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阅读导学案_第1页
实用阅读导学案_第2页
实用阅读导学案_第3页
实用阅读导学案_第4页
实用阅读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阅读导学案蓝蝶的光辉沈致远【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准确说出蓝蝶翅膀与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间的异同通过学习,能够简要归纳出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通过学习,能够正确筛选相关信息,说出蓝蝶反光强度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说出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准确说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重点】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蓝蝶的反光机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的应用设想【学习方式】文本研习法;筛选信息法;理解关键语句法【学习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提示:归纳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比较蓝蝶翅膀与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两者间的异同写一写(浏览全文,哪些字音是你需要注意的?哪些字是你容易写错的?)看一看(疏通课文,概括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划分文本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问一问(重点阅读课文第1—3节,划出关键语句,筛选重要信息)蓝蝶的翅膀有着怎样的精巧结构?什么是几丁质鳞片?蓝蝶翅膀上的几丁质鳞片有什么特别之处呢?(3)“这种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但结构更为精巧。”结合这一句话和第3节的内容,探讨作者是如何说明蓝蝶的翅膀结构的。(4)试比较蓝蝶翅膀的构造与人造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异同。相同点:不同点:测一测(回顾课文的相关内容,你能简要归纳出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吗?)想一想(课后继续阅读文本,学会从文本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1)作者展开想象,选择了哪些方面来介绍蓝蝶反光机理在现实中的仿造应用?(2)作者选择的这些应用方面与蓝蝶的反光机理有着什么样的联系?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提示:1.谈谈蓝蝶反光强度变化的决定因素2.说说蓝蝶的反光机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设想交流与讨论人们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目的在于仿造应用。本文第5—8节介绍了现实生活中可能应用到蓝蝶的反光机理的几个方面,那么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方面来介绍?合作与探究(1)精读课文相关语段,说说蓝蝶翅膀的反光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2)生活实际运用时,集中运用了蓝蝶的反光机理的哪些方面?发现与创新(1)课文第9、10节内容与蓝蝶的反光机理应用问题有关吗?有何作用?(2)根据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联系我们的生活,再举出两三例应用设想。巩固与提高阅读下面从文章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4题。亚马孙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彩虹般的蓝色光辉,半公里外就能看到。其光辉如此强烈,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蓝蝶耀眼的光辉,原是一种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知所趋避。蓝光越强,示警作用越显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亿万年的自然选择,使亚马孙蓝蝶翅膀有了如此奇妙的性能。这种性能,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但其奥秘直到最近才被揭开。原来蓝蝶翅膀上覆盖着许多微小鳞片(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其表面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物。观察脊的表面,会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平行排列的羽状物。“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其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的反射光有很强的方向性:对接近垂直射入的单色光线反射率极高,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很低。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蓝蝶翅膀的反光却是广角的,可以在很大范围内看到。这种奇妙性能缘于那些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略为不同的倾斜角,使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蓝蝶的翅膀还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一种仅有6到8个分支的蓝蝶翅膀,仍比蓝色涂料的放率高出一倍以上。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随不同的视角略有变化,从蓝色到紫色,一直延伸到人眼看不见但蓝蝶能看见的紫外线。目前人们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仿造应用。比如改善公路上的路标,改善电脑的液晶显示器。军事部门感兴趣的是防蓝蝶的反光结构,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色彩的新型迷彩伪装;服装公司则设想,仿蓝蝶翅膀做出的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将使时装展示台上更加异彩纷呈。最重要的应用当然是有价证券的防伪,因为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印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却未能完成的事。”的确,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1、通观全文,准确说明蓝蝶翅膀独特的光学性能的一项是()A、反射70%以上的蓝光,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B、光线反射率极高,反射光具有广角性和颜色选择性C、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对于垂直入射光的反射率极高D、反射光耀眼生辉,对半公里以外的雄蝶有示警作用2、对蓝蝶翅膀反光机理的解释,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增强了蓝光的反射B、翅膀的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颜色随不同视角而变化C、羽状物的分支各具不同的倾斜角,所以反光是广角的D、翅膀的结构是多层的、立体的,因此反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3、对有关蓝蝶的仿生研究,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蓝蝶仿生的各类应用研究中,证券防伪的研究最有成效B、翅膀上的羽状物的构造和尺寸,是仿生学家们极感兴趣的课题C、新型的变幻色彩的迷彩服,可能将与蓝蝶翅膀的反光结构有关D、对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取得突破性的结果4、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从飞越亚马孙丛林的小飞机上,有可能看到蓝蝶发出的蓝色闪光B、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其反射光不够强烈,是因角度所限C、亚马孙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可能成为制造假钞犯罪的“克星”D、有关蝴蝶的传说,可能因蓝蝶反光的奥秘被揭开而更添浪漫色彩阅读下文,完成5—7题。植物睡眠之谜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类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其中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会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植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5、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6、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B、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导学案【教学目的】整体把握课文精髓,理解中国艺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繁征博引,论述严谨、深刻的特点。能融会贯通,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虚实辩证论统一的关系,特别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教学重点】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辩征统一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1、四处引文的翻译及其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2、对中国诗歌、戏曲、绘画、建筑等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关系的具化理解。【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预习】(学法提示:请查工具书。)1.给加点字注音:鬣昉笪免胄图哂笑箴言赘疣跂翼尘滓凤夔顾恺之女史箴图步辇图相戾朱耷如翚斯飞2.讨论并明确文中引文的意义。(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3)钱塘洪防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日:“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3.阅读全文,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4.作者介绍:宗白华(1897-1986),原名之木魁,字伯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江苏常熟虞山镇人。曾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美学等课程。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宗白华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等。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结构。理解文中难句。把握文章中心。【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让多少代人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纸画,让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得如痴如醉?是怎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美,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预习反馈】小组交流课前预习作业,共享交流成果。补充注释:

①哂:②第:③位置相戾:④赘疣:⑤虚实相生:

【整体初读】1.解题:这个标题是怎样的结构?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答:2、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本文从哪两个字说起?引出哪两个字?论述什么观点?引出观点后,怎样论证?

答:3.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全——粹——

全与粹的关系——

典型化——

自然主义——

形式主义——

现实主义——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

舞蹈精神——

4.讨论《谈艺录》中的一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洪升、王士稹、赵执信讨论诗歌的艺术性以画龙为例分别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答:

(2)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答:5.中国传统艺术空间处理的方式是什麽?这一方式有什麽优点?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阐述这个共同特征的?答:【质疑探究】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1、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答:2、为进一步理解虚和实,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请三位同学上台作画。要求:一位写实,一位虚实结合,一位写虚。画完后并解释自己的立意。(不超过3分钟)答:【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艺术既要极其丰富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练,去粗存精.B、全似乎不应“拨粹”,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C、徐渭《驴背咏诗》,这些赫赫名绩都是很好的例子。D、这些遗产,值得我们结合艺术的实践来深入地理解和汲取,为我们从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借鉴和营养资料。答: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括号内的词语能互换的一项是:A、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精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的情景表现出来。B、同时又能叫人觉得是人骑在马上,是什么情境(情况)下骑的。C、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围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D、中国传统的艺术很早就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独特(特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答:3、中国舞台艺术表演方式,“甚至也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根据文章观点,指出下列诗句不符合这个说法的一项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D.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答:【预习作业】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等诸多方面,请同学们任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艺术表现的虚实是如何相生的。

举例:诗歌戏曲绘画建筑音乐舞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在把握课文精神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进行迁移性的训练。【预习反馈】学生交流,明确答案。

【总结提升】1、课文指出,中国绘画处理空间的表现方式,同中国诗中的意境相通。试看《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答:

2、最近在火车站,看到一幅雕塑,是两只相握的手,其余别无他物,试分析何者为实,何者为虚。答:

3、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评析:4、虚实结合出佳作2005年辽宁卷高考作文:请以“今年花胜去年红”为题写一篇作文。分析作文题中的虚和实分析:【课堂总结】这篇文章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方面,旁征博引,将事例与引文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阐述了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特征。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领悟文章的内涵,运用作者授给我们的艺术之“渔”,钓得受用不尽的甘美之“鱼”。【课后作业】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艺术的“味”艺术表现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召唤想像力的再创造,从而形成兴味或余味。空白可以定义为:艺术家再现现实对象整体时有意造成的艺术形象结构上的虚空。艺术中的空白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种是“不全”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某一具象时没有再现对象的整体面貌,而是选择某一局部或细节代替它的整体,或者有意隐蔽某些部分或细节,前者日残,后者日藏。比如中国的山水画常取一角、半边,或取断山、截峰,或取独木、孤舟,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就是残缺或空白。第二种是省略造成的空白,即艺术形象再现生活对象并不要求面面俱到,纤毫毕现,而是有详有略,有细有粗。那些简略的部分,没有再现出来的部分就构成艺术形象的空白。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当然,省略也是一种“不全”,但“不全”构成的空白与省略构成的空白是不一样的。“不全”构成的空白是形象结构的不完整留下的虚无空间,如断臂维纳斯塑像的断臂;而省略构成的空白则是艺术形象完整结构中无形的部分。前者可以说是形象的片面性,后者可以说是形象的抽象性。第三种是停顿造成的空白,即联系中断造成的空白。比如戏剧演出中的哑场,小说里的叙述中断,音乐中的休止和空拍子,绘画中形象之间联系的虚空,等等。以上所说的三种类型的空白,就是艺术“空白”的基本形态。它们分别是结构的空白(即残),这是一种“无”;抽象的空白(即略),这是一种“虚”;连接的空白(即断),这是一种“空”。它们共同构成艺术形象的虚无的空间。除了艺术形象的空白构成表现性外,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也构成表现性。所谓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指的是艺术形象没有明确固定的指称、内涵、意义、边界、属性、外延等。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境界的不确定,即指称、边界的模糊;二是意义的不确定,即内涵意义的模糊。A这是一种模糊境界,B,这是形象的不确定。另一种是意义的不确定,C,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就是意义的不确定。形象的不确定性实质是上是意义的空白,也可归入艺术的空白之中。所以艺术的空白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形象的空白,一种是意义的空白,古文化所谓象虚和意虚,就相当于这两种空白。艺术形象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具有一种召唤性,能为欣赏者提供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或意义空域,从而激发欣赏者永无止境的想像力和理解力的再创造活动,这在感觉效应上就是所谓“余味无穷”。1.解释下列概念:①艺术形象的空白:②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③残:④藏:2.第三段“画面上有意留下大片空白,这就是残缺或空白”这句话中,两个“空白”含义不同。请做出具体解释。①第一个“空白”②第二个“空白3.“不全”造成的空白和省略造成的空白主要的区别是什么?4.把下面三个句子分别放回第七段中A、B、C这三个位置上。①比如《红楼梦》的主题意义,就是“影射说”、“忏悔说”、“自传说”、“人生痛苦说”、“政治言情说”、“四大家族兴亡说”、“爱情说”、“阶级斗争历史说”等多种。②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提供一种幽深绵邈的没有边界的意境,给人一种惆怅莫名的感受。③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描绘东家之子之美:“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5、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完成下面图表,在横线和括号中填人恰当的词语。④的空白⑨()⑾①的空白⑤的空白(略)⑿(象虚)⑥的空白⑩⑩()⒀艺术的空白⑦的不确定性②的空白③()⑧意义的不确定性二、课后阅读语文读本中《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与《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进一步体味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美感。通感考教学目标:1、研讨文章论述问题的角度和层次。2、准确理解作者在通感本质问题上所持的见解。教学重点:对文中重要信息进行辨别与筛选。教学难点:明晰作者的主要观点,整体领悟文本内容。课前预习了解通感在音乐家的感觉中,音乐是有色彩的。1970年,钢琴家傅聪在香港于宋淇等人作过一次“清谈论乐”。后来,谈话记录在香港《纯文学》月刊上发表。傅聪说:“德彪西味道,应该是,当是,当你谈到音乐的最甜处,同时心如刀割。这心如刀割,才是德彪西的味道。”无独有偶。芬兰音乐家西贝纽斯竟以视觉论听觉。他说:“A大调是青色的,C大调是红色的,F大调是绿的,D大调是黄的……”陈宪年、陈育德的通感论中这样定义通感:所谓“通感”,就是某一感觉系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不仅引起自身直接的、相应的反应,还能触发其他感觉系统共鸣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前者称为“中心感觉”或者“主导感觉”,是真实的,属于正常心理,后者称为“派生感觉”或者“伴生感觉”,是虚幻的,属于变态心理。正常心理于与变态心理的辩证统一,五官感觉的相互沟通,相互为用,不分彼此,即形成通感。所以,钱钟书先生曾形象地把它叫做“感受之共产”。褚孝泉教授的《通感考》从多种角度对通感的本质作了详细的探讨,层层紧扣,逻辑性强,提出里不一样滴的观点,将文学中的通感描写区别于心理学中的“通感”,同事探究这种通感描写产生的原因,并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将之区别于音乐,绘画等领域中的“通感”,最终揭示出通感描写的本质。读准下列字音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瑰丽()携()颀长()拈()栗栗辚辚()馥()琴槌()(2)回答下列问题文章中主要讨论的通感的范围是()作者在文中也称其为()它的本质()是一种()它产生的两个原因分别是()()。回忆曾经学过的篇目,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运用了通感修辞的语句?第一课时研习第一部分一、划分层次:第一层():从人们熟悉的惯常所用的“通感”的定义起笔,举例说明文学中的“通感描写”现象,然后提出问题:“文学中的这种通感描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它“是不是一种生理—心理现象?”这就为下文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张了本。第二层():针对上面所提问题,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指出,心理学意义上的通感只是一种特异病例,这种心理学上的通感不会是我们讨论的文学语言上的通感现象的基础“。并通过具体分析得出结论:“文学语言中的通感描写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生理—心理现象”。第三层():进一步从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文学中“通感描写的构成”问题,指出通感描写的构成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并不是语言本身所规定的,并从不同的感觉种类中列举大量实例说明“一定的认知心理的机制规定着通感描写的形成”。一方面,一定的感知心理的因素规定了通感的形成;另一方面,不同感觉之间的交通并非同样的流畅,这也使通感描写的构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二、文本探讨1、人们熟悉的惯常所用的“通感”定义是什么?明确:2、文章在举例说明了文学中的“通感描写”现象后,提出了什么问题?有何作用?明确:3、针对前面所提问题,作者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指出通感是什么?明确:4、从而再通过分析得出什么结论?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明确:(1)得出的结论:(2)5、作者在第4节说,“通感描写的构成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并不是语言本身所规定的。”为什么?试用文中的例子加以说明。明确:6、并从中总结出作者如此表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明确:第二课时研习第二部分一、划分层次第一层():承上启下,将对通感描写现象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第二层():从心理学与文学中的“通感”现象的相互联系入手,分析指出:一方面,文学中的通感虽涉及五官五觉,但其本身只使用语言这个符号系统,而语言是靠独特的语言机制来传达的,因此,在读者(文学欣赏者)那里,语言符号触及的只限于语言机制;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中也并非完全没有心理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但这并非作者在文中讨论的“语言表达的感觉之间的兼通”这个意义上的“通感”。通过这些分析,就明确了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通感描写”的范围。第三层():在已经明确的讨论范围内,分析通感描写形成的两种原因,具体分析了通感得以产生的客观根源和主观基础。从客观根源分析,通感描写中感觉互通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种种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上的,是由客观特性的相伴性造成的心理联想。从通感产生的主观基础看,通感描写实际上并不表示诗人或鉴赏者在闻声而见物,观察者是用同一个尺度衡量接受到的不同感觉。这相同的衡量标准就使得不同感觉之间的比拟成了可能,而使通感得以产生。二、文本探讨思考:形成通感的原因,作者认为有主客观两种因素。试用文中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明确:一二第三课时研习第三部分并总结全文一、划分层次:第一层():交待论述角度,引出探究的问题:除了语言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不是也有通感现象。第二层():着重论述了文学、音乐和美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由于赖以建立的符号系统具有相当不同的性质”,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艺术中并不存在文学中的通感现象。文章先对歌德、波德莱尔、康定斯基在音乐和美术方面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创作与鉴赏实践进行分析,后再将音乐和美术方面的互通现象与以文字语言为符号系统的诗文中的通感描写进行比较,得出这一结论的。第三层():重点讨论了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及其关系问题。作者先引述了本维尼斯特与埃科两人在这一问题上所持的不同观点。本维尼斯特认为在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存在着互译关系。但是语言这个系统不同于所有其他符号系统,它可以转译其他系统的信息而其他系统则无法转译语言的内容,而埃科认为语言也无法转译其他符号系统内容。然后,作者在对两人的评述中,传达了自己所持的态度:本维尼斯特的理论似更合实情,因为语言运用其概念的指称能力可以陈述音响或色彩,而诉诸意象的音乐和绘画却无法表述语言的内容。二、文本探讨:1、关于不同符号系统间的差异,本维尼斯特观点与埃科观点的区别是什么?明确:2、本文作者对此的态度如何?明确:三、通读全文,整合提高。1、文学作品中,通感描写是常见的现象,但通感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为了说明通感,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的?明确:2、提炼作者观点,试就通感描写作简要解释。明确总结全文。从整体上看,本文是一篇很规范的社会科学论文。题为“通感考”,全文紧紧围绕文学中通感描写现象的本质问题,逐层展开考证分析。全文观点鲜明新颖,材料丰富翔实,分析深刻透彻,论证结构严谨,语言准确严密,既能注意专业用语的精准,又能做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极强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全文有很强的说服力。作业:品读文本归纳提炼作者的观点,就通感描写作简要解释。根据文本内容,归纳通感描写的本质和形成通感的原因。发现创新为了说明通感,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的?这对你的议论文写作有何帮助?。从所学文学作品中举出两三例通感描写,并运用通感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完成《学习与评价—通感考》的作业(P33-P36)“文明”与“文化”导学案陈炎[学习目标]:1.理解“文明”和“文化”的概念,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2.学习文章层进式的议论结构和多种论述方法与说明方法并用的写法。[学习重点]:理解“文明”和“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文化系统之间交流和渗透的普遍性,增强在“文明的碰撞”中的认识与“文明的对话”中的自觉性[学习时间]:1课时[课前预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慰藉譬如衣衫褴褛汲取菜肴木屐契约烹饪秩序2、自读课文,思考:⑴“文明”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⑵“文明”与“文化”彼此的关系怎样?⑶为什么文化交流与渗透是普遍的和必然的?我们应取的原则是什么?⑷怎样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和渗透?

3、了解作者:陈炎教授,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87年,2000年分别获山东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周来祥和曾繁仁教授,现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并兼任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史哲》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和编辑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美学学会理事、山东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等学术专著多部。由于上述研究,陈炎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刘勰文学评论奖”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学习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在《拿来主义》中我们知道了怎样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同时我们也正不断地感受着外来文化的传入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影响,如何正确理解“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在“文明的碰撞”中的认识与“文明的对话”中的自觉性,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文明”与“文化”》。二、预习反馈:三、质疑探究:1.《“文明”与“文化”》是一篇学术论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科学论文(简称“社科文”),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2.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请概括三部分的内容。学法提示: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答:3.本文论述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答: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答:四、相关练习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8题。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情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需求、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人作为一种“类存在”,至少具有使用和制造工具(包括一切科技手段)、依赖和凭借社会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制度)、渴望和追求情感慰藉(包括一切精神享受)这三个基本特征,惟其如此,人类才可能有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反过来说,只有在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之中,人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点上,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种族的人类群体概莫能外。从这一意义上讲,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人类要进行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而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所谓文明的尺度,也正是马克思主义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综合尺度。所谓“文化”,使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我们知道,考古学家对“文化”一词的经典使用方式,就是从不同地域的出土文物在建筑、工具、器皿的风格和样式上入手的。由于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中尚无风格和样式上的差别,因而“文化”一词只有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像“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例如龙山文化的发现即是由一片黑陶引起的,不仅龙山的黑陶不同于仰韶的彩陶,而且良渚的玉器不同于大汶口的石器、红山的陶俑不同于马家窑的人像……,正是这种风格和样式的千差万别,才使得同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表现出五彩缤纷的文化形态。华夏文明如此,整个人类文明更是如此。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民族样式,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将会显得多么的单调乏味。若就这些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如此说来,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实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一般来说,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而文化的外在形式之中又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摘自陈炎《“文化”与“文明”》,见《新华文摘》2002年6期)1.下面关于“文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文明是借助科学、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达到的程度。文明是通过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上层建筑来协调人际关系、调节自身感情、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文明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的解决程度。人类文明的统一价值标准就是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创造;衡量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准就看是否达到真、善、美。2.关于“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文化”一词只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才被使用,是因为旧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出土的器物,尚无风格和样式的差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华夏文明。各个文化本身都是平等的,都包含有人类文明的价值,并无贵贱之分。3.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文明与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文化决定文明,文明体现文化。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的外在形式得以体现,文化的外在形式借助文明的内在价值而有意义。文明的内在价值总要通过文化体现出来,文化的外在形式中总会包含着文明的内在价值。4.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食物有无营养、是否卫生是文化问题;是用筷子吃水饺,还是用刀叉吃牛排,是文明问题。衣衫褴褛、衣冠不整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西装革履、衣冠楚楚是文明的表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虽然想互排斥,但都能满足人类的终极关怀,因而三教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异,其文明价值是一致的。D.资本主义的文明程度与封建主义的文明程度是相等的。5.第一段末尾说“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请写出你对“统一的价值标准”的简要理解。答:6.文章还提到了“文明的尺度”问题。请分三点写出衡量“文明的尺度”的简要标准。答:(1)(2)(3)7.文章还讲到“文化”及“文化产品”的差异性问题。请写出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答:8.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论述了文明的含义,认为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而文明的价值却原本没有高低之分。B.文章还为“文化”下了定义,认为文化及文化产品具有广泛的多样性,风格和样式千差万别,在形态上也是五彩缤纷。C.文章认为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D.文章认为人类的文明史和文化史产生的年代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E.文章认为“文化产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因而可以消除这种外在差异,设计出超越时空的文化产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学习目标】1、分析学习综述类文章写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2、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3、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明晰的思路。

【学习重难点】1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归纳概括各个选官制度的特点。

2从选官制度的角度对苏轼的几句话作出具体说明。3、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明晰的思路,结合高考命题形式,学习掌握必要的答题技巧。【学习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

一,概括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现代学者黄留珠的一篇综述类文章。作者考察了自夏商周三代到明清时期各个时代相应的选官制度,分析了各种选官制度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全文论证严密,思路清晰。

二、介绍综述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及步骤。

1、理清全文的结构。

(1)基本方法:列提纲。

(2)提纲的概念: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的文本内容要点。

(3)列提纲的好处:

①有助于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②有助于锻炼语言概括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

(4)列提纲的要求:

①抓住主干与重点。

②文字必须简练扼要。

2、根据文本内容归纳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

本文出现的基本概念有:原始民主制、世官制(世及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

3、理请全文的说明思路及说明顺序。

本文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分说部分第2、3、4节都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第5节按逻辑顺序分类介绍。

三、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给文章编写内容提纲(疏通课文,概括每段,每层的主要内容,划分文本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节)总说: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2-5节)分说:_______________。

第一层(2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3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4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5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6节)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研读课文,质疑探究

(继续阅读文本,学会从文本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1、文章第一节,在指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后,以苏轼的总结加以印证,请筛选组合文中语言,从选官制的角度对苏轼的几句话分别作出具体说明。

明确:

(1)三代以上出于学:(2)战国至秦出于客:(3)汉以后出于郡县吏:(4)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5)隋唐至今出于科举:2、根据文本2-5节提供的信息解释文中出现的基本概念。(在课文中划出关键语句,学会筛选重要信息)

明确:

(1)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末期的选官制度,是选官制度的雏形,其特点是选拔人才以“贤与能”为标准。

(2)世官制(世及制):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官职世代相袭,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在继承权位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

(3)察举制: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

(4)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州、郡、县都设置中正官,区别所管人物,将他们定为九等,政府据此授予官职。

(5)科举制: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

3、最后一段作者说“考察以上三个时代”,为什么作者没有将原始社会制时期作为一个时代?

明确:

4、本文是以“总分总”的思路结构全篇,其分说部分总体是以时间顺序加以介绍说明的,第5接的介绍顺序与前文有所不同,请仔细阅读,理清作者介绍科举制的思路,说明介绍的顺序。

明确:是按逻辑顺序介绍的。

(1)什么是科举制?

(2)科举制的基本特点?

(3)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4)科举制这种“学校——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的先进性以及这种模式的弊端。

(5)科举制的终结。

自我检测(在巩固中提高自我能力)一,解释基本概念1、原始民主制2、世官制(世及制)3、察举制4、九品中正制5、科举制二,填空1、文章开头说“三代到明清”,结束时说“考察以上三个时期”,这“三代”与“三个时代”分别是指什么?(1)“三代”指______________。(2)“三个时代”指______________。2、战国时期选官制度与早期社会哪个时期制度相似,哪个时期的制度不同?与__________________相似;与__________________不同。3西汉和东汉以后有哪两种选官制度?荐举的标准各是什么?(1)有_______制和_______制。(2)荐举的标准是?三、选择题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分析的“出于学”、“出于客”、“出于郡县吏”是指选官的范围,“九品中正”、“科举”是选官的制度。B战国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一次革命,它从此打破了历史上官位靠门第家世世代相传的世袭制,标志着古代选官制度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C文章着重介绍了四种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又把这四种制度分成三个时期。D古代科举制度成熟的标志是建立了“学校——科举”这种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确立于唐,在明清时达到了鼎盛时期,极盛之日,也是它衰亡没落之日。当时的人要想步入仕途,只有科举,别无他途。B原始社会“禅让”的原则就是“选贤与能”,汉时的举孝廉的标准也与之相同,但因为后期被门阀势力左右,逐渐被“九品中正制”替代。C秦汉的察举制与魏王曹丕开始的九品中正制有本质的区别,表明选官制度又向世官制靠近了。D古代帝王一般坚持“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原则将嫡长子立为太子,以继承王位,这是受夏商以降的宗法制和世官制的影响;也有的帝王在兄弟或者儿子中选择继承人,这是受禅让、察举制的“选贤与能”原则的影响。下列下面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A夏商周春秋战国全实行“世及制”或者叫“世官制”,继承者在继承权威之前必须经过国学的教育,一般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B按照选贤与能的原则,在推行禅让的原始社会末期、推行“察举制”的秦汉和“九品中正制”的魏晋,应该野无遗贤,不应该有怀才不遇之人。“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实属极个别的社会现象。C李密的《陈情表》里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孝廉是指孝悌廉正之人,指德行;秀才,优秀人才,指科举考试州府县学的生员。这两者均是古代推选官员的科目。D现行的公务员选拔有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子,如公务员考试,就有科举选贤的意思,但内容却不像八股文那么空虚呆板;通过公务员考试以后的组织部门的考察,又有察举制的意思,但现行的德才标准又与古代不同,更具现代色彩。四、问答题1、文中“考察以上三个时代”,具体指哪些时代?与之相应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2、文中涉及的各个时代的选官制度分别有什么特点?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阅读与探讨”第2题。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学习目的】1.

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2.

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3.

作者采用大量例子来阐明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是如何处理详略关系的。【学习重点、难点】1.对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准确提取是学习重点。2.

阅读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文中的个别引文的含义,并能说明有关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预习1让学生准备讲一个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等。以下是否都是我国古代小说?请指出《西游记》、《水浒》、《镜花缘》、《西厢记》、《七侠五义》、《红楼梦》、《三国志》、《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老人与海》、《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吴组缃(1908—1994),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1908年4月5日出生于塾师兼商人的家庭。在宣城、芜湖、南京读中学期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对新文学产生兴趣。考入清华大学后,在其兄吴半农等影响下,注意钻研社会科学著作,并在“九一八”以后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反帝同盟”。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史和古典小说研究等课程抗战期间,吴组缃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等职。潜心于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3、词语积累:1)注音加点字:A.

翰藻()记载()概括()B.脉络()稗官()粗糙()C.

意蕴()纯粹()妍媸()D.

高寀()神佛()敷衍()2)解释成语:应运而生千锤百炼有血有肉明镜照物妍媸毕露心惊胆战大快人心权倾一时3、

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4、理清脉络,概括大意。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第5段第6段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第9—11段第12—13段第14—15段第16段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5、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朝代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例子规律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反馈交流二、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后回答问题。1.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温馨提示:参考表格作答2.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三、阅读第二部分。1.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温馨提示:有四条规律,每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2.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3.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4探究思考:你还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总结一点规律吗?四、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明它们在阐明课文观点上的作用。特别提醒:本题中所列引文,都是文言,需要弄懂它们的含义;还要了解它们在说明文章观点上的作用。1.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含有鉴戒。五、特别推荐巧记古典名著28字诀: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解说】东:《东周列国志》(明、余邵鱼)西:《西游记》(明、吴承恩)三:《三国演义》(明、罗贯中)水:《水浒传》(明、施耐庵)桃花:《桃花扇》(清、孔尚任)红:《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颚)官场:《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金瓶:《金瓶梅》(明、兰陵笑笑生)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二拍:《一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今古:《今古传奇》(明、抱瓮老人)聊斋:《聊斋志异》(清、蒲松龄)史书:《史记》(汉、司马迁)西厢:《西厢记》(元、王实甫)镜:《镜花缘》(清、李汝珍)明清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老残游记》(刘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孽海花》(曾朴)六、课后作业1、预习课文,总结写作特点。2、小练笔:完成P79阅读与探讨3:以《三国演义》为例,具体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小贴士作者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为例说明第三条规律,其中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例的说明较简略,试把这两例中的一例的说明具体化。以《水浒传》为例。作者写北宋宋江农民起义,是立足于现实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元末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群众性的反抗运动风起云涌。它们规模宏大,波及的范围广泛,其间又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产生,因此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传说施耐庵同元末的农民起义运动有一定的联系,甚至亲自参加了起义的队伍。可见,《水浒传》描写的农民起义,正是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的。以《三国演义》为例:课后巩固练习一基础演练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①翰藻(zǎo)②衰落(shuāiluò)③记载(zài)④稗(bài)官⑤粗糙(cāo)⑥妍媸(chī)⑦扼(ě)杀[]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⑤⑦D.①④⑦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B.福建有一个太监高寀,权倾一时,按他身边的卫生顾问说,吃一个小孩脑,就可以使他生理恢复正常。C.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或《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D.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进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3.下面一段话中,括号中填上哪一项词语最恰当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的,不能代表艺术的(),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得到了()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A.准确成就改正B.正确成就解决C.正确成果改正D.准确成果解决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A.神话是把人神化,传说是把神人化。B.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C.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富有文采和什么虚构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D.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小说创作就没有生命力。5.下列加横线的地方,依次填入哪一项最恰当?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予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________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研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________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________。①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②一部《水浒传》,一部《庄子》③人物描写使中国小说大大地推进了一步④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地推进了一步⑤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⑥史传文学是源,而不是流[]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6.上题中的一段话,所表述的意思是[]A.《水浒传》是第一部真正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B.《水浒传》有高明的写人艺术。C.《水浒传》推动了中国小说人物描写的步伐。D.《水浒传》高明的人物描写,为后人提供了借鉴的经验。课内纵横: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7.同外国小说相比,中国古典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句中,“新境界”指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的第一部分作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从文学作品最初的功用看,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作者举《三国演义》为例,是为了证明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实践: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以假当真(节录)冯骥才以假当真,不是艺术家非要这么做不可,而是读者与观众需要这么做。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因为艺术家深知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艺术,也正因为它是生活中没有的,所以才更有存在价值。音乐不是大自然的声音,诗不是生活用语;小说当然不是生活的记录,画当然不是现实事物或景物的重视。人们日日生活在现实里,何须你再来复制一个现实?这也正是自然主义最没有艺术价值的缘故。西方的写实主义蓬勃于没有摄影和电影的时代。自从人类发明了照相机和摄影机,写实精神在西方艺术中便不是至高无上的了。而中国人就像明白罗盘的原理那样,早早地就明白了艺术不是复制生活的法则,从不崇拜现实,从不顺从器官的感受,而听凭心灵的感受,大胆地以假当真,创造了高明又伟大的东方艺术。倒是当代的中国人陷入愚蠢,把自然主义和摄影“现实主义”奉若神明。于是,文学只剩下表面上杂乱不堪的“感觉真实”,绘画坠入了模仿照相的技术主义。当毕加索、克里姆特、马蒂斯从东方艺术中悟到艺术的真谛,从而使西方的艺术更“艺术”时,他们哪里知道如今的东方艺术正在退化?艺术由于它给予人们的都是生活中没有的,因此才叫创造。创造都是由无到有,创造都是为了需要。人们需要艺术,除去认识上的启迪、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慰藉、闲时的消遣,还有好奇、娱乐、消解、释放,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种种补充。艺术家一旦明白这一艺术原理,现实生活就变得有限。艺术家在复制生活时常常陷入被动和无能,而超越生活时才进入放纵和自由。诗人更加浪漫,小说家更富于想象。为此之故,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特征和主要魅力是传奇。至于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演员和角色,他们既是“合二为一”,又是“一分为二”。演员有时进入角色而表演角色,有时跳出角色表现自己。演员的技艺刻画了角色的能耐,演员的功夫又加强了角色的魅力。观众既欣赏到角色的本质,同时也欣赏到演员超凡的功力,得到双重满足。演员与角色,真真假假,浑然一体。艺术家所能发挥的天地是双倍的。那些“不求形似”的中国画家,更是水墨淋漓,满纸云烟,信手挥洒,尽情张扬自己的意趣与个性。对于这些画家,“眼中之竹不是手中之竹,手中之竹不是心中之竹也”。于是,郑板桥的清灵潇洒、朱耷的悲凉寂寞、王冕的高洁脱俗,都不是来自于自然风物,而是活脱脱的深刻的自己。然而中国观众要看的也正是这些。写到此处,方应说到,中国人真是懂得艺术。正像我曾对威廉·戈尔登所说,“中国人从来不把画当做真的,艺术家才获得天宽地阔的创造自由。”东方艺术的特征,东西方艺术的区别也就因此而生。任何艺术的形成,一半靠艺术家的天才创造,一半靠富于悟性的读者与观众的理解。艺术史往往只强调前一半,可是谁来写一部读者史或观众史?11.①文中“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的“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②“艺术家一旦明白这一艺术原理”的“这一艺术原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个字)③“然而中国观众要看的也正是这些”的“这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个字)12.文中“以假当真”通俗形象地揭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第四段透露了作者对东西方艺术传统的不同看法,这不同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14.对结尾运用“可是谁来写一部读者史或观众史?”这一问句用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呼吁撰写读者史与观众史。B.强调读者与观众的理解对艺术观念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C.批评艺术史存在严重缺陷。D.反衬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对艺术观念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进行能力提高训练。【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反馈交流二、总结课文写作特点三、能力提高训练1.把下面句子改写成短句(不少于4句)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下面文字,完成2、3两题。什么是小说“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琐屑之言”“浅识小道”,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桓谭在其所著《新论》中,对小说如是说:“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化民的“大道”。)班固认为小说是“街谈巷语、道听涂(同“途)说者之所造”,虽然认为小说仍然是小知、小道,但从另一角度触及小说讲求虚构,植根于生活的特点。清末民初,维新派梁启超等大力倡导“小说界革命”,小说理论面目一新。小说地位空前提高,乃至被奉为“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再不是无足轻重的“街谈巷语”“琐屑之言”。2.“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说,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家理身有可观之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庄子、桓潭、班固对小说的解释其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①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线不是垂直的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中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②在这五回书中,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③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④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⑤林冲比武这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⑥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高强。⑦这一段千余字还把柴进、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画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4.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①(

)②(

)③(

)④(

①曳A.yè

B

②宕A.dàn

B.dàng

③涕A.dì

B.tì

④解A.jiè

B.jiě5.给下面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含义。

①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

A.能干事业

B.擅长的本领

②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

A.简明扼要

B.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成效6.本段文字所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A.以议为主兼有描写

B.叙评结合

C.以评析为主

D.以叙为主

7.作者在本文段中举例评析开头提出的两个观点,前后照应周密,正确的理解是(

)A.①句照应第一观点,②一⑦照应第二观点。B.①②句照应第一观点,③一⑦句照应第二观点。C.①一④句照应第一观点,⑤一⑦句照应第二观点。同步练习二(课堂检测)(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融会贯通枯索妍媸必露粗糙

B.应运而生鉴戒想像虚构概括

C.好高鹜远疏漏稗官野史纯粹

D.生动活泼渊源心惊胆战意蕴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划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的。③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中止留传反映B.终止流传反应

C.中止流传反映D.终止流传反应3.下列句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保障

B.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

C.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D.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进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