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2.古今异义5.通假字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同一个词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一样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名词活用作动词(n→v)“风吹草低见牛羊”“见”→“现”1.实词虚词虚词:而、之、乎、者、也……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6.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句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两者之间是陈述关系。例如:①他的态度‖很坚决②我们车间‖已经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③经他的手做成的大小事情‖数不清④院子‖干净得很动语在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支配、涉及后面的宾语的成分;宾语在后,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涉及的对象。主语或谓语:修饰语(定语、状语)+中心语。修饰语:①定语: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②状语: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谓语:中心语+补语补语: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谓语句法成分主语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用来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对主语描写、叙述、判断,回答“怎么样”或者“是什么”谓语定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回答“什么样的”状语何时?何地?怎样做?补语(做得)怎么样?例句:一班同学认真地做完了语文作业。语法单位词词、短语、句子(一)名词1.意义: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和时地的名称。2.种类:(1)表示人和事物A.朋友、同志、作家、学生、牛、羊、飞机、原子(个体名词)B.人民、人口、群众、物品、马匹

(集合名词)C.道德、思想、文化、政治、欲望、苦头

(抽象名词)D.水、油、肉、声音、风、阳光

(物质名词)(2)表示时间:秋天、早晨、明年、现在

(时间名词)(3)表示处所:河岸、东郊、周围、里屋

(处所名词)(新疆、北京、中国、亚洲等兼属专有名词和处所名词)(4)表示方位:前、后、左、右、之上、以下、以西

(方位词)语法单位词、短语、句子(二)形容词1.意义:名词表示表示性质、状态等。软、硬、甜、苦、好、坏、远、近、斜、直、伟大、勇敢、优秀、聪明、大方雪白、笔直、墨绿、火热、血红、绿油油、水灵灵、黑不溜秋、灰里叭叽2.语法特征(1)形容词常作谓语或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例如“太阳红~红太阳I观点模糊~模糊观点”。(2)通常要重叠或者加助词“地”,才可以作状语。例如:“慢慢说l呆呆地望着他l轻松地说笑l得意地想着”。语法单位词、短语、句子(三)副词意义: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表示程度:很、最、极、挺、太、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几乎、过于、尤其表示范围: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净、光、一齐、一概、一律、单单、就表示时间、频率: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在、正在、将、将要、就、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早晚、从来、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赶紧、仍然、还是、屡次、依然、重新、还、再、再三、偶尔表示处所:四处、随处表示肯定、否定:必、必须、必定、的确、不、没有、别、莫、勿、是否、不必、不用、不曾表示情态、方式:特意﹑忽然、公然、连忙、赶紧、悄悄、暗暗、大力、稳步、阔步、单独表示语气:难道、岂、究竟、偏偏、索性、简直、就、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竟然、何尝,何必、明明、恰恰、未免、只好、不妨修饰语烛之武退秦师《左传》①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按照《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地位: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内容:按照《春秋》的顺序,记载了……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司马迁左丘明刘向司马光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班固①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按照《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地位: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作者: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内容:按照《春秋》的顺序,记载了……

《春秋》即《春秋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的书,被称为“传”。文学常识:《春秋》《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大学》一篇散文,出自《礼记》,相传是曾子(孔子弟子)所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作者子思(孔子的孙子)。“适度原则”“中立”(道德信念一旦确立,永不偏离)《诗》《书》《礼》《易》《春秋》《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民歌)、雅(贵族)、颂(祭祀)三类。《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礼记》主要记载先秦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周易》是一本“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被誉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国古文化典籍中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原由鲁国史官所编,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因而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四书五经

为了著述历史,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阅档案,回鲁后孔子便写了文字简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则写成了内容浩繁的《左传》。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左丘明辞官还乡后,建立了左史书舍,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左丘明纂修《国语》的时候已经失明了,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读准字音函陵()氾()佚()

hánlínɡfán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ɡōnɡ)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第三段缒()薄()阙()杞()逢()

zhuì戌(xū)

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薄(bó)

(báo)

单薄、刻薄口语书面语衣服有点薄(bò)

薄荷戍(shù)戊(wù)纪年方法(地支)守卫边疆纪年方法(天干)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020年庚子年2019年己亥年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ɡōnɡ)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第三段缒()薄()阙()杞()逢()

zhuìbóquēqǐpáng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第四段fufūfú丈夫渔夫、农夫放于句首;这;那烛之武退秦师整体把握烛之武退秦师“烛”这个地方的一个叫“武”的人秦国的军队。使……撤退(使动用法)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④〔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背叛,有二心。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⑥〔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孙子兵法》

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④〔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背叛,有二心。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⑥〔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本义:军队(n→v)驻军因为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③〔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以,因为。④〔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背叛,有二心。⑤〔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军。函陵,郑国地名。⑥〔氾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晋国驻军在函陵,秦国驻军在氾水的南面。

(名→动)(名→状)驻军(名→状)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阐明形势: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楚国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阐明形势: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交代原因:与晋有关,与秦无关,郑有可乘之机思考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否为真正原因?

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城濮(pú)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向晋国示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背景秦晋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秦晋的友好关系扩张争霸的野心晋国秦国(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阐明形势: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交代原因:与晋有关,与秦无关,郑有可乘之机驻扎位置:分开驻扎,为瓦解提供了可能性

佚之狐⑦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⑧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⑨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⑦〔佚(yì)之狐〕郑国大夫。⑧〔若〕假如。⑨〔辞〕推辞。⑩〔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⑪〔犹〕尚且。⑫〔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矣”。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危险了,如果能让烛之武去见秦伯,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②〔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过,过错。③〔然〕然而。④〔许之〕答应了这件事。许,答应。之,指代(见秦君)这件事。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的地方)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焉:语气词这您是这判断动词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①〔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②〔既〕已经。③〔敢以烦执事〕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已经好处如果您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①〔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③〔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把……当做边邑增加为什么雄厚名词的意动用法薄弱①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意动用法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③渔人甚异之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惊异。①觉得/认为……②对……感到……③以……为……④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bó)也。①〔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鄙,边邑。这里用作动词。远,指郑国。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③〔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把……当做边邑增加为什么雄厚名词的意动用法薄弱楚国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②〔行李〕出使的人。③〔共(ɡōnɡ)其乏困〕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指代使者。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把……作为供给放弃认为以为出使的人把……作为以(之)为行李出使的人。出行的人所带的东西。古义:今义:

供奉、供品

供提供、供给(jǐ)

(ɡōnɡ)(ɡònɡ)祭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①〔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这句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③〔许君焦、瑕〕(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恩惠曾经在早上(v→n)在晚上(名词作状语)兼词,“于此”在这里

在这里;在那里

焉子亦有不利焉

一词多义语气词“啊”疑问词“为什么”焉用亡郑以陪邻

“于此”朝济而夕设版焉

夫晋,何厌之有?①〔夫(fú)〕:放于句首,不翻译。翻译: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满足满足厌厌恶古义:今义:正常语序:晋,有何厌?主语动语宾语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典型句式:何……之有?贪得无厌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①〔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翻译成“使……成为边境”。③〔肆其西封〕往西扩大边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灭秦。肆,延伸、扩张。③〔阙(quē)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④〔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焉,在哪里。之,指代土地。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西边的边境。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将在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想要在东边使……减少在哪里已经扩张边境使……成为边境

在这里

焉子亦有不利焉

一词多义语气词“啊”“为什么”焉用亡郑以陪邻

“于此”在哪里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朝济而夕设版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①〔唯君图之〕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希望考虑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①〔说〕通“悦”,高兴的意思。②〔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杞子等三人都是秦国大夫。戍,戍守,即守卫郑国。③〔乃还〕于是秦国就撤军了。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结盟高兴于是(n→v)守卫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①〔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袭击秦军。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的字。之,指秦军。②〔公〕指晋文公。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微,假如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假如没有请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⑤〔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⑥〔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损害依靠代替明智结交用吾其还也。亦去之。

⑦〔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⑧〔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离开还是古: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离开去第四段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已”通“矣”,了。“共”通“供”,提供。“说”通“悦”,高兴。“知”通“智”,明智。通假字贰于楚也今急而求子以为东道主古今异义古:今:古:今:古:今: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对男子的尊称儿子把……作为原本认为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亦去之古今异义古:今:古:今:古:今: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主人出使的人那个人离开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对妻子的尊称今:古: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词类活用现象2.越国以鄙远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3.秦伯说,与郑人盟用作动词2.越国以鄙远(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3.秦伯说,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动词→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使动用法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阙秦以利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1.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有何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不翻译。)宾语前置郑危佚之狐举荐郑伯请人烛辞郑伯自责夜缒而出见秦伯亡郑小害秦舍郑小利秦亡郑大害秦秦退子犯请击晋退秦晋围郑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课前检测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整体把握退为何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何结果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兵法》

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阐明形势:晋侯、秦伯围郑楚国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阐明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交代原因:

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城濮(pú)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向晋国示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背景链接晋、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秦晋的友好关系扩张争霸的野心晋国秦国(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阐明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交代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思考1: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阐明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交代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驻扎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整体把握退为何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何结果一言之辩,雄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研读第三段劝说对象秦伯劝说方案晋侯逞强求饶离间思考,并用原文语句回答:1.亡郑,对秦有利还是有弊?2.舍郑,对秦有利还是有弊?3.对秦国而言,晋国是敌是友?思考,并用原文语句回答:1.亡郑,对秦有利还是有弊?2.舍郑,对秦有利还是有弊?3.对秦国而言,晋国是敌是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得势全在”之评价,是否过高,如何理解?

得势全在“秦晋围郑,郑既知亡”!二语先令人气平了一半;以后纡徐曲折,言言刺入秦伯心窝里去。词令之妙,一至于此!——[清]过珙《古文评注全集》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②不动声色之间传达了郑国对秦(而非晋)的重视与尊崇;③言外之意,郑国已经抛弃了自己的利益,完全站到秦国的立场上,为秦着想。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思考,并用原文语句回答:1.亡郑,对秦有利还是有弊?2.舍郑,对秦有利还是有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1.应该读出烛之武何种语气?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只字不提晋,为何?思考,并用原文语句回答:1.亡郑,对秦有何影响?2.舍郑,对秦有何影响?3.对秦国而言,晋国是敌是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能否改为“扩”?在古代战争中,胜利者常把败方的俘虏或战死者的耳朵割下。本义是“攻下”“夺取”。“取”字溯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能否改为“扩”?如你是秦伯,请发表感言。烛之武退秦师整体把握退为何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如何结果晋文公退兵原因?不仁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_______。——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不知不武利益秦晋崤之战小结回顾1.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3.烛之武说退秦兵最关键的一点是?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意向秦军进攻?春秋无义战利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1.结合上段文字,思考:秦师退兵是烛之武一人之力所致吗?有人说,即使当时烛之武没有去说服秦伯,秦军也会退兵,你怎么看?2.阅读《世纪金榜》p28《秦晋崤之战》,完成对应练习。研讨与练习三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2.如何退秦师?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亡郑对秦无利,有小害舍郑对秦无害,有小利阙秦利晋,对秦将有大害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烛之武退秦师1.为什么要退秦师?(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2.如何退秦师?3.退秦师的结果怎么样?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军:军队)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A知识点检测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无能为也已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A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A今急而求子

“而”表转折“但是”“却”表修饰

表并列

表承接

表假设

表递进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蟹六跪而二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