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院大学生地震自救知识调查报告_第1页
城院大学生地震自救知识调查报告_第2页
城院大学生地震自救知识调查报告_第3页
城院大学生地震自救知识调查报告_第4页
城院大学生地震自救知识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实验报告纸21/22编号:编号:2014-2015学年第2学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应用统计专业班级行管1301学生学号31309191学生姓名宋星泽实验指导教师吴步昶教授

实验名称城院学生地震自救知识调查指导老师吴步昶教授成绩专业行政管理班级1301姓名宋星泽学号31309191城院学生地震自救知识调查导言:2014年4月25日,8.1级地震袭击了尼泊尔。这个震源深度只有20千米的强震,不仅让尼泊尔的许多著名建筑倒塌,而且给尼泊尔造成了近三万人的伤亡。回顾最近二十年,从印度洋地震海啸,到汶川大地震,再到日本311大地震,里氏8级以上的强震发生了好几起。地球现在也许正处于某些地质专家宣称的地震活跃期。地震作为当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其造成的破坏是难以想象的。而且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预测气候灾害尚可,对于地震的预测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帮助人们掌握地震自救的相关知识,是目前减少地震损失最有效的途径。基于这一点,笔者决定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同学做一次有关地震自救知识的调查。目录城院学生地震自救知识调查 1导言: 1(一)调查方案 3I调查内容 3II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3III调查方法 3IV调查阶段 3(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41.参与问卷的人群 42.地震逃生演习和知识宣传 53.地震自救基础知识 6(1)第7题:躲避房间 6(2)第8题:躲避方式 7(3)第11题:求救方式 8(4)第13题:海啸前兆 84.遇险时的紧急反应 9(1)第6题:下楼楼层 9(2)第9题:逃生秩序 10(3)第10题:救助他人 10(4)第12题:山崩逃生 115.地震自救知识的相关因素分析 11(1)高中活动次数与三道题是否全对 11(2)专业类型与三道题是否全对 136、遇险时紧急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 15(1)高中活动次数与秩序逃生 15(2)性别与山崩 16(三)结论 181.地震自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82.地震遇险时的行为反应情况 183.高中开展地震自救的活动的意义 184.在城院举办地震自救活动的意义和可行性 19结语 19参考文献: 19附件 20(一)调查方案=1\*ROMANI调查内容调查的内容是城院学生有关地震自救的基本知识,以及同学们在地震来临时的行为选择。=2\*ROMANII调查的目的与意义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城院同学对地震自救知识的了解程度和地震时的行为选择。调查的结果可以为学校在有关地震方面的教育提供参考,进而为学生未来的安全增加一道保障。=3\*ROMANIII调查方法调查是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笔者首先通过网络了解了有关地震自救的知识,并通过问卷网独立编写了一套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微信红包功能,以有偿收集方式向城院学生提供网络问卷链接,每位同学限做一份,最后共回收到72份完整问卷。=4\*ROMANIV调查阶段第一阶段(5月25日~第二阶段(6月1日~5日)第三阶段(6月6日~14(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参与问卷的人群图SEQ图\*ARABIC1接受问卷的72人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性别方面总体上较为平均。图SEQ图\*ARABIC2在年级方面,由于发放问卷的聊天群中大一和大二的同学占绝大多数,因此接受问卷的大一和大二的同学分别占到66%和28%,而大三和大四的同学均只有两人,仅占3%。必须承认,以上一点是本次调查的缺陷。图SEQ图\*ARABIC3在专业类型方面,本次调查出乎意料地平均,文理工科都大约占三分之一,这也许是由于本次调查样本数量有限引起的。2.地震逃生演习和知识宣传图SEQ图\*ARABIC4从图4可知,哪怕是繁忙的高中,学校总体上还是对学生们的地震逃生知识给予一定重视的。组织过两次及以上逃生演练或知识宣传的学校达到了61%,从不组织这类活动的学校只有14%。这也许是在汶川地震后,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地震逃生知识教育的缘故。图SEQ图\*ARABIC5 由图5可知,大多数城院学生还是支持学校开展地震逃生演习或知识宣传的。支持举办这类活动的同学也许是出于娱乐目的,也许真的是部分同学重视地震灾害的防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假如城院未来举办这类活动,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配合。3.地震自救基础知识虽然说,同学们掌握的知识与同学们遇险时的反应应该具有一致性。但由于遇到紧急状况时,人的反应与许多个人因素相关,所以人们的行为不一定是符合自己熟知的理论知识。介于以上这一点,笔者将问卷中提及的知识与紧急时同学们的行为区别开。问卷的7、8、11和13题,考察同学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知识,问卷的6、9、10和12题考察同学们遇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虽然11题问的是同学们的行为,但被埋压等待救援时,同学有足够的时间去发挥理性,不需要应急反应,所以该题被分到知识部分)。(1)第7题:躲避房间图SEQ图\*ARABIC6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厕所”。因为厕所空间狭小,又有许多管道来支撑,所以坍塌的可能性最小。而且,厕所有自来水管道,可以为被困住的人提供水源。“厨房”虽然也有以上优点,但不少厨房使用煤气,煤气一旦泄露就可能造成危险。在汶川地震时期,确实有一些高楼,除厕所的墙角以外全部坍塌。少数在厕所躲避的人员得以幸存。图6显示,有80%的同学是正确的。这说明大多数同学对该知识有所了解,不过介于这题非常简单,只要学过该知识,所有人都可以做对,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再做一些宣传。(2)第8题:躲避方式图SEQ图\*ARABIC7这道题的答案很明显是90%的受访者选择的“躲在靠墙的桌子下”,因为靠墙的地方坍塌的可能性相对小,并且躲在桌下时,即使墙体坍塌,人员也可能幸免被埋压。“靠门蹲下”这个选项只有一个受访者选了,这个选项明显不正确,因为有门的墙体承重能力很弱,容易坍塌,并且发生地震时,门框可能会变形,房门根本打不开。“就地蹲下拿皮包护头”这个选项有8%的人选了,这个选项也是错的,因为一旦房子坍塌靠皮包保住性命的可能性很小。本题还有一个没有人选的错误选项——“靠窗边”,靠窗的墙体和靠门的墙体一样承重能力弱。从这题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地震中,办公室内最佳的躲避位置还是有所了解的。这题并不难,稍作宣传,近乎所有人都可以做对。(3)第11题:求救方式图SEQ图\*ARABIC8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68%的同学选择的“轻轻敲击管道”,因为在被彻底埋压后,声音传到废墟外时已经被极大削弱。在人声吵杂的救援环境中,搜救人员未必听得到。而敲击管道的声音不仅传播距离很远,而且声音很特别,比较容易被救援人员和搜救犬听到。同时敲击管道基本不耗费体力。地震的救援往往持续好几天,假如不保存体力,有可能虚脱而死。因此,7%的同学选择的“大声呼救”和25%的同学选择的“保持安静,保存体力”均错误。从图8可以看出,知道这个知识的同学不到70%,仍有约三分之一的同学不知道。假如学校对地震自救的知识做宣传,这个知识有必要宣传一下。(4)第13题:海啸前兆图SEQ图\*ARABIC9这道题是4道知识题中最难的,正确的比例也是最低的。这题的答案是37%的同学选择的“水温明显升高”。因为虽说地震时震中的地面温度可能会上升2℃到3℃,但这个温度差迅速从海底传递到海面,并随海啸传递到海岸根本不可能。而且海啸在深海区时主要是以波的形式途径,海水的动能转化成水的热能(分子动能)的量并不高,而海水的比热却很高。所以海啸的温度和普通的海水应该相当。这道题的其他三个选项都是海啸的前兆。17%的同学选择的“剧烈的轰响”,是由海水的剧烈波动和震荡产生的,并且海啸波的波速只有200m/s,比声波和地震波慢很多,因此海啸前听到声响是可能的。29%的同学选择的“远处的大海变白”,是因为海啸从深海进入浅水区时,阻力变大,速度变慢。而后面的海啸波还是以全速推进,当前边的海啸波与后面的海啸波相遇,就可能发生重叠,海啸不仅变高,同时由于水的震荡而产生大量气泡,海啸因此变白。17%的同学选择的“极速涨潮或退潮”,则是因为海啸占据了大量的海水,即使海啸波还没传到海岸,海岸的海水也可能极速增加或减少。据说,当年印度洋海啸来袭时,一名只有十岁的英国小女孩蒂莉,看到海浪突然退潮后,及时向周围的游客发出海啸警告,从而拯救了上百人的性命。1印度洋海啸和日本311大地震都证明了一点地震引发的海啸可能比地震本身造成的破坏还要大。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做对了本题,说明了教育机构对海啸知识的忽视导致大多数学生对海啸的预警基本不了解。尽管中国沿海地区经受的大海啸并不多,但中国内陆距离日本较近,因而遭受来自日本海域的海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笔者希望城院能在海啸预警方面加强宣传。4.遇险时的紧急反应(1)第6题:下楼楼层图SEQ图\*ARABIC10这道题考查的是在地震发生时,身处楼房内同学们是否会下楼逃生。虽然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行为调查题,但58%的同学选择了“更高”这个选项确实令人担心。因为遇到强烈地震时,一般处于三楼以上的人不应选择下楼,而是应该就地隐蔽。因为发生强震时,从开始地震到一些楼房倒塌只有十几秒。处于四楼以上的人很难在剧烈的晃动中逃出楼房。并且由于楼梯特别的结构,楼梯的震动频率与楼房并不统一,加上楼梯的支撑并不牢固,以及人员的踩踏。因此遇到地震,楼房最先坍塌的部分就是楼梯。汶川地震中,就有相当多的遇难者死在了楼梯位置。2从图10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对于楼梯逃生的危险程度估计不足。假如不加以宣传,一旦发生地震不必要的伤亡就会增加。(2)第9题:逃生秩序图SEQ图\*ARABIC11这道题考查的是同学们疏散逃生时的秩序。遇到地震时,所有人都拼命往前挤看似赶时间,其实会在无意中浪费相当多的时间。尤其是在遇到狭窄的门时,许多人拼命挤会产生门拱效应,其结果是谁都挤不出去。还有在下楼时,人群拼命挤可能会发生踩踏。因此,室内逃生时,每个人都减缓速度,有秩序地排队撤离才是最快的。图11显示,有79%的同学会遵守秩序,有18%的人会看情况,有3%的人不讲秩序逃生。从结果上看,大多数同学是知道秩序疏散的重要性的。但笔者认为,假如不进行多次逃生演练,同学们在慌乱中很容易因周围人不讲秩序而导致混乱多米诺式地传播开,最后人群会彻底失去秩序。因此笔者还是认为逃生演练是有必要的。(3)第10题:救助他人图SEQ图\*ARABIC12这道题的目的是去了解同学们在地震中的互助行为。原则上,在地震疏散时,不提倡回头救人。因为从地震开始到某些房屋倒塌只有短短的十几秒,自己逃生时间都很紧张,假如再回头救人,对个人的安全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图12显示,有约半数的同学可能会去救认识的人,有42%的同学不管是谁都会去救,只有8%的人不会回头。从该数据看出同学们的互助精神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但笔者认为同学们在遇到危险时还是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4)第12题:山崩逃生图SEQ图\*ARABIC13这道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在遇到山崩时的反应。一般情况下,遇到山崩和泥石流时,人应该往高处跑。往山下跑不仅不能躲开山石,反而可能因为山石滚落得更多更快而面临更大的危险。笔者相信知道这个知识的同学应该不止50%,不过由于这道题问的是同学们的行为,而不是正确答案。因此,这道题只有50%的同学选择了“往高处跑”。部分选择了“就地躲避”的同学应该是出于对自己体力的信心不足,下文还会对该问题做进一步分析。该题的结果反映出,一半的同学在遇到山崩时,不知道或是不敢往高处跑。这个结果意味着在遇到山崩时,可能有一半的人会选错逃生的方向,进而增加风险。学校应该重视在这方面的教育。5.地震自救知识的相关因素分析(1)高中活动次数与三道题是否全对笔者根据7、8、11(第12题答对的人数过少,故忽略)三题的结果将受访同学分为两组,即全对组和有错组,并根据受访同学在高中时参与的地震有关的活动次数将同学分为两组。笔者把这两对变量用SPSS做列联分析。高中活动两次及以上*三题全对交叉制表三题全对合计全对有错误高中活动两次及以上是计数242044期望的计数23.820.244.0高中活动两次及以上中的%54.5%45.5%100.0%三题全对中的%61.5%60.6%61.1%总数的%33.3%27.8%61.1%否计数151328期望的计数15.212.828.0高中活动两次及以上中的%53.6%46.4%100.0%三题全对中的%38.5%39.4%38.9%总数的%20.8%18.1%38.9%合计计数393372期望的计数39.033.072.0高中活动两次及以上中的%54.2%45.8%100.0%三题全对中的%100.0%100.0%100.0%总数的%54.2%45.8%100.0%图SEQ图\*ARABIC14交叉表的结果如图14所示。高中组织过两次及以上有关活动的同学三题全对的比例为54.5%,而高中组织不到两次的同学三题全对的比例也有53.6%。也许是样本和题目过少的缘故,两个变量并未显示明显的关联。卡方检验值df渐进Sig.(双侧)精确Sig.(双侧)精确Sig.(单侧)Pearson卡方.007a1.936连续校正b.00011.000似然比.0071.936Fisher的精确检验1.000.564线性和线性组合.0061.936有效案例中的N72a.0单元格(0.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12.83。b.仅对2x2表计算图SEQ图\*ARABIC15对称度量值近似值Sig.按标量标定φ.010.936Cramer的V.010.936相依系数.010.936有效案例中的N72a.不假定零假设。b.使用渐进标准误差假定零假设。图SEQ图\*ARABIC16图15和图16分别是卡方检验和三个相关系数的检验。由于样本数量不多,卡方检验并不精确,根据卡方分布的结果P值为0.936,远远大于α=0.05,所以卡方检验的结果仍然是两个变量并不相关。还有三个相关系数的值都是0.1,都很低。所以可以认为高中组织的与地震有关的活动次数与测试的三道知识题密切程度很低。(2)专业类型与三道题是否全对笔者根据专业类型,将受访同学分成3组,即工科组、理科组和文科组。并和之前一样根据受访同学7、8、11三题的结果将受访同学分为两组,即全对组和有错组。笔者把这两组用SPSS做列联分析。交叉表三题全对合计全对有错误专业类型工科计数15823期望的计数12.510.523.0专业类型中的%65.2%34.8%100.0%三题全对中的%38.5%24.2%31.9%总数的%20.8%11.1%31.9%残差2.5-2.5标准残差.7-.8调整残差1.3-1.3理科计数121325期望的计数13.511.525.0专业类型中的%48.0%52.0%100.0%三题全对中的%30.8%39.4%34.7%总数的%16.7%18.1%34.7%残差-1.51.5标准残差-.4.5调整残差-.8.8文科计数121224期望的计数13.011.024.0专业类型中的%50.0%50.0%100.0%三题全对中的%30.8%36.4%33.3%总数的%16.7%16.7%33.3%残差-1.01.0标准残差-.3.3调整残差-.5.5合计计数393372期望的计数39.033.072.0专业类型中的%54.2%45.8%100.0%三题全对中的%100.0%100.0%100.0%总数的%54.2%45.8%100.0%图SEQ图\*ARABIC17交叉表的结果如图17所示。图表显示工科的同学三道题全对的比例为38.5%,理科和工科的同学全对的比例都为30.8%,总的而言差距不大。工科同学全对比例较高的原因可能是统计误差,也可能是由于工科同学接触的实物设计,尤其是建筑设计较多,因此对处于楼房中的自救知识更了解。卡方检验值df渐进Sig.(双侧)Pearson卡方1.682a2.431似然比1.7042.427线性和线性组合1.0601.303有效案例中的N72a.0单元格(0.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10.54。图SEQ图\*ARABIC18图18是卡方检验的结果,图中显示P值为0.431,远高于α=0.05,所以断定两个变量不相关。对称度量值近似值Sig.按标量标定φ.153.431Cramer的V.153.431相依系数.151.431有效案例中的N72a.不假定零假设。b.使用渐进标准误差假定零假设。图SEQ图\*ARABIC19图19是三个相关系数的结果,图中显示三个相关系数都只有0.15,因此可以断定专业类型与三道题是否全对,即与地震逃生知识的掌握相关性很低。6、遇险时紧急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笔者根据之前的分析方法对可能与遇险时同学门的紧急反应相关的因素逐个做了分析,结果只发现了两对可能相关的变量——高中活动次数与秩序逃生和性别与山崩。由于篇幅有限,对无关的变量组,笔者不再做分析。以下是两对相关变量的分析。(1)高中活动次数与秩序逃生与之前一样,笔者将高中是否活动两次以上分成两组,并根据第9题的三个选项将同学们分为3组,即有秩序疏散、只顾自个往出口挤还有看看周围人再说。以下是对两对变量的列联分析。高中活动两次及以上*秩序逃生交叉制表秩序逃生合计有秩序疏散只顾自个往出口挤看看周围人再说高中活动两次及以上是计数392344期望的计数44.0高中活动两次及以上中的%88.6%4.5%6.8%100.0%秩序逃生中的%68.4%100.0%23.1%61.1%残差4.2.8-4.9标准残差.7.7-1.8否计数1801028期望的计数28.0高中活动两次及以上中的%64.3%0.0%35.7%100.0%秩序逃生中的%31.6%0.0%76.9%38.9%残差-4.2-.84.9标准残差-.9-.92.2合计计数5721372期望的计数57.02.013.072.0高中活动两次及以上中的%79.2%2.8%18.1%100.0%秩序逃生中的%100.0%100.0%100.0%100.0%图SEQ图\*ARABIC20图20显示,高中开展过两次及以上有关地震活动的同学中,选择有秩序逃生的比例达到88.6%。而开展次数不到两次的同学中,其比例只有64.3%。数据显示高中开展两次以上有关地震的活动,可以使同学们选择有秩序逃生的比例提高超过20%。卡方检验值df渐进Sig.(双侧)Pearson卡方10.467a2.005似然比11.0862.004线性和线性组合7.9901.005有效案例中的N72a.2单元格(33.3%)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78。图SEQ图\*ARABIC21图21是卡方检验的结果。其数据中P值仅有0.005,远低于α=0.05,所以可以认为同学们高中参与的有关地震的活动次数与是否选择有秩序逃生相关。对称度量值近似值Sig.按标量标定φ.381.005Cramer的V.381.005相依系数.356.005有效案例中的N72a.不假定零假设。b.使用渐进标准误差假定零假设。图SEQ图\*ARABIC22图22是三个相关因素的结果,图中显示三个相关因素均达到0.35以上,所以可以认为高中开展的相关活动是有效果的。(2)性别与山崩笔者根据性别将同学分成两组,并根据第12题的三个选项将同学们分为3组,即往高处跑、就地隐蔽和往山下跑。以下是对两对变量的列联分析。交叉表遇到山崩的做法合计往高处跑就地隐蔽往山下跑性别男计数2115238期望的计数19.013.25.838.0性别中的%55.3%39.5%5.3%100.0%山崩中的%58.3%60.0%18.2%52.8%总数的%29.2%20.8%2.8%52.8%残差2.01.8-3.8标准残差.5.5-1.6调整残差.9.9-2.5女计数1510934期望的计数17.0性别中的%44.1%29.4%26.5%100.0%山崩中的%41.7%40.0%81.8%47.2%总数的%20.8%13.9%12.5%47.2%残差-2.0-1.83.8标准残差-.5-.51.7调整残差-.9-.92.5合计计数36251172期望的计数36.025.011.072.0性别中的%50.0%34.7%15.3%100.0%山崩中的%100.0%100.0%100.0%100.0%总数的%50.0%34.7%15.3%100.0%图SEQ图\*ARABIC23卡方检验值df渐进Sig.(双侧)Pearson卡方6.252a2.044似然比6.6072.037线性和线性组合3.4801.062有效案例中的N72a.0单元格(0.0%)的期望计数少于5。最小期望计数为5.19。图SEQ图\*ARABIC24对称度量值近似值Sig.按标量标定φ.295.044Cramer的V.295.044相依系数.283.044有效案例中的N72a.不假定零假设。b.使用渐进标准误差假定零假设。图SEQ图\*ARABIC25按理说,大体上同学们接受地震逃生教育应该是没有性别差异的,知道遇到山崩应往高处跑这个知识的女生比例应该和男生差不多。但是图23显示,选择往高处跑的男生有55.3%,而女生只有44.1%。反倒是选择往山下跑的男生仅仅5.3%,而女生竟高达26.5%。图24和图25的卡方检验和相关系数检验也都显示出了性别对逃生路线选择的影响。假如以上差异不是统计误差引起的,我们可以得出男生在遇到山崩时比女生更理性的结论。对于造成该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是男生比女生更加勇敢,对自己逃跑的速度更有信心,因此男生敢于迎难而上跑到更安全的高处。而女生较为胆怯,遇到灾害更可能选择失去理智的逃避,结果反而可能使自己面临更大的危险。对于以上结果,笔者建议学校加大宣传的力度,鼓励学生们在遇到天灾时勇敢冷静地选择正确的做法。(三)结论1.地震自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的而言,大部分的同学对地震自救基础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7、8和11题的正确率都超过了60%,不过仍有少数同学在地震逃生方面了解的不够,甚至有个别同学一题都没做对。还有在应对地震引发的海啸方面,也许是因为中国遇到的大海啸不多,同学们的知识掌握不足。2.地震遇险时的行为反应情况在地震遇险时的行为方面,结果令人失望。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发生地震时,即使身处四楼以上,仍有58%的同学选择下楼逃生,全然不知下楼的风险。2、在疏散过程中,有约20%的同学不一定能遵守秩序。3、同学们互助的精神较强,有超过90%的同学可能会在逃生途中回头救人。这种互助的精神可嘉,但危险性非常高,原则上不提倡这么做。4、在遇到地震引发的山崩时,知道并且敢于往高处避险的同学只有约50%,而且女生中敢于往高处避险的只占44.1%。可见就统计的结果而言,一旦遇到地震,部分同学会放弃秩序和理性,从而导致风险的增加。3.高中开展地震自救的活动的意义在对同学们地震基础知识的贡献方面,也许是本次调查的样本及题目过少的缘故,高中开展的相关活动似乎并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