒的,而只能是以先行的历史过程为基础。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封建社会中产生,建立在这种历史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以往的奴隶制、封建制一样具有同样的暂时性与历史过渡性。55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同劳动的对立不是创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