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_第1页
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_第2页
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_第3页
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_第4页
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焊缝固态相变熔焊原理3.2焊缝固态相变熔焊原理3.2焊缝固态相变低碳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1低碳钢焊缝组织:F+少量P,过热时产生W。3.2焊缝固态相变低碳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1低碳钢焊缝组织2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33.2焊缝固态相变低碳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1低碳钢焊缝组织:F+少量P,过热时产生W。改善组织条件:多层焊:使焊缝获得细小的F和少量P,使柱状晶组织破坏。焊后热处理:加热至A3+20~30oC,消失柱状晶。冷却速度:冷却速度↑,P↑,组织细化,硬度↑3.2焊缝固态相变低碳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1低碳钢焊缝组织4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53.2焊缝固态相变低合金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2随匹配焊接材料化学成分和冷却条件而变化以F为主,P、B、M占次要地位根据低合金钢焊缝化学成分和冷却条件的不同,可能发生四种固态相变:铁素体转变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3.2焊缝固态相变低合金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2随匹配焊接63.2焊缝固态相变(1)铁素体转变低碳钢焊缝中铁素体的四种类型:(1)粒界铁素体(GBF)(先共析铁素体PF)形成温度:770~680oC组织特征:焊缝冷却时,沿原奥氏体晶界首先析出的铁素体,一般沿晶界呈长条状分布,有时呈多边形。**在高温区发生γ→α,相变时优先形成,因晶界能量较高而易于形成新相核心。PF的位错密度较低。3.2焊缝固态相变(1)铁素体转变低碳钢焊缝中铁素体的四种73.2焊缝固态相变粒界条状铁素体块状铁素体3.2焊缝固态相变粒界条状铁素体83.2焊缝固态相变(2)侧板条铁素体(FSP)形成温度:700~550oC组织特征:由晶界向晶内扩展的板条状或锯齿状铁素体,实质是魏氏组织。长宽比很大,在20:1以上。**当PF和FSP长大时,其γ/α界面上γ一侧的碳浓度增加,极为接近共析成分,故γ易分解为P而出现于FSP的间隙之中。FSP晶内位错密度大致和PF相当或稍高一些。3.2焊缝固态相变(2)侧板条铁素体(FSP)形成温度:793.2焊缝固态相变低高倍下的侧板条铁素体3.2焊缝固态相变低高倍下的侧板条铁素体103.2焊缝固态相变(3)针状铁素体(AF)形成温度:~500oC组织特征:在原奥氏体晶内的有方向性的细小铁素体。宽约2μm左右,长宽比多在3:1~10:1的范围。AF可能是以氧化物或氮化物(如TiO或TiN)为基点,呈放射状生长。AF晶内位错密度较高,为PF的2倍左右。位错之间也互相缠结,分布也不均匀,但又不同于经受剧烈塑性形变后出现的位错形态。3.2焊缝固态相变(3)针状铁素体(AF)113.2焊缝固态相变(4)细晶铁素体(FGF)(贝氏体铁素体)形成温度:一般<500℃组织特征:在奥氏体晶内形成,一般都有细化晶粒的元素存在,板条间为小倾角,板条内的位错密度很高。3.2焊缝固态相变(4)细晶铁素体(FGF)(贝氏体铁素体123.2焊缝固态相变AFFGF3.2焊缝固态相变AF133.2焊缝固态相变(2)珠光体转变热处理平衡状态

P转变温度:Ar1~550℃

特征:C、Fe原子扩散比较容易,

P转变为扩散型相变。焊接状态

非平衡转变,得到P量少,P转变量小。若存在B、Ti等细化晶粒的合金元素,P转变全部被抑制。3.2焊缝固态相变(2)珠光体转变热处理平衡状态143.2焊缝固态相变珠光体P

Ac1~670ºC0.15~0.4520~250HV索氏体S

670~600ºC

0.08~0.15~300HV屈氏体T

600~500ºC

0.03~0.08~410HV组织形态形成温度大致片间距/μm硬度3.2焊缝固态相变珠光体PAc1~670ºC153.2焊缝固态相变(3)贝氏体转变B转变温度:550℃

~Ms特征:合金元素不能扩散,只有C能扩散,转变机理复杂。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条状贝氏体3.2焊缝固态相变(3)贝氏体转变B转变温度:550℃~163.2焊缝固态相变上贝氏体,Bu下贝氏体,BL

粒状贝氏体,Bg

羽毛状,碳化物在F板条之间析出,在A晶界形核形成温度:550~450℃之间力学性能:较差针状,碳化物在F板条内部析出形成温度:450℃~Ms之间力学性能:较好粒状,在块状F上分布有富碳A或M-A组元的组织,可在A晶界和晶内析出形成温度:在Bu形成温度区间的上部力学性能:取决于F上分布的岛状物的组成、形态和颗粒大小3.2焊缝固态相变上贝氏体,Bu下贝氏体,BL粒状贝173.2焊缝固态相变(4)马氏体转变温度:Ms温度以下条件:焊缝金属含碳量偏高或合金元素较多,冷却速度快焊缝金属含碳量低特征:A晶粒内形成细条状M板条,条间有一定的夹角位错量多→位错型M,含碳量低→低碳M强度好,韧性高焊缝金属含碳量较高,C≥0.4%特征:M片不相互平行,初始形成的M片较粗大,往往贯穿整个A晶粒。片状M内存在孪晶带→孪晶M,含碳量高→高碳M

硬度高、脆。板条M片状M3.2焊缝固态相变(4)马氏体转变温度:Ms温度以下焊18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19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20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21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223.2焊缝固态相变熔焊原理3.2焊缝固态相变熔焊原理3.2焊缝固态相变低碳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1低碳钢焊缝组织:F+少量P,过热时产生W。3.2焊缝固态相变低碳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1低碳钢焊缝组织24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253.2焊缝固态相变低碳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1低碳钢焊缝组织:F+少量P,过热时产生W。改善组织条件:多层焊:使焊缝获得细小的F和少量P,使柱状晶组织破坏。焊后热处理:加热至A3+20~30oC,消失柱状晶。冷却速度:冷却速度↑,P↑,组织细化,硬度↑3.2焊缝固态相变低碳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1低碳钢焊缝组织26熔焊原理-焊缝固态相变课件273.2焊缝固态相变低合金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2随匹配焊接材料化学成分和冷却条件而变化以F为主,P、B、M占次要地位根据低合金钢焊缝化学成分和冷却条件的不同,可能发生四种固态相变:铁素体转变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3.2焊缝固态相变低合金钢焊缝的固态相变组织2随匹配焊接283.2焊缝固态相变(1)铁素体转变低碳钢焊缝中铁素体的四种类型:(1)粒界铁素体(GBF)(先共析铁素体PF)形成温度:770~680oC组织特征:焊缝冷却时,沿原奥氏体晶界首先析出的铁素体,一般沿晶界呈长条状分布,有时呈多边形。**在高温区发生γ→α,相变时优先形成,因晶界能量较高而易于形成新相核心。PF的位错密度较低。3.2焊缝固态相变(1)铁素体转变低碳钢焊缝中铁素体的四种293.2焊缝固态相变粒界条状铁素体块状铁素体3.2焊缝固态相变粒界条状铁素体303.2焊缝固态相变(2)侧板条铁素体(FSP)形成温度:700~550oC组织特征:由晶界向晶内扩展的板条状或锯齿状铁素体,实质是魏氏组织。长宽比很大,在20:1以上。**当PF和FSP长大时,其γ/α界面上γ一侧的碳浓度增加,极为接近共析成分,故γ易分解为P而出现于FSP的间隙之中。FSP晶内位错密度大致和PF相当或稍高一些。3.2焊缝固态相变(2)侧板条铁素体(FSP)形成温度:7313.2焊缝固态相变低高倍下的侧板条铁素体3.2焊缝固态相变低高倍下的侧板条铁素体323.2焊缝固态相变(3)针状铁素体(AF)形成温度:~500oC组织特征:在原奥氏体晶内的有方向性的细小铁素体。宽约2μm左右,长宽比多在3:1~10:1的范围。AF可能是以氧化物或氮化物(如TiO或TiN)为基点,呈放射状生长。AF晶内位错密度较高,为PF的2倍左右。位错之间也互相缠结,分布也不均匀,但又不同于经受剧烈塑性形变后出现的位错形态。3.2焊缝固态相变(3)针状铁素体(AF)333.2焊缝固态相变(4)细晶铁素体(FGF)(贝氏体铁素体)形成温度:一般<500℃组织特征:在奥氏体晶内形成,一般都有细化晶粒的元素存在,板条间为小倾角,板条内的位错密度很高。3.2焊缝固态相变(4)细晶铁素体(FGF)(贝氏体铁素体343.2焊缝固态相变AFFGF3.2焊缝固态相变AF353.2焊缝固态相变(2)珠光体转变热处理平衡状态

P转变温度:Ar1~550℃

特征:C、Fe原子扩散比较容易,

P转变为扩散型相变。焊接状态

非平衡转变,得到P量少,P转变量小。若存在B、Ti等细化晶粒的合金元素,P转变全部被抑制。3.2焊缝固态相变(2)珠光体转变热处理平衡状态363.2焊缝固态相变珠光体P

Ac1~670ºC0.15~0.4520~250HV索氏体S

670~600ºC

0.08~0.15~300HV屈氏体T

600~500ºC

0.03~0.08~410HV组织形态形成温度大致片间距/μm硬度3.2焊缝固态相变珠光体PAc1~670ºC373.2焊缝固态相变(3)贝氏体转变B转变温度:550℃

~Ms特征:合金元素不能扩散,只有C能扩散,转变机理复杂。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条状贝氏体3.2焊缝固态相变(3)贝氏体转变B转变温度:550℃~383.2焊缝固态相变上贝氏体,Bu下贝氏体,BL

粒状贝氏体,Bg

羽毛状,碳化物在F板条之间析出,在A晶界形核形成温度:550~450℃之间力学性能:较差针状,碳化物在F板条内部析出形成温度:450℃~Ms之间力学性能:较好粒状,在块状F上分布有富碳A或M-A组元的组织,可在A晶界和晶内析出形成温度:在Bu形成温度区间的上部力学性能:取决于F上分布的岛状物的组成、形态和颗粒大小3.2焊缝固态相变上贝氏体,Bu下贝氏体,BL粒状贝393.2焊缝固态相变(4)马氏体转变温度:Ms温度以下条件:焊缝金属含碳量偏高或合金元素较多,冷却速度快焊缝金属含碳量低特征:A晶粒内形成细条状M板条,条间有一定的夹角位错量多→位错型M,含碳量低→低碳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