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智博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800万m2地砖内墙砖生产线转琉璃瓦技术改造项目评价报告书_第1页
江西智博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800万m2地砖内墙砖生产线转琉璃瓦技术改造项目评价报告书_第2页
江西智博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800万m2地砖内墙砖生产线转琉璃瓦技术改造项目评价报告书_第3页
江西智博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800万m2地砖内墙砖生产线转琉璃瓦技术改造项目评价报告书_第4页
江西智博建材有限公司年产2800万m2地砖内墙砖生产线转琉璃瓦技术改造项目评价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④项目产生的危废在厂区内的运输路线主要由各产生处运输至危废暂存库,危废暂存库位于成品仓库的南侧,运输路线主要为厂区道路,周边无敏感目标分布,且运输过程中各类危废均采用密封加盖容器或者具有内衬塑料袋的编织袋包装,同时加强运输人员的培训管理,不会造成危险废物的泄漏。危险废物运输过程中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有效防止危险废物运输过程中散落、泄露,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本评价建议危险废物道路运输符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5】第9号)、JT617以及JT618执行,运输路线尽量避开村庄、居民小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减轻对其影响。委托利用或者处置的环境影响分析根据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江西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名单(省厅审批),本项目周边有资质处置本项目危险废物单位较多,处置能力富余,本项目已与江西星宇环保有限公司签订危险废物处置协议。5.5.4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本项目各类固体废物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置。危险固废只要建设单位在厂内储存、转运等环节严格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修改单中要求进行规范处置,杜绝二次污染的产生。落实好上述的措施和建议,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可以得到妥善的处置,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综上所述,在加强管理,并在落实好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和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措施的前提下,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5.6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5.6.1区域地质概况(1)地层项目调查评价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两大构造单元间的萍乐坳陷带中段。区域出露地层较为齐全,以第四系中更新统松散岩类为主。次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和全新统松散岩类地层,二叠系乐平组铜鼓岭段碎屑岩、白垩系南雄组上段“红层”以及三叠系大冶组二段灰岩同样分布面积较窄,侏罗系门口山组碎屑岩、二叠系乐平组人山寺段碎屑岩以及双桥山群二段变质岩等仅有零星分布。(2)地质构造1)褶皱①石洪桥向斜位于上高石洪桥。总体走向北东东。翼部由上二叠系乐平组组成,轴部由二叠系长兴组,下三叠系大治组组成。北翼产状130°∠34°,南翼350°∠41°。次级褶皱发育,轴向与主褶皱一致。北翼发育的次级褶皱(背斜构造),地层局部向北倒转,南翼产状330°-340°,∠32°-50°。背斜北翼往往伴生有与轴线方向一致的逆冲断层,及向南南东倾斜的走向正断层。②居井向斜位于上高敖山北东,总体轴线延展方向约60°。轴部及翼部均由侏罗系下统组成。由三个次级的向、背斜组成,南北为背斜,中间为一向斜,由南往北依次为130°∠25°,310°∠77°,170°-195°∠75°-35°,40°∠13°。在背、向斜之间,往往伴生有走向正断层,走向与褶皱轴线一致,倾向170°,断面凹凸不平。南部为断层切割,向东延伸。③黄金堆向斜位于黄金堆,为石洪桥向斜东延部分,向斜轴部总体展布方向为北东东。翼部由上二叠系乐平组组成,轴部由二叠系长兴组、下三叠系大冶组组成。北翼产状160°-170°∠34°-64°,南翼330°-350°∠32°-41°。次级褶皱发育,轴向与主褶皱延展方向一致。但往往向北倒转,北翼尤为明显,而且在翼部往往伴生有北东东向的走向逆断层。黄金堆向斜东部及南部为白垩系红层所掩盖,北部为九岭南缘推覆体掩盖。2)凹陷盆地为一套山麓洪积、冲积、湖积的红色粗碎屑及基性火山建造的红色盆地。位于评估区北部,呈北东东向展布,属锦江盆地的一部分。为一不对称的凹陷盆地,北侧上升南侧下降(或北侧下降的慢,南侧下降的快),使盆地中心逐渐由北向南迁移,表现为地层由北往南逐渐变新。盆地的南部边缘,岩层往往迅速翘起超覆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以致形成一个箕状构造。红盆内并不为一简单的向斜构造,往往发育有与红盆展布方向大体一致的宽缓次级褶皱,以及走向北东东、倾向南东、倾角70°-80°的逆冲断层。3)九岭南缘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属九岭南缘推覆构造锋带的一部分,见于上高黄金堆。呈飞来峰覆盖于原地岩系之上,明显受地形效应控制,展布无方向性。九岭南缘推覆构造切割了晚期的白垩系地层。在飞来峰外来体中,仍保留了基底褶皱构造,同时还有早期的变形产物片理,其片理产状为315°∠30°-350°∠47°。(3)地壳稳定性地壳稳定性也称构造稳定性,指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对地壳及其表层岩石的相对稳定程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分组为第一组。5.6.2区域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划分根据含水层的岩性特征、组合关系、贮水空间的形态特征、成因类型等划分含水岩组和亚组。在含水岩组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理性质、水力特征将全区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及基岩裂隙水等三大地下水类型。再依贮水空间的形态特征、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变化和含水岩组的组合关系等划分地下水亚类(表5.6-1)。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结合本次调查补充的一些迳流模数、泉流量及单井涌水量,确定了工作区地下水富水等级划分标准(表5.6-2)。表5.6-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表地下水类型及亚类含水岩组及亚组主要含水层地层时代代号储水空隙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Q4、Q3、Q2沙砾(碎)石之间的空隙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含水岩组T1d2裂隙、溶蚀孔隙、溶洞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J1m3、J1m2、P2lc、P2lb、Pt2sh2、K2n2层隙、裂隙、溶蚀小孔隙表5.6-2区域地下水类型富水等级划分表指标等级类型径流模数(l/s·km2)泉流量(l/s)单井涌水量(t/d)>63–6<3>10.1–1.0<0.1>50001000–5000100–1000<100松散岩类孔隙水丰富较丰富中等贫乏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丰富中等贫乏丰富中等贫乏丰富较丰富中等贫乏基岩裂隙水丰富中等贫乏>101–10<1丰富中等贫乏(2)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锦江以及其支流等各河流两岸、山间谷地、丘陵岗阜地带,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层、洪积层及残坡积层中。由于含水岩组的分布位置,形成时间和含水层厚度等差异,其富水性不尽一致,根据换算后的单井涌水量确定富水等级划分为水量较丰富区、水量中等区、水量贫乏区三个亚类。各亚类特征如下:(一)水量较丰富区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Q4al)冲积层组成,主要分布于锦江两岸,组成Ⅰ、Ⅱ级内叠阶地。岩性上部为棕黄色亚粘土,颗粒细而均匀,含石英砾石和云母碎片;中部为棕黄色细砂,磨圆度好;下部为灰黄至灰白色砂砾石层,砂砾石由上至下粒度逐渐变粗,砾石成份为石英,粒径0.1-10cm,厚3.10-11.05m,出露宽1500-2000m。据水文地质测绘及收集钻孔资料显示,含水层厚度3.00-6.52m,渗透系数2.22-150m/d,水位埋深1.00-5.10m,单井涌水量常见值220.75-863.22t/d。水质类型属HCO3-Ca或HCO3-Ca-Mg型淡水。(二)水量中等区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Q3al)冲积层组成,主要分布于锦江两岸,组成Ⅱ级内叠阶地。岩性上部为棕黄色亚粘土及亚砂土;中部为灰黄至灰白色细至中砂夹砾石,结构疏松,砂占70%,砾石占30%,砾石成份为石英,粒径大小不一,磨圆度好;下部为灰白色砾石层,砾石成份主要为石英,次为灰岩,磨圆度好,粒径一般1-6cm,大者8cm,厚度变化较大,各区段厚度不一,近河谷相对较宽,远离河谷较薄,一般厚5.00-7.82m,透水性好,出露标高42-55m。据水文地质测绘及收集钻孔资料显示,含水层厚度4.97-6.52m,渗透系数4.15-26.77m/d,水位埋深0.86-2.50m,单井涌水量55.64-617.5t/d。水质类型属HCO3-Ca-Mg型淡水,PH值6.1-6.7,矿化度为0.097-0.114g/l。(三)水量贫乏区1)第四系中更新统(Q2al)主要分布于锦江北岸Ⅲ级阶地上,在评价区内分布于北西角小部分区域内,由第四系中更新统(Q2al)冲积层,上部为网纹状粘土,紫红色,含铁锰较高;下部为砂、砂砾石层,砾石成份为石英,次为硅质岩碎块,具有上细下粗二至三个小的沉积韵律,含铁锰质,结构紧密,石英砾石磨圆度较好,粒径2-5cm,厚5.2m,含孔隙水,地下水位埋深4.7-8.85m,单位涌水量0.3779l/s·m,渗透系数19.5m/d。水质类型属HCO3-Mg-Ca型淡水,pH值5.8,矿化度为0.081g/l。2)第四系中更新统(Q2el)在区内分布面积较大。由第四系中更新统(Q2el)残坡积层,岩性为粘土夹碎石,含水层不稳定,透水性差。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大。含水层厚1.20-5.15m,地下水位埋深2.66m,单位涌水量0.203l/s·m,渗透系数3.41-6.48m/d。矿化度一般为0.123-0.21g/l,pH值4.4-6.5,水质类型以HCO3-Ca型为主,次为HCO3-Ca-Mg。(3)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富水等级划分以径流模数、泉流量、单位涌水量、岩溶发育程度及所处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综合评价。该含水岩组由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二段组成,仅出露于图幅西北角和北部等一小片区域。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于灰岩裸露区经溶洞、漏斗、落水洞、溶蚀裂隙直接转入地下,在覆盖区则经松散覆盖层垂直渗入补给。浅部岩溶溶洞发育,岩溶直线率5-30%,有上升泉及涌水钻孔出现,S=1.44m,q=7.63L/s,水质HCO3-Ca型,为岩溶裂隙微承压水。(4)基岩裂隙水由中生界白垩系至元古界前双桥山群沉积碎屑岩和变质岩组成。因岩层形成时代、沉积物来源和经历的构造作用不同,其岩性、裂隙发育程度、水理性质也有差异,依地下水径流模数等级划分为水量贫乏区,有泉水出露,其流量小于1L/s,水质HCO3-Ca型,为弱裂隙含水层。(5)地下水补迳排条件及动态特征工作区以丘陵山区地形为主,以基岩裂隙水分布面积最广。降水充沛,水系发育,地形切割零碎。各类地下水主要受降水直接渗入补给,径流途径都很短,一般在山前、沟谷就近排泄给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大,受不同季节的大气降水影响明显,滞后期一般不超过10天。地下水运动多呈散流状态,工作区不是统一的汇流盆地,也没有明显统一的补径排分区。(一)松散岩类孔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在雨季接受降水的垂向补给,当洪峰到达时,河水暴涨,常高出地下水位,河水倒灌反补地下水,沿岸民井中水位上升,水色变浑浊。枯季河水位下降,地表水近于枯竭,松散岩类孔隙水接受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排泄于河流。其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垂向入渗补给,因地层岩性松散,透水性良好,渗透系数一般2.22-150.00m/d;也接受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7月~9月,锦江等各河水反补给两岸的孔隙水,而在12月~2月,则是孔隙水反补给河水。人类的生产活动,也使地下水的补给受到较大的影响,如稻田灌溉渗漏。根据锦江流域长观资料表明,稻田灌区在灌溉期内,地下水位始终保持较高水位,而不受灌溉影响的地区,地下水位则随降雨量变化而升降明显。孔隙水的迳流、排泄受地形控制,地下水缓慢地向河流运移,排泄于河槽和阶地前缘。水力坡度较小的锦江等河流阶地,蒸发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种排泄方式。民井水位变化幅度一般小于0.5~4m,个别的有5~7m间,水温变幅1.05~7.5℃。(二)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该含水岩组由三叠系下统大冶组二段组成,仅出露于图幅西北角和北部等一小片区域。覆盖浅埋区属岗地地貌,地势较为平坦,第四系较厚,裂隙溶洞水主要以潜流形式排泄给孔隙水与河水,地表出露的泉点很少,流量也不大。水位变幅小,这是孔隙水与岩溶水相互转化的一个例证。正因为如此,岩溶水在评价区才没有泉水出露。岩溶水以覆盖型灰岩裂隙溶洞水为主,主要接受松散岩类孔隙水和水塘等地表水的垂向补给以及基岩裂隙水和东部区域岩溶水的侧向补给,同时还得到降水渗入的补给。覆盖型岩溶区,岩溶水与松散岩类孔隙水,水边联系密切,二者可互相转化,并具有微承压性,这从钻孔中孔隙水与岩溶水的水位一致和抽取岩溶水第四系土层塌陷可得到佐证。黄泥头附近,覆盖型灰岩上覆第四系土层较薄,局部硅化灰岩裸露,岩溶发育,降水和地表水都能直接补给岩溶水。(三)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的补给、迳流、排汇过程一般受地形地貌、冲沟的切割等因素影响,水位随地形变化明显,一般由地形高处向低处迳流,多在近距离完成。主要为降水渗入补给,在评价区内,泉水偶有分布,地下水沿基岩中的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带运动,一般迳流距离较短,在冲沟或陡坎处就近排泄。基岩裂隙水水位、水温、水质和水量动态较稳定,受降雨等因素影响较小。5.6.3厂区水文地质条件(1)厂区包气带及地层特征据厂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及《1/5万上高县幅地质图说明书(H50E023004)》(江西省地矿局赣西地质调查队,1985年12月),在充分利用前人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场地地质钻探揭露情况,场地内自上至下揭露的地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Q4ml)填土层①杂填土(Q4ml):色杂,湿,结构松散,成份粘性土为主,夹杂砾等。回填时间约5年。高压缩性土,场地表层广泛分布,层厚普遍在1-2m,最厚处约为4.0m。2)第四系(Q4el)残积层②粘土(Q4el):红黄、黄等色,湿,可塑状态,以粘粒为主,含少量砂,干强度中等,粘性中等,土层结构较紧密,摇振无反应。零星分布,在办公楼东南角见该层,埋深1.5~3.0m,层厚约2.6~3.2m;另外,在101生产车间东南角也见该层,埋深2.4m,厚度0.7m。③粉质粘土(Q4el):红黄、黄等色,湿,硬塑状态,含砂和少量灰岩碎屑,干强度中等,粘性中等,土层结构较紧密,摇振无反应。广泛分布。3)二叠系茅口组(T1d2)石灰岩为本场地下伏基岩,本次勘察揭露中风化带:④中风化石灰岩:青灰、灰白等色,致密,块状结构,隐晶质,主要矿物成份为碳酸钙,岩体裂隙较发育,岩芯多呈柱状、短柱状和少量碎块石状,节长5~30cm,锤击声清脆。较完整,RQD=60%~8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属较硬质岩类。岩面起伏较大在勘察深度内未发现破碎岩体或软弱夹层,发现有岩溶洞穴、临空面。⑤溶洞:发育于中风化石灰岩中,全充填,充填物主要为黄、灰色粘土,湿,可塑状态,场地内钻孔北北东部见溶洞。(2)水文地质试验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场地内孔隙水主要赋存残破积层之层中,基岩裂隙水赋存于裂隙以及层间裂隙之中,水量随季节变化,主要为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包气带水主要依靠大气降水直接下渗补给,因区内包气带总体较薄,包气带水多位于距地表不深的地方,以蒸发或逐渐下渗的形式排泄,水量随季节变化,雨季出现,旱季多消失,不稳定。且由于包气带较薄,区内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途径相对较短。为了确定包气带的垂向渗透系数,本次引用《江西宏祥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年产30吨4-甲氧基-2,3-二氟苯酚扩建项目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在的渗水试验,江西宏祥医药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本项目西南侧,此项目距离本项目厂界约1700m,且都位于黄金堆产业园,其地下水相关参数与本项目基本类似,因此包气带防污性能引用渗水试验结果可行。采用双环法,外环直径50cm,内环直径25cm,内环面积0.049m2,试验时试坑深度均为0.40m,试验时保持坑内水深0.10m,试验后开挖测量入渗深度,根据岩性和经验确定土层毛细上升高度,并按下式计算土层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见表5.6-3。式中:K—土层渗透系数(m/d);Q—稳定渗流量(m3/d);L—入渗深度(m);F—内环面积(m2);Hk—土层毛细上升高度(m);Z—坑内水位深度(m)。表5.6-3试坑渗水试验成果汇总表试验点号试验地点试坑深度坑底岩性延续时间(h)稳定时间(h)坑内水深Z(m)稳定渗流量Qm3/d土层毛细上升高度Hk(m)入渗深度L(m)渗透系数Km/dcm/s场地内东侧X=3130912Y=203051350.4粉质粘性土10.07.400.100.01161.00.70.0921.06×10-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参照表(表5.6-4),划分包气带防污等级。表5.6-4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参照表分级包气带岩性土的渗透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10-6cm/s≤K≤1×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弱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根据前人水文地质资料和周边场地工程地质勘查与水文地质试验数据,场区包气带垂直下渗系数K值约为0.092m/d(1.06×10-4cm/s),大于1×10-4cm/s,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本场地属防污性能弱。5.6.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预测情景在正常情况下企业设计采用高标号水泥对地面及其基础进行硬化防渗,正常情况下,废水不会渗漏和进入地下水,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因此不进行正常情况下的预测。本次评价对地下水的影响为:非正常状况下,酚水收集池的池壁、底发生腐蚀破坏,导致废水进入地下影响地下水水质。预测时段根据本建设项目的类型,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规定,预测时间按建设项目运行期间的相关时间段进行。酚水收集池泄漏评价预测时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关键时段:污染发生后100天、1年、1000天和5000天。情景设置从厂区附近水文地质条件上概化,由于地下水流由东北向西南径流,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发生事故污染总体上顺地下水流向发生运移较快,污染物将会呈面状向四周扩散污染,因此,本工程建设污染源可以概化为平面点状污染源。通过对厂区周围水文地质条件及厂区平面布置和污水收集排放系统的污染风险综合分析,此次设定厂区废水处理单元泄露为模拟情景。预测因子及源强根据本项目的污染特征确定预测因子为耗氧量、NH3-N、挥发酚、氰化物。根据前面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内容,在非正常状况下,酚水收集池因防渗系统破损会出现大量泄露,从而污染地下水环境,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预测情景为:酚水收集池因防渗系统破损出现风险事故情景下进行预测,其污染物排放方式为连续恒定排放。根据本次工程特点,结合情景设置内容,根据表5.5-1预处理设施进水浓度及超标倍数,认为CODcr浓度与3倍的耗氧量等效,考虑污染物类型、超标倍数及污染物毒性,确定本次评价选择酚水收集池:耗氧量、氨氮、挥发酚、氰化物作为预测评价因子,模拟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距离及范围。表5.6-5本项目地下水污染源强污染物酚水收集池耗氧量NH3-N挥发酚氰化物浓度mg/L1000050050000.2标准值mg/L30.50.020.05标准指数3333.31000250004在正常工况下参考《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中关于满水试验验收的要求,钢筋混凝土池体满水试验验收标准为2.0L/m2·d。假设项目在非正常状况下酚水收集池由于地面沉降或地下水对池体的腐蚀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出现防渗层破裂情况,防渗层破裂面积按防渗面积的5‰计。因此项目非正常状况下的渗漏源强可设置为:Q=渗漏面积×渗漏强度式中:Q为渗入到地下的污水量,m3/d;渗漏强度取10;渗漏面积=(池底面积+池壁面积),单位为m2;地下酚水收集池尺寸为14×15×4.5m,故渗漏面积为471m2。计算得到非正常状况下污水处理池单日最大渗漏量为:Q=471×2×10×5‰=47.1L/d;计算结果见表5.6-6。表5.6-6污水渗漏量计算结果项目Q(L/d)污染物溶度C(mg/L)污染物泄漏量M污染(g/d)耗氧量47.110000471氨氮50023.55挥发酚5000235.5氰化物0.20.0094预测模型的建立根据本项目工程分析,本次预测以化粪池以为例,若化粪池、污水处理循环池发生泄漏事故,不考虑包气带防污性能,取污染物原始浓度随污水沿垂直方向直接进入到含水层进行预测。评价区地下水位动态稳定,因此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迁移可概化为示踪剂瞬时(事故时)注入的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取平行地下水流动方向为x轴正方向,垂直于地下水流向为y轴,则求取污染物浓度分布模型公式如下:瞬时(事故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式中:x,y—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t—时间,d;C(x,y,t)—t时刻点x,y处的示踪剂浓度,mg/L;M—含水层的厚度,m;mM—长度为M的线源瞬时注入的示踪剂质量,g;u—水流速度,m/d;n—有效孔隙度,无量纲;DL—纵向弥散系数,m2/d;DT—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2/d;π—圆周率。模型参数的选取由上述模型可知,模型需要的参数有:注入的示踪剂质量m;含水层厚度M;有效孔隙度n;水流速度u;纵向弥散系数DL;横向弥散系数DT。(1)注入的示踪剂质量化粪池的地下水监控或检漏周期为90d,即发生非正常状况后90d发现并进行修复切断渗漏源,根据泄漏天数90d可计算各污染物泄漏量。(2)含水层厚度评价区化粪池底下岩性为残破积层,厚度3.6-5.8m,本次预测取平均厚度4.2m。。(3)有效孔隙度本区主要含水层岩性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预测计算中孔隙度取值为给水度,即有效孔隙度,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区域勘察、试验资料相关水文地质资料,本次有效孔隙度取值ne=0.25。(4)水流速度评价区内渗透系数K=0.0069m/d,地下水水力坡度0.03。采用下列公式计算场地地下水水流速度。U=K×I/n式中:U—地下水水流速度(m/d);K—渗透系数(m/d);I—水力坡度;n—有效孔隙度;场地地下水流速:U=0.0069×0.03/0.25=0.00083m/d。弥散系数参考根据Gelhar等(1992)关于纵向弥散度与观测尺度关系的理论,根据本次污染场地的研究尺度,模型计算中纵向弥散度aL选用10.0m,由此计算评价区含水层中的纵向弥散系数。纵向弥散系数(DL)等于弥散度与地下水水流速度的乘积,即DL=aL×u=10×0.00083=0.0083m2/d,横向弥散系数(DT)根据经验一般为纵向弥散系数的10%(即为0.00083m2/d)。模型预测结果将本次预测模型转换形式后可得:从上式可知,当污染物排放量一定、排放时间一定时,同一浓度等值线为一椭圆,同时仅当右式大于0时该式才有意义。将各参数代入式中,在此分别预测100d、1年、1000d、5000d各个时段的特征污染因子的运移情况。预测各时段污染物超标范围、影响范围见表5.6-7。表5.6-7非正常情况下污染因子运移结果表泄漏位置污染物污染因子预测时间标准限值(mg/l)检出限(mg/l)超标距离(m)超标范围(m2)影响距离(m)影响范围(m2)生产废水收集池生产废水CODMn100d30.0315264173521年18388215501000d22571288765000d401453512453挥发酚100d0.0020.000214225142251年14240142541000d14225142555000d0000氨氮100d0.50.0514239162871年17324194201000d21465246515000d361193431691氰化物100d0.050.00500001年00001000d00142075000d0024513注:1、将地下水中《地下水质量标准》中三类标准限值作为界定污染物超标范围的标准;2、将检出限作为界定污染物影响范围的标准;3、挥发酚化学反应常数0.5。①耗氧量预测结果泄露事故发生100d后,耗氧量超标距离为15m,超标面积为264m2,影响距离为17m,影响面积为352m2;365d后,超标距离为18m,超标面积为388m2,影响距离为21m,影响面积为550m2;1000d后,超标距离为22m,超标面积为571m2,影响距离为28m,影响面积为876m2;5000d后,超标距离为40m,超标面积为1453m2,影响距离为51m,影响面积为2453m2。②氨氮预测结果泄露事故发生100d后,氨氮超标距离为14m,超标面积为239m2,影响距离为16m,影响面积为287m2;365d后,超标距离为17m,超标面积为324m2,影响距离为19m,影响面积为420m2;1000d后,超标距离为21m,超标面积为465m2,影响距离为24m,影响面积为651m2;5000d后,超标距离为36m,超标面积为1193m2,影响距离为43m,影响面积为1691m2。③挥发酚预测结果泄露事故发生100d后,挥发酚超标距离为14m,超标面积为225m2,影响距离为14m,影响面积为225m2;365d后,超标距离为14m,超标面积为240m2,影响距离为14m,影响面积为254m2;1000d后,超标距离为14m,超标面积为225m2,影响距离为14m,影响面积为255m2;5000d后,超标距离为0m,超标面积为0m2,影响距离为0m,影响面积为0m2。④氰化物预测结果泄露事故发生100d、365d、1000d后,氰化物在含水层中的最大浓度小于标准值;5000d后,超标距离为0m,超标面积为0m2,影响距离为14m,影响面积为207m2。从由上可知,事故刚发生时,含水层中污染物的浓度较大,造成的超标面积较小,离事故泄漏点较近。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受水流的紊动扩散和移流等作用的影响,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体后在污染范围上不断扩散,并且扩散中心点沿水流逐渐向下游移动,污染物超标面积不断增大,但未超过厂界。5.6.7地下水影响小结本项目仅预测非正常工况情景下,根据废水在非常工况下泄露后对地下水的影响的权重关系,本次预测选取循环水池为持续性点源污染,考虑其泄露后对周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把《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Ⅲ类水标准限值作为界定污染物浓度标准,设定污染物浓度大于Ⅲ类水标准的为受污染区域。根据废水预测评价水质因子统计表统计的结果。根据水文地质勘查结果及预测评价结果表明,其富水性及导水性能力相对较差,当发生污染事故时,污染物的运移速度相对较慢,较短时间内污染范围较小。但随着泄漏未及时发现,泄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持续增加,影响范围将增大。本项目下游无居民饮用水井等敏感点,但地下水一旦受污染难以恢复治理。因此,项目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防渗处理。根据本项目建设特点,采用源头控制、分区防渗、地下水长期监测等措施,防止地下水发生污染。当地下水发生污染后,采取积极有效的应急措施。在采取以上措施后,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本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以接受。5.7土壤环境影响分析5.7.1评价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本项目对于土壤环境属于污染影响型项目;对照附录A“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分类”,本项目为“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其他”,属于其中的III类项目;按照建设项目占地规模,本项目占地面积13.7607hm2(大于5hm2),属于中型;根据大气估算结果,项目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最大落地浓度出现距离为0m,项目周边200m范围内有林地等土壤环境敏感目标,污染影响型敏感程度为“较敏感”。根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占地规模与敏感程度划分评价工作等级,根据下表,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属于三级。5.7.2评价范围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项目厂界50m。5.7.3预测评价时段土壤环境预测评价时段选取项目运营期。5.7.4土壤环境影响途径及情景设置项目营运期厂区内各单元将严格落实分区防渗措施,正常工况下污染物基本不会泄漏至土壤。根据“关于印发《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技术规范》的通知-附2《土壤重点污染源影响范围》”可知,本项目可不考虑地面漫流影响,主要影响为项目运营期间辊道窑废气排放污染物(以污染物铅及其化合物评价本项目)对土壤的影响以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生产车间沉淀池垂直入渗。故本次土壤预测分析情景选取突发环境事件下生活废水处理池泄漏导致污染物进入土壤以及辊道窑废气排放污染物铅及其化合物对土壤的影响。表5.7-1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与影响途径表不同时段污染影响型生态影响型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垂直入渗其他盐化碱化酸化其他建设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注:在可能产生的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处打“√”,列表未涵盖的可自行设计。5.7.5预测与评价因子预测因子的根据工程分析,选取氟化物、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进行大气沉降预测,选取挥发酚、氰化物进行垂直入渗预测。表5.7-2污染影响型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源及影响因子识别表污染源事故节点污染途径全部污染物指标a特征因子备注b辊道窑废气排放口窑炉烘干大气沉降SO2、NOx、氯化物、氟化物、颗粒物、镍及其化合物、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氟化物、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连续、正常、事故化粪池、沉淀池破损泄漏垂直入渗COD、BOD5、氨氮、SS、动植物油、TP/事故、非连续酚水收集池破损泄漏垂直入渗COD、氨氮、挥发酚、氰化物挥发酚、氰化物5.7.6预测评价标准本次预测评价标准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DB36/1282-2020)。5.7.7预测与评价大气沉降类型影响预测1)预测与评价因子项目废气排放的污染会通过大气干、湿沉降的方式进入周围的土壤,从而使局地土壤环境质量逐步受到污染影响。本次评价选取废气中排放的氟化物、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作为预测与评价因子。2)土壤环境现状背景值及评价时段土壤背景值B采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见表5.6-3。表5.7-3项目评价范围内土壤背景值(单位:mg/kg)污染物单位背景值铅mg/kg26.4镉mg/kg0.11汞mg/kg0.12砷mg/kg10.74氟化物mg/kg/注:背景值采用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值的平均值。预测评价时段:1年、5年、10年、20年。3)预测评价标准本项目区域为建设用地中的第二类用地,执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DB36/1282-2020)中第二类用地标准。4)预测与评价方法①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增量计算公式:式中:——单位质量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的增量,g/kg;I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的输入量,g,本评价直接取污染物排放量,铅排放量6.99905kg/a、镉排放量0.04296kg/a、汞排放量0.03110kg/a、砷排放量0.43720kg/a、氟化物1.937/t/a;L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经淋溶排出的量,g;Rs——预测评价范围内单位年份表层土壤中某种物质经径流排出的量,g;ρb——表层土壤容重,kg/m3;A——预测评价范围,m2;D——表层土壤深度,一般取0.2m,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n——持续年份,a。②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的预测值可根据其增量叠加现状值进行计算:式中:Sb——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的现状值,g/kg;S——单位质量土壤中某种物质的预测值,g/kg。6)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见表5.7-4。3)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见表5.7-4。表5.7-4土壤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表项目单位污染物铅镉汞砷氟化物Isg6999.0542.9631.1437.21937000Rsg00000ρbkg/m311801180118011801180Am2140107140107140107140107140107Dm0.20.2g/kg0.0002116741.299E-069.40564E-071.322E-050.0585811Sbg/kg0.02640.000110.02640.0001101年沉降预测量g/kg0.0266116740.00011130.0264009410.00012320.05858115年沉降预测量g/kg0.0274583690.00011650.0264047030.00017610.292905710年沉降预测量g/kg0.0285167390.0001230.0264094060.00024220.585811420年沉降预测量g/kg0.0306334770.0001360.0264188110.00037441.1716227标准值g/kg0.80.0650.0380.065.9387)预测结论本项目废气正常情况下通过大气沉降对土壤环境所产生的累积污染影响较小,项目建设用地满足《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DB36/1282-2020)中第二类用地风险筛选值标准要求,不会对周边土壤产生明显影响。因此,项目大气沉降对区域土壤环境影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垂直入渗类型影响预测1)预测源强在正常状况下,企业已根据国家相关规范采用合理的防渗措施,车间不与土壤直接接触,车间废水不会渗漏和进入土壤,对土壤不会造成污染,因此不再进行正常情况下的预测。预测主要针对非正常情况下对土壤的影响进行,根据工程分析,本次评价非正常情况下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为:非正常情况下,废水输送管道、处理釜或收集池破裂时因土壤保护措施系统老化、腐蚀、破裂导致污水渗入地下影响土壤水质。正常工况下,管道、处理釜或收集池不会发生泄露,故对土壤不会产生影响。非正常工况,本项目车间废水输送管道、处理釜或收集池等由于老化、腐蚀、破裂等原因出现失效后,会导致车间废水持续泄露进入土壤系统中,对土壤造成影响。本项目预测酚水收集池非正常工况条件下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的泄露。本次评价设定酚水收集池破损导致废水中污染因子氨氮、挥发酚、氰化物进入土壤环境,根据水污染源分析可知酚水收集池中氨氮的浓度为500mg/L、挥发酚的浓度为5000mg/L、氰化物的浓度为0.2mg/L。2)预测模型概化本次预测厂区废水收集池(地面收集池),若发生泄漏事故,泄露事故的发现需要一段时间,将会是持续性泄露。因此事故状态下污染物的运移可概化为连续点源(持续泄露状态)注入的一维稳定垂直入渗弥散问题。不考虑土壤中热对流及热扩散,仅考虑土壤垂向一维水分运移及溶质扩散。土壤水分运动方程为:式中QUOTE为土壤体积含水量,QUOTE;QUOTE为时间,d;QUOTE为垂向坐标,QUOTE;QUOTE为压力水头,QUOTE;QUOTE为土壤非饱和导水系数,QUOTE;QUOTE为模型的源汇项。式中QUOTE与土壤含水率或土壤基质势有关。本项目溶质不具有挥发性,忽略溶质固相也气相成分,仅考虑溶质与液态水耦合运移,因此土壤非饱和溶质运移方程为:式中QUOTE为土壤体积含水量,QUOTE;QUOTE为污染物介质中的浓度,QUOTE;QUOTE为弥散系数,QUOTE;QUOTE渗流速率,QUOTE;QUOTE为时间变量,QUOTE。实验室测量的土壤水分一般是土壤质量或者体积含水量,利用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可将其与土壤基质势关联。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非饱和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的关键参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常用Gardner、Brooks-Corey、vanGenuchten等经验公式或数学模型描述,其中vanGenuchten模型适用的土壤质地范围较宽,应用最为广泛。获取上述模型参数的方法有很多,此处采用转换函数法利用经验参数,基于vanGenuchten-Mualem模型描述土壤含水量与基质吸力、土壤饱和度与导水率的关系为: 本项目采用HYDRUS-1D进行计算和模拟。该软件是美国农业部盐土实验室开发的模拟非饱和介质中的一维水分、热、溶质运移的有限元计算机模型。本项目场地土壤主要为壤土,根据经验选取vanGenuchten-Mualem参数如表5.7-5。表5.7-5土壤非饱和水分特征曲线VG-M参数残留含水率QUOTE饱和含水率QUOTEnKs0.0780.430.0361.5624.96cm/day模型设置为垂向一维模型,以地表作为z=0参照面,坐标轴向上,模型主要考虑上下边界条件。当污染物开始泄露后,假设污染物持续泄露,概化为Dirichlet持续点源边界。则浓度边界条件为:假设污染物持续污染100d,预测污染物随时间分布情况。3)数值模拟结果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结果如图5.7-1~5.7-3。图5.7-1不同观测点氨氮浓度变化曲线图5.7-2不同观测点挥发酚浓度变化曲线图5.7-3不同观测点氰化物浓度变化曲线4)预测结论本项目选择一维非饱和溶质运移模型预测对废水收集池在非正常工况下发生泄漏后,预测污染因子氨氮、挥发酚、氰化物在土壤中运移情况。由预测结果可知,非正常工况下,发生泄露后,污染因子氨氮、挥发酚、氰化物浓度持续增加,一段时间之后污染物浓度达到峰值不再增加,氨氮最终恒定浓度为0.5mg/cm3,挥发酚最终恒定浓度为5mg/cm3,氰化物最终恒定浓度为0.0002mg/cm3。(6)结论本项目运营期间在正常工况下和非正常工况下,在每5年对项目评价范围内土壤进行现状监测的前提下,项目特征污染因子氨氮、挥发酚、氰化物对本项目评价内土壤环境存在较大的影响,故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应切实加强管理,采取措施,保证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杜绝事故排放,并对厂区做好防腐防渗措施,土壤跟踪监测时间调整为5年一次。如废气治理措施发生故障,不能正常运行,需立即停止生产。同时项目需严格按《石油化工防渗工程技术规范》(GB/T50934-2013)中相关要求做好分区防渗后,可进一步保护项目场地的土壤环境。综上,本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5.7.8服务期满后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根据工程分析,建设工程服务期满后,主要涉及生产污水处理池的环境保护。建设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做好相关防渗措施后,防渗层发挥作用,服务期满后不会对土壤不会产生影响。6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明确环境风险监控及应急建议要求,为建设项目环境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为陶瓷生产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化学品的使用、贮存,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行,防范风险事故发生,评价在分析项目事故发生概率和预测事故状态下的影响程度基础上,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后应急措施,使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确保项目风险度达到可接受水平。为贯彻落实国家环保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文件的精神,落实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环境风险排查工作的要求,本次评价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的相关要求为依据,以期通过风险评价,认识本项目的风险程度、危险环节和事故后果影响大小,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以减少环境危害,并提出事故应急措施和预案,达到安全生产、发展经济的目的。本次风险评价技术路线如下:6.1现有工程环境风险回顾性分析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结合现场踏勘,本次评价对原现有工程环境风险进行回顾性分析。6.1.1现有项目风险物质及风险源调查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以及现场踏勘,现有工程风险物质及风险源详见如下。(1)危废物质分布情况表6.1-1现有工程物资储存情况一览表序号危险物质名称CAS号最大存在总量qn/t临界量Qn/t该种危险物质Q值1水煤气(煤气)/127.51.62煤焦油(油类物质)/10025000.043一氧化碳630-08-02.767.50.3684酚水(CODCr浓度≥10000mg/L的有机废液)/22102.25氧化镉1306-19-000.2506镍及其化合物/00.2507汞7439-97-600.508五氧化二砷1303-28-200.250项目Q值∑4.208(2)生产工艺风险源情况表6.1-2现有工程生产工艺风险评估一览表行业评估依据分值项目得分石化、化工、医药、轻工、化纤、有色冶炼等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新型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10/套0无机酸制酸工艺、焦化工艺5/套0其他高温或高压,且涉及危险物质的工艺过程a、危险物质贮存罐区5/套5管道、港口/码头等涉及危险物质管道运输项目,港口/码头等100石油天然气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开采(含净化)。气库(不含加气站的气库)。油库(不含加气站的油库)、油气管线b(不含城镇燃气管线)100其他涉及危险物质使用、贮存的项目50a高温工艺指温度≥300℃,高压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10.0MPa;b长输管道运输项目应按站场、管线分段进行评价。本项目涉及危险物质贮存,则项目M总值为5,确定本项目行业及生产工艺为M4。(3)环保设施风险识别污染物及环保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企业产生的三废及其环保处理设施。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经排查以下环保设施为环境风险源:1)废水处理:因设备故障或泄露等原因造成的污水处理站出水超标及排放;2)废气处理:因尾气吸收装置及处理设施故障而造成废气超标排放;3)固废处理:防渗层破损导致暂存库危险废物、渗滤液下渗。(4)运输风险识别物料运输主要是危险废物在厂内转运,原辅材料中的化学品在厂内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泄漏风险。厂区外的运输委托第三方负责进厂运输,所以企业界以外的运输过程风险全部由第三方公司予以承担。在企业界内中转过程中因装卸、输送事故或人为操作失误等引发泄漏造成突发环境事件,企业作为发生地应第一时间采取相应应急措施。6.1.2现有主要风险防范措施根据现场踏勘及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现有主要风险防范措施详见表6.1-3。表6.1-3现有项目环境风险防范、应急措施及整改要求/实际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要求截流措施厂区设置有截排水沟,雨水设置了截流阀。符合要求事故排水收集措施设置有一座事故池200m3符合要求雨水排水系统防控措施设置有一座事故池200m3,兼用于初期雨水收集容积偏小,不能满足初期雨水收集要求,本次技改新建一座600m3初期雨水池生产废水处理系统防控措施按照环评要求所有生产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不外排,生活污水经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符合要求环评及批复的其他风险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已落实环评要求符合要求6.1.3依托现有环境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性根据调查,本项目依托现有危废暂存间、依托现有事故池(200m2)、现有酚水收集池、现有焦油池,新建初期雨水池(600m2),同时修缮厂区污水、雨水管网及相应雨污分流防腐防渗措施;同时厂区现有应急事故池需完善“三防”及相应设施,应确保在非事故状态下不占用事故池;厂区所有雨水管道、排水明沟、应急池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施工,并注意防腐防渗。在落实以上措施后本项目可依托现有应急事故池。6.1.3其他通过走访以及根据建设单位、宜春市上高生态环境局相关资料和文件显示,江西智博建材有限公司自运行至今以来未发生环境风险事件,已按照原环评要求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未发生环保事件。6.2环境风险评价等级确定6.2.1环境风险潜势划分建设项目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分级1、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根据HJ169-2018中附录C:计算本项目所涉及的每种危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HJ169-2018附录B中对应的临界量的比值Q。当只涉及一种危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的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则按式(C.1)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I。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本项目涉及的风险物质有: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硫化氢、煤焦油、酚水及废气中镉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其中一氧化碳、氢气、甲烷为煤气的主要成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H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的有关规定,煤气(一氧化碳、甲烷)为易燃、易爆、有毒气体,硫化氢、挥发酚为有毒气体,煤焦油为易燃液体物质。本项目煤气为煤气发生炉制备用于炉窑工艺,设置3个21立方煤气储罐,生产场所煤气发生炉的煤气在线量按10min算,水煤气量约8053m3,折合约9.9t(密度按1.23kg/m3计)。一氧化碳含量约占水煤气的23%计,则为2.28t;硫化氢、挥发酚为生产过程中少量逸散物,产生量少。煤焦油为电捕焦油器电铺下的焦油,储存于焦油池中,最大储存量100t/a;酚水储存于酚水池中,最大储存量22t。危险物质具体存量详见表6.2-1。表6.2-1建设项目Q值确定表序号危险物质名称CAS号最大存在总量qn/t临界量Qn/t该种危险物质Q值1水煤气(煤气)/22煤焦油(油类物质)/10025000.043一氧化碳630-08-02.287.50.3044酚水(CODCr浓度≥10000mg/L的有机废液)/22102.25氧化镉1306-19-000.2506镍及其化合物/00.2507汞7439-97-600.508五氧化二砷1303-28-200.250项目Q值∑3.864确定项目Q=3.864,Q值所属范围1≤Q<10。2、行业及生产工艺(M)对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C评估项目生产工艺情况。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项目,对每套生产工艺分别评分并求和。将M划分为(1)M>20;(2)10<M≤20;(3)5<M≤10;(4)M=5,分别以M1、M2、M3和M4表示。表6.2-2行业及生产工艺(M)行业评估依据分值项目得分石化、化工、医药、轻工、化纤、有色冶炼等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新型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10/套0无机酸制酸工艺、焦化工艺5/套0其他高温或高压,且涉及危险物质的工艺过程a、危险物质贮存罐区5/套5管道、港口/码头等涉及危险物质管道运输项目,港口/码头等100石油天然气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开采(含净化)。气库(不含加气站的气库)。油库(不含加气站的油库)、油气管线b(不含城镇燃气管线)100其他涉及危险物质使用、贮存的项目50a高温工艺指温度≥300℃,高压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10.0MPa;b长输管道运输项目应按站场、管线分段进行评价。本项目涉及危险物质贮存,则项目M总值为5,确定本项目行业及生产工艺为M4。(3)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分级表6.2-3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判定(P)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行业及生产工艺(M)M1M2M3M4Q≥100P1P1P2P310≤Q<100P1P2P3P41≤Q<10P2P3P4P4确定本项目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为P4。环境敏感程度分级1、大气环境根据HJ169-2018附录D,依据环境敏感目标环境敏感性及人口密度划分环境风险受体的敏感性,共分为三种类型,E1为环境高度敏感区,E2为环境中度敏感区,E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分级原则见下表:表6.2-4大气环境敏感程度分级分级大气环境敏感性E1周边5km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5万人,或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或周边500m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10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大于200人E2周边5km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1万人,小于5万人;或周边500m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500人,小于10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大于100人,小于200人E3周边5km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小于1万人;或周边500m范围内人口总数小于5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小于100人根据调查,项目位于上高工业园黄金堆,本项目周边5km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8010万人。确定项目大气环境敏感性为E3。2、地表水环境根据HJ169-2018附录D,依据事故情况下危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受纳地表水体功能敏感性,与下游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其分为三种类型,F1为环境高度敏感区,F2为环境中度敏感区,F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表6.2-5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区敏感性地表水环境敏感特征敏感F1排放点进入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为Ⅱ类及以上,或海水水质分类第一类;或以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露到水体的排放点算起,排放进人受纳问流最大流速时,24h流经范田内涉跨国界的较敏感F2排放点进入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为Ⅲ类,或海水水质分类第二类;或以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露到水体的排放点算起,排放进入受纳可流最大流速时,24h流经范田内涉跨省界的低敏感F3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本项目设置事故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储罐区设置围堰,一旦发生物料等泄漏,可有效收集;项目生产废水处理后循环使用不外排;生活污水依托现有化粪池/隔油池+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当污水处理设施故障等事故情况下,废水将排入事故池暂存,待污水处理设备检修后,将事故废水处理后达标排放;项目全厂总排污口及雨水排污口处设置应急阀门,一旦发生事故,紧急关闭,避免全厂事故废水外排,污染环境。因此本项目废水、危险化学品原料等事故情况下不会直接进入水体中,故本项目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区为F3(低敏感)。表6.2-6环境敏感目标分级敏感性地表水环境敏感特征S1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露到内陆水体的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范围内、近岸海城一个潮水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高的两倍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精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红树林、珊瑚礁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海洋自然历史遗迹;风景名胜区;或其他特殊重要保护区城S2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露到内陆水体的排放点下游(顺水源向)10km范围内、近岸海域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內,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的:水产养殖区;天然渔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滨风景游览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S3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范围、近岸海域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高的两倍范田内无上述类型1和类型2包括的敏感保护目标表6.2-7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环境敏感目标地表水环境敏感性F1F2F3S1E1E1E2S2E1E2E3S3E1E2E3本项目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区为F3(低敏感),环境敏感目标分级为S3。确定本项目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为E3。3、地下水环境根据HJ169-2018附录D,依据地下水功能敏感性与包气带防污性能,其分为三种类型,E1为环境高度敏感区,E2为环境中度敏感区,E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其中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区和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别见表6.2-8和表6.2-9。当同一建设项目涉及两个G分区或D分级及以上时,取相对高值。表6.2-8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区敏感性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敏感G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他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较敏感G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为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水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a不敏感G3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a“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设计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项目位于上高工业园黄金堆化工区,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性为不敏感G3。表6.2-9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D3Mb≥1.0m,K≤1.0×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D20.5m≤Mb<1.0m,K≤1.0×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Mb≥1.0m,1.0×10-6cm/s<K≤1.0×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D1岩(土)层不满足上述“D2”和“D3”条件Mb:岩土层单层厚度。K:渗透系数.根据场地包气带渗透系数K值约为0.0069m/d(7.96×10-6cm/s)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本场地属防污性能弱。确定项目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为D2。表6.2-10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包气带防污性能地表水环境敏感性G1G2G3D1E1E1E2D2E1E2E3D3E2E3E3对照上表,项目所在地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为E3。本项目环境敏感特征见下表:表6.2-11建设项目环境敏感特征表类别环境敏感特征环境空气厂址周边5km范围内序号敏感目标名称相对方位距离/m属性人口数(人)1邹家东北542居住区1952城洋东北749居住区853洋艺村东北1275居住区1804漕港村东北2278居住区2405洋林村东北1694居住区2806江上东北1788居住区3207窝溪东北2212居住区2008梅家村东北3420居住区1009洋古脑东北1513居住区24010邓家坪东2848居住区12011周家东南2246居住区10012洪源东南2009居住区35013堆峰村东南3542居住区60014泉塘下东南1104居住区8815东港村东南2453居住区20016店上村南844居住区18017黄山西南1779居住区25018岭下西南3509居住区2219四保西3470居住区20020叶山村西北2912居住区18021东村西北2840居住区26022对山西北3300居住区18023湾溪村东北3652居住区18024邹刘村东北3097居住区10025熊家村西北3624居住区22026上蒲城北3461居住区40027下竹东北3524居住区18028游市村东北3130居住区8029叶家村北4716居住区18030龙背村东北4685居住区6031张家村东北4700居住区12032刘家村东北4554居住区12033元王村东4289居住区8034车溪村南4188居住区54035接官村西南4284居住区20036万家西南4746居住区30037罗家员西南4446居住区35038廖家村西南4170居住区23039罗坑西北3297居住区100厂区周边5000m范围内人口数小计8010厂址周边500m范围内人口数小计0大气环境敏感程度E值E3地表水受纳水体序号受纳水体名称排放点水域环境功能24h内流经范围/km1///内陆水体排放点下游10km范围内敏感目标序号敏感目标名称环境敏感特征水质目标与排放点距离/m1////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E值E3地下水序号环境敏感区名称环境敏感特征水质目标包气带防污性能与下游厂界距离/m1/G3III类D2/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E值E风险潜势判定根据HJ169-2018可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为I、II、III、IV/IV+级。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和工艺系统的危险性及其所在地的环境敏感程度,结合事故情形下环境影响途径,对建设项目潜在环境危害程度进行概化分析,按照下表确定环境风险潜势。表6.2-12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环境敏感程度(E)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极高危害(P1)高度危害(P2)中度危害(P3)轻度危害(P4)环境高度敏感区(E1)Ⅳ+ⅣⅢⅢ环境中度敏感区(E2)ⅣⅢⅢⅡ环境低度敏感区(E3)ⅢⅢⅡⅠ注:Ⅳ+为极高环境风险对照上表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风险潜势为Ⅰ;地表水环境风险潜势为Ⅰ;地下水环境风险险潜势为Ⅰ。根据导则要求,环境风险潜势综合等级取各要素等级的相对高值,确定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综合等级为Ⅰ。6.2.2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划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确定风险评价等级,根据评价项目的涉及物质危险性及工艺系统危险性和所在地的敏感性确定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功能单元重大危险源判定结果,以及环境敏感程度等因素,将环境风险评价工作划分为一、二、三级和简单分析。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见表6.2-13。表6.2-13风险评价级别划分标准环境风险潜势Ⅳ、Ⅳ+ⅢⅡⅠ评价工作等级一二三简单分析确定本项目风险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其中大气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地表水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价等级为简单分析。6.3环境风险识别6.3.1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所涉及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产品及废物等物质,凡属于有毒物质(极度危害、高度危害)、强反应或爆炸物、易燃物的均需列表说明其物理化学和毒理学性质、危险性类别、加工量、贮量及运输量等,并按其危险性或毒性结合相应的评价阈值进行分类排队,筛选风险评价因子。本项目涉及的物料危险性和毒性列于表6.3-1。表6.3-1生产主要危险性物料性质序号名称常温常压相态危险性熔点(℃)沸点(℃)闪点(℃)1CO气易燃、毒性-199.1-191.4﹤-502H2气易燃-259.2-252.8﹤-503CH4气易燃-182.5-161.5-1884H2S气毒性-60.4-85.5无资料5煤焦油液易燃无资料无资料1006酚水液易燃无资料无资料无资料7氧化镉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毒性9001385/8镍及其化合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毒性14532732/9汞液毒性-38.36356.72/10五氧化二砷重金属及其化合物毒性315//在表7.3-1所列的主要危险性物料中,根据物质相态和危险性质,可以确定主要事故风险因子为CO、H2、CH4、H2S、煤焦油、酚水及废气中及废气中镉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砷及其化合物,。6.3.2生产设施风险识别项目生产过程中设备的管道、弯曲连接、阀门等均有可能导致物质的释放与泄漏,发生毒害或爆炸事故。根据对环境风险物质的筛选和工艺流程确定风险单元主要为:(1)煤气发生炉,包括煤气发生炉及净化装置;(2)煤气风机,包括内机后的输送管道;(3)辊道窑;(4)焦油池、酚水池;(5)原料煤库。上述危险物质理化性质为:(1)一氧化碳①物质的理化常数表6.3-2一氧化碳的理化常数②对环境的影响(Ⅰ)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Ⅱ)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深度中毒可致死。慢性影响: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急性毒性:LC502069mg/m3,4小时(大鼠吸入)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0.047~0.053mg/L,4~8小时/天,30天,出现生长缓慢,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增高,肝脏的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受到破坏。猴吸入0.11mg/L,经3~6个月引起心肌损伤。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50ppm(24小时,孕1~22天),引起心血管(循环)系统异常。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125ppm(24小时,孕7~18天),致胚胎毒性。污染来源:一氧化碳污染主要来源于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炼铁、矿井放炮,化学工业的合成氨、合成甲醇,碳素厂石墨电极制造。汽车尾气、煤气发生炉以及所有碳物质(包括家庭用煤炉)的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CO气体。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燃烧(分解)产物:二氧化碳。1场应急监测方法(Ⅰ)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固体热传导式、定电位电解式、一氧化碳库仑检测仪、红外线一氧化碳检测仪;(Ⅱ)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五氧化二碘比长式检测管法、硫酸钯-钼酸铵比色式检测管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万本太主编气体速测管(北京劳保所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2)甲烷①物质的理化性质表6.3-3甲烷的理化常数②环境的影响(Ⅰ)健康危害侵入途径:经呼吸道吸入。健康危害: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Ⅱ)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属微毒类。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或当作燃料使用。有单纯性窒息作用,在高浓度时因缺氧窒息而引起中毒。空气中达到25~30%出现头昏、呼吸加速、运动失调。急性毒性:小鼠吸入42%浓度×60min,麻醉作用;兔吸入42%浓度×60min,麻醉作用。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3)氢气①物质的理化常数表6.3-4氢气的理化常数②环境的影响(Ⅰ)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本品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Ⅱ)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燃烧(分解)产物:水。禁忌物:卤素、强氧化剂。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二氧化碳、干粉、雾状水。(4)硫化氢①物质的理化常数表6.3-5硫化氢的理化常数②对环境的影响(Ⅰ)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素,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急性剧毒,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可于短时间内致命。低浓度的硫化氢对眼、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都有影响。接触较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共济失调,可发生轻度意识障碍,常先出现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接触高浓度硫化氢后以脑病表现为显蓍,出现头痛、头晕、易激动、步态蹒跚、烦躁、意识模糊、谵妄、癫痫样抽搐可呈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发作等;可突然发生昏迷;也可发生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眼底检查可见个别病例有视神经乳头水肿。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肺水肿。(Ⅱ)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无资料急性毒性:LC50618mg/m3(大鼠吸入)污染来源:硫化氢很少用于工业生产中,多为化工过程的副产品。一般作为某些化学反应和蛋白质自然分解过程的产物以及某些天然物的成分和杂质,而经常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中以及自然界中。如采矿和有色金属冶炼。煤的低温焦化,含硫石油开采、提炼,橡胶、制革、染料、制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