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61张PPT)解析_第1页
2015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61张PPT)解析_第2页
2015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61张PPT)解析_第3页
2015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61张PPT)解析_第4页
2015年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共61张PPT)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到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历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重点一、中心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的演化二、选官制度——补充官僚队伍三、监察与谏议——官僚制度的维系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皇帝的苦恼监察制度地方制度中心官制选官制度(皇帝的苦恼之相权过大)一、集权,再集权阅读教材第10页梳理出汉、隋唐、宋、元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与相权的冲突。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三公九卿制中朝、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一省制(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门下中书省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受制于中朝后被尚书台取代被分割一分为三,只保留行政权过大萧何拜相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以武安侯(田)蚡为丞相,……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汉武帝)乃曰:“君除(任命)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宰相”权力之大汉武帝(前156年-前87年)一、集权,再集权建立中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有事上报1、西汉武帝时:执行机构决策机构随置三公事归台阁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三公九卿制中朝、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受制于中朝后被尚书台取代被分割2023/1/3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起草诏令负责执行封驳审议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峻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实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浇灌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叮嘱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支配到属下三个部门。历史重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A.礼部B.户部C.工部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一、集权,再集权隋唐中心机构:三省六部制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分解)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历史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标记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权,削减政治腐败,保证政治清明。

为什么说是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之下的民主制?A出现了决策、审议、执行权力的分解,既明确了行政分工,官员的行政效率有所提高,又使三省相互牵制,相互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保证政治清明,削减腐败。C家事国事分别,中枢权力体系完善。一、集权,再集权探究:(1)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①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②都有主动作用。⑵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不同吗?为什么?不同。分工不是分权隋唐的三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三公九卿制中朝、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门下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受制于中朝后被尚书台取代被分割一分为三,只保留行政权宋朝进一步分割、减弱宰相的权力三省二府三司皇帝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门下财政度支盐铁户部军政工部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三衙(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禁军统兵权调兵权行政宰相三省基本不参与政事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计相3、宋代中枢权力机构A:中心——二府三司制:B、地方机构:路、州、县三级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化三公九卿制中朝、尚书台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一省制(中书省)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门下中书省百官之首位高权重受制于中朝后被尚书台取代被分割一分为三,只保留行政权过大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2023/1/320元朝:一省制

缘由:1、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2、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元朝中心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相权的反弹。(1)中心:一省两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管辖西藏)皇帝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直辖地腹里六部(2)特点;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中书省掌管六部和腹里,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筹码。(3)影响;相权反弹,不利于皇权加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1、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当)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3、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2、晋、冀、鲁由中书省干脆管理意义:元朝行省制度1加强了中心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省、路、府、州、县)汉代宰相坐议事宋相站议事明臣跪奏笔录思索:从礼仪上的变更可以看出什么实质?相权不断减弱,君权不断加强。官员上朝礼仪的变更(皇帝的苦恼之选才取官)二、科举,再科举选官制度隋唐战国魏晋汉朝西周世卿世禄科举取士九品中正制军功授爵养士制度察举征辟“公有公门,卿有卿门,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不能戒其怠惰。”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西周时期是如何选任官员的?标准是什么?1、西周选官制度西周世卿世禄。标准:血缘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西周宗法分封与社会等级图课堂设问一:二、科举,再科举统一后的秦朝还以军功选官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有军功者,各以率(凭借)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评价:激励了很多将士为国效力,但不在适用和平常期商鞅课堂设问二:2、战国时期军功爵制.汉朝察举制和征辟制形成的背景、方法和标准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种选官制度?课堂设问三:3、汉朝选官制度背景: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头的须要;方法:察举制:从下而上征辟制:从上而下标准:孝廉评价:这种制度在确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须要,但简洁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简洁形成小集团。察举制“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末民谣与“军功爵制”相比,“察举制”有何优点?为何察举制在后期会出现这种状况?《举孝廉图》二、科举,再科举察访荐用考试任用(主)(辅)“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九品中正制图九品中正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中正”,世族豪门担当,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4、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评价:起先是一种好的,但是在后来就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门阀选官扼杀了真正的人才,走向没落。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历程、意义。

我来概括: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世宗5、隋唐—清的选官制度5、隋唐—清的选官制度——科举制(1)缘由:①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士人衰落②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气,参与政权。(2)内涵(p11):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3)历程:隋朝开创——唐朝完善——明清发展(八股取士)★(4)特点:开放性、公允性、客观性★(5)趋势:A、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渐渐发展成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渐渐发展成为公开考试。B、人才选举渐渐趋向于制度化,体现了相对公允、公开、客观的原则。★(6)评价:A、体现公正、公允的原则,使出身低微的人有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国家供应了高素养人才;为中华帝国旺盛供应了制度保障。B、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读书功利化。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由于接受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时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唐朝完善,成为中心统一分科、定期实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历代沿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1905年废除。科举考场贡院内的号舍二、科举,再科举唐代文人学士登科之乐金榜题名曲江宴饮雁塔题名月灯阁打马球登科后孟郊从前龌龊不堪嗟,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轻,一日看尽长安花。科举制为一般人供应了什么?二、科举,再科举管理模式平民化和精英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许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探讨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学问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全部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供应了一个遥远的榜样”。二、科举,再科举“老死于文场而无恨。”——胡适二、科举,再科举材料1: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gu)中。”材料2: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消极:①严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好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学问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选官制度八股文才学门第品德军功血缘标准八股取士明清科举制隋唐九品中正东汉末、魏晋南北朝察举征辟汉武帝军功爵制战国、秦、西汉初世卿世禄西周制度朝代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拓展延长】选官制度的演化规律(1)标准:由家世门第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允。(2)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心。(3)选拔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实力运用: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化材料一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参与对策,并依据等第授予官职。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三唐朝进士及第后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探究思索:(1)材料一是什么选官制度?有何特点?提示:①制度:西汉时期的察举制。②特点:察举制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留意声名取士;以荐举为主。(2)材料二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提示: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3)结合材料三从唐朝吏部选官的标准这一方面,谈谈你对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提示:①唐代吏部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重视被选者的仪表气质和语言、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实力。②选官标准反映了当时国家和社会对官员基本素养的要求很高,对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有确定的促进作用,这说明唐代的政治制度已相当完备并趋于成熟。③选官标准中没有关于人的品德方面的要求,是其不足的地方。

獬豸(xièzhì)监察:针对官僚而言谏议:针对皇帝而言三、专制,再专制(皇帝的苦恼之官员监察)獬豸是古代传闻中的上古神兽,双目光明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拥有很高的才智,懂人言知人性。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觉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毛骨悚然。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思索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思索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皇帝的苦恼之官员监察监察与谏议制度发展演化三、专制,再专制(皇帝的苦恼之官员监察)御史大夫御史府(中心)、刺史(地方)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中心)、按察使司(地方)门下省谏院谏议机构取消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看法,唐太宗基本上都接受了。后来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谏,唐太宗回到后宫后见长孙皇后发恨道:“总有一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唐太宗到了晚年,不大听得进指责看法了,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先后去世,他跟大臣们议事,常是夸夸其谈,唯己是从,刚毅傲岸,日胜一日。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顺耳”声所替代。谏议大夫魏征三、专制,再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发展演化二、专制,再专制(皇帝的苦恼之官员监察)监察和谏议的目的是什么?在古代中国能真正实现吗?

发展趋势是什么?监察部门越来越多——体现对官僚队伍的监督加强谏议部门越来越少,从有到无——皇权不断加强御史大夫御史府(中心)、刺史(地方)都察院、六科给事中(中心)、按察使司(地方)门下省谏院谏议机构取消材料:中国历代都有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出现,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董卓、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和珅等,层出不穷。你能依据上述材料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作一简要评价吗? 评价:1、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2、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心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记历史学家的观点:

官僚体制如何运行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A如何选拔官吏?B怎样保持权力制约与平衡?成熟标记三省六部制——官僚体系的运转科举制度——官僚体系的建设监察谏议制度——官僚体系的维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化的特点(趋势)?1、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分割减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心集权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不断强化思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2、人治高于法治;3、对官吏的限制和监督渐渐强化;4、始终充斥着君权和相权,中心和地方的冲突;5、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中心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减弱(趋势).小结:知识结构:【过关题组】1.(2014·长沙高一检测)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D.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解析】选C。留意材料信息“隋唐”“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平衡”,是指三省之间的分权与牵制。2.(2014·重庆高一检测)右图为某时期的中枢权力体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最终形成于明清时期B.宰相之间牵制明显减弱C.减弱相权以加强皇权D.门下省负责诏令草拟【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起先于隋唐时期,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减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C正确。B明显不正确,D在图中无法体现。【过关题组】3.(2013·山东学业水平测试)《范进中举》描写书生范进二十多次应试,最终中举却喜极而疯的故事。与“范进中举”相关的是()A.科举制 B.郡县制C.禅让制 D.宗法制【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实力。隋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