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复习知识点_第1页
高中地理选修复习知识点_第2页
高中地理选修复习知识点_第3页
高中地理选修复习知识点_第4页
高中地理选修复习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1〖第一单元〗第一节人口再生产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划分依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类型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特征高出生率高出生率高出生率低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的死亡率低死亡率低死亡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的自然增长率分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非洲的布须曼人)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津巴布韦,多米尼亚)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发达国家(德国,瑞典,比利时,奥地利)注:人口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德国,匈牙利多年为负增长)日本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0.8%中国、韩国、古巴已经成为现代型。注: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般在1%以下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一、人口数量的变化的原因1、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2、.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注: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1、.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2、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1).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2).废弃物增多(包括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判断对错: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一、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体现最大人口数量)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影响因素1、资源(首要因素)正相关2、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3、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4、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负相关三、估计1、特点(1)、.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2)、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注: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合理容量(体现合理数量)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理容量为7亿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1)人均耕地少。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2)人口与淡水。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第四节人口素质与环境一、人口素质指的是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2)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湿度、降水次生环境因素: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1、从整体上影响着人民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2、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3、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结论: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第五节人口迁移与环境一、人口迁移1、分类(1)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2)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影响的程度不同过去:自然环境为主 现在:社会经济环境为主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1)对迁入地:①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②改善综合经济环境或引起生态环境问题(2)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中国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迁移方向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2、迁移的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1、特点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2、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迁入迁出持平:藏3、三个阶段:1954—1960年活跃时期1961—1976年低潮时期1977—1984年回升时期4、人口迁移主要形式(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1、特点:数量大量增加,自发流动为主2、方向:A农村到城市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3、原因(1)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2)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3)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4、目的:务工、经商、求学〖第二单元〗城市的作用与形态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2、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3、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二、城市的服务范围与等级的关系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城市的地域形态1、影响因素(1)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2)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2、类型项目类型形成条件优点缺点集中式地形平坦、开阔便于集中设置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易造成环境污染组团式受河流、山脉、沟或农田的分隔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环境保护用地比较分散,各区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较高,条带式(放射状)受山地、河流和主要交通干道影响联系不便,不便于行政管理,市政建设投资大环境污染小第二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一、功能区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2、特点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它功能,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住宅区1、地位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2、发展趋势建筑质量: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位置:背向发展3、卫星城一般特大城市才有,卫星城的作用——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三、商业区1、特点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颁布于街道两侧区位因素——交通便捷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道路口处。3、中心商务区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2)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3)建筑物高大稠密(4)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工业区工业集聚的意义(1)加强城市的经济实力(2)拓宽原有城市的地域范围3、区位特点(1)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其它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第三节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一、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1、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的原因城市性质、城市发展历史、自然环境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距市中心远近)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1、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影响深远昔日的土地利用也可能完全改变经济因素(1)地租高低决定土地利用类型(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通达度、跳高市中心的远近(3)付租能力高低市中心:商业>住宅>工业靠近市中心:住宅>工业>商业远离市中心:工业>住宅>商业(4)功能分区——同心圆结构3、社会因素(1)对住宅区的影响最明显(2)影响因素收入、知名度、宗教信仰、种族4、行政因素第四节城市的合理规划一、城市规划1、概念: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2、目的:是为了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二、城市的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式(中小城市):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利于行政管理、利于共用基础设施分散疏松式(大城市、特大城市):形成主要是因为受自然地形、矿产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合理组织1、要有便利的交通(工业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处,降低成本;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联系要方便)2、要减少工业区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有污染的企业分布在城市的下风向和下游)3、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在卫生防护带中,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防护带可以是树木、河流、空地等)4、留有发展余地。〖第三单元〗、文化景观的构成文化概念(1)狭义:精神文化(2)广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度财富的总和)2、分类物质文化: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精神文化:语言、文字、艺术、制度、法律、宗教、风俗等文化景观1、景观分类包括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自然景观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直接影响或者未受人类的影响。3、文化景观(1)概念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2)分类物质文化景观:反映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文化景观,如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精神文化景观:反映人类精神活动的文化景观,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注:物质文化景观一定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不一定是物质文化景观。精神文化景观一定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不一定是物质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文化景观对人类社会具有功能意义(指人们创造文化景观的目的)城市雕塑具有美学享受的功能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寺庙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城市:既是人民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性1、占有一定的空间2、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旱地为主以南地区水田为主时代性1、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2、功能意义的变化寒山寺:佛教的圣地→当地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居庸关:军事重地→旅游观赏的对象文化景观与环境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1、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1)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2)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时有一定的局限性2、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面影响: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将产生有利无害的影响负面影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将产生不利的影响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文化景观是人文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文化源地1、概念文化源地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类型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地文化系统的源地:指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牲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文化区1、概念广义: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如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造纸技术。狭义:仅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的范围,如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分布、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类型语言文化区、经济文化区、政治文化区、宗教文化区、中华文化区3、特点(1)范围有大有小(2)边界有虚有实(3)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地区:经济活动类型亚区:大地理单元副区:地域单元文化的空间扩散文化传播包括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承。文化扩散强调的是文化在空间上的传播(洋为中用)文化传承强调的是文化在时间上的继承和发扬(古为今用)文化扩散1、概念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分类(1)扩展扩散: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人们接力似的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传染扩散(人传人,一传十、十传百)等级扩散(级传级)刺激扩散(不照搬)(2)迁移扩散: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可能创造新的分布区。身边的文化扩散1、利用文化扩散规律,促进文化扩散。2、利用文化扩散规律,促进企业发展。拓展商品销售地区,扩大广告范围等级扩散;仪器仪表企业针对特殊用户的广告传染扩散;大企业向外地新建分支机构派遣骨干管理人员,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迁移扩散。〖第四单元〗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活动的三要素1、基本要素旅游者:要有动机、时间、经济条件(旅游主体)旅游资源(旅游客体)旅游业(旅游媒介)旅游活动的发展1、现代旅游的特点:(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2)旅游空间的扩大化(3)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4)旅游目的的娱乐性旅游活动的作用1、满足人类需求2、促进经济发展:(1)增加外汇(2)回笼货币、稳定市场(3)扩大就(4)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扩大交流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旅游资源的特性1、多样性2、非凡性3、可创造性4、长存性其它特性:自然景观还有地域性、季节性;人文景观还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特点旅游资源的价值1、美学价值(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2、科学价值(地质地貌景观等自然景观大多具备科学价值)3、历史文化价值4、经济价值(是特指对旅游经营者来说)第三节旅游景观的欣赏(一)1、选择观赏位置山峰——远眺;峡谷、洞——近观(置身其中);瀑布——仰视;山水相间——乘船水路观赏;大的江河湖泊——建高楼俯瞰;小的河流池塘——建低矮的亭台楼阁就近欣赏把握观赏时机高山或者北方景区——夏季;日出日落——雨过天晴;青海湖鸟岛——5月抓住景观特点注意主配景(主景:鲜明、突出;配景:烘云托月)以隔景法、障景法来丰富景区的层次用框景法来取景用借景法扩大景区第四节旅游景观的欣赏(二)1、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2、以情观景(综合感受——五种感官;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3、了解景观、把握节奏第五节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生活废弃物、交通工具尾气、游客乱抛的垃圾)(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服务设施建立对背景环境的影响——不和谐)(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有意——游客不文明行为;无意——呼吸、汗水、践踏)(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难点解析:旅游资源真的是“无烟产业”吗?就旅游活动本身,一般情况下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大,但也有污染的存在;而且游客层次不一,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环境造成环境污染。旅游活动的进行,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肯定会有其他产业存在,而如交通业、旅店业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标准:(1)游览价值(资源本身质量、和周围资源的集群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间的关系——是否非凡)(2)市场距离:旅游资源分布地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越长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弱)————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4)地区接待能力(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的规模过大: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旅游活动的规模过小:显示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造成资源浪费〖第五单元〗第一节世界政治地理格局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发展——意大利脱离同盟,俄国退出战争,美、日、中宣战结果:协约国胜利影响:德国缩小、奥匈崩溃、俄国革命、英法衰败、美日兴起※难点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格局变化的原因?战前,由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工业革命的地区,所以当时是世界上政治力量最为强大的地区。战后,德国和奥匈帝国是战败国,所以德国缩小、奥匈崩溃,而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由于战争影响,也是元气大伤。美国是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在的北美洲又远离其他大陆,所以大发战争财,迅速发展起来。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轴心国集团”(德、意、日)和反法西斯同盟(苏、中、美、英、法)结果:轴心国失败影响:美、苏强大,构成两极。英、法严重削弱,德国一分为二、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国家纷纷独立。目前,世界已经由两极转变为多极(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总体:维持和平(中美关系的变化)。全球性对抗减少、局部地区的冲突增多主要地区矛盾:阿以冲突和平进程的影响因素①巴勒斯坦问题: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后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在1948年5月,建立了以色列国,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目的:争夺土地②耶路撒冷问题:中东和平的关键。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而犹太人则称早在公元前10世纪,他们的祖先大卫王就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因而耶城应归他们所有。③被占领土问题: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叙利亚等国领土④水源问题:以色列境内无大河,缺水问题严重世界经济全球化1、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跨国公司3、对发达国家投资吸引力大的地区:拉美国家和地区、东亚、东南亚※难点解析: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资投入的吸引力大小的分析拉美国家和地区:持续的国内改革,使吸引投资的能力加强东亚、东南亚: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较多撒哈拉以南非洲: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弱,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北非和西亚:政治局势动荡,吸引对外直接投资能力较弱区域经济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运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是比较松散的非正式集团,参加者:各成员国外交部长以及主管经济和贸易的部长,中国于1991年加入欧盟:成立于1993年,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一体化,减弱了欧洲对美国的依赖综合国力竞争1、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①基本实体(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和质量)②经济力量(工业、农业、交通和通讯)③军事力量④内政和外交⑤科学和技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①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②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③坚持改革开放④实行计划生育⑤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选修2第一.二单元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界限: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青藏高原自然因素地貌二、三级阶梯上,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较低海拔较高,差别显著,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海拔高,一级阶梯,有世界高大山地气候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大风天气多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植被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多为林下发育,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土层薄,发育差河流多外流河、多大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多内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影响广泛、深刻,主要农耕区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类活动,有绿洲农业、牧场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畜牧业为主2、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地区分界(活动积温)地形温度带景观土壤农作物耕作制度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320045007500山环水绕平原广布寒温带中温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肥沃黑土春小麦、大豆、甜菜一年一熟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大平原大高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黄土广布冬小麦、棉花、花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旱地)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山地丘陵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贫瘠红壤水稻、油菜一年两熟到三熟(水田)华南热带湿润地区低山丘陵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一年三熟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地区分界地形气候带河流景观农业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东部)贺兰山,相当于200mm年等降水量线宽阔平坦的高原温带半干旱区多内流河旱生草原旱作农业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西部)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温带、暖温带干旱区多季节性河流荒漠草原绿洲农业4、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表现原因水平分异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旱;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出现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南部是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夏半年有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进入。垂直分异随海拔升高自然景观发生明显变化;从高原边缘至内部,垂直变化由繁及简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5、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地带范围地位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东部12个沿海的省级行政单位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经济国际化程度高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缺水,江河下游洪涝多发挥沿海的区位优势,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中部9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和重工业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东北林区过度砍伐,黄河下游的地上河危害、长江中游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发挥能源优势,建设全国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建设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加工基地,加强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西部10个省级行政区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70%国境线,利于边境贸易,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第三单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地理背景:⑴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⑵脆弱的生态系统: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⑶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2、问题和解决措施:⑴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⑵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3、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有利: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可持续发展: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第四单元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1、背景: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跨新、宁、甘、内蒙古及吉、辽、冀、陕等省区的一小部分。⑵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为主,洞中部为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新疆境内)三山夹两盆。⑶自然特征:①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高原面积广大、高山环绕盆地、青藏高原隆起)②自然景观的东西差异:以贺兰山为界2、分布: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半干旱的草原牧区:过度放牧造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干旱的绿洲边缘,过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当和樵柴破坏固定沙丘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重视环保,荒漠化呈点、线状,面积小而分散,但危害大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⑴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②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③大风吹杨⑵人为原因:①过渡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渡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4、治理:⑴干旱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的丘间低地;营造防护林;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⑵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发展节水农业;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内固沙植物相结合;解决能源问题:如省柴灶、沼气池,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复自然植被第五单元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1、长江三峡和长江三峡地区:长江三峡:长江干流自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之间200千米左右的河段。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三峡地区:从宜昌到重庆的三峡淹没区及周围地区,包括20多个县(市、区)。实际就是三峡库区。2、长江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⑴防洪: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频繁,尤以中下游洪水灾害最为严重自然原因:①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汛期长、支流多、水量大;②泄洪能力不足③降水的年际变化大;④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和蓄洪场所;人为原因:①上游滥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②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⑵发电: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规模最大的水电站社会经济效益: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地区,少量供应重庆和川东。对缓解华中、华东、重庆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压力有重要意义。环境效益:以水电代替火电,大幅度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⑶航运:从根本上改善川江航运条件,对宜昌以下航道也有改善作用。3、百万移民的安置:⑴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范围广、人数多、补偿资金巨大;库区的移民环境容量不足(最大困难);受人文因素的影响巨大⑵移民安置条件:就地后靠、就近安置是三峡移民的一大特色;因三峡工程周期长,因此安置的时间较充裕;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国的支援⑶开发性移民:(优势)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不低于原有水平,同时为库区经济持续发展和移民致富创造条件;把移民安置和库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移民安置的长治久安。4、生态效益:有利:主要发生在长江的中下游地区(①有效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民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防治;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的危害)不利:主要发生在库区(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②移民、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③水库蓄水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区滑坡的可能性增强;④库区、库尾泥沙淤积加重;⑤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⑥对水中生物中的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影响;⑦水库蓄水可能加剧蚊虫孽生,影响人群健康)第六单元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1、严重的旱涝、盐碱、危害干旱:春旱4~6月,春泛回升快,蒸发上升,夏季风未到洪涝: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盐碱:水盐运动春秋反盐,夏积盐冬稳定原因:气候(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地形(地势低平,洼地排水不畅)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不合理开垦2、问题和措施:⑴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A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地势低平,洪涝严重,成土母质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指导思想:因洼制宜;效果:鱼塘—台田模式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B盐碱地的冶理与开发:水盐运动:春秋返盐(积盐),夏(淋盐),冬稳定冶理:调控水盐运动(引淡淋盐—灌溉,降低作物根区土壤含盐量;井排井灌—抽取盐水,补充淡水;农田覆盖—用地膜、作物桔杆覆盖,抑制蒸发;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培肥、改良品种)⑵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华北河流径流量小水资源时间变化大,冬春缺少严重,年际变化大浪费、污染要求量大⑶风沙危害沙尘天气沙尘来源:干旱内陆,施工工地动力:盛行风影响地区:下风向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②植被稀少③地表疏松人为原因①滥垦滥伐②过度放牧③违章施工㈣过度开采治理措施:①退耕还草、林②合理放牧③文明施工④植树种草第七单元南方低山丘陵的整治与开发1、背景:⑴回归带上的绿洲:位置范围:在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的广大低山丘陵地区。区位优势:与世界同纬度亚热带地区相比具有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开发潜力巨大。人地关系:人多地少、经济发展缓慢⑵资源优势与问题:气候资源:优点-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且配合好缺点-春季低温阴雨,盛夏干热少雨生物资源:优点-品种多,更新快缺点-资源优势没有发挥:品种单一,经营粗放土地资源:优点-多种经营,分层布局缺点-生态脆弱,易产生生态问题,地表切割,地形复杂土壤是红壤其特点是:瘦——有机质少、肥力低;酸;粘(土质粘重)。我国南方主要的低产土壤之一。水资源:优-丰富,利于水电、农业缺-地形多样,开发难度大2、农业面临的问题: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a人多地少,毁林开荒b能源短缺,砍林取薪对经济发展影响:措施推广生活用煤、炉灶技术革新、推广使用沼气、营造薪炭林3、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调整山区农业结构⑴走立体农业之路: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⑵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山区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第八单元东北商品农业区域的开发1、土地资源优势:①耕地面积大(总面积大,占全国1/5;人均面积大,是全国2倍;每个劳力负担面积是全国5倍;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黑土、黑钙土土地生产力水平高)问题:①黑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原因:过度开垦黑土,破坏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多暴雨措施: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草肥;种植绿肥化物、牧草;秸秆还田(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沟壑整治、植树造林②湿地破坏—沼泽地禁止开垦,保护湿地沼泽土:富含有机质,生产潜力大,此处地势平坦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开发沼泽,要注意有计划地保护沼泽,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沼泽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调节气候,保护环境;丹顶鹤,天鹅栖息地;沼泽植物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负面效应(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气候变迁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继续发展种植业,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2、森林资源优势:①全国最大林区(36%,是全国3倍,人均林地是全国8倍,林地占全区42%)②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林木畜积量1/3)③宜林地区广问题: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表现为:①采育失调;②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③森林采伐以皆伐(不分树龄全部砍伐)为主,资源浪费严重。措施: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综合开发措施: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发展果园林业和柞蚕生产,加强林业基地建设第九单元西南交通运输建设1、背景:资源优势:①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能源资源—有色金属矿、四川天然气储量全国首位、水能70%、贵州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②丰富的旅游资源—喀斯特地貌、少数民族风情;③漫长国境线,发展边境贸易;④丰富的农林资源—四川盆地“天府之国”、云南“动植物王国”等大西南交通建设障碍:①地势起伏大(三级),跨山跃河;②喀斯特地区,地表崎岖不平;③地壳活动强烈,多地震;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交通建设的重要性:西南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地处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发展交通意义重大。2、解决措施——交通建设:①出海公路:成都—贵阳—南宁—北海(过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两广丘陵)②泛亚铁路:昆明—新加坡使云南和东盟各国拥有一条贸易通道,缩短我国内陆省分南下印度洋的距离。③南昆铁路:南宁—昆明a、

连接西南内陆与南部沿海,实现优势互补,带动经济发展。b、

利于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

加快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d、

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商业、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对人、财、物、信息、资金的吸引和集聚作用。3、农业发展:条件:利光热充足,降水丰沛不利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发展:①立体农业②特色农业——彩色农业:花卉、蔬菜、水果、优质烤烟等。第十单元海岛和海域的开发1、背景地理区位优势:①海陆位置:位于华南和西南陆地国土与海洋国土的结合部大西南走向世界的前沿;开发利用南海资源的基地②相互位置:近港、澳、台;内靠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外临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既有广大的内陆腹地,又能受到华南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的辐射作用。③交通位置:位于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处在日本到新加坡航线的中段,直接面向东南亚,靠近国际深水航道。连接两洲(亚洲、大洋洲)和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的海上通道有利于依托港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热带资源优势:①气候资源:光照充足、热量、降水丰沛一年三熟,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②生物资源:药用植物、用材植物、珍禽异兽我国最大的热带物种基因库,有利于发展成为热带作物的基地和旅游业基地。③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是环带产业布局的自然基础。海洋资源优势:我国最大的海洋省,(拥有岛屿)600多个,管辖海域200万平方千米),是其最突出的资源优势。①生物资源:生物种类多适宜发展海洋捕捞和养殖业海洋生态系统提供食品资源,又可作为旅游观赏区②渔业资源:渔场面积大,浅海、滩涂面广大,港湾众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