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标注版_第1页
教育学笔记标注版_第2页
教育学笔记标注版_第3页
教育学笔记标注版_第4页
教育学笔记标注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求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个体角度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2、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用力记长相,陌生人)(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长期性(5)相对独立性(6)生产性(7)民族性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性(2)目的性(3)社会性△受教育者(学习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师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指建构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教育媒介是教育活动的中介。内容上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形式上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教育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二、教育的功能(P12)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的影响和作用。分类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派生功能)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西方古代社会,对于教育功能的认识均具有浓烈的政治伦理色彩。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吻合的结果。隐形功能是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最古老的观点,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中国的朱熹持这种观点。2、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生物起源说的提出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因而也是不科学的。4、劳动起源说:苏联的教育家提出,也称为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四、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普及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平等性)和无阶级性,在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只因年龄、性别和劳动分工不同而有差别。(3)教育具有原始性。古代社会的教育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世界各国奴隶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①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③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2)封建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规模上逐渐扩大,类型上逐渐增多,内容上日益丰富,具有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基本上也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3)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街道的砖上刻大象)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①学校萌芽:五帝时期,已有名为“成均”“庠”的教育场所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主要有“序”“校”商代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大学”“小学”“庠”“序”等。大学、小学之分表明商代已经划分了不同的教育阶段。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他是古代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②西周的教育: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学在官府,也称之为学术官守。有了国学、乡学之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音乐、诗歌、舞蹈射:射技教育御: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书:文字教育数:简单的计算教育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冲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养士之风大盛。儒墨两家的影响最大,成为当时的显学。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他是一个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其特点是学术自由。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盛况。④两汉时期的教育: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教政策。元朔五年经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最高的教育机构。东汉灵帝时,设立洪都门学,这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最早的专科学校)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其发展起源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⑤隋唐时期的教育:采取重振儒术,三教(儒、道、佛)并重的文教政策,选士上采取科举制。六学二馆是中央官学的主干。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⑥宋、元、明、清时的教育:宋代产生程朱理学。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宋代书院盛行,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八股文的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2)古代印度古代印度的教育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种姓制度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僧侣,社会的最高层,统治者;②刹帝利——武士,军事贵族,统治者;③吠舍——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④首陀罗——奴隶或处于奴隶地位的穷人,主要是当地的土著。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教师。佛教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教义。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的共同之处,道德陶冶,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因素。佛教与婆罗门教都主张禁欲修行。(3)古代埃及宫廷学校,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字第,肩负着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农民子弟与奴隶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便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4)古希腊教育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最具有代表性。△古代雅典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5)中世纪的西欧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和“四学”。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各科都贯穿神学)△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起源是意大利资产阶级提倡的新的文化和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特点:人本主义、古典主义(古希腊罗马)、世俗性(打破神学)、宗教性、贵族性。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主要特点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具体变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当时的普鲁士)于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3)教育的世俗化。教育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宗教、政党不得干预学校教育。(4)教育的法治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现代社会的教育基本特点:创新,也是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公共性、普及型和多样性日趋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2)教育的全民化。(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3)教育的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主教育)(4)教育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对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8)教育具有科学性。第二节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解释教育规律。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可以构成教育问题。只有当教育想象中的某些矛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具有研究价值的时候,才能构成教育问题,称为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因素、教育外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有两条: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外部规律。另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的规律,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教育学的任务是:解释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师范学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价值: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意义: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有利于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教育学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现代的教师应具备三种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其中敬业精神是核心)6、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教育学总结教育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因而对教育改革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外,学习教育学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作有《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韩愈的《师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1)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①核心“仁”和“礼”②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③论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④论教学原则与方法第一,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第二,因材施教。第三,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第四,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持性善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为伪”荀子以儒经为教育内容,完整的学习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4)墨家的教育思想墨翟,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特色和价值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它们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堪称一大创造。知识的来源:亲知、闻知、说知。前两种都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5)道家的教育思想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遵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便是好的教育,主张培养“上士”或“瘾君子”;怀疑的学习方法,辩证法,提倡“用反”“虚静”。(6)《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在战国末年。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①教学相长。“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②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敬学。”(《学记》提出的教师观)③藏息相辅。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④豫时孙摩。孙是指循序,即循序渐进原则,“不凌节而施谓之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⑤启发诱导。“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⑥长善救失。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1)苏格拉底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诘问。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三步骤: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术。(2)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而产生,到19世纪达到高潮。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3)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代表著作《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4)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昆体良已经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这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这一时期的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乌申斯基的《人事教育的对象》,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教育学的初步形成。主要的观点:①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世界图解》②教育适应自然。③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④教学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2)卢梭性善论,归于自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爱弥儿》宣扬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出于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已到了人的手里,就会变坏了”《爱弥儿》开篇第一句。(3)康德《康德论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曾先后四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4)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要素教育论,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等。裴斯泰洛齐虽不是第一个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却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5)洛克反对天赋概念,提出了“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绅士,提出“绅士教育论”。著作《教育漫话》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其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②教育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③教育性教学原则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育性教学指的是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④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赫尔巴特被看做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2)杜威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课堂中心、教材中红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又《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的主要观点:①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②论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③从做中学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从做中学”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1)创设疑难情境(2)确定疑难所在(3)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5)验证这个假设。杜威的教育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主要的教育学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1、实验教育学产生与德国代表人物:俄国的梅伊曼和拉伊、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代表著作:《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纲要》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出现在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兰格、利特。代表著作:《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3、实用主义教育学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代表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凯洛夫的《教育学》都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主要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⑤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5、批判教育学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代表人物:美国的鲍金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著作:《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毛泽东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3)教育独立思想:①教育经费独立②教育行政独立③教育学术的内容独立④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2、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主张手脑并用,做学何以,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利居众后,责在人先。3、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国际平民教育之父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学校是、家庭式、社会式4、梁簌溟的教育思想“创造新文化,救活旧农村”,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5、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活教育”的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6、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去”“教学做合一”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1、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区别于三个里程碑)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等人提出的教学理论被视为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1)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先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2)赞可夫苏联,《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①高难度;②高速度;③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④理解学习过程;⑤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3)瓦.根舍因德国,创立范例方式教学理论2、其他学者的观点(1)皮亚杰瑞士,《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教学点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2)保罗.朗格朗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3)苏霍姆林斯基苏联,《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3、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美国的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鲍尔斯和金帝斯提出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表现在: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全面性。学校教育的选择性表现在:①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②对教育内容的选择③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学校教育的专门性表现在:①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专门课程③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的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的作用。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文化对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容的丰富、课程结构的更新)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5、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对文化功能)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表现形式:传递、保存、活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学校文化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观念文化又叫精神文化:观念文化的四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规范文化又叫制度文化。三中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传递文化传统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他所使用的教材或传递的教学内容上)(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其中,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学校文化的形成(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题积极创建的过程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都是穿凿学校文化的主体(4)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环境被称为第二教师队伍,是一种隐性课程。教育对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其中确立和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是保证教育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核心。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再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发展。二是思想品德和审美的发展。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影响着生理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內发论(遗传决定论)內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內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内蒙四尔佛)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在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基督教的“原罪说”是典型的內发论。美国生物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有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外铄论△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注入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外出寻找落花生)荀子(性恶论)、洛克、华生。洛克——白板说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施泰伦提出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武德沃斯)认为人的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的乘积。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总体看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遗传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带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间表现出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发现)(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从外部环境来说,依赖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依赖于教育自身的状况,依赖于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教育无用论的代表人物,中世纪的一些学者以及英国的高尔顿,都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个体社会化,包括四个方面,即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语言社会化。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民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活动水平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有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威武不能屈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四、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意义(1)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从根本上来说,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2)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人的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从根本上来说,真的本质在于人的能动性)(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育上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结果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也证明了这一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教育要求:教育一般不可陵节而施。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而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教育要求:教育工作不可搞一刀切,一锅煮。对青少年的教育不能成人化。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如果学生的发展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跳一跳,摘个桃。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的教育要求:劳伦兹提出的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关键期也叫敏感期关键期也并非是绝对的,错过关键期之后,经过补偿性学习仍有可能得到发展,这是难度要大些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教育要求: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的表现(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些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4)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如男女性别的差异。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表现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最近发展区。不平衡性(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和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适时而教,及时施教。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性别差异,不同个体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因材施教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第一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或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的特点:(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教育方针的内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教育目的的分类1、从教育目的作用的特点看,有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之分价值型性育目的:这类教育目的的根本就是要解决培养具有怎样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操的人(心有所属)。功用性教育目的:发展和增强人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的有用性和功效性(身有所为)。2、从教育目的的要求的特点看,有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之分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3、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之分4、从教育目的体现的范围看,有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之分5、从教育目的存在的方式看,有实然的教育目的和应然的教育目的之分。三、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四、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联系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又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区别教育目的反映了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培养目标则体现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倒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学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及教育目的。五、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人们的教育理想(从根本上说,教育目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观念,它反映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起来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基础(1)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六、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价值取向,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有一天,孟子丢了一些驴,别人说塞翁失马,焉之非福,有一天他又得到了一些马,这些马又好,又潇洒又耐用)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等。(涂寻孔柏开那喝吧)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杜威把教育目的依据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教育本身并无目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观点及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教育方针。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两爱两精神”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如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目的1、培养完人培养完人的目的是学会生存,培养完人的途径是终身学习。2、学会学习《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要是学习者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生存,这思想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1、德育:要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必须做好德育工作2、智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3、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学校体育与学校其他活动最根本区别,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体育课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现实美又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教育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丽的最高层次的任务。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注重人才素质的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新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三大基本任务:第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培养学生的社会组织。素质教育的三要义,第一,全面发展。第二,全面提高。第三,主动发展,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应试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本质区别。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3)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4)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素质教育中出现的误区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这是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这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误区七,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第三节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现在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西欧双轨制现在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西欧双轨制已经过为典型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美国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参差不齐,效益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苏联分支型学制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于欧洲双轨学制,也被称为中间型学制或Y型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及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3、非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利奇的非学校化主张,都是非制度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3、中等教育中普及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大于15%小于50%的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我们国家进入大众化阶段。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特点:(身体健全多吃饭,钱主要活着用)①终身性②全民性③形式多样性④广泛性⑤自主性⑥灵活性和实用性。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旧中国的学制沿革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由官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和书院教育系统构成。1、1902年的壬寅学制(未实行)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由当时的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系统,虽然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2、1903年的葵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清政府任命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三人重新修订,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系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4、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633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该学制在高中增加职业科旧中国的学制带有鲜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2、1958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九年义务教育: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该决定还提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5、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6、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7、教育部《2003——2005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从层次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结构上来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五个大类,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从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三、我国当前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中长期规划》有关学制改革的内容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的职业形象1、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2、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就是教师的典型文化特征3、教师的人格形象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切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1)建立民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让学生获得主体参与的体验,尤其让学生体验成功(3)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的其他说法(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第一节教师及其职业素养教师的概念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从狭义上讲,教师只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职业的性质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期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1、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庠”,那时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在官府,以吏为师,所以夏商时期的庠、序、校等都是官办的国学,教师都由官吏兼任、官师一体。西方社会的教师大多由僧侣兼任。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3、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师范教育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业化的道路。4、专业化阶段: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在国际劳动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就是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的类别中。教师的专门技术人员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该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角色)教师的一般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榜样)可塑性和向师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这就构成了师表维度的四个不同层次:规范、垂范、模范、示范。(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四种教师的管理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管理型(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其工作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1)教师劳动性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3)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4)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5)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制。教育机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的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制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教育机制强调的三个关键词,教学的复杂性,教学的情境性,教学的实践性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1、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2、教师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五、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健康。也有人认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道德素质,专业素养和个性素养三个方面,其中知识素养(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科学知识,宽厚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和能力素养,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在热爱学生上,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热爱学生的要求(教师如何热爱学生)①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迁就放纵或溺爱学生②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③要全面关怀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④要关爱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偏爱某些或个别学生。⑤解放学生。⑥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③弘扬正气,摒弃陋习(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①高度自觉、自我监控②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必备基础。(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教师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4)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制)。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育理念是做好教师的第一素养理解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新的教育活动,新的教育活动观,强调教育活动的双边共识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负向功能的关键。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职业道德,愉悦的情绪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特征。师德是履行教育工作的社会职能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整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六、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又称作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以及最终体现就是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我的理想是成为有知识、有能力、人格好、态度好的人)(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的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综合。(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教师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4)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就是专业性的核心因素,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5)教师的专业人格(6)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教师专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