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_第1页
考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_第2页
考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_第3页
考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_第4页
考古学通论课程考试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考试大纲考古学通论历史文化学院2010年4月编制西北民族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考试大纲考古学通论课程名称:考古学通论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4年制)总学时:72学时讲授学时:54学时实践学时:18学时一、考试目的《考古学通论》课程的考试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做到能借助考古学的知识来为历史教学和科研服务。在考核过程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思考题,结合试题库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和实际的业务操作水平。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考古学通论》的课程考试命题是以课程规定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根据考试时间110分钟掌握出题量,试题覆盖面广:占各章节内容的80%以上;题量适当:客观题为35题,主观题为7题;难度适中:试卷中不同难度层次题量比例为2∶5∶2∶1(容易∶一般∶较难∶难);没有偏题、怪题,90%以上的题都是各章节的重点。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题目(主要是39道客观题),大题目主要是7道主观题;中小题目与大题目在总的考分中所占的比例约为6:4。客观性的题目占比较重的份量,分值达到55分。三、考试内容1、考古学的基本涵义;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及“文化层”的形成;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的方法论;考古学的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上的“年代学”;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2、考古学的定义;遗迹与遗物被埋藏的原因,“文化层”定义及形成;考古学文化的定义和内容;考古学调查和考古发掘;考古学的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定义及断定;中国考古学发展简史。3、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旧石器考古学的分期;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巫山人、元谋人、北京人及山顶洞人文化。4、中石器时代的概念;新石器时代的分期;铜石并用时代的概念;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序列。5、商周考古的特点商代青铜器的分期和特点;二里头文化;关于夏文化的探索;商代青铜器的分期和特点;春秋青铜器的分期和特点;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6、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战国秦汉考古的分期;战国秦汉城市特点;战国秦汉货币;秦始皇陵墓和兵马俑等遗迹。7、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的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城址的特点;石窟寺艺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货币;北方地区;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遗存。8、隋大兴、唐长安城;隋唐五代的帝陵;瓷器手工业;隋唐铜镜;唐代金银器;唐代纺织品;隋唐五代的货币;隋唐佛教造像;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9、宋元明考古的特点;宋代城址;元代城址;明代城址;宋辽西夏明帝陵;宋代陶瓷;辽金陶瓷;元代陶瓷;明代陶瓷。四、试题类型依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考试的要求,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共10道,10分)、多项选择题(共5道,10分)、判断题(共5道,5分)、填空题(10道,共10分)和解释概念题(4道,共20分)、简答题(共5道,25分),论述题(共2道,20分)共七种类型,其中主观题与客观题的分数比例约为6:4,客观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概念解释题;主观题包括简答题和论述题。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一)考试方法:考试(二)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三)考试时间:110分钟六、成绩评定方式理论课程考试: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段小强、杜斗城主编:《考古学通论》,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参考书目:(一)著作1.沈颂金,《考古学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学苑出版社,2003年。2.张忠培,《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科学出版社,2004年。3.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4.苏秉奇,《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社,2001年。5.中国文物报社编,《大考古》,济南出版社,2004年。6.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小屯发掘报告》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8.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9.谢辰生、吕济民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10.夏鼐,《夏鼐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1.王幼平,《旧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1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科学出版社,1956年。

13.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主编,《中国远古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年。

14.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文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15.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

16.严文明,《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文物出版社,1997年。

17.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

18.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

19.林梅村,《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三联书店,2000年。

20.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

21.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

22.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文物出版社,1997年。

23.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2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59年。

25.苏秉琦,《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26.邹衡,《夏商周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27.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28.张光直,《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

29.傅熹年,《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30.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三联书店,1963年。

31.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32.俞伟超,《考古学是什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3.张忠培,《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34.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年。

35.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36.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

37.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7年。

38.仇士华主编,《中国碳十四年代学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

39.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科学出版社,1980年。

40.劳干,《劳干学术文存》,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41.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

42.列.谢.瓦西里耶夫,《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文物出版社,1989年。

(二)报告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遗址》,文物出版社,1963年。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博物馆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

6.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

文物出版社,1991年。

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1年。

8.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干县博物馆,《新干商代大墓》,文物出版社,1997年。

9.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0年。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定陵》,文物出版社,1990年。

11.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1957年。

12.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家坡西周墓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18.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文物出版社,1999年。

1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文物出版社,2001年。

20.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59年。

21.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

22.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8年。

23.姜涛,《三门峡虢国墓地》,科学出版社,2000年。

24.卢连成、胡智生,《宝鸡鱼国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

(三)参考

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省分册、河南省分册、青海省分册、湖南省分册、吉林省分册、陕西省分册、云南省分册),中国地图出版社等,1989~2001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1983年。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甲骨文文献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2年。

(四)期刊

1.《考古》2.《考古学报》

3.《文物》4.《文物资料辑刊》

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