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习题集_第1页
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习题集_第2页
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习题集_第3页
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习题集_第4页
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习题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习题集一、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1(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 1(二)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2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2(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 2(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 9(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14(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 23(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26(六)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30(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0-2003) 32三、环境质量标准 33(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33(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4(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35(四)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35(五)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35(六)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 36(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36四、污染物排放标准 36(一)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36(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8(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 39(四)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 40(五)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 40(六)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40(七)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 40(八)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 41(十一)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42(十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 42复习大纲一、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S0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L01了解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种类及其应用范围(二)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S02熟悉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解析:凡颁布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区,执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地方标准未作出规定的,应执行国家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一般严于国家排放标准。S03熟悉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三类)和标准分级(三级)一、二、三类区分别执行一、二、三级标准。(土壤环境与其类似)。2、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的分类(Ⅰ~Ⅴ类)和标准值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域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实现水域功能与达功能类别标准为同一含义。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的分类(五类:0~4类)和标准值对应区域噪声上述五类功能区,将区域环境噪声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噪声类别高的区域(如居住区),执行标准值严于噪声功能类别低的区域(如工业区)。S04熟悉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环境质量标准是(评价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和)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手段(和控制规定)。解析:四类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S05熟悉跨行业综合性污染物排放标准与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Z01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详见下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内容:①研究有关文件(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和相关标准、建设项目依据、可行性研究资料及其他有关技术资料);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明确项目建设项目的工程组成,根据工艺流程确定排污环节和主要污染物,同时进行建设项目影响区域的环境现状调查;③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明确评价重点;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评价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或工作方案。1、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和措施2、给出评价结论3、报告书的编制建设单位提出已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议书1、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文件2、研究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其它文件环境影响预测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和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筛选重点评价项目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环境现状调查建设项目的工程1、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和措施2、给出评价结论3、报告书的编制建设单位提出已批准的建设项目建议书1、研究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文件2、研究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其它文件环境影响预测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和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筛选重点评价项目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环境现状调查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国家、地方有关法规、标准第一阶段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从环保角度确定项目的可行性,给出评价结论和提出进一步的减缓环境影响的建议,最终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2.工作等级的划分Z02掌握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S06熟悉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等级评价的详细程度一般情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一个以上的单项影响评价,每个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不一定相同。S07熟悉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总体要求Z03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具体内容L02了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S08熟悉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Z04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L03了解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环境现状调查内容_见Z05S10熟悉常用的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特点Z05掌握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8.2环境现状调查内容)L04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的原则()S11熟悉常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分类及特点(9.2)S12熟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S13熟悉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及内容9.5预测的内容Z06掌握单项评价方法的含义及其应用原则()Z07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编写的原则及要求(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93)Z08掌握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Z09掌握各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S14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S15熟悉各等级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S16熟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因子选择、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污染因子的筛选5.5.2.3监测布点5.5.2.4监测制度S17熟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基本要点(S18熟悉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气象台站现有常规气象资料的采用原则L05了解建设项目所在地附近台站气象调查的调查期间L06了解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S19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S20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7.4.2二、三级评价项目可主要执行7.4.1.1和7.4.1.2.。对于7.4.1.3叠加环境现状背景值,预测项目完成后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和叠加现状背景值和减去改造后的削减量,预测项目完成后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除此之外,还应考虑项目建成前后,评价区域内环境背景浓度的变化,即其他在建、拟建项目和区域内将要淘汰的项目引起的环境背景浓度的变化。Z10掌握常用预测模式的适用条件定场7.5.1.1以排气简地面位置为原点,下风方地面任一点(X,Y),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mg/m3),可按下式计算:(2)(2)稳定度等级稳定度等级(4)2排气筒下风方一次(30min)取样时间的最大地面浓度cm(mg/3)及其距排气简的距离Xm(m),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平均风向为X轴,地面任一点(X,Y)小于24小时取样时间的浓度cL(mg/m3)(8)对于孤立排放源,以排气筒地面位置为原点,任一风向方位i距排气筒下风方X处的季(期)或年长期平均浓度(X)i(mg/3)如果评价区的排气筒数目多于一个,则评价区坐标系(参阅5.4.4.7)内任一接受点(X,Y)的季(期)或年长期平均浓度如果需要评价的点源数多一个,计算地面浓度时应将各个源对接受点浓度的贡献进行叠加。在评价区内选一原点,以平均风的上风方为正X轴,评价区内任一地面点(X,Y)的浓度cn采用的是把面源划分成若干个点源,然后按后退点源法模拟面源的扩散,但需对扩散参数σy和σz进行修正,当无组织排放源为体源时,地面浓度建议按7.5.1中的点源扩散模式计算,但需对扩散参数σy和σz进行修正对于由排气筒排放的粒径小于是15μm的颗粒物,其地面浓度建议按7.5.1~7.5.8中所推荐的气体模式当粒径大于是(4)(8)S21熟悉评价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基本原则(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S22熟悉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的条件Z11掌握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表3海湾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污水排放量m3/d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一级二级三级≥20000复杂各类海湾中等各类海湾简单小型封闭海湾其它各类海湾<20000≥5000复杂小型封闭海湾其它各类海湾中等小型封闭海湾其它各类海湾简单小型封闭海湾其它各类海湾<5000≥1000复杂小型封闭海湾其它各类海湾中等或简单各类海湾<1000≥500复杂各类海湾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的基本内容解析:m3/d≥20.000;②20.000>≥10.000;③10.000>≥5.000;④5.000>≥1.000;⑤1.000>≥200地面水L07了解确定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原则Z12掌握不同评价等级建设项目进行水质现状调查时各类水域的调查时期L08了解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的内容(6.3)S23熟悉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L09了解非点污染源调查的原则及基本内容S24熟悉水质调查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S25熟悉各类水域布设水质取样断面、取样点的原则L10了解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的划分原则Z13掌握拟预测水质参数筛选的原则S26熟悉各类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有关要求Z14掌握各类水质数学模型的适用条件(一)常见河流水质数学模型及适用条件1、河流完全混合模式与适用条件(2)河流完全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2、河流一维稳态(托马斯)模式与适用条件(3)河流一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3、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与使用条件

岸边排放(4)非岸边排放(5)河流二维稳态模式的适用条件:3、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与使用条件岸边排放(6)式中:)8式中:)8()7(2yquMHMHuyq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的适用条件:5、S-P模式及适用条件))13()/()()12()/()()11(1ln86400)10(86400exp86400exp86400exp)9(86400exp001120012122021120110hphhpphphhppcQQQDQDDQQQcQccKKKcDKKKKuxuxKDuxKuxKKKcKDuxKcc式中:D——亏氧量,即饱和溶解氧浓度与溶解氧浓度的差值,mg/L;D0——计算初始断面亏氧量,mg/L;K2——大气复氧系数;Xc——最大氧亏点到计算初始点的距离,m。其它符号同前。S-P模式的适用条件:河流充分混合段;污染物为耗氧性有机污染物需要预测河流溶解氧状态;式中:L——达到充分混合的长度,M;B——河流宽度,M;——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H——平均水深,m;u——河流平均流速,m/s;g——重力加速度,9.81m/s2;I——河流底坡,m/m;(二)常见河口水质数学模型的适用条件S27熟悉评价地面水环境影响的原则①评价建设项目的地面水环境影响是评定与估价建设项目各生产阶段对地面水的环境影响,它是环境影响预测的继续。原则上可以采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或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方法。②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是以国家、地方有关法规、标准为依据评定与评价各评价项目的单个质量参数的环境影响。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背景值)时,评价时应注意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③地面水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与影响预测范围相同。确定其评价范围的原则与环境调查相同。④所有预测点和所有预测的水质参数均应进行各生产阶段不同情况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应有重点。空间方面,水文要素和水质急剧变化处、水域功能改变处、取水口附近等应作为重点;水质方面,影响较重的水质参数应只得为重点。S28熟悉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种类及其适用范围一般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单项水质参数评价单项水质参数i在第j点的标准指数Si,j=ci,j/csi(2)DO的标准指数为:..(3)(4)(5)pH的标准指数为:(6)(7)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1、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S29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1)建设项目规模:按投资额可将建设项目划分为大、中、小型不同等级,当不同的时期大、中、小型分类的标准不同。(2)噪声源种类和数量;是声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对噪声强度的分析常采用“每公顷的A声功率级/声源数量的方式来表达。”(3)环境敏感目标情况:要分析建设项目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受影响人口户数和人数等。(4)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用建设项目运行期声环境影响预测值与该项目环境噪声背景值来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声环境变化量大小Z15掌握声环境影响评价各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S30熟悉各等级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S31熟悉各等级声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S32熟悉环境噪声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S33熟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点的布设原则()S34熟悉环境噪声现状测量的测量量和测量时段S35熟悉环境噪声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S36熟悉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原则Z16掌握点声源及线状声源声级衰减计算方法的选用原则L11了解室外声源声波在空气中传播引起声级衰减的主要因素S37熟悉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Z17掌握噪声防治对策应考虑的环节(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L12了解生物量、生态因子、生物群落等基本术语的含义生物量:生物群落景观生态制图:生态影响评价:物种:敏感区:Z18掌握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原则及依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Z19掌握确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原则L13了解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L14了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要求S38熟悉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内容S39熟悉生态影响预测的内容导则相关内容:3级项目要对关键评价因子(如对绿地、珍稀濒危物种、荒漠等)进行预测;2级项目要对所有重要评价因子均进行单项预测;1级项目除进行单项预测外,还要对区域性全方位的影响进行预测。为便于分析和采取对策,要将生态影响划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逆影响与不可逆影响,近期影响与长期影响,一次影响与累积影响,明显影响与潜在影响,局部影响与区域影响。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预测要进行经济损益分析。L15了解生态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原则S40熟悉生态影响的防护与恢复应遵循的原则L16了解有关替代方案的内容和替代方案的编制要求L17了解典型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一)交通类1、评价范畴2、评价范围交通运输建设项目以新建项目为主,改扩建项目因线路或场站早已存在,除变动较大的项目以外,可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1)陆上线路类:评价范围按路线中轴线各向外延伸300~500m;水上线路类中,江河类包括所经江河段的全河段及其沿江陆地;海上类主航线向两侧延伸500m。(2)场站类:机场周际外延5km,码头区周际外延3~5km。3、评价重点(1)陆上线路类包括线路施工和建成后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和地表土壤使用现状的改变,及其因此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线路对动、植物物种迁移的阻断影响及其由此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等。(2)水上线路类项目建成后由于航船行驶对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对沿江陆地野生动物本息环境的影响心脏在处理水地流失、滑坡、塌方、泥石流、崩塌、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地段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3)场站类4、防护与恢复措施5、成果(1)提交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篇章(2)3级项目提交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位置图、工程平面布设图和关键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2级项目增加植被类型分布图、资源分布图和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外,要充分应用3S一体化,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并提交相应成果。(5)成果①本类型项目要提交生态影响评价报告篇章;②3级项目要提交项目地理位置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工程平面布置图和关键评价因子成果图;2级项目增加植被类型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评价成果图;1级项目除提交上面成果图以外,要提交珍稀动、植物分布图,荒漠化或土壤侵蚀分布图,景观生态质量评价图等,并要完成全区域生境变化评价成果图和生境动态变化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要求充分应用3S一体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并提交相应成果。(六)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1.适用范围S41熟悉本导则的适用范围(1.1

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成片土地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要求。2.评价重点S42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1.2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S43熟悉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专题设置L18了解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基本原则及区域污染源分析的主要因子应满足的要求(1)开发区污染源分析的基本原则l19了解开发区污染源估算方法概要类比分析调查审核(排放系数法)L20了解空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L21了解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L22了解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L23了解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方式及其影响分析主要内容L24了解噪声影响分析与评价主要内容L25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L26了解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主要内容L27了解主要的环境保护对策L28了解主要的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0-2003)L29了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评价原则)②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③整体性原则: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S44熟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S45熟悉确定规划环境评价范围时应考虑的因素评价范围:S46熟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保护对策与减缓措施L30了解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内容L31了解规划环境影响篇章及说明的主要内容。三、环境质量标准(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Z20掌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的分类Z2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L32了解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的浓度限值表1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浓度限值浓度单位一级标准二级标准三级标准二氧化硫SO20.06

0.15

0.50总悬浮颗粒物TSP0.20

0.30可吸入颗粒物PM100.10

0.15二氧化氮NO20.08

0.12

0.24L33了解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Z22掌握小时、日均数据有效性规定(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Z23掌握水域功能和标准的分类L34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水温、pH值、溶解氧、高锰酸钾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的标准限值。表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g/L序号标准值分类项目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1水温(℃)人为造成的环境水温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2pH值(无量纲)6~93溶解氧≥饱和率90%(或7.5)65324高锰酸盐指数≤24610155化学需氧量(COD)3346107氨氮(NH3-N)≤0.150.51.01.52.08总磷(以P计)≤0.3(湖、库O.1)0.4(湖、库O.2)9总氮(湖、库.以N计)≤0.20.51.01.52.0L35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中常规项目的监测分析方法表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分析方法序号基本项目分析方法测定下限mg/L1水温温度计法2pH玻璃电极法3溶解氧碘量法0.2电化学探头法4高锰酸盐指数0.55化学需氧量重铬酸盐法56五日生化需氧量稀释与接种法27氨氮纳氏试剂比色法0.05水杨酸分光光度法0.018总磷钼酸铵分光光度法0.019总氮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0.05(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Z24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Z25掌握地下水质量分类L36了解地下水水质监测的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L37了解地下水质量单组分评价的方法和原则6.4使用两次以上的水质分析资料进行评价时,可分别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也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全年平均值和多年平均值或分别使用多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均值进行地评价。(四)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S47熟悉海水水质的分类(五)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S48熟悉城市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Z26掌握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L38了解夜间突发噪声的限值Z27掌握乡村生活区参照执行的标准类别(六)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S49熟悉城市各类区域铅垂向Z振级标准值(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S50熟悉土壤环境质量的分类S51熟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分级四、污染物排放标准(一)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Z28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S52熟悉本标准的指标体系Z29掌握排放速率标准分级S53熟悉排气筒高度及排放速率的有关规定S54熟悉监测采样的时间与频次L39了解现有污染物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氯化氢)的排放限值L40了解新污染物源大气污染物中常规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氯化氢)的排放限值(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Z30掌握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颁布后,新增加国家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行业,按其适用范围执行相应的国家水污染物行业标准,不再执行本标准。Z31掌握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分级Z32掌握污染物按性质及控制方式进行的分类Z33掌握污染物排污口设置的有关要求S55熟悉新、改、扩建项目按年限执行不同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的规定L41了解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三)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S56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Z34掌握各类厂界噪声的标准值——列于下表:等效声级Leq(dB(A))L42了解各类标准适用范围的划定原则(1)各标准适用范围由地方人民政府划定;(2)本标准昼间、夜间的时间由当地人民政府按当地习惯和季节变化划定;(3)夜间频繁突发的噪声(如排气噪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0dB(A),夜间偶然突发的噪声(如短促鸣笛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A);(4)背景值修正。厂界噪声属排放控制值,应扣除背景值影响。S57熟悉噪声监测点的选择方法(1)监测点应选在法定厂界处1m,高度1.2m以上的噪声敏感处。如厂界有围墙,测点应高于围墙;(2)若厂界与居民住宅相连,长街噪声无法测量时,测点应选在居室中央,室内限值应比标准值低10dB。(四)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1990)S58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建筑施工期间施工场地产生的噪声。噪声值是指与敏感区域相应的建筑施工场地边界线处的限值。建筑施工场地的边界是由政府有关部门限定的建筑施工场地最外面的边界线。Z35掌握各施工阶段的标准限值不同施工阶段作业噪声限值等效声级LAeq[dB(A)]施工阶段主要噪声源噪声限值昼间夜间土石方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等7555打桩各种打桩机等85禁止施工结构混凝土搅拌机、振捣棒、电锯等7055装修吊车、升降机等6555(五)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S59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S60熟悉恶臭厂界标准值的分级()L43了解标准实施的有关基本规定(六)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S61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S62熟悉本排放标准的适用区域及各区域对工业炉窑建设的要求(七)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S63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S64熟悉本标准的适用区域划分及年限划分S65熟悉一类区域禁止新建的锅炉类型。L44了解关于新建锅炉房烟囱高度的规定锅炉房装机总容量大于28MW(40t/h)时,其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45m。新建锅炉房烟囱周围半径200m距离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最高建筑物3m以上。燃气、燃轻柴油、煤油锅炉烟囱高度应按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求确定,但不得低于8m。各种锅炉烟囱高度如果达不到上述任何一项规定时,其烟尘、SO2、NOx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应按相应区域和时段排放标准值的50%执行。≥0.7MW(1t/h)各种锅炉烟囱应设置便于永久采样监测孔及其相关设施,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新建成使用(含扩建、改造)单台容量≥13MW(20t/h)的锅炉,必须安装固定的连续监测烟气中烟尘、SO2排放浓度的仪器。(八)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S66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S67熟悉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L45了解生活垃圾填埋场大气污染物及渗滤液排放控制项目(九)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S68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所有危险废物(尾矿除外)贮存的污染控制及监督管理,适用于危险废物的产生者、经营者和管理者。S69熟悉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地质结构稳定,地震烈度不超过7度的区域内。设施底部必须高于地下水最高水位。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米以外,地表水域150米应避免建在溶洞区或易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影响的地区。应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以外。应位于居民中心区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集中贮存的废物堆选址除满足以上要求外,还应满足一下要求:基础必须防渗,防渗层为至少1米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厘米/秒),或2毫米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毫米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厘米/秒。(十)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S70熟悉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废物填埋场的建设、运行及监督管理。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废物的处置。S71熟悉危险废物填埋场场址选择要求4.1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符合国家及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场址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不会因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受到破坏。4.2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4.3填埋场场址不应选在城市工农业发展规划区、农业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考古)保护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供水远景规划区、矿产资源储备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4.4填埋场距飞机场、军事基地的距离应在3000m以上。4.5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并保证在当地气象条件下对附近居民区大气环境不产生影响。4.6填埋场场址必须位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标高线以上,并在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外。4.7填埋场场址距地表水域的距离不应小于150m。4.8填埋场场址的地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a.能充分满足填埋场基础层的要求;b.现场或其附近有充足的粘土资源以满足构筑防渗层的需要;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