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专业1_第1页
水利工程专业1_第2页
水利工程专业1_第3页
水利工程专业1_第4页
水利工程专业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实习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实习时间:PAGEPAGE28目录第一章实习目的1第二章我国及山东水利建设成就及发展1第三章实习工程概况3第四章录像部分10第五章实习的收获、体会与建议25第一章实习目的认识实习是水利工程专业专业课学习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次机会,是对教学的必要补充。通过对水利工程的现场参观和技术人员的讲解,了解我国及山东省治水的历史;了解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了解传统水利与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含义;了解已建和在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了解水利工程的运用情况和除险加固情况;熟悉土石坝、水闸、渡槽、渠道、倒洪吸、堤防等水工建筑物程的作用、布置、组成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工程施工及组织管理情况和招、投标的情况。使同学们增加水利工程的感性认识,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让学生领会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树立热爱水利事业,热爱本专业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章我国及山东水利建设成就及发展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水资源紧缺,时空分布差异大,水旱灾害频繁。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受利于水,受害于水,与水灾干旱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综观五千年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水斗争的历史,但在这人与自然的斗争中,人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万顷良田被淹没,千百万人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广大水利建设职工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的5年,跨世纪特大型水利枢纽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治淮,治太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的开工,水利立法的不断完善,水利投入的不断增长,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入,水患意识的不断增强,这一切都标志着这一时期是党中央、国务院最重视水利的时期,也是水利发展最快的时期。当前世界多数国家出现人口增长过快,可利用水资源不足,城镇供水紧张,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都与水有密切联系。水灾防治、水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水利工程的发展趋势主要是:1、防治水灾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进一步结合,非工程措施越来越占重要地位;2、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向综合性、多目标发展;3、水利工程的作用,不仅要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更多地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服务;4、大区域、大范围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如跨流域引水工程,将进一步发展;5、由于新的勘探技术、新的分析计算和监测试验手段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复杂地基和高水头水工建筑物将随之得到发展,当地材料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水工建筑物的造价将会进一步降低;6、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将逐步加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淮河流域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巨大成就。流域内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及航运相结合,布置合理,比较完善的的水利工程体系,为保障流域内的社会安定、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防洪工程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山东省淮河流域是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早在建国前夕,以导沭整沂工程开始,进行了以河道堤防和山丘区水库为重点的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开辟分洪道、兴建滞蓄洪区,扩大洪水出路。在平原区进行以除涝为重点的工程建设,洪、涝、旱、碱、渍综合治理;对湖西平原地区进行水系调整,建立了骨干排水河道,实现了高低水分排,洪涝水分治;在滨湖地区建立圩田排灌工程。

(二)水资源工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淮河流域水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到2004年底,流域内共建成大中小型4649座,塘坝30886座,总库容亿145.7m3,兴利库容亿78.6亿m3;南四湖是山东省最大的淡水湖泊,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目前南四湖总库容达到53.72亿m3,其中兴利库容11.13亿m3(上级湖蓄水位34.2时,兴利库容6.19亿m3,下级湖蓄水位32.5时,兴利库容4.94亿m3);建成大型水闸30座,中型水闸185座,小型水闸770座;在沿黄地区建成引黄涵闸30处,设计引水能力1084m3/s,建成大中型平原水库16座,小型水库30余座,总库容近5亿m3;建成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的灌区271处,机电井75万眼,其中配套机电井64.8万眼,配套机械73.1万台,总装机容量5585千kw;兴建固定机电排灌站22575处,配套机械28452台,装机容量961千kw。目前,流域内总灌溉面积3574千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182千hm2,实际有效灌溉面积2566千hm2,节水灌溉面积1371千hm2。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达到109.2亿m3。(三)水保及生态环境工程

山东省淮河流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有水土流失面积4.6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1%。建国后,在建设山丘区水库的同时,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一家一户的个体治理,到一村一社的联片治理,由单项治理到农林水各项措施综合治理逐步进行发展,并创造了“鱼鳞竹节水平沟,库坝梯田自流渠”的治山治水经验。自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治理小流域,加强了水土流失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加强了法制建设,增加了资金的投入,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效果十分明显。到目前,流域内已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68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9%,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1.29万km2。第三章实习工程概况(一)日照水库 日照水库始建于1958年10月、建成于1959年6月,是多年调节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库,主要功能为防洪、灌溉,并逐步发挥养殖、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是日照市区主要的防洪枢纽和水源地。水库控制流域面积548km2;最高库水位46.51m,总库容3.1805亿m3;兴利水位42.50m,兴利库容1.8232亿m3。流域自然地理概况:日照水库流域地处傅疃河中上游,坝址以上分西、北两大支流。西支为干流,发源于东港区西部竖旗山西侧陈家店子村西,干流长39.0km,平均比降0.00246;北支傅疃河发源于五莲县马鞍山东麓韩家窝洛子,于库区附近的沈疃村东汇入傅疃河,流域面积26lkm2。流域形状呈椭圆形,西高东低,上游西部和北部为浅山区,面积占40%海拔高程在200~400m;北部分水岭最高山峰七莲山海拔高程695m,中下游为丘陵区占20%,河谷平原占40%左右。流域内多为砂石山,出露岩层以片麻岩为主,土层瘩薄,多为砂土,河谷平原为黄土。浅山丘陵区植被较好,多为马尾松。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地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黄烟等。1990年前,水库流域内先后建成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

库33座,控制流域面积63.4km2,总兴利库容1671万m3。建成塘坝300座,控制流域面积20km2,总兴利库容800万m3。日照水库地处鲁东南沿海地区,属暖温带湿润气候区,季风盛行。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854.5mm,是全省降水量较充沛区。降水量年际变化

大,最大为1964年的1285.7mm,最小为2002年降水量5353mm,极值比为2.4。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2.1%。暴雨多发生在7、8月份,7月份降水量最大,占年降水量的27.6%,12月份降水量最小,占年降水量的1.3%。日照水库工程情况:日照水库1958年10月开工,至1959年6月建成蓄水。2002年1月水

库除险加固前,“三查三定”核定水库千年一遇洪水位45.2m,百年一遇设计洪水位43.8m,兴利水位42.5m,死水位28.9m,总库容27181万m3,兴利库容18232万m3,死库容834万m30水库自建成后经续建、加固达到现有规模。其中较大规模的续建、加固工程有:1960年至1962年兴建水电站,装机容量640kw;1960年至1963年开挖溢洪道子槽;1964年翻修36.00m高程以上石护坡;1968年扩建水

电站800kw机组一台;1970年翻修32.50m至36.00m之间的砌石护坡:1971年初建溢洪闸三孔;1976年和1977年两次培厚土坝;1995年建成新放水

洞;2002年1月开始进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日照水库除险加固后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五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日照水库有老、新两个放水洞。老放水洞为内径φ1.6m的钢筋险圆管,

进口底高程27.0m,出口底高程26.18m,水位42.50m时放水流量为20.5m3/s。日照水库灌区基本情况:日照水库灌区位于水库东南部,北起335国道,南至锈针河,东临黄

海,西靠甲子山、邓山为主的山丘区。该灌区1960年建设并投入运行,几经扩建配套,已建成总干渠1条,长4.8km;支干渠4条,总长101.3km;

支渠28条,总长85.5km。灌区内土壤主要有褐黄土、浅黄色粘土、亚粘土及亚砂土。农作物主

要有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为32.0万亩,设计

有效灌溉面积19.5万亩,现状多年平均实灌面积13.3万亩,历年最大实际

灌溉面积22.0万亩(1978年〉,最小实际灌溉面积8.2万亩(1970年)。1998~2003年对日照水库灌区进行了节水改造,衬砌渠道33恼,维修

改造桥、涵、闸及斗门等建筑物96座。节水效果良好,经济及社会效益显

著。目前水库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己提高到0.65,使得农业用水量减少,

增加了其它工业项目的可供水量。

水库建成以来运用情况根据水库1961~2002年观测资料统计,水库历年最高蓄水位43.83m,

时间为1974年8月15日:历年最低蓄水位27.761m,时间为1982年7月6日;多年平均库内水位37.24m。水库自建成至2002年共有11年发生溢洪,

其中1974年8月14日溢洪流量最大,最大下泄流量为1140m3/s。(二)龙潭沟水库及潮白河治理工程1、工程概况龙潭沟水库工程坝址位于潮白河流域上游、九仙山龙潭大峡谷内,五莲县户部乡上沟村西约376米处,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是一座集防洪、灌溉、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型水库,总库容107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00万立方米,死库容150万立方米。水库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大坝、泄洪洞、灌溉放水洞等。大坝坝型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69.206米,坝长264米,泄洪洞直径3.0米,放水洞直径1.8米。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工程概算总投资26868.18万元,总工期20个月。2、工程主要指标与工程内容本水库工程等别为三等,主要建筑物大坝、泄洪洞、放水洞均为3级,其他永久建筑物为4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主要建筑物按7度地震烈度设防。总库容1078万m3,兴利库容500万m3,兴利水位161.85m,死库容150万m3,死水位137.00m。水库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水库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168.40m,1000年一遇校核水位为170.51m。工程内容:1、大坝。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高69.206m,坝顶轴线长264.0m,坝顶宽6.0m。2、泄洪洞。进口高程112.0m,出口高程109.87m,总长251m,直径3.0m,设竖井闸室,钢筋砼结构,内设检修门和工作门,均为平面钢闸门,隧洞末端设挑流消能设施,挑角为20度,反弧半径25.0m。3、灌溉放水洞。设计流量为2.0m3/s,坝内部分为钢管,钢管直径1.8m,壁厚16mm。4、水库管理所。占地面积9053m3.5、对外交通。进场道路兼做防汛路,总长6000m,宽3、龙潭今昔龙潭沟水库建设的优势体现于多个方面:淹没范围内没有村庄,淹没土地主要是荒草地;水库坝址处岩石完整,透水性弱,成坝条件比较好;水库坝址紧邻334省道,工程施工便利,周边水电齐全,施工条件优越。五莲人民自上世纪六、七十面带就在此勘测选址,并于1975年进行了工程设计和施工,但由于资金、技术等客观原因而停建。龙潭沟水库自提出兴建到今天,已有半个多世纪,可以说,寄托着五莲县几届县委、县政府和几代五莲人的热切期盼。数代人心血共浇筑,五十载夙愿今成真。4、攻坚克难该峡谷左右两岸山体岩石形成的时间不同,左岸16亿年,右岸6亿年,相差整整10亿年。当年水库停建主要因为这个断层防渗漏技术解决不了。开挖后证明,这个断层比勘测和预想的要大的多、复杂的多,宽的地方21米,窄的地方17米,深不知多少米,并且断层碎石一遇到水就变成了泥状,这个在外内外比较罕见。为此,参建各方通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组织会诊,模拟实验,终于通过坝基固结灌浆的方法攻克了这一难题,具体在断层处先上5米深的混凝土,然后钻孔灌浆,使之浑然一体。共钻孔968个,平均深度20余米,总进尺近20400米。坝基固结灌浆主要解决了断层处承载、防渗、抗滑三个问题。通过超声波、地质雷达、压水试验检测,达到并超出规范标准。5、潮白河橡胶坝橡胶坝属薄壁柔性结构,是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水工建筑物。1957年世界上首座橡胶坝诞生于美国洛杉矶,坝高1.52m,长6.1m,坝袋胶布厚为3mm,强度为90kN/m。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开始兴建橡胶坝。我国于1965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橡胶坝的研制建设工作,于1966年6月建成我国第一座橡胶坝——北京右安门橡胶坝,坝高3.4m,坝顶长37.6m,该橡胶坝曾两次更换坝袋,至今运行正常。橡胶坝分为充水式和充气式两种。充水坝的充排时间要长于充气坝。在造价方面,两种坝型相差不多。橡胶坝运用条件与水闸相似,与常规闸坝相比又有以下特点:一是造价低。可减少投资30%~70%,可节省钢材30%~50%,水泥50%左右,木材60%以上。二是施工期短。坝袋只需3天~15天即可安装完毕,多数橡胶坝工程当年施工当年受益。三是坝体为柔性软壳结构,能抵抗地震、波浪等冲击,且止水效果好,跨度大,汛期不阻水,可用于城区园林美化。四是维修少,管理方便。橡胶坝袋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5~25年。橡胶坝主要由土建部分、坝袋及锚固件、充排水(气)设施及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橡胶坝运行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要注意坝袋内的充水(气)压力不能超过设计压力,以免坝袋爆破。橡胶坝虽然很少维修,不像常规钢闸门那样需要定期涂刷油漆防锈,但也要定期检查,尤其是在洪水过后,要检查是否有漂浮物对坝袋造成刺伤,以及坝体振动、坝袋与底板磨损、河卵石摩擦撞击坝袋等造成的损害。橡胶坝袋容易受到尖利和有头角物体的损坏,故应划出橡胶坝工程的管理范围和安全区域。日照市北经济开发区组织沿河两岸5个村的支部书记到临沂沂河、潍坊白浪河进行考察后,决定借用临沂治理沂河理念对潮白河进行治理。据了解,潮白河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4.4亿元,治理河道5公里,集沿河景观、城市建设和防洪排水于一体,主要建设河道石砌护岸、三道橡胶坝拦河蓄水、打造珠链式水上景观,修筑滨河大道、开放式绿地公园、标志性雕塑,建设高档亲水商贸居住区。

根据规划,潮白河治理工程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投资1.2亿元,治理河道1.5公里,建设一道全长182米、高3.5米的橡胶坝,蓄水面积560亩、蓄水量65万方,石砌护岸2.9公里,修筑滨河景观大道7.8公里。该工程于去年12月份开工建设,在2011年6月20日,一期主体工程正式完工,高压摆喷防渗和橡胶坝全部建成,6月25日开始蓄水。(三)五莲山附近已建的水利工程潮白河上的弧形堰潮白河上的折形浆砌石堰潮白河上的堰第四章录像部分临沂水利50年

临沂市地处鲁东南,东邻日照,西连枣庄、济宁和泰安,北接潍坊、淄博,南界江苏,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现辖3区9县,180个乡镇,总人口1036万人。市域地貌特征属鲁东南低山丘陵区,地形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之势,山丘区约占72%。境内北部为沂蒙山区,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水库众多,河道切割深、比降陡。南部为冲积平原,河网密布、地势低洼。经过多年建设,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万余处,其中水库901座,塘坝6972座,机电井3.7万眼,初步形成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发电、养殖等综合功能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一、气象水文

临沂市属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具有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等特点。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818.8毫米,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年际有丰枯周期性交替性变化规律。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暴雨则多发生在7~8月份。最大降雨量为1974年1149.3毫米,最小降雨量为1988年501.2毫米。全市年平均径流深272.5毫米,年平均陆面蒸发量507~563毫米、水面蒸发量889~1128毫米二、水资源临沂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5.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46.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9.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35立方米。全市各类水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4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33.3亿立方米。全市工农业生产用水水源主要是上游水库、河道区间径流拦蓄及部分地下水,临沂城市生活用水水源主要为岸堤水库和城区地下水。

三、河流

临沂市水系发达,呈脉状分布。全市有大小河流1800余条,其中10公里以上河道251条,分属沂河、沭河、中运河、湖东、沿海诸河等五大水系。沂河、沭河是流经全市的两条重要骨干行洪河流。沂河全长333公里,流域面积11820平方公里,其中临沂境内全长188公里,流域面积9383平方公里。沭河全长300公里,流域面积6410平方公里,其中临沂境内全长184公里,流域面积3937平方公里。

四、水库

临沂市共有水库901座,其中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30座,小型水库864座,总库容34.2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9.64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9805平方公里。由于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受建设时技术、设备等条件限制,且经过多年运行,绝大多数为病险库。经安全鉴定,37座大中型水库和819座小型水库为病险水库。7座大型水库,根据国家规划从1986年开始至今陆续完成除险加固。2008年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3年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部署后,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程明显加快。中型水库已有3座完成除险加固,11座基本完成除险加固,16座列入第三批扩大内需计划,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小型水库已有589座完成除险加固,占总任务的72%。

五、拦河闸坝

临沂市共有拦河闸坝841座,其中大型28座,中型90座,小型723座,设计年供水能力2.85亿立方米。这些水闸多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限制,工程存在标准低、质量差,挡水坝冲刷破损严重,启闭设备老化等险情,制约了工程防洪和灌溉效益的发挥。“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对20座大型和36座中型重点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其中有40座列入国家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规划,估算总投资7.3亿元。工程实施后,可恢复灌溉面积47.41万亩,保护人口266.06万人。

六、灌区

临沂市共有万亩以上灌区81处,设计灌溉面积586.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280万亩。全市有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6处,分别为葛沟、陡山、跋山、小埠东、龙窝、会宝岭灌区。自1998年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规划,至2008年底,6处灌区累计完成24期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总投资27007

4

万元,衬砌干支渠道150公里,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30万亩,干渠水利用率达到95%以上,综合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53。

七、东调续建工程

沂沭河洪水东调续建工程是国家治淮重点骨干工程之一,总投资16.9亿元,包括刘家道口枢纽及沂河、沭河、新沭河、邳苍分洪道和分沂入沭治理等工程。刘家道口枢纽工程是东调续建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包括刘家道口节制闸、彭家道口分洪闸(已建成)、李庄闸、李公河防倒漾闸和盛口、姜墩、刘家道口放水洞。该枢纽工程总投资58850万元,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2008年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并进入试运行阶段。沂河等五河治理工程总计治理河道长度315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203座,土方工程2011万方,石方工程46万方,混凝土工程12万方,总投资110169万元。沂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114.4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37座,总投资44595万元,已完成投资33672万元。沭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127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104座,总投资32046万元,已完成投资25251万元。邳苍分洪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40.4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9座,总投资5523万元,已完成投资4183万元。新沭河治理工程治理河道长度13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35座,总投资11511万元,已完成投资4905万元。分沂入沭扩大工程治理河道长度20.6公里,新建、改建建筑物18座,总投资16794万元,已完成投资12404万元。五河治理工程现累计完成投资80413万元,占总投资的73%。

七、农村通自来水工程

临沂市山丘区面积多。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村群众饮水一直比较困难。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实施了中德合作粮食援助项目、国债项目、千村人畜饮水解困等工程,农村饮水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农村人口众多、环境污染加剧等因素影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根据水利部、卫生部确定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四项指标(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普查,2005年初全市仍有248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为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困难,省委、省政府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在中央和省的扶持帮助下,全市以发展集中规模化工程为主攻方向,以水质安全为核心,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680.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8%。根据国家2010~2013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工作已经于2009年10月全面启动。

八、水土保持工程

临沂市原有水土流失面积1033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0%。多年来,全市始终把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截至目前,累计投入治理资金7.71亿元,治理小流域43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71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累计达到64%,生态环境更加趋向良性发展。

九、洼地治理工程

临沂市郯南、苍南等地区是全市粮食主产区,但是由于地势低洼,涝灾一直严重,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2003年淮河特大洪水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涝洼地治理力度,并列为加快治淮建设新增三项工程之一。临沂市治理规划区为市域南部鲁苏省界以北的沂河、沭河中下游冲积平原,涉及郯城、苍山、罗庄、兰山、河东、临沭、高新区、开发区等8个县区,总面积3356.7平方公里,总耕地310.9万亩,总人口271.07万人。规划治理骨干排水河道21条、排水干沟94条,改建、新建、加固建筑物496座,估算总投资12.64亿元。根据淮委进一步治理淮河(二期项目)前期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我市于2009年1月启动规划工作,3月份完成勘测任务,预计11月初完成初步设计。

十、水城建设

临沂市水资源相对丰富,城区河网密布,具有建设水城的得天独厚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确立“以河为轴、两岸开发,打造滨水生态宜居城市”发展战略,依托八河穿城而过的区位优势,按照水系整治与水生态保护并举,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建设并重,水岸滩堤路景一体的原则,对沂河、祊河、涑河、青龙河、柳青河、陷泥河、李公河、鹰沟开展了大规模综合治理,并建设了引祊入涑水道。建成小埠东、花园、桃园、角沂、柳杭、三和、葛庄等7座橡胶坝和刘家道口、李庄闸、李公河防倒漾闸、引祊入涑节制闸、防洪闸、涑河一、二、三号闸等8座拦河闸,形成7坝8闸的工程布局,在临沂城形成水面长度88.5公里、水面48.5平方公里、一次性蓄水1.62亿立方米的大水体。绿化沿河滩地18平方公里,建设9大广场、18个特色园区和36处景点,成为展示临沂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大型开放式生态风光带。沂河小埠东橡胶坝创造了世界吉尼斯最长橡胶坝记录,滨河景区被水利部评为首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并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红旗渠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名称,,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林县人民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于1969年7月。林县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山区。“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三尺白绫无情剑,屈斩芳龄少妇头。”这首诗向我们道出了这样一则悲惨的故事:民国初年的大年三十,桑耳庄桑林茂老汉一大早就起来到离村七里多的黄涯泉,想趁早挑一担水回家过年。可是担水的人很多,快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心疼公公,摸黑出村迎接,并把水担在了自己肩上。由于天黑坡陡,没走几步便被拌了一跤,含辛茹苦挑来的一担水洒了个净光。没想到这一担水竟成了夺命水。当天夜里,悔恨交加的儿媳竟悬梁自尽。区区一担水,竟能将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葬送!每一次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讲解员都会讲到这则悲惨故事,每一次听了我的心都会震颤、滴血。因为缺水,许多村庄因没有水吃,只能到离村十里八里或更远的地方去挑水,争水抢水打架斗殴乃至伤人亡命的事件时发生。不但人与人争水,人与兽也争水。有一年天大旱,在一个异常干渴的小山村,人与兽共用一块岩石缝里渗透出来的水,为了争水,有三个人相继被狼伤害了性命。因为缺水,许多山村的小伙子娶不上媳妇。牛岭山村因缺水而贫困,本村闺女嫁到山外,外村姑娘不上山,成为远近有名的光棍村。因为缺水,林县人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有些山村的农民,平时很少洗脸洗衣服,到了逢年过节和婚嫁时才干净一回。洗脸是全家伙用一个盆,大人洗完小孩洗,洗罢还要把脏水澄清留作下次再用;洗成了泥汤,还要留给牲口用。因为缺水,这里的山穷、地穷、人更穷,百姓们在贫困中苦苦挣扎,衣不遮体,食不饱腹,度日如年。过去,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身后,迫切希望在经济上翻身。可是,缺水的问题却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林县人喘不过气来。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连生存都难以为继,哪里还有发展的乐章,幸福的生活?因为绝大部分耕地要靠天生产,大旱绝收,小旱薄收,广大群众仍没有摆脱糠菜半年粮和缺衣少穿的贫困境况。“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这句古话无疑是说给红旗渠的。厄运固然能够摧残和毁灭掉弱者的肉体和灵魂,但也可能如同火山喷涌一般,激发出强者的巨大潜能,成为他们创造人生辉煌的催化剂。老天爷不给林县人活路,祖祖辈辈为干旱缺水熬煎的林县人再也不愿苦熬下去了,缺水造成的苦难,激励着林县人民向命运挑战的斗志,他们要把潜伏于内心深处渴望改变逆境的梦想化成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争取美好生活的伟大行动。

挖山泉,打水井,修水库,建水渠,这些兴修水利的活动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序曲。无可奈何的是,天公对林县过于苛刻,1958年一场大旱,泉干库竭渠无水,全县又陷入了焦渴的熬煎之中。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林县人只好把眼光投向了境外的水源地。经过反复的查勘论证,林县县委做出了引山西县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入林县,即“引漳入林”的决策。“引漳入林”(后改为红旗渠)上马的时候,时间的表针指向的是公元1960年2月;到公元1969年6月红旗渠工程全面完工,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这十年的光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林县而言,却是血与汗交织的悲壮十年,也是改变命运、创造辉煌的十年,更是谱写惊天地、泣鬼神之“红旗渠故事”的十年。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张扬理想主义的年代,统一的理想使人变得无比的单纯,农民兄弟尤其如此。一声令下,万民响应。盼水心切的林县人热血沸腾,欲与天公试比高!上级分配给横水公社东下洹大队上民工250人,一下子就报了600多人。年过六旬的赵连生老人说:“我就是把这身子化了,也要变成一截渠道!”这种热烈悲壮的场面不禁让人联想起当年太行山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报名参军的场景。车辚辚,马啸啸,近4万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落中奔涌出来,他们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锹、镢和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位于漳河岸边的修渠第一线,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建设大军一开上前线,便打响了“引漳入林”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战役——开凿70.6公里长的引水总干渠(渠高4.3米,渠底宽8米,设计过水流量23秒立方米)。总干渠工程全部处在太行崇山峻岭的半山腰上。太行山的石头几乎都是石英岩,坚硬异常,但石头再硬也没有林县人的骨头硬。他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凭着钢筋铁骨的一双手,不分冬寒夏暑,披星戴月,奋战在太行山上。这里不是战场胜似战场,开山的炮声惊天动地,乱石腾空,硝烟滚滚;这里虽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肉搏,但却有人与自然之间的较量,也有血肉横飞的悲壮场面……尽管在建设过程中,正值共和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极端困难时期,条件差得超出想象,但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国家拿不出更多的人财物支持林县,林县人民体谅国家的难处,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炸药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住工棚、住窑洞、住石崖、住石洞。最困难的时期,每天只有六两粮,为了填饱肚子,他们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大家还苦中作乐,风趣地说什么“蓝天白云做絮被,大土绿草做绒毡,高山为我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他们不但苦干硬拼,也巧干智取,破解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难题。比如,在总干渠最艰巨的谷堆寺段施工中,开始时,民工们腰系绳索,吊在悬崖半空中打钎放炮,崩出工作面。后来,他们革新技术,采取土办法,架起空运线,加快了进度,提高了工效,还大大减少了安全事故。为解决总干渠与浊河交叉的矛盾,他们建造了一个空心坝,坝中过渠水,坝上流洪水,渠水不犯河水。修建桃园渡槽时,发明了“简易拱架法”,建成了一个“槽下走洪水、槽中过渠水、槽上能行车”的十分科学的渡槽……

十年鏖战,愚公移山。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华里的“人造天河”。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中华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

红旗渠是所大学校、大熔炉。在十年开山挖渠的伟大实践中,林县人锻炼了意志,增长了胆量和才智,也培养了一批建筑方面的能工巧匠和施工管理人才。特别是那种敢想敢干、奋发图强的精神,后来更成为镕铸在林县人心中永远的魂,带着这个“魂”,林县人不但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还走出太行山、走进大城市,闯出了一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之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生命之源、幸福之源,更是林县人民的精神之源。红旗渠所产生的能量远远大于红旗渠工程本身,它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而只有精神的东西才是不朽的。如今的红旗渠,已成为林州(林县)人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一个价值万金的名片,一种文化的符号。新中国成立50年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5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把治水放在重要位置,对水利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兴修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水利基础设施,为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发挥了巨大作用。50年来,从50年代、70年代到90年代,水利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水利上了三个台阶,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一)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1.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作出了从根本上解决淮河问题的英明决策,领导全国人民揭开了中国治水的新篇章。从治理淮河开始,到修整、加固黄河、长江堤防,开挖引黄济卫人民胜利渠,修建荆江大堤和分洪设施,并且先后建成了官厅、佛子岭、梅山、大伙房等17座大型水库。由于水利建设方针正确,大部分效益较好,成绩显著。在50年代初期,毛泽东、党中央曾多次提出了兴建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的问题。1957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提出:“必须切实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中型为辅,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兴修大型工程”的水利建设方针。并提出:“还必须注意掌握巩固与发展并重,兴建与管理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但随后到了1958年“大跃进”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左”的口号和方针下,违反自然规律,无视基建程序,急于求成,高指标,瞎指挥,在淮北地区大搞河网化,使水利建设处于失控状态,这个时期,虽然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掩盖了工程设计标准低和质量比较差的问题。50年代后期,1958年1月,党中央在南宁会议上曾议论建设三峡问题。1958年3月党中央在成都会议上曾因河南一篇文章谈到以“蓄(以蓄为主)、小(小型为主)、群(群众自办为主)”与“排(以排为主)、大(大型为主)、国(依靠国家为主)”的治水思路和看法,引起了在治水思路上“蓄、小、群”与相对应的“排、大、国”的两种意见。会上毛泽东曾指出,“排、大、国同蓄、小、群是对立统一,逐步认识。蓄、小、群为主,当然也要一点排、大、国。三峡、三门峡只有国家力量才行”。在会上曾提出这里有没有多快好省和少慢差费的两条路线问题。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的决议;提出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应当是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同时提出,需要正确处理解决以下七种关系: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这七种关系必须互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轻重缓和先后次序进行具体安排。会上还提出,打开通天河、白龙江与洮河,借长江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的调水方案。1958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在贯彻执行“小型为主,以蓄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时,应注意到在以小型工程为基础的前提下,适当地发展中型工程和必要的可能的某些大型工程,并使大中小相结合,有计划的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利工程系统。并提出制订规划问题,除了各地区进行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是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河、汉、海河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和将松、辽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规划,应加速制订。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针对《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要求,从1956年开始,在七年至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旱灾害。毛泽东曾指出,“消灭水旱灾害”要加上“最大限度地”。并指出,水旱灾害“大部归人管,一部归天管”抗御水旱灾害的辨证思想。195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冬春水利建设的指示中再次明确,“群众性的兴修水利运动要继续贯彻执行以蓄为主,社办为主,小型为主,和大中小型工程相结合的方针,全面规划,综合利用”。要求,把水管好、用好,使它发挥最大效益。这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各大江河流域规划制订,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都非常明确,至今仍可作为我们修定流域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2.六十年代60年代初期,1961年12月,中央在批转农业部和水电部《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中指出,“当前水利问题不是再新建多少工程,而是如何巩固已得成就,完成尾工配套(包括平整土地)等工作,使它们充分发挥效益”。1962年11月,农业部在全国农业会议上提出“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群众为主”的冬修水利方针;同年12月,水电部在全国水利会议上提出:“巩固提高,加强管理,积极配套,重点兴建,并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的水利工作方针。那个年代由于治水思想的不一,曾将“大跃进”时,淮北地区的节节拦蓄,“一块地对一块天”,大搞河网化的做法推广到易盐碱的冀、鲁、豫平原、黄、淮、海平原。加上当时大搞引黄只灌不排,造成了一灌、二堵、三淤、四涝、五碱的严重的涝碱灾害,产生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大面积的次生盐碱化。直到1965年8月水电部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水利方针以后,才统一了思想,一些错误做法也随之得到纠正。但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这个时期修建了大型水库80多座,在一定程度上又重复了“大跃进”年代的一些错误,以致水利上遗留问题增多。尤其是三门峡水库的兴建,虽然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由于对水土流失治理过于乐观,导致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严重,被迫进行改建,教训十分深刻。在50年代和60年代,淮河、长江、黄河、海河、辽河都曾先后发生过流域性大水,其中,1954年江、淮大水、1958年黄河大水、1963年海河大水造成的损失比较巨大,尽管水利上存在上述的种种问题,但这个时期修建的水利设施在抗御洪水中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在60年代初期,也曾发生连续的大旱,譬如,1959年~1961年三年连续干旱,灾害影响到10~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受旱面积3659万hm2(5.5亿亩),成灾率42%,干旱缺水直接威胁到粮食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北方地区在历史上粮食就不能自给,要靠南方调进。因此,在60年代,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历史上形成的“南粮北调”的局面,从1965年开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北方京、津、冀、鲁、豫、陕、辽、内蒙古八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会议,国务院的领导亲自带队到受旱省、区部署抗旱水利工作。1966年周恩来总理又亲自主持北方八省(自治区、直辖市)抗旱会议,这些重要部署为扭转“南粮北调”奠定了基础。(二)第二阶段(七、八十年代)1.七十年代进入70年代,1970年12月26日,毛泽东、党中央决定兴建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对加快水电建设和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奠定了基础。1972年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少雨,受旱面积3070万hm2(4.6亿多亩),成灾率44%,重旱区在华北。对此,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北方十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抗旱工作会议,对解决北方农牧区的缺水问题进行全面部署。这两次会议掀起了北方地区打井开发利用地下水、发展农田灌溉、大搞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加上1963年海河大水以后,根治海河的基础,到70年代末期,1978年是特大干旱年,范围广、时间长,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17万hm2,成灾率达44.7%,但由于水利设施抗旱能力的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比上一年还有所增长。经过30年的水利建设,华北地区的干旱缺水有了一定的缓解,70年代末“南粮北调”的局面从根本上得到了扭转,应该说水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70年代里,只有淮河发生过特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水库垮坝失事,损失巨大。这个时期主要是华北地区城市的水源紧缺问题逐渐显露,京、津两市出现水源危机,从大连到厦门等沿海一些城市用水紧张,国务院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80年代初期曾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城市用水问题,会议明确指出,解决水的问题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城市缺水是因过去城市发展的政策性错误所致,要注意节约用水。会议提出了解决缺水和组织实施的具体方案,同时讨论了成立国家水资源委员会的动议。这些举措对缓解京、津两市用水紧张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使沿海一些城市缺水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从总体来看,全社会和有关部门对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足够的准备、高度的重视。譬如,南水北调东线方案,1978年经过现场审查,1979年在天津召开专家论证会议,但由于某些人为因素,影响了东线工程的实施。2.八十年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水利部于80年代初期,在总结三十年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上,1981年提出把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1983年把“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作为水利工作的方针,1984年明确“水利要从为农业服务为主转到为社会经济全面服务;从不讲投入产出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1983年国务院决定积极发展小水电,建设100个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1985年国务院转发了《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1988年,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立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地位,逐步走向依法治水的轨道。整整十年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轨道。但是,在70年末到80年代初,当时报纸上开展农业思想的讨论,其中对水利建设议论颇多,这些不同的议论对水利的认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针对当时对中国如何办水利事业在认识上存在不同的看法,1982年在国家计委的直接指导下,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曾专门召开了水利建设问题讨论会,着重讨论了华北地区水利问题,这次会议的讨论纪要曾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但由于80年代初期,国家财政体制己进行了改革,因此,当时对水利认识上的偏颇,仍然导致水利投入大幅度减少。在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时,水利改革滞后,加上过去水利建设遗留下的工程设计标准低、质量比较差,又缺乏经营管理,以致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抗灾能力下降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了农田灌溉面积出现了十年排徊的局面。这个时期,1980~1982年、1986年、1989年都发生过严重干旱,不仅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且农业后劲不足问题开始显露。对此,1986年农口五个部门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对农业问题的重要指示,向中央提出的“关于保障农业持续稳步增长的八项建议”,得到了中央的原则同意,并在资金和物资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水利建设相应得到了加强。1989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加强了水利建设。总的来看,80年代,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增长上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加强了水利设施的经营管理、逐步调整了用水结构,水利工程的效益显著提高,为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这个时期,国家对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两大水利枢纽先后组织论证,并经国家批准列入计划,为90年代开工兴建奠定了基础。(三)第三阶段(九十年代)1.九十年代的三大灾害进入90年代,水旱灾害和水污染频繁发生,水多、水少、水脏与水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三大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亿、350亿、540亿美元,合计近1000亿美元,约占占全国年GDP的15%左右。2.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水利建设的重大决策面对90年代水利面临着水多、水少、水脏和水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指出,中国水的问题始终是个大向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利问题的严重性。要认真研究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应该未雨绸缪。通过认真学习党中央的重要批示,随之全党和全社会对水利的认识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水利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1991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首次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把水利列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把节水排在资源节约的首位。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再次指出:“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