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_第1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_第2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_第3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_第4页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北宋结束了A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后 B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 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2)演渊之盟,哪城大战。(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解析】【详解】(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演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哪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答案】(1)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根据材料二"……政府出面招生……自由报考原则,考生……没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和所学可知,它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贞延四年,发诏修洛阳之乾元殿(隋场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巨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夹。”……上(唐太宗)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摘自《资治通鉴》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唐太宗材料三诗人杜甫在《忆昔》一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康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1)根据材料一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唐蕃通婚的典型事例是什么?(3)唐太宗的统治政策和治国成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4)材料三中唐诗描写了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进行概括性评价。【答案】(1)共识:不修乾元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2)开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3)贞观之治。(4)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5)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凡符合题意的其他表述均酌情给分)【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述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随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随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蔽,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和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以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城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可知,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不修乾元殿,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2)根据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可知,材料二反映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4)根据材料三中的“开元”可知是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J_LL^世”。(5)纵观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繁荣、富强、开放、开明等。【点睛】解决本题的同时注意掌握归纳我国古代出现的盛世局面。.“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各级党委政府唯有拿出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招才引智,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光明日报(2018年06月03日)《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重要讲话》1)列举出唐太宗和唐玄宗时出现的两个盛世。2)根据材料和唐太宗、唐玄宗重用人才的史实,简要说说现时期怎样用好人才。【答案】(1)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2)唐太宗在选拔和任用人才上,能够用人唯贤,不拘一格,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明相。唐玄宗重用贤能。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招才引智,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使得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由此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此间的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2)根据材料和唐太宗、唐玄宗重用人才的史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选拔和任用人才上,能够用人唯贤,不拘一格,重用房玄龄、杜如晦等明相;唐玄宗重用贤能。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真心实意招才引智,切实做到“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建立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5.习近平主席在 1月17日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宣布,2017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两会期间,“一带一路”依然是热点话题。“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宏伟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一带一路”的起源)材料一汉武帝时期,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謇,毅然应募,于公元前 138年和公元前 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西域开通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咸阳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在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异珍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1)材料一中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2)为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保护商旅往来,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一带一路”的发展)材料二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3)写出唐朝时沿丝绸之路西行去天竺求佛法的人物及著作?材料三下图标志着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材料四英国想当世界霸主,做的是海洋文章。……在其海洋称霸的 3个世纪中,英国获得了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面积比它本土大 150倍。这大大扩充了海外贸易,由此也刺激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引导了英国先于欧洲任何国家的工业革命。……大英帝国崛起了,英国骄傲地称自己是“日不落帝国”。——摘编自张炜《大国之道 船舰与海权》(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写出起止时间。(5)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海上活动性质有何不同。(“一带一路”的展望)材料五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6)依据材料六和你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答案】(1)张骞改为张骞.咸阳改为西安。(2)西域都护.(3)玄奘《大唐西域记》.(4)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和平友谊之旅;英国近代的海上活动是殖民侵略和称霸。(6)通天下,利天下;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等;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知,材料一中的张骞改为张骞、咸阳改为西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为了加强西域的管辖,设置了西域都护。(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重。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由此可知,唐朝时沿丝绸之路西行去天竺求佛法的人物及著作分别是玄奘、《大唐西域记》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 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和平友谊之旅;材料四英国近代的海上活动是殖民侵略和称霸。(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通天下,利天下;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等;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朝大运河图(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南端现在是,北端现在(2)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材料二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答案】(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3)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3)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7.材料一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贞观政要》材料二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指哪一位皇帝?依据材料指出君民关系应是怎样的?(2)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谁的统治?举出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两项重大举措。(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景象?【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2)武则天;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3)唐玄宗【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可知“陛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意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戴皇帝,同时水也能将船推翻吞没,也就是百姓可以推翻皇帝的统治,由此得出君民关系应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的措施有: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3)依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庶俱丰实”大意是说当年开元盛世时人口众多,农业丰收,仓库粮食储备充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景象。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未来的三天两夜里,这些连成片的小屋就是考生的居所(见下图),他们要在这里按考官公布的题目写下“八股文”一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这一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享江南本选晌契羊考物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这一顾炎武请回答:(1)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哪一朝代?“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哪些书籍?(2)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科举制?【答案】(1)明朝。四书五经。(2)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描述的场景开始出现于明朝。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土。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故“考官公布的题目”来自四书五经。(2)依据材料一“由八个不同部分组成的文言文章,其间没有中断,也不允许考生之间有任何交流。”和材料二的“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可知科举制禁锢了人们思想,阻碍了文化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明朝八股取土的特点和内容,认识八股取土的危害。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 12分)材料一:毛泽东说:“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材料二:武则天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从临朝称帝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 27人,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材料三: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却没有为自己立碑(下图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其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毛泽东对武则天评价很高的原因是什么?(2)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材料三列举了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有道理,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答案】(1)武则天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第三种。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一分为二。【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它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高度评价武则天的原因是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贞观遗风”。(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我同意第三种观点。武则天虽然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治,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但是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一分为二原则,不能片面看待人物,也不能凭借自己的看法夸大和缩小人物的功过。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雍正皇帝再三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对“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表示深切忧虑。材料二:清初戴梓发明了一次填发28发子弹的“连珠铣”和威远将军炮。清统治者竟固守“骑射乃满洲根本”,不但不采用,还听信谗言,罚戴梓充军关外。材料三:清朝……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一政策?2)材料二中,清朝统治者对科学技术持什么态度?3)根据材料三,清朝实行的是什么政策?4)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清朝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消极的影响?【答案】(1)以农为本(或重农抑商)。2)不重视科学技术。3)闭关锁国政策。4)这些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可知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以农为本的政策。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清朝统治者对科学技术持不重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他们弃用新科技,打压发明者。3)根据材料三,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机自己的统治,实行闭关锁国政策。4)结合三则材料,清朝的这些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严重摧残了近代化因素的萌芽,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 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 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消灭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大业;说明宋初科举选士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大意相同即可)(2)目的: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评分说明:答出一点且大意相同即可)(3)读书风气盛行(大意相符即可);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等。(评分说明: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据所学知识,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发动战争,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大业 ;由材料一“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 ,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 ,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 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 (966年)仅录取了 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 ,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由此说明了宋初科举选拔人TOC\o"1-5"\h\z才的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 。(2)依据材料二“材料二历以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有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甫为首共计 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反映了宋太祖“大笔一挥”导致很多文人进入仕途,目的是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 。(3)依据材料三“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 ,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可以看出,入宋以后读书风气盛行 。结合课本所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 ,政府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教育发展,印刷术的发展等原因,导致入宋以后读书风气盛行 。.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唐朝。(2)观点: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论述: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因此鉴真东渡发生于唐朝。(2)根据材料可以提炼的观点是 :“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对此观点的论述如下: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丝绸之路开通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放对外政策,鉴真东渡就是一典型事件。.宋朝“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朝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录取名额也成倍增加,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朝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1)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评定宋朝“重文轻武”的观点是否正确,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防止武将专权或兵变(2)观点: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发展了科举制,也带来了弊端。论述: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武将专权与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但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所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起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唐末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武将专横跋扈,威胁到了中央集权和皇权,所以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或兵变,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杜绝了唐末以来武将专权与兵变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同时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来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但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所以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起到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唐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达到了顶峰,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中外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唐朝一代代皇帝的励精图治、文治武功分不开的,下列三个盛世局面就是唐朝发展的生动例证,请完成与之相关的问题:(1)分别写出与上述盛世局面相关的三位皇帝。①—— ②—— ③——(2)分别写出上述三位皇帝为唐朝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一例。(3)选择三位皇帝之中的一位说明你敬佩的理由。(4)从这三位皇帝的治国政策中,我们可以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