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质地貌讲义提要《自然地理学I》的学科定位绪论1地质学简介1.1前言1.2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1、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2、研究对象:研究地球,但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主要研究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上部)3、资料来源:矿物、岩石、化石及用地球物理化学数学航天等获得的信息等。4、地质学学科体系(1)基础地质学体系: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其中有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被许多地质学家称之为基础地质学的“三大支柱”: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构造变动;地壳的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2)应用地质学体系(3)交叉、综合、及新兴地质学体系(略)二、地质学的研究任务三、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科学研究的共性:2、地质学的特点:(1)悠久的时间;(2)广阔的空间;(3)繁多的因素;(4)广泛的应用。3、地质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现实比较法)——“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一把钥匙”(莱伊尔名言)。用现在的地质作用造成的现象与地球上保存的地质现象相对比,探讨过去的地质作用和过程;(4)吸纳其他学科知识。四、地质学的发展(了解)1、著名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CharlesLyell,1797——1875)在19世纪提出:“Thepresentisthekeytothepast.”大大地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2、地质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论战:1、火成论对水成论;2、渐变论与灾变论;3、活动论与固定论。3、大地构造学经历了:地槽-地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五、中国地质学的成就六、地质学的展望地貌学简介一、地貌及地貌学1、地形与地貌的差异地貌与地形,含义基本相同,但又有差异;不同的地形有着不同的成因。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形成这些起伏的原因和过程;仅研究地球表面起伏的是地形学;既研究地表起伏,又研究其起伏原因和过程的才是地貌学;地形有正地形与负地形之分,正地形:相对高起的地形;负地形:相对低下的地形;地貌有顺地貌与逆地貌之别,顺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一致;逆地貌:地貌形态与地质构造不一致。2、地貌学概念及其研究对象地貌学概念: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地貌的形成机理;演化规律,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特点二、地貌学研究方法;三、地貌学的学科分类;四、地貌学的发展;五、地貌学的实践意义(略)地球、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形状1、通常,地球的形状不是指地球自然表面的真实形状,而是指大地水准面(Goid)的形状。2、大地水准面(体):平均海平面,连同其延伸面,所构成的封闭的曲面。3、对地球形状的几点认识:大地水准面不是一个稳定的旋转椭球面;地球赤道横截面不是正圆形;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对称面;北极凸、南极凹、北半球凹、南半球凸;地球形状反映其内部物质状态还未达到稳定平衡状态;尽管如此,但从太空中看地球,她仍然是十分正的球体地球各部分的物质量存在差别是大地水准面偏离椭球面的原因;大地水准面起伏,可能是地幔物质差异的表现或是地球内部对流的表现;大地水准面是外营力地貌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基准面;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内陆河流除外)二、地球的基本参数赤道半径:6378.16km极半径:6356.78km平均半径:6371km扁率:1/298.25赤道周长:40075.24km子午线周长:40008.08km面积:5.1亿KM2(海洋面积3.61亿KM2(71%)+陆地面积1.49亿KM2(29%))体积:1083.16亿KM3大陆平均高度:850M最高峰:8844.43M海平均深度3729M最深海:11033M三、地球的表面形态1、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地表分为:海洋71%、陆地29%;海陆分布不均匀性;海陆分布的对称性:(大陆星)大陆轮廓可以吻合:大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分开了;大陆与海洋分别代表了地表两个不同性质的水平面。这表明大陆、海洋的深部地质状况有着很大的差别;地表普遍存在“泛对称现象”;地球表层虽然起伏较大(约20千米),但相对于其广大的面积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地表起伏是产生垂直带的原因。2、岛屿岛屿:被水所环绕,但面积远小于大陆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海洋中的岛屿可根据它与附近的大陆在地质构造上的关联性,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从来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珊瑚岛。3、“水半球”与“陆半球”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在内的半球,海洋占90.5%,而陆地面积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另外的半球以法国南特附近为中心,虽然名为陆半球,但该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大于陆地面积。4、海陆起伏曲线(了解)为了形象地表示地球上各种高度和深度的对比关系的一般概念,可以根据陆地等高线和海洋等深线图,计算各高度陆地和各深度海洋所占的面积或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出曲线。这就是海陆起伏曲线。5、大陆分布的对称性:(大陆星)除南极洲外,所有的大陆都是成对的:北美和南美;欧洲和非洲;亚洲和澳洲每对大陆分别组成一个大陆瓣,这些大陆瓣在北极汇合,形成大陆星。每对大陆的南北部分被断裂带所分开。6、地球表面的“泛对称现象”:大陆面积愈大,其平均海拔愈高;大洋面积愈大,其平均深度愈深;最高的山峰出现在最大的大陆上;最深的海沟分布于最大的大洋中;大陆中央低,大洋中央浅……。7、大陆轮廓的特点:每块大陆的轮廓:北部宽广,向南变窄;南半球各大陆轮廓:西边凹进,东边凸出;某些大陆轮廓可以吻合地拼接:大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分开了。8、大陆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裂谷系统等。9、海底表面的形态(海底地形)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把海底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单元。(1)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A大西洋型的大陆边缘特点: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发育较完整。(图)B太平洋型(活动型)的大陆边缘特点:大陆基不发育或缺失;发育有海沟、岛弧(或山弧)。海沟—岛弧型有些地方大陆基不发育,却发育海沟。称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北部和西部,海沟与岛弧常平行伴生,构成海沟——岛弧系(图)海沟—山弧型太平洋东岸,有海沟,无岛弧,但这时大陆西岸为一海岸山脉,称安第斯山脉,亦呈弧形,称海沟--山弧系。(2)大洋盆地:海洋主体,占大洋面积一半(45%)水深主要4000-5000m,也称深海盆地。深海平原;海山;海岭(3)大洋中脊:洋中脊是位于大洋中间,经常发生地震,正在火山活动的海岭。洋中脊是大洋中央的巨大“山脉”,延伸于四大洋,连绵数万公里。四、地球的物理性质1、地球的重力2、地球的磁场磁倾角的变化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北极,磁倾角由0°逐渐变为+90°;由地磁赤道到地磁南极,磁倾角由0°变成-90°。我国地处北半球,南翘北倾,故罗盘南针绕有铜丝。3、地球的电性4、放射性5、地球的温度(1)根据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三个层: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2)大地热流(HFU)——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叫热流。大洋区热流值比大陆区高,大洋中以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最高,海沟最低。地热从海岭上升而在海沟下沉之故。年青山区高于时代老山区。(3)热田——地热异常区6、地球的弹塑性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力的条件下,地球表现为弹性;在作用速度慢、持续时间长的力的条件下,地球表现为塑性。五、地球的圈层构造1、地球外部圈层(外圈)构造,是指包围着固体地球表层的地球组成部分。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圈层。2、根据对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莫霍面、古滕堡面,据此划分地壳、地慢、地核。3、软流圈与岩石圈:软流圈:在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物质处于熔融(半熔融)状态,成为岩浆的发源地。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刚性部分(包括:地壳、上地幔顶部)。§4、地壳概述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地壳的化学组成构成地壳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元素。八大元素:地壳物质中包括了元素周期表中的绝大部分元素,但其含量极不均匀。其中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种元素占了地壳物质重量的98%以上。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2、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或单质。是地壳岩石的基本组成单元。3、岩石岩石:自然(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有其他岩石碎屑所组成的集合体。岩石种类——地壳中的岩石种类繁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的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形状和大小、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岩石的构造:岩石各组成部分(不同的矿物组合)在岩石中的排列方式或充填方式反映出来的岩石外貌特征。二、陆壳和洋壳1、地壳的结构(上部地壳)硅铝层(花岗质层sial)分布不均且不连续----------------康拉德界面(下部地壳)硅镁层(玄武质层sima)分布较均2、地壳的类型:大陆地壳(陆壳)大洋地壳(洋壳)3、地壳由沉积层、花岗岩质层、玄武岩质层组成;是岩石圈的一部分。4、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大陆地壳厚度大(平均厚35km),结构复杂,表层为风化壳,其余自上而下为沉积岩层、硅铝层(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玄武质岩层);海洋地壳厚度小(平均厚5km),结构相对简单,上部为沉积物,下部为玄武岩和硅镁层(玄武质岩层)。三、地壳均衡地壳均衡现象是一种动态平衡四、地质作用1、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2、地质作用的能源(地质营力)地内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太阳辐射能、潮汐能、生物能3、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4、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五、地质时代概念地质年代系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或先后。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相对先后关系)2、绝对年龄——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确切年龄)3、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1)地层学方法沉积岩的原始沉积总是一层一层叠置起来的,下伏沉积一定早于上覆沉积。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岩层组合、沉积层组合)。即一定时代的岩层组合。地层层序律(叠置原理):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规律。它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2)古生物学方法化石: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生物层序律:生物演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一方面,老地层所含生物简单、原始、低级,新地层中则高级;另一方面,不同时代地层含有不同类型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相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地层,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这就是生物层序律。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对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3)构造学方法切割律(穿插关系)切割律:年轻的穿插切割年老的。类似关系还有(可适用切割律):侵入体时代比围岩新;侵入岩的捕虏体时代比侵入体老;砾岩中砾石时代比砾岩时代老;脉体被切割者比切割者老。(4)同位素年龄测定4、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在地质学研究中,把地质历史按不同的级别划分了不同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分别是:宙、代、纪、世——地质年代单位;而在这些时间单位内形成的地层称为:宇、界、系、统——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表要熟记到“纪”§5、地质地貌系统一、地貌的地质作用形成1、地貌的成因要素概括地讲,地貌是由地质作用力(地貌营力或地貌动力)造成的。地貌动力可分为:内力作用、外力作用。(1)内力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转能引起的作用,它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火山和地震等。内力作用造成地表巨大起伏,是形成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2)外力作用是指地壳表面以太阳能,重力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形成一系列地表作用过程。不同气候区有着不同的外力组合,并且各种作用力的相对重要性也不同湿润——流水作用旺盛干旱——风力作用强大湿热——岩溶作用普遍寒冷——冰川作用占优大多数外力作用受气候因素的控制(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胶结程度、节理性质、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能力不同,形成的地貌类型往往有很大的不同。(4)人类对地貌的影响(5)地貌发育时间二、地貌的发展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三、地貌的构成和形态(略)四、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地貌对生物界产生影响;对自然界地域分异产生影响;对土地类型分化产生影响。第二章矿物§1、矿物的概念一、矿物概述1、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气体升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以及固体再结晶作用是自然界矿物形成的四种主要方式。2、原生矿物*:岩浆岩在最初冷凝时,所形成的矿物,或未经风化、蚀变的碎屑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未发生任何变化。次生矿物*:矿物只有在其形成环境相近的条件下才能保持稳定,从形成环境转移到地表环境时将发生变化,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原生矿物发生变化,而形成相应的次生矿物。二、晶质体和非晶质体1、晶质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或离子团)在三维空间有规律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物质。结晶习性:在相同条件下形成的同种晶体经常所具有的形态,称为结晶习性。2、非晶质体:通常是指内部质点既不呈规则排列,也无几何多面体外形的固体。三、矿物的化学组成1、同质多像与类质同像: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如T,P)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种现象称为类质同像。2、二氧化硅胶体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矿物,白色、灰白色者称玉髓(或称石髓、髓玉),白、灰、红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层状或平行条带状者称玛瑙,不纯净、红绿色各色称碧玉,黑、灰各色者称燧石。3、简述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1)单质矿物:由一种化学元素构成的矿物。(2)化合物成分相对固定的化合物简单化合物——由一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化合而成。络合物——由一种阳离子和一种络阴离子组合而成。复化物——由两种以上的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或络阴离子构成。成分可变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成分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或以任一比例发生变化。这种化合物主要是由类质同像引起的。(3)含水化合物一般指含有H2O和OH-、H+、H3O+离子的化合物而言。根据其是否参与矿物的晶格结构,又可分为吸附水和结构水两类。吸附水是渗入到矿物或矿物集合体中的普通水,呈H2O分子状态,含量不固定,不参加晶格构造。结构水是参加矿物晶格结构的水。按其参与晶格结构的稳定状况可分为:结晶水和层间水结晶水,这种水以H2O分子形式并按一定比例和其他成分组成矿物晶格;层间水,是进入具有层状晶格结构的层间水。4、胶体矿物胶体溶液失去大量的水而形成的胶凝体。胶体矿物的形体一般呈鲕状、肾状、葡萄状、结核状、钟乳状和皮壳状等。§2、矿物形态及物理性质一、矿物的单体形态二、矿物集合体形态1、矿物集合体同种矿物的多个单晶(单形,聚形)聚集在一起成群产出2、晶簇与晶洞生长在岩石裂隙或空洞中的许多单晶体所组成的集簇状集合体叫晶簇。它们一端固着于共同的基底上,另一端自由发育而形成良好的晶形。生长晶簇的空洞叫晶洞。3、杏仁体和晶腺(分泌体)
矿物溶液或胶体溶液通过岩石气孔或空洞时,常常从洞壁向中心层层沉淀,最后把孔洞填充起来,其小于2cm者通称杏仁体;大于2cm者可称晶腺。4、结核和鲕状体矿物溶液或胶体溶液常常围绕着细小岩屑、生物碎屑、气泡等由中心向外层层沉淀而形成球状、透镜状、姜状等集合体,称为结核。如果结核小于2mm,形同鱼子状,具同心层状构造,叫鲕状体,鲕状体常彼此胶结在一起。5、钟乳状、葡萄状、肾状、豆状集合体6、被膜7、树枝状在岩石缝隙中常发育树枝状矿物集合体,因其酷似植物化石,但缺乏植物化石的应有结构,因此称为“假化石”。三、矿物物理性质1、颜色自色:因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组成中含有某些色素离子而呈现的颜色,称为自色。他色:矿物中所含的杂质成分引起的,称为他色。假色:由某些化学的和物理的原因而引起的由干涉引起的色称为晕色;由氧化薄膜引起的色为锖色;由干涉、氧化膜共同引起的色称变彩。2、条痕3、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研磨的程度。德国摩氏(F.Mohs)选择了10种矿物作为标准,将硬度分为10级,这10种矿物称为“摩氏硬度计”。人手指甲的硬度为2—2.5,铅笔刀的硬度约5—5.54、解理与断口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不规则破裂并产生凹凸不平的形状叫断口。§3、重要矿物简述(略)第三章岩浆岩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根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1、岩浆、岩浆作用和火成岩的概念一、岩浆1、火成岩中以岩浆岩为主。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而成的岩石。2、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3、岩浆的类型:根据岩浆中SiO2含量,可把岩浆分为酸性岩浆(SiO2>65%)——酸性岩中性岩浆(52%<SiO2<65%)——中性岩基性岩浆(45%<SiO2<52%)——基性岩超基性岩浆(SiO2<45%)——超基性岩二、岩浆作用1、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对流、聚集、演化、冷却直至最后冷凝成岩的全过程。2、岩浆作用的主要方式:侵入作用(深成作用、浅成作用)、喷出作用三、岩浆岩1、岩浆岩: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2、根据岩浆岩的形成方式可分为: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火山岩)3、侵入岩与喷出岩岩浆岩是来自上地幔的岩浆沿岩石圈破裂带上升,经过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在地下经冷却结晶而成的岩石——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喷出岩”(或火山岩)。4、根据矿物组成的差别,岩浆岩可分为: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四类。§2、喷出作用(火山作用)与熔岩地貌一、火山活动1、随着地球的演化和地壳的加厚,火山活动有逐渐减弱的趋势。2、火山活动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二、火山构造1、火山构造或称火山机构,包括火山通道、火山锥、火山口等2、火山塞与火山口天坑3、火山锥4、火山口三、火山喷发物与熔岩流地貌1、火山喷发物:气体喷发物(火山气体)、固体喷出物(火山碎屑物)、液态喷出物(熔浆)固体喷出物火山喷发出的固态喷出物称火山碎屑物,按大小分为:火山块(弹)>100mm、火山砾(饼)100-2mm、火山灰<2mm。液体喷出物块状熔岩、波状熔岩、枕状熔岩、柱状熔岩等2、熔岩流地貌熔岩瀑布、熔岩锥、熔岩流、熔岩被、熔岩台地、熔岩洞火山堰塞湖——火山喷发,熔岩阻塞河床而成的火山熔岩堰塞湖四、火山喷发类型1、根据火山活动状况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2、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与能量的快速猛烈地释放。3、根据火山的喷发方式分类:裂隙式、中心式其中中心式又可分为:宁静式(夏威夷式)、爆炸式(培雷式)、中间式(斯特龙博利式)五、近代火山分布规律1、火山的分布规律火山分布于板块边界上;火山沿构造板块的边界呈带状分布;大洋中脊裂谷中的任何一处都可能喷出熔岩;环太平洋弧—沟系是火山密集的地方——“火环”。2、“火环”:火山几乎都分布在板块边界上,环太平洋弧—沟系统火山密集,全球500多座活火山中,有370多座分布于此,故有“火环”之称。3、世界火山分布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岭火山带。§3、侵入作用一、侵入作用概念1、岩浆的侵入作用:岩浆在侵位和运移过程中,岩浆自身的演化直至冷凝成岩石(侵入岩)的全部过程。2、岩浆岩体的产状:岩体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以及形成时期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3、岩基与岩株岩基——规模较大的深成侵入岩体(出露面积大于100km2)岩株——规模较小的深成侵入岩体出露面积不超过100km2,平面形状多为浑圆形;与围岩呈不谐和关系。岩株可能是独立的小岩体,或是岩基的分枝部分,也可能是岩基顶部的凸起部分。4、捕虏体:岩基和岩株在侵入冷凝过程中常有围岩碎块落入其中。是保留在岩浆体内的未被融化的围岩碎块。5、浅成岩体主要产状有岩盘、岩床、岩墙、岩脉等。6、岩墙和岩脉——岩浆沿着岩层裂隙或断层贯入所形成的板状岩体称岩墙。规模较小,形态不规则的侵入体为岩脉;一般为形态比较规则而又近似直立的岩浆侵入体为岩墙。四、岩浆体与围岩间的关系1、侵入接触又称热接触,是由炽热的岩浆侵入围岩后,冷凝成岩浆岩体而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2、沉积接触又称冷接触,是岩浆在地下冷凝成岩,经地壳上升,并遭受风化剥蚀而出露地表后,其上在地壳下降时又沉积了新的岩层所形成的一种接触关系。3、断层接触是侵入岩体形成后,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岩石断裂、位移,致使侵入岩体与围岩以断层相接触。§4、岩浆的演化一、岩浆分异作用1、岩浆分异作用——岩浆在向上运移和冷却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或物理、化学条件的影响,使成分比较均一的岩浆分异为几种成分不同的岩浆,并进而冷凝而成为各种不同的岩浆岩,这种过程就称为岩浆分异作用。(1)液态分异作用:成分复杂的岩浆,随着外部物化环境的变化,使之分离成互不混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浆。(2)固态(结晶)分异作用:由于岩浆中各种组分结晶的温度不同,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各种组分依次结晶,使岩浆成分发生变化。(3)气态分异作用:由于岩浆中的挥发组分的迁移或富集,使岩浆成分发生变化。2、研究矿物共生组合的意义:研究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可以预测某些地质环境中可能找到的矿物,以指导找矿;还有助于阐明成矿规律、确定矿石类型、推断矿床成因以及研究和鉴别矿物。二、矿物共生组合1、鲍温反应系列(玄武岩浆结晶分异模式)橄榄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基性斜长石中性斜长石酸性斜长石白云母石英暗色矿物浅色矿物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温度降低指导意义:纵行表示从高温下低温矿物的结晶顺序;横行表示在同一水平位上的矿物的共生组合;在纵行方向矿物相距越远,共生的机会越少。局限性:鲍文反应系列只能代表矿物结晶顺序的一般模式,不能解释火成岩结晶的所有复杂现象三、岩浆同化及混染作用1、同化作用:岩浆利用较高的温度局部熔化周围岩石,或者以其较高的流体压力冲破围岩的阻挡而向上侵位,使围岩破碎并落入岩浆体内,使其逐渐趋向于变成岩浆体的一部分。这种作用可称为同化作用。2、混染作用:由于岩浆不断熔化各种围岩的结果,岩浆本身的成分也发生了“混染”。这种作用就称之为混染作用。§5、岩浆岩一、岩浆岩的矿物成分和颜色(略)二、按成分对岩浆岩进行分类(略)三、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颗粒本身的特点(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粒形状等)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而言。四、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构造——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排列和空间分布等所反映出来的岩石构成的特征而言。五、常见的岩浆岩基性岩的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辉长岩,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玄武岩。中性岩的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闪长岩,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安山岩。酸性岩的侵入岩的代表岩石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岩石是流纹岩。第四章沉积岩§1、沉积岩概述一、沉积岩的概念1、沉积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2、沉积岩成层性明显,除非由于构造原因将其改造,沉积岩按下老上新叠置。二、外力地质作用1、外能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它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2、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1)大气:大气圈下部的组成物质即空气,它是氮、氧、CO2,H2O等的混合物。O2—氧化作用,生命存在的条件;N2、CO2—植物制造有机质、生物成岩,参与化学反应;H2O—风化作用;大气流动成风,动力。(2)水:溶剂、营力、生命条件。(3)生物:各种物理化学过程,植物根、动物营力、成岩作用。(4)外动力(能源):太阳热能,使地表温暖、大气、水及生命运动;重力能、日月引力能(潮汐)。(5)岩石性质:岩石的颜色、形成时的温度压力、矿物成分、溶解性、结构、构造等。三、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地表岩石——原岩发生破坏形成陆源碎屑物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大量的有机、无机化学物和生物碎屑物地下水中含有大量矿物质;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形成大量碎屑物;宇宙——天外物质四、沉积岩的分布(略)§2、沉积岩的形成与块体坡移一、风化作用1、风化作用: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及水溶液的作用、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各种风化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物理风化是基础和先导,化学风化使得物理风化更深入;由于岩性、构造、气候、流水等条件不同,同一地点风化程度不完全相同,产生差异风化现象;风化作用无处不在。3、矿物溶解的难易主要决定于矿物的溶解度。因此,矿物有易溶矿物和难溶矿物,一般说来,其难易顺序如下: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4、常见的造岩矿物,其溶解度大小顺序如下:方解石>白云石>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5、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1)岩石性质岩石的性质是风化作用的内因,在相似地理条件下因岩性不同,其风化结果也不同;岩石的颜色、形成时的温度压力、矿物成分复杂程度、溶解性、结构构造等,同样影响风化作用的进程。(2)气候条件特别是气温、降水;岩石性质相似,不同的气候下其风化结果不同(3)地形条件高山地区——物理风化为主,风化物不易保留,风化速度快;丘陵地区——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为辅,风化层厚度大;低洼地区——基岩深埋,不易风化;山体阳坡较阴坡易风化。6、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岩浆岩在最初冷凝时,所形成的矿物,或未经风化、蚀变的碎屑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未发生任何变化。矿物只有在其形成环境相近的条件下才能保持稳定,从形成环境转移到地表环境时将发生变化,而形成相应的次生矿物。7、风化产物残留碎屑物质溶解物质、难溶物质碎屑物质——主要是残留矿物、岩石碎屑溶解物质——易溶盐类,少量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胶体溶液难溶物——次生矿物(含水铁铝矿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粘土矿物(高岭土、蒙脱石、伊利石)等)8、风化壳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它不连续地覆盖于基岩之上,这层风化外壳称为风化壳。岩石遭受物理风化而破碎——经氧化、水化、溶解、水解等作用,钾钠等流失,硅铝铁富集,生成次生粘土矿物——进一步水解使次生矿物中的SiO2以胶体流失——铁铝富集形成铝土矿或铁帽。9、根据风化程度、风化特征以及其物理力学特性的不同,可将风化壳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带:①新鲜未风化的岩层;②风化裂隙和块石带;③风化碎石带;④土壤层、风化土层各风化带之间都是逐步过渡的,没有明显的界线。10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分布不连续性,厚度差异大;风化物以粘土和碎屑为主;结构疏松,上细下粗但不具层理性;发育良好者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11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分布(了解)二、剥蚀与搬运作用1、剥蚀作用:各种外力在运动状态下对地面岩石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总称为剥蚀作用。风——吹蚀;河流——侧蚀、下蚀、溯源侵蚀;冰川——刨蚀、拔蚀、磨蚀海洋——海蚀等2、搬运作用: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的产物被流水、冰川、海洋、风、重力等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叫做搬运作用。风的机械搬运——推移、跃移、悬移;分选、磨圆好。流水的机械搬运——推移、跃移、悬移;分选、磨圆好。冰川搬运——推运、载运;无分选,无磨圆。三、块体运动(坡地重力地貌1、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沿坡向下运动而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大致可分为:崩落(重力作用、突然、急剧);滑落(重力和水、整体下滑);蠕动(十分缓慢的移动现象)2、崩塌地貌的形成条件、触发因素及其形成的地貌组合形成条件:地形(坡度陡,高差大);地质(外倾结构面、断裂破碎、侵入接触带、风化强);气候(湿润多雨)触发因素:冰雪融化、暴雨、地震、爆破等形成地貌:崩塌岩壁、岩堆(倒石堆)。3、滑坡地貌的形成条件、触发因素及其形成的地貌组合。形成条件:地表形态,地下水,物质组成与地质结构诱发因素:斜坡形态的变化,降雨和地下水变化,爆破、地震(震动)形成地貌:滑坡地貌组合(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地、滑坡垄丘、滑坡洼地、滑坡裂缝)4、蠕动四、沉积作用1、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由于溶解质的溶解度不同,以及溶液的性质、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真溶液物资沉积也有先后远近的顺序,称之。氧化物—铁硅酸盐—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粗细轻重等各种碎屑本来是混杂在一起的,在沉积过程中却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垂向分异(粒序递变)径向分异:砾—砂—粉砂—粘土3、纹泥: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夏季与秋冬季在湖泊内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颗粒粗细相间的沉积物,叫季候泥,或称纹泥。根据季候泥的粗细层次多少,可以确定冰湖沉积的年龄。五、成岩作用1、由松散沉积物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叫做成岩作用。(压固作用、脱水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风化——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剥蚀与搬运——物理的、化学的;沉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成岩——压固、胶结、重结晶。§3、沉积岩的特征1、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富含氧化物、氢氧化物、含水矿物、次生矿物、有机质和化石;具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等;具有层理、层面构造,如:波痕、雨痕、干裂等等;具有锯齿状缝合线或结核等。2、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由于矿物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构造,总称为层理构造。第五章变质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化学组成、矿物成分、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由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称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形成的变质岩称副变质岩。§1、变质作用的因素一、温度温度的改变是引起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发生重结晶作用;产生新的矿物二、压力1、静压力随深度增大上覆岩层的重力增大。又叫围压,具有均向性。生成密度大的新矿物。2、侧向压力李客定律:在最大压力方向上物质的熔点将降低从而发生溶解,并在最小压力方向上沉淀。因此,岩石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其中的矿物便在平行压力方向溶解而沿垂直压力方向迁移并沉淀。三、化学流体1、化学流体:主要由岩浆中分异出来。通过与围岩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变质矿物。2、化学流体的主要作用:可以作为化学反应的媒介;也直接参与化学反应;降低岩石的熔点。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参与,大大加快变质作用的进行。§2、变质级及变质作用方式变质作用方式1、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条件下发生重结晶使小晶体变为大晶体,但矿物成分不变。2、变质结晶作用——原岩在固态条件下,有些矿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新矿物或新矿物组合。3、变质交代作用——原岩组分与化学活动性流体发生化学反应,出现物质成分的迁移,形成新的矿物,物质有带进带出。§3、变质岩特征(略)§4、变质作用类型及变质岩一、变质作用类型及其岩石1、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所致):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2、接触热变质作用(岩浆热力):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等;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岩浆分异的化学活动性流体):矽卡岩;4、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之高温深处):混合花岗岩。二、矽卡岩:主要在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在热接触变质作用的基础上和高温气化热液影响下,经交代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变质岩石。三、混合岩化作用的成因方式,概括起来有二:一是重熔作用;二是再生作用。由这两种作用所生成的岩浆液相与已变质的岩石发生混合,而形成各种混合岩。混合岩的两部分组成:基体(是原岩成分,颜色较深);脉体(是浅色、低熔点矿物,是新生的物质)四、岩石的演变规律不同岩类具有不同的形成环境和条件,而环境和条件又随地质作用的发生而变化。在地质历史中,总是某些岩石在形成,而另一些岩石在消亡。原已形成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通过风化、剥蚀而破坏,破坏产物经过搬运、堆积而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变质岩经过高温融熔而转变为(岩浆,冷凝后形成)火成岩;火成岩、沉积岩遭受变质作用转变为变质岩。三大岩类不断相互转化。(能以图示意)第六章矿产资源§1、有关矿床的概念1、矿床、矿体矿床:它是指地壳内部或表面由于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如果质和量适合于工业要求,并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开采利用的,称为矿床。矿体:是矿石的聚集体,是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和开采对象。具有一定的形状、产状和大小。2、矿石和脉石矿石:是指从矿床中开采出来的,能从中提出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脉石:一般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脉石矿物。3、矿石的品级和品位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称为品位。品级:主要根据矿石的品位和有益、有害组成的含量来确定4、矿体的围岩与母岩围岩:指矿体周围的岩石。由于矿床成因的复杂性,因而矿体与围岩的关系也变化多端。母岩:指在矿床形成过程中,为成矿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与矿体的空间上、时间上、主要在成因上存在密切的联系。§2、成矿作用概述(略)没有化学元素的迁移,就没有成矿作用发生;各种元素富集成矿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浓度系数越大,成矿越难。§3、内生矿床1、早期岩浆矿床——结晶分异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岩浆中的矿物按顺序进行结晶,并在重力和动力作用影响下分异和聚集的过程,称为结晶分异作用。由结晶分异作用导致矿物集中,并形成矿床。2、晚期岩浆矿床——气体分异作用气体分异作用:在岩浆结晶的晚期,挥发组分相对越来越高,由于其化学活性强,常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运移能力强熔点低的矿浆,直到岩浆结晶的后期才结晶,而使金属元素富集成矿。3、熔离矿床——液态分异作用熔离作用(液态分异作用):在较高温下为一种均匀的岩浆熔融体,当温度和压力降低时,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混熔的熔融体的作用称为岩浆熔离作用。4、接触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概念:是指在岩浆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地带,由于气水热液的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床。岩浆结晶晚期析出大量挥发成分和热液,与其附近的侵入体和围岩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所谓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当富含挥发分的中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常引起强烈的反应形成矽卡岩。从岩浆中析出的气水热液往往携带某些有用元素通过此作用而富集成矿床,称之为矽卡岩矿床。5、热液矿床根据形成温度,分为高温、中温、低温等三类热液矿床。气水热液矿床的成矿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交代作用、充填作用。§4、外生矿床1、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使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称外生矿床。根据成矿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风化矿床和沉积矿床两大类。另有一类是由生物堆积而成的可燃有机岩矿床,从广义角度看,它属于沉积矿床的范畴。2、风化矿床地壳表层岩石(包括含矿的母岩及原生矿床)在风化作用过程中,使某些有用组分在原地或原地附近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称为风化矿床。物理风化——残积、坡积矿床;化学风化——残余矿床、淋积矿床3、淋积矿床地表岩石或品位较低的矿床,在风化过程中有一些溶于水的组分渗入地下,并沿途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而形成矿床。次生富集——氧化带生成的硫酸铜渗透到还原带会与原生硫化物发生交代反应,使黄铜矿、黄铁矿转化为斑铜矿、铜蓝、辉铜矿,使铜的品位提高——次生富集渗透带潜水面流动带渗透带潜水面流动带地下水停滞带表生分带示意图。请在图中标出:铁帽、氧化带、次生富集带、原生硫化物带的具体位置,并写出各个带中的主要矿物。氧化带的变化:黄铁矿、黄铜矿氧化成FeSO4、CuSO4硫酸亚铁氧化成褐铁矿(铁帽)硫酸铜遇石灰岩(方解石)形成孔雀石或蓝铜矿还原带的变化:硫酸铜渗透到还原带会与原生硫化物发生交代反应,使黄铜矿、黄铁矿转化为斑铜矿、铜蓝、辉铜矿,使铜的品位提高——次生富集5、冲积砂矿床分布的地带,及其分布规律(能图示之)由河流作用形成的砂矿床,称为冲积砂矿床。沿河断续分布,分布于:河床由窄变宽处;支流与主流汇合处;河床凹凸不平处;瀑布冲凹处;河曲凸岸处;河床由陡变缓处或河流由山区进入平原处等。总之,在流速由快变慢或产生涡流的地方,最易形成砂矿6、蒸发沉积矿床溶解于水中的盐类物质,由于蒸发作用在地表水体中沉淀结晶而成的矿床叫蒸发盐矿床,三条件:封闭的地理环境;干燥的气候(蒸发量大);盐的补给这类矿床往往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其一段自下而上完整的韵律为:石灰岩、白云岩、石膏、石盐、钾盐、镁盐§5、变质矿床和多成因矿床(略)第七章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1、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1)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和地壳内部物质的变形变位的运动,称为“构造运动”,也叫“地壳运动”;(2)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或变位——地质构造。(3)构造运动按发生时间分为:老(古)构造运动——新近纪(晚第三纪)以前;新构造运动——新近纪(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研究老构造运动主要靠地层;研究新构造运动除地层外主要靠地貌;研究现代构造运动则除用地层、地貌方法外,还要利用考古、现代测量仪器等。2、水平运动是地壳物质大致平行地球表面,沿着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岩层在水平方向遭受挤压力或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垂直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缓慢升降运动。垂直运动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而生;水平运动是主导的,而垂直运动是派生的。3、构造运动从和缓到强烈(一个地区从下降开始到上升终止)叫做一次构造旋回。4、岩相:是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即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沉积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矿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等)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岩相一般可以分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海侵(浸)层位:当地壳下降时,海水侵漫陆地,陆地面积相对缩小,海洋面积相对扩大,称为“海侵”,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海侵层位”。海侵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由于海洋面积扩大,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大于老岩层面积,形成超覆现象。海退层位:当地壳上升时,海水退出陆地,陆地面积相对扩大,海洋面积相对缩小,称为“海退”。这时所形成的岩层称为“海退层位”。海退层位特点:在垂直剖面上,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由细变粗;由于海洋面积越来越小,新形成的岩层分布面积小于老岩层面积,形成退覆现象。5、沉积旋回:海进超覆、海退退覆现象分别发生于地表下降和上升的背景下,一套海侵层位和一套海退层位在垂直剖面上沉积物粒度由下而上构成由粗到细到粗的有规律地变化,表明该地区地壳曾经历了一次下降和上升的完整过程,称为一个完整的沉积旋回。6、浅海相地层厚度极大,说明地壳大幅度下沉,深海相地层很薄甚至缺失,则表明该地区曾经经历大幅度上升直到形成陆地。地层的接触关系地壳下降引起沉积,上升引起剥蚀,所以,地壳运动在岩层中记录下来的各种接触关系,也是构造运动的证据。(1)整合接触: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这种关系称整合接触。其特点是:岩层是互相平行的,时代是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是递变的。(2)不整合接触: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两套岩层中间的不连续面,称不整合面。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A、平行不整合的特点:是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不是连续沉积的。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地壳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地壳再次下降,重新接受沉积。B、角度不整合的特点:上覆岩层覆盖于倾斜岩层侵蚀面之上;岩层时代是不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特征是突变的;不整合面上也往往保存着古侵蚀面。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为: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岩层褶皱隆起为山,遭受长期侵蚀;地壳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C、不整合特点:①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侵蚀面上往往有底砾岩、古风化壳等;②有明显的岩层缺失现象;③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显著的差异。D、不整合面的上覆地层中最老一层(底层)的时代之前,与下伏地层中最新一层(顶层)的时代之后,是不整合形成的时代,也就是构造运动的时期。7、古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它不连续地覆盖于基岩之上,这层风化外壳称为风化壳。如果风化壳被保存于地层内,称为古风化壳。8、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指一种沉积在内陆盆地的红色岩层,在地质变化过程中,被水切割侵蚀,形成了红色山块群、红色碎岩地貌,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顶平壁陡的赤壁丹崖。(第三系红色砂砾岩或砂页岩,产状平缓,遭受侵蚀后,形成的顶平、坡陡、形状奇特多变的地貌是丹霞地貌)9、岩层的产状要素:岩层产状:即岩层的产出状态,是指岩层在空间的方位。由其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10、单面山与猪背岭倾斜构造上部岩层比较坚硬时,经过剥蚀作用常形成单面山与猪背岭。单面山山脊与岩层走向一致,两坡不对称,与岩层倾向相同的山坡(顺向坡)较平缓,与倾向相反的山坡(逆向坡)较陡峭。猪背岭因岩层倾角一般大于40度,因而脊峰更突出,两坡更对称。§3、褶皱构造及褶皱构造地貌1、背斜和向斜褶曲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背斜: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的新岩层,就是背斜;向斜: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两翼地层对称重复,若核部为老岩层,两翼为新岩层,则为背斜。若核部为新岩层,两翼为老岩层,则必为向斜。浑圆形褶曲,平面投影近似圆形。若为背斜叫穹隆,若为向斜叫构造盆地。五、如何在野外认识褶皱构造地质方法:岩层新老对称重复的特点(向斜重复的特点、背斜重复的特点);穿越法结合追索法。采取穿越法,即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以便穿越所有岩层并了解岩层的顺序、产状、出露宽度及新老岩层的分布特征。二是在穿越法的基础上,采取追索法,即沿着某一标志层(即厚度比较稳定、岩性比较固定鲜明、在地貌上的反映比较突出的岩层)的延伸方向进行观察,以便了解两翼是平行延伸还是逐渐汇合等情况。地貌方法:水平岩层往往是大型褶皱的转折部分(或构造盆地的底);单斜岩层往往是大型褶曲的翼或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构造、短背斜常形成一组或多组圆形分布的山脊,有时在这样的地区会形成放射或环状水系;构造盆地常为四周老岩层构成高山,盆底多为新地层;水平褶皱常形成互相平行的山脊、山谷;倾伏褶皱常形成“之”字形山脊和山谷;褶皱形成时,背斜上拱,向斜下凹。但褶皱形成以后,遭受长期风化剥蚀,整个地形会变得平坦,即夷平作用。在经受过风化剥蚀之后现今所见的地面上观察,背斜和向斜在地形上没有明显的区分标志,甚至往往出现相反情形,即背斜成沟,向斜成山。§4、断裂构造及断裂构造地貌1、节理与断层通常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断裂。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位移者叫做节理;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则称为断层。(1)节理节理的成因分类:非构造节理和构造节理非构造节理:指岩石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及岩浆在冷却过程中所产生的节理;构造节理: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于岩石中的节理。节理的力学分类: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特征:短、小、粗糙不平,延伸不远,豆荚状、树枝状。(产状不稳定、多具张裂口、不能切破砾石、追踪张节理呈锯齿状)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特征:长、大、平直光滑,延伸稳定,常常呈“X”型。(产状稳定、光滑平直、裂口紧闭、能切破砾石、规律均匀、常呈“X”型-共轭节理)(2)断层断层要素:①下盘;②上盘;③断层线;④断层面;⑤断层破碎带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平推断层——指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的断层,又叫平移断层。2、飞来峰与构造窗:大规模的逆掩断层表现为老岩层推覆于新岩层上,在外力侵蚀作用下上覆老岩层被侵蚀使下面的新岩层出露于地表而形成构造窗;未被完全侵蚀的残余体形成飞来峰。3、断层的组合类型:阶梯状断层、叠瓦状断层、地堑、地垒三、断层的野外判别方法有些断层可一眼看到,但许多断层是靠标志才能判断的。(一)断层存在的标志1、断面和断层破碎带上的标志(擦痕、镜面、阶步、断层构造岩、构造透镜体)2、岩层上的标志(岩层不连续或中断、地层不对称的重复或缺失、岩层产状的突然变化等)。3、伴生构造(拖拉褶皱、伴生节理)4、断层的间接标志(地貌(三角面、断崖、镰刀坑等)、水文、火山、植被等上的特殊标志)(二)确定断层的性质1、根据断盘的新老对比(老升新降;但当断面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而断面倾角小于岩层倾角时则新升老降)2、擦痕、阶步、拖拉褶皱;3、根据褶皱核部或两翼的变化;4、羽状张节理;5、断层角砾(透镜体);6、根据标志层的错动四、常见的断层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崖、断层线崖、断层三角面、断层谷、断陷谷、断块山等1、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如被沟谷切割破坏,残留的断层崖形成三角形的崖面,称为断层三角面。2、断块山地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掀斜式断块山;地垒式断块山五、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关系、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上述三种接触关系均系沉积岩间的关系。侵入体与围岩间也存在一定的接触关系:侵入接触围岩形成在先,岩浆岩形成在后(热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岩体形成在前,上覆岩层形成在后。断层接触关系地震1、何谓地震震中、震源、地震波、震级与烈度地震与海啸地震是岩石圈的快速颤动,是地壳运动的特殊形式;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发生在大陆上的地震称为陆震,发生于大洋底部的称为海震;海震有可能掀动上覆的海水形成巨大的海浪,称为海啸。2、地震按震源深度可以分为:浅源地震——深度0—70km;中源地震——深度70—300km;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km。3、地震波的特性地震的能量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出去的。地震波包括体波和面波,而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P:又叫压缩波,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引起地面上下跳动。纵波在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速度快、周期短、振幅小;能量散失也快。横波S:又叫剪切波,其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周期较长、振幅较大;能量消失也慢。面波L:当地震波传到地面,引起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面波的传播速度最慢,频率最低,能量消失最慢。浅源地震的面波周期长、振幅大,而深源地震的面波很小。强烈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传出的地震波首先到达震中的是纵波,使震中地区产生上下颠簸;然后横波传来,产生前后、左右的摇晃;最后是由震中沿地表往外传播的面波。引起地震震动最强烈,破坏作用最大的波是面波;破坏作用最小的波是纵波。4、地震的震级与烈度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级别,通常用里氏(C.F.Richter)震级来划分;地震烈度:指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烈度大,破坏性强。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中、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及建筑物等有关。5、地震带——地震震中分布集中的地带,称为地震带。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大陆断裂谷震带6、我国地震的分布状况。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主要分布区如下:台湾及其附近海域——位于环太平洋带上,为我国地震最多的地方;东部其他地区——主要发生于河北平原、汾渭地堑、郯城——庐江大断裂;西部地区——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活动性较东部强烈,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四周、横断山脉、天山南北、祁连山地、银川——昆明构造线;深源地震分布于黑龙江、吉林一带;中源地震分布于台湾东部、雅鲁藏布江南、新疆西南部;其余地方均为浅源地震。大地构造与大地构造地貌一、大地构造学概述1、大地构造学: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的地质学分科,这就是大地构造学。2、一种现象,多种解释,这是大地构造学研究中的特点之一。3、地槽—地台学说是最古老的一种大地构造学说,在地质学史上长期以来居主导地位。如今,板块构造学说已经居大地构造学的领袖地位。二、地槽—地台说(了解)1、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狭长)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强烈。4、地台区代表地壳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地区,沉积作用广泛而较均一,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微弱。5、地台区的发展(略)(1)地槽区形成褶皱带后,逐渐趋于稳定,最终形成地台区。(2)地台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构造层,下层为褶皱变质的结晶基底,上层是不太厚的、产状平缓的沉积盖层。6、地台区的特征1)厚度较小的沉积盖层;2)缓和的构造变动;3)微弱的岩浆活动;4)弱变质作用;5)丰富的沉积矿产。7、地槽—地台说的致命缺陷(略)三、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和地洼学说(略)四、地质力学(略)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从1921年到1945年间,创立并完善了地质力学理论。1、地质力学的基本观点:(1)从构造形迹探讨地应力的方式和方向;从地应力作用的方式和方向探讨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从地壳运动的方式和方向探讨地壳运动的力的来源。(2)构造带和构造体系(3)大陆车阀说五、板块构造简介(一)大陆漂移说1、大陆漂移说的创立者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A.魏格纳2、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1)中生代(2.5亿年前)地球表面存在一个统一的大陆即联合古陆;侏罗纪后(1.5亿年前)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代的海陆分布格局。(2)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此观点引争议)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证据(了解)(二)海底扩张说1、海底扩张说的观点美国的迪次(Dietz)和赫斯(H.H.Hess)分别在1961年、1962年发表论文,提出了海底扩张说。赫斯的论文叫“洋盆的历史”。(1)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接受分裂,并不断向两侧扩张,同时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潜没消减,因而洋壳不断更新;(2)洋底的扩张是由于刚性的岩石圈块体在软流圈之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3)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4)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大洋的启开。2、海底扩张说的论证(略)(三)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J.Morgan)、英国剑桥大学的麦肯齐(D.P.Mekenzie)、法国的勒皮顺(X.LePichon)等人,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这种学说被命名为板块构造学说,或新的全球构造理论。1、刚性的岩石圈由巨大断裂分割成许多块体,叫板块;2、板块边界有三种基本类型:扩张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平错型(转换断层型)板块边界。3、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比雄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4、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①刚性的岩石圈由巨大断裂分割成许多块体,叫板块;②板块的驱动力来自地幔的热对流,每个板块都驮在地幔软流圈上漂移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构造现象,称为板块构造。③板块的内部是比较稳定的,而板块的边界则是构造活动带。板块相背运动处,是新海底产生的地方;而在板块相向运动处,则形成深海沟或山脉。4、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①扩张型板块边界:在大洋中为洋中脊,在大陆上为裂谷带;边界两侧板块受拉张作用而相背分离运动,地幔物质裂谷上涌,造成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喷出或形成新洋底。这种板块边界是岩石圈重要的张裂带、岩浆带和地震带。②汇聚型板块边界边界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在此对冲、挤压、聚合,其构造活动异常复杂剧烈。按板块汇聚性质,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俯冲型,包括山弧-海沟系和岛弧-海沟系;密度大、位置低的大洋板块俯冲到密度小、位置高的大陆板块之下,因而形成深海沟,以及海岸山脉或岛弧;◆碰撞型,亦即山弧-地缝合线系;两个大陆板块碰撞聚合、互相推挤,形成巨大的山脉。因其处于两个板块缝合之处,故称为地缝合线。③平错型板块边界这种边界一般分布在大洋中,边界两侧板块发生相互剪切、水平错动。5、威尔逊旋回:海洋从开始形成到封闭,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大陆裂谷(胚胎期)、红海型海洋(幼年期)、大西洋型海洋(成年期)、太平洋型海洋(衰退期)、地中海型海洋(终了期)、地缝合线(遗痕)。[威尔逊旋回:(海洋开合过程)从大陆分裂到大洋形成,然后从大洋收缩到大洋关闭和消失,是一个连续演变的过程。威尔逊旋回分6个阶段:(1)胚胎期——现代代表是东非裂谷;(2)幼年期——海洋初成,海湾式的狭窄盆地。红海、亚丁湾.(3)成年期——广阔的大洋,其中部为洋脊,两侧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4)衰退期——沿稳定大陆边缘与洋底交接带,岩石圈发生断裂,洋壳俯冲形成岛孤-海沟或山孤-海沟。太平洋.(5)结束阶段(终了期):大洋板块进一步俯冲,残留狭窄的洋盆。地中海.(6)大陆碰撞阶段(地缝合线):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喜马拉雅山。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六、大地构造地貌1、全球构造地貌的主要特点及成因主要特点:(1)全球地貌可分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2)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带地形高差起伏大,岩石变形显著,火山及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形,地震活动频繁;(3)主要构造活动带: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洋脊裂谷带成因:(1)板块之间的边界活动带是由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洋脊裂谷带构成;(2)洋脊裂谷带——洋壳板块的分离;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洋壳板块与陆壳板块的汇集;喜马拉雅山脉——陆壳之间的碰撞;(3)板块的分离、汇集于碰撞是以地球内部的物质对流运动为基础的,整个地壳和上地幔岩石圈板块是随对流运动的表层的被动部分(4)由于洋底最老的岩石是侏罗纪的,这说明现在的洋底是中、新生代形成的。中、新生代的板块运动对全球的构造地貌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5)板块构造理论把岩石圈板块运动看作是地球内部对流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大陆与大洋底这样的一级构造地貌的生成机制,必须从地球深部的动力过程来分析。第二级、第三级构造地貌可看成是深部动力过程在特定地壳条件下派生出来的现象。第八章地壳的历史1、请把下面的构造阶段按其发生的先后排序:燕山阶段、吕梁阶段、加里东阶段、晋宁阶段、喜山阶段、海西—印支阶段吕梁阶段、晋宁阶段、加里东阶段、海西—印支阶段、燕山阶段、喜山阶段2、C、D、∈、J、K、O、P、Q、E、N、S、T、ZZ、∈、O、S、D、C、P、T、J、K、E、N、Q地史的研究方法(一)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地层的划分:根据组成地层的岩层的特征,把一个地区的地层,按照原始生成顺序(下老上新)划分成各种地层单位。划分的依据:层序律、沉积旋回、地层接触关系、切割律、生物律等2、地层对比:根据岩石特征,对不同地区的地层划分进行比较研究,论证其对应关系。(二)岩相分析(三)构造历史分析根据岩相的垂直变化、岩层厚度、岩层接触关系等来研究地壳构造运动的历史及发展规律。地球的演化简况一、天文时期此期基本地质特征是地球的层圈构造(内三层,外三层)初步形成。几种重要的地质作用:陨星撞击、重力分异、火山作用、热流值的迅速衰减。二、隐生宙时期1、太古代(1)太古代是地质年代中最古老而且历时最长的一个代,即原始地壳、原始大气、水圈、和生物发生、发展的初期阶段。地壳薄弱火山强烈。全球几乎是浅海,只有零星而灼热的岛屿式陆核。(2)后期出现原核生物和蓝藻。2、元古代1)陆壳逐渐增厚变广,火山活动相对减少。元古代发生多次构造运动,使原有的陆核逐渐拼合为古陆,有了稳定的陆地。震旦纪时发生了最古老的震旦纪冰期。2)元古代藻类空前繁盛,故称为藻类植物时代;元古代晚期出现了低等的无脊椎动物。隐生宙最重要的事件:(1)生命的出现并开始走向繁荣(2)原始大气与水圈的向现代成分转变(3)形成了陆核与地盾三、显生宙时期1、古生代古生代共含有6个纪(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1)早古生代:(∈、O、S)A、寒武纪——早奥陶世发生了广泛的海侵,陆地面积很小,只有东欧地台及冈瓦纳古陆;B、奥陶纪后广泛海退,加里东运动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古大西洋关闭。(2)晚古生代:(D、C、P)A进入晚古生代时,全球存在四个大型陆地:欧美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和冈瓦纳古陆;B晚古生代后期,发生海西运动,使欧美古陆、西伯利亚古陆、中国古陆合并成北方古陆(劳亚古陆),由于北方古陆与冈瓦纳古陆相距很近而称为联合古陆(泛大陆),此时太平洋最大、大西洋正在胚胎期发育、地中海(特提斯洋)达到最大,C3——P1在冈瓦纳古陆上发育有大量冰川——第二次大冰期。古生代生物:(1)早古生代藻类继续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时代。(2)晚古生代出现陆生植物,进入孢子植物时代;脊椎动物的兴起及其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S、D是鱼类时代;C、P是两栖类时代;晚古生代末出现爬行类)。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与低等植物繁荣的时代,晚期则是植物与脊椎动物登上大陆的时代。2、中生代(T、J、K)(1)T2-3的印支运动和J、K的燕山运动使中生代的地壳演化总趋势是:联合古陆解体,大西洋扩展,古地中海收缩,太平洋缩小及环太平洋褶皱带的形成。(2)生物:中生代时期,进入裸子植物时代;进入爬行动物的时代;白垩纪末,盛极一时的物种恐龙突然灭绝;中生代中晚期出现了鸟类和哺乳类。3、新生代(E、N、Q)(1)发生的构造运动是喜山运动,地壳演化的特点是:地中海——喜马拉雅海槽封闭形成喜山褶皱带;印度洋扩张,环太平洋海槽隆起成山系,太平洋缩小;各大陆漂移,出现现代海陆分布的面貌。第四纪地球再次发生大规模冰川。(2)生物被子植物大发展,进入被子植物时代;进入哺乳动物时代,到晚第三纪上新世时出现了早期的人类。第九章流水地质作用与流水地貌一、地面流水可分为:暂时性地面流水坡面流水——即坡面径流,降雨或冰雪融水在倾斜地面上形成的薄层水流;沟谷流水——是在沟谷中流动的、暂时性的、线状水流;持续性水流河流——指河谷中的水流,具有经常性、线状水流的特点。地表流水的形式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类。二、流水具有三种地质作用形式:侵蚀搬运堆积1、流水侵蚀的类型:片蚀(面蚀)、下蚀(下切、垂直侵蚀)、侧蚀(旁蚀、侧向侵蚀)、溯源侵蚀:线状水流向河谷或沟谷的源头进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伸长;2、侵蚀基准面:流水下蚀的极限平面。可分为:暂时侵蚀基准面;终极侵蚀基准面。3、流水的搬运方式: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三、流水地貌1、流水地貌:由流水作用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塑造的各种地貌。2、坡面流水地貌分水岭顶部产流少侵蚀小;坡面中段产流最大侵蚀也最强;坡麓主要以堆积为主;堆积物分选差、磨圆低、粗具层理;堆积的主要地貌为浅凹地坡积裙。3、坡积物连片分布于坡麓形成坡积裙。4、沟谷水流地貌坡面片流最终将会形成沟谷水流,并形成沟谷地貌组合。沟谷——由沟谷水流侵蚀形成的长条状的凹地。沟谷水流的特点:①流量变化极大,暴涨暴落;②水流湍急,侵蚀力很强;③含沙量大,可能形成泥石流。沟谷的发育与形态:细沟→切沟→冲沟→坳沟;沟谷地貌组合:集水盆、沟谷主干、洪积扇(冲出堆);洪积扇:洪流携带大量泥沙、石块到沟口,由于坡度减小,洪流无侧壁约束,水流分散,动能迅速减弱,所搬运的碎屑物在沟口大量沉积,形成扇形堆积地貌。洪积扇堆积物的分选差、磨圆低3、泥石流与泥石流扇泥石流——发生在山区,具有固体的结构性与水体的流动性的一种暂时性洪流。泥石流形成的条件:①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②陡峻的沟谷;③暴雨和洪水。主要地貌类型:在中上游形成峡谷;在下游出口处,稀性泥石流形成洪积扇,而粘性泥石流则形成砾石垄岗。泥石流扇——在泥石流堆积区形成的横剖面上凸,表面发育辐散式或岛状的丘岗的扇形体。4、流水侵蚀的类型及其对地貌的塑造作用。片蚀(面蚀):地面高度均匀降低;下蚀(下切、垂直侵蚀):使沟谷加深;侧蚀(旁蚀、侧向侵蚀):使沟谷拓宽;溯源侵蚀:使谷地向源头方向伸长。5、由间歇性的洪流堆积物组成的,呈圆锥型的扇形体地貌称为冲出堆(洪积扇)。6、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曲流河的凹岸侵蚀,底部加深;凸岸堆积,底部变浅。在双向环流的作用下,河床两侧侵蚀,底部加深;河床中央堆积,底部变浅。8、河谷地貌的发育阶段性河谷——由河流作用塑造而成的长条状凹地。主要有河床、河漫滩、谷坡、阶地等组成。其发育过程受河流作用、岩性、风化、重力、坡面流水等多种因素影响。幼年期的峡谷:呈V形,下蚀为主,侧蚀为辅,谷底几乎全被河床占据,强烈的下蚀多嶂谷,侧蚀加强多交错山嘴,多发育在河流的上游;成熟期的宽谷:侧蚀为主,形成曲流河床,河床左右不对称,开始发育河漫滩,多发育在河流的中游;成熟期的宽谷:河谷为宽浅U形,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形成泛滥平原,多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9、三角洲: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1)三角洲的发育条件①丰富的沉积物来源;②海洋作用力弱;③构造稳定或稍有下沉的宽浅海滨区。(2)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进入河口地区后,河流作用减弱,水面比降下降,水流变为惯性流,与周围海水水体相混合后,水流展宽,并在侧向水体和底部阻力作用下,流速急剧变小,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①拦门沙阶段:②河流分汊阶段;③沙岛合并阶段河口湾被海水淹没的河口区,称为河口湾。多呈喇叭状或漏斗状。其成因主要是冰后期海平面上升的结果,但也有因河口区构造下沉所成。河口湾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河流输沙量较大时,河口湾将被泥沙充填而变成三角洲;二是河流输沙量少、潮汐作用强烈或构造下沉时,河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0947:2025 SER EN-FR Low-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ALL PARTS
- 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 广东省肇庆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模拟考试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重大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音频)
- 2025年度大型储藏室购置与仓储运营管理合同3篇
- 2024设计图纸合同-智能家居系统设计3篇
- 2024版基础设施施工协议
- 2024年游览的景物作文300字
- 2024版电商园区供应链合同
- 2024润滑油品牌授权合作合同样本3篇
- 肺炎试题及答案
- 电力电子技术全套课件
- 化粪池计算表格Excel(自动版)
- 倪海厦《天纪》讲义
- DB44∕T 1379-2014 化妆刷-行业标准
- DB13(J)∕T 8057-2019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1-50带圈数字
- 平安礼仪规范
- 幼儿专注力训练-运笔练习-连线练习-可打印(共26页)
- 铭心集团校企合作订单班实施方案
- 名师工作室考核评价表.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