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9《高等教育心理学实用教程》学习指导及题型第一部分学习要点教师篇第一讲教师职业心理的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意义。(二)熟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和特点。(三)掌握新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途径、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应对措施,以及预防职业倦怠的方法。二、知识点简析(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包括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两个方面。其中,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主要是教师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外在需求的表现,内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是教师个体自身要达到职业成熟,这是对教师自身的内在的要求。(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关注理论”弗勒(Fuller)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职业生涯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人们称之为“关注理论”:1.生存关注阶段;2.任务关注阶段;3.发展关注阶段。(三)专家型教师的特征1.拥有专家水平的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实践知识,条件性知识;2.高效率的工作;3.创造性的洞察力。(四)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1.外在的期望与教师内在迷思;2.不良的工作方式;3.消极的应对方式;4.A型性格。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新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途径1.系统理论学习;2.教学观摩;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教学反思,具体的方法包括:写反思日记、列问题单、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交流反思策略。(二)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的应对措施1.提高自我效能感;2.进行教学反思。(三)预防职业倦怠的方法1.调整与工作有关的不合理信念;2.做好几个管理:生活方式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第二讲教师的素养与人格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二)熟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三)掌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有效教师的人格特征。二、知识点简析(一)社会期待教师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发动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健康的教育者以及教育科学研究者。(二)教师的职业角色的形成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三)促进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条件全面认识教师角色,树立教师榜样,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四)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职业信念。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知识素养、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教育机智。(二)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是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人格特征。有效教师的人格特征为:1.激励性人格,包括热情、热心和幽默、可信任感;2.以成功为导向人格,包括对学生成功的高期望、鼓励与支持;3.专业品行,包括有条理、适应性和灵活性、博学。(三)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第三讲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适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教师工作压力的意义。(二)熟悉教师压力源的三个方面。(三)掌握应对教师工作压力与心理调试的方法。二、知识点简析(一)教师工作压力的意义教师的工作压力指的是教师在工作活动中,由于不能满足某种需要而受到的紧张或焦虑的状态。压力有其积极意义。适度的心理压力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适度焦虑和紧张感,并引起体内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使有机体释放较多的能量进行活动,使人反应速度加快,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增强,从而提高智力活动效率,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但是当压力水平达到并超出某一点之后,就会产生焦虑、疲劳,直至倦怠,压力也就开始对工作绩效产生消极作用了。(二)教师承受过强职业压力引起生理、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反应。三、重点难点提示(一)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因素以及教师自身特点的因素。(二)教师应对压力的方式1.防御应对方式:合理化、否认、反向、自居作用、投射2.直接应对压力的方式:调整认知方式、调整个人的期望水平、寻求和利用社会支持、掌握调控方法,学会心理放松。学生篇第四讲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大学生认知发展、自我意识发展和价值观的发展特点。(二)熟悉大学生认知发展过程、自我意识的特点、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三)掌握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价值观的教育途径。二、知识点简析(一)大学生认知的发展特点1.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过程;2.构成认知功能系统的各种心理成份的关系逐渐趋于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二)大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大学生的思维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形式逻辑思维的显著特点是,反映的是事物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在这种思维活动中,个体更加强调逻辑性、客观性和确定性,较少注意事物的个别性、相对性和运动性。而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其主要特点是既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也反映相互联系;既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也反映相对运动;在强调确定性和逻辑性的前提下,承认相对性和矛盾性。(三)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发展特点从价值观形成的一般规律上看,价值观的形成可分为对价值的自由选择阶段、对价值选择的珍视阶段、对选择价值的行动阶段。三、重点难点提示(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教育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我是谁?”的困惑;(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自我同一性的确立。2.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教育(1)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2)帮助大学生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客观正确认识自我;(3)帮助大学生调整目标以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4)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走出困境形成自我同一性。(三)价值观形成的标准路易斯认为以下7条标准可以评价价值观的形成:第一,自由地选择;第二,从各种可能选择中进行选择;第三,对没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第四,珍视与珍爱;第五,愿意想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第六,根据选择行动;第七,以某种方式不断重复。(四)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点1.人生价值目标的特点:价值目标取向多元化;价值目标更加注重实际。;2.人生价值手段的特点:重视能力与素质、友情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中的重要作用;一些传统价值观提倡的手段,如“甘作人梯”“谦虚谨慎”“委屈求全”等方式和手段已不为大学生所看重。3.人生价值评价的特点,表现出双峰分布的特点及评价的标准多元化。第五讲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二)熟悉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三)掌握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能力。二、知识点简析(一)大学生学习的特点1.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包括职业定向目标明确、课程设置紧扣专业发展需要、专门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2.大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包括主动性、选择性、批判性、探究性;3.大学生学习结果的超越性,包括超越原学习情境、超越原自我水平。(二)大学生的学习适应1.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2.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三、重点难点提示(一)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学习方式不适应、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过度焦虑。(二)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1.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2.培养专业兴趣;3.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第六讲大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大学生的智力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和人格差异。(二)熟悉大学生的多元智力理论,以及人格发展的过程。(三)掌握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类型以及纠正方法。二、知识点简析(一)大学生的智力差异1.智力水平的差异;2.智力类型差异。(二)大学生认知方式差异1.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2.沉思型和冲动型。(三)大学生的人格差异1.人格的发展差异;2.人格的类型差异;3.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主要有依赖型人格、自我中心性人格、偏狭性人格、回避型人格、表演型人格。三、重点难点提示(一)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二)认知方式的差异与学习的关系场独立型学习者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往往较好,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内在动机为主;而场依存型学习者则偏爱社会性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型学习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型学习者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场独立型学习者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的意志所决定;场依存型学习者则表现得较为谨慎,不愿冒险。(三)人格的类型差异1.荣格的两分类型说——内倾型和外倾型;2.艾森克的三维类型说——内—外倾、神经质—稳定性以及精神质。(四)人格的发展差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经历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要解决的关键任务,个体对这一任务的解决程度不同,就表现出人格发展差异。第一阶段为婴儿期(出生-2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2-4岁);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第四阶段为学龄期(7-12岁);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18岁);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25岁);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25-50岁);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死亡)。学习篇第七讲学习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理解学习的定义和内涵,能够在现实中区分出学习与非学习现象;(二)熟悉学习的分类;(三)掌握不同的学习理论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四)能够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分析和处理教育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二、知识点简析(一)学习的概念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或内部心理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二)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主体的不同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2.按学习内容的不同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3.按学习层次的不同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三)学习的原理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重点难点提示(一)学习的概念要把握的四个方面:1.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2.学习的发生基于经验的过程;3.学习的发生伴随着行为或行为潜能或思维的变化;4.学习的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二)不同心理学家的学习观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原理及其行为法则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基本原理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行为塑造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4.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实质、条件、心理机制;接受学习及其“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5.建构主义:新知识观、新学生观、新教学观6.罗杰斯的学习观:过程、内容、教学观(三)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比较二者都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对已有知识的依赖性,都强调认知结构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认知结构的可变性。但在教学组织模式上二者有很大的差异。布鲁纳反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系统讲解,主张学生自行发现其中的道理;而奥苏贝尔认为,讲授式教学应该是教学的主要模式。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尽快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而且便于存储和巩固。第八讲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不同类型学习的特点;(二)熟悉大学生对不同类型学习的一般规律;(三)掌握培养大学生良好学习策略及品德的方法和技术。二、知识点简析(一)不同类型的学习包括:知识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品德的学习。知识的学习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矛盾;策略学习中主要解决的会与不会、熟与不熟的矛盾;品德学习要解决的矛盾比较复杂,不仅有知识、技能问题,还有情感和态度问题,个人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二)知识的学习包括: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三)学习策略的理解1.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2.有内隐、外显之分和水平层次之别;3.是会不会学习的标志。(四)经典的精加工策略:SQ3R阅读法、康奈尔笔记技术(五)确立道德信念的条件第一,确立道德信念不仅有赖于道德规范认识的深刻程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和集体的道德实践,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第二,教育者言行一致,教师心灵中的道德信念和某些特定情境之下的行为,对学生会产生更大的影响。三、重点难点提示(一)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的三个环节1.陈述性知识领会;2.陈述性知识巩固;3.陈述性知识迁移。(二)促进自动化基本技能获得的教学措施1.掌握子技能;2.促进组合;3.促进程序化。(三)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1.明确策略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2.策略教学要注意:识别重要的学习策略并能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加强策略的巩固程度、增强主体的策略运用意识和体验、突出条件化知识(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个体品德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社会规范,执行规范行为,并从社会反馈中强化对规范的认识,获得规范行为的情感体验,从而确立规范行为的自觉机制的过程。(1)认识道德规范。主要包括形成道德观念、确立道德信念、发展道德评价能力三个方面。其中以道德观念的形成为先决条件,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为主要标志,而道德信念的确立则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2)获得道德情感体验。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动力。培养道德情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丰富有关的道德观念;第二,通过美育和美感教育引起情感的共鸣;第三,重视情感的感染作用。(3)确立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的形成主要包括道德行为方式、技能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五)良好品德培养的心理学技术1.道德两难故事法2.价值澄清术3.榜样学习4.角色扮演第九讲学习动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把握学习动机及其与学习的关系;(二)了解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三)掌握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技术并能在实际中进行运用。二、知识点简析(一)学习动机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生喜欢学,想学,要求学,有一个迫切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二)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动机和内驱力是同义词,是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学习动机一般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激发。三、重点难点提示(一)学习动机的分类1.学习的内部动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2.学习的外部动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德西效应说明当个体正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即内感报酬),如果额外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加强作用是间接的;学习动机能够影响学习活动的水平和效果。(三)提高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1.学生的唤起水平;2.学生的需要;3.学生的目标定向;4.学生的归因。(四)提高学习动机的外在因素1.教师的特征:榜样、热情、关心和期待;2.课堂气氛:安全有序、成功、理解和挑战性;3.教学活动:课程导入、内容生活化、及时反馈。交往篇第十讲师生交往及其影响因素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师生交往的涵义与类型;(二)认识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和功能;(三)了解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二、知识点简析(一)师生交往特指教与学活动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行为上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并且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有几个突出特点:(1)是人文追求的过程;(2)是精神相遇的过程;(3)是动态生成的过程。高校师生交往的缺失的表现:师生个与个的交往减少;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师生非正式的体制外交往减少;(二)师生交往的心理结构1.师生主体的认知因素2.师生主体的情感因素3.师生主体的言行因素(三)影响师生交往质量的因素1.环境因素:物理环境、社会环境2.教育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的领导管理方式3.个人因素:气质类型、个体心理品质、身体状况和心情、交往的技巧4.渠道因素:面谈、非面谈三、重点难点提示(一)不同师生交往类型的表现1.积极的师生交往:教师对学生热情尊重、民主信任,学生敬重和爱戴教师,交往结果是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2.消极的师生交往:紧张型、冷漠型和庸俗型的师生交往。(二)师生交往中教师要注意的情感三忌1.冷漠无情2.傲慢与粗暴3.偏爱(三)促进师生良好的交往方式期望、指导、分配角色、谈心、激励与制止等方式(四)积极师生交往的功能1.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2.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4.提高师生双方的学校生活品质(五)师生交往中教师应避免的不良心理品质1.自我中心2.世故心理3.多疑心理4.自卑心理第十一讲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正确认识和了解师生交往中的心理效应;(二)能区分引发师生正负交往行为的心理效应;(三)掌握并能利用师生交往中心理效应以提高师生交往的质量。二、知识点简析(一)心理效应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引发正向交往行为的心理效应有:自己人效应、反馈效应、犯错误效应;引发负向行为的心理效应有:超限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搭便车效应以及习得性无助效应。(二)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认知偏差是指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传播者或对传播信息的误解,从而导致其对传播者意图的理解偏差,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引发主体认知偏差的心理效应有: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与恶魔效应3.刻板印象4.投射效应(五)提高劝说力的心理效应1.登门槛效应2.门面效应三、重点难点提示(一)如何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效应1.强调师生双方一致的地方;2.努力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商量制订规则;3.教师注意教育技巧;4.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二)反馈效应对教师的启示1.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2.在学生作业上写评语时,需认真总结学生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以明确其努力的方向;3.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三)教育中易发生的超限效应1.时间上的超限效应:上课拖堂2.内容上的超限效应:过度的批评或表扬3.教育技巧上的超限效应:布置任务的数量“过度”(四)避免“搭便车效应”的做法1.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2.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3.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4.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5.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五)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用法小要求与大要求相继出现并无明显联系时,“登门槛现象”的效应大;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并紧跟着大要求之后出现时,“门面效应”的效果好。第十二讲师生交往的技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人际吸引的原理与人际影响的技巧。(二)熟悉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具备的特质。(三)掌握师生交往技巧以及平息师生冲突的方法。二、知识点简析(一)人际吸引的原理与人际影响的技巧1.人际吸引的原理;2.人际影响的技巧,包括陈述理由、说实话、情感诉求、讨论。(二)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具备的特质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热情友善,主动交往;3.真诚信任,宽容礼让;4.知几所欲,善施于人。(三)认识与平息师生交往的冲突1.师生交往冲突产生的原因;2.平息师生冲突。三、重点难点提示(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外貌吸引;2.相似性吸引;3.接近性吸引;4.奖励性吸引;5.敬仰性吸引。(二)教师多角度定位认识自己1.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来确定自己的位置;2.收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3.可以通过纵向比较来认识自己;4.可以通过静态的“纸笔分析”认识自己。(三)师生产生冲突的原因及如何平息1.师生间产生冲突的原因:源于师生双方观点的差异、师生双方或者一方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约定的规范;2.平息师生冲突:避免发生直接冲突、熄灭争吵、巧妙和解。第二部分全区统一考试题型《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项中选择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20分)1.对职称、工作环境、工资、福利以及在学校中的地位等方面的追求,这是教师生涯发展的()。A.内职业生涯发展目标B.外职业生涯发展目标C.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D.群体职业生涯发展目标2.教师亲身体验并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用角色规范来衡量和调控自己的行为。这是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发展的()。A.角色认知阶段B.角色成熟阶段C.角色认同阶段D.角色信念阶段3.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是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A.认知特征B.能力特征C.人格特征D.意志特征4.面对压力,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方式,调整认知方式和期望水平的方式属于()。A.防御性应对B.反抗性应对C.间接应对D.直接应对5.大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A.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转化B.从以遵从形式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C.从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D.从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向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转化6.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种,其中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来度量的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称为()。A.流体智力B.晶体智力C.多元智力D.成功智力7.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A.建立对专业的信任感B.培养专业兴趣C.提高自主学习能力D.A、B、C都是8.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学习的分类,最简单的学习是()。A.刺激—反应学习B.信号学习C.概念和规则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9.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后来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A.刺激泛化B.刺激分化C.刺激恐惧D.刺激评价10.“望梅止渴”这种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A.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B.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C.士兵的士气高D.梅子对人的味觉器官的刺激作用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课堂学习主要是()。A.发现学习B.条件反射学习C.有意义接受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12.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的教学策略是()。A.非指导性学习策略B.同化策略C.练习策略D.先行组织者策略13.主要反映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即回答“某物是什么”的问题的知识,这是()。A.程序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C.人文性知识D.经验性知识14.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A.性格B.能力C.气质D.人格15.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是()。A.道德信念的确立B.道德知识的获得C.道德概念的获得D.道德意志的锻炼16.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学生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的方法,称为()。A.道德两难故事法B.榜样学习法C.价值澄清术D.角色扮演法17.人际交往的前提是()。A.人际间的认知B.人际间的地理距离C.人际间的情感互动D.人际间的互惠关系18.心理学家基于对交往中信息传达的研究,总结出一个公式如下()。A.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38%语言+55%声音+7%体态语B.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55%语言+7%声音+38%体态语C.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55%语言+38%声音+7%体态语D.人类信息表达的效果=7%语言+38%声音+55%体态语19.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指出,有利于子女形成独立、直率、乐于助人、亲切、善于社交的性格的父母的教养方式是()。A.专制型B.放任型C.权威(民主)型D.绝对服从性20.当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之后,就会出现一种不寻常的心理现象是()。A.习得性无助B.刻板印象C.晕轮效应D.超限效应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简述SQ3R阅读策略的操作步骤。答:SQ3R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富兰西氏罗宾森提出的。运用SQ3R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抓住文章要点并保持在长时记忆中。它按下列步骤进行:(1)浏览全书;(2)抓题提问;(3)阅读解疑;(4)回忆复述;(5)总结复习。2.何谓道德信念?确立道德信念的条件有哪些?答:道德信念是在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信念是品德的核心。道德信念的确立则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关键。确立道德信念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确立道德信念不仅有赖于道德规范认识的深刻程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和集体的道德实践,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二是教育者言行一致,在道德信念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3.高校的师生交往缺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高校的师生交往缺失主要表现在:第一,师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减少,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增加;第二,师生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减少,面对符号的间接交往增加;第三,师生非正式的体制外交往减少,正式体制内的交往增加。三、辨析题(请针对以下命题判断对错,并简要陈述自己的判断依据。每小题8分,共16分)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揭示的是完全对不同的两种学习方式。答:错。因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虽有不同,但也紧密联系。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具有相同之处,表现在:(1)都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都强调新知识的依赖性;(3)都强调认知结构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4)都强调认知结构的可变性。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在教学模式上具有不相同之处,表现在:布鲁纳反对教师在教学中的系统讲解,主张学生自行发现其中的道理;奥苏伯尔认为,讲授式教学应该是教学的主要模式。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尽快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而且便于存储和巩固。2.教师不能等待学生动机的发展,然后才让他们从事学习的种种活动。答,对。因为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主要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的。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并不等于他会为满足学习需要而采取行动,只有出现与学习需要相适应的外部诱因时,学习需要才能变成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活动的发生。所谓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扬等。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一般来讲,没有学习动机便没有学习活动。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其动机的强度和方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能驱使学生努力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才会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习进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一个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具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一般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而且,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而异动。所以,教师不能等待学生动机的发展,然后才让他们从事学习的种种活动。答:对。首先,教师不能等待学生动机的发展,然后才让他们从事学习的种种活动。是因为学生的动机一般是在活动过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加强作用不是直接的。表现在:第一,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以注意的加强为中介的。一般说来,动机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第二,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还能通过降低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所含有的一般的知觉和反应阈限,来动员个体立即对这种学习做好准备。总之动机对学习是产生间接的增强与促进作用。其次,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它们的区别有二:一是所指不同,学习效果是学生学习所取得的结果,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原因;二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同样的学习动机可以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不同的学习动机可能会取得同样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学习动机制约着学习效果。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正确、强烈,指向学习活动本身,则学习效果好。但过强的学习动机对学习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如果任务难度适中,则中等学习动机导致最佳的学习效率。通常人们只注意到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却忽略了动机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承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的关系。”研究证明,高的学习动机水平取得好的学习成就,好的学习成就也能增强动机水平。优秀的学习成绩,在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原有的动机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四、论述题(共15分)试述教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答: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其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加强作用是间接的;学习动机能够影响学习活动的水平和效果。(一)提高学习动机的内在因素1.学生的唤起水平。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律,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U曲线关系,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最佳的皮质工作状态,从而也不能得到最佳绩效。而当动机是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时,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2.学生的需要。大学生的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其进行活动的内在动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以学习需要为基础的,因此,应培养大学生形成对学习的需要。3.学生的目标定向。现实的、具体的、短期的、难度适宜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加大学完成任务的信心和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的意愿。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把大学生的目标定向和学习动机较好地结合起来:(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自我。超越自我;(2)努力营造愉快宽松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大学生体验到通过付出努力,能使自己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3)形成以自己为参照的成功评价模式,在不断体验进步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4)强调对学习活动本身的掌握和理解,弱化考试成绩和竞争,帮助大学生掌握目标,得到发展。4.学生的归因。所谓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或结果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认为个体对成败的解释主要来自四种因素:自身的能力、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任务的难度和运气的好坏。稳定的内在因素指自身的能力,稳定的外在因素指任务的难度,不稳定的内在因素指个人的努力程度,不稳定的外在因素指运气的好坏。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失败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将会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进一步强化成就动机。因此要通过一定的训练训练学生学会瘵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个人努力程度。不让学生坠进错误的归因陷阱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与进去心而荒废学业。(二)提高学习动机的外在因素1.教师的特征:榜样、热情、关心和期待。这就要求教师:①要认真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建立起积极的期待;②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③教师要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2.课堂气氛:安全有序、成功、理解和挑战性。(1)有序和安全。创建有序和安全的方法之一是执行清晰而公正的原则。(2)成功。学生成功的期待是课堂重要变量。(3)理解。理解是有价值学习的关键。(4)挑战性。挑战的核心是难度和努力。3.教学活动:课程导入、内容生活化、及时反馈。(1)课程导入。提高学习动机要聚焦于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度和卷入学习活动的程度。好的导入至少要满足四个功能:第一,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或是对活动价值的认识;第二,传达活动的目的和目标;第三,提供相关的准备知识和反应策略;第四,建立一套行为,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将要做什么,他们结束时会获得什么,以及怎样交流和评价这些最终的产物。(2)内容生活化。内容生活化的价值表现是:第一,把内容与学生联系起来是人类动机领域的一个核心要素;第二,有意义学习可以促进学习,内容生活化是增进有意义的一种办法;第三,通过把抽象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卷入程度和注意力。(3)及时反馈。及时反馈能起到激励作用。反馈和内倾归因结合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1.古希腊寓言故事中写道,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一位英俊而且精于雕刻的王子,他精心雕塑了一位美丽少女,并迷恋于自己所雕塑的少女,每天含情脉脉地注视她,期望她活起来。最后,由于皮格马利翁的真诚期望,感动了天神,在天神的帮助下,少女真的活起来了。后来,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皮格马利翁故事的启示,将美梦成真的传说,引用到自己的心理实验中,结果传说在现实教育中实现了,他的实验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请分析罗森塔尔效应实验对教育有何启示?教师在发挥期待的积极影响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参考答案:注意关键是蓝色体。(此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说明,如权威人士的暗示,教师的爱、关注、期望、关心、非言语、言语、威望等等的影响。)教师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对他们特定的期望,结果往往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罗森塔尔把这一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期望效应)。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教师期望对一个人未来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人格铸造、事业成功,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应一视同仁。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不应有偏向,避免形成固定的主观印象,教师应带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深刻而长远的。对待后进生,教师一种期待的目光,一声亲切的言语,一个关怀的抚慰动作,也许会使学生恢复自信,重新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2、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尤其是那些在各方面都表现较差的学生。要知道:“差学生”与“好学生”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使“差学生”向好的方向转化,首先教师自己要在脑海中树立“差学生”同样是可以成为优秀学生这样一种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变。3、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而不是批评与惩罚。经常受到教师批评与惩罚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自暴自弃,从而产生了消极的自我形象;而经常得到鼓励、表扬的学生,他们会觉得自己干得挺不错的,自己还是很有能力的,因此显得自信,自我形象也较好。教师在学习上经常鼓励、表扬学生就是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4、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马斯洛说:“人都希望受到别人、社会的尊重、赏识和承认。即使最顽皮的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赞扬。这来自外部的评价和承认是他们谋取下一个行为的动力。”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反思自己面临不同学生时的不同的情感价值取向,校正自己对问题学生的消极的负面评价倾向,努力地从问题学生身上发现和挖掘哪怕是微乎其微的闪光点,并据此形成我们头脑中对问题学生的良性的积极的评价和期望取向。总之,“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教育者,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待,要热爱所有学生。赏识所有学生,因为老师的赏识和期待,将成为激发学生潜能、唤起学生自信的力量之源。……
教师在发挥期待的积极影响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1、首先,借助动作姿势关怀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想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除了评议鼓励外,更好的是运用动作姿势。2、采用多奖少惩鼓励法。对学生奖励孕含着教师的殷切期望和鼓励,使学生获得启迪心扉的钥匙。3、循循善诱疏导法。给学困生树立自信心,给他讲国内外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进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的教育,并以自身的经历来教育学生,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到老师没有遗弃他们,老师的心目中有他们的位置。4、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引入竞争或竞赛机制,巩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5、教师以身示范,感染学生。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首先就应该做到积极上进、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身教重于言教。……2.有一首名为《月光花朵》的歌在大学很盛行:“我这年纪象当爹的人了,可我现在还是爸妈养活着。我今年23了,狗屁都不会干,自私无聊爱慕虚荣人还挺贱,老妈说,你就在学校给我好好的念,我嘴上说这容易心里却在犯难。我是社会养活的宠物还是废物?苟且地活着是我的权利还是义务?别看在学校人五人六,书到用时方恨少心里有数……我学的很失败我觉得很无奈,那个曾经充满理想的孩子在变坏;看着鲜红的65分激动不已(过了),这算不算堕落我不停的问自己……”这是一首反映大学生自我审视的流行曲,大学生经常会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请结合相关知识,分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并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教育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参考答案:注意关键是蓝色体。(一)大学阶段正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阶段,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体现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整合和稳定。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分化。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这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并且迅速发展,导致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这种矛盾分化,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注意到“我”的许多细节,发生自我意识的改变,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而表现出各种激动、焦虑、喜悦与不安情绪。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往往会将“客体我”萎缩到实际能力以下,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放弃努力,形成自我怜悯或伤感的心理状态。相反,当现实自我占优势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另外,大学生自我意识中投射自我意识成份明显增强,人际关系也因此而变得较为复杂,同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多,常会产生自己不为别人所理解,常常要求别人理解自己,出现理解万岁的理念。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我是谁”的困惑。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意识的矛盾是大学生遇到的大问题,能否解决好它关系极大,它会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整体精神面貌。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面对自我意识中的种种矛盾,大学生便开始通过各种活动来重新认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调节矛盾中认识自己,完善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探究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统一。然而新的自我意识矛盾又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控和自我探究。但大学生的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需要借助外界环境的影响。既便如此,在自我意识的统一过程中,也会出现消极的、错误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统一。例如想的多,做的少,自我认识清楚,但自我调控能力太低,过多关注自己,过于看重自己,而对他人、集体、社会考虑较少等。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整合——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自我同一性就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是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第二心理诞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在人格发展上臻于成熟,在心理上能自主导向,在行动上能自我肯定。在自我意识由“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由刚进校的“依赖性”和“盲目性”,渐渐转变为“想入非非”,到毕业前就显得沉稳多了。正是由于这种矛盾转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飞跃,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差异,自我意识也逐渐趋向成熟。由此可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折”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对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教育的合理化建议。1、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会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自我认识的难处在于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自我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要使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只有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才能找到多种参考系,以便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大学生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认识自我。(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深刻的自我认识是以深刻认识和理解他人、理解社会为前提的。大学生应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事物来进一步认识自我。(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我认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生一般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有影响力的评价者。因此,大学生应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我。而不应对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而耿耿于怀,更不应对自己的优点而沾沾自喜。(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的培养时,要引导他们不仅与自己情况差不多的人比较,更要敢于与周围的强者比较。在通过比较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取长补短,缩小差距的目的。(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超越自我,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确立恰当的抱负水平,不要一味地跟自己过不去,从自己的发展历程中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认识自我。(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正确分析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兴趣爱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来认识自我。在自我意识的培养中,要教育、引导他们不断地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分析,勇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在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中加深对自己的认识。2、帮助大学生运用社会比较策略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中,独立性、自尊、自信、自我理想发展较快,而自制力发展较慢,往往出现自我体验与自我行为不协调的矛盾。引导大学生自我意识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提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效果,就要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控的自觉性、主动性,将社会需要转化为主观上实现“理想化”的内在动机,不断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说服、自我激励。增强自控能力,防止消极情绪对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过程的干扰。大学生如果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己,便会形成自尊,如果以消极的态度拒绝自我,便形成自卑。(1)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积极而准确地评价自我是促使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的关键。俗语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对自己的长处要充分发挥,对自己的短处要正确对待,既不能护短,也不应因某些短处而灰心。同时注意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学问上狠下功夫,培养内在的心灵美,以“内秀”补偿“处丑”,相信“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道理。(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来”。因此,大学生应正确地对待学习、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挫折,从困境中走出来,总结教训,吸取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认可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3、帮助大学生调整结构目标以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自我期望即是抱负水平,是一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达到的成就目标。如果个体对自我的发展没有做过思索,对未来没有什么希望,只是消极地度过时光,他就会长期处于扩散状态;如果理想和目标过于远大,又可能使个体无法实现而感到失望、沮丧。一再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就会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如果个体的自我理想与社会规范是相背离的,会使学生无法适应社会而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在大学生中经常展开有关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有关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具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是非常有必要的。4、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走出困境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常常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或心理痛苦,他们总是力图通过自我探究来摆脱这种不安与痛苦。在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调整、发展。在自我意识的不断调整、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极易寻求新的支点,寻找自我意识的统一点,整合自我意识。由于自我意识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大学生逐渐在多向度中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向理想自我靠近。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从多维度观察的自我同一性越高,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越好,人格越完善。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做好下面二方面的工作:(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正确的理想自我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基础上,按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大学生要积极探索人生,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人生坐标,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中认识有限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地完善自我。(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提高现实自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现实自我不断地向理想自我靠拢,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一过程,就是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的过程。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总之,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认识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下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使用)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A.感知B.实践C.需要D.教育2.俗话说“一朝遭蛇咬,十年怕草绳”这是条件反射的()A.习得B.泛化C.消退D.分化3.以态度、信念及价值观的相似为基础的人际吸引指的是()A.相似性吸引B.接近性吸引C.奖励性吸引D.外貌吸引4.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称为()A.能力B.气质C.人格D.性格5.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发展阶段,大学生处于第六阶段即成年早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A.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B.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C.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D.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6.我国教育界一般认为,智力的核心成分()A.注意力B.记忆力C.想象力D.思维力7.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A.有意义接受学习B.有意义发现学习C.发现学习D.探究学习8.有人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就是因为自己能力差”这种归因属于()A.外部稳定归因B.外部不稳定归因C.内部稳定归因D.内部不稳定归因9.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大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为()A.凝聚力B.从众C.士气D.社会助长10.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A.刻板印象B.超限效应C.投射效应D.霍布森选择效应答案:1.C2.B3.A4.D5.B6.D7.A8.C9.B10.B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在相应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教育机智是一种技能或技巧,是与生俱来的禀赋,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知识经验无关。(×)2.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心理压力会使人反应速度加快,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加强,从而提高智力活动效率,成为人们活动的动力。(√)3.大学生的思维从以辩证思维为主向以形式逻辑思维为主转化。(×)4.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在人格发展上臻于成熟,在心理上能自主导向,在行为上能自我肯定。(√)5.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不同的智力因素(如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发展的速度都是相同的。(×)6.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取“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实质是强调直观教学。(×)7.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群体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品德对个体行为起调节作用。(√)8.在帮助学生将基本技能合成起来,练习和反馈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9.品德行为最成熟的标志是达到“独慎”“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10.无论是在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学习情景中,我们都一致的强调动机、焦虑和竞争应保持中等水平,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发挥。(×)答案:1.×2.√3.×4.√5.×6.×7.√8.√9.√10.×三、简单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应包含哪些方面的知识?2.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自动化技能的获得经过哪些阶段?参考答案:1.教师复合性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1)特定的学科知识。也称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的内容知识,如数学教师掌握的数学知识,外语教师掌握的外语知识等。这是教学活动的基础。(2分)(2)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也称条件性知识,即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这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2分)(3)实践知识。也称情境性知识,即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2分)2.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主要表现在:(1)职业定向目标明确。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实际上就是进入某一系科、某一专业学习,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确定了的。(2分)(2)课程设置紧扣专业发展需要。大学学习是一种与专业需要直接挂钩的学习。(2分)(3)专门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高等院校教学计划中有许多专门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3.自动化技能的获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对某一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并对这一技能的各项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下将要执行的相应行动形成最初的陈述性编码的表征。(2分)(2)联系阶段。在这一阶段,一系列步骤被不断重复执行,其中的错误逐渐被排除,在操作过程中有意识的陈述性提示大大减少,整个过程能快速、流畅的被执行。(2分)(3)自动化阶段。自动化阶段是联系阶段的延伸,这一阶段,技能的操作获得进一步的精致和协调。随着对技能的精通,对行为的有意识控制会越来越少,人的技能逐渐趋于娴熟的境地。(2分)四、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请针对以下命题判断对错,并简要陈述自己的判断依据。)1.认知方式为场独立型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都比场依存型的人更有优势。2.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个人品行的形成与道德没有必然的联系。参考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分)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善于从整体中分析出各个元素。但易冲动,冒险,凡事过分主观,因此不易与别人相处,团体合作较差。(3分)场依存型的人虽然在知觉中受背景影响大,特别是遇到挫折时,积极性下降,做事欠主动,受外在动机支配。但场依存型的人善于把握整体,善于学习系统化、条理化的材料,喜欢与同伴在一起讨论或进行协作学习,注意环境的要求,很容易适应环境,受大家的欢迎。(3分)所以,认知方式为场独立型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并不比场依存型的人更有优势,两者都各有其特点,各擅长不同的工作。(2分)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分)品德与道德是存在区别的。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人们在共同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协调彼此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它是人们分辨是非善恶的标准,是进行道德判断的依据和道德行为调节的准则。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4分)但是,品德是离不开道德而存在的。品德就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接受社会规范,执行规范行为,并从社会反馈中强化对规范的认识,获得规范行为的情感体验,从而确立规范行为的自觉机制的过程。(4分)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有效教师包括哪些共性的人格特征,请结合你本人的人格特征,提出自己的教师专业人格发展计划。2.何谓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对行为的导向和调节功能体现在哪些?参考答案:1.有效教师,有许多共性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1)激励性人格。有效教师拥有激励、鼓励性人格,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很支持,值得学生信赖,如热情、热心和幽默、可信任感。(2)以成功为导向的人格。有效的教师能鼓励和支持学生,能向学生传授积极的态度并感染学生。如对成功的高期望、鼓励与支持学生。(3)专业品行,有效的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专业的、灵活的品行。如有条理、适应性和灵活性、博学。(以上要点答案相似即可判6分,论述4分,结合自己的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并有人格发展计划5分)2.人生价值观是一种标准,一种内在尺度,引起个体对客体的评判和行为抉择。(3分)人生价值观一旦形成,它对人的一生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人生价值观对行为的导向和调节功能体现在:第一,定向功能:指导认知,导向行为。个体的价值观是个体确定生活方向,选择生活方式的指南;(3分)第二,识别功能:了解行为,判断行为价值。个体总是根据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去观察、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并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是否有价值的判断;(3分)第三,动力功能:发动并维持行为。当个体在价值判断活动中确定了事物的价值时,个体就会产生肯定或否定的价值的情感体验,并进而产生趋近事物或避开事物的行为倾向;(3分)第四,调节功能。支配行为,控制行为。个体的价值观是个体选择生活目标,确定生活方式的指南。个体在现实的情景中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往往受其价值观的支配,因此,个体的行为总是与其人生价值观相适应的。(3分)(以上要点答案相近即可判11分,论述4分)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2分)林肯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在参加总统竞选时,一个竞争对手曾对其贫寒的出身进行攻击。然而,林肯却巧妙地利用了这个事实。在一次演讲中,他说:“有人问我有多少财产,我告诉大家,我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也租了一个办公室,室内有一张过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个人阅读,我本人既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们。”林肯的演讲中巧妙地利用了“自己人效应”。请用心理学知识解释“自己人效应”,并阐述如何让学生认可教师为“自己人”。参考答案: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则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表明,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那么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别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于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拒绝起来也不那么容易。(4分)如何让学生认可教师是“自己人”呢?首先,可以强调师生双方一致的地方,关注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纯真学生共鸣;(2分)其次,努力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处理问题时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实现交往地位中的平等;(2分)再次,教师要注意教育技巧。尽量避免过激行为,建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态度;(2分)最后,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学生的确需要关爱、理解和引导,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并不希望自己的一切都裸露给家长或老师,而是希望能拥有自己的天地,能在充足的时间里独自思索而不受干扰。(2分)2011年上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使用)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大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具有()A.专业性B.自主性C.多元化D.多样化2.兴趣是行为的一种()A.原动力B.创造力C.原始力D.想象力3.一般认为在价值观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人际关系价值观B.政治价值观C.人生价值观D.审判价值观4.心理学研究表明信任的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成分和()A.知识成分B.情感成分C.信任成分D.学习成分5.在教育环境里教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拥有特别的知识,即()A.解题知识B.写作知识C.实践知识D.生活知识6.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有内部的,还有()A.外部的B.社会的C.学校的D.个人的7.课堂教学观摩可以是组织化的,也可以是()A.非形式化的B.非组织化的C.非计划化的D.非官方的8.“教师”的称谓具有明显的()A.经济意味B.政治意味C.文化意味D.学习意味9.人才的成长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可见,教育成果具有()A.集合性B.伸缩性C.预见性D.排他性10.合理化是人们最普遍使用的心理()A.学习机制B.理解机制C.信任机制D.防御机制答案:BACBCABCAD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在相应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1.直接应对是通过间接面对压力来临的情境来缓解心理的紧张。()2.记笔记是阅读和听讲中用得较普遍的初加工策略。()3.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指人类的学习,也包括动物的学习。()4.人际交往是以人际间的认知为前提的,师生交往亦如此。()5.课堂气氛主要不是教师行为的产物。()6.影响学生学业效能感最重要的因素是直接经验,而不是榜样。()7.行为主义对于学习的研究被称为联结理论。()8.个体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9.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心理品质的全部内容。()10.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过度的学习焦虑都是学习适应不良的表现。()答案:1.×2.×3.√4.√5.×6.×7.√8.×9.√10.√三、简单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什么是建构主义的新教学观?2.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有哪五种?3.简述有效教师的几种人格特征。参考答案:四、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请针对以下命题判断对错,并简要陈述自己的判断依据。)1.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难免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痛苦,他们总是试图通过自我探索来摆脱这种心灵的磨难。2.人际交往时常常出现猜疑别人的现象,因此师生交往中教师是可以无端地怀疑学生的。参考答案: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依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理论,说说新教师正处在哪一个阶段?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分析该阶段的特征是什么?2.试述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学习心理。参考答案:六、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2分)大学生小张,英语基础比较差,连续四次参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她并不气馁,决心重整旗鼓,发奋努力,每天都看很多英语书,听六级听力考试材料,做大量习题,经常学习到深夜,特别是到临考试前一周,小张更加拼命地学习,为六级英语考试做最后的准备,然而,当她第五次参加英语六级考试还是失败了。请你运用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的原理,对上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参考答案: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试卷(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使用)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专家型教师是在与新手型教师的的比较中提出的,反映了教师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A.道德水平B.科研能力C.专业水平D.学习能力2、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能力是()A.教学监控能力B.教学反思能力C.教育机智D.教学效能感3、把自己不能接受的冲动、情绪或缺点妄加在别人身上,从而减轻或避免内心的不安和痛苦,这种防御性应对是()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