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说“木叶”》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敲——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一篇论文的“正与反”——以林庚《说“木叶”》为例第一课时阅读前三段,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第三段,木叶与树叶的不同,重点在“木”字的意蕴第一段,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段,分析木叶虽与树叶意思相同、但是却受诗人偏爱的原因举例:谢庄、陆厥、王褒、屈原“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木叶”常见而“树叶”少见的原因是什么?“树”常见“树叶”少见举例说明树叶可简称为“叶”,以洗练故但“木叶”的用法不考虑洗练杜甫“落木”的发展运用举庾信黄庭坚例说明不是个例诗歌语言的精妙不能单凭概念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阅读前三段,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第三段,木叶与树叶的不同,重点在“木”字的意蕴第一段,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段,分析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是却受诗人偏爱的原因举例:谢庄、陆厥、王褒、屈原理论分析:诗歌语言不同于一般概念阅读前三段,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并思考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木叶是诗人们钟爱的形象文学现象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更爱木叶现象分析重点在“木”字的意蕴文学问题含有落叶的因素“高树”“高木”举例分析“木”空阔,“树”饱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阐释)木疏朗,树繁茂,叶层密暗示颜色和触觉(举例说明)木微黄、干燥,叶湿润绵密木“木”的特点暗示性示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如何撰写一篇论文?木叶是诗人们钟爱的形象现象发现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更爱木叶现象分析重点在“木”字的意蕴问题聚焦“木”的特征问题解决一篇论文的“正与反”——以林庚《说“木叶”》为例第二课时思考:本篇文章有没有值得商榷之处?1.树叶真的就“从来”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吗?思考:本篇文章有没有值得商榷之处?1.树叶真的就“从来”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吗?2.“木”字只含有落叶的因素吗?城春草木深、乔木生夏凉、珍木郁苍苍……思考:本篇文章有没有值得商榷之处?1.树叶真的就“从来”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吗?2.“木”字只含有落叶的因素吗?城春草木深、乔木生夏凉、珍木郁苍苍……3.木叶暗示枯黄与干燥吗?佳木秀而繁阴、阴阴夏木啭黄鹂……思考:本篇文章有没有值得商榷之处?含有落叶的因素·“高树”“高木”举例分析“木”空阔,“树”饱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阐释)木疏朗,树繁茂,叶层密暗示颜色和触觉(举例说明)木微黄、干燥,叶湿润绵密论证思路归纳思维:在众多散乱的现象中寻找统一第一,现象越多,统一越渺茫,但也越趋向合理;第二,现象真实,统一不一定真实,与寻找的方法有关;第三,由现象导向统一,不能颠倒。诗歌的暗示性(多义性)双关义:与词语本义关系最密切,双关义的两个意义之中的一个就属于词语义。情韵义:是附着在词语义之上的各种诗的感情和韵味,它不能离开词语义单独存在。象征义:有的附着在词语义上,有的在整句诗或整首诗之中。深层义:可以含蓄在词语之中,但多半含蓄在全句或全篇之中。言外义:既不在词语之中,也不在句子之中,而是在字句的空当里,即所谓字里行间的“行间”。它虽然并未诉诸语言,但读者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修订版)(初版)“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朱光潜《咬文嚼字》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字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也自有一幅胸襟气度。“敲”就显得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推”字与“敲”字各有意境,“推”字更显冷寂,“敲”字要调和资料补续《题李凝幽居》

闲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