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演绎精彩节日微课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大数据环境下演绎精彩节日微课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大数据环境下演绎精彩节日微课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大数据环境下演绎精彩节日微课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大数据环境下演绎精彩节日微课获奖科研报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数据环境下演绎精彩节日微课获奖科研报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在线教育和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横空出世,使教育领域中的大数据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北京市日坛小学通过节日微课的研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革新了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育政策制定的方式与方法,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让学生逐步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

一、概念的界定

1.大数据

大数据,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具有大量、高速、多样、价值和真实性五大特点。

2.微课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使“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节日微课的研发内容与教学方法

日坛小学将节日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注重多学科的融合和跨领域的应用,为每个节日设计了由来与传说、习俗、文学艺术等主题,并运用大数据,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网络技术相结合,利用移动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校研发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五大节日系列微课,采用了讲故事、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践法、表演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每节微课常常综合运用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节日微课的实践过程

1.节日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学生为中心

微课在教育教学中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因此,学校对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在活动的设计上,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节日过程的体验。尽力避免教师在微课中的反复讲解,尽量做到精讲,以学生了解民俗和对节日过程的体验替代灌输式讲授。

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着力于学生参与民俗活动的效果,以过程性的连续评价与反馈替代片段性的结点评价。为实现上述两点,学校的微课设计,除了录制微视频外,还包含微课的教学设计、学习单、反馈测评(如节日活动体验、传统手工艺学习等)以及微课的拓展教学资源。

节日微课从传统的“课上学新知,课下内化知识”翻转为“课下学新知,课上内化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翻转的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更重要的还有我们的观念和习惯——由过去“我教、你学”到现在“你学、互教”,课堂上更多的是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和实践体验。节日微课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用一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更能适应学生需求的方式组织课堂,重新调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节日微课像一对一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步调进行个性化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室里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实践,探讨更深的内容,并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学习、实践。节日微课能更好地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节日微课的实施,得益最大的是学生,挑战最大的是教师。教师除了对我国的节日文化有科学深透的把握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作二次处理,要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不同的选择和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简洁性。微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可以是由来与传说、习俗与典故、文学与艺术,也可以是民俗体验、技艺传承等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节日微课需要的是真问题、真智慧、真策略,来不得半点水分。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教师更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2.节日微课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学校将节日微课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使节日微课更加趋于课程化,更加具有生命力。

(1)与时间的关系。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每节40分钟的教学知识体系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与教学内容的关系。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节日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节日微课主要突出了课堂教学中某个节日知识点(如节日的由来、演变及传说内容),或是反映了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要完成较多教学内容的传统40分钟课堂,节日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需要对问题和资源进行筛选,聚焦到目标的解决上。用少而精的方式,传达传统文化思想。

(3)与资源容量的关系。原则上,一节节日微课中只包含一个知识点,不适合有过多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对节日微课知识点与学科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如果两个知识点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在满足时间限制(10分钟以内)、适应小学生学习特征的情况下,学校也会允许一节微课包含两个知识点,支持制作微课的教师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灵活处理,不拘泥于原则的限制。

学科要求教师在设计与制作节日微课时,树立大课程的意识,处理好“叶”和“森林”的关系,不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这座“森林”,因此,学科教师在分割知识点制作微课时,要求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再设计,使节日微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与资源使用的关系。节日微课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要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节日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节日微课资源具有了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把教学场地从传统教室拓展到了信息终端(PC电脑、手机、iPad等),把教学时间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把传授方式从“一师对多生”优化为“一师对一生”。

针对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的情况,这种教学方式较好地适应了不同个体的需求。教师录制好的节日教学视频上传至学校服务器,学生在自习课或课外使用电脑、手机从服务器上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利用教学视频,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家中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没看清楚的可以反复观看(如民族技艺的操作演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处于主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实现个性化学习。

教师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2.节日微课录制重在简单实用

我校节日微课内容不多,语言精炼,总结方法到位,使人听过之后印象深刻。

(1)节日微课讲授的内容按一条主线展开。节日微课围绕着“节日”这条主线,突出重点,语言精炼简明,用最短的时间,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清观点。

(2)节日微课快速引入课题,有吸引性。如设置疑问、引入悬念,用生活相关的现象或问题、小故事、生活场景等引入,力求新颖、有趣,有感染力,与题目紧密相连,快速切题。

(3)节日微课编写有见解、有思想、有价值、有创新,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具有学习指南、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把达成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他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应基于教学设计构想,完全一对一地“启惑”“解惑”。对节日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求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对节日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实际节日活动推动学生思考。

四、节日微课实施成效

1.教师层面

通过节日微课制作,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制作微课程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都得到转变。

2.学生层面

节日微课呈现了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可以反复播放,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深入学习,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解决了传统课堂不可重复的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