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课件_第1页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课件_第2页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课件_第3页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课件_第4页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专题教学设计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教学设计1大唐帝国尽管日薄西山,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也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晚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杜牧的诗清新俊逸,雄姿英发,于拗折峭健之中现风华掩映之美;李商隐的诗构思缜密,深情缅邈,辞藻精丽。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成就为诗坛增添了光辉。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概述)大唐帝国尽管日薄西山,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也已经失去了盛2晚唐诗歌主要有三种境界:1、随着时代盛衰的变化,诗人的心理由宏放开朗转为沉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隐晦,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2、随着诗歌技巧的发展,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越加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精致工细。3、随着文人士大夫生活面缩小和对现实的失望,诗的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索取转为更多地向内心体验搜寻。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概述)晚唐诗歌主要有三种境界: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概述)3

尽管这第三种境界在气概上不免有衰飒式微之感,但从诗歌发展角度看,毕竟峰回路转,通过向内心世界的深入,别开了一个新的诗歌天地。

在艺术上,晚唐诗歌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近体诗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纡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意境的深邃朦胧。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概述)尽管这第三种境界在气概上不免有衰飒式微之感,4九日齐山登高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杜牧5知人论世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知人论世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6吟诵涵咏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吟诵涵咏九日齐山登7读诗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让我们着重分析第一幅画面.“江涵秋影雁初飞,”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幅画面吗?读诗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8在这句诗歌中,一个“涵”字用得很好,能说说它的好处吗?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在这句诗歌中,一个“涵”字用得很好,能说说它的好处吗?涵是“9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借赏心悦目之美景

抒愉悦畅快之心情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10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好佳节从远处赶来看往自己,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情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破例高兴一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客携壶上翠微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11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

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用典,“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陶渊明特12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古人登高,看到山川秀美,云烟满眼,往往会触景生情,感叹不已。景公游牛山,面对壮美的山河,忽然有感自己一旦离开人世,美好的江山能否永保,因而独自伤感流泪。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13诗情深探

有人认为这首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注意诗中“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诗情深探有人认为这首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14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其友张祜前来拜望,两人一个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一个遭人排挤,怀才不遇,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写下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写作背景: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15结语

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落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长久而落泪,而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人世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流泪加以嘲笑.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像晏子一样坦然,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流泪,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超然.结语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16《无题》李商隐研读《无题》研读17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政治上因受牛李党争牵连,虽才华横溢,却一直遭排挤,潦倒一生。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是唐代“小李杜”“大唐三李”之一。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一、关于作者诗以“无题”命篇——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人多把它们视为爱情诗。

李商隐(812-858)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政治上18一、读诗1、初读感知无题

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读诗1、初读感知无题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19

无题

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yīn)(wèi)(kān)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20整体把握全诗情绪—相思的感伤凄苦内容:写别离相思愁绪——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二、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全诗情绪—相思的感伤凄苦内容:写别离相思愁绪——写两21三、研读赏析1、识体: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引导探究(1)此诗从哪个字一眼就能看出它所写的内容?别(2)首句中的两个“难”字意义上有何区别?相见难别亦难——相见机会难得——相别难舍难分情深意厚三、研读赏析1、识体: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引导探22(3)首联: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

——未见时的苦苦思念

与见后又别离时的痛苦忧伤

(3)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暮春时节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3)首联: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3)首23(4)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

巧用双关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说”春蚕吐丝,烛泪流干”吗?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明确:巧用双关、比喻表达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思考:“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写景句对于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渲染、烘托离愁别绪(更增离愁)(4)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方尽”——隐24(5)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写别后的担心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设想):晓镜(但愁)—久别相思,只担心容颜衰减夜吟(应觉)—更显体贴入微、关怀备至(5)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25(6)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强作宽慰之语好在蓬山距此没有多远,且有仙鸟殷勤捎信、探望(6)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好在蓬山距此没有26

前四句(首联和颔联)—抒难舍难分之情,表爱情的坚贞不渝、至死不变后四句(颈联和尾联)—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3、小结:后四句(颈联和尾联)—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3、小结:27四、扩展延伸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除了歌颂爱情的执著,人们还赋予了它别的什么意义?j明确: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歌颂无私奉献已醇化为一种哲理,其涵义也远远超出了它的本意。四、扩展延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确:已醇化为一28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不应避而不谈。但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它就像那挂在枝上的苹果,没到季节别轻意去采摘,让它挂在那儿,每一天你都有一份希望。切记:没到季节的采摘只会咽下青涩的苦果!

留住它,珍惜它,到了季节它会醇香四溢美丽无边!心愿心语: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不应避而不谈。心愿心语:29长安晚秋研读赵嘏长安晚秋研读赵嘏30关于作者赵嘏,字承祐,生卒年不详,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官渭南尉。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称“赵倚楼”。有《渭南诗集》关于作者赵嘏,字承祐,生卒年不详,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人31朗读作品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朗读作品长安晚秋32问题讨论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的妙处?(写景的角度)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问题讨论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33诗情深探

(一)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思考:“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诗情深探(一)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34诗情深探

(二)颔联:写仰观。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

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与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笛子一般为凄凉思乡的代名词。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的妙处?(写景的角度)诗情深探(二)颔联:写仰观。思考:试分析这两35诗情深探(三)颈联:写俯察。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更进一步反映出了诗人宦游羁旅之苦和归思之情。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诗情深探(三)颈联:写俯察。紫艳半开篱菊静,3、颈联用了何种36诗情深探尾联: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诗情深探尾联: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37小结: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小结: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38研读商山早行研读商山早行39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作者简介: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作者简介:40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读一读商山早行读一读411、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

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整体感知

2、“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悲”奠定了全诗的感伤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1、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槲叶秋天即枯,经冬42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请找出相应的诗句异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象、意境、情感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432、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并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意象、意境、情感凄清、冷寂

温馨美好2、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并概443、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情感)表现手法:运用对比反衬,以梦中的乐景反衬眼前的哀情;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意象、意境、情感3、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作者由异45依据颔联和颈联,谈谈你对这首诗“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的理解,并体会其中的羁旅愁思。颔联:选取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典型环境。作者选取的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富有特征的景物,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因为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算很“早行”了,然已是“人迹板桥霜”,说明有更早的人,真所谓“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意象、意境、情感依据颔联和颈联,谈谈你对这首诗“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的理46颈联仍是早行中商山路上的自然景色。路边槲树的叶子落满山径,枳树的白花把驿站的墙照得亮亮的。叶花本无情,但叶落归根撩人思乡之情;枳花让驿墙更醒目,使羁旅之人又倍感异乡奔波的劳顿之苦和思乡之切。所以,《商山早行》的“目前之景”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是言道路辛苦,羁旅愁思。而且扩大到更广泛的人群,让思想更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表达感情上通过清冷的环境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意象、意境、情感颈联仍是早行中商山路上的自然景色。路边槲树的叶子落满山径,47名句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意象组合:没有动词,只有名词组成的意象叠加在一起。这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不用动词、形容词,纯用名词组成诗句,不用一二闲字,不标明名词间的关系,使之间的关联有跳跃性,能调动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由组合,获得广阔的想象理解的空间,组成的画面更丰满。这就是古典诗歌的“意象叠加”法。名句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脍炙人口,此诗颔联除对48组合手法的实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抒怀》)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名句赏析组合手法的实例: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49小结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组合、相互映衬、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小结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组合、相50知识拓展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2.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3、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才不遇、幽怨愤慨;战乱频仍,背井离乡、久戍边关、遥无归期;宦游在外,身不由己等。4、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不说自己,却说家人想自己)等。羁旅诗的常见特点知识拓展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51练一练

阅读宋诗一首,按要求答题。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问题:本诗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这一名句写景上的特色。参考: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练一练阅读宋诗一首,按要求答题52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专题教学设计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专题教学设计53大唐帝国尽管日薄西山,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也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晚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杜牧的诗清新俊逸,雄姿英发,于拗折峭健之中现风华掩映之美;李商隐的诗构思缜密,深情缅邈,辞藻精丽。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成就为诗坛增添了光辉。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概述)大唐帝国尽管日薄西山,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也已经失去了盛54晚唐诗歌主要有三种境界:1、随着时代盛衰的变化,诗人的心理由宏放开朗转为沉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隐晦,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2、随着诗歌技巧的发展,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越加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精致工细。3、随着文人士大夫生活面缩小和对现实的失望,诗的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索取转为更多地向内心体验搜寻。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概述)晚唐诗歌主要有三种境界: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概述)55

尽管这第三种境界在气概上不免有衰飒式微之感,但从诗歌发展角度看,毕竟峰回路转,通过向内心世界的深入,别开了一个新的诗歌天地。

在艺术上,晚唐诗歌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近体诗语言技巧的精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纡徐含蓄,结构布局的敛约回环,意境的深邃朦胧。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概述)尽管这第三种境界在气概上不免有衰飒式微之感,56九日齐山登高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杜牧57知人论世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知人论世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58吟诵涵咏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吟诵涵咏九日齐山登59读诗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江涵秋影雁南飞翠微菊花落晖让我们着重分析第一幅画面.“江涵秋影雁初飞,”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幅画面吗?读诗题,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60在这句诗歌中,一个“涵”字用得很好,能说说它的好处吗?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在这句诗歌中,一个“涵”字用得很好,能说说它的好处吗?涵是“61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借赏心悦目之美景

抒愉悦畅快之心情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62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好佳节从远处赶来看往自己,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情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破例高兴一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客携壶上翠微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63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

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用典,“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陶渊明特64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古人登高,看到山川秀美,云烟满眼,往往会触景生情,感叹不已。景公游牛山,面对壮美的山河,忽然有感自己一旦离开人世,美好的江山能否永保,因而独自伤感流泪。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65诗情深探

有人认为这首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注意诗中“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诗情深探有人认为这首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66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

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其友张祜前来拜望,两人一个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一个遭人排挤,怀才不遇,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写下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写作背景: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67结语

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落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长久而落泪,而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人世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流泪加以嘲笑.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像晏子一样坦然,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流泪,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超然.结语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68《无题》李商隐研读《无题》研读69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政治上因受牛李党争牵连,虽才华横溢,却一直遭排挤,潦倒一生。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是唐代“小李杜”“大唐三李”之一。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富于文采,情致缠绵婉曲,用典多,意隐晦。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一、关于作者诗以“无题”命篇——此类诗歌,大多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因此命为“无题”。再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此类诗也可能别有所托。尤以写相思、失意的作品最为凄婉迷离、优美动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人多把它们视为爱情诗。

李商隐(812-858)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诗人。政治上70一、读诗1、初读感知无题

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读诗1、初读感知无题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71

无题

李商隐(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yīn)(wèi)(kān)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72整体把握全诗情绪—相思的感伤凄苦内容:写别离相思愁绪——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二、整体感知整体把握全诗情绪—相思的感伤凄苦内容:写别离相思愁绪——写两73三、研读赏析1、识体: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引导探究(1)此诗从哪个字一眼就能看出它所写的内容?别(2)首句中的两个“难”字意义上有何区别?相见难别亦难——相见机会难得——相别难舍难分情深意厚三、研读赏析1、识体: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引导探74(3)首联: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

——未见时的苦苦思念

与见后又别离时的痛苦忧伤

(3)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暮春时节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3)首联: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3)首75(4)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

巧用双关思考:诗人仅仅是在说”春蚕吐丝,烛泪流干”吗?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明确:巧用双关、比喻表达生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思考:“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一写景句对于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渲染、烘托离愁别绪(更增离愁)(4)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方尽”——隐76(5)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写别后的担心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设想):晓镜(但愁)—久别相思,只担心容颜衰减夜吟(应觉)—更显体贴入微、关怀备至(5)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77(6)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强作宽慰之语好在蓬山距此没有多远,且有仙鸟殷勤捎信、探望(6)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好在蓬山距此没有78

前四句(首联和颔联)—抒难舍难分之情,表爱情的坚贞不渝、至死不变后四句(颈联和尾联)—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3、小结:后四句(颈联和尾联)—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3、小结:79四、扩展延伸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除了歌颂爱情的执著,人们还赋予了它别的什么意义?j明确: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歌颂无私奉献已醇化为一种哲理,其涵义也远远超出了它的本意。四、扩展延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确:已醇化为一80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不应避而不谈。但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它就像那挂在枝上的苹果,没到季节别轻意去采摘,让它挂在那儿,每一天你都有一份希望。切记:没到季节的采摘只会咽下青涩的苦果!

留住它,珍惜它,到了季节它会醇香四溢美丽无边!心愿心语: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不应避而不谈。心愿心语:81长安晚秋研读赵嘏长安晚秋研读赵嘏82关于作者赵嘏,字承祐,生卒年不详,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官渭南尉。与杜牧友善,杜牧极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称“赵倚楼”。有《渭南诗集》关于作者赵嘏,字承祐,生卒年不详,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人83朗读作品长安晚秋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朗读作品长安晚秋84问题讨论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的妙处?(写景的角度)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问题讨论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85诗情深探

(一)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思考:“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诗情深探(一)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86诗情深探

(二)颔联:写仰观。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

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悠霜满地”与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笛子一般为凄凉思乡的代名词。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的妙处?(写景的角度)诗情深探(二)颔联:写仰观。思考:试分析这两87诗情深探(三)颈联:写俯察。

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更进一步反映出了诗人宦游羁旅之苦和归思之情。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诗情深探(三)颈联:写俯察。紫艳半开篱菊静,3、颈联用了何种88诗情深探尾联: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诗情深探尾联: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89小结: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小结: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90研读商山早行研读商山早行91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作者简介: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作者简介:92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读一读商山早行读一读931、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

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整体感知

2、“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悲”奠定了全诗的感伤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1、本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槲叶秋天即枯,经冬94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请找出相应的诗句异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象、意境、情感1、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952、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并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意象、意境、情感凄清、冷寂

温馨美好2、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并概963、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