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6摘要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公路交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边坡病害,为了预防边坡病害所带来的损失,必须对其实施变形监测。本文从边坡地表开裂、沉降、位移、失稳等方面的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高速公路边坡的变形类型;本文从边坡地表变形监测、边坡深部位移监测、地下水监测等方面的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高速公路边坡的监测方法,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应以边坡位移监测为主。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得的数据研究了各种技术方法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进而展现了实施边坡变形监测的重要意义。最后,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对边坡变形监测新方法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边坡,变形监测,方法,数据,预测ABSTRACTWithhighspeeddevelopmentofdomesticfoundationconstruction,roadtrafficprojectobtainsgreatachievement.Howeverthereareabundanceofslopediseases,whichcausedagreatdealofloss,wemustcarryoutdeformationmonitoringtopreventthosediseases.Thepaperstartwithanalysisofsurfacedehiscence、surfacedisplacement、surfacesubside、surfaceunregularandsoon.itstatesthekindofroadmonitoring.Thepaperstartwithanalysisofslopesurfacedeformationmonitoring、slopedeepdisplacementmonitoring、groundwaterMonitoringandsoon.itstatesthemethodofroadslopemonitoringdetail.Theauthordrawaconclusionthatweshouldconcenrateonslopedisplacementmonitoringinthispaper,onthebasisofthisconclusion,withthesystemofdata,authorstudiedmanykindsofmethodsinslopedeformationmonitoring,what’smore,thenitshowsthemeansofslopedeformationmonitoring.Intheend,authorworkesonthebasisofmethodsexsitedandmakesanimagineaboutslopedeformationmonitoringinthefuture.KEYWORDS:slope,deformationmonitoring,method,analyse,data,forecast目录TOC\o"1-3"\h\u26199ABSTRACT 2211671前言 5246271.1本文研究背景 5166281.2国内外监测现状 8163751.3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8265051.3.1本文的意义 8106771.3.2本文的内容 911461.4边坡变形的类型 9277762边坡监测工程的基本要求 10304322.1目的明确、重点监测、兼顾全面 10199912.2选择的监测技术应可靠、系统、适用、经济 10277463变形监测的内容 12207023.1边坡变形监测 1291563.1.1地表位移监测 12119563.1.2边坡表面裂缝量测 12135463.1.3边坡深部位移测量 13223773.2边坡应力监测 1346003.2.1边坡内部应力监测 13306823.2.2岩石边坡地应力监测 13211123.2.3边坡锚固应力测试 13304653.3边坡地下水监测 1483653.3.1地下水位监测 141263.3.2孔隙水压力监测 1488294边坡工程监测的技术和仪器 16123814.1外部观测法 16170414.2内部观测法 16210374.3巡视观察法 1791204.4边坡监测部分仪器 18301124.4.1多点位移计 1858964.4.2锚索测力计 19279744.4.3测缝计 19310014.4.4沉降仪 19123334.4.5收敛计 21104255边坡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法 2275275.1监测设计流程 2215706图5-1 22227175.2监测方法简介 23300295.2.1大地测量法 23292215.2.2全球定位技术 23266135.2.3摄影测量技术 29219355.2.4光纤传感监测技术 3088195.2.5基准线测量法 30122885.2.6监测机器人技术 31191305.2.7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3250235.2.8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310646数据处理方法 35198616.1灰色系统理论 35271676.1.1灰色系统GM(1,1)模型 3531296.2人工神经网络 39225816.2.1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 39207586.2.2BP网络结构及算法 40135426.2.3BP网络的学习算法 41121116.2.4BP模型在边坡变形中的预测 41232896.3小结 43243137结论 4425130致谢 456504参考文献 461前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正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但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边坡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日益显现出来。作为地球三大地质灾害(地震、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之一的边坡失稳坍塌严重威胁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高速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已经越来越重要。因此对高速公路边坡特别是对破坏后果严重的重点边坡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监测系统,做好监测与设计、施工、勘察的动态互补,以监测与勘查指导设计、施工,确保公路的正常运营。1.1本文研究背景边坡工程是修建于岩土体上或岩土体中的地质工程。其物质组成、结构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单纯靠数学、力学方法是很难以工程设计要求的精度对工程岩土体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预测的。可行的方法是以理论分析和专家经验为基础进行初步设计,然后以监测手段逐步对其修正,以便向更合理、更真实的实际情况逼近,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现场监测的发展是随着岩土工程失事造成的巨大损失为人们提供教训后,不断的寻求解决方法面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在此之前,岩土工程主要依靠结构物的可靠度设计保证其安全,但由于岩土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之岩土力学又是一门新的科学,尚属半经验半理论的性质,这就使岩土工程具有很大的风险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程界逐步认识到,岩土工程事故大多是由于基础失稳引起的,对基础进行现场监测,及时得到基础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范补救措施,可以预报、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或防止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现场监测方法逐渐得到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现场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仪器的选择、布置,监测仪器的埋设技术,以及观测方法和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大大加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现场监测的硬件和软件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监测自动化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资料分析系统,安全预报系统不断完善,工程设计采用新的可靠度设计理论方法以来,现场监测作为必要手段,已成为提供设计依据,优化设计和可靠度评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结合一些大型工程项目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考虑地质条件,岩体性质,监测空间和时间连续性要求监测布置原则和方法,促进了监测设计和监测方法的发展。在充分研究了监测仪器的使用效果和经验,仪器的种类和技术性能,质量评定标准的基础上,确认了一批供现场监测选用的仪器。同时对这些仪器的技术指标、适用条件、稳定性等也有了评定标准.对现场监测仪器安装埋设与观测的标准化、程序化和质量控制措施也在逐步的形成和完善之中。由于道路工程发生破坏时产生的灾害性后果和社会影响相对于水电站、矿山、桥梁、隧道等其它工程低,且在发生破坏后可以采取一定程度的补救措施,从而客观上降低了人们对道路工程危险性的重视程度,影响到现场监测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现场监测工作首先是由于安全监测的需要,在一些大型的矿山和水电工程中得到应用,如湖北大冶矿露天采场边坡作过多点位移计、测斜仪、锚杆应力计等监测,四川二滩电站库滑坡作了变形网、钻孔测斜仪、渗压计、平洞位移、应力等监测,湖北三峡工程茅坪溪防护工程泄水洞的进口高边坡作了钻孔测斜仪、多点位移计、测缝计和锚杆应力计等监测,这些工程中现场监测的成功应用和监测取得的成果为现场监测在其它工程中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随后在一些可靠度要求高的工程中,逐渐开展了现场监测的应用,如:基坑开挖、地下工程的建设等。现场监测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开始于上世纪末,在桥梁、隧道、高边坡等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部位开展了一些现场监测工作,如对桥梁、隧道及边坡进行变形监测以预防其发生失稳破坏。其中出现了许多较新的现场监测方法,在变形监测中控制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控制点发生变化则无法保证监测结果的正确性,有文献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一种在作业条件困难的情况下以相对固定点为已知点,用后方交会的方法建立一个近似于施工坐标系的独立坐标系统作为变形监测的参考网,为变形区域较大的地区现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借鉴。由于起步较晚,加之道路工程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现有的现场监测方法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表现为缺少经验,面对现有的众多的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无法针对被监测对象的具体特点,充分考虑各种有效的监测方案和监测仪器的性能特点,选择最有效的监测方案和监测仪器,使得在面对具体工程和结构时监测结果的代表性低,同时无法确保监测结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要求,影响现场监测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道路工程的要求不断提高,使现场监测在道路工程中得到应用与发展。同时也对道路工程的现场监测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有几个方面:一是对道路工程安全性的要求,随着新建道路等级的提高和对旧有道路的改建,道路沿线的桥梁、隧道、高边坡、高填方等工程也不断增加,为确保这些工程施工及运行中的安全,现场监测被广泛采用。二是对道路工程实用性的要求,它要求针对道路工程中的如路基沉降、路面开裂等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三是一些新的施工工艺、方法如加筋土挡墙、锚杆、锚索等的应用,也迫切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要开展这些科研工作,需要应用现场监测方法,取得工程的实际数据,这也从一个方面推动了现场监测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四是道路工程的维护保养是在大规模道路工程建设后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借助现场监测方法,可以对道路的运行状态进行科学的评价,为道路工程的维护保养提供依据,是道路工程现场监测的一个发展方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许多大型工程的设计、施工中大量运用现场监测方法,基本实现了现场监测的自动化、标准化,出现了监测自动化系统、数据处理分析系统、安全预报系统和一批新的具有优良性能的现场监测仪器。高速公路工程现场监测将在吸收新成果的同时,总结、发展和完善适合于自身特点的现场监测方法,推动高速公路工程的发展。1.2国内外监测现状现在边坡监测最简易的最常见的观测法,即在关键裂缝处通过做标记、树标杆等方法来量取裂缝长度、宽度、深度的变化以及延伸方向。大地测量法是一种常见的观测方法,这种方法的发展主要是依靠高精度的光学及光电仪器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现场监测的硬件和软件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监测自动化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资料分析系统,安全预报系统不断完善,加之工程设计采用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方法、遥控和合成孔径雷达法以及地面摄影测量法也迅速应用到边坡监测中来。伴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声发射方法,时域反射法,光时域反射法等也正被应用于边坡监测之中。采用各种传感器进行裂缝、位移、高差、应力、应变测量,如测缝计、伸缩仪、液体静力水准仪和温度、应力、应变仪等,也是重要的手段和补充。同时,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边坡的现代监测方法正向着远程网络监控方向发展。1.3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1.3.1本文的意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开始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边坡稳定问题是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问题之一。而且,随着工程规模的加大加深及场地不断扩大,经常需在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开挖边坡。而且边坡工程的稳定状态,事关工程建设的成败与安全,会对整个高速公路工程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经济性等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投资及效益。边坡失稳产生的滑坡现象已变成与地震和火山相并列的全球性三大地质灾害之一。从1998年至2000年,公路建设投资由1800亿元发展为2400亿元,居于全国各行业之首。据交通部规划,到2010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2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万公里。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高速公路每年产生数千至上万的边坡,这些边坡的质量成为影响高速公路营运的主要因素。高速公路边坡监测的目的是提供监测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反映边坡安全状态,及时修改和调整边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和岩土介质物理力学模型,使之更加符合岩土工程实际,最后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综合理论方法对高速公路边坡的安全与稳定状态提出预警信息,并将该预警信息及时反馈,以便设计单位及管理单位及时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变更优化,确保边坡的长期稳定。因此,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的检测,被认为是维持高速公路正常运行的重要方法。1.3.2本文的内容本文主要介绍边坡监测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全部流程,为监测设计及实施提供一定参考。其他主要内容包括:本文研究背景、边坡监测工程的基本要求以及边坡监测的内容、技术、仪器,同时对各种常见的监测方法进行了介绍、对比,结合数据管理系统,对边坡的变形治理与预防具有指导意义。1.4边坡变形的类型边坡在坡体自重、震动或地震等外荷载作用下,常会产生边坡表面开裂、沉降、位移甚至失稳破坏,因此有必要对边坡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2边坡监测工程的基本要求2.1目的明确、重点监测、兼顾全面监测的布置应当以安全监测为主,兼顾设计、施工和科研的需求。对监测内容应当明确,以监测内容为基础选择仪器及布设仪器。监测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监测过程中,不能对边坡变形做到完全的全面控制,而应该对重点地段、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同时兼顾全局。在进行监测设计前,应首先分析各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其主要的变形和破坏模式以及需控制的关键部位,还应分析坡体的变形影响深度,估计其正常或异常状态下的变形量并预测其运行状况。监测设计应建立在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尽能做到有的放矢。2.2选择的监测技术应可靠、系统、适用、经济无论采用哪种监测手段,监测系统的可靠性是第一位的。同时对整体稳定性的监测,应当考虑多种方法相结合,以便相互印证形成一个系统。监测系统应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确定了监测的重点和关键部位及主要的监测物理量后,应选择技术先进、系统可靠、方便适用、经济合理的观测手段和方法。对涉及整体稳定性的边坡监测,应考虑多种方法的结合,以便相互印证。对浅表部开挖边坡,估计初期阶段应力重分布引起的变形一般不会太大(如30mm以下),在I级监测阶段,从技术的先进性和方法的适应性看,应以内部观测为主。无论采用哪一种观测手段,系统的可靠与技术的先进是第一位的。系统的可靠首先应表现在仪器设备的可靠,而不能以仪器价格来支配仪器选定,因为不可靠的监测数据会造成对边坡稳定性的错误判断。在仪器选型时应了解所选仪器在已有工程的应用情况,选择历史较长、能保证仪器工作性能的制造厂家,仪器应有足够的准确性和长期的稳定性。仪器应适应施工现场较恶劣的环境,应操作方便、维护简单、经久耐用。仪器的量程根据分析及预测选取,同时应考虑仪器的分辨率、精度等是否满足要求。一个好的监测系统应能监控边坡稳定性变化的全过程,能实现监测信息的及时反馈,这就要求监测系统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管理等方面皆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监铡设计应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实施的可能性和施工、安装、观测的方便,避免或减少对土建工程施工的干扰,如在可能情况下将仪器布置在各级马道上,便于钻孔、仪器安装与维护维修。有时方法可能看似先进,但实施的难度或对主体工程的影响大,实施的可能性就很小。有些方法看似简单,但非常直观和可靠的,也是应在工程中采用的,如裂缝的简易观测等。3变形监测的内容边坡的破坏,一般不是突然发生的,破坏前总是有相当长时间的变形发展期。通过对边坡的变形量测,不但可以预测预报边坡的失稳滑动,同时运用变形的动态变化规律检验边坡治理设计的正确性。边坡变形监测包括大地变形监测、地表裂缝位错位移监测、地面倾斜监测、裂缝多点位移监测、边坡深部位移监测等项目内容。对于实际工程应根据边坡具体情况设计位移监测项目和测点。3.1边坡变形监测边坡变形监测包括地表大地变形监测、地表裂缝位错位移监测、地面倾斜监测、裂缝多点位移监测、边坡深部位移监测等项目内容。对于具体工程应根据边坡具体情况设计位移监测项目和测点。3.1.1地表位移监测地表位移监测通常应用的仪器有:一是大地测量(精度高的)仪器,如红外仪、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GPS等。二是专门用于边坡变形监测的仪器,如裂缝计、钢尺和标桩、地表位移伸长计和全自动无线边坡监测系统等。测量内容包括边坡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变化速率。边坡地表变形观测通常采用的网型:十字交叉网型、放射状网法、任意观测网法。3.1.2边坡表面裂缝量测边坡表面的裂缝变化往往是边坡岩土体失稳的前兆,因此对于出现的裂缝应当重点监测。地表裂缝位监测可采用仲缩仪、位错计、千分卡直接测量,也可在裂缝两侧设桩、设固定标尺或在建筑物裂缝两侧贴片等方法。测量内容包括裂缝的拉开速度以及两端的扩展情况。对裂缝两侧的边坡观测桩的位移资料的整理可以较明显的显示边坡稳定性。3.1.3边坡深部位移测量边坡深部位移监测是监测边坡整体变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地表位移测量具有范围大、精度高的特点。边坡表面裂缝量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实用性。但他们都无法观测边坡的内部岩体的变化。边坡深部位移测量主要采用的仪器有:钻孔引伸仪和钻孔倾斜仪两大类。3.2边坡应力监测边坡应力监测包括边坡内部应力监测、岩石边坡地应力监测、锚杆(索)预应力监测。3.2.1边坡内部应力监测边坡内部应力监测主要用到的仪器为压力盒。通过压力盒量测滑带承重阻滑受力和支护结构受力来了解边坡传递给支档工程的压力以及支护结构的可靠性。3.2.2岩石边坡地应力监测边坡地应力监测主要针对大型岩石边坡工程,其是为了了解边坡地应力或在施工过程中地应力变化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监测工作。地应力监测包括绝对应力监测和地应力变化监测。绝对应力测量在边坡开挖前和边坡开挖中期以及边坡开挖完成后各进行一次,以了解三个不同阶段的地应力场情况,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深孔应力解除法。地应力变化监测即在开挖前,利用原地质勘探平洞埋设应力监测仪器,以了解整个开挖过程中地应力变化的全过程。目前应力变化监测传感器主要有Yoke应力计、国产电容式应力计、磁压式应力计等。3.2.3边坡锚固应力测试在边坡应力监测中除了边坡内部应力、结构应力监测外、对于边坡锚固应力监测也是一项重要的监测内容。边坡锚杆锚索拉力的变化是边坡载荷变化的直接反映。锚杆轴力量测:锚杆轴力量测的目的在于了解锚杆实际工作状态,结合位移量测,修正锚杆的设计参数。锚杆轴力量测主要使用的是量测锚杆。量测锚杆的杆体是用中空的钢材制成,其材质同锚杆一样。量测锚杆主要有机械式和电阻应变片式两类。锚索预应力损失的量测:对预应力锚索应力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分析锚索的受力状态、锚固效果及预应力损失情况,因预应力的变化将受到边坡的变形和内在载荷的变化的影响,通过监控锚固体系的预应力变化可以了解被加固边坡的变化与稳定状况。通常一个边坡工程长期监测的锚索数,不少于总数的5%。监测设备一般采用圆环形测力计(液压式或钢弦式)或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3.3边坡地下水监测地下水是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对边坡工程而言,地下水动态监测也是一项重要的监测内容,特别是对地下水丰富的边坡,应特别引起重视。地下水动态监测以了解地下水位为主,根据工程要求,可进行地下水孔隙水压力、扬压力、动水压力、地下水水质监测等。3.3.1地下水位监测我国早期用于地下水位监测的定型产品是红旗自计水位仪,它是浮标式机械仪表,因多种原因现已很少使用。近十几年来国内不少单位研制过压力传感式水位仪,均因各自的不足或缺陷而不能在地下水监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在地下水监测工作中,几乎都是用简易水位计或万用表进行人工观测。我国在20年代90年代初成功研制了WLT-1020地下水动态监测仪,后又经过两次改进,现在性能已经完善。3.3.2孔隙水压力监测在边坡工程中的孔隙水压力是评价和预测边坡稳定性得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在现场埋设仪器进行观测。目前监测孔隙水压力主要采用孔隙水压力仪,根据测试原理可分为四类:1.液压式孔隙水压力仪2.电气式孔隙水压力仪3.气压式孔隙水压力仪4.钢弦式孔隙水压力仪。孔隙水压力观测点的布置视边坡工程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原则是将多个仪器分别埋于不同观测点的不同深处,形成一个观测剖面以观测孔隙水压力的空间分布。4边坡工程监测的技术和仪器边坡动态监测技术,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4.1外部观测法包括精密大地测量技术、GPS测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和INSAR干涉雷达测量等,上述方法都以坡体表面位移(包括水平位移测量和垂直位移测量)为观测对象,其中精密大地测量技术最为成熟、精度最高,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最有效外观方法;GPS测量技术出于观测精度不断提离,已经开始进入实用阶段,有较乐观的发展前景;而近景摄影测量与INSAR于涉雷达测量主要出于精度较低,对变形较大的边坡可以作为探索性研究手段,离工程实用还有一定差距。外观法(通常指大地测量方法)测点布置相对容易,可控较大区域并确定边坡地表的变形范围,能观测到坡体的绝对位移值,故在边坡监测中应用最为广泛。但外观法只能观测地表点的位移情况,对坡体内部变形发展情况却无法确定,不利于研究坡体的变形特征和为工程提供足够的设计依据。外观的监测精度相对(内观)较低,适应于监测坡体的大位移滑动,对于小变形其观测精度不理想。外观方法在观测时要求人员较多,野外作业及资料整理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监测信息的及时反馈;外观工作的设备投入和观测费用明显高于内观;受通视条件和气象条件影响较大,与内观法比较误差相对较大,连续观测能力较差,难以实现自动化观测等。4.2内部观测法将仪器埋入坡体内部,监测坡体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量的变化的方法。内观法仍以最直观的物理量——坡体变形作为主要的观测对象,常用的仪器有:多点位移计、倾斜仪、测缝计、沉降仪、收敛计等,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了解坡体内部的变形分布,确定坡体的变形深度及加固处理的深度。另外,仪器的观铡精度较高(可达0.01~0.1mm),可更早的探测到坡体变形的异常现象,同时观测资料的规律性较好,可较好地对坡体的变形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内观法可对影响坡体变形的相关因子和环境因素进行观测,如水位、渗压、应力变化、降雨、地温、地声、振动等,便于分析坡体变形的原因。内观法还可观测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如采钢筋计、锚索测力计、应变计、压力计等),与变形观测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支护体工作状态:并评价支护的有效性等。由于传感器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埋入式仪器大都可以实现集中遥测或自动化观测,观测周期短且可连续进行连续观测。由于上述优点,内观法逐渐成为工程边坡监测的主要方法,但内观法的施工难度和技术要求较高,且测量的变形时相对于基准点的变形,仪器以及电缆的保护工作量较大、损坏后更换困难等。4.3巡视观察法定期安排地质人员沿一定线路对边坡及可能影响的范围内进行巡视观察,观测坡面、地表附近建筑物、构筑物是否有裂缝、是否产生地面鼓胀、局部崩塌,仔细寻找发现其变形迹象及地面裂缝的发展变化,同时对地下水的溢出情况及其它异常情况进行观测并现场填写观测记录,对地表裂缝等进行编录并注记于地形图上,分析变形的原因,努力捕捉边坡失稳的前兆,必要时对重要的建筑物、构筑物裂缝、地裂缝,跨缝布设简易测缝计进行观测,并从地质出发对坡体稳定性做出宏观分析判断。裂缝、地下水调查及简易观测是巡视法的主要内容,简易观测方法包括:骑缝式简易观测桩、黏贴式玻璃条、水泥砂浆皮带、红油漆标记等,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包括罗盘、地质锤、钢卷尺、水泥钉、塞尺、照相机、望远镜、红油漆等,巡视法有直观、可靠、方便的优点,可从宏观上发现坡体的稳定性异常信息,对更全面掌握坡体的变形特征有很大帮助。但地质巡视只能观测坡体明显的异常现象,如较大的裂缝等,不可能观测到微小的坡体变形。从监测的角度出发,巡视只能作为补充而不能起主导作用。各类观测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外部观测法特别适用于变形较大的地方,且能控制较大的工程范围,作为发生异常事件后的一种有效控制手段,可在坡体临滑前进行观测并给出滑坡程度。内部观测法可观测到非常微小的坡体变形,及时发现坡体的稳定性异常现象,可掌握坡体的内部的变形特征,确定滑动面的位置、滑动方向,可进行连续的观测控制其变化发展过程,非常有利于分析坡体的变形破坏机理和有针对性的开展支护处理设计,这是外观方法不可能达到的。巡视观测法可控制较大的范围,结合地质宏观判断也可对坡体的稳定性做出定型结论,无论采用内观法或外观法,巡视法观测法都是坡体稳定性监测的必要补充,有时也是非常有效和直观的。4.4边坡监测部分仪器监测仪器的选择原则是,在满足数据采集精度需求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方案为目标加以选择。从监测仪器型号或量程上讲,仪器量程过大则精度降低,过小又可能无法满足监测需求。因此,监测仪器的选型,需根据边坡防护工程设计参数加以确定。4.4.1多点位移计用于观测边坡内部各测点沿钻孔轴线方向的位移,提供边坡表面和内部的位移分布,了解边坡在边坡开挖时的变形的大小及变化发展过程,经过连续的长期监测了解边坡的稳定性动态,评价边坡在施工期及运行期的稳定性。位移计不是由单个元件组成的,而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位移测量系统。(1)锚固部分:锚头用于与边坡岩体锚固在一起以保证同步位移。在同一钻孔内可安装多个锚头,采用灌浆锚头,钻孔在仪器安装后用灌浆回填。(2)位移传递部分:用测杆与锚头连接,将位移传递到孔口,此部分包括测杆和保护管。可采用连续的玻纤杆(直径为1/4")作为测杆,同时用1/2"。直径的聚乙烯管作为保护管。(3)位移计测头组件:测头组件位于孔口,用于安装位移传感器并引出电缆,在测头组杆内安装一只热敏电阻温度计,测头组件应与孔壁牢固地结合成一体。(4)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位于测头组件内并与测秆连接,用于将锚头的位移转换成频率信号输出。将最深点锚头打入基础部分,认为最深点锚头为不动点,并将各测点传感器与表筒连接,然后将表筒与坡体用砂浆连接在一起。当坡体变形时,表筒位置随坡体变化,而钢弦传感嚣也的长度发生变化,钢弦的振动频率随之变化,将传感器钢弦频率的电信号用读数仪读取数并按照率定资料转化成实际变形,即是边坡表面测点的变形。其他测点的变形是相对于表面测点的相对变形,与表面测点的变形进行换算,即可得到各测点与最深点(不动点)的相对位移。4.4.2锚索测力计当采用锚索支护时应选择部分锚索,安装锚索测力计观测锚索载荷。荷载的变化可间接反映坡体的稳定性状态,也可评价支护效果等。在锚索测力计内有4个钢弦式传感器,当锚索张拉时,锚垫板受到锚索荷载并传递给锚索测力计的铜圈,铜圈产生变形并使内部的传感器中的钢弦长度发生变化,钢弦振动频率发生变化,测读4个钢弦振动频率的电信号变化取平均值,并按率定资料转换为载荷即为锚索载荷。4.4.3测缝计适用于长期理设在水工建筑物或其它混凝土建筑物内或表面,测量结构物为伸缩缝或周边缝的开台度(变形),并可同步测量埋设点的温度,具有很高的精度和灵敏度、卓越的防水性能、耐腐蚀性和长期稳定性。加装配套附件可组成基岩变位计、表面裂缝计、多点变位计等测量变形的仪器。4.4.4沉降仪沉降仪能够较为精确的测量出路基的沉降变形特点,主要用于土方回填、挡土墙、路基,堤坝等结构变形的测量。我国的沉降仪主要有:(1)剖面沉降仪:剖面沉降仪又可俗称为水平钻孔测斜仪,测斜仪是一种测定钻孔倾角和方位角的仪器,它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水平面与垂直面之间的夹角来计算距离,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垂直面从而可以测量路基等的沉降量。该仪器主要用于边坡、地基、公路等施工环境测试剖面沉降量。该仪器操作简单,特别是采用的传感器抗振动性能强,因此是目前剖面沉降较理想的仪器。(2)磁环沉降仪:它包括磁铁、磁场强度测试探头、盛放磁流变液的器皿以及支架,磁铁及盛放磁流变液的器皿安装在支架上,磁场强度测试探头安装在磁铁上。它是利用磁流变液磁导率随磁流变液固含量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制作而成的测试设备。(3)压力沉降仪:它一般主要原理是:将压力传感器布置在沉降范围以外的地方,分别在沉降区内外埋设两个储液罐,分别将它们的液压调制相同,当沉降区的储液罐相对于沉降区以为的基准罐发生沉降时,将引起该罐内液面的上升或下降。传感器与储液罐之间的高差通过传感器而被监测到,从而计算出沉降量。(4)电测杆式沉降仪:它的结构主要包括:在外壳内安装的位移传感器,该外壳呈管状,其壳壁上对称设置着两条纵向滑槽,外壳套装在挡土滑套内,挡土滑套的长度大于纵向滑槽的长度,挡土滑套上对称设置着两个通孔,挡土滑套外套装着环状连动盘。外壳的顶部设置着一个堵头,堵头下方的一侧外壳壁上设置着传感器电缆出孔,传感器的顶端与堵头固接在一起,其底端铰接着一根能在所说的纵向滑槽内上、下移动的水平杆,水平杆的两端从挡土滑套上的两个通孔中穿出并分别固接在环状连动盘的盘面上。国外新出现的沉降仪:传感器式沉降仪。比如日本株式会社兴和正道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分层沉降计,它主要使用磁致式直线型位移传感器可进行高精度的监测。4.4.5收敛计收敛计是专门用来测定隧道巷道硐室及其他工程围岩壁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变化(即收敛值)的量测仪器。通过对收敛值分析、计算,达到研究工程围岩及支护的变形发展规律,探索支护效果、评定工程稳定状态的目的。收敛计可分为卷尺式伸长计、铟钢丝收敛计和套管式收敛计3种。铟钢丝收敛计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铟钢丝作为粗测元件,还采用灵活转动的万向接头,具有较高的量测重复性、精度和温度稳定性。其缺点是铟钢丝的基距受限制,在多断面多地点量测时使用很不方便。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卷尺式伸长计,其主要优点是采用钢尺作为粗测元件,使用方便,量测精度较高,安装简易。5边坡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法5.1监测设计流程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监测方案流程图5-1现场工程地质调研现场工程地质调研工程地质勘资料分析察选择边坡地表变形监测线和监测点选择边坡深部变形监测线和监测点选择边坡地下水监测线和监测点边坡地表变形监测系统建立边坡深部变形监测系统建立边坡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建立监测、试验资料分析工程应用与反馈设计边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预测预报模型建立图5-15.2监测方法简介5.2.1大地测量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变形监测的要求不断提高,变形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变形监测主要是采用常规大地测量和某些特殊测量技术。常规大地测量方法是变形监测的传统方法,它主要包括三角测量、水准测量、交会测量等方法,采用经纬仪、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等常规测量仪器测定点的变形值,同时它也是目前变形监测的主要手段。特殊测量手段包括应变测量、准直测量和倾斜测量,它具有测量过程简单、可监测变形体内部的变形、容易实现自动化监测等优点,但通常只能提供局部的和相对的变形信息。优点是:能够提供变形体整体的变形状态,监测面积大,可以有效地监测、确定变形体的变形范围和绝对位移量。测量通过组成网的形式可以进行测量结果的校核和精度评定。适用于不同的监测精度要求、不同形式的变形体和不同的外界条件。缺点是:外业工作量大,布点受地形条件影响,不易实现自动化监测。在大多数国家中,传统的常规大地测量方法仍然是人类进行工程建筑物变形监测的主要手段。而且在一些有关的技术领域内,其他技术(如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尚无法替代传统的常规大地测量方法。例如在工程建筑物的沉降方面,精密水准测量目前仍然是精度最高、成果最可靠且简便易行的方法。所以传统的测量方法,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仍有巨大的作用。5.2.2全球定位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是测量技术的一项革命性变革。在变形监测方面,与传统方法相比较,GPS技术不仅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操作简便等优点,而且利用GPS和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及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进行集成,可实现从数据采集、传输、管理到变形分析及预报的自动化,达到远程在线实时监控的目的。优点主要有:①测站间无需通视;②可同时提供监测点的三维位移信息;③全天候监测;④监测精度高;⑤操作简便易于实现监测自动化;⑥GPS大地高可用于垂直位移监测。GPS技术用于变形监测存在如下不足之处:①GPS接收机在高山峡谷、地下、建筑物密集地区和密林深处,由于卫星信号被遮挡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其监测精度和可靠性不高导致无法进行监测;②GPS用于动态变形监测时,由于GPS动态测量的精度只能达到厘米级。对微变形量,GPS测量误差成为强噪声,从受强噪声干扰的序列观测数据中提取微弱的变形信息,是GPS动态监测应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③GPS与一般全站仪、测斜仪等监测设备相比,设备成本较高,一般要3台以上GPS接收机;④GPS误差源多,与传统大地测量手段相比,GPS定位结果和观测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复杂,误差源多,数据处理过程中任一环节处理不好都将影响最终的监测精度。近些年来随着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和精度的提高,使GPS技术在变形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板块运动、地表沉降,大坝自动化监测、陆海垂直运动监测、滑坡监测等方面,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和精度,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随着技术的进步,GPS技术在变形监测方面将有更长远的发展。GPS技术应用于变形监测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GPS变形监控在线实时分析系统。对于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物,滑坡和地区性地壳变形监测,研究建设技术先进而又实用的GPS变形监控在线实时分析系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由于建立连续运行的GPS网络系统进行大坝和滑坡等变形监测。成本较为昂贵,因此,研究低成本的GPS一机多天线变形在线实时监测分析系统,也是一个颇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②建立“3S”(GPS、GIS、RS)集成变形监测系统。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空间技术及地球科学的迅猛发展。“3S”技术已从各自独立发展进入相互集成融合的阶段。“3S”技术集成,可为分析、研究包括变形信息在内的各种灾变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技术支撑,特别是时态GIS(TGIS)技术的应用,它可以描述四维空间的地质现象,除具有一般GIS的功能外,还能够记载研究区域内各种地质现象随时间的演绎过程,这对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3S”集成变形监测系统,也是变形监测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③建立GPS与其它变形监测技术集成组合的综合变形监测系统。为了克服GPS技术用于变形监测的不足和局限性,根据变形监测的对象和目的,将GPS与其它变形监测技术(如INSAR、摄影测量和特殊变形测量技术等)组合形成综合变形监测系统,可实现不同监测技术之间的优势互补。④将小波分析理论用于GPS动态变形分析。为了克服经典Fouirer分析不能描述信号的时频特征缺陷,可将小波变换用于GPS动态变形分析,即利用小波变换的高频和低频的高分辨率特性,实现GPS动态监测数据的滤波、变形特征信息的提取以及不同变形频率的分离。通过小波变换提取变形特征的研究工作已经起步,但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小波分析为高精度变形特征提取提供了一种数学工具,可解决其他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对非平稳信号消噪有着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小波分析理论在GPS动态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测距码单点定位测距码伪距就是由卫星发射的测距码到观测站的传播时间乘以光速所得出的距离,称为伪距。建立伪距观测方程,必须顾及卫星钟差,接收机钟差以及大气折射延迟等。以下公式用k表示测站编号,j表示卫星编号,i表示观测历元编号,伪距观测值(k,j,i)可表示为:(k,j,i)=(k,j,i)+c·(5-1)式中:为接收机钟差,为卫星钟差,表示对流层折射影响,它包括干分量和湿分量,可按测站上实测得气象元参数及至卫星的高度角,采用对流层改正模型进行计算改正,表示电离层折射影响,也采用改正模型进行改正,p(k,j,i)为正确的卫地距,其计算公式为:(k,j,i)=(5—2)卫星坐标是已知的。顾及式(3-6),在式(3-5)中只有4个未知数:测站三个坐标未知数另一个未知数是接收机钟差。因此在同一观测历元,只须同时观测4颗卫星,即可获得4个观测方程式,求解出这4个未知数。如果同时观测的卫星数多于4个,则存在多余观测,此时,将式(3—5)线性化,再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如果一开始所给出的测站在WGS—84坐标系中的近似值偏差过大,则因线性化后的观测方程式仅取了一次项,为避免略去的高次项对解算结果的影响,可利用解算出的测站坐标重新作为近似值,迭代求解。相对定位观测方程相对定位是用两台接收机分别安置于基线的两端,同步观测相同的卫星,以确定基线向量。在一个端点坐标已知的情况下,可以用基线向量来推求另一点的坐标。接收机所采用的时钟为一般的晶体振荡器,其稳定性只有10-6。显然,在计算中接收机钟差很难估计准确,必须在数据处理中加以消除掉。为此,将同一时刻观测的两颗卫星的单差观测值求差,便可以获得消除了卫星钟差和接收机钟差影响的双差观测值。假设基准卫星为SI,则:(5-3,5-4)将式(5-3)与(5-4)相减可得:(5-5)式(5—5)中,为两颗卫星的单差观测值之差,即为双差相位值:为两颗卫星的单差模糊度之差,即为两颗卫星之间的双差整周模糊度。实际运算中,必须首先将观测方程进行线性化。运用泰勒级数将双差观测方程式(5-4)线先化后有:(5-6)在双差观测方程中,如果两个测站同步观测n颗卫星,则未知数中除了含有3个未知测站坐标分量改正数外,还有n-1个载波相位双差整周模糊度。其双差误差方程为(5-7)从式(5-7)中可以看出,在双差观测方程中只剩下基线向量和双差相位整周模糊度。在接收机不失锁的情况下,相位整周模糊度己成为固定值,不再变化,因此,对相邻历元t1,t2的双差观测方程再取差,便得到三差观测方程。(5-8)(5-9)式(5-8)为t1历元卫星Sl、S2对于测站Tl、T2的双差观测方程,式(5-9)为f,历元卫星Sl、S2对于测站Tl、T2的双差观测方程。两式求差后便得到相对定位的三差方程为(5-10)从式(5-10)中可以看出,该方程只包含3个坐标分量未知数。式(5-10)只要3个观测方程就可以进行求解。实际观测中存在多余观测,可以组成误差方程,然后组成法方程式进行求解。由于进行了3次差分处理,所以计算结果精度不高,一般都不采用。不过我们可以先用三差方程进行基线向量近似值的求解一以提供较好的未知测站近似坐标。载波相位测量瞬间载波相位差指的是在某一指定时刻由接收机产生的参考载波信号的相位与此时接收到的卫星载波信号的相位之差。载波相位差的观测方程为:(5-11)式中:是分别在接收机钟及卫星钟所定义的时间尺度中所度量的初始历元(钟面时刻为t1)相位值;f为载波频率;分别表示卫地距、卫地距率;分别为接收机钟差和卫星钟差:N(k,J,1)表示初始历元的整周待定值;为对流层折射改正项;为电离层折射改正项。载波相位测量,由任一测站k在任一观测历元i对卫星j均可由接收机取得观测值,式(3-15)为其数学模型。式子的右端包括大量未知数:卫星至测站几何距离及其变率、卫星钟钟差、接收机钟差等,其中接收机的绝对钟差(相对于GPS标准时)很难用两三个钟差来模拟,式(3—15)右端的前两项也难予以参数化,再则卫星轨道、大气折射残余误差等等也都会影响定位。在平差计算中,包括了大量并非我们实际需求的未知参数。这些参数用来模拟相位观测值中的一些系统性误差影响,因其数学模型难以完善,必然存在可观的模型误差。因此,实践证明,在平差过程中引入过多的参数往往会降低解的精度和可靠度。因此,(非差分)载波相位观测量还难于用于单点绝对定位。实际上,我们通过对载波相位测量值进行各种线性组合,便可获得高精度的GPS相对定位结果。如站际一次差分,即我们通常况的相对定位,借助于精密星历和高精度相对定位软件,很容易获得很高的定位结果。在监测工程中,由于对精度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数据处理的对象通常为载波相位观测量。5.2.3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技术包括地面摄影测量技术和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近10年来,近景摄影测量在隧道、桥梁、大坝、滑坡、结构工程及高层建筑变形监损4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其监测精度可达到毫米级。与其它变形监测技术相比较,近景摄影测量的优点:①可在瞬间精确记录下被摄物体的信息及点位关系;②可用于规则、不规则或不可接触物体的变形监测;③像片上的信息丰富、客观而又可长期保存,有利于进行变形的对比分析;④监测工作简便、快速、安全。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测量的精度相对较低,对于高精度要求的监测工作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测量已进入了数字摄影测量时代。通过将摄影的相片转换成数字(用数字来表示每一个像素的灰度值)影像或用特殊摄影机直接获取被摄物体的“数字影像”,然后利用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和数字影像匹配技术获得同名像点的坐标,进而计算对应物点的空间坐标。整个过程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因此也称“计算机视觉”。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是“离线”(事后处理)的,也可以是“在线”(实时处理)的。后者称为实时地面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的这种进步将会在变形监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5.2.4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已应用于土木工程的位移、裂缝、应力、应变、温度、渗流等的监测。该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将传感器和数据通道集为一体、便于组成遥测系统,实现在线分布式监测;②测量对象广泛,适于各种物理量的观测;③体积小、重量轻、非电连接、无机械活动件,不影响埋设点特性;④灵敏度高、可远距测量;⑤耐水性、电绝缘好、耐腐蚀、抗电磁干扰;⑥频带宽,有利于超高速测量。因此,该技术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尤其可以替代高雷区、强磁场区或潮湿地带的电子仪器,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光导纤维是以不同折射率的石英玻璃包层及石英玻璃细芯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纤维。它使光线的传播以全反射的形式进行,能将光和图像曲折传递到所需要的任意空间。光纤灵敏度相当高,其位移传感器能测出0.01mm的位移量,温度传感器能测出0.01℃5.2.5基准线测量法基准线法是变形监测的常用方法,该方法特别适用于直线形建筑物的水平位移监测(如:直线形大坝等),其类型主要包括:视准线、引张线、激光准直和垂线等。视准线法所用设备普通,操作简便,费用少,曾经是土工建筑物普遍采用的变形监测方法之一。但是,该方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照准精度、大气折光等,操作不当时,误差不容易控制,精度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因此,该方法近年来在大型工程中已较少采用。引张线法是精密基准线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测量,前苏联较早将其应用于大坝水平位移观测,20世纪60年代该方法引入我国,并在我国大坝监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用引张线方法测量水平位移,因其具有设备简单、测量方便、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等特点,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大坝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引张线仪由人工测读水平位移,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国内已有步进电机光电跟踪式引张线仪、电容感应式引张线仪、CCD式引张线仪以及电磁感应式引张线仪等。目前,在工程中实际应用的引张线基本都实现了自动化观测。为此,取消了系统中的浮托装置,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误差,提高引张线的综合精度,而且可以简化引张线的观测程序,便于其实现完全的自动化观测。激光准直测量按照其测量原理可分为直接测量和衍射法准直测量两种,按照其测量环境可分为大气激光准直和真空激光准直。在大气条件下,激光准直的精度一般为±(~),影响其精度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折光的影响。在真空条件下,激光准直的精度可达±(~),其精度较大气激光准直有明显的提高,但其工程的造价和系统的维护费用也相应的提高。目前,在水利工程的变形监测中,主要采用衍射法激光准直测量。真空管道激光准直测量在我国的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中也有许多成功的应用,近年来,真空激光准直系统有了新的发展,采用密封式激光点光源、聚用光电耦合器件CCD(面阵)作传感器、采用新型的波带板和真空泵自动循环冷却水装置等新措施和新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垂线有两种形式:正垂线和倒垂线。正垂线一般用于建筑物各高程面处的水平位移监测、挠度观测和倾斜测量等。倒垂线大多用于岩层错动监测、挠度监测或用作水平位移的基准点。目前,垂线监测大多采用遥测垂线坐标仪进行自动化观测,是水利工程变形监测的主要方法。5.2.6监测机器人技术测量机器人是自动全站仪RTS(RoboticTotalStation)的俗称,与一般全站仪相比,RTS具有自动目标识别传感装置和提供照准部转动的两个步进马达。内置于全站仪中的CCD阵列传感器,可以识别被测量棱镜返回的红外光,CCD判别接受后,马达就驱动全站仪自动转向棱镜,实现自动精确照准。CCD识别的是不可见红外光,它能够在夜间、雾天甚至雨天(保证镜面无雨水)进行测量,可以实现常规监测网测量的自动化。测量机器人监测系统一般分为移动式和固定持续式两种监测方式。移动式基于常规的搬站方式,利用便携计算机或全站仪内置程序自动控制全站仪进行测量。该方式简单灵活、成本低。已应用在上海磁悬浮工程、南水电站大坝等工程的外部变形监测中。固定持续监测方式将全站仪长期固定在测站上,在野外需在测站上建立监测房,通过供电通信系统,与控制机房内的控制计算机相连,实现无人值守、全天候的连续监测、自动数据处理、自动报警、远程监控等,目前该类系统有单台极坐标模式、多台空间前方变会模式、多台网络模式等。单台极坐标模式,配置简单,设备利用率高,但监测范围较小.无法组网测量,要达到亚mm级精度必须采取合理的测量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特别适用于小区域(约1内),需实时自动化监测的变形体。目前该模式已在新疆三屯河水库大坝、港口湾水库大坝、广州地铁等进行了很好的应用。测量机器人监测技术的不足:测量机器人的目标自动识别的最远距离一般为lkm左右,监测范围小.测量速度也决定了用于高频率的振动测量比较困难。5.2.7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以无线电波为媒介的主动微波遥感工具。通过合成孔径雷达,探测目标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特征,通过双天线系统或重复轨道法可以由相位和振幅观测值实现干涉雷达测量。随着SAR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新兴的交叉学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InSAR,它是SAR与射电天文学干涉测量技术的完美结合,该技术特别适于解决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精度可以达到毫米量级,是一项快速、经济的空间探测高新技术。早期InSA系统主要是机载系统,由于机载系统的不稳定性及数据获取能力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ln-SAR技术的成长,1978年世界上第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美国seasat卫星)发射成功,开始了卫星搭载合成孔径雷达的时代。差分干涉(DiffrentialInsAR,简称D-InSAR)技术是在InSAR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供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可从包含目标区域地形和形变等信息的一幅或多幅干涉纹图中提取地面目标的微小形变信息,主要用于对DEM修测和精化、地壳形变监测、地震变形监测、地面沉降监测及滑坡监测等,监测精度可达到厘米到毫米量级。目前,随着对SAR技术的研究热潮的掀起,In-SAR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但由于InSAR技术对大气误差、卫星轨道误差、地表状况以及时态不相关等因素非常敏感,这造成了该技术在地表形变探测应用中的困难。因此,GPS与InSAR技术的结合,也成了一种必然。采用GPS—InSAR合成技术,将突破单一技术应用的局限,发挥其各自优势,极大地改善空间域和时间域的分辨能力。因此,必将在地表形变监测方面展现出大范围覆盖与高精度的巨大潜力。5.2.8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激光雷达通过发射红外激光直接测量雷达中心到地面点的角度和距离信息,获取地而点的三维数据。激光雷达属于无何作目标测量技术,不需要任何测量专用标志,直接对物体测量,能够快速获取高密度的三维数据.所以又称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根据承载平台不同,三维激光扫描仪分机载型、车载型、站载型,其中车载型和站载型属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三维激光扫描主要特点体现在数据采集的高密度、高速度和无何作目标测量。用户可以设置测点间隔密度为0.1m~2m,以每秒几十点、几千个点乃至上万个点的速度测量,具有很强的数字空间模型信息的获取能力。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测程上,根据仪器种类不同,从几米到2千米以上。10m以内测程为超短程,10m~100m为短程,100m~300m为中程,300m以上为远程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由于三维激光扫描测量受步进器的测角精度、仪器测时精度、激光信号的信噪比、激光信号反射率、回波信号强度、背景辐射噪声强度、激光脉冲接收器灵敏度、测量距离、仪器与被测目标面所形成的角度等方面的影响,一般中远程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单点测量精度在几毫米到数毫米之间,模型的精度要远高于单点精度可达2~3mm。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作为非接触式高速激光测量方式,在地面景观形体测量,文物保护建模,高陡边坡地形测量及工程量计算等具有明显优势。与同样具有快速测量优势的数字摄影测量相比,降低了对地表纹理的要求,无需像控点,能反应对象细节信息等特点。三维激光扫描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优势及问题: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快速准确地生成监测对象的三维数据模型,已开始在桥梁、文物、滑坡体、泥石流、火山等领域监测中进行应用。激光扫描系统得到是海量数据,直接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数据比较困难。必须建立针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整体变形监测概念。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变形监测理论及数据处理方法。现有的基于监测点的变形监测模式不适用于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变形监测,必须探讨无监测点的监测对象测量方法。研究监测对象三维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匹配;研究基于三维监测对象模型的变形分析理论及方法;建立基于激光三维扫描技术的监测数据和模型精度的评价体系等。6数据处理方法变形观测的数据处理对于变形观测的目的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变形观测资料的积累,观测数据处理愈益引起人们的重视。6.1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适应于系统模型不明确、行为信息不完全、运行机制不清楚的系统。很适合从与时间有关的离乱监测数据中获取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6.1.1灰色系统GM(1,1)模型灰色系统GM(I,1)模型的原理和计算过程为:设有原始数列按式(6-1)(6-1)对作一次累加,得生成数列的GM(I,1)模型白化形式的微分方程为(6-2)其中a,u为待定参数,将(6—2)式离散化,即(6-3)式中,为在k+1时刻的累减生成序列:为在k+l时刻的背景值。(6-4)(6-5)将式(6-3)式(6-4)代入式(6—2),得(6-6)(6-7)则式(4—7)可写为(6-8)(6-9)于是(4—5)式改写为(6-10)式中参数向量可用最小二乘法求取,即(6-11)将代入(6—2)式进行求解,即求解得微分方程式得⋯当时,则(6-12)将式(4-13)代入式(4-12),得时间响应函数为当时,,则当t=t+1,x(t)=x(t+1),即对于一次累加生成数列,则有(6-13)对式(4-14)求导数,得还原模型为(6-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制度合同管理范例
- 公司汽车租赁协议合同
- 有关个人和企业借款合同
- 小区门口门面租赁合同
- 进口销售合同
- 金融行业投资产品风险提示合同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ntroductontoMarketng》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化阅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展具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流体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全册教案
- 法律文书写作(第五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半导体制造技术导论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精讲课件
- 7S目视化管理标准
- 酒店成本管理系统PICC
- 产品手绘设计表现技法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GA/T 1988-2022移动警务即时通信系统功能及互联互通技术要求
- 文科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写作课件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体育下册全册教案
- 农业政策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