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式充电电源_第1页
感应式充电电源_第2页
感应式充电电源_第3页
感应式充电电源_第4页
感应式充电电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应式充电电源设计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words: 2引言: 21感应式充电概况 22国内外对无线充电的研究和应用 43工作原理及其硬件控制 53.1工作原理 53.1.1供电电路及发送电路的设计 63.1.2接收端电路与充电电路的设计 84主要元器件的选择 95控制调试过程 106实验分析与讨论 107感应式充电与传统充电的比较 117.1传统有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 117.1.1有线充电的优点 117.1.2有线充电的缺点 117.2新型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 117.2.1感应式无线线充电的优点 117.2.2感应式无线充电的缺点 128感应式充电的应用图例 13结束语 14致谢 14参考文献: 15感应式充电电源设计摘要: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是借助于电磁场进行能量传递的一种技术。感应式无线充电主要由电能发送、电能接收与充电控制单元三部分构成,发送与接收单元之间通过线圈之间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传送电能,供电部分和用电部分没有任何束缚性的有线连接。本设计就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通过线圈将电能以无线方式传输。只需把电池和接收设备放在充电平台上即可对其进行充电,并介绍了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的构成以及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该系统的发展前景。关键词:无线充电电磁感应无线传输充电电源快速充电技术引言:近年来通过电磁感应技术实现无线传送电能已经成为可能,并且已经有许多公司将这种技术应用于无线充电领域,而随着充电效率及充电电压的提高,有望在未来得到普及。但是无线充电在充电效率方面还是与有线充电有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造成的能源浪费无法避免。新型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发明是一种基于电磁感应能量传输原理的新技术,也称感应电能传输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或无接触能量传输,随着当今世界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便携式电子产品如手机,数码相机等越来越多。并且为了防止便携设备受潮及粉尘导致电路短路等的发生,许多便携设备采用全密封式包装,内部采用一般性的电池进行供电,便携设备的使用寿命会随着内部电池电量的消耗殆尽而终止,为延长该类设备的使用寿命,且不改变全密封式包装的特点,可以将便携式密封设备的内部供电电池换成锂离子充电电池,并且采用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方式给电池充电,以实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因此,实现无线充电,能量传输效率高,便于携带成为充电系统的研究方向之一。1感应式充电概况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是完全不借助电线,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空气中传输电能,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实现电能高效传输的技术。无线充电是指具有电池的装置透过无线感应的方式取得电力而进行充电,正是因为其方便性,才得以让消费者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无线充电相关产品;如此一来,大批厂商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相关产品开发,看好其商机。由于这产技术相当新颖且各厂商有自己对技术的表述,所以无线充电、感应式电力、非接触充电、无接点充电都是泛指相同的技术,距离1mm到数公尺都是一样是无线,供电端与受电端交互作用就称感应。感应式无线电源似乎是一个听起来很棒的新奇概念,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小型的线圈式变压器,就是两个靠近的线圈,其中一个通入交流电时另一个也会产生感应电流,然后把感应电流进行整流稳压后给手机等设备充电。感应式无线充电电源的方便性使其充满了前景。感应式无线充电电源整个系统基本上包含了两件东西,一个是插在插座上的发信器,另一个是整合在电子产品上,跟硬币大小差不多的接收器(技术核心),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电能可以瞬间自发信器传到对应的接受器。该项技术之所以会得到这么多家厂商的青睐,原因是在他独特的电磁接收装置,能够根据不同的负载、电场强度来作调整,同时还能维持稳定的直流电压,这也表示在空中散射的电磁波功率,能够被减到最低。(据说这种设备已经获得了FCC认证)最神奇的是,这种接收器的制造成本只需要5美金。由于价格昂贵、产品笨重以及不完善的解决方案,感应式无线充电产品一直都没有能够真正的进入消费市场。另外对于经常在外奔波的移动设备使用者,将来也可以在无线上网的同时,通过网络对自己的移动设备进行充电。随着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的不断被认可,2010年9月1日,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在北京宣布将“Qi”无线充电国际标准率先引入中国。无线充电技术采用统一的工业标准,未来几年,移动电话、PMP、数码设备、移动设备等产品都可以使用全新的低能耗、高兼容的相同的感应式无线充电器。这个充电器类似一个托盘直接插到电源上,获得联盟认证的带有“Qi”标识各企业的不同品牌的手机直接放在上面就可完成充电。其实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线充电的想法从19世纪上半叶电磁感应现象被发现之后就已经有了,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和公司,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powercast(电容)公司等相继研发出了短距离和微距的天线供电技术和产品,这种新型感应式电能传输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电能传输,与传统的变压器结构相比,它们的感应耦合磁路分开,初次级绕组分别绕在不同的磁性结构上,电源和负载单元之间不需要机械连接进行能量耦合传输这种初次级分离的感应耦合电能传输技术不仅消除了摩擦触电的危险,而且大大提高了系统电能传输的灵活性,显著减小了负载系统的重量正因为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多功能性好可靠性高柔性好,加上无接触无磨损的特性,能够满足各种不同条件下电工设备用电需求,同时兼顾了信息传输功能的需求相对于传统的感应电能传输系统,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耦合程度较小,为了增加磁能积利用率,减小体积,提高系统的功率传输能力,初级电路通常采用高频变流逆变技术,使交流电压在较高的频率上工作,他们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平时最常见的例子是,我们上公交车,掏出一张IC卡,在公交汽车门口某处晃动一下,听见“滴”的一声,表示缴费成功,这种非接触式IC卡又称射频卡,由IC芯片感应天线组成,封装在一个标准的PVC卡片内,芯片及天线无任何露外部分。非接触型IC本身无电源。当读写器对卡片进行读写操作时,读写器发出的信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电源信号,该信号由卡接收后,与其本身的电路产生谐振,产生一定的能量来提供给芯片工作;另一部分则是结合数据信号,指挥芯片完成数据、修改、存储等,并返回给读写器。这种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一卡通、高速公路交费、加油站、停车场、公交等场合。但是这离传递可观能量的要求还很遥远。无线电是远距离传递信号的电磁波,无线电是指在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电磁波,无线电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技术,现在大量的无线电技术应用在无线电广播、电视、各种移动信息以及无线电数据网中。既然电磁波不需要介质也可能向外传递能量,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输送能量还要靠管道和金属导线?当然,除了经济原因还有技术原因,虽然借助微波人们可以定向性好地用天线较远地传送电力,但是电磁波传递能量效率低、辐射大,离实用还有距离,所以远距离靠电磁波传递能量目前还不现实。但是,近距离传递能量还是很容易做到的。2国内外对无线充电的研究和应用19世纪30年代,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变化的磁场周围的电线中产生电流后,到19世纪90年代爱迪生光谱辐射能研究项目的一名助手尼古拉·特斯拉就曾提出无线电力传输的构想。然而在200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Soljacic)等人在无线传输方面取得进展他们用两米外的一个电源,“隔地”点亮驿站60W的灯泡,实现了无线电能传输.感应式电能传输适于一些小电器,例如电动剃须刀电动牙刷这些器具经常会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电气连接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漏电事故感应式电能传输使充电过程中没有裸漏导体,大大提高电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感应充电的电动牙刷,当牙刷不用时,杯型底座通过电磁感应给牙刷中的电池充电美国韦伯斯特生物官能公司申请的外科托盘上工具的感应式装置实用专利采用充电式托盘用于给无绳电动工具感应式充电,这样简化了再充电过程,而同时保持各工具的无菌性磁场发生器位于托盘的表面的下方,并在托盘的表面处产生有足够电力的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以便给放置在托盘上的工具感应式充电,工具中内置了感应线圈,用于吸收磁场的能量,存储在并联的电容上,它不需要在磁场发生器和工具之间有任何物理接触工具无论它们何时放置在托盘上都可以再充电,因此减少了在手术进程中工具用光电力的机会。我国的植入式遥测系统研究近几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在“863”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对微型胶囊内窥镜的研究2004年11月,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成功研制出了第一代胶囊型内窥镜,其尺寸为(11*25mm)上海交大开展了基于射频感应控制的掌指人工关节研究,天津大学进行了植入式电子装置经皮感应充电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了植入式生物遥测装置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重庆大学研制了一种用于体内诊疗装置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我国的矿藏资源比较丰富,实现安全生产,十分重要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开采运输距离的增加,对采掘运输照明和电能传输系统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型感应式电能传输系统不受周围环境和天气的影响,采用该系统可以解决目前在采矿水下探测等环境较恶劣的行业中存在的电工设备电能传输问题现在许多海底石油天然气生产设备都采用感应电能传输器进行充电,美国Bahrain油田应用井下感应加热器浅层角砾储层中开采重质原油.选用Madis感应加热系统,将高压三相交流电传送到井下转换器,转换器再将其转换成低频高电流能量。该加热系统对完井没有特殊要求,井下温度可由地面调节装置来控制。它由引入工具和生产油管组成,引人工具包括三部分,串联在油管上,并下入相应地层,感应工具总成由三相电缆供电,随着油管一起下入井内感应器通过铁磁套管利用电能感应加热储层,并且是通过电缆用高电压,低电流传送三相电在地面调节装置的帮助下,三个感应单元可以根据需要加热至不同的温度,传送能量的60%能够转换为热量将中频感应加热技术用于油管清洗,节约油管修复成本,提高油管清洗的自动化程度,改善了工作环境,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2008年2月15日,一种无需插头与电源线且不直接接电源就能充电的新型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在日本投入试运行,用于东京雨田机场航站之间的旅客运输。该汽车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及电能转换等技术用无线的方式实现充电,只需停在设置在路面的电源线圈的正上方就能给汽车内的锂电池快速充电。该车最高时速为80km/h,如果仅使用电力运行,充电一次可行驶约15km。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将来感应式无线充电电源可能会应用所有你可以想象得到和想象不到的领域。3工作原理及其硬件控制3.1工作原理电能的无线传输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来实现的,无线充电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当有变化的电流通过初级线圈之后,便会产生变化的磁场。而产生的变化的磁场会在次级线圈形成电压,有了电压之后便会产生电流,有了电流便可以充电,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从而将能量从传输段转移到接收端。简单地说,无线充电器内的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相当于实际应用设备中的接收线圈)构成了一个没有铁芯的变压器,通过电磁感应将供电段电源输出的能量以无需电线的方式传递给负载设备。图1感应式无线传输装置方案示意图如图1所示,感应式充电技术利用了电磁感应原理(设计的中心技术原理)及相关的交流感应技术,在发送和接收端用相应的线圈来发送和接收产生感应的交流信号来进行充电的的一项技术,将电能发射部分设计成平板或沟槽形式,用户只需要将充电设备放在相应平板上或沟槽内即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安全快速充电。而要实现无线电能的传输,只有通过线圈才能将交流信号从发射单元传递到接收单元,而且理论证明,频率越高,传递的能量和效率越高。因此,此处通过使用高频振荡电路来产生所需要的高频信号。但高频振荡电路产生的只是起信号作用,无线充电需要传递的是能量,所以还需要将信号放大即功率放大。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目的就是放大传递的功率,由此加在发射线圈的便是有电源模块产生的高频信号,即能量来自电源,从而实现了高频功率的放大。当初级线圈获得高频交流信号后,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之间便会建立起一个变化的磁场,由电磁感应原理则次级高频接收线圈将产生同样的高频信号。次级线圈获得的能量及电压幅值由电源电压,高频振荡频率,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匝数,以及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相对位置共同来决定的。次级获得的交流信号是不能直接加到负载上的,要经过整流稳压后才能接到负载上,整流桥必须有快恢复二极管组成,因为传递过来的是高频信号,普通二极管由于其反向恢复时间过大而不能满足要求,然后经过稳压芯片的稳压获得稳定的电压输出,后面接入负载,电路方可正常的工作。3.1.1供电电路及发送电路的设计图2感应式充电电源供电电路为了给整个系统供电,设计电源供电电路。在整个系统中,电源供电电路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发射线圈耦合到次级线圈的能量来自于电源管理模块,第二个作用是为2M的有源晶振提供电源。因为,经过实践发现,电源为发射线圈提供的电压越高,则初级线圈耦合到次级线圈的能量越大,效率也相对提高了一部分。交流供电,也可以采用直流供电。当采用220V全桥整流电路转换成直流电,经C1,C2滤波后再经7805如图3.为接收部分提供能量主振电路采用2MHz有源晶振作为振荡器。有源晶振输出的方波,经过二阶低通滤波器滤除高次谐波,得到稳定的正弦波输出,经三极管13003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丙类放大电路后输出至线圈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辐射出去测得与电容组成的并联谐振回路的空芯耦合线圈的线径为0.5mm,直径为,电感为47uH,载波频率为2MHz式得匹配电容C2MHz有源晶振产生与谐振频率接近的能源载波频率3.1.2接收端电路与充电电路的设计图4感应式充电电源接收端电路在图4,无线充电器的接收模块所接受的信号为高频交流信号,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整流电路将其转化为直流信号,然后供给负载使用。在普通的电源电路中,一般可以使用普通二极管来构成整流桥,但在该电路中,整流二极管必须选用快恢复二极管,普通的二极管不能用。鉴于手头的资料,此处选用1N4148来构成整流桥。电路中,L2为接收线圈,四个硅二极管1N4148组成桥式整流电路,电容C9作为整流电容,电源信号通过整流滤波后成为直流电源.正常情况下,接收线圈L2与发射线圈L1相距不过几毫米,且接近同轴,此时可获得较高的传输效率。L2感应得到的2MHz的正弦电压经桥式整流(由4只1N4148高频开关二极管构成)和滤波,得到的直流作为充电控制部分的唯一电源。由R4,RP2和TL431构成精密参考电压4.15V(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终止电压)经R12接到运放IC3的同相输入端。当IC2的反相输入端2低于4.15V时(充电过程中),运放输出的高电位,一方面使Q4饱和从而在LED2两端得到约2V的稳定电压(LED的正向导通具有稳压特性)。另一方面R5使Q3截止,LED3不亮。当电池充满(略大于4.15V)时,U3的反相输入端2略高于4.15V。运放便输出低电位,此时Q4截止,恒流管Q5因完全得不到偏流而截止,因而停止充电。同时运放输出的低电位经R8使Q3导通,点亮LED3作为充满状态指示。如果作为产品设计,这部分电路应当尽可能微型化,最好成为电池的附属电路,以符合便携的要求。图5充电电路如图5.从接收电路引出电源。利用拨码开关改变负载电阻调节充电快慢。同时在充电电池前并联两个串联的贴片发光二极管(一1.5V,,导通电压为3V),指示功能。充电模式由R2、R3决定。快充Ic=30mA,此时R2被充电模式选择开关SW短路。慢充(SW断开)此时I0=10mA。4主要元器件的选择(1)电源变压器T1——18V的,在经整流滤波后得到约24V的直流。(2)继电器J——DC24V,经测量其可靠吸合电流为13mA。(3)保险管FUSE——快速反应的1A。(4)可调电阻RP1和RP2——用精密可调的。(5)谐振电容C863V。(6)整流桥1N4148。TL431。(8)运放U3——公司的轨对轨精密单运放。(9)晶体管Q3、Q4和Q5——要求漏电流小于0.1uA,200。(10)发光管LED2(红),正向VA(动态电阻小,稳压特性好)。(11)发送线圈L1——用U1mm的漆包线在U66mm的圆柱体(易拉罐正好)上密绕20匝,用502胶适当粘接,脱胎成桶形线圈。(12)接收线圈L2——用U0.4mm的漆包线在同样的圆柱体上密绕20匝,脱胎后整理成密圈形然后粘接固定。这是为了使接收单元尽可能薄型化。5控制调试过程在发送单元的FUSE1回路上串入电流表,以保持监测,要保证L1与L2附近没有其他金属或磁介质,以免影响调试过程中对感应线圈产生影响。达到要求后应按以下顺序调试控制:(1)调节工作频率调PR1使C8L1的谐振频率一致。此时电流表的读数最小接收线圈L2所得的感应电压最大,暂不接被充电池BT2。(2)调节基准电压保持L1与L2相距2cm并同轴调RP2使其两端电压为4.15V,这就是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终止电压。L1与L2的间距,在0-6cm之间基准电压应当恒定为。任何一项调试必须在保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3)调节充电控制增大L1与L2(约在运放输出高电位的情况下,将R10换成5M的电位器,,在能保证Q4况下,对其电阻的最大值取成为调定的R10控制可靠,又要尽可能省电。保持L1与L2同轴并固定于相距2cm,接上待充电池,并接上电压表。断开SW,电流表读数为10mA,此为慢充电工作方式;接通SW,电流表读数为30mA,此为快充电工作方式。当充电使电压表读数达到4.15V时,LED3熄且LED2亮,同时电流表读数为零,表明电池BT2已被充满并自动停止充电,并且显示这一状态。测试时,被充电池可用一只20000uF电容代替,以缩短充电时间便于测试。(4)调节控制电池充满指示在运放输出高电位时,保证Q3截止(LED3不亮)的前提下,R5取最大。在运放输出低电位时,在LED3中串入电流表,调R8使电流表读数为0.5mA,此时LED3有足够的亮度。这样,接收单元的充电控制电路总耗电不到2mA。其中R4支路有1mA左右,Q3和Q4有0.5mA(Q3和Q4不会同时导通),IC2耗电更小(小于0.01mA)。6实验分析与讨论在接收单元空载(不接被充电池)情况下,保持L1与L2同轴,改变L1-L2间距,测量接收单元C5两端电压DCV。表1线圈间距与接收电压关系L1L2J间距0cm1cm2cm3cm4cm5cm6cmDCV23.3V21.4V19.8V15.3V12.6V8.765.87

(当L1-L2紧靠时DCV为23.3V)由于设备有限测试结果显示:在5cm内,充电控制电路能保证准确可靠的工作,但6cm仍可充电。需要指出的是,距离设备越远,传输中消耗的电量越多。保持L1与L2同轴相距2cm,对充电器分别工作于快充、慢充和停充模式进行测量。表2各模式下的效率比较负载电流接收电压发射电流负载功率发射消耗功率效率快充31.6mA16.8V0.16A0.55W3.84W14.3%慢充11.6mA18.2V0.11A0.24W2.64W9.10%停充1.63mA19.8VO.96A0.04W0.96W4.20%说明:负载电流接收与充电控制单元(它是发送单元的负载)的总电流;发射电流L1回路的电流负载功率=负载电流*接收器电压,发射消耗功率=发射电流*电源电压24V;效率=负载功率/发射消耗功率L2完全撤离(即完全空载)时发射单元电流I=0.03A,此时P=0.72W7感应式充电与传统充电的比较7.1传统有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7.1.1有线充电的优点(1)能源转换一次性获得,电能损失小,节能环保。(2)交直转换一次性,不存在中高频电磁辐射。(3)设备技术含量低,技术投入不大,维修方便。(4)电功率的调节范围广,能够适合多种不同电压和电流等级的蓄电池的储能补给。7.1.2有线充电的缺点(1)设备的移动搬运和电源的引线过长,人工操作频繁。(2)设备以及在对蓄电池充电时点地面积大。电源线容易老化,造成漏电,对人身安全带来威胁。(3)在繁琐的人工操作中,极易出现设备的过度摩擦产生电火花引起火灾以及触电等不安全因素。7.2新型感应式无线充电技术的优缺点7.2.1感应式无线线充电的优点(1)没有裸露导体存在,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可以保证电气绝缘,能量传输能力不受环境因素,如尘土污物水等的影响因此这种方式比起通过电气连接来传输能量,更为可靠耐用,且不发生火花,不存在机械磨损和摩擦,延长电器寿命。(2)技术含量高,能够采用多个次级绕组接收能量时可为多个用电负载电能传输,操作方便,可实施相对来说的远距离无线电能的转换,但大功率无线充电的传输距离只限制在5米以内,不会太远。(3)无线充电器更聪明可节省耗能。虽然无线充电设备的效能接收在70%左右,和有线充电设备相等,但是它具备电满自动关闭功能,避免了不必要的能耗。而且这个效能接收率在不断提高,很快将能达到98%。(4)变压器初次级可以相互分离,配合自由,可以处于相对静止或运动状态,适用范围也更广泛利用无线磁电感应充电的设备可做到隐形,设备磨损率低,应用范围广,公共充电区域面积相对的减小,但减小的占地面积份额不会太大。7.2.2感应式无线充电的缺点(1)虽然设备技术含量高,但设备的经济成本投入较高,维修费用大。(2)因实现远距离大功率无线磁电转换,所以设备的耗能较高。无线传输的距离越远,无用功的耗损也就会越大。(3)无线充电技术设备本身实现的是二次能源转换,也就是将网电降压(或直接)变为直流电后在进行一次较高频率的开关控制交流变换输出。由于大功率的交流直流交流的转换是进行电能的二次性无线传输原因,所以电磁的空间磁损率会变大。(4)因为采取无线传输,磁能的无用功耗损会随着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增高而上升。总之,如今的无线充电技术在小功率的范围内还是可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的。比如小型直流用电设备中的通讯仪器仪表、民用无线通讯手机、微型计算机、小型便携式家用电器等。但实施大功率的无线传输来说,就比较困难了。根据磁能无线传输理论来说,传输的距离越远,磁能的消耗就会越大,而在终端设备中所获得的电能量也就越小。从电动汽车所需的能量补充电功率来说不是很小,一般小型的家用电子设备的充电电流在0.5安培至2安培之间。而一部几十马力的电动汽车所需的电能补充电流大多在5安培至20安培左右。电动汽车的功率越大,所需补充电能的电流量也就越大。而且我们在制造感应式无线充电设备时,其输出功率会大于500瓦特以上或甚至更高。如果多部机车的联动充电,那么所需的总电源功率输出就会直线上升。对市电的供电系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从而带给整座城市的是电网改造和巨额的经济投入,真是得不偿失。另外,我们可计算一下经济账。按充电电压24伏特和15安培的电流对一部电动汽车进行充电,充电时间为10小时,其电能损耗只不过在3度左右,按市电当前的0.5角价格计算,给一部电动汽车充电的费用大约在一元五角钱左右。如果个人将电动车开到公共无线充电场合去充电的话,其费用不用说是很高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自己使用一般的有线充电装置对电动车充电时所产生的费用。我们可对比一下,在同一台电动车充电的状态下,无线充电设备的功率肯定大于一般有线充电装置。因为感应式无线充电设备的电损肯定大于有线充电设备的损耗,鉴于两种设备之间的经济投入和充电费用,所以人们往往还是喜欢采取低经济投入的有线充电设备来使用。依据电工学理论,我们知道,变压器的磁路越长,磁损会越大。不论是采取那一种电磁——磁电的远距离传输转换,都会损失大量的电能。而且电磁——磁电的转换次数越多,电能的损耗也会越大。而且电子器件的工作电流越大,器件的老化期也会越提前,这给我们对设备的维修和使用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利因素。关于电动车充电站的设立,在我看来不碍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就其一次性的充电费用来说,客户们还是喜欢选择一般有线充电的充电方式。我说的前提是两种充电设备具有一样的技术指标,都可实施快速充电方式和同样的充电质量。此时,我们可通过对充电设备的电能耗损参数做个对比,看看哪种设备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更高。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是以市场经济核算下的区域部门单位,人人都要计算经济的投入与回报,所以每一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也必须考虑大众化的普遍认可和产业自身的经济杠杆问题。同时在化石能源还没有达到枯竭的现代社会,民用电动汽车的发展也不会太快,如果能够提高蓄电池的一次性充电使用周期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较短的电池一次性充电使用周期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最大阻力,从汽车的功率和速度来看,燃料汽车还是存在较多的优越性。根据现代能源匮乏的实际情况,电动运输工具实现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的产业运作还为时过早。为什么会这样的说呢?虽然发展电动汽车可以节约能源和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但对供电系统的各方面量化要求也会更大;如增加电站的建设投资、输电网络的改造增容等原因。还有,因为电动汽车的社会保有量越大,所需的长期停车充电场所的占地面积也要随之扩大。实际上,采取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的社会经济投入费用普遍较高,而利用常规有线式充电方式既简便,一次性投资又小,而且对市电的量化需求又不大。还有就所占用的土地面积来说也相对的减少,这里所说的减少,是因为每个家庭都可以实施对电动汽车的能量补充,不会统一的集中到公共场所去充电。另外,每个家庭也不会购买价格较高的无线充电设备的,而且自己所担负的充电费用较公共场所要低得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宗合来考虑实施大功率无线充电技术的步子迈得是否不要太大,这仅仅是为了一时的方便,而导致了社会总体资源的大量消耗是否是得不偿失呢?还要考虑的是对人的危害,无线充电会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呢?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身体对电场的反应很强,但身体对磁场的反应则几乎没有,因此这一系统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不过,这还只是一种推测,有研究人员对此观点表示担心,在真正应用于生活前,还需要进一步进行试验。做为电子类充电产品,充电器本身避免不了辐射,所以无线充电器有辐射是必然的。但是目前无线充电器的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