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在东方的意蕴_第1页
休闲在东方的意蕴_第2页
休闲在东方的意蕴_第3页
休闲在东方的意蕴_第4页
休闲在东方的意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于休闲的中文词源来说,在先秦的汉语中,并没有。休闲”这一个词,现代汉语中的。休闲”在当时是两个词:“休”和“闲”。按照《说文》的解释:“休,息止也,从人依木”。意思是指,古时人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在田间劳作,当身体劳累的时候,人就倚靠树木或是坐在树下休息。由此可见,休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本义就是休息,这一点与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相一致。《诗经》中有也许多诗歌体现了休闲的休息之义,如《国风.周南.汉广》就有“南有乔木,不可休思”,《大雅.生民之什.民劳》强调的是休闲与社会安定的关系:“民亦劳止,汽可小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除了《诗经》外,休闲的休息之义在其他典籍中也有所反映。如《礼记.月令》中有:“毋休于都”,《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写道:“景公猎,休,坐地而食”。《五经文字》解释休为:“休,象人息木阴”,因此,从“休”的词源结构来看,“休”字的产生实际上是反映了人回归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相和谐的观念。人本身是来自于大自然,但是当人成为了社会人,在从事劳作耕种、追名逐利、建功立业等等各种社会活动中,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外部世界,反而容易遗忘自己的本根。而“休”恰恰就是人们找回自己、发现自己的活动。人倚木而休,树木是大自然的化身,人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因参与了人的生命活动也成为人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无间,融为一体。“休闲”中的“闲”字,在《说文》中的解释为:“闲,阑也,从门中有木”,在门的外面竖上栅栏,以之为边界。《易.家》中有“人闲有家”,闲即为“阑也”。《易.大畜》有“日闲舆卫”的说法,《周礼.夏官.虎责氏》也记载有“舍则守王闲”。以上的“闲”都是指“桓”,“桓”就是古代官署前拦挡行人的栅栏,用木条交叉制成。由此可见,“闲”首先是一个表示范围的概念。如果借用现代汉语来表达“闲”字在先秦汉语中的涵义,“闲”就是私人空间的意思,私人空间是表达个体生活方式的场所,以栅栏作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公共权力在此驻足。如果公共权力不适当地介入私人空间,那么这就违反了“闲”的要求。正因为“闲”具有法度、规矩之意。后来随着“闲”字的发展,又产生出伦理道德的涵义,这就使得“闲”具备了感情色彩。如《周礼.夏官.瘦人》中有“掌十有二闲之政教”。《论语.周书.子张》有:“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同时,“闲”还引申出了限制、约束之涵义,如《书.毕命》有“虽收放心,闲之维艰”。《左传.昭公六年》有:“闲之以义。”可见,“闲”在先秦汉语中主要是关于行为规范的概念,教导人们如何过一种符合标准、符合规范的生活。“闲”字在中文的繁体字被写作“閑”,即由“門”与“月”组合而成的,其意象为家中一轮明月。而明月在中国一般是象征着与家人相团聚,或者是独处静思,这点可以从中国古代的很多诗歌中得到求证。所以说“闲”有安闲、闲适、闲逸等意思。如果从字义的角度对休闲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诗.商颂.长发》“何天之休”。郑玄笺:“休,美也”。《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以礼承天之休”。而杜预注为:“休,福禄也”。而闲,有范围、限制、约束的意思。《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易.家人》:“闲有家”。孔颖达疏:“治家之道,在初即须严正立法防闲”。而在古汉语中“闲”又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之意。所以说休闲一词表达了人类生存过程中劳作与休憩,既是求美的过程,也是求善的过程,是在追求事物自身目的的同时达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和谐和有机统一。我国对于休闲理论的研究是比较晚的,但是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是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那么休闲思想的历史与人类的文明是一样的悠久。从人类诞生起,休闲思想就己经存在了,只是休闲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休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可以从两条线索来研究:一条是纵向的线索,即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朝代)来研究;一条是横向的线索,即中国古代主要的文化(儒道佛)来研究。按照李仲广和卢昌崇的研究,我国的休闲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一是。《诗经》及先秦文化:休闲思想的产生”,二是:。隐逸文化与田园生活”,三是。唐宋璀璨的休闲文化:休闲思想的发展”,四是。明清休闲:追求精致的艺术化生活”,五是。现代休闲思想:在物欲主义下的人文光芒”,六是。当代:休闲的擅变”。基本上每个阶段都与我国历史上的某些朝代和时期是相对应,他认为第一个阶段秦汉以前,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阶段就是唐宋时期,第四个阶段是明清,第五个时期是我国近代几十年,第六个阶段是现代中国。但是,第一个阶段的时期太长,包括了原始人类、母系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一部分,在这样长的时期内,人类的休闲思想的发展可以再分得细致一点。因此,本文把第一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原始人不自觉的休闲思想、自觉但未成体系的休闲思想以及休闲思想的产生。加上其他五个阶段,总共就是八个阶段。一、原始社会:原始人不自觉的休闲思想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如果我们探讨休闲娱乐的起源问题,我们不禁要问:原始人有没有休闲娱乐呢,他们的游戏的状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当然,我们对于这些早期原始人的生活状况的认识和资料是非常有限,原始人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基本未脱离动物本能的生产活动、生活情景是怎么样的呢?随着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展,我们对于原始人类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发现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由于劳动,才会手足分工,学会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古猿才逐渐发展为人;由于劳动,人类的实践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意识和语言产生了。劳动促使原始人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劳动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才能使人。有能力进行愈来愈复杂的活动,提出和达到愈来愈高的目的”。作为现代人,我们把时间明确分为工作的时间和休闲的时间。但是原始人在工作与休闲之间是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他们的工作与休闲往往是并行的、随机的,在工作中往往伴随着宗教的仪式和风俗。在人类实践的低级阶段,当时对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联系没有科学的依据或理论,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关系中产生的认识活动,其结果不可能形成为科学的概念和观点。在历史的早期阶段,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都具有神话、传说和宗教观念的形式。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原始社会中,许多原始部落在狩猎之前或狩猎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预祝或庆祝狩猎的丰收。他们可能会模仿着动物的动作和叫声,并反复再现狩猎时手执武器与野兽搏斗的情况,最后再以俘获野兽的动作结尾,以此寄托真挚的愿望或抒发兴奋的感情。在原始社会,狩猎、丰收时举行宗教仪式被认为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仪式包括祈祷、献祭、舞蹈或巫术等,这些己经成为劳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狩猎、战争和宗教巫术等活动,成为了原始人的游戏雏形的几个主要来源。但是在原始社会中,劳动、狩猎、战争和宗教巫术是混为一体的,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青少年的射箭游戏,最初可能只是一种狩猎的方法,完全是为了自己和群体的生存而发明的。发展到后来,射箭又成为群体之间的战争战斗武器之一。而在狩猎过程中形成的走、跑、跳、投、攀等基本生活技能,都成为后来原始人游戏形式的来源,特别是原始人类的原始宗教与巫术等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科学文化知识及其匿乏,原始人对大自然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恐惧和敬畏。由恐惧和敬畏而产生了崇拜,巫术和原始宗教就产生了。原始人为了得到自然界中神秘物的佑护,以献祭和巫舞来取悦崇拜物,这就是原始舞蹈,它是一种精神和身体娱乐的混合物,它既是娱神,也是娱己,这些也同样是后来游戏的渊源之一。还有原始部落是由不同的氏族组成,每个部落都有他们部落自己的图腾信仰,为了能在部落中取得优势地位,他们之间还常常举行模仿战争的竞技娱乐活动,这正如弗里德里希.席勒所说。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要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所以说,原始社会已经有了休闲的思想,但是他们游戏娱乐的目的开始可能并不是为了休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娱神娱人的意义。所以说,休闲思想的产生应该始于原始社会。二、奴隶社会:有意识的休闲思想的萌芽在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类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有了交换。人与人之间也有了高低等级的差异,一少数奴隶主就脱离了生产劳动中,成为了专门的享受阶层。此时的娱乐游戏已不仅仅是出于其他目的为主的娱乐活动,是为了休闲娱乐而进行的活动了。所以说,在这一时期,已经有已经有少数人是在主动的享受娱乐生活了。这一时期大约是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世纪,大概相当于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己经进入了青铜时器。原始的筵宴得到了初步的发展,筵宴程序、礼仪颇为复杂。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商封王的。酒池肉林”,那个昏庸的商封王每日都沉酒于寻欢作乐之中,才导致了商朝的灭亡。筵宴源于原始的聚会和祭祀,殷商时代祭祀后的筵宴日益增多。至周代,筵宴已经发展到国家政事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朝会、朝聘、游猎、出兵、班师以及民间往来等,均要举行宴会。而各种宴会按相应的制度,都要举行礼仪,史籍《七仪》就载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等。但是不管怎么说,早期的筵宴也是当时人们主要的一种娱乐方式。除此之外,歌舞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娱乐方式。特别是商周之际,虽然歌舞的形式更为班师多样化,诸如武舞、礼舞等等,但更为流行的还是大量的。野舞”,亦即民间舞,而这类民间舞也就成为当时直至后来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重要形式。周朝的大夫们在向周王进谏时也认为休闲是治国安邦的重要谋略和准则,《大雅.生民之什.民劳》直接阐述了休闲、小康和国家安定兴盛的重要性,。民亦劳止,疙可小康二惠此中国夕绥四方...以定我王””民亦劳止,泛可小休”。殷商帝王祭天的颂词也护求吉庆、美善、福禄,《商颂.长发:。何天之休,不竞不林,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而《小雅.节南山之什.十月之交》则强调统治者应该关注人民的休闲,。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这一时期的特点是,贵族阶层已经完全开始享受娱乐生活,但是却没有太多有关休闲思想的书籍。三、《诗经》及先秦文化:休闲思想的产生早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中国人民就己经开始热情讴歌生活,并且有了很多的诗歌作品的出现。而到了公元前500年后,很多体现休闲的优秀作品也大量出现了,并广为流传。《诗经》作为最能体现中国远古休闲文化的作品,也成为孔子传授弟子的教本。在这一时期,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以休闲中心论的思想。“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休闲思想在《诗经》中占有核心的位置。《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中的“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四牡既信,既信且闲。”《国风.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诗经》在动植物天文地理,建筑,爱情等赞美自然和生活的诗歌中表达了大量休闲思想、休闲文化和休闲方式。而《周易》古经表明,在神灵支配的时代里,个体精神与人格仍然有所保留,蛊卦的“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最有代表性的宣言,这也是后来道家隐逸文化观念的最早表达形式之一。老子哲学与《周易》有很大关系,老庄哲学更充分体现了对闲适和精神自由的追求,这也正是道家哲学最大的现实意义所在。《庄子》是体现道家休闲思想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亥公意》“就蔽泽,处闲旷,此江海之士,避代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因此,休闲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大知”者的境界,《庄子.齐物论》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大知大言”者宽裕广博,言谈美盛。诸子百家中的墨子则宣扬爱民与和平生活的思想。在《诗经》之后,我国的休闲文化就主要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对中国后世影响较大的休闲思想正式的出现,并且对以后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各具特色的四个方面:六朝的隐逸文化,唐宋兼收并蓄休闲文化,明清描写丰富多彩休闲活动的小品文,以及近代人文主义的闲适文化。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隐逸文化与田园生活汉朝根据建立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的需要,废默百家,独尊儒术。直到魏晋时期,道家思想才流行起来。当时战乱频仍,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激烈,知识分子一旦卷入就很难自拔,何晏、潘岳、陆机、陆云、谢灵运等文人就因卷入这些政治风波而招致杀身之祸,因此知识分子有一种远离政治的心态,加上对老庄之学感兴趣的人与日俱增,他们探究玄理,乃至隐逸高蹈。魏晋文人好辩,精通“三玄”(老、庄、易),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谈,而且著述有成。这种风尚给整个六朝的精神生活打上了深深的印记,隐逸文化就是其突出的表现。隐逸文化由来己久,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隐逸文化不仅表现为大批名士遁迹山林,还表现在隐逸文学上,例如张载和左思的《招隐诗》。陶渊明是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饮酒》诗中,有一句最广为流传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也是他能体现个人的隐逸思想的诗句。陶渊明的休闲思想主要是休现在两方面:一是继承了汉魏以来抒情言志的传统撰写风格,辞《归去来兮辞》,诗《饮酒》,散文《桃花源记》等隐逸诗文,表达了对倘佯逍遥、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由衷赞美。流传千年的《桃花源记》及其构想的“世外桃源”,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历代文人名士和布衣百姓在喧嚣的尘世中都希望寻觅到能够庇身隐逸的“世外桃源”,并以这样的理想社会形态作为独善其身的精神寄托。二是反映隐逸生活的田园诗(山水诗),后人常用质朴、平淡、自然来评价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隐士得意于丘中,倘佯于林泉,拥抱山力、赞美大地,吟哦之间,形成了大量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山水诗。与前朝和唐宋不同,六朝的山水诗更多了一分超然物外的意境和逍遥自适的心情,诗风更加轻灵飘逸,文笔则更加婉约隽永,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这一时期,很多文人骚客都对政治充满不满,大多向往悠闲的隐逸生活,这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很多有闲阶层大多喜欢游山玩水。除此之外,这个时期的贵族、名士还进行许多其它的休闲活动,如弹琴、作曲、欣赏歌舞、田猎等自娱活动及糯蒲、弹棋、藏钩、戏射、投壶等竞技活动。当然,他们在节日时更会抓住时机,与民同乐,如登高、宴饮等。五、唐宋璀璨的休闲文化:休闲思想的发展唐宋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兴盛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也在唐朝才重新发展起来。在这一时期里,中国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生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休闲文化也是一幅艳丽多彩的图景,宛如群星闪烁的银河。汉唐以来的文化都很注重古传统的朝气雄风,开拓进取,经致用,行健不息,但唐更显帝国海纳百川、兼容中外之风范,文化上实行了开放政策,儒、道、佛“三教”并立,产生了李白(近于道)、杜甫(近于儒)、王维(近于佛)等伟大的诗人,文化交流与融合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变化,对文化结构、宗教哲学、文学、音韵学、舞蹈、建筑、雕塑、衣食住行、生活器具、服饰打扮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唐代名家讲学,成为时尚;翰林讲学、学院讲学风行一时,唐汇集了僧一行、王孝通、孙思邀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文学、书画、艾术、宗教和哲学方面的成就,均为人们所熟知。盛唐的诗人善于从自然中获得比我们的视觉所见更深邃丰富的精神内涵。因此,诗人对自然的态度,对自然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表现,就呈现出完全不同此前此后诗人笔下的景象。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是非常有名的。因为,盛唐士人无论是在困惑或挫折、失意时,或者是得意时、豁达或成功时,总是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走向自然。唐代田园诗人王维的《归惘川作》诗中有这样的描绘:“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诗人就是在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体会到休闲的情怀。唐朝的经济与文化积累,在宋代更为合适的土壤里得了到极大发展。宋代重文,两宋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历代文化的涓涓细流在这里汇成漫无边际的汪洋大海。宋代文化发达,文化教育已向民间普及,科举和游学是文人的主要生活,但早年学校教材仍是《诗》之类的传统经典著作,远不能满足学子们的学习需要,因为学习经术、诗赋、时务,需要掌握很多的典故、辞藻和地理知识。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使骚人心士于一寓吕乙顷而山少、俱若效奇于左右”,祝穆也说他希望将《方舆胜览》“锡梓以产其传,呼人人得胜览”。胜览型地理总志等很好地兼顾了人们学习的需要以及从辽阔的疆域及域外闻见中产生探索和猎奇的欲望,景物、馆骚、学校、祠庙、寺观、宅舍、古迹、名贤、官吏、少、物、碑记等目可供检索典故之用,沿革、郡名、城俗、形胜、土产、山川等目可供熟悉地理之用....宋代官制严密,强调循资、磨勘.地方官任职年限较短,地方官员频频调动,宦游成为仕途的家常便饭。士子应试、游学活动也十分频繁,行旅不绝于途,旅游文学兴起,人们对各地风土人情的关心程度空前高涨,操翰弄墨、游山玩水之类的休闲书籍因其新颖的体例、丰富的文化资料而一直都是较为流行的书籍。唐宋休闲文化有利于向大众广泛传播文化地理知识,对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这对于休闲思想的传播与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休闲己不再是贵族和士人的专属了,因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空前繁荣,很多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休闲了,毗鞠就是那个时期的休闲产物。六、明清休闲:追求精致的艺术化生活明清的小说开始详细地描写各种游戏等人文雅致,也经常论及人生处世的态度以及闲雅的生活情趣。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千百年来,士大夫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情的倾向,他们将个人的休闲生活视为消磨意志的洪水猛兽。明太祖全面复古后,文官修身齐家不是为了个人的幸福,而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自我需求首先必须服从于封建正统秩序。明朝禁止一切敢于触动封建纲常名教、动摇儒家道德伦理至上主义的思想学行,清除任何触动官僚给绅阶层特殊利益的思想家,把“发乎情,止乎礼”作为行为准则来限制人的个性自由,磨平了人性的尖尖角角,而“存天理,灭人欲”则更是一笔抹杀了人的合理的自然欲求,同时也扼杀了自由的人性。文官深受封建传统道德的束缚,不敢随便发表自己对生活的观感。这种双重性格常常导致令时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峨冠博带的讲学先生满口仁义道德,可私下里却腐朽糜烂。到了晚明,时局动荡,前途莫测,文官大都厌谈仕途举业,甚至连皇帝也变得恋世乐生起来。在李赞、袁枚等人的推动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思潮。李蛰在《童心说》中说:“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士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思想的禁锢,开始追求高度精致的艺术化的生活。他们热爱自然,蓄声器,好娱乐;游山水,筑园林;嗜茶酒,谙美食;着蓑衣,披僧袍;谈闲书,做雅事。他们对自己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十分满意,也特别珍惜大自然给他们的馈赠。旅游家徐霞客则甚至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和功名利禄,将一生许予山水。明未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是自唐宋以来有意识地从理论层面探讨并论述休闲活动的第一个文人墨客,其代表作《闲情偶寄》是当时最负盛名的畅销书。该书是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结晶,其中“居室部”、“器玩部”、“饮撰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分别论述休闲环境、休闲活动和休闲方法等问题。不管穷人富人,男人女人,李渔希望将各个层次的读者统统吸引到自己精心构造的“闲情大厦”中来,他的作品十分贴近生活,语言也简明有趣,同时又十分注意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富有新意的思想保证作品的文学地位。这部书包含着相当丰富的休闲学思想,很多篇章,既可以作为理论文章来品读,也可以作为情趣盎然的小品文来欣赏。《闲情偶寄》是一部寄“有益世道之心的微言大义”于“闲情”的“庄论”,而非玩物丧志的“闲书”。正如李渔自述道:“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臂则有余。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之目,名曰《闲情偶寄》者,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二也。”又说:“劝惩之意,绝不明言,或假草木昆虫之微、或借活命养生之大以寓之者。”李渔深知那些正襟危坐,板着面孔讲大道理的文章和教育方式,令久生畏,讨人厌倦,难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李渔的生活态度、良苦的用心及其传道、解惑、授业的方式与今天休闲教育理论和世界休闲协会《休闲宪章》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一时期内,休闲思想己经开始面对普通的大众,把休闲当作是人的一种生活,人人都可以休闲的思想己经出现了。七、现代休闲思想:物欲主义下的人文光芒“五四”运动后,我国产生了一批提倡闲适生活小品文的作家,其由,林语堂是第一位从哲学角度看待和讨论休闲的文人。1919年林语堂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而后游学欧洲。在西方,林语堂体验了发达的物质文明,也观察到一个物质繁荣但精神丑陋的工业社会,如恶劣的美国音乐(与欧洲古典音乐相对),美国式快餐(不能像美食家那样以一种宗教的热忱去品味他的食物);模仿的、制成的和定制的东西等。这些非人性化的行为或现象勾起了林语堂对西方畸形物质文明的深刻反思。在《我爱美国的什么》一文中,他特别关注人性和“近人情”方面的事物。在西方科学危机、心灵失落的背景下,人文主义所倡导的终极关怀和对本体追求的精神,体现了现代哲学思潮对科学、理性、价值和人生等重大问题的反省和沉思。林语堂先生谙熟西方现代人文主义,并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哲学家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拯救西方物质主义、科学主义危机的良方。在《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的著名文章里,林语堂考察了西方哲学发展的格局,指出西方文化面临的空前危机,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扼杀了人类的灵性,以及存在主义为西方人重新寻到安身立命所在的价值。林语堂对道家哲学的消极影响有着鞭辟入里的认识,但游学欧美使他逐渐认同了道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审美理想,在20世纪30年代提倡闲适小品的热潮中以及定居国外后,林语堂以一种救世主的精神极为热情地向西方人士介绍道家文化,传输道家思想。散文集《生活的艺术》、专著《老子的智慧》及有“三部曲”之称的《京华烟云》、《风声鹤唉》、《唐人街》等长篇小说,都起到了弘扬老庄哲学思想的作用。他的作品中还有对故乡如冲喜习俗、结婚礼仪、古玩酒令、命相神签、中医中药等乡风民俗的介绍与描绘。这些内容对西方人而言是奇异的,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林语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迫切愿望。《生活的艺术》(1937)是一部林语堂谈论生活休闲的最重要作品,在出版次年便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首长达52周。林语堂试图用哲学观点来观察、解析人生,字里行间贯穿着道家休闲精神,而中西文化对比的写作研究视角更加凸显了东方文化的精深与情趣,林语堂的这些散文对那些西方人无疑充溢着新鲜的诱惑力,也大大加深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了解和对道家哲学的认识。林语堂构建的以道家哲学为核心的理想和人生观渐渐为西方人所接受。除了林语堂外,周作人作为《语丝》周一刊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周作人主张“闭户读书”,30年代更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此时直至40年代所写的散文,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从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幽默、闲适的思想。他在《雨的感想》中写道“在篷底窗下可以平安的听雨,那就已经是很可喜幸的了。”可见他在平常的环境中,能够拥有一份休闲的愉悦心境。他的《石板路》、《鸟声》、《秋天的的鸣声》、《水乡怀旧》、《乌篷船》等几十篇小品文,都是在悠闲的状态下写出的闲适作品。另一位极力提倡闲适生活的当代文人是梁实秋。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但是在他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其散文代表作是《雅舍小品》,在这篇文章中他对自己的居室—雅舍的描写“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和“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相成了显明的对比,在如此的陋室中,依然能够以幽默诙谐闲适的态度笑对生活。在他的《快亦不哉》一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梁实秋能够从日常琐事中体会到快乐,可以说是休闲之大家。他的其他作品,如《饮酒》、《下棋》、《雪》、《山》等等,都表现了不同的休闲方式或是休闲意境。不论是林语堂,还是周作人、梁实秋,可以说是中国现代休闲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大都真实的反映了他们本人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闲适的生活意境,而他们在这方面的作品,虽然不是现代休闲学的专著,但其影响对某些社会阶层来说却不在其下。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休闲思想被传到西方,并逐渐被西方人所人士和接受;同时西方的休闲思想也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休闲思想相互交融。此时,中国国内部分知识分子也渐渐的接受了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等人的休闲思想。八、当代:休闲思想的繁荣我国对于休闲的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最早的一篇与休闲相关的文章大概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但是,真正对休闲学的研究大致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80年代初期。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于光远,他早在1983年就提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在中国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这个观点实际上就指出了,当时我国对于发展休闲的重视是不够的。我国对于休闲的全面关注应该是在90年代以后的事情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中国最早一批研究休闲的优秀学者。在于光远先生的倡导之下,1995年成立了以推进全民具有文化意义的休闲为宗旨的“六合休闲文化策划研究中心”,并将休闲理论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在对休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进入21世纪,对于休闲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休闲研究的学者明显增多,发表的论文数量呈几何倍数的增长,涉及的角度,以及研究的宽度、研究的深度都要比90年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国内休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于光远、马惠娣、郭鲁芳、王雅林、刘耳等等。这些学者对于休闲的研究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深入的,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也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说,休闲思想现在是在向系统化、理论化和实用的方向发展。4.2.儒、道、佛三家的休闲观休闲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三句话说完:一、人与物谐;二、人与人谐;三、身与心谐。能臻此三和谐之境,方为休闲之最高境界。也可更概括地说,只有心与物谐的休闲才是最高境界的休闲。因为物既可指世界,也可指人身。而佛教、道教、儒家思想都对中国的休闲思想产生过很重要的影响4.2.1.儒家思想中的休闲观儒家的休闲哲学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是将其人生理想、追求、价值等体现于日常生活世界39,它并不是空谈哲理,而通过人的具体行为模式、四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种生活方式,显见儒家注重的并非外在的物质感官的享受,不是衣服与用具的华美与价格的高昂,而是内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德性的愉悦。这种超越物质感官享受,注重精神德性愉悦的休闲方式不论贫富都可适用。儒家思想对现代很多的学者都是很有影响的。央视在2””》年就对以为8”高龄的老作家做了一次专访:老人家在8”多岁,依然每日勤于读书写作,但是每次有稿费送来,他总是直接让送来的人拿走,说是他写作的目的不是钱,只是自娱且娱人。这份心境倒是应和了儒家对待休闲的态度。4.2.2.道家思想中的休闲观道家思想中,很多都是与休闲思想有关联。道家的休闲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学说主要是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道理,而庄子则是中国先哲中最善于观察世界,反省自身,“随缘任运”和“以人复天”的自由老子学说主要是指“自然无为”的思想。“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具有核心的地位。它是“天地之始”,为“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它也是天地万物之终,因为万物都得“复归于无物”,这才合乎“道”。老子主张“无为”,并不要人一无所为,是无为无所不为,处无为以用有为,不过不强求有为。要人们不做只凭主观意志而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要顺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