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1)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李白宁可被赐金放还,也不阿附权贵,大声疾呼①“_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一句②“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白居易谪居浔阳,醉听琵琶,发出③“_____,_____”(《琵琶行》)的感慨,同病相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2)由于新冠疫情,高三学生不能按期返校,没有老师指导和同学陪伴的复习,无心坚持。你会用《劝学》中的④“______,______”来鼓励同学们继续努力,迎战高考。2、下列选项中,对寓言的寓意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黄鼠狼在养鸡场的山崖边立了块碑,上面写着:“抛弃传统的禁锢。不勇敢地跳下去,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一只鹰?”接下来,黄鼠狼每天就在崖底吃着摔下来的鸡……A.结合自身实际,谨慎地对待励志之语。B.世上很多谎言,总是披着美丽的外衣。C.人生需要立志,更要勇敢地锤炼自己。D.正确对待传统,不能盲目地追求突破。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琴王昌龄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琴用特生的梧桐制作而成,虽然它外表质朴无华,琴声却分外幽远、清雅。B.听者的思绪被带到遥远的古代,以此衬托出演奏技艺赋予琴声的特殊魅力。C.诗人善于将无形的琴声具体化,以风雪、江山等景象绘出琴声情调的变化。D.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2.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因“霸座”等非理性事件而被人们持续关注的“巨婴”们,虽已成年,可心理往往还滞留在婴儿期,他们缺乏道德规则意识,一旦遭遇超乎预期的情况,就容易情绪失控。B.走红网络的“锦鲤”象征好运,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不能只靠“锦鲤”,更需要政府从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C.专家指出,孟晚舟在被捕事件之前,加拿大一直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尤其希望加强中加经贸往来以减少对美国贸易的过度依赖,遗憾的是中加关系却因此事件而遭受严重破坏。D.我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意味着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应兼顾他国合理要求以促进共同发展,它在国外获得广泛认同,引起普遍关注,有助于发展新型国际关系。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从路②,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③。[注]①此诗作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蚕丛.古蜀王名。蚕丛路:指入蜀的道路。③君平:西汉时人,曾在成都以算卦占卜为生。1.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___________。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险,表达了诗人临别时对友人的关切和提醒。B.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进行具体描画,有主观想象的色彩。C.颈联写客栈芳树笼罩,春城江流环绕,展现了蜀道上瑰丽的风光。D.尾联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也寄寓了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3.颔联中的“起”和“生”两个字均用得巧妙,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6、补写下面的空缺处。(1)______,孰能无惑?(韩愈《师说》)(2)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3)问君何能尔?________。(陶渊明《饮酒》)(4)人抵观书先须熟读,________。(朱熹《熟读精思》)(5))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屈原《离骚》)(6)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7)是处红衰翠减,______。(晏殊《浣溪沙》)(8)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大学》中将“明德”指向“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明德性得以显明。《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有且应该彰显之德。《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明人伦、讲公德。《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大学》中的“明德”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摘编自莫医铭《<大学>中的“明德”旨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表述。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D.《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B.《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左传》《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承。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习,成为栋梁。8、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1)我们知道,人的情绪、心理、性格极易受到周围世界的影响。(2)那么,清旷灵秀的江南山水又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呢?(3)学者常常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来阐述气候对人的精神气质的影响。孟德斯鸠认为:“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有较强的自信,也就是说,有较大的勇气。”相反,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闷热的地方,由于上述原因,他便会感到心神萎靡,缺乏勇气。孟德斯鸠的观点虽然有绝对化的倾向,但其独特的视角却给人以启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寒冷的气候使人勇敢、豪爽,炎热的气候使人敏感、消沉,而长期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的人们,则具有和谐、平衡、机敏、细腻的心理特征。江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经历着千门万户的变换,但基本的心理图景却由其地理环境所规定。(4)再就地形地貌的影响来看,黑格尔曾以地形地貌为依据将地理环境分成三种类型,即高原、平原和海岸区域。在黑格尔看来,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分别形成了牧业、农业和商业等不同的文化形态。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结构中的精神层——亦即江南文化精神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比较江南江北地形地貌的差异来进行阐述。(5)不同的自然风貌会影响到人的审美心理。我们知道,就普遍的情况来看,北方多崇山峻岭和高原,植被和色彩都显得相对单调。但另一方面,这单调却又是严峻、崇高和阔大的,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目光所及,是巨大而高远的世界,所以,生活在北方的人其心胸也就随之扩展,喜好刚毅雄强、粗犷豪迈的美感类型;而江南则有丰饶的物产、秀美的山川,其植被繁密而多彩,景观变化细微而多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感受着的是温山软水、莺飞草长,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因此,其文化心理极易被导向精细和柔婉,沈谦评辛弃疾词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呢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正指出了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性格的柔化。(6)除了地理环境以外,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有着区域特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文化心理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最能代表江南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是稻作,二是舟船。(7)“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所描绘的就是金秋时节江南地区处处稻谷飘香的美景。((淮南子·坠形训》这样认为:“汾水浊宜麻,济水和宜麦,河水调宜菽,洛水轻利宜禾,渭水多力宜黍,江水肥宜稻。”这些都指出了江南是比较适合生长水稻的地区。但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形成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8)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以航海为生产方式的海岸民族,就容易培育起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机智沉着的品格;草原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迁徙不定和马上生涯中,比较容易形成自由奔放、粗犷彪悍的性格。而处于农耕社会的民族,需要的则是对“秩序”的认可与遵从,滋养出的是稳定、平和。当然就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而言,其主要的社会形态是农耕社会,,在大的民族性上——不管是江南还是江北,都有着一定的共通性。我们以为,江南地区的稻作方式使得民族性的某些方面凸显得更为明显,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区域特性。因为水稻的生长相对较为缓慢,生产技术要求更为精细,而且水稻的生产过程是按部就班的,不可急于求成,只能听其自然,耐心等待。对水稻生长每一环节的关注很容易培养出一种把握“渐变”的能力,而这种对“渐变”的把握培育起来的是稳定、平和的文化心理。(9)而至于舟船,无论是出门代步,还是捕捞运输,对于生活在水乡泽国的人们,其意义都不言而喻。我们知道,骑马坐车与驾船荡舟的感觉差异是明显的,即便同样是驾船,荡舟于山水平远的江南水网与航行于激烈动荡的大海,培育出的也是完全不同的文化性格。在大海中航行,需要冒险的精神和沉着机智的品格,激发的是人的扩张的野心和征服世界的欲望;相反,当我们轻轻摇荡于逶迤绿水、微动涟漪之际,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是充满扩张与征服的想法,有的只是被细腻、柔软、温顺的水波轻抚而变得舒展、自在的心灵。(10)当然,我们在讨论江南文化精神形成的原因时,要注意反对地理环境绝对论的倾向。(11)江南的地理环境对江南文化精神有着先天制约性,它独特的地理背景决定了江南文化在一些基本方面都区别于其他区域。在地理基础上形成的江南文化的原初本态构成了区域文化的核心内容。(12)江南文化精神又不完全受制于地理环境。江南文化精神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自我生长起来的。正如人的成长一样,其出生时所带有的先天种族、民族的遗传基因固然会决定着他的体格、甚至是性格,但真正影响他情感、心理和性格的是他后天的成长环境。显而易见的是,从远古以至现代,江南的地理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其文化特征却有着不同。因此,只有结合对江南文化精神的历史整合过程的探讨,我们才有可能对其内涵和实质有一比较科学而全面的认识。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8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那么B.因为所以C.之所以是因为D.因此只不过2.文章从哪两方面来说明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主要缘由。3.稻作生产和舟船使用分别产生什么文化心理。4.下面选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航海、游牧和农耕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B.写农耕文化是为了凸显航海和游牧文明的自由开放和力量。C.环境等因素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影响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D.文章在对事物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说明分析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5.第5和第7段中有诗句和文学评论的引用,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你是否赞同上述说法?说明理由。6.从全文看,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绣花琦君绣花,是母亲自认为最拿手、也最喜欢的一门手艺。她常常说:“眼看一朵朵的鲜花,在蓝缎子上,月白缎子上上开放出来,心里真舒坦,仿佛自己脸上的皱纹都看不出来了。”母亲说话竟是这般有文艺气息。其实她除了跟外公念过《三字经》、《百家姓》,还会背有限的几首《千家诗》之外,实在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是她形容起事物来,总是妙不可言。有一次,她边绣花儿边自言自语地说:“把厨房事儿忙完了,不捉点晨光绣绣花岂不可惜。”“捉”字说得多妙?她又说:“不过绣花总是愈绣愈觉得屋子里冷冷清清的,连绣花针掉在地板上的声音都听得见呢。”我顽皮地问:“妈妈,那样细的绣花针,掉在地板上,会叮当一声响吗?”母亲没有回答。坐在边上拨着念珠陪母亲的姑婆笑笑说:“你一个九岁的小东西,哪里懂?”看母亲绣花,我也吵着要绣。姑婆就会找块彩色绸子,剪成一只鞋面,用浆糊和纸贴得硬硬的,穿了丝线教我绣。可是我一抽丝线,就会打结。姑婆总是说:“慢慢来,绣花要耐着性子。这是姑娘家第一要紧的。”母亲也不时伸过头来看我几眼说:“绣得蛮好的。把绣花学会了,将来出嫁就不会给婆婆嫌五个指头并在一起的了。”我噘起嘴说:“我才不要有个婆婆管呢。我将来要文明结婚。我不要穿平底绣花鞋,我要穿最新式的织锦缎的高跟鞋。”对于闻名已久的“杭州织锦缎”与“高跟鞋”,我真是做梦都常常梦见呢。母亲绣花的时间,多半在吃过中饭以后,下午烧“接力”(“接力”是家乡话,烧给长工吃的点心,接一下力的意思)以前;晚上呢,都在厨房洗刷完毕以后,就着摇曳的菜油灯绣花,那时我往往已上床呼呼入梦了。白天绣花,母亲偶而会伸个懒腰,打个哈欠。我就问“妈妈,五叔婆都睡午觉,您为什么不睡?”母亲说:“没听说早起三朝抵一春吗?多少事儿要做,哪里还睡午觉呢?”我又说:“看您眼皮搭拉下来,都要用灯草来撑了(这也是母亲最爱说的形容词)。睡眼朦胧的,绣出的花儿就不漂亮了。”母亲说:“你放心,我从小绣花绣到大,摸黑都会绣出朵朵鲜花来呢。”她把手里已经绣好两朵的梅花,伸得远远的,眯着眼儿横看竖看,非常满意的样子。我一看,真是好鲜活、好漂亮啊。母亲的绣花手艺是村子里闻名的。村子里若有姑娘出嫁,都会来向母亲讨花样,请她教导她们配丝线颜色,告诉她们应该用几号的丝线等等。母亲都一一仔细地指点她们:梅花要淡、海棠花要鲜、牡丹花要艳。着针时都要从花心向外绣,里深外浅。叶子也是一样,浓浓浅浅的,看去才有远远近近,母亲不是个会画画的艺术家,可是竟然懂得现代的所谓“透视”与“立体感”呢。后来我念中学以后,念到两句词:“换雨移花浓淡改,开心芳草浅深难。”仔细体味着,岂不正是母亲绣花时的心情?我就写信给母亲,把这两句词抄给她,并用白话详细给她解释。她自己不会写回信,是托二叔给我写的。信里说:“你抄的两句诗真好,二叔念起来,音调愈听愈好听,我真是好喜欢。可惜自己从小没好好念书,不会读诗读词。以后你若是读到像这样好的句子,捉摸着是我喜欢的,就给我抄来,细细解说一下。二叔一念出调子来,我就会记住的。”二叔在信末附一笔说:“你母亲把这两句词翻来覆去地念,还听她边做事边哼呢。我觉得你母亲的心情,真是比‘换雨移花’还恍惚。她开心的,又岂是芳草呢?”读着信,想起母亲低头默默绣花时的神情,想想她连绣花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的那份刻骨的寂寞,不由得心头阵阵酸楚。我究竟已长大,懂得母亲的心了。原应当时刻在母亲身边,陪她谈心解闷的,却为了求学不得不远离她而去。我只有多多给她写信,以解她的远念,但又不忍再抄那样感伤的句子,触发她的心事。真是“人生识字忧患始”,我宁愿母亲重温她少女时代轻松的小调:“阿姐埠头洗脚纱,脚纱漂起水花花……”那样或许多少还可以使她忘忧解愁于一时吧。(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叙写母亲绣花之事,刻画了她勤劳手巧、温婉热情的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思念之情。B.母亲说话有文艺气息,喜欢听好诗好句。不过,她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求知的束缚。C.母亲绣花的手艺精湛,选图妙丽,布色讲究。虽然她并不懂艺术原理,但她讲究美、创造美的能力令人赞叹。D.随着年龄增大,“我”慢慢懂得母亲的心。“我”只有多多写信,才可能稍稍宽解母亲对远方孩子的牵心挂念。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3.本文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乃推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楷:文中指书体。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形体。B.礼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C.三公:也称“三司”。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末至东汉初期以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为三公。D.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柴禹锡,字玄圭,大名人。少时,有客见之曰:“子质不凡,若辅以经术,必致将相。”禹锡由是留心问学。时太宗居晋邸,以善应对,获给事焉。太平兴国初,授供奉官。三年,改翰林副使,迁如京使,仍掌翰林司。每夜直,上以藩府旧僚,多召访外事。迁宣徽北院使,赐第宝积坊。告秦王廷美阴谋,擢枢密副使。逾年,转南院使。服劳既久,益加勤敏。雍熙中,议广宫城。禹锡有别业在表识中,请以易官邸,上因是薄之。又与宰相宋琪厚善。会广州徐休复密奏转运王延范不轨状,且言倚附大臣,无敢动摇者。上因访琪及禹锡曰:“延范何如人?”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上益恶其朋比,坐琪以诙谐罢相,不欲显言之也,下诏切责禹锡,以骁卫大将军出知沧州。在任勤于政治,部民诣滨州列状以闻。改涪州观察使,徙澶、镇二州驻泊部署,俄知潞州,州民乞留三载,诏奖之。徙知永兴军府,再召为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至道初,制受镇宁军节度、知泾州。入谢日,上谓曰:“由宣徽罢者不过防御使尔,今委卿旌节,兼之重镇,可谓优异矣。”禹锡流涕哽咽而已。咸平中,移知贝州。是岁,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锡内严备御,寇寻引去。明年,徙陕州。景德初,子宗庆选尚,召禹锡归阙,令公主就第谒见,行舅姑礼,固辞不许。顷之,还镇。未几,卒,年六十二,赠太尉。(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B.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C.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D.延范与琪妻为疏/属甚言其忠勤/禹锡亦傍赞之/上意其交通滋不悦/禹锡又为琪请/卢多逊故第/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翰林司为官署名,掌管茶茗汤果,以供皇帝宴饮需要,职责与苏轼供职的翰林院相同。B.旌节,指古代使者所持的节杖,以为凭信,后借以泛指信符,唐代也借指节度使、军权。C.选尚,被选中与公主匹配。尚,仰攀婚姻,古代特指娶公主为妻,又称“尚主”“尚公主”。D.舅姑,称谓,古代也用于妇女称丈夫的父母,即公公婆婆,公公称为“舅”,婆婆称为“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柴禹锡气度非凡,好学上进。他年轻时就表现出不凡的气质,受人点拨后虚心学习,终于逐步走上了政坛,不断得到提拔。B.柴禹锡忠于朝廷,颇有政绩。他敢于告发秦王搞阴谋;无论转任南院使,还是出任沧州知府,都能勤勉执政,深得百姓拥戴。C.柴禹锡被疑朋党,遭到疏离。徐休复密告王延范依附柴禹锡干非法之事,柴禹锡又帮宰相替王延范说情,因而被皇上疏远。D.柴禹锡懂得感恩,注重礼节。他得知皇上不计前嫌让他担任重镇节度使时感激涕零,公主要给自己行家礼时坚决予以谢绝。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每夜直,上以藩府旧僚,多召访外事。(2)是岁,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锡内严备御,寇寻引去。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它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更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如果去掉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一园景色顿减。因为画意,园中才有了风花雪月,光景常新。对于生活中的“画意”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或(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或((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或((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摧”“事”“樊笼”“锲”“镂”的书写。【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材料可以多角度揭示寓意。从黄鼠狼的角度来看,它写下励志之语其实是为了欺骗鸡,让鸡上当受骗,美丽的外表下掩盖着罪恶的目的,据此可知B项正确。从鸡的角度来看,鸡就是鸡,永远也不会成为鹰,鸡应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谨慎地对待励志语,据此可知A项正确;对于鸡来说,不能翱翔天空是它们的传统,盲目地突破只能换来灭亡,据此可知D项正确。鸡在看到黄鼠狼的励志语之后盲目尝试,走向死亡,可见C项不正确。答案应为C项。3、1.D2.(1)琴材料不凡,外表质朴而声音清雅,诗人亦以雅而不俗、才华拔萃为追求。(2)琴声怀古思远、富于变化,诗人志在体验种种不同的人生经历或精神境界(或:诗人也有追思先贤之志,悲欢离合之情)。(3)琴声高妙却少人理解,诗人也流露出怀才不遇之叹。【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本来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早已忘记说话而沉醉其中”错误,这是对尾联的曲解,“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这一联的意思是,宴席上琴声一曲未终,谁又能明白琴声之中寄寓的才华抱负呢?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品味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人在听琴的体验中,寄寓着自己的心志,请结合诗句分析”,然后分析听琴的过程,结合琴的形体、材质、声音等特点来分析诗人寄托的心志。首联“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侧重介绍琴的材料以及外形的特点,“朴素”是说琴的外表质朴,不张扬,不奢华,“幽真”是说琴音的清雅,由此可知诗人在为人上追求高雅不俗;颔联“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是说诗人通过琴音追思觅古,追念先贤,颈联“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无论“风雪苦”还是“江山春”都是琴音所得,苦也罢,春也罢,都是人生的感受,诗人借此表达对不同人生经历的体验;尾联“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后一句“谁能辨经纶”是说琴音虽然很美妙,却没有人能够欣赏理解,借此表达自己虽然有才却少人识的感叹。4、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最常用的办法是结构分析法,即找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B项,“更需要政府从提升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入手”错误,搭配不当,应改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C项,“孟晚舟在被捕事件之前,加拿大一直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错误,中途易辙,即结构混乱,“孟晚舟在……之前”后面缺少相应的谓语,就另起主语“加拿大”,故应改为“在孟晚舟被捕事件之前”。D项,“它在国外获得广泛认同,引起普遍关注”错误,语序不当,应改为“在国外引起普遍关注,获得广泛认同”。故选A。【点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5、1.青莲居士2.C3.“起”字:把本来是静态的岩崖写成动态,凸显山势的迂回、峭拔;“生”字既写出云雾之飘动,又见栈道之高危。这两个字用得极富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奇伟。(意近即可)【解析】
1.此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包括对中外作家作品,对古代文化常识,对文体知识与类别等的考查。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作答。本题中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此题C项“客栈”错。“客栈”应为"栈道”。颈联上句“芳树笼秦栈”写的是入蜀途中栈道上的景致,下句“春流绕蜀城”写的是春江环绕蜀城的风光。故选C3.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字词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大体思路: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颈联写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迭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像是腾云驾雾一般。“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起”字把本来是静态的岩崖写成动态,凸显山势的迂回、峭拔;“生”字既写出云雾之飘动,又写出栈道之高危。这两个字用得极富动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蜀道的险峻和奇伟,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点睛】白话译文:听说从这里去蜀国的道路,崎岖艰险自来就不易通行。山崖从人的脸旁突兀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上升翻腾。花树笼罩从秦入川的栈道,春江碧水绕流蜀地的都城。你的进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着去询问善卜的君平。6、人非生而知之者叶上初阳干宿雨心远地自偏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吾将上下而求索纸上得来终觉浅苒苒物华休何当共剪西窗烛【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初阳、宿雨、若出于吾、终觉浅、苒苒、物华、休、共剪。7、1.B2.D3.C【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错误,“密切关系”错解,原文说的是“一定的渊源关系”,选项说成“密切关系”;C项,“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错误,偷梁换柱,“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是《大学》的认识,不是早期的理解;D项,“《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错误,选项范围缩小,除了选项所说之外,还有孝慈、诚信等人伦之德和公共美德。故选B。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概括失当,“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错误,文末仅是指出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的原因,并未阐释意义。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德’含义相同”错误,选项移花接木,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中的“明德”指光明之德、美德,只与《大学》中“明德”的第二个层面的理解相同,未涉及第一个层面的理解。故选C。【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8、1.D2.地理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3.稻作生产:稳定平和。舟船使用:舒展自在。4.B5.不赞同。它们分别为了更加清晰,更有说服力地说明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性格的柔化和稻作这一生产方式对江南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的影响。6.最后一段能使整篇文章的观点更加辩证和客观,内容上更加完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及对关联词语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回到文章中去,结合上下文对其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判定,最后针对选项选定关联词语。由“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以航海为生产方式的海岸民族……而处于农耕社会的民族,需要的则是对“秩序”的认可与遵从,滋养出的是稳定、平和”可知,黑格尔的观点是生产方式决定民族性。由“当然就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而言,其主要的社会形态是农耕社会”中的“当然”可知,后文延续这一逻辑。由“在大的民族性上——不管是江南还是江北,都有着一定的共通性”可知,第一空前后为因果关系,故填“因此”。第二空,由“我们以为,江南地区的稻作方式使得民族性的某些方面凸显得更为明显,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文化的区域特性”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是对黑格尔观点的细化,又有不同,故填写“只不过”。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文章从哪两方面来说明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主要缘由。然后回到文章中去通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勾画答题区间,最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梳理文章结构:第(1)至(2)段,提出问题“清旷灵秀的江南山水又对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着怎样的影响呢?”第(3)段,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进一步提出江南文化的基本的心理图景却由其地理环境所规定。第(4)至(5)段,提出通过比较江南江北地形地貌的差异来阐述江南文化精神,江南的风貌会影响到人的审美心理。第(6)段,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主要缘由“地理环境以外”,引起下文“有着区域特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人的文化心理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第(7)至(9),通过水稻种植、舟船出行,说明生产方式是江南文化精神形成的原因。第(10)至(12),提出要辩证的看待江南文化精神形成的原因,反对地理环境绝对论的倾向。故文章从地理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两方面来说明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主要缘由。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稻作生产和舟船使用分别产生什么文化心理。然后回到文章中去通读文章,梳理文章内容,勾画答题区间,最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概括。由文章第(8)“对水稻生长每一环节的关注很容易培养出一种把握‘渐变’的能力,而这种对‘渐变’的把握培育起来的是稳定、平和的文化心理”可知,稻作生产产生稳定、平和的文化心理。由文章第(9)“当我们轻轻摇荡于逶迤绿水、微动涟漪之际,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是充满扩张与征服的想法,有的只是被细腻、柔软、温顺的水波轻抚而变得舒展、自在的心灵”可知,舟船使用产生舒展自在的文化心理。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写农耕文化是为了凸显航海和游牧文明的自由开放和力量”错误。文章第(8)由“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而处于农耕社会的民族,需要的则是对‘秩序’的认可与遵从,滋养出的是稳定、平和”可知,写航海和游牧文明是为了引出农耕文化这一生产方式对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影响。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对引用内容作用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两问,分两步作答。其次明确引用的作用: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升华文章的主题;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然后要回到文章中去,找到第5和第7段中引用的诗句和文学评论内容,对其引用目的进行分析概括。首先回答:不赞同。第5段,作者引用“‘稼轩词以激扬奋励为工……”,是为了“正指出了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性格的柔化”。第7段,作者引用“霜落吴江,万畦香稻来场圃”、“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和文学评论“汾水浊宜麻,济水和宜麦,河水调宜菽,洛水轻利宜禾,渭水多力宜黍,江水肥宜稻”是为了说明稻作这一生产方式生活对江南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的影响。第5和第7段中有诗句和文学评论的引用,为论证“凄迷温婉的江南对人的心理与性格的柔化和稻作这一生产方式对江南人的文化心理产生的影响”提供有力的论据,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故不赞成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文学性。6.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应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作答本类题型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充实文本;对主题具有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本文从地理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两方面来说明江南文化精神产生的主要缘由,最后一段,由“江南文化精神又不完全受制于地理环境。江南文化精神并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自我生长起来的……只有结合对江南文化精神的历史整合过程的探讨,我们才有可能对其内涵和实质有一比较科学而全面的认识”可知,内容上提出要辩证的看待江南文化精神形成的原因,反对地理环境绝对论的倾向,是对前文的补充,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观点更加辩证和客观,结构更加完整。9、1.B2.(1)借二叔之口,侧面描写出母亲喜欢词句、又心有恍惚的样子。(2)运用反问,强调母亲关心的不只是芳草,更关心在远方求学的子女。(3)通过写母亲念两句词时的喜欢与恍惚,表现了母亲思亲的寂寞之情。3.(1)使用第一人称叙事。以“我”的口吻和经历,讲述了母亲绣花的情景和对子女的思念,使文章真实、亲切,有感染力。(2)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叙事。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交代清晰明了。(3)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构成的细节描写(或“细节描写”,或写出两种具体的描写手法),刻画了母亲勤劳手巧、温婉热情、关心子女的形象。(4)笔力清淡,语言朴素真挚,叙事娓娓道来,具有生活气息,充满淡淡忧愁。【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求知的束缚”有误,属曲解文意。这样写只是表现没有读过书的母亲也渴望有人能理解她的心境。表达对母亲的心疼与怀念。故选B。2.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此类题目的解答要看具体内容,是写景,还是写人,还是其他;一般要先考虑修辞,然后分析用词和句式;写景的要注意描写的几个角度;写人的注意叙述角度、正面侧面描写等。“你母亲把这两句词翻来覆去地念,还听她边做事边哼呢。我觉得你母亲的心情,真是比‘换雨移花’还恍惚。她开心的,又岂是芳草呢?”。从内容上看,这是借二叔之口侧面描写母亲,“翻来覆去地念”“边做事边哼”写出母亲喜欢词句、又心有恍惚的样子。运用的手法有反问,如“她开心的,又岂是芳草呢?”母亲开心的不是“芳草”,是什么呢?当然是寄给她诗句的“我”,是为了求学而不得不远离她、不能陪在她身边的孩子,此句表达了母亲对在远方求学的孩子的关心和思念。而“翻来覆去地念”“边做事边哼”的喜欢与恍惚,表现了母亲思亲的寂寞之情。3.本题考查散文叙事的技巧。叙事包括采取的叙述方法、叙述语言,写人的方法等。叙述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各自有不同的好处,考生要了解这些叙述方法的作用,分析时要找出具体运用,结合语境揣摩好处。写人的方法要分析正面、侧面描写,要概括出人物特点。从叙述人称上来看,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描写母亲“绣花”的点点滴滴,表现母亲的日常生活,她的辛勤,她的孤独寂寞,以及她对子女的思念等,都是日常琐事,反而显得真实、亲切,有感染力;从叙述方法上看,作者主要运用顺叙,写母亲说话的“文艺气息”;写“我”吵着绣花,母亲对“我”说的话;写母亲绣花的辛勤以及她对“我”的教育;写母亲绣花闻名以及她热心地给别人指导;写“我”外出求学后寄给她两句诗句,她是如何喜欢;写母亲的寂寞。这些事按照时间一一道来,清晰明了;从对母亲的描写看,有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如“眼看一朵朵的鲜花,在蓝缎子上,月白缎子上上开放出来,心里真舒坦,仿佛自己脸上的皱纹都看不出来了”“母亲也不时伸过头来看我几眼”“白天绣花,母亲偶而会伸个懒腰,打个哈欠”“她把手里已经绣好两朵的梅花,伸得远远的,眯着眼儿横看竖看,非常满意的样子”,写出了母亲勤劳手巧、温婉热情、关心子女的形象;从语言上来看,“把厨房事儿忙完了,不捉点晨光绣绣花岂不可惜”“看您眼皮搭拉下来,都要用灯草来撑了”“母亲的绣花手艺是村子里闻名的。村子里若有姑娘出嫁,都会来向母亲讨花样,请她教导她们配丝线颜色,告诉她们应该用几号的丝线等等。母亲都一一仔细地指点她们:梅花要淡、海棠花要鲜、牡丹花要艳。着针时都要从花心向外绣,里深外浅。叶子也是一样,浓浓浅浅的,看去才有远远近近”,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叙述语言,都笔力清淡,朴素真挚,叙事娓娓道来,具有生活气息,充满淡淡忧愁。【点睛】赏析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技巧:(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从用词的角度入手。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4)从表达方式入手。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①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答题模式:运用于……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题型2:指出散文的语言风格。10、1.C2.A3.D4.①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
②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兼用排除法。根据句意断句。“昔张说被窜”大意是过去张说被流放,句意完整,应断句。“匿”应属后句,排除BD;“遁去”是一个词,指逃走,“事宁乃出”单独成句,指事情平息了再出来,所以应在“去”后断句,排除A。这段话翻译为: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故选C。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A项顺序错误,应为历经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形体。故选A。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时要整体把握文意,仔细比对。尤其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D项“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分析有误,据原文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可知,皇帝没有劝阻韦陟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是他自己主动去劝季广琛的。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得分点“故事”,按照旧例;“工”,擅长;“已”,然后;“程考”,按照常规考核。句子翻译为: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②句得分点“雅”,一向;“倚”,倚重;“止”,只;“除”,授予。句子翻译为: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点睛】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名,唯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襄阳太守。入朝考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我任你为御史。”吴豸之便弹劾韦陟赠送贿赂的事。韦陟被贬做桂岭尉。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韦陟的弟弟韦斌陷入敌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贼勾结,秘密告诉守吏,命令守使威胁韦陟,使他忧愤而死。州里的豪杰都劝韦陟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肃宗继承皇位,起任韦陟为吴郡太守,正遇永王兵乱,委任韦陟前往招抚,便授任韦陟为江东度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瑱在安州会合,韦陟说:“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便推举来瑱为当地之主,订下盟书,登上盟坛说:“皇天后土,明察此言。”辞意慷慨,士兵都感动地流下眼泪。
永王失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起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去世,享年六十五岁。11、1.C2.A3.C4.(1)每次值夜班,太宗因为他是自己当藩王时的旧臣,常常召他咨询外界的事情。(2)这一年,契丹部队突然攻到城下,柴禹锡在城内加强防备,严防死守,敌人不久领兵退去。【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语法特点断句。句子的翻译是:王延范与宋琪的妻子是远亲,宋琪极言王延范的忠勤,柴禹锡也从旁称赞王延范。皇上怀疑他们相互勾结,心里不高兴。柴禹锡又替宋琪请求索要卢多逊旧宅。“疏”与“属”是修饰关系,构成偏正短语,不能断开,排除AD;“请”与“卢多逊故第”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职责与苏轼供职的翰林院相同”错误,翰林院与翰林司不同,翰林院是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掌院学士,属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统称翰林。故选A。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徐休复密告王延范依附柴禹锡干非法之事”曲解文意。从文章来看,徐休复所密告王延范所依附的高官应该是宰相,而不是柴禹锡,因为王延范与宰相的妻子是亲戚。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直,值班;访,咨询。(2)是,这;奄,突然;寻,不久。【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柴禹锡,字玄圭,是大名人。他年轻时,有位客人看见他后说:“你气质不凡,如果辅以经术,一定能官至将相。”柴禹锡从此留心学问。当时宋太宗(赵光义)居晋王府,因为善于应对,得到给事一职。太平兴国初年(976),授任供奉官。太平兴国三年,改任翰林副使,升任如京使,仍然掌管翰林司。每次值夜班,太宗因为他是自己当藩王时的旧臣,常常召他咨询外界的事情。柴禹锡后升任宣徽北院使,赐给宝积坊的住宅。柴禹锡因告发秦王赵廷美的阴谋,被提升为枢密副使。过了一年,转任南院使。任职既久,柴禹锡越发勤勉机敏。雍熙年间,朝廷讨论扩建宫城之事。柴禹锡有产业在护城范围内,他请求用住宅交换官邸,皇上因此看不起他。他又与宰相宋琪关系特别好。正好广州徐休复密奏转运使王延范不法之状,并且说他倚附大臣,无人敢处理他。皇上趁机向宋琪及柴禹锡咨询,问:“王延范这个人怎么样?”王延范与宋琪的妻子是远亲,宋琪极言王延范的忠勤,柴禹锡也从旁称赞王延范。皇上怀疑他们相互勾结,心里不高兴。柴禹锡又替宋琪请求索要卢多逊旧宅,皇上更加厌恶他们朋比结党。宋琪因为言辞不庄重而被罢相,皇上不想明说他的过错,下诏严厉斥责柴禹锡,让他以骁卫大将军身份出任沧州知州。柴禹锡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州里百姓到滨州列举他的政状上报皇上。改任涪州观察使,又调任澶、镇二州驻泊部署。不久,任潞州知州,州民请求让他留任三年,朝廷下令褒奖他,改任永兴军府知军,再次召入朝廷担任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至道初年(995),授任镇宁军节度、泾州知州。入宫谢恩那天,皇上对他说:“从宣徽院免职的人不过是防御使罢了,现在给你旌节,加上又是重镇,可说是优待异常了。”柴禹锡感激得哭泣流涕说不出话来。咸平年间,移任贝州知州。这一年,契丹部队突然攻到城下,柴禹锡在城内加强防备,严防死守,敌人不久领兵退去。第二年,柴禹锡改任陕州知州。景德初年(1004),他的儿子柴宗庆被选中与公主结婚,真宗召令柴禹锡归京,令公主到他家拜见他,行公公媳妇之礼,柴禹锡坚决谢绝不同意。不久,柴禹锡回到任地。不久,柴禹锡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被追赠太尉。12、例文:我来人间一趟,我要享受画意奥斯卡获奖电影《寄生虫》导演奉俊昊说:“人生活在社会上,理应和谐共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注射穿刺器械合作协议书
- 2025至2030年中国三表自动抄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员工个人年度工作计划
- 2025至2030年中国PC阳光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试用期劳动合同:智能制造领域技术人才协议
- 2025年元器件测试仪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代持授权委托协议书:人工智能企业股权代持与研发合同
- 2025年度遵守合同就是契约神最好体现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协议
- 科技企业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平衡之道
- 社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意义与重要性
- 提升管理层领导力的酒店管理培训课程
- 绝对干货!国有企业总经理办公会决策事项及总经理职责清单
- 2022年春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
- 2-变电站安全工器具
- (完整word版)钢琴五线谱(高音谱号、低音谱号、空白)可
- IT设备维修申请表
- 地下停车库设计规定
-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项目教学模式
- 小学班主任育人故事4篇
- 婴幼儿常见疾病与意外伤害的预防及护理-婴幼儿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