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课件_第1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课件_第2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课件_第3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课件_第4页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1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课件2考情透析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考情透析高考诗歌鉴赏专题304030201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年份卷别题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2017全国卷I《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宋·律诗即事抒怀诗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鉴赏诗歌语言全国卷II《送子由使契丹》苏轼宋·律诗怀人送别诗全国卷III《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唐·律诗即事抒情诗2016全国卷I《金陵望汉江》李白唐·古诗写景抒怀诗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鉴赏语言形象全国卷II《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唐·古诗状物赠友诗全国卷III《内宴奉诏作》曹翰宋·律诗言志抒怀诗2015全国卷I《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岑参唐·律诗边塞征战诗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全国卷II《残春旅社》韩唐·律诗写景抒怀诗2014全国卷I《阮郎归(春风吹雨)》无名氏宋·词爱情闺怨诗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全国卷II《韩山店梦觉作》韦庄/《宿渔家》郭震唐·绝句宋·绝句羁旅思乡诗2013全国卷I《鹊桥仙(华灯纵博学)》陆游宋·词写景抒情诗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全国卷II《慈云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宋·律诗托物言志诗04030201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4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试题再现】2017全国卷I诗歌鉴赏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试5真题热身[答案]

诗句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用“下笔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写出了考生们奋笔疾书,生动形象;也侧面衬托出考场的安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真题热身[答案]诗句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6

考点分析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考点分析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7古诗词表达技巧3.抒情方式4.结构技法1.描写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夸张借代设问用典顶真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等虚实,动静,象征,对比,衬托(正、反衬),渲染等描写类间接抒情2.修辞方法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等其他类古诗词表达技巧3.抒情方式1.描写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比8提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高考诗歌鉴赏专题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9【技法解密】1.明辨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2.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修辞类【技法解密】修辞类10修辞方法表达作用夸张增加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拟人把物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对比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情感区分得更加鲜明。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修辞表达作用11修辞方法表达作用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使语言简练、含蓄。对偶从形式上使作品对称;从内容上使作品意义集中含蓄。语言简练,整齐设问用问题引入,牵动全篇,承上启下,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修辞表达作用12考查形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诗中的某句抒发情感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请从修辞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考查形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3【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第二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三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四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答题范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知识方法【答题步骤】知识方法14类题指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两种修辞说出其表达效果。思维轨迹:由题干可知,答题范围是整首诗,‘‘哪些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两种”说明修辞手法最少有三种。题干还要求指出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说明在指出修辞的同时还要指出诗句哪里体现出了这种修辞手法。类题指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思维轨迹:由题干15参考答案:(步驟1)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2)比喻作用:将那些只知道吮吸百姓血汗的贪官污吏的丑恶本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夸张作用:将那些吞食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的丑恶形象生动地勾画了出来。对比作用:“健儿无粮百姓饥”与官仓鼠朝朝入口进行对照,将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鲜明地摆在了读者面前。拟人作用:作者用一个“君”字是把“官仓鼠”当作人来称呼,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答出两种即可)

(步骤3)表现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刺参考答案:16真题再现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真题再现[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17真题热身[答案]

拟人、排比。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发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真题热身[答案]拟人、排比。把风雪人格化,18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课件19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之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蔑视权贵之情。表现手法之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20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功业难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现手法之抒情方式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21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该诗通过描写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2、间接抒情(1)托物言志指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自然界中的具有某种特征的具体事物中。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咏蝉骆宾王该诗通过描写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2、间接22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2、间接抒情(1)托物言志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23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作借景或借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2、间接抒情(2)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正衬)

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反衬)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24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用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自己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借景抒情a.乐景写乐情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诗人用一幅色彩鲜明、25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对登髙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借景抒情b.哀景写哀情登高杜甫全诗通过对登髙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26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更让人觉出无限悲凉。借景抒情c.乐景写哀情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27《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一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衬久戍边疆、此时就要到家的战士的欢喜之情。借景抒情d.哀景写乐情《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一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28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区别几种景情手法的区别抒情方式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区别几种景情手29二、托物言志、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的区别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借物抒怀的“物”是一个或一处景物或意象,此物并不能象征诗人自己,“怀”是一种情感,而非一种志向。三、注意情与景之间的正衬和反衬的关系。正衬就是情景交融,反衬就是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二、托物言志、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的区别30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析)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评)

返回

端居①李商隐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31滁洲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返回滁洲西涧韦应物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返回32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注)青帝:司春之神。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题菊花黄巢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33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返回画眉鸟答:借物咏怀。返回34闽中秋思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

答:(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4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答:(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闽中秋思杜荀鹤(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35谢亭送别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返回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红叶青山急水流”写江上所见景色,色彩鲜艳、美丽,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满天风雨下西楼”写酒醒后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走下来,景物凄黯迷茫,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衬托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以景结情,含蕴蕴藉,富有感染力,使结尾有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谢亭送别谢浑返回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36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

触景生情听到笛声而想到故园情返回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触景生情返回37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借诸葛亮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2、间接抒情(3)借古讽今即借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现实,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代的人和事,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识。

表现手法之抒情类蜀相杜甫这首诗借诸葛亮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38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间接抒情(4)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391、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2、白描、细节描写3、衬托(正衬与反衬)、烘托、对比4、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明暗、冷暖5、侧面虚写/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6、描写景物的方法:一、物象的组合方式(远近、高低、俯仰、上下);二、画面色彩(明暗、冷暖);三、动态和静态(动静、声寂);四、点面、时空。五、对比、衬托,修辞,联想、想象描写类1、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描写401、白描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它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表现手法之描写类1、白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它原是41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的是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很自然就会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的呼啸的秋风,看看胯下的瘦马,是什么感觉?只能断肠!这就是白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者只是利422、细节描写细节指细微的动作或细小的情节,这些动作或情节人们一般不在意,但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抒发情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秋。

表现手法之描写类2、细节描写细节指细微的动作或细小的情节,这些动作或情节人们43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秋思张籍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443、正面描写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分析正面描写时,要考虑感观角度、观察角度。也称直接描写表现手法之描写类3、正面描写杨柳枝词白居易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454、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不直接描写,而从其他人物的态度、议论、评价等方面达到间接表现事物的目的。

表现手法之描写类4、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不直接描写,而从其他人46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夜雪白居易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475、细描(工笔)《孔雀东南飞》中以工笔亮彩描绘了刘兰芝的形象: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它也是绘画中的术语,又叫细描,是指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式的描写。它的特点是详尽而细腻。表现手法之描写类5、细描(工笔)《孔雀东南飞》中以工笔亮彩描绘了刘兰芝的形象481、虚实结合表现手法之其他类诗词里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诗词里的虚: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景境。

(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1、虚实结合表现手法之其他类诗词里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49虚实结合之已逝之景之境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表现手法之其他类虚实结合之已逝之景之境乌衣巷刘禹锡诗中的“野草”、“50虚实结合之设想的未来之景之境

柳永《雨霖铃》中云:“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表现手法之其他类虚实结合之设想的未来之景之境柳永《雨霖铃》中云:这51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委婉、含蓄、深沉)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虚实结合之从对方的角度写表现手法之其他类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522、动静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表现手法之其他类2、动静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53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典型的以动显静的手法,“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溪,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

入若耶溪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以动衬静是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54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表现手法之其他类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55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目的是写人的志趣情操,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石灰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象征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表面上564、对比对比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的手法。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表现手法之其他类4、对比对比是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57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因春旱而祈雨的看似热闹的场面,实则内心忧虑,唯恐天不下雨;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热闹情景,在荒嬉中“犹恐春阴”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的闲愁。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力。

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因春旱而祈雨的58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植染了春涧的寂静。5、渲染

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表现手法之其他类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画面显得富有生59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起男子无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6、比兴

《关雎》的开头部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表现手法之其他类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首句借雎鸟一声声的相互和鸣起兴,引60区别描写类手法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1、“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2、“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渲染和烘托的区别: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区别描写类手法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渲染和烘托的区别:61考查形式: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技巧),有什么作用(妙处)?2、诗歌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3、诗歌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4、本诗的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这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考查形式:62知识方法: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第二步、指出什么地方用了什么技巧或什么手法。第三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怎样用的这种手法。第四步、用这个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题步骤】知识方法: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答题步骤63类题指津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风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悲伤。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思维轨迹:“这首诗整体上”是说整首诗的手法,题目是问全诗的表现手法,而不是某一句的手法,不能用某一句的手法代替,需要答出全部步骤。类题指津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64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答案参考答案:(步骤一)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步骤二)通过对性情高洁、心系苍生、没有同伴、没有共鸣的“凤凰”的意象的描写。(步骤三)抒发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敗。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答案参考答案:65篇章结构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篇章结构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

2.重章叠句铺66技法解密: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技法解密:671、开门见山结构技法开门见山是指诗开头就进人正题,不拐弯抹角。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开头一句,以问句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1、开门见山结构技法开门见山是指诗开头就进人正题,不拐弯抹角682、卒章显志结构技法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昏已商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自由自在,驰骋闲放的心志,以及不畏权贵、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2、卒章显志结构技法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693、以景结情结构技法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和抱负,说通俗点就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3、以景结情结构技法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70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我们不得而知,诗人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此诗是“以714、以小见大结构技法“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来表现主旨的。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本诗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了一位闺中少妇打跑啼叫惊梦的黄莺的情景,看似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4、以小见大结构技法“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724、照应结构技法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4、照应结构技法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73考查形式:1、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考查形式:1、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74知识方法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第二步、指出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第三步、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第四步、指出此种结构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知识方法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75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东卷)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高考真题回放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东卷)答案:更喜欢本76答题步骤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种手法在诗词中具体如何运用的;

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作用,抒发的情感。表达技巧答题步骤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77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专题78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课件79考情透析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考情透析高考诗歌鉴赏专题8004030201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年份卷别题目·作者朝代·体裁题材考点2017全国卷I《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宋·律诗即事抒怀诗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鉴赏诗歌语言全国卷II《送子由使契丹》苏轼宋·律诗怀人送别诗全国卷III《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唐·律诗即事抒情诗2016全国卷I《金陵望汉江》李白唐·古诗写景抒怀诗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鉴赏语言形象全国卷II《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唐·古诗状物赠友诗全国卷III《内宴奉诏作》曹翰宋·律诗言志抒怀诗2015全国卷I《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岑参唐·律诗边塞征战诗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全国卷II《残春旅社》韩唐·律诗写景抒怀诗2014全国卷I《阮郎归(春风吹雨)》无名氏宋·词爱情闺怨诗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全国卷II《韩山店梦觉作》韦庄/《宿渔家》郭震唐·绝句宋·绝句羁旅思乡诗2013全国卷I《鹊桥仙(华灯纵博学)》陆游宋·词写景抒情诗鉴赏表达技巧;评价情感全国卷II《慈云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宋·律诗托物言志诗04030201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81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试题再现】2017全国卷I诗歌鉴赏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试82真题热身[答案]

诗句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用“下笔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写出了考生们奋笔疾书,生动形象;也侧面衬托出考场的安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真题热身[答案]诗句使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83

考点分析

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十分丰富,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二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三是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四是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考点分析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而古典84古诗词表达技巧3.抒情方式4.结构技法1.描写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夸张借代设问用典顶真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等虚实,动静,象征,对比,衬托(正、反衬),渲染等描写类间接抒情2.修辞方法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细描等其他类古诗词表达技巧3.抒情方式1.描写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比85提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高考诗歌鉴赏专题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86【技法解密】1.明辨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2.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修辞类【技法解密】修辞类87修辞方法表达作用夸张增加表达效果,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拟人把物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对比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情感区分得更加鲜明。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修辞表达作用88修辞方法表达作用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可使语言简练、含蓄。对偶从形式上使作品对称;从内容上使作品意义集中含蓄。语言简练,整齐设问用问题引入,牵动全篇,承上启下,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修辞表达作用89考查形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诗中的某句抒发情感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请从修辞的角度谈某一句的妙处。考查形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90【答题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步骤。第二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三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第四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答题范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知识方法【答题步骤】知识方法91类题指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两种修辞说出其表达效果。思维轨迹:由题干可知,答题范围是整首诗,‘‘哪些修辞手法”“选择其中两种”说明修辞手法最少有三种。题干还要求指出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说明在指出修辞的同时还要指出诗句哪里体现出了这种修辞手法。类题指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思维轨迹:由题干92参考答案:(步驟1)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步骤2)比喻作用:将那些只知道吮吸百姓血汗的贪官污吏的丑恶本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夸张作用:将那些吞食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的丑恶形象生动地勾画了出来。对比作用:“健儿无粮百姓饥”与官仓鼠朝朝入口进行对照,将一个触目惊心的矛盾鲜明地摆在了读者面前。拟人作用:作者用一个“君”字是把“官仓鼠”当作人来称呼,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答出两种即可)

(步骤3)表现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刺参考答案:93真题再现

[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真题再现[2016·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94真题热身[答案]

拟人、排比。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我诗兴大发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真题热身[答案]拟人、排比。把风雪人格化,95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用课件96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之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两句直接抒发了作者蔑视权贵之情。表现手法之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97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功业难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现手法之抒情方式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98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该诗通过描写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2、间接抒情(1)托物言志指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寄情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自然界中的具有某种特征的具体事物中。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咏蝉骆宾王该诗通过描写蝉来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2、间接99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2、间接抒情(1)托物言志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100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抒发感情,这种抒情方式叫作借景或借物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与感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2、间接抒情(2)借景抒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正衬)

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反衬)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101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用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初春美景图,抒发了自己经过战乱的奔波流'徙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欢悦之情。借景抒情a.乐景写乐情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诗人用一幅色彩鲜明、102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通过对登髙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哀情)。借景抒情b.哀景写哀情登高杜甫全诗通过对登髙所见秋江景色(哀景)的描写倾诉了103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更让人觉出无限悲凉。借景抒情c.乐景写哀情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104《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一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衬久戍边疆、此时就要到家的战士的欢喜之情。借景抒情d.哀景写乐情《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一句以“雨雪霏霏”的哀景,反105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区别几种景情手法的区别抒情方式一、“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区别几种景情手106二、托物言志、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的区别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借物抒怀的“物”是一个或一处景物或意象,此物并不能象征诗人自己,“怀”是一种情感,而非一种志向。三、注意情与景之间的正衬和反衬的关系。正衬就是情景交融,反衬就是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乐情。二、托物言志、借物咏怀、借景抒情的区别107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析)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评)

返回

端居①李商隐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108滁洲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返回滁洲西涧韦应物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返回109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注)青帝:司春之神。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题菊花黄巢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110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返回画眉鸟答:借物咏怀。返回111闽中秋思杜荀鹤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试作简析。(4分)

答:(1)上联当中“匀”“弄”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4分)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答:(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无北国秋天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则构成心绪的对比。作者客居福建,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思乡之情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闽中秋思杜荀鹤(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112谢亭送别谢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返回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红叶青山急水流”写江上所见景色,色彩鲜艳、美丽,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满天风雨下西楼”写酒醒后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走下来,景物凄黯迷茫,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衬托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以景结情,含蕴蕴藉,富有感染力,使结尾有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谢亭送别谢浑返回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11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

触景生情听到笛声而想到故园情返回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触景生情返回114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借诸葛亮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2、间接抒情(3)借古讽今即借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现实,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代的人和事,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识。

表现手法之抒情类蜀相杜甫这首诗借诸葛亮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115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的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间接抒情(4)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者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1161、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2、白描、细节描写3、衬托(正衬与反衬)、烘托、对比4、虚实(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寂),明暗、冷暖5、侧面虚写/曲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6、描写景物的方法:一、物象的组合方式(远近、高低、俯仰、上下);二、画面色彩(明暗、冷暖);三、动态和静态(动静、声寂);四、点面、时空。五、对比、衬托,修辞,联想、想象描写类1、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描写1171、白描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它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表现手法之描写类1、白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它原是118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的是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很自然就会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的呼啸的秋风,看看胯下的瘦马,是什么感觉?只能断肠!这就是白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者只是利1192、细节描写细节指细微的动作或细小的情节,这些动作或情节人们一般不在意,但对表现人物性格或抒发情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有很强的表现力,可以管中窥豹,一叶落而知秋。

表现手法之描写类2、细节描写细节指细微的动作或细小的情节,这些动作或情节人们120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秋思张籍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1213、正面描写杨柳枝词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分析正面描写时,要考虑感观角度、观察角度。也称直接描写表现手法之描写类3、正面描写杨柳枝词白居易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1224、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不直接描写,而从其他人物的态度、议论、评价等方面达到间接表现事物的目的。

表现手法之描写类4、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不直接描写,而从其他人123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夜雪白居易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1245、细描(工笔)《孔雀东南飞》中以工笔亮彩描绘了刘兰芝的形象: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它也是绘画中的术语,又叫细描,是指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式的描写。它的特点是详尽而细腻。表现手法之描写类5、细描(工笔)《孔雀东南飞》中以工笔亮彩描绘了刘兰芝的形象1251、虚实结合表现手法之其他类诗词里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诗词里的虚: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景境。

(4)、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1、虚实结合表现手法之其他类诗词里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126虚实结合之已逝之景之境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表现手法之其他类虚实结合之已逝之景之境乌衣巷刘禹锡诗中的“野草”、“127虚实结合之设想的未来之景之境

柳永《雨霖铃》中云:“念去去,千里烟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