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b50225155b71d17dce955dbf8f00e5b/bb50225155b71d17dce955dbf8f00e5b1.gif)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b50225155b71d17dce955dbf8f00e5b/bb50225155b71d17dce955dbf8f00e5b2.gif)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b50225155b71d17dce955dbf8f00e5b/bb50225155b71d17dce955dbf8f00e5b3.gif)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b50225155b71d17dce955dbf8f00e5b/bb50225155b71d17dce955dbf8f00e5b4.gif)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b50225155b71d17dce955dbf8f00e5b/bb50225155b71d17dce955dbf8f00e5b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h1
緒論
ch2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ch3
環境與生態的變遷對人類影響ch1緒論第一節自然環境的組成第二節人類社會的演進第三節環境與生態的變遷對人類的影響
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一章第一節自然環境的組成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一章1-1.1大氣圈1-1.2水圈1-1.3岩石圈1-1.4生物圈第一節自然環境的組成第一章1-1.1大氣圈第一節自然環境的組成第一章1-1.1大氣圈
一、大氣組成定常氣體變動氣體大氣雜質第一章1-1.1大氣圈
一、大氣組成第一章組成比例固定,不因其他因素而改變。
氮:78.09%
氧:20.95%99.97%
氬:0.93%
氦、氖、氪及氙:極微量。定常氣體第一章組成比例固定,不因其他因素而改變。定常氣體第一章變動氣體會隨著許多因素而改變含量的氣體。含量低但對大氣溫度及人類活動影響非常大。
二氧化碳:0.036%臭氧
水氣:0~4%
甲烷氮氧化合物第一章變動氣體會隨著許多因素而改變含量的氣體。二氧化碳:0.0大氣雜質包括:固體雜質和液體微粒。作用:吸收太陽輻射能及地面輻射的熱能,散發太陽光,以及作為水氣凝結的凝結核。
宇宙塵埃火山灰細菌第一章煙粒冰晶大氣雜質包括:固體雜質和液體微粒。宇宙塵埃第一章煙粒第一章二、大氣分層第一章二、大氣分層對流層高度:平均12公里。南北極較低;赤道較高。高度增加溫度遞減:上升1000公尺下降6.5oC。第一章大氣中99.9%的水氣分布於此。有各種天氣現象及空氣污染。對流層高度:平均12公里。南北極較低;赤道較高。第一章大氣
平流層又稱同溫層或溫暖層。高度:對流層頂到50~55公里的高空。臭氧吸收紫外線,溫度隨高度上升而增加。第一章水平運動,雜質少能見度高,高空飛行區域。平流層又稱同溫層或溫暖層。第一章水平運動,雜質少能見度高,1-1.2水圈一、水圈組成第一章海水:97.2%。含鹽量高,無法直接使用。淡水:3%。可以提供人類利用的僅佔其20%。1-1.2水圈一、水圈組成第一章二、水循環
第一章
蒸發、降水、逕流。氣候獲得調節,大氣獲得淨化。二、水循環
第一章蒸發、降水、逕流。
1-1.3岩石圈
一、岩石圈組成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第一章
1-1.3岩石圈
一、岩石圈組成火成岩第一章火成岩
岩漿或熔融狀的成岩物質經過冷卻和結晶生成。地層表面分布最廣的岩石:
基性岩類(二氧化矽含量低):玄武岩
酸性岩類(二氧化矽含量高):花崗岩第一章火成岩
岩漿或熔融狀的成岩物質經過冷卻和結晶生成。第一章沉積岩
岩石、礦物和生物殘體經過風化、搬運、沉積,最後經過成岩作用而形成。常見沉積岩類岩石:
頁岩碳酸岩第一章
砂岩礫岩沉積岩
岩石、礦物和生物殘體經過風化、搬運、沉積,最後經過成變質岩
岩石經過熱力、壓力和化學變化,在固體狀態下發生變質而形成。變質岩常見的有:
板岩大理岩
片岩片麻岩第一章變質岩
岩石經過熱力、壓力和化學變化,在固體狀態下發生變質而盤古大陸三大洋、七大洲。七大版塊:
太平洋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
其他小板塊:如菲律賓海板塊。二、板塊運動
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第一章台灣島附近的板塊衝撞盤古大陸三大洋、七大洲。二三、土壤的化育
地球表面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疏鬆層。生態功能及特性:作物生產的介質。水資源涵養及水質的淨化。工程施工的介質。各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空間。各種養分以及有機廢棄物進行轉化、分解的場所。第一章三、土壤的化育
地球表面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疏鬆層。第一章1-1.4生物圈一、生物圈組成陸地生態系統:自然及人工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流動及靜態淡水海洋生態系統:海岸、淺海及遠洋第一章1-1.4生物圈一、生物圈組成陸地生態系統:自然及二、生態系統組成生產者:能量的製造者。消費者:無法製造能量,必須食用其他生物體。分解者:指各種細菌、真菌可以把殘體分解為簡單化合物,甚至是無機物,由生產者再利用。第一章二、生態系統組成生產者:能量的製造者。第一章1-2.1狩獵採集時期的社會1-2.2農業畜牧時期的社會1-2.3工業貿易時期的社會第二節人類社會的演進第一章1-2.1狩獵採集時期的社會第二節人類社會的演進第一1-2.1狩獵採集時期的社會一、原始狩獵時期第一章憑藉肌肉力的能量及簡單工具。族群小,隨著獵物或糧食而遷移生活。與動物平等相互獵捕。對環境不具任何影響力。1-2.1狩獵採集時期的社會一、原始狩獵時期第一章憑藉二、後漁獵採集時期
火的發明人類族群擴大用火燒森林驅趕獵物狩獵工具更進步對環境干擾增加第一章二、後漁獵採集時期火的發明第一章三、人與環境的互動男性狩獵生產,女性採集果實,部落社會,人口規模非常小,經常遷移。與環境的互動是小面積而短時期,負面影響力有限。人類可以視為自然環境的寄生者。第一章三、人與環境的互動男性狩獵生產,女性採集果實,部落社會,人口1-2.2農業畜牧時期的社會一、原始農業時期兩大突破:種植及畜牧最早發跡:西亞、西非地區火耕法:維持耕作2~5年,但要10~30年才會回復地力,為輪作制度,須轉移耕地,稱為游耕。
人口規模不能太大,否則休養期縮減而降低土壤沃度。第一章輪作1-2.2農業畜牧時期的社會一、原始農業時期兩大突破:二、農業革命時期三項變革
發明金屬耕具利用獸力耕作灌溉系統的建立定居的基礎
國家體制的形成社會分工第一章二、農業革命時期三項變革第一章三、人與環境的互動影響慢慢增加。
初期規模小,休耕地能充足休養→人口增加,轉為獸力工作以及灌溉技術,再加上城市需要土地及建材,環境漸漸被破壞。第一章科技進步後,人類嘗試去駕馭大自然。
三、人與環境的互動影響慢慢增加。初期規模小,休耕地能充足休1-2.3工業貿易時期的社會一、工業革命第一章生產技術及工具的改變交通運輸的變革農業再次革命都市化1-2.3工業貿易時期的社會一、工業革命第一章生產技術二、人與環境的互動自然環境充斥人工構築的水泥森林。非再生資源被大量開發,迫使環境趨向更大破壞。第一章二、人與環境的互動自然環境充斥人工構築的水泥森林。第一章1-3.1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1-3.2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節環境與人第一章1-3.1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第三節環境與人第1-3.1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
第一章
人類無法超然獨立於地球環境之外而生存,則我們必須去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於自然環境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1-3.1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
第一章1-3.2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章
國際上已經針對世界重要的全球環境議題,進行討論並達成許多協議,期望在這些全球國家的共識上,將人類在這個生態環境的角色予以更清楚的界定。1-3.2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第二節生態平衡第三節資源過度利用第四節生態環境污染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第一節生態系
一、組成結構初級消費者:草食動物次級消費者:肉食動物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生物成分(生物群族)非生物成分(自然環境)生產者大型消費者(動物)陽光土壤水空氣綠色植物光合細菌等自養生物生態系統小型消費者(分解者):微生物、小型動物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
一、組成結構初級消費者:草食動物生物成分非二、基本特徵生物圈水生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天然生態系統海岸生態系統淺海生態系統遠海生態系統流水生態系統靜水生態系統荒原生態系統苔原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人造密林生態系統第二章二、基本特徵水生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1.生態系是動態功能系統2.生態系具有一定的區域特徵3.生態系是自我維持系統4.生態系具有自動調節的功能第二章1.生態系是動態功能系統第二章三、基本功能1.生物生產
初級生產:將太陽能轉為化學能。次級生產:將初級生產品轉化為生質能。2.能量流動
能量經由食物網在生態系內傳遞與消耗的過程。第二章三、基本功能1.生物生產第二章3.物質循環
物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儲存能量的運載工具。4.訊息傳遞(訊息流)
包括物理訊息和化學訊息。第二章3.物質循環包括物理訊息和化學訊息。第二章第二節生態平衡
一、生態平衡的維持
能源與資源的流動及循環環境總量管制維持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能量與物質在輸入與輸出間所維持的恆定動態平衡狀態。
第二章第二節生態平衡
一、生態平衡的維持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個生能源與資源的流動及循環自然資源
不可更新可更新(具循環性)其他:景觀資源直接太陽能間接太陽能:風、潮汐地熱不可回收利用:以能源礦為主可回收利用:礦物為主(如:鐵)第二章能源與資源的流動及循環自然資源不可更新直接太陽能不可回收利環境總量管制
環境承載力
環境承受最大量的限制,若超過負荷力,生態平衡不易維持。第二章環境總量管制
將生物活動維持在環境承載力的限度內,確保生態平衡。如:進入國家公園的總人數。環境總量管制
環境承載力第二章環境總量管制維持生物多樣性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不同生物互相牽制而達到數量與品質的平衡。當某生物滅絕會對其他生物造成連帶影響。第二章維持生物多樣性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第二章二、生態失衡自然環境因素:自然火災、火山爆發、地震、颱風等。人為因素非生物因子:改變土地利用型態或製造人為廢棄物
生物因子:引進外來種引進帶菌有機體對某種生物刻意撲殺(或繁殖培養)可怕的外來種—福壽螺第二章二、生態失衡自然環境因素:自然火災、火山爆發、地震、颱風等。1.營養結構破壞,食物鏈關係消失。2.
生物個體數目減少,生產力衰退。3.結構與功能失調,物質循環停止,能量流動受阻,最終導致生態系的瓦解。生態失衡的整體表現第二章生態失衡的整體表現第二章第三節資源過度利用2-3.1土壤與土地資源2-3.2森林資源2-3.3水資源2-3.4野生生物第二章第三節資源過度利用2-3.1土壤與土地資源第二章2-3.1土壤與土地資源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不適當的利用:未能配合地理因素所做的土地利用形式。不適度的利用:榨取第二章土壤所能供給的地力,造成土地的生物生產力衰退,嚴重者將導致沙漠化。2-3.1土壤與土地資源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不適當的利二、生態失衡---黑面琵鷺的危機第二章1998年全球613隻中,台灣七股高達368隻。數量減少推測與棲息地大量破壞有關。七股工業區和濱南工業區皆以七股溼地為預定地,其開發過程或營運階段對當地環境的改變會影響河口生態系生物的生存。二、生態失衡---黑面琵鷺的危機第二章1998年全球613隻2-3.2森林資源
一、森林的功能保護及穩定土壤結構改善土壤的含水能力增加養分循環的效率提供多種生物的棲息環境提供林木、材木、醫療等資源影響當地氣候提供休閒、遊憩的場所歸納可分為發展國民經濟及環境保護第二章2-3.2森林資源
一、森林的功能保護及穩定土壤結構二、資源的過度利用熱帶森林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生物種類高達全球種類的一半。為得到農作與畜牧所需的土地大規模砍伐,每秒鐘消失一公頃。一天消失的面積將比美國紐約市還大。第二章二、資源的過度利用熱帶森林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生物種類熱帶雨林消失據估計每天有137種動植物絕種。預估2020年,全球80%~90%的熱帶雨林生態系會被破壞殆盡,牽動其他生態系統的改變。保水功能消失。全球溫度升高。三、生態失衡—消失中的熱帶雨林第二章熱帶雨林消失據估計每天有137種動植物絕種。三、生態失衡—消2-3.3水資源
溪流地下水海洋第二章2-3.3水資源
溪流第二章溪流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
水庫的優點:供水減少洪流量發電遊憩水庫的缺點:下游溪流的流量減少
上游河岸土地面積縮減
流水生態系轉成靜水生態系第二章溪流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水庫的優點:供水第二章二、生態失衡—瀕臨絕種的櫻花鉤吻鮭數量大減的原因:建蓋攔砂壩導致溪流的水文狀況極不穩定。大量砍伐森林,土砂注入溪流中造成混濁。失去森林庇蔭,水溫增高。人為的濫捕。第二章二、生態失衡—瀕臨絕種的櫻花鉤吻鮭數量大減的原因:建蓋攔美濃水庫引自高屏溪上游的主流----荖濃溪,計劃完成後,提供公共給水及工業用水。引發的輿論議題:美濃客家文化的保存美濃水庫的安全性評估美濃水庫供應工業用水的社會成本及公平性美濃黃蝶翠谷的生態問題三、生態失衡—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抉擇第二章美濃水庫引自高屏溪上游的主流----荖濃溪,計劃完成後,提供地下水一、資源的過度利用
主要在海岸地區,沿海養殖漁業者或濱海工業區的工廠。自然狀態下,地下水可藉由土壤水的滲透補充。如果抽取地下水的量遠超過自然補助量,將造成地層下陷或海水入浸(地下水鹽化)。第二章地下水一、資源的過度利用主要在海岸地區,沿海養殖漁業者或濱台北盆地地層下陷原因超抽地下水地質軟弱建築物大量增加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原因沿海養殖業的興起二、生態失衡—台灣的地層下陷第二章台北盆地地層下陷原因二、生態失衡—台灣的地層下陷第二章海洋
一、海洋資源的種類1.化學資源:氯、鈉、鉀、鎂、硫、鈣…等。2.礦產資源:煤礦、石油及天然氣。第二章3.動力資源:潮汐、海浪、洋流以及溫度差。4.海洋生物資源:85%的漁獲量來源。海洋
一、海洋資源的種類1.化學資源:氯、鈉、鉀、鎂、硫、新開發的資源,影響尚未凸顯。狩獵採集時期,屬於小規模。捕魚技術的改進、漁具的革新、以及遠洋漁船的發明,捕獲的漁產大量增加,卻沒有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造成海洋生物銳減。二、資源的過度利用第二章新開發的資源,影響尚未凸顯。二、資源的過度利用第二章2-3.4野生生物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
因維生之獵捕
因競賽性之獵捕因商業性之獵捕私人之收藏或研究第二章2-3.4野生生物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因維生之獵捕第中國人食療同源,但為提昇國際形象,嚴禁走私保育動物相關製品並推動中藥科學化。未開發國家盜獵行為仍二、生態失衡—犀牛與老虎的哀歌第二章在,唯有減少需求,才能達到保育之目標。中國人食療同源,但為提昇國際形象,嚴禁走私保育動物相關製品並第四節生態環境污染2-4.1原油污染2-4.2放射性廢料污染2-4.3化學廢料污染2-4.4垃圾污染2-4.5排污水污染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環境污染2-4.1原油污染第二章2-4.1原油污染原油密度比海水小,漂游隨海水運動而擴散。主要來源第二章
海洋地底自然漏出海域油田之探勘與生產過程海域油井的意外漏油沿海煉油廠之排水油輪及卸油站在正常情況下的漏油郵輪發生意外事件的漏油降雨或洛塵挾帶的油類2-4.1原油污染原油密度比海水小,漂游隨海水運動而擴散海鳥腸胃內部形成油膜,無法吸收養分而死亡。海豹、海獺及企鵝等不是凍死就是餓死。海中溶氧減少,光線不易透入,魚類將無法呼吸,植物也無法行光合作用。浮游動物因為吸收石油中的苯物質而大量死亡。一、原油污染的影響第二章海鳥腸胃內部形成油膜,無法吸收養分而死亡。一、原油污染的影亞克隆.瓦爾迪茲號油輪擱淺,洩出原油進入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海峽。有毒物質進入海洋,並經食物鏈的擴散作用傳至各階層的生物體體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使得人類的漁業活動受到嚴重損失。二、生態失衡—阿拉斯加原油污染事件第二章亞克隆.瓦爾迪茲號油輪擱淺,洩出原油進入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海2-4.2放射性廢料污染深海海域常被當作傾倒放射性廢料的場所。重則造成死亡,輕則使海洋生物致癌或畸變。第二章2-4.2放射性廢料污染深海海域常被當作傾倒放射性廢料2-4.3化學廢料污染一、化學廢料污染的影響1.家庭用化學廢料(多半來自於清潔劑)2.農業用化學廢料(農藥和肥料)
化學肥料助長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長形成優氧化。3.工業用化學廢料(鉛、汞、鎘、銅和錫等重金屬)
重金屬藉食物網在各階層的動物體內積存,造成動物的發病或死亡,例如人體的水俁病。第二章2-4.3化學廢料污染一、化學廢料污染的影響1.家庭環境荷爾蒙:外來或人造化學物質進入生物體內會影響生物的內分泌系統,產生類似荷爾蒙的影響。佛羅里達州的Apopka湖泊曾受農藥污染,一半以上的雄鱷魚生殖器發育不良;人類精蟲密度約減少百分之五十。二、生態失衡—環境荷爾蒙的影響第二章環境荷爾蒙:外來或人造化學物質進入生物體內會影響生物的內分泌2-4.4垃圾污染污染來源:遊客遺留的垃圾、由上游流到下游出海口堆積的垃圾、及業者惡意丟棄的垃圾。第二章有些垃圾(如塑膠)是不易分解物質,若沒有妥善處理,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更大。2-4.4垃圾污染污染來源:遊客遺留的垃圾、由上游流到下2-4.5排污水污染
核電廠為了降溫,使用冷卻水所造成的污染。一、排溫水污染的影響珊瑚白化:珊瑚適合溫度23~28℃、鹽度25~40、有暖流及陽光的地方,受污染時會排出體內的共生藻或色素被破壞而變白。第二章2-4.5排污水污染核電廠為了降溫,使用冷卻水所造成的二、生態失衡—墾丁的珊瑚白化現象民國73年,核三廠排溫水造成珊瑚白化。近年,觀光業的興起與水土保持不佳,白化擴大。第二章無污水處理設施,污水排入海域造成優氧化。水土保持不佳造成泥沙覆蓋珊瑚而窒息死亡。二、生態失衡—墾丁的珊瑚白化現象民國73年,核三廠排溫水造成第一節全球氣候異常第二節地殼活動第三節水土災害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節全球氣候異常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節全球氣候異常3-1.1氣候變異(自然環境本身的變動)3-1.2氣候變遷(人類活動導致環境變動)第三章第一節全球氣候異常3-1.1氣候變異(自然環境本身的造山運動引發火山噴發,火山灰散佈大氣層中阻礙太陽能量輻射,水體凝結成冰。3-1.1氣候變異一、地質年代的氣候變異—大冰期第三章前寒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造山運動引發火山噴發,火山灰散佈大氣層中阻礙太陽能量輻射,水聖嬰現象的影響二、近百年來的氣候變異—聖嬰現象起源:秘魯沿岸,聖誕節前後有一股赤道向南的暖流經過,造成季節性增溫現象。第三章聖嬰現象的影響二、近百年來的氣候變異—聖嬰現象起源:秘魯沿岸聖嬰現象
特別嚴重的海水增溫現象,嚴重時會造成全球氣候異常。反聖嬰現象
持續異常變冷現象。第三章聖嬰現象第三章聖嬰現象的影響
發生週期不固定,約2-7年一次。影響:西岸乾旱農產降低飢荒森林大火東岸洪水侵襲或颱風暴雨第三章聖嬰現象的影響發生週期不固定,約2-7年一次。第三章3-1.2氣候變遷聖嬰現象溫室效應氣體增加森林大量砍伐都市化全球暖化
海水面升高熱浪侵襲傳染病增加糧食供應問題改變生物棲息地環境第三章3-1.2氣候變遷聖嬰現象全球暖化海水面升高第三章第二節地殼活動
3-2.1地震災害3-2.2火山爆發災害3-2.3海嘯災害第三章第二節地殼活動
3-2.1地震災害第三章3-2.1地震災害板塊運動火山運動隕石撞擊地震
建築物毀損崩山土壤液化海嘯火災人命傷亡第三章3-2.1地震災害板塊運動地震建築物毀損第三章3-2.2火山爆發災害濃密的塵雲遮蔽天空,使大地陷入一片黑暗。岩漿向外溢流,所經之處所有動植物都會被吞噬。一、火山爆發的威力第三章3-2.2火山爆發災害濃密的塵雲遮蔽天空,使大地陷入西元79年,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覆蓋龐貝城。西元1991年,日本雲仙火山爆發奪走35條人命。菲律賓的皮納吐坡火山爆發。二、歷史上的火山爆發災害西元79年,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覆蓋龐貝城。二、歷史上的火山三、火山爆發的貢獻地熱來源溫泉或熱泉。金屬礦床供人類利用。岩漿流出地表,凝固後可以增加陸地面積。第三章火山灰含有大量的元素,風化後為肥沃的土壤。奇特的地形,提供珍貴的自然景觀資源。三、火山爆發的貢獻地熱來源溫泉或熱泉。第三章火3-2.3海嘯災害一、海嘯的成因
成因:颱風、海底地震或火山爆發。
會有明顯徵兆,必須有相當的動力規模。第三章3-2.3海嘯災害一、海嘯的成因成因:颱風、海底地
西元1775年葡萄牙里斯本發生強震引發海嘯。西元1883年印度克拉卡多亞火山爆發引起海嘯。台灣疑似有六次海嘯紀錄。二、歷史上的海嘯災害第三章二、歷史上的海嘯災害第三章第三節水土災害
3-3.1賀伯風災-神木村的土石流災害3-3.2都是順向波惹的禍?林肯大郡災變3-3.3水返腳哀歌-汐止水災3-3.4是天災?還是人禍?外在的刺激因子(地震、豪雨、風化及人類活動)自然環境的內部因子(地形、地質與位置)山崩、地滑、土石流、淹水第三章第三節水土災害
3-3.1賀伯風災-神木村的土石流3-3.1賀伯風災-神木村的土石流災害
高強度的災害性降雨災區具有高災害敏感度區位選擇不當坡地的超限開發其他人為因素認識土石流第三章3-3.1賀伯風災-神木村的土石流災害
高強度的災害性降3-3.2都是順向波惹的禍?
林肯大郡災變地質構造
氣候因素
地質調查不確實
水土防災系統設計不良施工不確實沒有落實維護工作第三章3-3.2都是順向波惹的禍?
3-3.3水返腳哀歌-汐止水災
人與河爭地水土保持不良排水系統規劃不當水返腳的由來第三章3-3.3水返腳哀歌-汐止水災
人與河爭地水返腳的由來3-3.4是天災?還是人禍?環境因素的不利是遠因。人為不當開發是近因突發的豪大雨是導火線。自然環境的不利因素不容改變,應從人為的不當開發著手。第三章3-3.4是天災?還是人禍?環境因素的不利是遠因。第三土石流是土、石與水混合後,集體向下坡流動的情形,先決條件如下:上游堆積豐富的土石材料適當的坡度(約15度以上)充分的水流(包括雨水、河水、地下水等)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三章認識土石流土石流是土、石與水混合後,集體向下坡流動的情形,先決條件如下水返腳的由來
指潮汐溯淡水河、基隆河而上,到了汐止就停止回返,因此在漲潮時期不利河水宣洩。在這種條件下顯然汐止不適合過度開發,否則會堵塞水道,遇到暴雨很容易造成淹水。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三章水返腳的由來指潮汐溯淡水河、基隆河而台灣島附近的板塊衝撞
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碰撞,造成地形起伏劇烈。中央山脈以西屬於歐亞大陸板塊,海岸山脈以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一章
東屬於菲律賓海板塊,目前菲律賓海板塊仍向歐亞大陸板塊推進,高度逐年增加中。台灣島附近的板塊衝撞歐亞大陸板塊和菲輪作
輪作是採用有計畫的休耕來維持土地的生產力。原始的農業耕作方式仍然在熱帶雨林地區普遍使用,由於是沒有計畫的休耕,且耕作範圍日漸擴大,造成熱帶雨林嚴重的破壞。
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一章輪作輪作是採用有計畫的休耕來維持土地的生產力可怕的外來種---福壽螺
福壽螺由南美洲引進母種,很快的成為養殖業新寵,不料未受消費者青睞,被業者棄置於田野中。繁殖力強,又沒有天敵,以農作物為食物,造成農作物大量死亡,演變成嚴重的農害,這是引進外來種造成生態失衡的例證。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二章可怕的外來種---福壽螺福壽螺由南美洲引進母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ch1
緒論
ch2
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ch3
環境與生態的變遷對人類影響ch1緒論第一節自然環境的組成第二節人類社會的演進第三節環境與生態的變遷對人類的影響
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一章第一節自然環境的組成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一章1-1.1大氣圈1-1.2水圈1-1.3岩石圈1-1.4生物圈第一節自然環境的組成第一章1-1.1大氣圈第一節自然環境的組成第一章1-1.1大氣圈
一、大氣組成定常氣體變動氣體大氣雜質第一章1-1.1大氣圈
一、大氣組成第一章組成比例固定,不因其他因素而改變。
氮:78.09%
氧:20.95%99.97%
氬:0.93%
氦、氖、氪及氙:極微量。定常氣體第一章組成比例固定,不因其他因素而改變。定常氣體第一章變動氣體會隨著許多因素而改變含量的氣體。含量低但對大氣溫度及人類活動影響非常大。
二氧化碳:0.036%臭氧
水氣:0~4%
甲烷氮氧化合物第一章變動氣體會隨著許多因素而改變含量的氣體。二氧化碳:0.0大氣雜質包括:固體雜質和液體微粒。作用:吸收太陽輻射能及地面輻射的熱能,散發太陽光,以及作為水氣凝結的凝結核。
宇宙塵埃火山灰細菌第一章煙粒冰晶大氣雜質包括:固體雜質和液體微粒。宇宙塵埃第一章煙粒第一章二、大氣分層第一章二、大氣分層對流層高度:平均12公里。南北極較低;赤道較高。高度增加溫度遞減:上升1000公尺下降6.5oC。第一章大氣中99.9%的水氣分布於此。有各種天氣現象及空氣污染。對流層高度:平均12公里。南北極較低;赤道較高。第一章大氣
平流層又稱同溫層或溫暖層。高度:對流層頂到50~55公里的高空。臭氧吸收紫外線,溫度隨高度上升而增加。第一章水平運動,雜質少能見度高,高空飛行區域。平流層又稱同溫層或溫暖層。第一章水平運動,雜質少能見度高,1-1.2水圈一、水圈組成第一章海水:97.2%。含鹽量高,無法直接使用。淡水:3%。可以提供人類利用的僅佔其20%。1-1.2水圈一、水圈組成第一章二、水循環
第一章
蒸發、降水、逕流。氣候獲得調節,大氣獲得淨化。二、水循環
第一章蒸發、降水、逕流。
1-1.3岩石圈
一、岩石圈組成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第一章
1-1.3岩石圈
一、岩石圈組成火成岩第一章火成岩
岩漿或熔融狀的成岩物質經過冷卻和結晶生成。地層表面分布最廣的岩石:
基性岩類(二氧化矽含量低):玄武岩
酸性岩類(二氧化矽含量高):花崗岩第一章火成岩
岩漿或熔融狀的成岩物質經過冷卻和結晶生成。第一章沉積岩
岩石、礦物和生物殘體經過風化、搬運、沉積,最後經過成岩作用而形成。常見沉積岩類岩石:
頁岩碳酸岩第一章
砂岩礫岩沉積岩
岩石、礦物和生物殘體經過風化、搬運、沉積,最後經過成變質岩
岩石經過熱力、壓力和化學變化,在固體狀態下發生變質而形成。變質岩常見的有:
板岩大理岩
片岩片麻岩第一章變質岩
岩石經過熱力、壓力和化學變化,在固體狀態下發生變質而盤古大陸三大洋、七大洲。七大版塊:
太平洋板塊歐亞大陸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
其他小板塊:如菲律賓海板塊。二、板塊運動
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第一章台灣島附近的板塊衝撞盤古大陸三大洋、七大洲。二三、土壤的化育
地球表面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疏鬆層。生態功能及特性:作物生產的介質。水資源涵養及水質的淨化。工程施工的介質。各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空間。各種養分以及有機廢棄物進行轉化、分解的場所。第一章三、土壤的化育
地球表面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疏鬆層。第一章1-1.4生物圈一、生物圈組成陸地生態系統:自然及人工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流動及靜態淡水海洋生態系統:海岸、淺海及遠洋第一章1-1.4生物圈一、生物圈組成陸地生態系統:自然及二、生態系統組成生產者:能量的製造者。消費者:無法製造能量,必須食用其他生物體。分解者:指各種細菌、真菌可以把殘體分解為簡單化合物,甚至是無機物,由生產者再利用。第一章二、生態系統組成生產者:能量的製造者。第一章1-2.1狩獵採集時期的社會1-2.2農業畜牧時期的社會1-2.3工業貿易時期的社會第二節人類社會的演進第一章1-2.1狩獵採集時期的社會第二節人類社會的演進第一1-2.1狩獵採集時期的社會一、原始狩獵時期第一章憑藉肌肉力的能量及簡單工具。族群小,隨著獵物或糧食而遷移生活。與動物平等相互獵捕。對環境不具任何影響力。1-2.1狩獵採集時期的社會一、原始狩獵時期第一章憑藉二、後漁獵採集時期
火的發明人類族群擴大用火燒森林驅趕獵物狩獵工具更進步對環境干擾增加第一章二、後漁獵採集時期火的發明第一章三、人與環境的互動男性狩獵生產,女性採集果實,部落社會,人口規模非常小,經常遷移。與環境的互動是小面積而短時期,負面影響力有限。人類可以視為自然環境的寄生者。第一章三、人與環境的互動男性狩獵生產,女性採集果實,部落社會,人口1-2.2農業畜牧時期的社會一、原始農業時期兩大突破:種植及畜牧最早發跡:西亞、西非地區火耕法:維持耕作2~5年,但要10~30年才會回復地力,為輪作制度,須轉移耕地,稱為游耕。
人口規模不能太大,否則休養期縮減而降低土壤沃度。第一章輪作1-2.2農業畜牧時期的社會一、原始農業時期兩大突破:二、農業革命時期三項變革
發明金屬耕具利用獸力耕作灌溉系統的建立定居的基礎
國家體制的形成社會分工第一章二、農業革命時期三項變革第一章三、人與環境的互動影響慢慢增加。
初期規模小,休耕地能充足休養→人口增加,轉為獸力工作以及灌溉技術,再加上城市需要土地及建材,環境漸漸被破壞。第一章科技進步後,人類嘗試去駕馭大自然。
三、人與環境的互動影響慢慢增加。初期規模小,休耕地能充足休1-2.3工業貿易時期的社會一、工業革命第一章生產技術及工具的改變交通運輸的變革農業再次革命都市化1-2.3工業貿易時期的社會一、工業革命第一章生產技術二、人與環境的互動自然環境充斥人工構築的水泥森林。非再生資源被大量開發,迫使環境趨向更大破壞。第一章二、人與環境的互動自然環境充斥人工構築的水泥森林。第一章1-3.1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1-3.2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三節環境與人第一章1-3.1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第三節環境與人第1-3.1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
第一章
人類無法超然獨立於地球環境之外而生存,則我們必須去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人類於自然環境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1-3.1人類發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
第一章1-3.2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章
國際上已經針對世界重要的全球環境議題,進行討論並達成許多協議,期望在這些全球國家的共識上,將人類在這個生態環境的角色予以更清楚的界定。1-3.2人類在自然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章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第二節生態平衡第三節資源過度利用第四節生態環境污染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第一節生態系
一、組成結構初級消費者:草食動物次級消費者:肉食動物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生物成分(生物群族)非生物成分(自然環境)生產者大型消費者(動物)陽光土壤水空氣綠色植物光合細菌等自養生物生態系統小型消費者(分解者):微生物、小型動物第二章第一節生態系
一、組成結構初級消費者:草食動物生物成分非二、基本特徵生物圈水生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天然生態系統海岸生態系統淺海生態系統遠海生態系統流水生態系統靜水生態系統荒原生態系統苔原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人造密林生態系統第二章二、基本特徵水生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1.生態系是動態功能系統2.生態系具有一定的區域特徵3.生態系是自我維持系統4.生態系具有自動調節的功能第二章1.生態系是動態功能系統第二章三、基本功能1.生物生產
初級生產:將太陽能轉為化學能。次級生產:將初級生產品轉化為生質能。2.能量流動
能量經由食物網在生態系內傳遞與消耗的過程。第二章三、基本功能1.生物生產第二章3.物質循環
物質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儲存能量的運載工具。4.訊息傳遞(訊息流)
包括物理訊息和化學訊息。第二章3.物質循環包括物理訊息和化學訊息。第二章第二節生態平衡
一、生態平衡的維持
能源與資源的流動及循環環境總量管制維持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個生態系統中,能量與物質在輸入與輸出間所維持的恆定動態平衡狀態。
第二章第二節生態平衡
一、生態平衡的維持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個生能源與資源的流動及循環自然資源
不可更新可更新(具循環性)其他:景觀資源直接太陽能間接太陽能:風、潮汐地熱不可回收利用:以能源礦為主可回收利用:礦物為主(如:鐵)第二章能源與資源的流動及循環自然資源不可更新直接太陽能不可回收利環境總量管制
環境承載力
環境承受最大量的限制,若超過負荷力,生態平衡不易維持。第二章環境總量管制
將生物活動維持在環境承載力的限度內,確保生態平衡。如:進入國家公園的總人數。環境總量管制
環境承載力第二章環境總量管制維持生物多樣性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不同生物互相牽制而達到數量與品質的平衡。當某生物滅絕會對其他生物造成連帶影響。第二章維持生物多樣性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第二章二、生態失衡自然環境因素:自然火災、火山爆發、地震、颱風等。人為因素非生物因子:改變土地利用型態或製造人為廢棄物
生物因子:引進外來種引進帶菌有機體對某種生物刻意撲殺(或繁殖培養)可怕的外來種—福壽螺第二章二、生態失衡自然環境因素:自然火災、火山爆發、地震、颱風等。1.營養結構破壞,食物鏈關係消失。2.
生物個體數目減少,生產力衰退。3.結構與功能失調,物質循環停止,能量流動受阻,最終導致生態系的瓦解。生態失衡的整體表現第二章生態失衡的整體表現第二章第三節資源過度利用2-3.1土壤與土地資源2-3.2森林資源2-3.3水資源2-3.4野生生物第二章第三節資源過度利用2-3.1土壤與土地資源第二章2-3.1土壤與土地資源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不適當的利用:未能配合地理因素所做的土地利用形式。不適度的利用:榨取第二章土壤所能供給的地力,造成土地的生物生產力衰退,嚴重者將導致沙漠化。2-3.1土壤與土地資源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不適當的利二、生態失衡---黑面琵鷺的危機第二章1998年全球613隻中,台灣七股高達368隻。數量減少推測與棲息地大量破壞有關。七股工業區和濱南工業區皆以七股溼地為預定地,其開發過程或營運階段對當地環境的改變會影響河口生態系生物的生存。二、生態失衡---黑面琵鷺的危機第二章1998年全球613隻2-3.2森林資源
一、森林的功能保護及穩定土壤結構改善土壤的含水能力增加養分循環的效率提供多種生物的棲息環境提供林木、材木、醫療等資源影響當地氣候提供休閒、遊憩的場所歸納可分為發展國民經濟及環境保護第二章2-3.2森林資源
一、森林的功能保護及穩定土壤結構二、資源的過度利用熱帶森林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生物種類高達全球種類的一半。為得到農作與畜牧所需的土地大規模砍伐,每秒鐘消失一公頃。一天消失的面積將比美國紐約市還大。第二章二、資源的過度利用熱帶森林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生物種類熱帶雨林消失據估計每天有137種動植物絕種。預估2020年,全球80%~90%的熱帶雨林生態系會被破壞殆盡,牽動其他生態系統的改變。保水功能消失。全球溫度升高。三、生態失衡—消失中的熱帶雨林第二章熱帶雨林消失據估計每天有137種動植物絕種。三、生態失衡—消2-3.3水資源
溪流地下水海洋第二章2-3.3水資源
溪流第二章溪流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
水庫的優點:供水減少洪流量發電遊憩水庫的缺點:下游溪流的流量減少
上游河岸土地面積縮減
流水生態系轉成靜水生態系第二章溪流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水庫的優點:供水第二章二、生態失衡—瀕臨絕種的櫻花鉤吻鮭數量大減的原因:建蓋攔砂壩導致溪流的水文狀況極不穩定。大量砍伐森林,土砂注入溪流中造成混濁。失去森林庇蔭,水溫增高。人為的濫捕。第二章二、生態失衡—瀕臨絕種的櫻花鉤吻鮭數量大減的原因:建蓋攔美濃水庫引自高屏溪上游的主流----荖濃溪,計劃完成後,提供公共給水及工業用水。引發的輿論議題:美濃客家文化的保存美濃水庫的安全性評估美濃水庫供應工業用水的社會成本及公平性美濃黃蝶翠谷的生態問題三、生態失衡—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抉擇第二章美濃水庫引自高屏溪上游的主流----荖濃溪,計劃完成後,提供地下水一、資源的過度利用
主要在海岸地區,沿海養殖漁業者或濱海工業區的工廠。自然狀態下,地下水可藉由土壤水的滲透補充。如果抽取地下水的量遠超過自然補助量,將造成地層下陷或海水入浸(地下水鹽化)。第二章地下水一、資源的過度利用主要在海岸地區,沿海養殖漁業者或濱台北盆地地層下陷原因超抽地下水地質軟弱建築物大量增加沿海地區地層下陷原因沿海養殖業的興起二、生態失衡—台灣的地層下陷第二章台北盆地地層下陷原因二、生態失衡—台灣的地層下陷第二章海洋
一、海洋資源的種類1.化學資源:氯、鈉、鉀、鎂、硫、鈣…等。2.礦產資源:煤礦、石油及天然氣。第二章3.動力資源:潮汐、海浪、洋流以及溫度差。4.海洋生物資源:85%的漁獲量來源。海洋
一、海洋資源的種類1.化學資源:氯、鈉、鉀、鎂、硫、新開發的資源,影響尚未凸顯。狩獵採集時期,屬於小規模。捕魚技術的改進、漁具的革新、以及遠洋漁船的發明,捕獲的漁產大量增加,卻沒有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資源,造成海洋生物銳減。二、資源的過度利用第二章新開發的資源,影響尚未凸顯。二、資源的過度利用第二章2-3.4野生生物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
因維生之獵捕
因競賽性之獵捕因商業性之獵捕私人之收藏或研究第二章2-3.4野生生物
一、資源的過度利用因維生之獵捕第中國人食療同源,但為提昇國際形象,嚴禁走私保育動物相關製品並推動中藥科學化。未開發國家盜獵行為仍二、生態失衡—犀牛與老虎的哀歌第二章在,唯有減少需求,才能達到保育之目標。中國人食療同源,但為提昇國際形象,嚴禁走私保育動物相關製品並第四節生態環境污染2-4.1原油污染2-4.2放射性廢料污染2-4.3化學廢料污染2-4.4垃圾污染2-4.5排污水污染第二章第四節生態環境污染2-4.1原油污染第二章2-4.1原油污染原油密度比海水小,漂游隨海水運動而擴散。主要來源第二章
海洋地底自然漏出海域油田之探勘與生產過程海域油井的意外漏油沿海煉油廠之排水油輪及卸油站在正常情況下的漏油郵輪發生意外事件的漏油降雨或洛塵挾帶的油類2-4.1原油污染原油密度比海水小,漂游隨海水運動而擴散海鳥腸胃內部形成油膜,無法吸收養分而死亡。海豹、海獺及企鵝等不是凍死就是餓死。海中溶氧減少,光線不易透入,魚類將無法呼吸,植物也無法行光合作用。浮游動物因為吸收石油中的苯物質而大量死亡。一、原油污染的影響第二章海鳥腸胃內部形成油膜,無法吸收養分而死亡。一、原油污染的影亞克隆.瓦爾迪茲號油輪擱淺,洩出原油進入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海峽。有毒物質進入海洋,並經食物鏈的擴散作用傳至各階層的生物體體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使得人類的漁業活動受到嚴重損失。二、生態失衡—阿拉斯加原油污染事件第二章亞克隆.瓦爾迪茲號油輪擱淺,洩出原油進入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海2-4.2放射性廢料污染深海海域常被當作傾倒放射性廢料的場所。重則造成死亡,輕則使海洋生物致癌或畸變。第二章2-4.2放射性廢料污染深海海域常被當作傾倒放射性廢料2-4.3化學廢料污染一、化學廢料污染的影響1.家庭用化學廢料(多半來自於清潔劑)2.農業用化學廢料(農藥和肥料)
化學肥料助長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長形成優氧化。3.工業用化學廢料(鉛、汞、鎘、銅和錫等重金屬)
重金屬藉食物網在各階層的動物體內積存,造成動物的發病或死亡,例如人體的水俁病。第二章2-4.3化學廢料污染一、化學廢料污染的影響1.家庭環境荷爾蒙:外來或人造化學物質進入生物體內會影響生物的內分泌系統,產生類似荷爾蒙的影響。佛羅里達州的Apopka湖泊曾受農藥污染,一半以上的雄鱷魚生殖器發育不良;人類精蟲密度約減少百分之五十。二、生態失衡—環境荷爾蒙的影響第二章環境荷爾蒙:外來或人造化學物質進入生物體內會影響生物的內分泌2-4.4垃圾污染污染來源:遊客遺留的垃圾、由上游流到下游出海口堆積的垃圾、及業者惡意丟棄的垃圾。第二章有些垃圾(如塑膠)是不易分解物質,若沒有妥善處理,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更大。2-4.4垃圾污染污染來源:遊客遺留的垃圾、由上游流到下2-4.5排污水污染
核電廠為了降溫,使用冷卻水所造成的污染。一、排溫水污染的影響珊瑚白化:珊瑚適合溫度23~28℃、鹽度25~40、有暖流及陽光的地方,受污染時會排出體內的共生藻或色素被破壞而變白。第二章2-4.5排污水污染核電廠為了降溫,使用冷卻水所造成的二、生態失衡—墾丁的珊瑚白化現象民國73年,核三廠排溫水造成珊瑚白化。近年,觀光業的興起與水土保持不佳,白化擴大。第二章無污水處理設施,污水排入海域造成優氧化。水土保持不佳造成泥沙覆蓋珊瑚而窒息死亡。二、生態失衡—墾丁的珊瑚白化現象民國73年,核三廠排溫水造成第一節全球氣候異常第二節地殼活動第三節水土災害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節全球氣候異常第一章主畫面第三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節全球氣候異常3-1.1氣候變異(自然環境本身的變動)3-1.2氣候變遷(人類活動導致環境變動)第三章第一節全球氣候異常3-1.1氣候變異(自然環境本身的造山運動引發火山噴發,火山灰散佈大氣層中阻礙太陽能量輻射,水體凝結成冰。3-1.1氣候變異一、地質年代的氣候變異—大冰期第三章前寒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第四紀大冰期造山運動引發火山噴發,火山灰散佈大氣層中阻礙太陽能量輻射,水聖嬰現象的影響二、近百年來的氣候變異—聖嬰現象起源:秘魯沿岸,聖誕節前後有一股赤道向南的暖流經過,造成季節性增溫現象。第三章聖嬰現象的影響二、近百年來的氣候變異—聖嬰現象起源:秘魯沿岸聖嬰現象
特別嚴重的海水增溫現象,嚴重時會造成全球氣候異常。反聖嬰現象
持續異常變冷現象。第三章聖嬰現象第三章聖嬰現象的影響
發生週期不固定,約2-7年一次。影響:西岸乾旱農產降低飢荒森林大火東岸洪水侵襲或颱風暴雨第三章聖嬰現象的影響發生週期不固定,約2-7年一次。第三章3-1.2氣候變遷聖嬰現象溫室效應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化工生产工厂技术许可合同协议
- 2025年城市管道天然气项目建议书
- 设备管理科设备维护与更新计划
- 提升仓库服务质量的个人策略计划
- 社区个人工作计划改善社区供水设施
- 2025年特种大型铝合金型材合作协议书
- 新闻媒体安全管理的必要性计划
- 社团交流合作的网络平台计划
- 2025年中大型重载轴承项目建议书
- 2025年理发、美容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DB32∕T 2948-2016 水利工程卷扬式启闭机检修技术规程
- 2023届高考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
- 建筑施工图设计教程
- 高中化学必修一复习提纲
- 皮带输送机检修及维护
- 压力容器设计综合知识要点 (1)
- 工程款支付报审表
-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专项练习题有答案
- 常用抗凝药物的应用及护理PPT课件
- 浅谈压力容器产品监督检验工作要点
- 食品分析实验讲义(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