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1页
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2页
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3页
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4页
九下文言文比较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1.下面加点字调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万钟于我何加焉

因使唐雎使于秦

C.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生,亦我所欲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

3.第①段画线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的话回答)(1分)

4.第②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

”比“

”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

”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2分)(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

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2分)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4分)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欲有甚于生者B即与之化矣

生于忧患春冬之时

C久而不闻其臭D亦我所欲也

妇拍而呜之亦与之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共同的论证方法

(四)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予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节选自《说苑·卷四》)

[注释]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衣服耕田。前一个“衣”,动词,穿衣;后一个“衣”,名词,衣服。②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③修:整治。④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骄,傲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4.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一)

1.D(评分:2分)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评分:2分)

3.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愿有甚于死者(评分:1分)

4.义生

万钟则辨礼义而受之(评分:2分,前两个空1分,错1处则不得分,最后一空1分)(二)(一)1.B2.“辟”通避,意义:躲避3.D4.(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想法(2)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5.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6.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乙文译文】墨子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了。假如现在对别人说:'送给你帽子和鞋子,但是要砍断你的手、脚,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那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脚珍贵。又说:'送给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杀死.你会同意干这件事情吗?'那人也一定不会同意干这件事的。那么又为了什么呢?那是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性命珍贵。为了争辩一句话而互相残杀,那是因为把义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珍贵。所以说:'世上万事万物没有比义更要珍贵的。"

(三)1。(1)苟且偷生(2)因此2.D3.就像进入了放满香草的屋子,时间久了,也就闻不到香味了,就是被香草的气味同化了。4.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5.舍生取义君子慎其所处比喻论证

【乙文译文】跟好人相处,如同走进栽种芝兰的屋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香气,便被它同化了。跟坏人相处,如同走进了卖咸鱼的铺子,时间久了,闻不到它的臭气,也被它同化了。藏丹的地方就有红色,藏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君子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四)(1)祸患,灾难.通"避",避免(2)赏赐傲视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2)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给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3.舍生取义廉洁自律4.答案示例:1)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2)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乙文译文)曾子身穿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叫人送给他一块封地,告诉他说:“请你用这块封地的收入做一些衣服吧。”曾子不接受。反复给,仍不接受。使者说:“这不是你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奉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人家的东西,就要惧怕人家,给予人家东西就要傲视人家。即使鲁君对我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终于不肯接受。孔子听到这件事,说:“曾参说的话,足够保全他的节操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2013年四川省德阳市

(共15分)1.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行拂乱其所为(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

入则无法家拂士2.

请翻译下面句子。(3分)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7分)【甲】略【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⑴曾益其所不能(

⑵人恒过,然后能改(

)⑶吴既赦越(

⑷与百姓同其劳。(

)2.翻译下面句子(2分)女忘会稽之耻邪?译文:

3.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三【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8分)【甲】【乙】越国大饥,王恐,召范蠡①而谋。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轻,好须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币卑②辞以请籴③于吴,则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吴,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请食于吴。不出三年,夫差④为禽⑤。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臣。②卑:谦恭、恭顺。③籴:买进谷物。④夫差:吴国君主。⑤禽:通“擒”,捉住。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王何患焉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

(2)今之饥,此越之福,而吴之祸也。译文:

3.

【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

一类人。【乙】文越国灭吴的故事体现了【甲】文中所阐述的

(四)乐不思蜀丁亥①,(魏元帝)封刘禅②为安乐公,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晋王③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是!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④邪!"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也。"郤正⑤闻之,谓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丁亥:公元264年3月27日。②刘禅:刘备之子,公元263年,刘禅降魏。③晋王:指司马昭。后文中的贾充是魏晋之官员。④姜维:蜀汉大将,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继承者。⑤郤正:刘禅的秘书令。1.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为之作故蜀伎行拂乱其所为

B.王谓贾充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C.宜泣而答诚宜开张圣听

D.会王复问会天大雨,道不同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人之无情,乃至于是!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3.文中写到了两次"笑"(见画线句子),请分析这两次笑有何不同。

4.完成下面填空。

刘禅做了阶下囚,却"喜笑自若""□□□□"(从上文概括出一个成语填空),为天下人所不齿。他本应该做到范仲淹所说的"□□□□□□□,□□□□□□□",但是刘禅不听诸葛亮"□□□,□□□"的劝告,一味听信奸佞,沉迷享乐,加快了蜀国的灭亡。这恰好印证了孟子"□□□□,□□□□"的观点。(一)、(4分)1.(1)这;(2)违背(3)奋起,指有所作为(4)如果(每小题1分)2、(3分)(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能。(译出“动心忍性”为“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之意,得1分;译出“曾”为“增加”、“增长”之意,得1分;表意正确、语言通顺,得1分)。3、(3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摆事实)(1分);阐释了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或阐释了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2分)(二)1.①增加②常常③

赦免

劳动

2、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吴王既然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的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坐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三)1.1)拂:违背

(2)患:忧虑,担心(每小题1分,共2分)2.(1)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现在的饥荒正是越国的福分、吴国的祸患。(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3.【甲】文: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1分,意思接近即可)【乙】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共2分。(四)1.D2.人没有感情,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即使诸葛亮还在世,也不能辅佐(刘禅,使蜀国)长久保全,更何况姜维呢!3.第一次笑,是刘禅没心没肺的傻笑;第二次笑,是别人对刘禅滑稽行为的哂笑。4.乐不思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亲贤臣,远小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一)(《曹刿论战》略)(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5)修:设置.

(6)饬:通“饰”,修饰(饬:谨慎、恭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

)(2)忠之属也。

属(

)(3)期年而有扈氏服

期年(

)(4)小信未孚孚()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6分)答:

二、(14分)【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节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鼓(

(2)宋人既成列既(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3.用原文语句答题。(6分)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

(2)(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小题(18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周武王克殷①,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处之?”邹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武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②入。武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武王曰:“善哉!”乃从周公之言。

(选自《周公安民》)【注释】①殷:殷朝,即商朝。

②周公:周武王的弟弟。1、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1)又何间焉

(2)小惠未徧(3)乃从周公之言

(4)惟仁是亲

2、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

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3、下列句式中哪一项不是倒装句?

)(2分)A、何以战?

B、何陋之有?C、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D、吾与徐公孰美?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5、从上面甲乙两个文段可以看出,古代谋士认为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老百姓?(4分)

四(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王者何贵(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又何间焉间:___________(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3)战则请从从:____________(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列句子。(2分)(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五(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9—21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肉食者鄙

⑵神弗福也

⑶而齐不听

⑷苏秦谓齐王曰

2.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⑵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3.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

一、1、(1)目光短浅

(2)本分内的事

(3)满一年

(4)为人所信服2、(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3、(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翻译:夏后伯启和有扈在甘泽大战而没有取得胜利。大臣们要求再战,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领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却作战不能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于是坐卧时不用多重席子,吃饭时不吃几种菜肴,不弹琴瑟,不设钟鼓之娱,亲近亲属,敬爱长辈,尊敬贤人,任用能人。满一年有扈氏就归顺了。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要评定别人,一定要先评定自己。想要了解别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二、1.(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

2.(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3.齐人三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三、17.参与;通“遍”,普遍、普及;于是;亲近18.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19.D20、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同时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21.君主应该爱护老百姓,赢得民心才能赢得天下。【乙文译文】周武王灭掉了殷,召来邵公问道:“商朝的这些人,怎么处置?”邵公回答说:“有罪的杀掉,无罪的放一条生路。”武王说:“不可取。”邵公出去,周公进来,武王问他:“你说这事怎么办好?”周公回答说:“让他们还住原来的房屋,耕种原来的田地,不要改变体制,只是亲近仁爱。”武王说:“这很好!”于是听从了周公的建议。四、1.(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2.B评分:共2分。3.(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4.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五、1.⑴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⑵赐福,保佑。

⑶但是,可是。

⑷对……说,告诉。(每词1分,共4分)

2.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分)

⑵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楚国(共同出兵)救赵国。(2分)

3.深谋远虑(或聪明智慧)(2分)(如答说话讲究艺术只得1分)(乙文翻译)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燕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燕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听从赵国,把粮草借给他们,让他击退秦兵,如果大王您不加理睬,秦兵就不会退去。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这正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一)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驰:(2)望其旗靡

靡:

(3)三军可夺气气:(4)朝气锐

锐: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均用句中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气(4)锐利(饱满)2.(1)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

所以战胜了齐军。(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意思对即可)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三)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四:"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

【注释】

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ǔ):吸饮。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4分)

(1)公将鼓之鼓:(2)一鼓作气,再而衰

再:

(3)如是者三四次如是:(4)果腹而去

去: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6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3.(2分)甲文中吾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有利时机是在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

4.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2分)

5.甲、乙两文提示了一个共同道理是

(2分)

1.(1)击鼓进军(2)第二次(3)像这样(4)离开2.(1)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蜘蛛乘蛇不防备的时候,突然奋力快速地跳下来,趴在蛇的头上,死也不动一动。(蜘蛛乘蛇不防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3.辙乱旗靡以首俯地4.这是道开放性试题,回答合理即可。示例一:我们遇事要三思面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事例二: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5.弱者如果能抓住机遇,也可以战胜强者。

【乙文译文】(我)曾看见一蜘蛛在墙壁间作网,蛛网离地约二三尺上下,有一大蛇从蛛网下经过,抬起头想吞吃蜘蛛,它的力量却够不到蜘蛛;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将要离去,蜘蛛突然悬丝而下,垂身在半空中,好像要追赶大蛇;蛇大怒,又抬起头来想吞蜘蛛,蜘蛛引丝迅速回到网中,又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又将要离去,蜘蛛又赶忙悬丝而下,蛇又抬起头待机吞吃蜘蛛,蜘蛛仍又回到网中,像这样三四次;蛇精力疲惫了,把头趴在地上,这时蜘蛛乘其不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狂跳乱颠,以至到死。蜘蛛于是吸饮其脑,吃饱肚子才离去。

(四)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用兵之法:高陵①勿向②,背丘③勿逆④,佯北⑤勿从⑥,锐卒勿攻,饵兵⑦勿食,归师勿遏⑧,围师⑨必缺⑩。穷寇⑩勿迫⑩。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

【注释】①陵:山头。②向:仰攻。③丘:高地。④逆:迎击。⑤佯北:假装失败。⑥从:追逐。⑦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⑧遏:阻击。⑨囤师:包围敌方部队。⑩缺:让条出路。⑨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⑥迫:逼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2)公将驰之

(3)既克(4)望其旗靡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4.“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6.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1.(1)(共同)乘车(2)(驱车)追击(赶)(3)战胜(4)倒下。2.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3.不设统一答案。示例:公鼓之,鲁师一鼓作气,齐师士气已竭。(点到鲁师凭旺盛的士气致胜即可。用现代文回答亦可。)4.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示例:"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源自《左传》,原指在战场决胜的关键是士气,古代用击鼓的方式指挥进军,只有在第一次击鼓时才熊振作军队的士气,后面几次就差了。所以成语“一鼓作气”中的“鼓”是击鼓的意思,“作”是振作。使用中发生错误,大多是不理解成语意思所致。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就不会用错了。5.第一次,与“锐卒勿攻”吻合;第二次,与“佯北勿从”一致(文中有“惧有伏焉”句)6.要打败敌人,必先保存自己。(意思对即可)

【乙文译文】所以,用兵作战的法则是:不要仰攻已经占据高山的敌人,不要正面攻击背靠丘陵屏障的敌人,不要追击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进攻士气正旺的敌人,不要理睬用小部队作诱饵的敌人,不要拦截撤退回本国的敌人,包围敌军时要留缺口,不要过于逼迫已经陷入绝境的敌军。这些都是用兵作战的最基本的法则。

(六)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丛分人。对日:"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日:"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日:'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门人入通。董安于③侍奉于侧,愠日:"嘻!胥渠也,期④吾君骡,请即杀之。"简子日:"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⑤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住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⑥。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

①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②阳城胥渠l.复姓阳城,名胥渠。③董安于:赵简子家臣。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⑤庖人:厨师。⑥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

民族名。

1.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增加)B.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同"遍",遍)

C.夫杀人以活畜(使......存活)D.人主安能不好士?(爱惜)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

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

D.夜叩门而谒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

4.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甲、乙两个文段,反映了两位政治家共同的思想,这种政治思想用我们课内学过的孟子的一句名言(或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6.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

1.A2.B3.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4.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意思对即可)5.示例:(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人和;(4)得道。(其出其中一点即可)6.开放性题目0能围绕文章内容阐述,言之成理即可0示例:同意赵筒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

【乙文译文】赵简子有两匹白骡,简子特别喜爱它们。一天夜里,任广门邑小吏的阳城胥渠来到简子的门前,叩门申述说:"主君的家臣胥渠病了,医生告诉他说:'如果弄到白骡的肝吃了,病就能好;如果弄不到,就必死。"'负责通报的人进去禀告赵简子。董安于正在一旁侍奉,恼怒地说:"嘿!胥渠这个家伙!竞算计起我们主君的白骡来了。请允许我去把他杀掉!"简子说:"为使牲畜活命而杀人,不也太不仁义了吗?为救活人命而杀掉牲畜,不正是仁爱的体现吗?"于是呼唤厨师杀掉白骡,取出肝,送给阳城胥渠。过了没多久,赵简子举兵攻狄,广I"1邑的小吏,左队七百人,右队七百人都争先登上城头,并斩获敌方披甲武士的首级。由此看来,君主怎么可以不爱士呢?

(七)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⑩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⑥,佯败走,而绝⑩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③以天下奠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⑤难:驳倒。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⑧赵:赵国。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⑨易置:撤换。⑩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⑩绝:截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偏(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1.(1)同"遍",遍及,普通。(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品。(3)截断(4)动词,活埋。

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4.纸上谈兵;只淡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从小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讲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抵得上他的。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攸关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

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2.查《古汉语词典》,“树”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shǔ”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②作动词,列举。二读“shù”,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②作名词,规律,气数。三读“shuò”,义项有:①多次。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2分)读音:

词义:

3.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1)时时而间进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

(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2)吾欲之南海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5.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

),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

),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

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

)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4分)

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4分)

答:

二、三

2008江西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4题。(12分)余谓侯①本以中州隽②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③。齐虏巧负国④,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⑤,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⑥,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⑦,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⑧。顷赖士祸作,自潭⑨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节选自洪迈《稼轩记》)

【注释】①侯:指辛弃疾。②隽:才智出众。③南邦:指南宋。④齐虏巧负国:指张安国降金。后文“赖士祸作”指赖文政发动武装暴动。⑤毚(chán)兔:狡兔。⑥间(jiàn)关:崎岖展转。奏:通“走”。⑦用是简深知:因此被皇帝察知。⑧“入登九卿”三句:指辛弃疾曾担任的职务。⑨潭:指潭州。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诵节奏。(1分)懦士为之兴起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1)谓:

(2)顷:

(3)薄:11.选出对画线句子“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A.辛弃疾亲自从五万金兵中捆缚了五十个骑兵出来。B.辛弃疾赤手空拳带领五十骑兵冲入五万金兵中,擒获叛徒张安国。C.辛弃疾带领五十骑兵从五万金兵中逃脱。D.辛弃疾仅率五十骑兵就从五万金兵中擒获叛徒张安国。12.选文围绕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2分)13.选文刻画了一个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英雄豪侠形象,其中描写辛弃疾率领部下日夜兼程急行军的句子是

;表现辛弃疾面对暴乱的严峻形势却能指挥若定,尽显大将风采的句子是

。(2分)14.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2分)答案:9.懦士/为之/兴起(1分,画出其中一处即给分,其他处画线均不给分)10.(1)称(或认为)(2)不久(3)逼近(或靠近、迫近)(3分,每小题1分)11.D(2分)12.(1)勇擒叛徒张安国;(2)平定赖文政武装暴动。(2分,答到大意即可)13.至通昼夜不粒食

谈笑扫空之(2分,每空1分)14.(略)

五、

2008年沈阳市,完成8~11题。(17分)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窥:蔽: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0.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2分)

11.下面是《吕氏春秋·先己》中的一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11分)(1)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2)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⑦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注释】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这里指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通“饰”,修饰⑦论:评定(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战:期年:(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②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①段的内容。(3分)答案:8.察看;受蒙蔽9.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10.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11.(1)作战

满一年

(2)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

(3)①这是(因为)我德行浅薄,教化不好(的缘故)。“②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4)夏后伯启吸取作战失败的教训,励精图治,严于律己,最终使有扈氏顺从。六、

2008年辽宁。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8—10题。(10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及,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②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③陋之人也,四维④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⑤吾过,是以逐之也。”[注]①仕:旧称做官为仕。

②夫子:晏子。

③仄陋:狭窄浅薄。

④维:维系。

⑤弼:纠正。

8.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2)时时而间进(3)高缭之事夫子三年

(4)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9.翻译选文中画“”的句子。(2分)(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2)高缭仕①于晏子,晏子逐之9.选文中邹忌和高缭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你为人处世方面有什么启示?(4分)8.(1)偏爱

(2)间或,偶然

(3)侍奉(4)道义(每题1分,共4分)9.(1)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2)高缭在晏子那里做官,晏子赶走了他。(大意对即可,每句1分,共2分。)

10.邹忌:敢于进谏,善于进谏;(1分)高缭:侍奉三年,没有提出任何建议。(1分)不起(大意对即可,2分)

启示:我们要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大意对即可,2分)共4分七、[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注释]出亡:失国后逃亡。

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侍御:侍从妃子。

谄谀:奉承拍马。

卒:终于。1、解词。(1)臣之妻私(

)臣(2)群臣吏民,能面(

)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3)吾知所以亡(

)矣(4)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2.译句(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2)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5.从上面甲,乙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1、(3)灭亡(亡国)(4)通“披”穿

2、(2)所以宋昭公亡了国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3、(1)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2)使用排比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3)语气委婉,使对方受到启发。(4)处处为国着想,晓以利害。4、齐威王有邹忌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宋昭公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5、示例:(1)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2)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谄谀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八、

九、【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诽谤于朝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期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