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新加坡教育政策(《社会政策概论》课程)_第1页
课件:新加坡教育政策(《社会政策概论》课程)_第2页
课件:新加坡教育政策(《社会政策概论》课程)_第3页
课件:新加坡教育政策(《社会政策概论》课程)_第4页
课件:新加坡教育政策(《社会政策概论》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加坡教育政策新加坡简介新加坡社会文化背景二新加坡教育概况三一

目录三、新加坡教育概况1、新加坡教育简述2、新加坡教育体系3、新加坡教育制度的特点4、新加坡教育政策的优缺点5、新加坡教育的支出6、与中国教育政策比较7、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建议8、新加坡的大学一、新加坡简介

新加坡,俗称狮城或星洲、星国。共有大小岛屿50多个,位于赤道以北138公里,北纬01度22分,东经103度48分,比邻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南面与印尼隔海相望,北与马来西亚以长堤相连。土地面积为710.2平方公里,极为有限,为了满足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通过人工填海来扩大土地面积。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效果显著,故亦有“花园城市”之美称。二、新加坡社会文化背景

人口成份组成多样,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社区,聚集了世界上多个种族的人口国家。其中25%以上都是国外公民,而本国公民中,3/4的人是华人,其他的民族有14%马来人,8%的印商再加上少数的欧亚混血人口。在华人上,很多人认为是中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带的人移民的后代,在口音上,闵南语占了半数,有福建人、朝洲人、广府人、客家人、海南人等。在加上这几年的中国其他地区留学的人涌入,使华人的圈子占有率更大广大。

在新加坡,8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約占人口的42.5%华人基本上是佛教,而且占第一宗教的排名;伊斯兰教,主要是马来人、巴基斯坦、印度人,比较著名是花蒂玛清真寺、苏丹清真寺;基督教,约占12.6%;道教基础上也是华人较多,占人口的8.5%;印度教,基本上是印度人。新加坡最早的教堂是喜街(HillStreet)的阿美利安教堂(ArmenianChurch)和圣安德烈路的圣安德烈教堂。

三、新加坡教育概况(一)新加坡教育简述

新加坡的义务教育为10年制,针对是未满15周岁的孩子必须接受教育,实施是双语教育。学校的课程选择灵活多变,因材施教,既保留了母语也开放了其他语言的延续。新加坡的语言种类不但很多,教育也分为三至四个阶段。早在2003年开始,小学六年制是义务性教育,在修完四至五年的中学课程,可以进去三到五年的初级理工学院,而后50%的能升入大学。和中国教育时间制度相比,新加坡的中小学生一般采取半天制,课程多以讨论为主,课外为互动游戏,课堂上没那么忙,而初级学院、大专和理工学院则沿用开放全日制。

(二)新加坡教育体系

新加坡对青少年的教育分为四种,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大学教育。1.小学教育:满6岁入学,为期6年(1-4年级奠基期、5-6年级巩固期)2.中学教育:4-5年(分特选、快捷和普通课程,特选学生修读高级母语特选)3.大学先修教育:初院(2年)或高中(3年)(根据“O”水准成绩报读初院(2年制)或高中(3年制),课程结束后参加“A”水准考试。)4.专科和大专教育(工艺教育学院(2-3年)、理工学院(3年))5.大学:3-6年(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论坛)课程)(三)新加坡教育制度的特点1.分流政策

(1)新加坡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从小学四年级起,就实行教育分流,而且在以后的教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流。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确定学生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校。(2)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小学离校考试(PSLE)、剑桥GCE'O'Level普通水准会考、剑桥GCE‘A’Level高级水准会考成绩作为进入各阶段的标准尺度。

2.双语教学(1)母语(汉语)是一门主课,其他主要学科如数学、科学等用英语讲解。(2)“O”水准和“A”水准考试由教育部连同英国剑桥出卷和改卷,水平与国际接轨,受国际承认。

3.因材施教和选拔精英的制度(1)小五起英文、母语、数学、科学分成普通水平和基础水平,按学生能力选读。(2)中学分成特选、快捷和普通三种水平的课程,读普通课程的学生多读一年(5年)。4.学习成绩和能力挂勾(1)不主张死记硬背,重视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知识的广度。考试不给范围(重点),有时出课外的题目。(2)经常布置小组作业(项目),培养学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作业也算一部份分数。5.重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1)好公民和道德教育,其中包括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2)有较多访问老人院,做义工,为慈善机构筹款等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也评等级,也是衡量学生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新加坡教育政策的优缺点★优点:

1.分流教育:

(1)使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为每人充分提供就学机会,挖掘每个人的潜能;(2)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兼顾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不同学校、不同课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3)中小学的辍学率和流失率普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极大地提升了教育质量

2.双语政策:(1)使学生有更多技能,促进其发展与选择,适应新加坡多元化的社会状况;(2)解决了由于语言引起的民族纠纷和矛盾,保留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价值,有利于增强国家凝聚力;(3)由于英语是国际间较通用的语言,对吸引外国投资和参与国际间的竞争有很大好处。3.因材施教与精英选拔:

(1)挖掘个人潜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使每个学生都能德、智、体、群全面发展;(2)为国家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促进多元化发展;4.实践活动也作为学生个人成绩一部分

(1)促进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2)较多访问老人院,做义工,为慈善机构筹款等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同时为其塑造更好的价值观与道德责任感做铺垫。★缺点:

极端措施外部引进学校教育基本模式教师工作负担重

学生学习负担重、求学时间长考试制度严格从周边国家引进大量优秀高中、大学毕业生小五分流(五)新加坡教育支出1、教育投资占GDP比例较大

中1992年教育开支是27亿新元,到2002年达到67亿新元,增加幅度超过了一倍半。仅从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间,所投下的教育总开支超过了350亿新元,这笔巨款相当于新加坡2002年外汇储备的四分之一。并致力于实现“思考型学校”(ThinkingSchools)和“学习型国家”(LearningNation)这两项长远目标。2、教育投资占财政开支比例较大从1997年至2004年新加坡的教育投资数额基本是仅次于国防开支,排在第二位,占财政开支的21.01%(表二)。1997年底开始的亚洲经济危机对新加坡造成一些影响,对新年度有一个比较紧缩的财政预算,因为教育是对国家未来的一项重要投资,所以在1998年教育的投资不降反而比1997年(1997年实际开支为44亿新元,不包括教育储蓄金5亿新元)激增30%,达到了57亿新元。3、教育发展开支占教育投资的比例较大从1997年至2004年,新加坡教育发展开支占教育总投资的26%,发展开支占经常开支的比例更高,达到了35%。在教育的发展上,特别注意了耗资庞大的资讯科技教育总计划、建造新学校计划、翻新旧学校计划、教育储蓄计划、征聘教师计划、经济援助金计划、进取基金计划、海外姐妹校基金计划及改善教育服务待遇金等计划的实施。这些计划的实施,为新加坡维持世界一流的教育制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新加坡教育部通过以下三大方面实施资助贫穷学生的政策:一、增强“教育部财政资助计划”;二、提升“教育储蓄优秀奖学金”的家庭收入标准;三、在所有学校都设立“机会基金”。新加坡教育由教育部实行一级管理。新加坡政府认为,教育是一种重要而又庞大的投资,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划和管理,那么势必造成严重的浪费。因此他们配备比较强大的力量来研究、规划、管理教育,以尽量避免教育投资的浪费,并不断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六)与中国教育政策比较1、新加坡加坡的精英教育和中国的应试教育有点相似(1)新加坡推行的是精英教育。其理念是,让优质教育资源首先满足优质学生,以使教育效益最大化。为达到这一目的,新加坡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要经过四次分流:小学四年级分流一次,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分别上不同的班;小学六年级毕业会考,再分流一次,优秀学生进入“特选班”和“快捷班”;到中四或中五学生参加剑桥“普通水准”(O水准)会考,根据成绩决定是进入初级学院还是大学预科;最后参加剑桥“高级水准”(A水准)会考,成绩优异者方能升入大学。经过这层层选拔,最后升入大学的都称得上是精英。(2)中国的应试教育以考试升学为目标,只重视学生智育的培养,而不是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2]

“应试教育”采取强制的做法,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实施局限的知识教学,大搞题海战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甚至磨灭了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学校中的学生基本上是都是不注重个性化的,学生被一个“标尺”统一要求和衡量,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兴趣2、新加坡素质教育的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加坡的精英教育已经被“发掘每个人才能的教育”所取代。教育部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的才干,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和今后对学习的持久热情。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尚达曼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03年,教育部成立“排名检讨委员会”和“检讨大学入学标准委员会”,在这两个委员会的指导下,修改了大学新生的录取标准和对中小学的排名指标。在大学新生录取上,降低考试分数的比重,给大学更多自由挑选学生的余地;在中小学的排名上,打破唯分数论,增设“成就奖”、“持恒成就奖”、“最佳治校奖”、“国民教育奖”等指标,使排名指标多元化,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各个学校的表现。这两项改革,实际上改革了教学指挥棒,把学校和学生从考试成绩中解放了出来。2004年,推行“少教多学”的理念,改“学校排名榜”为“学校成就榜”,推出“学校专长项目计划”;取消大学入学的学能评估测验;对小四分流进行改良,减少对学生的分类。

2005年,把所有小学一年级每班的学生人数,从40人减少到30人;设立“海外姐妹校基金”,鼓励学校和学生走出去。

2006年,设立“进取基金”;初级学院加入“直接收生计划”;5所理工学院为44所中学推出37项“高级选修单元课程”;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从法定机构转为非盈利企业机构,进一步提高了这两所大学的自主性。

2007年,开办“北烁学校”,专收小学会考多次不及格的学生;理工学院推行“直接收生计划”;拨巨资提高教师待遇,为所有学校兴建室内体育馆,支持更多学校发展艺术、体育、数理专长项目。今年,废除小四分流,代之以“科目分班”;每年拨3.8亿新元,推出“教师

专业和个人发展配套2.0提升版”;推出私校教育法案……到2009年,达到小一生25%能上大学的目标。

以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总的是要把学生从沉重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努力改善教学和师资条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鼓励特长教学、专才教学,以更好发掘学生的才能和潜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尚达曼指出:“衡量教育制度成功与否,最终要看我们的学生是否有能力应付世界的挑战,是否具备了做好公民的素质,是否具备雇主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这实际就是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可惜的是,素质教育在中国提了这么多年,却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进展。如果我国的高考招生指挥棒不改变,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便无从谈起,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还会愈演愈烈。在应试教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为考试而教学,在讲台前拼命地向学生们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教师一直是处在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或者很多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接受老师教给的知识。学生们也是为考试而学习,只能学到书本上有限的知识和理论,对书本外面的知识无法感知和体会。教师这样的教学对部分优生来说是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差生就是望而却步了,因此班级中优生和差生的比例失调,也给教师的本身造成压力。教师为了某方面的目的,就尽量去抓优生的教学,而忽略了差生,甚至有些教师几乎放弃对差生的教学。这就是教育工作者走进的一个误区,对学生不公平。3、中国应试教育的利与弊首先要取其精华。如果没有这种应试教育,有多少青年会沉沦,毕竟很大部分人是缺少自制力的,这种自制力是在接受教育之后慢慢形成的,然后才会有所发展。当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它僵化了部分学生的思想,使得部分学生只会读书不会干别的;作为大学生,身心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的,并且这种发展对以后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会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具备了很好的认知能力,多实践。理论固然重要可它毕竟还要回归于实践,被实践所检验。在初高中时期大多数学生只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可他们并不懂得要如何运用,没有人教会他们。(七)中国教育政策改革建议1、中国教育政策的问题

重点中学政策问题,教师专业化的定位问题,研究性学习的困境。2、中国教育政策的改革方案

示范高中的办学应明确高素质的精英教育的方向

精英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国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从中国教育的国情出发,示范高中总量、质量要从严把关,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应全力以赴办好高中,与初中部彻底分离,而且要国家扶持,让社会每一个阶层的最优秀学生不分贫穷、富有,都有平等地接受精英教育的机会;应杜绝将示范高中作为“摇钱树”,搞变相创收或成为政府“减负”的基地。精英教育应面向未来,走向世界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可以说是站在世界的视野来关注中国的教育发展。精英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示范高中如何适应这一要求应努力探索,使精英教育面向未来,走向世界。下面以石室中学的成功探索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为高素质的精英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素质的精英教育需要高校招生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否则,应试性的精英教育将难以改变。在这一点上可以参照欧美著名学府的做法,划分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进行单独招生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加强综合能力的评价和考核,使示范高中的教育真正走向高素质的教育。

进行双语课程教育的可行性探讨其他高中和全部小学、初中应走向全面的素质教育

精英教育固然必不可少,但一个国家全民素质的提高更多的要依靠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是所谓的“精英教育”是牺牲大部分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前提,即所有的中小学都在全力以赴地培养“精英”。培养出来的所谓的“精英”的“品质”还是会考试,其他素质是很难令人乐观的。从均衡发展的观点来说,高中除示范高中外不再评级,初中、小学也不应有示范、达标的评定。因为这些评估经常以教学成绩作为主要杠杆,使参评学校更加追求功利,因为追求升学率是所谓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最直接体现。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过程从知识、能力层面来说,是一个不断产生学习层次差异的过程;学生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从考试层面来看,成绩衡量的只是知识、能力。以分数为唯一杠杆作为中考、高考的招生依据,是新课程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我们正在探索考试改革以推进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应借鉴新加坡及欧美教育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考察,新加坡高中招生就很重视学生社团活动能力评价及各种竞赛、比赛情况的参考。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