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 衡东县三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衡阳市 衡东县三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衡阳市 衡东县三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衡阳市 衡东县三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衡阳市 衡东县三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三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在展望20世纪物理学前景时,讲道:“动力理论肯定了热和光是运动的两种方式,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其中第二朵“乌云”,尤以黑体辐射理论出现的“紫外灾难”最为突出。为驱散这一“乌云(

)A.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导出万有引力定律C.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D.普朗克创立量子理论参考答案:D2.“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表达是对中国戏曲形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

)A.动作程式化

B.场景虚拟化C.人物脸谱化

D.语言音乐化

参考答案:B略3.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B.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参考答案:B【详解】《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西国格致有用诸书”说明其创办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思想进步,故B项正确。A项错在晚清的腐败政治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C项错在该报纸并不能平息社会矛盾。该报纸并非晚清大众传媒的创新,创新是指以前没有而现在新出现的事物,没有证据说明该报纸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份报纸,故D项错误。4.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倡导“回到纺车去”,其实质意义是。

A.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

B.以手工业生产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C.大力发展家庭纺织业

D.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参考答案:B5.某校举办了一次历史小报展览,有一位同学在小报中有下列一段叙述,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的叙述中有几处史实错误:“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1942年7月,德军进攻苏联南方的战略要地列宁格勒,苏军进行了殊死的抵抗,1943年2月,苏军取得战略胜利。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召开会议,决定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A.1处错误B.2处错误

C.3处错误

D.4处错误参考答案:B6.“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启蒙思想家这句话强调A.三权分立B.浪漫主义

C.社会契约D.天赋人权 参考答案:D7.《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①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观念

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

④具有科学精神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C8.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参考答案:A9.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参考答案:B10.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图1图2A.人文主义

B.新航路开辟

C.人和世界被发现

D.基督教统治世界参考答案:C11.社会学家费孝通说:“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代表性呀!北平住着的就是这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试问英美哪一个议会能从普选中达到这样高度的代表性呢?”据此,这些代表参加的会议是

A.中华民国独立各省的第一次代表会议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参考答案:C略12.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该“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盖自认为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惟有听命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这体现了陈独秀A.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

B.认为人权取决于智能C.崇尚无政府主义状态

D.主张人性自由与解放参考答案:D天赋人权是天赋的、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是理论上存在的权利,材料没有体现天赋人权,排除A;“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作者主张摆脱束缚,获得自主自由,不盲从,故D符合题意,B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C,排斥。13.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汉朝开国时的政治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唯一思想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参考答案:D14.唐诗及以前的诸文体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练;宋词及以后的诸文体更倾向于平民文学,寄兴遣情,娓娓道来。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趋向繁荣促使市民阶层扩大B.社会生活“去纲常化”使大众情感愉悦C.印刷术等技术创新,使平民可表达自身诉求D.对外贸易发展和中外文明交流等因素的综合结果参考答案:A儒家思想在宋朝发展为程朱理学,依然强调三纲五常,故A错误.材料说明了自宋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出现了创作主体下移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造成文化下移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中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科技进步只是对平民文学产生了推动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宋朝平民文学的产生并未受外来文明的影响,故D错误。点睛:准确掌握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是高考大纲中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主流形式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同时还应关注。某种主流文学形式与其产生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具体说就是促使这种文学形式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牢记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5.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请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在弥补文化不足的前期探索中提出了什么口号A、民主

B、“师夷长技”

C、自强、求富

D、科学参考答案:AD

16.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昆曲艺术的高雅参考答案:A17.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参考答案:A外戚干政是皇帝为加强专制,压制宗室、功臣的手段和产物。北宋以后摒弃外戚辅政,明代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从外戚干政到摒弃外戚,表明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政治制度逐渐成熟,B错误;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C错误;封建社会是人治的社会,明朝我国仍是封建社会,D错误。18.王守仁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这样说的依据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天下惟理C.天下惟器

D.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参考答案:A宋明理学。材料体现的是王守仁的观点,王守仁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理在心中,因此鲜花存在与否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故选A。19.达尔文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是指它(

)A.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中国近代科学由此兴起C.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D.是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参考答案:A20.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参考答案:B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说明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答案为B项。A项“开始”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均排除。点睛: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其直接目的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条约的签订意味着中外反对势力之间关系的完全倒置: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1.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

D.国防现代化参考答案:C22.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参考答案:C23.“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古代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符合材料并与材料观点史论一致的是()A.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古罗马的法律原则C.中国古代科举制 D.《权利法案》参考答案:考点:罗马法.分析:本题考查对罗马法体现契约关系的理解,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解答:A项中,雅典民主是为了保障契约的有效运行,而不是契约精神本身,故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中,古罗马的法律原则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体现了契约关系特点,故符合题意;C项中国古代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冲击贵族血缘政治,故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中反映的是近代欧洲代议制的发展,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故选B,24.“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是(

)①商人众多

②商业繁荣

③经济破败,田地荒芜

④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参考答案:A25.“在古代……西方人敢于展示自己,既敢于展示自己的思想,又敢于展示自己的裸体。中国就知道穿衣服,给思想穿衣服。穿衣服总比脱衣服容易。西方鞭挞自己的黑暗,所以得到了光明。它的思想在驰骋。我们歌颂自己的光明,结果带来千年的黑暗。”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在思想方面的依据最可能是:A.人文主义

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

存天理,灭人欲C.因信称义

致良知

D.人文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参考答案:D智者学派;程朱理学。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如何对待人性态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西方的“人文主义”是肯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中国的理学家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的是压抑人性,维护封建等级,为专制统治服务;“民贵君轻”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因信称义”是西方宗教改革提倡人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与材料不符,排除ABC;因此选D。26.下列四幅作品,风格各异,反映的历史背景也不同,其中以世界现代史的某一重大事件为背景的名画是A.B.C.D.参考答案:A根据题干符合世界现代绘画的只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B项《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流派的列宾作品;C项《自由引导人民》是近代法国德拉克罗瓦的浪漫主义绘画流派作品;D项《日出·印象》是法国近代莫奈的印象派作品。故本题选A选项。27.宋真宗时,“蜀人患铁钱大重,自行发行一种纸币,谓之‘交子’。每一交计钱一缗,三年而一换,谓之一界。以富民十六户主之。”由此可以断定古代中国的纸币A.最初起源于民间 B.由政府主导发行C.解决了铸钱的各种流弊 D.因不断更新而缺乏信誉参考答案:A28.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A.街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C.英国康德黎老师在伦敦营救孙中山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参考答案:D29.据史料记载,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一起跑进元老院,向元老们展示了这个少年被打伤的背脊,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A.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奴隶的地位有所改善C.这一材料体现了公民法的实质

D.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参考答案:A罗马法的历史作用。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高利贷者和债务奴隶之间关系的事件,由此引发废除债务奴,维护罗马公民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调整了社会不同阶级的关系,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A的表述符合题意,而BD不是材料主要反映的内容,C与题意无关,故选A。30.“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国民大革命D.土地革命参考答案:A上述歌谣提到的“打下南京城”可以判断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因为太平军曾在1853年攻占南京,并改名为天京,作为其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故A项正确;BD项没有“打下南京城”,排除;C项不符合“天兵”“杀妖”,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词是“天兵”“南京城”“田地分”,找到这些关键词后,再回归我们的课堂讲解和教材,便可知道“天兵”就是天平天国的军队,打下“南京城”跟他们定都南京有关。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19分)资产阶级革命经历曲折的过程,确立了不同的近代政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护国政体的确立.共和国已名存实亡.共和国试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如同无国会的国王专制一样,都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二者恰好相对,分别代表着两种极端,在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材料二

妥协换来暂时的政治稳定。复辟初年,议会和王权关系极为和谐,在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上都能保持合作。在经济政策上,复辟政府奉行重商主义,支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这符合议会的要求。在对外政策上,双方都拥护对荷战争。……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解决”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问题。“复辟解决”片面吸取了革命年代的教训,没有从制度上对二者的权力关系作任何实质性调整。材料三

“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这过三方面的革命解决……对中央权力结构作了重要而适度的调整。“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遏制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面,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以上均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四

1997年5月布莱尔首任英国首相,到2005年5月5日布莱尔领导的工党在英国大选中再次获得胜利,布莱尔也成为工党历史上第一位蝉联首相职务的领导人。

——摘自新华网材料五

美国“……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平?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人,三占从二,舍独洵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1)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的确立过程经历共和国时期的护国政体、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三个阶段,贯穿这一过程的根本问题是什么?(2分)(2)依据材料一、二和三,分析英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原因。(6分)(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布莱尔成为英国首相,应该具备什么条件。(3分)(4)材料五中魏源就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给予赞誉?(3分)有人说:“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分)(5)英美两个国家树立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体的两个典型,有人认为美国政体更好,有认为英国政体更好。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政体?(3分)参考答案:答案:(1)国家政权所属问题。(2分,)(2)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尚不成熟;英国有尊重议会的历史传统,崇尚中庸;共和国试验和“复辟解决”相继失败,“光荣革命”成功。(6分)(3)条件:工党必须在议会的选举中获胜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布莱尔必须是工党的领袖;必须通过英国女王的任命。(3分)(4)赞扬了总统共和制、议会制;废除了终身制、世袭制;实行民选的任期制;它充分地反映人心民意,体现了公正平等的原则。(3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另外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这种共和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而是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2分)(5)两种政体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政体(都是代议制的形式),都符合本国的国情,无优劣之分。(3分)(说明:回答美国政体优于英国政体,或者英国政体优于美国政体的,并阐明具体理由也可得3分)(任何一种回答,不阐明理由者,只给得1分)32.(20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材料三

下面3图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没有开化的中国佬”

图2“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图3“中国就要崩溃了”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4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4分)

(4)指出材料五中中国共产党作出“一边倒”方针的国内外环境,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6分)参考答案:(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6分)(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2分)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2分)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4分)Ks5u(4)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4分)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2分)Ks5u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郡(国)县学,以后历代都依例设立。太学里博士(教师)与博士弟子(学生),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在太学,教学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定期考棱,学生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进入仕途。教学形式有教师讲授和学生之间次第相传等。唐时官学稳定发展,玄宗“敕天下昙乡贡,举人不由国子及郡、县学者,勿举送”,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经过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习。宋朝地方学校一般均有学田,作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一制度为后来元、明、清三朝所长期沿用。明洪武八年太祖“诏天下立社学”。《松江府志》记载:“国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礼部符,仰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延有学行秀才教训军民子弟,……于是本府两县城市乡村皆设社学。”儿童进入社学,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也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以及习冠、婚、丧、祭之礼。洪武十五年颁禁例,不准生员参与国家政治,议论朝政得失。——摘编自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对大批专业人员的需求,同时教会也需要补充教职人员,使得培养训练专业人员的教学机构——大学得以兴起,而每所大学都是模仿意大利波伦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中的一个建立起来的。以波伦亚大学为蓝本的大学,学生们自己组成社团。他们雇佣教师、支付教师薪水,如果教师玩忽职守或教学效果不佳,学生们可以予以罚款或解除其教职。以巴黎大学为样本的大学,学校由教师组成社团管理。它包括四种教职人员:艺术、神学、法律和医学。中世纪大学的经济收入有三种渠道,一是依靠学生的学费,其次是依靠教会的圣俸为生,最后是依靠世俗权力机构发给的薪水,不同的经济来源背后有着不同的责任。学生进入大学后,要花四年时间研究基础文科,即学习拉丁文法和修辞学,掌握逻辑规则。如果通过考试就可获得学士学位。要获得硕士学位,通常要花三四年时间研究教学、自然科学和哲学,还要阅读和评论标准的古典作品,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学位课程强调抽象分析,若要获得博士学位,则要接受更专门的训练。——摘编自周谷平、张雁《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成因。(12分)⑵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古代中国官学教育相比,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世纪西方大学教育的历史影响。(8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⑴特点: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教育体系;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经费国家保障;目的主要是培养后备官员:官学受到国家严格控制管理.服务于专制集权体制,政治性强。(8分)成因: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建立与发展;历代政府把教育作为强化统治的重要手段;儒学文化正统与主流地位的确立与巩固。(4分)⑵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主;经费来源多元化;教学内容比较全面;建立了较完整的学位制度;学校管理自主性强。(答出其中三点得6分)影响:对西方近代科学兴起、理性精神养成和文艺复兴等创造了条件;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培养了各式人才;为近现代大学教育树立了蓝本。(2分)试题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