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概念及流行预防课件_第1页
传染病概念及流行预防课件_第2页
传染病概念及流行预防课件_第3页
传染病概念及流行预防课件_第4页
传染病概念及流行预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染病学Infectiousdiseases遵义医学院附院感染科林世德教授2016.8传染病学遵义医学院附院感染科传染病学总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定义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掌握传染病的报告制度熟悉感染后的几种表现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学总论教学目的1.什么是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

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寄生虫(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及非传染病。2.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3.危害及流行概况:历史上的危害新发传染病的危害(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ID):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旧传染病复发:结核、狂犬病、霍乱等。概述1.什么是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图1918~1940年的国际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图1918~1940年的国际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图1900~1994年美国感染病所致死亡的变迁图1900~1994年美国感染病所致死亡的变迁病毒17种1973年以来发现的新病原体细菌11种寄生虫6种国外发现32种国内发现2种病毒17种1973年以来发现的新病原体细菌11种寄生虫6种国近年来不同EID病名人类流行史人群危害程度(直接/潜在)病情病死率有效药物防控措施SARS首次(2002~2003)高(直接)重高无防(一代为主)禽流感散在个例(2003以来)高(潜在)重高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防(一代为主)人猪链感染局部流行(1998,2005)低(直接)较重(少数)较高(少数)β-内酰胺类或大环内酰类防治(一代为主)手足口病暴发流行(2006以来)低(直接)轻低无防治(二代以后)甲型流感暴发(2009)中等(直接)轻(个别较重)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防治(二代以后)近年来不同EID病名人类流行史人群危害程度(直接/潜在)病情截至7月27日新报告

(1)确诊病例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合计几内亚病例数4733610915460死亡数3621810912339利比里亚病例数222100128101329死亡数91726222156塞拉利昂病例数2944733822533死亡数134195335233尼日利亚病例数10101死亡数10101合计病例数5649092761381323死亡数26248520539729(1)2014年7月1日-27日的新报告病例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状况截至7月27日新报告(1)确诊病例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合计几内安哥拉黄热病疫情安哥拉黄热病疫情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病原体(pathogens)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病原体: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传染: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共生状态(commensalism):微生物与人体达到相互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机会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的感染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pathogen):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一、感染的概念几种常见感染形式首发感染(primaryinfection):重复感染(re-infection):再次同一种病原菌感染:疟疾、血吸虫、钩虫混合感染(co-infection):同时两种病原菌感染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先后两种病原菌感染继发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后一种感染

社区感染(communityacquiredinfection)

医院感染(nosocomialacquiredinfection)几种常见感染形式首发感染(primaryin

二、感染后的表现

(一)病原体被清除(eliminationofpathogen)

(二)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传染病最常见的表现。甲肝、甲流、乙脑等。在传染病流行期间获得免疫力的重要方式。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转归:病原体清除;病原携带;潜伏性感染

(三)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不但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还引起组织损伤、出现临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显性只占少部分,部分传染病显性感染多数:麻疹、水痘。转归:病原体清除;病原携带;潜伏性感染

二、感染后的表现(四)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无症状、排病原体,有传染性:带菌、带毒、带虫;潜伏期、恢复期;急性(<3月)、慢性带菌。排病原体、重要传染源。转归:病原体清除;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HSP,水痘病毒、结核杆菌。病原体不排除体外。转归:病原体清除;显性感染各种疾病所占比例不同、可相互转换(四)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无症状、排图大多数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及其比例图大多数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及其比例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一)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钩体、钩虫丝状蚴、血吸虫尾蚴可直接侵入人体;有些病原体需经呼吸道、消化道侵入人体;有些病原体侵袭力弱,需经伤口进入人体。如破伤风、狂犬病毒等。(二)毒力:毒素及其他毒力因子:内外毒素、溶组织酶、细菌素。

(三)数量:伤寒:10万个细菌;细菌性痢疾:10个

(四)变异性:毒力变化、逃避免疫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人体免疫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抵抗病原体入侵变态反应:促进病理改变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人体免疫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一)、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天然屏障:皮肤、粘膜及分泌物;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3.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

(一)、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1、细胞免疫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所寄生的细胞。

2、体液免疫

B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第二节、传染病发病机制第二节、传染病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发展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多与临床表现相一致。与传染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几个因素:(一)入侵部位(二)机体内定位(三)排出途径一、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二、组织损伤机制

(一)直接损伤:溶组织阿米巴

(二)生物化学损伤:内外毒素、酶引起的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组织损伤。霍乱弧菌、肉毒杆菌

(三)免疫损伤:很多传染病发病与免疫应答有关,如变态反应、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反应。二、组织损伤机制三、重要病理生理变化发热糖代谢蛋白代谢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内分泌三、重要病理生理变化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易

群传播途径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易

群传播途径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在体内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是指1.患者:急性期患者、慢性患者、轻型患者2.隐性感染者:脊灰、流脑3.病原携带者:乙肝、伤寒4.动物:狂犬病、鼠疫、乙脑

1.患者:急性期患者、慢性患者、轻型患者(二)、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

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到达另一易感者所经的途径(二)、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麻疹、白喉、结核、流感、禽流感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通过呼吸道2、消化道:病原体污染食物、水等,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甲肝、戊肝、伤寒、细菌性痢疾等2、消化道:病原体污染食物、水等,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甲肝、3、接触传播: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土壤接触;伤口被污染;性接触;日常生活接触钩端螺旋体病、破伤风、HIV、HBV、HCV等3、接触传播: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土壤接触;伤口被污染;性接疟疾、斑疹伤寒、莱姆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3、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感染的节肢动物叮咬引起传播。如蚊、人虱(shi)、蚤、蜱等疟疾、斑疹伤寒、莱姆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3、虫媒传播:被病原乙肝、丙肝、艾滋病等5、血液、体液、血制品乙肝、丙肝、艾滋病等5、血液、体液、血制品DuringchildbirthOrwhilebreastfeedingDuringpregnancy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DuringchildbirthOrwhilebr

(三)、易感人群(susceptibilityofthecrowd)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三)、易感人群(susceptibilityof二、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包括气温、雨量、环境等。(二)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经济条件、政策制定、人口流动等。二、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各种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一)病原体(pathogen):约500多种(二)传染性(infectivity):个人而言(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人群而言(四)感染后免疫性(postinfection):强弱(再感染、重复感染、复发、再燃)、时间长短不同

一、基本特征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具有明显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复发(relapse):进入恢复期、体温稳定正常一段时间后再发热

再燃(recrudescence):体温下降、尚未完全恢复正常阶段再发热。(二)常见症状、体征:发热、皮疹(形态、分布、顺序、日期)、毒血症(DIC、休克等)、肝脾淋巴结肿大。(三)临床类型二、临床特点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年龄、职业接触史、预防接种史、既往史。二、临床资料

一、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二)病原学检查:

确诊传染病的依据包括涂片、分离培养。1、直接检查病原体2、分离培养病原体3、特异性抗原检查4、特异性核酸检测

三、实验室检查(三)特异性抗体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免疫标记技术(酶标、酶免、免疫银光、放免、免疫印迹术等)、皮肤试验、免疫球蛋白检测、T细胞亚群检测。IgM抗体阳性、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抗体滴度增加4倍以上有意义。(四)其它

B超、x线、肝穿刺等

(三)特异性抗体检测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治疗原则:三早一就,综合治疗二、治疗方法(一)、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

(1)隔离和消毒:按其传播途径和病原体排出方式及时间而异。(2)护理:

(3)心理治疗、休息、饮食一、治疗原则:三早一就,综合治疗

2、支持治疗补液、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物理降温,抽搐镇静,抗休克等

(二)病原治疗1、抗菌治疗2、抗病毒治疗3、抗寄生虫治疗4、免疫治疗:抗毒素(二)病原治疗(三)、对症治疗(四)、康复治疗(五)、中医治疗(三)、对症治疗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疫情报告制度新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时间:

2004年12月1日

一、管理传染源分类:

三类37种

甲类:鼠疫、霍乱乙类25种

SARS、AID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丙类10种分类:

发现甲类传染病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及疑似病人,城市需在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其它乙类传染病城市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上报;丙类传染病在24小时内上报。报告时间报告时间2、加强海关检查3、病人隔离治疗接触者检疫期决定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2、加强海关检查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隔离1、严密隔离2、呼吸道隔离3、消化道隔离4、血液、体液隔离5、接触隔离6、昆虫隔离7、保护性隔离(二)消毒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者

1.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2.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有目的的预防接种三、保护易感者主动免疫:非流行期保护易感者的措施(菌苗、疫苗、类毒素接种)被动免疫:流行期保护易感者的措施(抗毒素、免疫球蛋白注射)

主动免疫:非流行期保护易感者的措施1.感染过程的表现有哪几种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3.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4.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思考题1.感染过程的表现有哪几种思考题传染病学Infectiousdiseases遵义医学院附院感染科林世德教授2016.8传染病学遵义医学院附院感染科传染病学总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的定义掌握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掌握传染病的报告制度熟悉感染后的几种表现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学总论教学目的1.什么是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s)

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寄生虫(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及非传染病。2.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3.危害及流行概况:历史上的危害新发传染病的危害(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EID):SARS,禽流感、甲型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旧传染病复发:结核、狂犬病、霍乱等。概述1.什么是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图1918~1940年的国际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图1918~1940年的国际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图1900~1994年美国感染病所致死亡的变迁图1900~1994年美国感染病所致死亡的变迁病毒17种1973年以来发现的新病原体细菌11种寄生虫6种国外发现32种国内发现2种病毒17种1973年以来发现的新病原体细菌11种寄生虫6种国近年来不同EID病名人类流行史人群危害程度(直接/潜在)病情病死率有效药物防控措施SARS首次(2002~2003)高(直接)重高无防(一代为主)禽流感散在个例(2003以来)高(潜在)重高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防(一代为主)人猪链感染局部流行(1998,2005)低(直接)较重(少数)较高(少数)β-内酰胺类或大环内酰类防治(一代为主)手足口病暴发流行(2006以来)低(直接)轻低无防治(二代以后)甲型流感暴发(2009)中等(直接)轻(个别较重)低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防治(二代以后)近年来不同EID病名人类流行史人群危害程度(直接/潜在)病情截至7月27日新报告

(1)确诊病例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合计几内亚病例数4733610915460死亡数3621810912339利比里亚病例数222100128101329死亡数91726222156塞拉利昂病例数2944733822533死亡数134195335233尼日利亚病例数10101死亡数10101合计病例数5649092761381323死亡数26248520539729(1)2014年7月1日-27日的新报告病例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状况截至7月27日新报告(1)确诊病例可能病例疑似病例合计几内安哥拉黄热病疫情安哥拉黄热病疫情第一节、感染与免疫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病原体(pathogens)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病原体: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

传染: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共生状态(commensalism):微生物与人体达到相互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机会感染(opportunisticinfection):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的感染

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pathogen):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一、感染的概念几种常见感染形式首发感染(primaryinfection):重复感染(re-infection):再次同一种病原菌感染:疟疾、血吸虫、钩虫混合感染(co-infection):同时两种病原菌感染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先后两种病原菌感染继发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后一种感染

社区感染(communityacquiredinfection)

医院感染(nosocomialacquiredinfection)几种常见感染形式首发感染(primaryin

二、感染后的表现

(一)病原体被清除(eliminationofpathogen)

(二)隐性感染:covertinfection,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临床上无症状。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传染病最常见的表现。甲肝、甲流、乙脑等。在传染病流行期间获得免疫力的重要方式。也可能成为传染源。转归:病原体清除;病原携带;潜伏性感染

(三)显性感染:overtinfection,不但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还引起组织损伤、出现临床表现。大多数传染病显性只占少部分,部分传染病显性感染多数:麻疹、水痘。转归:病原体清除;病原携带;潜伏性感染

二、感染后的表现(四)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无症状、排病原体,有传染性:带菌、带毒、带虫;潜伏期、恢复期;急性(<3月)、慢性带菌。排病原体、重要传染源。转归:病原体清除;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五)潜伏性感染:latentinfection,HSP,水痘病毒、结核杆菌。病原体不排除体外。转归:病原体清除;显性感染各种疾病所占比例不同、可相互转换(四)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state,无症状、排图大多数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及其比例图大多数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及其比例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一)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钩体、钩虫丝状蚴、血吸虫尾蚴可直接侵入人体;有些病原体需经呼吸道、消化道侵入人体;有些病原体侵袭力弱,需经伤口进入人体。如破伤风、狂犬病毒等。(二)毒力:毒素及其他毒力因子:内外毒素、溶组织酶、细菌素。

(三)数量:伤寒:10万个细菌;细菌性痢疾:10个

(四)变异性:毒力变化、逃避免疫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人体免疫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抵抗病原体入侵变态反应:促进病理改变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人体免疫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一)、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ty)天然屏障:皮肤、粘膜及分泌物;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3.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细胞因子。

(一)、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immuni(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1、细胞免疫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所寄生的细胞。

2、体液免疫

B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二)、特异性免疫(specificimmunity)第二节、传染病发病机制第二节、传染病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发展

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多与临床表现相一致。与传染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几个因素:(一)入侵部位(二)机体内定位(三)排出途径一、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二、组织损伤机制

(一)直接损伤:溶组织阿米巴

(二)生物化学损伤:内外毒素、酶引起的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组织损伤。霍乱弧菌、肉毒杆菌

(三)免疫损伤:很多传染病发病与免疫应答有关,如变态反应、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反应。二、组织损伤机制三、重要病理生理变化发热糖代谢蛋白代谢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内分泌三、重要病理生理变化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易

群传播途径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易

群传播途径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

是指病原体在体内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和动物(一)、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是指1.患者:急性期患者、慢性患者、轻型患者2.隐性感染者:脊灰、流脑3.病原携带者:乙肝、伤寒4.动物:狂犬病、鼠疫、乙脑

1.患者:急性期患者、慢性患者、轻型患者(二)、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

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到达另一易感者所经的途径(二)、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麻疹、白喉、结核、流感、禽流感1、呼吸道传播:病原体存在于空气中的飞沫、气溶胶,通过呼吸道2、消化道:病原体污染食物、水等,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甲肝、戊肝、伤寒、细菌性痢疾等2、消化道:病原体污染食物、水等,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甲肝、3、接触传播: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土壤接触;伤口被污染;性接触;日常生活接触钩端螺旋体病、破伤风、HIV、HBV、HCV等3、接触传播:与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土壤接触;伤口被污染;性接疟疾、斑疹伤寒、莱姆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3、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感染的节肢动物叮咬引起传播。如蚊、人虱(shi)、蚤、蜱等疟疾、斑疹伤寒、莱姆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3、虫媒传播:被病原乙肝、丙肝、艾滋病等5、血液、体液、血制品乙肝、丙肝、艾滋病等5、血液、体液、血制品DuringchildbirthOrwhilebreastfeedingDuringpregnancy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DuringchildbirthOrwhilebr

(三)、易感人群(susceptibilityofthecrowd)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三)、易感人群(susceptibilityof二、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包括气温、雨量、环境等。(二)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经济条件、政策制定、人口流动等。二、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各种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一)病原体(pathogen):约500多种(二)传染性(infectivity):个人而言(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人群而言(四)感染后免疫性(postinfection):强弱(再感染、重复感染、复发、再燃)、时间长短不同

一、基本特征二、临床特点(一)病程具有明显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复发(relapse):进入恢复期、体温稳定正常一段时间后再发热

再燃(recrudescence):体温下降、尚未完全恢复正常阶段再发热。(二)常见症状、体征:发热、皮疹(形态、分布、顺序、日期)、毒血症(DIC、休克等)、肝脾淋巴结肿大。(三)临床类型二、临床特点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年龄、职业接触史、预防接种史、既往史。二、临床资料

一、流行病学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三大常规(二)病原学检查:

确诊传染病的依据包括涂片、分离培养。1、直接检查病原体2、分离培养病原体3、特异性抗原检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