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道德发展课件_第1页
儿童的道德发展课件_第2页
儿童的道德发展课件_第3页
儿童的道德发展课件_第4页
儿童的道德发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发展的概念道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的标准以及按照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道德发展的概念道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1儿童道德发展的概念指儿童采纳各种原则,这些原则引导他们对特定行为作出是非判断并依据此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儿童道德的发展与人的基本特性——社会性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社会性为道德发展提供可能性与必要性。儿童道德发展的概念指儿童采纳各种原则,这些原则引导他们对特定2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成熟程度:年龄环境的影响:文化背景、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等等。。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成熟程度:年龄3儿童道德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柯尔伯格的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儿童道德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4皮亚杰的理论JeanPiaget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儿童发展的里程碑。JeanPiaget认为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因此,他与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clinicalmethod)——“对偶故事法”皮亚杰的理论JeanPiaget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5皮亚杰理论的内容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约在4—5岁以前。自我中心。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大约为小学中年级。道德相对主义。皮亚杰理论的内容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约在4—5岁以6皮亚杰将认知发展作为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之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间的差异等。皮亚杰将认知发展作为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7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两难方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没有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加以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范畴的规则。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两难方8观看视频、、、、儿童的道德发展课件9柯尔伯格的理论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自50年代末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柯尔伯格鉴于上述考虑,于是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新苏格拉底法”柯尔伯格的理论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10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肯定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作为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道德发展阶段性的划分。批判皮亚杰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的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肯定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11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分两个阶段。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分两个阶段。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分两个阶段。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12前习俗水平(着眼于自身的结果)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根据有形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凡是不受惩罚或顺从权威的行为都是正确的。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行为以满足自身需要为目的(个人主义)。互惠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它很像一种交易,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如:“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前习俗水平(着眼于自身的结果)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根据13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期望)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行为的标准。以动机判断其行为的好坏。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从众)。他们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期望)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能获得赞扬14后习俗水平:(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道德信念是可变的。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可以修正的(道德的相对主义)。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个体为了避免自责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后习俗水平:(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15柯尔伯格理论研究上的问题1.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高,主观性太强。量表的效度也值得怀疑。2.没有很好的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3.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柯尔伯格理论研究上的问题1.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16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艾森伯格(NancyEisenberg)美儿童心理学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77年与马森(PaulMussen)合著《关心,分享和助人之根源》。在柯尔伯格的基础上,她与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创立了亲社会道德判断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艾森伯格(NancyEisenbe17艾森伯格对于柯尔伯格理论的质疑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几乎都涉及到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如海因兹不该偷药的故事中,犯法与丈夫的责任。两难故事只是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令取向的推理。而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方面,儿童对这些方面的判断都会有所不同。艾森伯格对于柯尔伯格理论的质疑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18

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理论的内容艾森伯格设计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景(prosocialmoraldilemmas)。亲社会两难情景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之间作出选择,助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亲社会情景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理论的内容艾森伯格设计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19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第1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以利益、互惠或偏好作为行为的依据。第2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关注(非角色采择)。——大班儿童第3阶段: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第1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20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第4阶段:1.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道德判断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采择。2.过渡阶段。儿童行为依据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但并且清晰的表现出来。第5阶段: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助人主要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和责任,尽个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第4阶段:21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1.在道德判断与推理中,公正和关怀取向决定人的行为。而皮与科只关注公正,没有涉及关怀。2.男女两性在道德判断与推理上存在差异,女性偏重关怀取向,男性偏重公正取向。3.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因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道德理论的不足。4.假设的故事与真实的故事存在具体情境的差异,前者易于引起公正思想,后者易于激发关怀思想。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1.在道德判断与推理中,公正和关怀取向决22吉利根提出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2时期水平1:自我生存定向。自我生存的观念最为重要。只有当自己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道德思考才会产生。水平2:善良即自我牺牲。女性具有照顾者和保护者的特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关心他人尤其关心他人的情感,关心冲突伤害的可能性成为这一水平中人们所关注的中心。吉利根提出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2时期水平1:自我生存定23水平3:非暴力道德。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负责之间的冲突,自己与他人之间的道德平等通过平等的运用避免伤害的禁令而获得,关怀成普遍的义务。水平3:非暴力道德。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负责之24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岑国祯等做8~12岁儿童道德判断的从众现象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存在着明显的从众现象,几种情景都会使儿童有从众反应,但成人权威的情景最有力。此行为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陈少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在研究中得出幼儿的情绪判断经由高兴到害怕到难过的发展趋势,其归因定向为“个人定向-惩罚定向-结果定向”寇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对影响源的研究表明对中小学生影响权威主要是家庭、同伴、教育媒介;对大学生影响主要是具有原则意义的社会准则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概念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岑国祯等做8~12岁儿童道德25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捐赠、谦让等,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不指望未来酬赏而且是出于意志自由的行动,即是出于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26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分享行为27一、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强化和模仿一、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模型28(二)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1.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2.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3.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二)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29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数目旁观者效应: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吉诺维斯谋杀案(责任分散)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旁观者效应30(二)榜样示范(三)情景的模糊性(四)其他因素求助者的特点1、求助者需要帮助的程度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必须求得帮助的人。2、外貌有吸引力或者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二)榜样示范31道德发展的概念道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断的标准以及按照该标准去表现道德行为的历程。道德发展的概念道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掌握是非判32儿童道德发展的概念指儿童采纳各种原则,这些原则引导他们对特定行为作出是非判断并依据此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儿童道德的发展与人的基本特性——社会性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社会性为道德发展提供可能性与必要性。儿童道德发展的概念指儿童采纳各种原则,这些原则引导他们对特定33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成熟程度:年龄环境的影响:文化背景、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等等。。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个体成熟程度:年龄34儿童道德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柯尔伯格的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儿童道德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35皮亚杰的理论JeanPiaget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儿童发展的里程碑。JeanPiaget认为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因此,他与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clinicalmethod)——“对偶故事法”皮亚杰的理论JeanPiaget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36皮亚杰理论的内容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约在4—5岁以前。自我中心。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以学前儿童居多数。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大约为小学中年级。道德相对主义。皮亚杰理论的内容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约在4—5岁以37皮亚杰将认知发展作为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之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间的差异等。皮亚杰将认知发展作为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38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两难方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没有对习俗规则和道德规则加以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范畴的规则。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两难方39观看视频、、、、儿童的道德发展课件40柯尔伯格的理论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自50年代末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柯尔伯格鉴于上述考虑,于是采用“开放式”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新苏格拉底法”柯尔伯格的理论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41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肯定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作为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以及道德发展阶段性的划分。批判皮亚杰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的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肯定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42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分两个阶段。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分两个阶段。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分两个阶段。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43前习俗水平(着眼于自身的结果)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根据有形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凡是不受惩罚或顺从权威的行为都是正确的。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行为以满足自身需要为目的(个人主义)。互惠行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它很像一种交易,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如:“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前习俗水平(着眼于自身的结果)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根据44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期望)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行为的标准。以动机判断其行为的好坏。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从众)。他们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期望)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能获得赞扬45后习俗水平:(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道德信念是可变的。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可以修正的(道德的相对主义)。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个体为了避免自责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后习俗水平:(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46柯尔伯格理论研究上的问题1.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高,主观性太强。量表的效度也值得怀疑。2.没有很好的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3.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柯尔伯格理论研究上的问题1.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47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艾森伯格(NancyEisenberg)美儿童心理学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77年与马森(PaulMussen)合著《关心,分享和助人之根源》。在柯尔伯格的基础上,她与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创立了亲社会道德判断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艾森伯格(NancyEisenbe48艾森伯格对于柯尔伯格理论的质疑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几乎都涉及到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如海因兹不该偷药的故事中,犯法与丈夫的责任。两难故事只是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令取向的推理。而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方面,儿童对这些方面的判断都会有所不同。艾森伯格对于柯尔伯格理论的质疑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49

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理论的内容艾森伯格设计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景(prosocialmoraldilemmas)。亲社会两难情景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价值之间作出选择,助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亲社会情景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理论的内容艾森伯格设计出亲社会道德两难情50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第1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以利益、互惠或偏好作为行为的依据。第2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的需要表示关注(非角色采择)。——大班儿童第3阶段: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第1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51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第4阶段:1.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道德判断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采择。2.过渡阶段。儿童行为依据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但并且清晰的表现出来。第5阶段: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助人主要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和责任,尽个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第4阶段:52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1.在道德判断与推理中,公正和关怀取向决定人的行为。而皮与科只关注公正,没有涉及关怀。2.男女两性在道德判断与推理上存在差异,女性偏重关怀取向,男性偏重公正取向。3.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因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道德理论的不足。4.假设的故事与真实的故事存在具体情境的差异,前者易于引起公正思想,后者易于激发关怀思想。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1.在道德判断与推理中,公正和关怀取向决53吉利根提出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2时期水平1:自我生存定向。自我生存的观念最为重要。只有当自己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道德思考才会产生。水平2:善良即自我牺牲。女性具有照顾者和保护者的特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关心他人尤其关心他人的情感,关心冲突伤害的可能性成为这一水平中人们所关注的中心。吉利根提出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2时期水平1:自我生存定54水平3:非暴力道德。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解决自私和对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