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_第1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_第2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_第3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_第4页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呼吸

(Respiration)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第四节气体运输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第三节气体交换第一节呼吸道与呼吸概述+第六节肺的非呼吸功能(自学)第七章呼吸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第四节第一节呼吸道与呼吸概述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全过程:第一节呼吸道与呼吸概述

(外界)O2CO2(机体内部)O2、CO2量可适应机体需要而改变?为什么?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下列讨论:1.气体如何进出肺?(肺通气)

2.气体在肺与血液之间交换?(肺换气)3.气体在血液中如何运输?(气体运输)4.气体在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交换?(组织换气)

5.呼吸机能是如何与环境实现统一的?(呼吸机能的调节)O2、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一、肺通气概念二、肺通气结构基础:

血管网粘液腺加湿、加温、过滤、清洁纤毛迷走N→ACh+M受体→收缩→气道阻力↑平滑肌(故哮喘病人夜间发作较多)交感N→NE+β2受体→舒张→气道阻力↓(拟交感药物治疗哮喘)

注:体液因素(组织胺、5-HT、缓激肽等)→强烈收缩呼吸肌:与肺通气的动力有关胸膜腔:其负压与肺扩张有关呼吸道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一、肺通气概念血管三、肺通气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呼气肺内压>大气压缩小肺脏吸气肺内压<大气压胸廓呼吸肌缩小收缩舒张扩张原动力: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扩张三、肺通气原理呼气肺内压>大气压缩小肺脏吸气肺1.呼吸运动

(1)型式: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混合呼吸:正常成人。腹式呼吸:婴儿、胸膜炎、胸腔积液。胸式呼吸:严重腹水、腹腔有巨大肿块、(2)频率:成人:12~18次/分婴儿:60~70次/分妊娠、肥胖。1.呼吸运动妊娠、肥胖。(3)过程:

①平静呼吸: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胸廓容积缩小,肺被动缩小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缩小胸廓上下、前后、左右径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入肺胸廓容积扩大,肺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被动扩张(因肺无主动扩缩的组织结构)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胸廓的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吸气呼气(3)过程:肺内压>大气压,胸廓容积缩小,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②用力呼吸: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胸廓容积进一步扩大。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也参加(肋间内肌+腹壁肌收缩),胸廓容积进一步缩小。③人工呼吸: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方法:负压吸气式(压胸法)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4)特点: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③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②用力呼吸:

2.肺内压: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平静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0.3~0.4kPa→气入肺平静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气流停平静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0.3~0.4kPa→气出肺平静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气流停用力呼吸时:肺内压的升降变化有所增加。如:故意闭住声门而作剧烈呼吸运动。

2.肺内压:3.胸内压(1)概念: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2)测定方法:

间接法: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直接法:3.胸内压(3)压力:平静吸气时:胸内压<大气压=0.7~1.3kPa呼气时:胸内压<大气压=0.4~0.7kPa特点: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②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③有时可为正压(如紧闭声门用力呼吸)。(3)压力:特点:(4)成因:

前提条件: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形成因素: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胸内压=0-肺回缩力迫使脏层胸膜回位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肺回缩力(大气压)肺内压(4)成因: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胸内压=大气压-肺结论:胸膜腔内负压是脏层胸膜受到两个相反作用力相互抵消的代数和,经脏层胸膜间接反映在胸膜腔的压力。(5)生理意义:纽带作用;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结论:(5)生理意义:(二)肺通气的阻力

呼吸运动产生的动力,在克服肺通气所遇到的阻力后,方能实现肺通气。阻力增高是临床肺通气障碍的常见原因。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通气阻力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肺弹性阻力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粘滞阻力惯性阻力肺弹性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常态下可忽略不计(二)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通气阻力胸廓弹性阻力:来源:1、肺的弹性阻力(1)肺泡表面张力

离体肺在充气和充水时(扩张肺至相同容积),可见充气所需的压力>充水。说明肺泡内液-气界面(表面张力)是否存在,与肺的弹性阻力有着密切关系。

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的液体分子受力不均匀,表现的内聚力(表面张力)方向是向中心的→使肺泡缩小。肺弹性组织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来源:(1)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根据Laplace定律:

P(N/cm)=————————

肺泡内压力(P):与表面张力(T)成正比,与肺泡半径(r)成反比。∴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a.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b.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c.促肺泡内液生成→产生肺水肿2T(N/cm)r(cm)根据Laplace定律:∴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2T(N/c(2)表面活性物质:来源: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单分子层分布于肺泡液-气界面上,其密度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L或DPPC)。作用: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吸气阻力;b.减少肺泡内液的生成→防肺水肿的发生;(2)表面活性物质: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定性→防肺泡破裂或萎缩;

临床:

●成人肺炎、肺血栓等→表面活性物质↓→肺不张。

●6~7个月胎儿才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故早产儿可因缺乏表面活性物质而发生肺不张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呼吸窘迫综合征。吸气肺泡表面积↑DPL分散降表面张力的作用↓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回缩防肺泡破裂

(呼气)(↓)(密集)(↑)(↓)(扩张)(萎陷)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定性→防肺泡破裂或萎缩;临床: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

2、胸廓的弹性阻力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胸廓的弹性阻力的作用方向,则视胸廓扩大的程度而异:①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肺容量≈67%),不表现有弹性回缩力;②胸廓缩小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③胸廓扩大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内=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肺容量变化(△P)胸廓顺应性=────────=0.2L/cmH2O跨壁压(△P)2、胸廓的弹性阻力肺容量变化(△P)四、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四、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机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肺总容量=肺活量+余气量

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时间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快速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值:t1末=83%,t2末=96%,t3末=99%。意义: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指标,阻塞性肺疾患的时间肺活量↓。机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二)肺通气量:⒈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最大通气量=最大限度潮气量×最快呼吸频率(次/分)

通气贮存量百分比=———————————————————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无气体交换能力的腔(从上呼吸道→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最大通气量最大通气量-每分通气量×100%≥93%(反映通气贮备能力)=6~8L/min=70~120L/min=4.2~6.3L/min(二)肺通气量:最大通气量最大通气量-每分通气量×100%复习思考题1.胸膜腔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生理意义?2.什么叫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什么生理意义?3.为什么用生理盐水扩张肺阻力较小?4.无效腔对肺泡通气量有何影响?5.为什么说时间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功能?复习思考题

第三节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速率:=扩散速率(D)

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呈正比;与扩散距离、分子量的平方根呈反比。气体的溶解度/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为扩散系数。扩散系数大,扩散速率快。扩散距离×√分子量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第三节气体交换扩散距离×√分子量分压差×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换气动力:分压差换气方向:分压高→分压低换气结果:肺V血组织A血↓↓A血V血CO2O2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换气动力:分压差CO2O2肺换气过程肺换气过程组织换气过程组织换气过程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一)气体扩散速率

O2、CO2扩散速率(D)的比较——————————————————————————————————————

分子量血浆溶解度肺泡气A血V血D

——————————————————————————————————————O23221.413.913.35.31CO244515.05.35.36.12———————————————————————————————————————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在同等条件下,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但在肺中,由于肺泡气和V血间分压差的不同,CO2的扩散速率实际约为O2的2倍。∴肺功能衰竭患者往往缺O2显著,CO2潴留不明显。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扩散距离×√分子量=(ml/L)(KPa)(KPa)

(KPa)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O2、CO2扩散1.厚度: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呼吸膜厚度↑→通透性↓→气体交换↓;特别在运动时,∵耗氧量↑肺血流速↑(=气体交换时间↓),呼吸膜厚度↑→气体交换↓↓。2.面积:肺气肿、肺不张、肺叶切除→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6层<1μm厚(二)呼吸膜正常呼吸膜非常薄,通透性与面积极大(70-80m2)。①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需0.7s,而完成气体交换的时间仅需0.3s(≈前1/3段)=气体交换的时间储备;②安静状态时仅有40m2参与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面积储备。CO2O21.厚度: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呼吸膜厚度↑→通透性↓(三)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通气量(VA)/每分肺血流量(Q)

1.VA/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换气效率↓(如心衰、肺动脉栓塞)2.VA/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率↓(如支哮、肺气肿、支气管栓塞)(5L/min=0.84)(4.2L/min)(三)通气/血流比值(5L/min=0.84)(4几点说明:●VA/Q↑or↓→换气效率↓→缺O2和CO2潴留的症状;但以缺O2为主,原因:①∵A-V血间PO2>PCO2∴功能性A-V短路时,A血PO2↓的程度>V血PCO2↑;②∵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CO2的扩散速>O2,∴不易出现CO2潴留的症状;③∵A血PO2↓和PCO2↑时,可刺激呼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有助于CO2的排出,而几乎无助于O2的摄取(O2和CO2解离曲线的特点所决定的)。几点说明:●整个肺脏的VA/Q=0.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但因肺脏各局部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量的不均性,故临床上更应测肺脏各局部的VA/Q:人体直立时肺局部的VA/Q肺上区肺下区VA(L/min)0.240.82Q(L/min)0.071.29VA/Q3.40.64●整个肺脏的VA/Q=0.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但(四)肺扩散容量(DL)

概念:指气体在单位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体积。

意义:肺扩散容量是测定呼吸气通过呼吸膜的能力的一种指标。正常值:O2的DL=21mL·min-1·mmHg-1剧烈运动时O2的DL可增加到60mL·min-1·mmHg-1。因为:①肺血流量↑→原关闭状态的肺泡毛细血管开放→换气面积↑→换气量↑;②肺通气量↑→肺泡的通气-血流变得更加匹配→换气效率↑。CO2的DL=400~450mL·min-1·mmHg-1每分耗氧量为21mL·min-1·mmHg-1×11mmHg=230mL·min-1(四)肺扩散容量(DL)CO2的DL=400~450mL·m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复习思考题1.影响肺气体扩散的因素有哪些?2.通气/血流比值偏离正常范围对肺气体交换有何不良影响?3.为什么CO2扩散速度高于O2?4.呼吸膜由哪些结构组成?5.比较空气、吸入气、肺泡气、呼出气的CO2、O2分压有何不同,解释其原因。复习思考题

第四节气体运输一、运输形式:(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化学结合动态平衡1atm:O2物理溶解量=0.3ml%3atm:O2物理溶解量=6.3ml%(即↑20倍,是高压氧治疗的理论基础)第四节气体运输化学结合动态平衡1a在肺脏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在肺脏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在组织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在组织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二、氧的运输(一)物理溶解:(1.5%)(二)化学结合:(98.5%)⒈O2与Hb的可逆性结合:Hb+O2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临床常见缺氧及紫绀PO2↑(氧合)PO2↓(氧离)HbO2鲜红色暗红色二、氧的运输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2)Hb+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100ml血Hb+O2结合的实际量——氧含量氧含量⁄氧容量的%——氧饱和度

2.

O2与Hb结合的特征:①反应快、可逆、受PO2的影响、不需酶的催化;②是氧合,非氧化:Hb-Fe2++O2

→Fe2+-HbO2(因O2结合在Hb的Fe2+上时,无电荷的转移)PO2↑(氧合)PO2↓(氧离)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④

Hb+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机制:与Hb的变构有关:

氧合Hb为疏松型(R型)去氧Hb为紧密型(T型)∵当O2与Hb的Fe2+结合后↓Hb4个亚基间的盐键逐步断裂↓Hb分子由T型→R型(即对O2的亲和力逐步↑)R型的亲O2力为T型的数百倍即:当Hb某亚基与O2结合或解离后→Hb变构→其他亚基的亲O2力↑or↓→Hb4个亚基的协同效应便呈现S形的氧离曲线特征。④Hb+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机制:与Hb的变构有(三)氧离曲线特征及生理意义1.上段:PO28.0~13.3kPa(80~100mmHg)坡度较平坦。表明:PO2变化大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小。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①高原(2.0KM的低气压),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②轻度呼衰病人肺泡气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如:(三)氧离曲线特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小。①高2.中段:PO28.0~5.3kPa(40~80mmHg)坡度较陡。上中下

表明: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

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的氧供。因正常时组织的氧供,PO2在中段范围变化。2.中段:PO28.0~5.3kPa上中下表明:PO

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维持活动时组织的氧供。

因下段释放O2量为正常时的3倍(=O2储备段)。上中下3.下段:PO25.3~2.0kPa(15~40mmHg)坡度更陡。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上中下3小结:氧离曲线特点及其生理意义小结:氧离曲线特点及其生理意P50:指Po2为26.5mmHg时Hb氧饱和度达到50%。P50表示氧离曲线的正常位置。

●P50↑:表明Hb对o2的亲和力↓(氧离易),需更高的Po2才能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即曲线右移(下移):Pco2↑PH↓2,3-DpG↑T↑

●P50↓:表明Hb对o2的亲和力↑(氧离难),较低的Po2便能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即曲线左移(上移):Pco2↓

PH↑2,3-DpG↓

(四)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T↓Pco↑P50:指Po2为26.5mmHg时Hb氧饱和度达到5

1.

Pco2↑PH↓Pco2↑PH↓→氧离曲线右移Pco2↓PH↑→氧离曲线左移

∵CO2+

H2O→HCO3-+H+→[H+]↑当H+与Hb的某些A-的残基基团结合,促进Hb盐键形成→Hb构型变→氧离曲线位移。如:(1)组织:[H+]↑→促进Hb盐键形成→Hb构型变为T型→Hb与o2亲和力↓→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这种酸度对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Bohreffect),其意义:①在肺脏促进氧合②在组织促进氧离。(2)肺脏:[H+]↓→促进Hb盐键断裂→Hb构型变为R型→Hb与o2亲和力↑→氧离曲线左移→氧合易。1.Pco2↑PH↓(1)组织:[H+]↑→促进

2.温度T↑→氧离曲线右移T↓→氧离曲线左移

∵T变化→H+的活度变化→Hb与o2亲和力变化→Hb构型改变→氧离曲线位移。如:(1)T↑→H+的活度↑→

Hb与o2亲和力↓→Hb释放o2→Hb构型变为R型→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

如:组织代谢↑→局部T↑+CO2↑H+↑→曲线右移→氧离易

(2)T↓→H+的活度↓→Hb与o2亲和力↑→Hb结合o2

→Hb构型变为T型→氧离曲线左移→氧离难

如:低温麻醉时,应防组织缺o2

冬天,末梢循环↓+氧离难→局部红、易冻伤2.温度(1)T↑→H+的活度↑→Hb与o2亲3.2,3-DpG

DpG↑

→氧离曲线右移DpG↓→氧离曲线左移

∵①DpG能与Hb结合形成盐键→Hb构型变为T型;②DpG→[H+]↑→波尔效应。(1)高原缺氧→RBC无氧代谢↑

→DpG↑→氧离曲线右移→氧离易。注:①这一效应是机体对低o2适应的重要机制;②但此时肺泡Po2↓,RBC无氧代谢产生过多的DpG,也防碍了在肺部的氧合,故是否对机体有利尚无定论。

(2)大量输入冷冻血→DpG↓→氧离曲线左移→氧离难。(∵冷冻血3周后,RBC无氧代谢停止→DpG↓)

故:应注意缺氧。3.2,3-DpG(1)高原缺氧→RBC无氧代谢↑→Pco↑→曲线左移→氧离难∵①co与Hb亲和力>o2与Hb亲和力250倍;②co与Hb的结合位点与o2相同;③co与Hb的某亚基结合后,将增加其余三个亚基对o2的亲和力。Hb的Fe2+→Fe3+:Hb失去结合o2的能力(如亚硝酸盐)

异常Hb:Hb的运o2能力↓(如地中海贫血)

胎儿Hb:胎儿Hb的4条肽链为α2γ2(成人为α2β2)构成,其Hb与o2亲和力>成人,这与胎儿所处的低氧环境是相适应的。5.Hb本身的性质4.Pco↑5.Hb本身的性质4.Pco↑三、CO2的运输(一)物理溶解:5%(二)化学结合:95%

⒈HCO3-的形式:88%(1)反应过程:

CO2+H2O(2)反应特征:碳酸酐酶H2CO3HCO3-+H+①反应速极快且可逆,反应方向取决PCO2差;②RBC膜上有Cl-和HCO3-特异转运载体,

Cl-转移维持电平衡,促进CO2化学结合的运输;③需酶催化:碳酸酐酶加速反应0.5万倍,双向作用;④在RBC内反应,在血浆内运输。三、CO2的运输碳酸酐酶H2CO3HCO3-+H+①反应速极CO2的运输碳酸酐酶CO2的运输碳酸酐酶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1)反应过程:HbNH2O2+H++CO2(2)反应特征:在组织在肺脏HHbNHCOOH+O2①反应迅速且可逆,无需酶催化;②CO2与Hb的结合较为松散;③反应方向主要受氧合作用的调节:

HbO2的酸性高,难与CO2结合,反应向左进行HHb的酸性低,易与CO2结合,反应向右进行④虽不是主要运输形式,却是高效率运输形式,因肺部排出的CO2有20%是此释放的。⑤带满O2的Hb仍可带CO2。⒉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7%在组织在肺脏HHbNHCOO(三)CO2解离曲线CO2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间关系的曲线。从图中可见:①血液中CO2含量随PCO2的↑而↑,几乎成线性关系(非S形曲线),且无饱和点。②V血A点CO2的含量为52ml/100ml,而A血B点CO2的含量降为48ml/100ml,说明血液流经肺脏时,每100ml血液释放出4mlCO2。③当血PO2↑时,CO2解离曲线下移。(三)CO2解离曲线关系(非S形曲线),且无饱和点。②V血A★为什么血PO2↑,CO2解离曲线会下移?

这是由于O2与Hb的结合促使了CO2的释放,这一效应称何尔登效应(Haldaneeffect);其机制:①Hb与O2结合后酸性增强,与CO2的亲和力下降,使结合于Hb的O2释放出来;②酸性的HbO2释放出H+,H+与HCO3-结合成H2CO3,进一步解离成CO2和H2O。★为什么V血CO2的含量>A血?

∵HHb酸性弱,与CO2的亲和力高,易与CO2结合,生成HHbNHCOOH,也容易与H+结合,使H2CO3解离过程中产生的H+被及时移去,有利于反应向右进行,提高CO2运输的量。★为什么血PO2↑,CO2解离曲线会下移?(四)

影响CO2运输的因素1.O2与Hb结合的氧合作用对CO2运输的影响HbNH2O2+H++CO2

∵HbO2的酸性高,难与CO2结合,反应向左进行;∴在组织中,HbO2释放出O2而成为HHb,何尔登效应促使血液摄取并结合CO2。∵HHb的酸性低,易与CO2结合,反应向右进行;∴在肺中,Hb与O2结合,促使CO2释放。CO2通过波尔效应影响O2的结合和释放,O2通过何尔登效应影响CO2的结合和释放。2.PCO2差对CO2运输的影响因HCO3-运输形式的反应方向取决于PCO2差。在肺脏在组织HHbNHCOOH+O2(四)影响CO2运输的因素在肺脏在组织HHbNHCOOH+复习思考题1.Hb氧解离曲线特征如何?其生理意义如何?2.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3.波尔效应有何生理意义?4.CO2运输的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5.影响CO2运输的因素有哪些?6.何尔登效应有何生理意义?7.为什么血PO2↑,CO2解离曲线会下移?

8.为什么V血CO2的含量>A血?复习思考题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基本呼吸中枢本节讨论的中心内容:●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呼吸为什么有节律?●调节呼吸运动的环节?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基本呼吸中枢本节讨论的中心内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是指(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早先分段横切脑干等研究发现:延髓是呼吸基本中枢,脑桥是呼吸调整中枢。

一、呼吸中枢二、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

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起源部位:早已肯定是在延髓,但其确切部位尚不完全清楚;近代研究发现延髓头端前包钦格复合体是其关键部位。2.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学说:(1)起步细胞学说:节律性呼吸是由延髓内具有起步样活动的N元的节律性兴奋引起的。在新生动物离体脑片的研究表明,前包钦格复合体中存在着类似的电压依赖性起步N元,被认为是呼吸节律发源部位。但由于方法学的限制,尚难以证实在成年整体动物也存在这样的N元。二、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1)起步细胞学说:节律性呼吸是由

(2)N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依赖于延髓内呼吸N元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模型,如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模型。●吸气活动发生器模型:

延髓内有些呼吸N元具有吸气活动发生器样的功能,它在H+、CO2或其它传入冲动的作用下兴奋,并且引起:①向下兴奋延髓I-N元→脊髓吸气肌运动N元→吸气;②向上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抑制延髓I-N元;③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2)N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依赖于延髓内呼●吸气切断机制模型:兴奋总和达到某一阈值反馈抑制延髓I-N元的活动延髓内有些呼吸N元具有吸气时接受(吸气活动发生器、延髓I-N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和肺牵张感受器)的兴奋冲动切断吸气,从而使吸气转化为呼气●吸气切断机制模型:兴奋总和达到某一阈值反馈抑制延髓I-N元

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模型

●吸气活动发生器:当H+CO2等作用下兴奋并引起:①向下兴奋延髓I-N元→脊髓吸气肌运动N元→吸气;②向上兴奋脑桥呼吸调整中枢;③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

●吸气切断机制:当接受到吸气活动发生器、延髓I-N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和肺牵张感受器的冲动,兴奋总和达到某一阈值,反馈抑制延髓I-N元,切断吸气,从而使吸气转化为呼气。H+CO2吸气活动发生器和吸气切断机制模型●吸气活三、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一)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指肺扩张或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肺缩小反射。

1.肺萎陷反射(肺缩小反射)肺萎陷较明显时引起吸气的反射。在平静呼吸调节中的意义不大,但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三、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2.肺扩张反射:

过程:肺扩张→肺牵感器兴奋→迷走N→延髓→兴奋吸气切断机制N元→吸气转化为呼气。

意义:①加速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②与呼吸调整中枢共同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特征:①敏感性有种属差异;②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这种反射不明显,深呼吸时可能起作用;③病理情况下(肺充血、肺水肿等)肺顺应性降低时起重要作用。

2.肺扩张反射:二、化学因素调节1.外周化学感受器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前者主要参入呼吸调节,后者则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

适宜刺激:对PO2↓、PCO2↑、[H+]↑高度敏感二、化学因素调节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0.2mm的区域。

适宜刺激:对PCO2↑、[H+]↑高度敏感,不感受缺O2的刺激。2.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0.2mm的区域。1.外周化学感受器存在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前者主要参入呼吸调节,后者则在循环调节方面较为重要。颈动脉体内含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周围包绕以毛细血管窦,血供丰富。功能上Ⅰ型细胞起着感受器的作用,Ⅱ型细胞类似神经胶质细胞。

适宜刺激:对PO2↓、PCO2↑、[H+]↑高度敏感(对PO2↓敏感,对O2含量↓不敏感),且三者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有相互增强的现象。当Ⅰ型细胞受到上述三者刺激时,细胞浆内[Ca2+]↑,触发内含的ACh等递质释放,引起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1.外周化学感受器(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2↓[H+]↑PCO2↑等↓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窦、弓N孤束核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呼吸中枢(+)心率↓、冠脉舒心输出量↓皮肤、内脏骨骼肌血管缩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心输出量↓血压↑↓↓↓↓↓↓↓呼吸加深加快↓↓间接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PO2↓[H+]↑PCO2.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腹侧表面下0.2mm的区域,可分为头、中、尾三部分。头区、尾区具有化学感受性,中区不具有化学感受性。

适宜刺激:对H+高度敏感,不感受缺O2的刺激。因血液中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乃通过CO2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CO2+H2O→H2CO3→H++HCO3-

发挥刺激作用的。2.中枢化学感受器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

3.

CO2、H+和低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CO2:↑1%时→呼吸开始加深;PCO2↑↑4%时→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1倍以上;↑6%时→肺通气量可增大6-7倍;↑7%以上→呼吸减弱=CO2麻醉。PCO2↓→呼吸减慢(过度通气后可发生呼吸暂停)。

机制:呼吸加深加快延髓呼吸中枢+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CO2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

CO2+H2O→H2CO3→H++HCO3-PCO2↑3.CO2、H+和低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加深加快延髓

特点:

①CO2兴奋呼吸的作用,以中枢途径为主;但因脑脊液中碳酸酐酶含量很少,故潜伏期较长;②CO2兴奋呼吸的中枢途径是通过H+的间接作用(∵血液中的H+不易透过血-脑屏障);③CO2兴奋呼吸的外周途径虽然为次,但当动脉血PCO2突然增高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敏感性降低(CO2麻醉)时,起着重要作用。特点:(2)[H+]:

[H+]↑→呼吸加强[H+]↓→呼吸抑制[H+]↑→呼吸抑制

机制:类似CO2。

特点:

①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②[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PCO2↑;③∵[H+]↑↑→呼吸↑→CO2排出过多→PCO2↓→限制了对呼吸的加强作用→呼吸抑制甚至停止。;(2)[H+]:调节作用<PCO2↑;;

(3)低氧:

缺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并与缺氧程度呈正相关:

轻度缺氧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能对抗缺氧对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增强。

严重缺氧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抗不了缺氧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特点:①缺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远不及PCO2和[H+]↑作用明显,仅在动脉血PO2<80mmHg以下时起作用;②当长期高CO2和低O2状态(严重肺水肿、肺心病),中枢化学感受器对高CO2发生适应,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驱动呼吸的主要刺激。若给予高O2吸入会导致呼吸停止。(3)低氧:(4)CO2、H+和低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由图中可见,当只改变一个因素时(其他因素不变),三者引起的肺通气反应的程度基本接近。然而,往往是一种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其他一、两种因素相继改变或几种因素的同时改变。(4)CO2、H+和低O2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由图可见,当一种因素改变而另两种因素不加控制时,作用强度PCO2>[H+]>PO2。其原因为:当PCO2↑时,[H+]也会↑,二者的作用发生总和,使肺通气反应较单因素的PCO2↑时明显;[H+]↑时,因肺通气↑,呼出CO2↑,导致PCO2↓和[H+]↓,两者部分抵消了单因素[H+]↑的作用强度;PO2↓时,因肺通气↑,呼出CO2↑,使PCO2↓和[H+]↓,减弱了单因素PO2↓的作用强度。表明三者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的。由图可见,当一种因素改变而另两种因素不加控制(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肌梭和腱器官是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对机械牵拉敏感,属长度感受器,由脊髓前角γN元支配;腱器官检测呼吸肌的收缩强度,属张力感受器,由脊髓前角αN元支配。当吸气阻力升高时→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频率↑→α和γN元同步兴奋→反射性增强吸气肌收缩力,以克服阻力保证肺通气量。

特征:平静呼吸时作用不明显,当运动或气道阻力升高(如支气管痉挛)时作用明显。(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四)其他反射

1.咳嗽反射

咳嗽时可将呼吸道内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但剧烈咳嗽时,因胸膜腔内压↑,阻碍V血回流,使V压和脑脊液压↑。

2.喷嚏反射

喷嚏时清除鼻腔内的刺激物。

3.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肺毛细血管充血、肺泡壁间质积液时,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J-感受器)受到刺激,反射性引起呼吸暂停,继以浅快呼吸、Bp↓、心率↓。

4.刺激某些穴位引起的呼吸效应

针刺“人中”可以急救全麻手术等情况下出现的呼吸停止。在麻醉以外发生呼吸暂停时,刺激“素廖”可以兴奋呼吸。5.血压对呼吸的影响

血压大幅度变化时,可反射性影响呼吸运动:Bp↑→呼吸↓;Bp↓→呼吸↑。

(四)其他反射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呼吸神经元?分布于脑干哪些区域?

2.切除外周化学感受器后,低氧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3.如果将无效腔增加1倍,呼吸运动会有什么变化?其机制如何?

4.试述缺氧和CO2增多时对呼吸影响的主要机制。

5.何谓胸内负压?及其产生机制如何。6.为什么说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复习思考题第七章呼吸

(Respiration)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第四节气体运输第五节呼吸运动的调节第三节气体交换第一节呼吸道与呼吸概述+第六节肺的非呼吸功能(自学)第七章呼吸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第四节第一节呼吸道与呼吸概述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呼吸全过程:第一节呼吸道与呼吸概述

(外界)O2CO2(机体内部)O2、CO2量可适应机体需要而改变?为什么?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下列讨论:1.气体如何进出肺?(肺通气)

2.气体在肺与血液之间交换?(肺换气)3.气体在血液中如何运输?(气体运输)4.气体在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交换?(组织换气)

5.呼吸机能是如何与环境实现统一的?(呼吸机能的调节)O2、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一、肺通气概念二、肺通气结构基础:

血管网粘液腺加湿、加温、过滤、清洁纤毛迷走N→ACh+M受体→收缩→气道阻力↑平滑肌(故哮喘病人夜间发作较多)交感N→NE+β2受体→舒张→气道阻力↓(拟交感药物治疗哮喘)

注:体液因素(组织胺、5-HT、缓激肽等)→强烈收缩呼吸肌:与肺通气的动力有关胸膜腔:其负压与肺扩张有关呼吸道第二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一、肺通气概念血管三、肺通气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呼气肺内压>大气压缩小肺脏吸气肺内压<大气压胸廓呼吸肌缩小收缩舒张扩张原动力:呼吸运动是肺通气的原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扩张三、肺通气原理呼气肺内压>大气压缩小肺脏吸气肺1.呼吸运动

(1)型式: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按动作部位分: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混合呼吸:正常成人。腹式呼吸:婴儿、胸膜炎、胸腔积液。胸式呼吸:严重腹水、腹腔有巨大肿块、(2)频率:成人:12~18次/分婴儿:60~70次/分妊娠、肥胖。1.呼吸运动妊娠、肥胖。(3)过程:

①平静呼吸: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出肺胸廓容积缩小,肺被动缩小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和膈肌弹性回位,缩小胸廓上下、前后、左右径肺内压<大气压,气体经呼吸道入肺胸廓容积扩大,肺在胸膜腔负压作用下被动扩张(因肺无主动扩缩的组织结构)膈肌收缩使膈顶下移,增大胸廓的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使肋骨上提,扩大胸廓前后、左右径吸气呼气(3)过程:肺内压>大气压,胸廓容积缩小,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②用力呼吸: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胸廓容积进一步扩大。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气肌也参加(肋间内肌+腹壁肌收缩),胸廓容积进一步缩小。③人工呼吸: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方法:负压吸气式(压胸法)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呼吸机)(4)特点: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③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②用力呼吸:

2.肺内压:

肺内压是指肺内气道和肺泡内气体的压力。平静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0.3~0.4kPa→气入肺平静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气流停平静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0.3~0.4kPa→气出肺平静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气流停用力呼吸时:肺内压的升降变化有所增加。如:故意闭住声门而作剧烈呼吸运动。

2.肺内压:3.胸内压(1)概念: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2)测定方法:

间接法: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直接法:3.胸内压(3)压力:平静吸气时:胸内压<大气压=0.7~1.3kPa呼气时:胸内压<大气压=0.4~0.7kPa特点: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②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③有时可为正压(如紧闭声门用力呼吸)。(3)压力:特点:(4)成因:

前提条件: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

形成因素: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胸内压=0-肺回缩力迫使脏层胸膜回位迫使脏层胸膜外移使肺扩张(肺弹性组织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肺回缩力(大气压)肺内压(4)成因:两种方向相反作用力的代数和胸内压=大气压-肺结论:胸膜腔内负压是脏层胸膜受到两个相反作用力相互抵消的代数和,经脏层胸膜间接反映在胸膜腔的压力。(5)生理意义:纽带作用;维持肺处于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结论:(5)生理意义:(二)肺通气的阻力

呼吸运动产生的动力,在克服肺通气所遇到的阻力后,方能实现肺通气。阻力增高是临床肺通气障碍的常见原因。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通气阻力胸廓弹性阻力:与胸廓所处的位置有关肺弹性阻力气道阻力:与气体流动形式+气道半径有关粘滞阻力惯性阻力肺弹性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常态下可忽略不计(二)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肺通气阻力胸廓弹性阻力:来源:1、肺的弹性阻力(1)肺泡表面张力

离体肺在充气和充水时(扩张肺至相同容积),可见充气所需的压力>充水。说明肺泡内液-气界面(表面张力)是否存在,与肺的弹性阻力有着密切关系。

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的液体分子受力不均匀,表现的内聚力(表面张力)方向是向中心的→使肺泡缩小。肺弹性组织回缩力:1/3肺泡表面张力:2/3来源:(1)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根据Laplace定律:

P(N/cm)=————————

肺泡内压力(P):与表面张力(T)成正比,与肺泡半径(r)成反比。∴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a.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b.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c.促肺泡内液生成→产生肺水肿2T(N/cm)r(cm)根据Laplace定律:∴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2T(N/c(2)表面活性物质:来源:肺泡Ⅱ型细胞分泌,单分子层分布于肺泡液-气界面上,其密度随肺泡的张缩而改变。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L或DPPC)。作用: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降低吸气阻力;b.减少肺泡内液的生成→防肺水肿的发生;(2)表面活性物质: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定性→防肺泡破裂或萎缩;

临床:

●成人肺炎、肺血栓等→表面活性物质↓→肺不张。

●6~7个月胎儿才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故早产儿可因缺乏表面活性物质而发生肺不张和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呼吸窘迫综合征。吸气肺泡表面积↑DPL分散降表面张力的作用↓肺泡表面张力↑肺泡回缩防肺泡破裂

(呼气)(↓)(密集)(↑)(↓)(扩张)(萎陷)c.维持肺泡内压的稳定性→防肺泡破裂或萎缩;临床: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

2、胸廓的弹性阻力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胸廓的弹性阻力的作用方向,则视胸廓扩大的程度而异:①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肺容量≈67%),不表现有弹性回缩力;②胸廓缩小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③胸廓扩大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向内=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肺容量变化(△P)胸廓顺应性=────────=0.2L/cmH2O跨壁压(△P)2、胸廓的弹性阻力肺容量变化(△P)四、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四、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机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肺总容量=肺活量+余气量

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时间肺活量=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并快速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值:t1末=83%,t2末=96%,t3末=99%。意义:反映肺活量容量的大小、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指标,阻塞性肺疾患的时间肺活量↓。机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二)肺通气量:⒈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最大通气量=最大限度潮气量×最快呼吸频率(次/分)

通气贮存量百分比=———————————————————

2.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

解剖无效腔:无气体交换能力的腔(从上呼吸道→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最大通气量最大通气量-每分通气量×100%≥93%(反映通气贮备能力)=6~8L/min=70~120L/min=4.2~6.3L/min(二)肺通气量:最大通气量最大通气量-每分通气量×100%复习思考题1.胸膜腔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生理意义?2.什么叫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什么生理意义?3.为什么用生理盐水扩张肺阻力较小?4.无效腔对肺泡通气量有何影响?5.为什么说时间肺活量更能反映肺通气功能?复习思考题

第三节气体交换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速率:=扩散速率(D)

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呈正比;与扩散距离、分子量的平方根呈反比。气体的溶解度/分子量的平方根之比为扩散系数。扩散系数大,扩散速率快。扩散距离×√分子量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第三节气体交换扩散距离×√分子量分压差×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

换气动力:分压差换气方向:分压高→分压低换气结果:肺V血组织A血↓↓A血V血CO2O2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换气动力:分压差CO2O2肺换气过程肺换气过程组织换气过程组织换气过程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一)气体扩散速率

O2、CO2扩散速率(D)的比较——————————————————————————————————————

分子量血浆溶解度肺泡气A血V血D

——————————————————————————————————————O23221.413.913.35.31CO244515.05.35.36.12———————————————————————————————————————

∵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在同等条件下,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20倍;但在肺中,由于肺泡气和V血间分压差的不同,CO2的扩散速率实际约为O2的2倍。∴肺功能衰竭患者往往缺O2显著,CO2潴留不明显。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扩散距离×√分子量=(ml/L)(KPa)(KPa)

(KPa)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O2、CO2扩散1.厚度: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呼吸膜厚度↑→通透性↓→气体交换↓;特别在运动时,∵耗氧量↑肺血流速↑(=气体交换时间↓),呼吸膜厚度↑→气体交换↓↓。2.面积:肺气肿、肺不张、肺叶切除→呼吸膜面积↓→气体交换↓。6层<1μm厚(二)呼吸膜正常呼吸膜非常薄,通透性与面积极大(70-80m2)。①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全长约需0.7s,而完成气体交换的时间仅需0.3s(≈前1/3段)=气体交换的时间储备;②安静状态时仅有40m2参与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面积储备。CO2O21.厚度:肺纤维化、尘肺、肺水肿→呼吸膜厚度↑→通透性↓(三)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通气量(VA)/每分肺血流量(Q)

1.VA/Q↑≈肺通气↑或肺血流↓→增大生理无效腔→换气效率↓(如心衰、肺动脉栓塞)2.VA/Q↓≈肺通气↓→增大功能性A-V短路→换气效率↓(如支哮、肺气肿、支气管栓塞)(5L/min=0.84)(4.2L/min)(三)通气/血流比值(5L/min=0.84)(4几点说明:●VA/Q↑or↓→换气效率↓→缺O2和CO2潴留的症状;但以缺O2为主,原因:①∵A-V血间PO2>PCO2∴功能性A-V短路时,A血PO2↓的程度>V血PCO2↑;②∵CO2的扩散系数是O2的20倍,CO2的扩散速>O2,∴不易出现CO2潴留的症状;③∵A血PO2↓和PCO2↑时,可刺激呼吸,增加肺泡通气量,有助于CO2的排出,而几乎无助于O2的摄取(O2和CO2解离曲线的特点所决定的)。几点说明:●整个肺脏的VA/Q=0.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但因肺脏各局部的肺泡通气量和血流量的不均性,故临床上更应测肺脏各局部的VA/Q:人体直立时肺局部的VA/Q肺上区肺下区VA(L/min)0.240.82Q(L/min)0.071.29VA/Q3.40.64●整个肺脏的VA/Q=0.84,是衡量肺换气功能的指标;但(四)肺扩散容量(DL)

概念:指气体在单位分压差作用下每分钟通过呼吸膜扩散的体积。

意义:肺扩散容量是测定呼吸气通过呼吸膜的能力的一种指标。正常值:O2的DL=21mL·min-1·mmHg-1剧烈运动时O2的DL可增加到60mL·min-1·mmHg-1。因为:①肺血流量↑→原关闭状态的肺泡毛细血管开放→换气面积↑→换气量↑;②肺通气量↑→肺泡的通气-血流变得更加匹配→换气效率↑。CO2的DL=400~450mL·min-1·mmHg-1每分耗氧量为21mL·min-1·mmHg-1×11mmHg=230mL·min-1(四)肺扩散容量(DL)CO2的DL=400~450mL·m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复习思考题1.影响肺气体扩散的因素有哪些?2.通气/血流比值偏离正常范围对肺气体交换有何不良影响?3.为什么CO2扩散速度高于O2?4.呼吸膜由哪些结构组成?5.比较空气、吸入气、肺泡气、呼出气的CO2、O2分压有何不同,解释其原因。复习思考题

第四节气体运输一、运输形式:(一)物理溶解:气体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特征:①量小,起桥梁作用;②溶解量与分压呈正比:

(二)化学结合:气体与某些物质进行化学结合。特征:量大,主要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化学结合动态平衡1atm:O2物理溶解量=0.3ml%3atm:O2物理溶解量=6.3ml%(即↑20倍,是高压氧治疗的理论基础)第四节气体运输化学结合动态平衡1a在肺脏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在肺脏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在组织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在组织氧与二氧化碳运输形式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十章呼吸课件二、氧的运输(一)物理溶解:(1.5%)(二)化学结合:(98.5%)⒈O2与Hb的可逆性结合:Hb+O2

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00ml以上,呈蓝紫色称紫绀(一般是缺O2的标志)。

临床常见缺氧及紫绀PO2↑(氧合)PO2↓(氧离)HbO2鲜红色暗红色二、氧的运输当表浅毛细血管床血液中去氧Hb达5g/1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2)Hb+O2结合的最大量——氧容量100ml血Hb+O2结合的实际量——氧含量氧含量⁄氧容量的%——氧饱和度

2.

O2与Hb结合的特征:①反应快、可逆、受PO2的影响、不需酶的催化;②是氧合,非氧化:Hb-Fe2++O2

→Fe2+-HbO2(因O2结合在Hb的Fe2+上时,无电荷的转移)PO2↑(氧合)PO2↓(氧离)③1分子Hb可与4分子O2可逆结合(4个亚基各结合1个O④

Hb+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机制:与Hb的变构有关:

氧合Hb为疏松型(R型)去氧Hb为紧密型(T型)∵当O2与Hb的Fe2+结合后↓Hb4个亚基间的盐键逐步断裂↓Hb分子由T型→R型(即对O2的亲和力逐步↑)R型的亲O2力为T型的数百倍即:当Hb某亚基与O2结合或解离后→Hb变构→其他亚基的亲O2力↑or↓→Hb4个亚基的协同效应便呈现S形的氧离曲线特征。④Hb+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机制:与Hb的变构有(三)氧离曲线特征及生理意义1.上段:PO28.0~13.3kPa(80~100mmHg)坡度较平坦。表明:PO2变化大时,血氧饱和度变化小。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高载氧能力。①高原(2.0KM的低气压),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②轻度呼衰病人肺泡气PO2↓明显而Hb结合O2量变化不大。如:(三)氧离曲线特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小。①高2.中段:PO28.0~5.3kPa(40~80mmHg)坡度较陡。上中下

表明:PO2降低能促进大量氧离,血氧饱和度下降显著。

意义:维持正常时组织的氧供。因正常时组织的氧供,PO2在中段范围变化。2.中段:PO28.0~5.3kPa上中下表明:PO

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

意义:维持活动时组织的氧供。

因下段释放O2量为正常时的3倍(=O2储备段)。上中下3.下段:PO25.3~2.0kPa(15~40mmHg)坡度更陡。表明: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急剧下降。上中下3小结:氧离曲线特点及其生理意义小结:氧离曲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